第六章个案工作之心理社会治疗法教学提纲
社会个案工作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社会个案工作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受到很多人的赞扬,它的一些基本概念也被其他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广泛采纳,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都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心理与社会分析模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社会个案工作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背景最早是有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
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
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一)直接治疗技巧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
(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
(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
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1)现实情况反映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2)心理动力反映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模式之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谈到社会工作的发展尤其是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无论如河都跳不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座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升和强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迄今为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主导模式,而且,创造了个案社会工作的标准处理流程产也正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推进作用。
所以,“这使个案社会工作逐渐与精神医疗工作和临床心理医师等之工作开始并驾齐驱。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产生从时间上来说,心理治疗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美国一个名叫玛丽杰?雷特的精神病理社会工作者重新检省了里士满在《社会诊断》那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所讨论的个案,她的结论是,其中一半以上的案主都呈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她由此断言,个案社会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进人到心理学导向。
事实也的确如此,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乃至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专业角度来看,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真正产生年代应该定位在1930年左右。
其中,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富兰克,汉金斯首先创造并使用了“心理社会” 这个词。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则在他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采用了“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名称,并系统阐明了心理社会治厅模式的主要理论,这意味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度被认为是理论内容最丰富、理论涵盂最宽厂的杜会工作治疗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广泛吸收了众多理论流派,集大成于一体。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最早接受的是心理分析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后来,心理杜会治厅模式逐渐拓宽了视野,进一步吸纳了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理论学科,从而成就了国身丰富多彩的理论。
具体来说,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以下几个:1、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从基本理论到主要方法都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集中在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和早年生活经验等几个思想观点之上: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构成。
个案社会工作-各个疗法的治疗方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1非反映沟通动力技术①支持:在开始接触阶段尤为重要。
第一步——减轻案主的不安和焦虑情绪。
方法:专注的聆听、温情的语调、友善的笑容等向案主表明工作者的理解、接受、信任和乐意帮助的态度。
第二步——保证。
肯定案主的某些行为,作出必要的治疗效果的承诺等,但承诺前要对案主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否则会使案主认为工作者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对工作者失去信任。
可以以实物资助的方式表示对案主的支持。
Hollis称作“爱的礼物”,即为案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如申请救济金等。
实物资助有助于增加案主对工作者的信任。
②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以推动或劝阻案主的某些行为。
运用直接影响时一定要在案主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坚持案主自决的原则。
根据工作者对案主的指导性强弱有五种直接影响技术:强调:工作者用点头同意或表示重视的姿态去鼓励案主实践一些他本来已有的想法或已经准备采取的行动。
提议:工作者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告诉案主,由案主自己作出选择。
忠告:工作者对案主应该采取的行动提出指导意见,表明自己的确切立场和态度。
坚持:指对于一些严重的事态,如离家出走、伤害别人等会引起不良后果的情况,工作者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要当机立断地向案主指出事情的严重性和提倡应该采取的行动。
实际干预:工作者采取各种强烈的措施直接干涉案主生活的行动。
干预要有二个条件:工作者有充分的理由沙漠干预行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干预要能够获得充分的社区资源的支持,常见的例子是将受父母虐待的孩子从家中转移出来。
③探讨、描述和宣泄:在整个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过程中要经常使用。
在该过程中,事实和感受均是了解的范围。
探讨和描述:是指工作者用点头、微笑、沉默、不了解的神情或语气来表达他对案主描述的倾听,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
工作者要避免在同一时间问两个以上的问题或含糊不清的问题。
宣泄:指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地表达其负面情绪,常见的愤怒、憎恨、悲伤、内疚及焦虑。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详解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详解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工作方法中一个重要的模式。
从字面上看,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既关注心理,也关注社会。
心理是指个人的心理,社会是指外在的社会环境,这两者之间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
既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不仅要看到他本身,还要看他所处的情境,也就是社会环境。
该模式围绕一个核心: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包括内部的心理,外部的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三个方面。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其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他(她)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
第一、其理论假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它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一句话概括:认为人会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它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处理问题三个方面的压力有关,这三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一句话概括: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跟自身和环境有关。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它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一句话概括:认为人际沟通非常重要。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一句话概括:认为每个人都有价值和潜能。
以上四点不需要强行记忆,都是在对人和社会的环境关系进行一个详细的解释,总的来说,意思就是:除了自身因素外,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也很重要。
从哲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理解为,内外因都很重要。
第二、治疗技巧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治疗技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概念上强调“心理”和“社会”,也就是“人本身”和“社会环境”,那么在治疗技巧上也是分开的,针对“人本身”的就是直接治疗技巧,针对“社会环境”的就是间接治疗技巧。
社会工作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社会工作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其关注的焦点不限于心理层面,更是扩展到社会层面。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核心理念源自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创始人里士满。
社会学家弗兰克·汉金斯直接将社会因素引入社会工作,于1930年提出了心理社会概念。
社会工作学者高登·汉密尔顿,首次提出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
1、人在情境中是社会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的核心概念。
心理社会模式将影响人的因素划分为个人、环境以及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看来,环境具有整体性。
3、不同于精神分析理论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个体童年的经历。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更关注人们面对的现实状况和对现实状况的心理反应。
它更关注服务对象的可以被意识到的、对当前生活的回应方式。
它强调自我不是本能的附属物,而是个体对现实反映的结果。
4、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现实(具体的食物、衣物、住房、生命安全、医药、就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等),另一种是社会心理现实(人际关系),如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个人与同学的关系,夫妻关系等。
5、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建立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信任的关系是开展有效服务的前提。
建立这种信任关系的理论假设是:1.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都是生活的专家。
2.服务对象最了解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要求。
3.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服务对象的状况做出专业的评估。
4.双方只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将服务对象对自身的了解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服务对象的改变。
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层面,心理社会治理模式将社会工作介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直接介入是由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开展的服务。
可以理解为直接介入是针对服务对象本身。
间接介入则是针对影响服务对象的环境因素开展的服务。
也就是间接介入是针对环境因素。
个案社会工作第六章
个案社会工作第六章第六章个案工作的程序实务的一般过程:1、接案(初步接触建立关系)2、预估(资料收集、问题评估)3、计划(制定目标和服务方案)4、实施/介入(服务计划落实)5、评估与结案(结束服务、评估)6、跟进服务第一节接案与建立关系一、案主现实性的心理反应求助者现实性的心理反应可能有下列因素造成的:1、他(她)可能不需要立刻接受服务,仅仅是进行询问和试探。
2、面对陌生的人讲出自己的问题尤其是隐私的问题感觉非常难为情。
3、求助者意识到要承认自己也是产生问题的一部分原因很痛苦,无法面对。
4、求助者过去的一些成功和不成功的求助经验对他(她)这次的求助有影响。
5、救助者的求助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很容易寻求帮助,而有些人则很难。
6、求助者是被强迫来到机构而不是主动寻求帮助的。
因此,工作者对求助者的现实性反应有了了解之后,才有助于与求助者建立初步的专业鼓励求助者变为案主。
二、工作内容当工作者了解到求助者的现实性反应之后,就需要做相应的准备:(一)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意愿并进行适当的处理(二)促使求助者进入案主的角色(三)澄清求助者的期望工作者需要做到:1、介绍机构的服务范围,告诉求助者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便为不适合本机构的服务对象及时提供适当的转介服务。
2、工作要清楚地告诉求助者,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工作者和机构单方面的事,减少求助者依赖心理,增强救助者对解决自己问题的责任心。
(四)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了解求助者的需要,对其问题进行简单的评估,目的是决定机构是否需要对求助者提供服务。
为此工作者需要了解以下这些问题以便做出初步的评估:1、求助者的求助意愿如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2、求着这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么产生的?求助者期望达到什么目标以及需要什么结果?3、求助者曾经为此寻求过什么帮助和自己做过什么努力?4、以服务机构所掌握的资源或工作者自己的能力能否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5、机构对求助者的要求和求助者对机构和工作者的期望是否可以相互协调?当工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之后,需要与求助者一起分享,以便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个案社会工作的治疗模式(附PDF版)社工课
个案社会工作的治疗模式(附PDF版)社工课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作者 | 荆志花单位 | 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微信后台回复“模式”,可获得高清PDF版本个案社会工作的治疗模式包括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调适模式、行为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现实治疗法、理性情绪治疗法、结构家庭治疗法、联合家庭治疗法、任务中心模式、个案管理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理论来源: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人在情境中”理论、社会角色理论、沟通理论。
二、基本假设: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人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其潜能的个体;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也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
三、实施程序:开始接触、心理社会研究、诊断、治疗。
非反映沟通动力技术(支持;直接影响;探讨、描述和宣泄)、反映沟通动力技术(人在情境中反映讨论、心理模式动力反映讨论、人格发展反映讨论)、环境改善术(支持、宣泄、直接影响、反映讨论)。
五、模式评述:主导性、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开放、治疗方法和技术的细腻与丰富、应用范围广泛。
危机调适模式一、定义:是以危机调适作为主要工作方法的社会工作模式,它是一种短期的简略治疗模式。
二、危机调适的目标:避免危机的发生(初级目标)、理想目标(终极目标)。
三、危机调适的原则:及时接案与处理、有限的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自我影象、自我独立。
四、危机的类别:成长危机、情景危机。
五、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危机解决、恢复期。
六、步骤与方法:了解主要问题、迅速作出危险性判断、稳定案主情绪获得案主信任、协助案主解决当前的问题。
行为治疗模式一、理论来源:古典制约反应模式、操作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二、基本假设: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两种、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持续行为存在的效果反映、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
个案工作的主要理论派别上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平 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留 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差, 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二、主要理论来源 第一,古典条件反射理论。 第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认知学习理论。
12
三、基本假设与特征
1.人性观
2.基本特征 施皮格勒和格雷蒙特(Spiegler &
Guevremont)(1993)列出了行为治疗法 的六 个主要特征
13
四、基本方法与技巧 1.辅导目标 2.工作员的角色 3.当事人的角色 4.辅导关系 5.辅导技巧
2
(3)人际沟通十分重要。这一理论强调, 人际沟通会影响当事人的家庭关系和当 事 人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这些对当事人的超 我和自我理想的建立都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
(4)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具备发展的潜
3
三、基本方法 1.心理社会研究 治疗 五、理论评述
9
第三节 行为派治疗理论与方法
一、历史脉络 行为派治疗法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
头25年中巴甫洛夫有关条件反射的 研究,或者称 为古典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桑 代克、赫尔、华生和 斯金纳创立的操作性条件反 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以及班杜拉提出 的社会 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也都为它奠 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石。它的崛起是对当 时盛 极一时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反动。
个案社会工作当中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个案社会工作当中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理论背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最早是由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M.C.Jarrelt)在1928年提出的,但最早使用“心理社会”这个名词的社会工作者是美国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的夏健士(F.Hankins),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C.Hamilton)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后来芝加哥大学的托尔(C.Towle)对汉密尔顿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修正,成为以心理和社会治疗为主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
托尔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
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霍利斯(F.Hollis)出版了《个案工作——一种心理与社会治疗》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扬光大,她认为个人社会生活功能的丧失或不良是由求助者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共同导致的。
目前所使用的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主要来自霍利斯的总结。
二、理论假设(一)对人性的假设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由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把握求助者的问题。
求助者所处的环境一般涉及家庭、亲属、邻里、朋友、学校和工作单位等。
(二)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的人际关系的适应。
第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使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出现偏差。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模式之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谈到社会工作的发展尤其是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无论如河都跳不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座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升和强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迄今为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主导模式,而且,创造了个案社会工作的标准处理流程产也正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推进作用。
所以,“这使个案社会工作逐渐与精神医疗工作和临床心理医师等之工作开始并驾齐驱。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产生从时间上来说,心理治疗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美国一个名叫玛丽杰?雷特的精神病理社会工作者重新检省了里士满在《社会诊断》那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所讨论的个案,她的结论是,其中一半以上的案主都呈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她由此断言,个案社会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进人到心理学导向。
事实也的确如此,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乃至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专业角度来看,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真正产生年代应该定位在1930年左右。
其中,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富兰克,汉金斯首先创造并使用了“心理社会” 这个词。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则在他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采用了“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名称,并系统阐明了心理社会治厅模式的主要理论,这意味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度被认为是理论内容最丰富、理论涵盂最宽厂的杜会工作治疗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广泛吸收了众多理论流派,集大成于一体。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最早接受的是心理分析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后来,心理杜会治厅模式逐渐拓宽了视野,进一步吸纳了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理论学科,从而成就了国身丰富多彩的理论。
具体来说,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以下几个:1、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从基本理论到主要方法都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集中在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和早年生活经验等几个思想观点之上: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构成。
个案社会工作大纲知识点及教案
1.教学目标:个人成长为本学习专业助人方法个人成长为本学习内化个案工作关于人的价值理念结合个人成长经验学习相关理论反思个人成长经历中的成功与挫折尝试“再养育”不断趋向人格完善学习专业助人方法认同内化个案工作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
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与应用领域。
学习掌握个案工作的各种方法技巧。
了解个案工作不同理论模式的理论背景、哲学假设、基本概念、具体方法及特点。
学会反思性地学习,对既有理论持批判性态度,对个案工作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发展进行思考。
2教学内容:静态分析:回答“是什么?” 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哲学理念、历史发展、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等。
动态研究:回答“怎么做?”个案工作的技术技巧、关系建立、工作程序等;模式介绍:回答“哪些做法?”心理社会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联合家庭治疗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3.参考书目许莉娅:《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G·桑德斯:《精神健康——临床社会工作实践》,中文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高刘宝慈等:《个案工作——理论与案例》,香港:集贤社,1995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个案工作的定义概念分析Social Case Work——社会个案工作Social—社会。
个案工作是以机构为依托的组织行为;是一项社会职业;体现社会对个人的关怀。
Case—事例、事件、案例。
针对单个案例进行的工作。
Work—劳动、工作。
工作员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工作员将价值、知识和技术整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定义介绍1.Mary Richmond 定义:社会个案工作乃是在人与环境相互适应之际,经由个人(工作者)对个人(案主)专有意识的影响,以导致案主人格发展的过程。
强调:个别化、人格发展出处:《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时间:19222.Swithum Bower 定义: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它使用际关系的科学知识和改进人际关系的专业技术以启发与运用个人的潜能和社区的资源,促使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有较佳的适应关系。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社会治疗模式
治疗—— 界定:结合案主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 素及其相互间的互动作用,运用专业技术促 进问题解决和个人成长。 目标:减低案主的焦虑不安; 减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增强其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系统功能 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改善案主的环境。 种类:直接治疗:工作员直接与案主接触进行工作 间接治疗:为案主寻找和建立支持系统。
③协助依 赖性强的 案主,应 用自己的 思考能力 为自己做 出决定
直接影响
强调
提议
忠告
驱策 或坚持
实际 干预
工作者用 点头同意 或表示重 视的姿态 去鼓鼓励 案主实践 一些他本 已有的想 法。
工作者提 出某些意 见,由案 主自己做 出取舍的 决定。
工作者向 案主提出 指导或一 些他认为 必须采取 的行动。
心理 结构
无意 识
意识
前意 识
人格
本我
自我
超我
理论来源
(2)“人在情景中”理论(person-in-situation)
某人在童年期受到严厉管教,长 大后可能会持续地寻找关心和爱 护。
儿童期欲 望没有满
足
自我和超 我受到损
害
环境的 压力
理论来源
(3)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结构中位置与社会角色联 社系工---丈夫----机构领导
升华策略
当个体原有的冲动或欲 望不能实现或得不到社 会允许时,就将它们改
变成社会许可的形式
补偿策略
当个体在某些方面受到 挫折时,尽量以其他方 面的成功来找到自信,
以减轻精神压力。
评估策略
否定策略
将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 定,当它根本没有发生, 来获得心理上暂时的安 稳。
个案社会工作当中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许多案主的现实问题是由生理因素、社会因素或者社
会环境造成的。如果期望这些问题得到彻底改观,生理因
素、社会因素或者社会环境将是不可回避的根本性原因。
案主问题的发生,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大致有心理、生理、 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在发生作用,并且这三方面的因素还存 在着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心理状况既作为一种自变量在 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同时又作为因变量在接受着生理状况 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生理状况和社会条件也如此。所以, 案主问题的形成是生理、心理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基 于此,逐渐形成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人在情境中”指的就是,个人虽然是由“心理”、“生 理”两方面结合而成的,但是问题的产生却是由“心理”、 “生理”和“社会”这三种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恶性互动”或者“不适应”——案主问题发生的根源
“良性互动”或者“适应性”——个案工作的目标。
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一)对人性的假设
(四)对求助者价值的假设
1、要尊重案主,接纳案主。 2、应该承认案主的需要,并以案主为中心。 3、应该承认案主自决的权利,引导案主自主成长。 4、应该鼓励和协助案主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我。 5、应该尊重案主的差异性,多强调个性化治疗。
依据以上这些基本的理论假设,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要求 个案工作者在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时坚持以下七项原 则:
1、人的行为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 响。
2、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认知的,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3、人的早年生活经验会对现在或未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
4、人的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的。
(二)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 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个案工作之心理社会治疗法
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
精品课件
4.发展观念(心理性欲发展学说)
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要经历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 一个特殊的欲望或需求的满足中心—性感区
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年龄范围 0-1岁
性感区 性活动(任务) 嘴唇舌齿 吸吮(断奶)
(7)投射
将自己的想法愿望与动机强加于他 人,断言他人也有此动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精品课件
(8)反向
把无意识之中的不能被接受 的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 的行为。
如果人的某些行为过份的话,表明 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精品课件
(9)补偿
一个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 而感到不适时,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 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
精品课件
(10)隔离作用
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 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 不愉快。
精品课件
(11)认同
有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行 为等,当事人如果在内心因为某一重 要人物也有此爱好而觉得此行为变得 可接受了,这就是认同。
精品课件
(12)升华作用
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 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 性方式表达出来。
精品课件
诊断
心理动力诊断 病因诊断 分类诊断
精品课件
精神分析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奥地利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S.Freud 1856-1939)
精品课件
1.分区观点 (无意识理论)
意识:(表层)自知自觉的部分 无意识: (深层)
发源于生物本能的需要, 以本能冲动和生物欲望 表现出来
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派治疗理论与方法
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派治疗理论与方法心理社会派治疗理论与方法是一种以个人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为基础,并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干预的治疗模式。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通过调整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社会支持系统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社会派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是处于不同系统(如家庭、学校、社区)交互作用的一部分,并且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个体的行为、情绪和认知产生影响。
因此,系统理论强调通过调整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在心理社会派治疗中,治疗师通常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与患者进行个别治疗。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设定共同的治疗目标,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来提供支持和指导。
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通常会应用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来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例如,治疗师可以运用认知重构技术来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消除负性自我评价。
此外,治疗师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情绪调节技巧的练习,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心理社会派治疗还强调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探讨和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朋友、同事等。
治疗师还可以引导患者参与社交活动,提供支持和建议,以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
除了个别治疗外,心理社会派治疗也可以在小组或家庭环境中进行。
小组治疗可以提供互相支持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帮助患者感觉更被理解和支持。
家庭治疗可以解决家庭关系问题,并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总之,心理社会派治疗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干预模式,旨在通过改善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社会支持系统来提高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它强调个别与环境的互动,注重塑造健康的社会关系,并提供技术和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通过心理社会派治疗,个体可以获得更好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六章个案工作之心理社会治疗法演示文稿
练习一:辨别心理防御机制
• 一个男生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但又不能表示出来。 他就起哄说班里某个男同学喜欢这个女生。
• 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在学校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 了,他又打不过人家,他回到家以后把他的弟 弟揍了一顿。
• 一个孩子偷偷吃了放在桌子上的苹果,当妈妈追 问苹果的下落时,孩子马上高声说“不是我吃 的”。
(4)幻想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 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会利用 幻想的方法,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 历的满足。
第十八页,共49页。
(5)转移
• 把对某一人物的感情发泄到一个无 关的人物身上。
转移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
第十九页,共49页。
(6)合理化(文饰)
• 用一种能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来替代真 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第四十一页,共49页。
孩童和母亲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
•
(一)抗拒时期(Protest stage)﹕一旦母亲离开视线范围﹐
孩童会哭﹐抗拒别人的安慰﹐急着找回母亲。
(二)绝望(despair)﹕当分离的时间延长﹐孩童变得安 静﹐伤心和沮丧。
(三)隔离(detachment)孩童会避开或排斥其它人包括母亲。 渐渐地﹐就算是母亲离开他﹐这小孩也不会难过了。
第三十一页,共49页。
• 小明没有当选班长,他很难过。但当别人试图 安慰他时,他却说不当班长更好,他可以有更 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 有一男生追不到一女生,就说:“哼!那种女孩 子,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
• 一位具有强烈嫉妒心的人,发奋学习,成绩超过别 人。
• 某女子很喜爱吃甜点,以致过分肥胖,非常 苦恼。后来地把这种爱好转化为对甜点制作 工艺的研究上,从而一举成名。
个案工作之心理社会治疗法优质课件ppt
THANKS
感谢观看
自我心理学
心理社会治疗法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 和自我调节能力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 作用,因此治疗时应关注个体的自我 成长和发展。
心理社会治疗法的实践应用
家庭治疗
心理社会治疗法可以通过家庭治 疗的方式,改善家庭关系和家庭 环境,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社区治疗
心理社会治疗法可以通过社区治疗 的方式,改善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 和文化氛围,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健 康。
案例二:青少年行为问题
总结词
青少年行为问题是个案工作的重要关注点,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 发展。
详细描述
青少年行为问题包括逃学、网络成瘾、早恋、打架斗殴等。心理社会治疗法强调对青少 年行为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究,如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社交圈子等。社工需要与青 少年及其家庭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心理疏导、行为指导和资源链接等方式帮助青少年纠
正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
案例三:心理健康问题
要点一
总结词
心理健康问题是个案工作的核心领域之一,涉及到个体的 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 障碍等。心理社会治疗法强调对个体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 的评估,识别出问题的根源,并运用心理疏导、认知行为 疗法等技术帮助个体缓解症状,提高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 力。社工需要关注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其提供必要的 资源和支持,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和发展。
个案工作之心理社会 治疗法优质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心理社会治疗法概述 • 心理社会治疗法的技巧与策略 • 心理社会治疗法的案例分析 • 心理社会治疗法的挑战与展望 • 总结与反思
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派治疗理论与方法
介入过程
4、治疗
• 其实治疗早在开始接触及心理社会研究的过程中便已经展开了。综合以上的资料,治 疗的目标可罗列如下:
• 减低的焦虑和不安 • 减低“人——情况”系统的功能失调 • 增强自我实现满足感:提供正面的方法使他不以非法的途径去发挥他的才能和潜质。 • 增强自我适应技巧:提供学习辨别是非、控制情绪和本我冲动的机会,加强超我的发
(rationalization)或否认(denial)等自我防御机能(ego defense mechanism)来
保护自己。
• 从根由诊断的角度来看,坎坷的童年曾经为他带来一些贫困和苦楚。为了改变童年的
困苦形象,现在小民变以要“出人头地”的心态,凭着充当黑人物的威风来补偿自己
的一些自卑感。按分类式诊断来说,小民是一个“问题青年”。
展等。
• 改善环境:远离原来窄小而又与黑社会比邻的居所,以便改善环境对国雄的负面影响。 •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工作员运用多种治疗的技巧,其中包括以支持和探索——描述—
—宣泄等非反映技巧与国雄建立关系。 • 用引导方式使国雄透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以反映讨论来了解自己的处境、行为模式和
人格发展的历程。
• 此外,更以一些直接影响的技巧来助长或打消他的一些行为。最后还运用了间接治疗 来改善他的环境
•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的便是小民正处于“建立自我”(identity formation)的心理发展
阶段。鉴于自少父母疏于教导,兄妹又缺乏良好的模范(modeling),他认同黑社会
的势力是十分容易的。因为这份认同感不多不少也为他提供了一些安全感和目标。
• 心理社会治疗法的诊断过程除了看人的弱点外,也评估人的实力。小民有不少等待发 展的潜质和有利于改变他现况的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倒退(退化)
当人长大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 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 况下,由于某些原因.就可能重新运 用童年时期的方法获得满足,这就是 倒退。
(4)幻想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 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会利 用幻想的方法,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 法经历的满足。
无意识(潜意识)
A.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 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 意识到。
B.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 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 进行(人类道德不允许 的原始的本能的冲动和 本能的欲望)
2.结构观念(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生物本能我):人格中最原始和最不 易把握的部分,是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 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
诊断
心理动力诊断 病因诊断 分类诊断
精神分析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奥地利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S.Freud 1856-1939)
1.分区观点 (无意识理论)
意识:(表层)自知自觉的部分 无意识: (深层)
发源于生物本能的需要, 以本能冲动和生物欲望 表现出来
前意识:
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
形中,表达意见,处理问题。
特点:
(1)它们是潜意识的,一般来说并不为 “自我”所意识
(2)它们篡改或歪曲现实,外人看来是 自欺欺人,事实上它能使本我、超我 都得到满足,缓解焦虑。因而每个人 都曾不知不觉地运用过自我防御机制。 过分运用这一机制会造成心理问题
练习一:辨别心理防御机制
一个男生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但又不能表示出 来。他就起哄说班里某个男同学喜欢这个女生。 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在学校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 了,他又打不过人家,他回到家以后把他的弟 弟揍了一顿。 一个孩子偷偷吃了放在桌子上的苹果,当妈妈 追问苹果的下落时,孩子马上高声说“不是我 吃的”。 一案主:“我喜欢我的同学,但她们恨我!”
(5)转移
把对某一人物的感情发泄到一个无 关的人物身上。
转移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
(6)合理化(文饰)
用一种能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来替代 真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一是酸葡萄心理 二是甜柠檬心理
合理化练习:
情境: 一硕士女生得知自己考博失
利后哭泣不止 。
(7)投射
将自己的想法愿望与动机强加于他 人,断言他人也有此动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8)反向
把无意识之中的不能被接受的欲 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 为。
如果人的某些行为过份的话,表明 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9)补偿
一个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 而感到不适时,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 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
(10)隔离作用
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 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 不愉快。
第六章个案工作之心理社会治疗 法
(三)理论假设
亲戚
家庭
生理
人
学校
心理
社区
社会 单位
朋友
1.“人在情境中”的理论 2. 个人过去经验与态度影响当前心理
分析与自我心理 3.人际沟通与交往对个体的重要意义 4.每个个体被视为有价值和有潜质的
二、工作过程
1.开始接案 2.心理社会资料收集 3.诊断 4.治疗目标
小王接到朋友的一封来信,信的内 容使他觉得十分不愉快,过了几天, 他就把回信这件事忘掉了。
一性变态者,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 的生殖器。
一个不想下井的矿工,总是出现伤 病,结果不能工作。
“利比多”(libido)看成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
快乐的心理能量。
4.发展观念(心理性欲发展学说)
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要经历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 一个特殊的欲望或需求的满足中心—性感区
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年龄范围 0-1岁
性感区 性活动(任务) 嘴唇舌齿 吸吮(断奶)
1-3岁
(11)认同
有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行为等, 当事人如果在内心因为某一重要人物 也有此爱好而觉得此行为变得可接受 了,这就是认同。
(12)升华作用
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 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 性方式表达出来。
(13)幽默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尴尬 境地时,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 度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 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
(1)压抑(隐抑、潜抑)
把一些不能忍受,或会引起 个人极大冲突和矛盾的念头、感情 或冲动,在还未发觉之前便作了抑 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在 不知不觉中得以保持心境的安宁 。
(2)否认
对不愉快的事加以否定,似乎它没 有发生一样,从而获得心理上暂时 的安稳。
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 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化了的本能,从 本我中发展出来
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道德理想我):由理想自我和道德化 的自我(良心)组成。
遵循道德/完美原则
三“我”的关系三者不断交互影 Nhomakorabea。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如同骑马者和马的关系, 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者则指导、决定 着马的方向。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源动力,超 我在监控个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 上按照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 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 节心理的平衡。
当三种力量不能保持动态平衡时,将会导 致心理失衡。
3.动力观念(性本能理论)
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能。 (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饥、渴及其它 与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 (2)性爱的驱力:与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 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3—6岁 7-12岁 12岁以后
肛门、臀 排泄或保留(上 厕训练)
生殖器 手淫(恋父等情 结)
无特定区域 防御机制的发展
生殖器
异性相吸性交等 (成熟的性亲密 行为)
5.适应观点(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面对三个眼里的主人:外 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当它难以承受 三者的压力时,就会产生焦虑反应, 而焦虑的产生会促使自我发展出一种 功能(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 本我又能满足),这种机能就是心理 防御机制(方式),其促使自我尝试 一定的策略去阻止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