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思想世界论文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五篇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旨在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论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对每篇范
文的简要介绍。
范文一:《论语中的仁义》
这篇论文探讨了《论语》中的仁义概念。
通过分析孔子和他的
学生之间的对话,论文阐述了仁义的内涵和实践,并将其与现代社
会价值观进行比较。
范文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该范文重点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分析了孔子对教育的
重视以及其对学生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将孔子
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体系。
范文三:《孔子的修身之道》
这篇论文探讨了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文着重分析了孔子的自律
和自省的品质,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修身之道以
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范文四:《孔子的政治哲学》
该范文研究了孔子的政治哲学。
论文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论
和领导才能的看法,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
范文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上。
论文讨论
了《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并提出了如何借鉴这些智慧和哲
学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结论
通过阅读这五篇范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论语的内
容和价值。
这些范文也为读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儒家思想论文模板(10篇)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其中一种问题的需要。
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结束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和基础。
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
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
夫是之谓政教之极。
”(《荀子·君道》)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
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实行德治!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书的开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荀子把德治进一步发展为礼治:“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正错之而莫之能诬也”。
(《荀子·王霸》)以礼治国是荀子的治国之道的一大特色,但在先秦儒学那里,礼是德的外在表现,所以,礼治的实质仍是德治。
论语论文5000字
论语论文5000字篇一:论语小论文 3000-5000字论语小论文之论君子不器摘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但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得到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君子不器;工具;解读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很值得让人玩味的话:“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该句没有上下文,也无太多可确证的资料,因此人们很难断定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出它的。
这简短的四个字,给后学之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君子”一词在西周指贵族。
《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位在官长者。
”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通说认为,“君子不器”之“君子”专指有德者。
但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指有德者的成份更大一些罢了。
因为“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为政》篇中,该篇的内容中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当然,该篇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孝悌思想的内容),由此观之,孔子在这里说出“君子不器”,虽然可以认为君子是指有德者,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有位者,理解为孔子有对为官者、有位者隔空喊话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驳斥说“为政”这一标题乃为《论语》编撰者所加,不足以说明孔子此处之“君子”有指有位者之嫌。
但是,我认为,既然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入《为政》篇中,必然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为何不把此章列入其他篇中呢?況且将此处之“君子”理解为二者兼具,也完全能够讲得通。
“器”字作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器,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 [1]可见,“器”字的本意是“器皿”、“容器”之义,后引申为“器量”、“才用”和“人才”以及“器重”等意思。
而在《易传?系辞上》中所讲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则是一个哲学术语,指有形的具体事物。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重点分析《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通过翻译句子和分析人物,进一步总结其含义并升华主题。
在《论语》中,有许多句子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中一句经典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仁”的概念,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强调的“人伦”道德观念,强调了互相尊重和善行的重要性。
另一句经典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意味着只有学习了知识并且进行深刻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这也体现了儒家对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视,以及对于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强调。
通过对《论语》中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强调了人际关系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是在强调要注重实践和思考,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运用的重视。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学习和修养,都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自我提升的目的。
这些句子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视,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当下,我们也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平等相处、持续地学习和思考,提升自我修养,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因此,《论语》中的这些句子都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可以汲取的宝贵财富。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
例如,《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以及对待友谊的态度。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倡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
论语的论文
论语的论文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举止,透露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价值观。
一篇关于《论语》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论语》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可以介绍《论语》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春秋时代乱世、诸侯割据等背景,以及《论语》的创作和传世历史。
同时可以阐述《论语》对后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2. 《论语》的主要思想:可以梳理《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如仁、礼、孝、君子、学问等等。
对于每个观点,可以通过具体的经典例句进行论证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3.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对《论语》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如孔子、子路、子贡等等。
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处事原则、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剖析,以呈现出一个全面丰富的人物形象。
4. 《论语》的现实意义:可以探讨《论语》所传递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政治、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论述,说明《论语》的普适性和现实适应性。
5. 对《论语》的评价和争议:可以引入学界对于《论语》的评价和争议,比如批评观点、疑问和解释的不同,以展示对《论语》的深入思考和学术探讨。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思,具体的《论语》论文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重点进行深入选择和展开。
希望上述提示能对你撰写《论语》论文有所帮助。
论语 论文
论语论文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论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为人和治学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道德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传承都有积极的影响。
《论语》还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智慧和实践的并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的重要性,提倡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主思考能力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论语》还提供了对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主政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探讨社会治理和政治理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考提供了参考。
总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理解《论语》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
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孔子礼乐观,实质是使每个个体在平时礼乐的教化中,于芸芸众生之中区别于自我而又调适于社会,自我与他人在对待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中和谐相处。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由《论语》所载,可看出孔子及其原始儒学对前代礼乐传统的三大贡献:其一,孔子在继承先王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将礼乐的核心内容凸显为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其二,孔子又从礼乐的两个方面,创新原有的先王礼乐文化:一则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出发,进一步将传统礼乐文化重塑为以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终极目的,以礼教、乐教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伦理平民化为主要途径的礼乐教化论,从而儒学也由之发端,二则以仁、敬释礼乐,以发掘与开显原有先王礼乐文化的内在人性及其心理基础。
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所谓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的双重实现,不但以政治伦理的平民化、普及化为中介和内容,而且离不开人们的仁、敬等人性本质。
孔子将传统礼乐文化的根基,安放在“仁者爱人”的生命跃动中,也使原始儒家礼乐思想所致力的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在“慎终追远”的血缘亲情、“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与“出门如见大宾”人伦关怀中最终得以实现。
孔子这种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新的礼乐观,既为传统礼乐找到了一个人性基础,也对礼乐的性情前提作了进一步的推究与论证。
在孔子之前,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礼乐传统,经过周公制礼作乐的制度化、政治化改造以后,这一作为周代宗法社会等级规范的礼乐制度,便已初具伦理学意义。
但是,孔子却将主要用于政治领域的西周礼乐制度,进一步伦理化而使其具有了完整的伦理学意义与社会意义,由此形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推行敬德宗孝等伦理观念的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者利于姬周统治。
从孔子开始,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从而使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礼乐观构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中心。
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通用24篇)
孔子的议论文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通用24篇)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的议论文篇1我是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你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那是一个科技与网络遍布的世界,与你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如今,儒家思想影响着历历代代的人们,因为它令我们受益匪浅,你知道吗?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由您弟子整理和编纂的《论语》,我们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我最喜欢你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它使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无限乐趣。
每当我空闲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来温习一下功课,把不太熟或者错过的题认真地看看,想想,做做,记记。
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大的提高。
您那诚实守信的态度,为人民着想的思想和教育学生诚实,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多么值得后人去学习啊!你创立的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时期最正统的学派,培养了许许多多报效祖国,诚实守信的弟子。
您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仁”和“礼”两大类,如今的教师也是这样来教导学生们的。
现在有许多电视剧和动画片都在上演你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比如《孔子》。
《秦时明月》等。
好多国家也创办了《孔子学院》,可见你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全世界。
孔子爷爷,您还不知道电视机是什么吧?它就是能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通过立体图像在一个小方快的盒子里播放,怎么样,神奇吧?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享有免费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权利。
封建时代的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吃得饱,穿的暖,不再受劳役和赋税的巨大压力了,整个社会安居乐业,人民自由幸福。
孔子爷爷,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篇一」一、孔子的身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仁”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诸侯间争战频繁,秩序混乱,礼坏乐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颜渊》)。
在春秋社会动乱中,鲁国诚然也出现了礼坏乐崩,但由于礼乐传统深厚,周礼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就有人发出了“周礼仅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感叹。
虽然孔子是没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礼乐文化的熏陶,青年时勤奋地学习礼乐知识和技艺,成年后又做过多年以相礼治丧为谋生手段的儒。
所以孔子非常有教养,精通礼乐:“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又凭着他对周礼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复周礼。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抱负,“正在于他一落地就与贫贱为伍,与艰辛做伴。
他以极平常的心感悟无常的人生”。
[5]他遭受过许多苦难,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统的社会。
这在《宪问》中有所体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环拱,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可见孔子所赞同的是一匡天下,重视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
因此他要恢复周礼,主张礼治。
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将其诉诸人的内心,渴望唤起人们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是“仁”。
孔子力图使人们通过内心“仁”的修养而达到“礼”,实现其政治理想。
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唯有这种内心的修养――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担当得起恢复周礼的重任。
二、《论语》中“仁”的具体内涵首先,“仁”是一种自觉性。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一些论说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们常说,读书使人充实,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用智慧来治理天下。
下面我将结合一些《论语》中的论说,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论语·述而》一章中,有一段对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善待来自远方的朋友,要真心对待每一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地位、财富或者学历的差距而对别人产生偏见或歧视。
只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也才能赢得朋友的尊敬和信任。
《论语·学而》中有一段对话:“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远大抱负,要追求道德的升华。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追求的只是物质财富,对金钱的追求已经成为他们人生的唯一目标,并忽略了道德品质的提升。
而且,在面对问题时,我们总是想着从中获取利益,而不是以道德、法律等准则来衡量对错。
我们应该要明白,君子是以道德为重而不是以食物为重。
只有通过不断追求道德、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论语·学而》中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把知识付诸实践,要善于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真正喜爱知识,并从中获得乐趣,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论语》中还有很多有关为政治理的论述。
《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对话:“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根本,只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和人民共同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政治家的道德败坏、贪污腐败等现象,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伤害了人民的利益。
我们应该要学习《论语》中的这种观点,关注道德品质的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为政以德。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5篇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5篇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篇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
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
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
我就是其中一位。
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
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
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母亲的读后感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
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
《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
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
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
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关于论语的论文
关于论语的论文题目: 论语研究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摘要: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道德伦理的重要文献。
本论文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探讨其古代及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论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本论文旨在系统地研究论语,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启示。
第一章: 论语研究的历史与方法本章将回顾论语的研究历史,介绍不同研究方法,并对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同时,还会讨论论语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法。
第二章: 论语的思想体系本章将深入分析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例如仁义道德、君臣父子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修养等。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对个人和社会的要求,并得出其对现代社会的普适意义。
第三章: 论语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本章将讨论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作用。
论语所提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勤奋学习、忠诚守信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此外,论语还对领导力、教育和家庭关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章: 论语的局限性与重建本章将探讨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所面临的局限性,例如其强调的传统关系观念与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矛盾。
同时,我们也将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对论语进行重新解读,将其与当代价值观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需求。
结论:本论文通过对论语的研究,认为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和智慧对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其局限性,并积极寻求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途径,以推动论语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论语、儒家思想、道德伦理、现代社会、启示。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欢和尊崇。
内含的思想既深刻,又充满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来治天下,让当下世界更加美好。
首先,《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孔子认为:做人要具备仁德之心。
仁者爱人,不仁则不爱人。
仁德之人讲究廉耻,不会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
而做人所应该具备的东西不仅仅是仁德,还应该有谦虚、和善、勤劳等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有许多人缺乏这些品质,他们不顾道德、法律甚至人性去做一些伤害社会、伤害人类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做人理念,来培养我们自己的品质,那么我们就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其次,《论语》教育我们如何做一名良好的领袖。
一个好的领袖,应该具备谋略、刚毅、正义、果断以及善于沟通等素质。
同时,好的领袖也应该虚心谦虚,听取下属的意见,充分尊重下属的权威。
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君子不器”也提醒我们,做一个领袖不仅要有高超的智慧和理解能力,更要有领导人的度量和情商。
在当前世界许多领袖只谋求自己个人的利益,不顾及民众的疾苦,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论语》,了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领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质去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最后,《论语》教育我们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许多珍贵的思想和艺术品。
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论语》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不仅包含了许多智慧、谋略和教育格言,还培养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基本品质和人格力量。
关于论语怎么写作文(精选8篇)
关于论语怎么写作文(精选8篇)关于论语怎么写作文篇1《论语》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我喜欢《论语》,不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多少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它充满智慧的语言,是生活的感悟和积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
意思是说:“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应该是件快乐的事。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
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我们知道了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还要记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则是重中之重。
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
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
这就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再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
”作为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真正会学习了。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好多精辟的语言,我都很喜欢。
至今,有很多成语都是从《论语》中演变而来的,比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举一反三等。
我喜欢《论语》,篇幅不是很长,所以很多能背,也常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有时和人聊天时也会引用一两句,也因此被人说我卖弄学问,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喜欢《论语》,它使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感谢《论语》,伴我成长。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篇1】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
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
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关键词:孔子仁礼相成动态人性观孔子的学说,当时深得其心的弟子颜渊已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出篇名),不同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已有差异。
孔子卒后,关于孔子学说的真谛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千多年来,解释孔子的着述汗牛充栋,但孔子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
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
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一、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
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500
论语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在中华几千年封建王朝里被奉为治国圭臬。
《为政篇》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
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
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领先。
《八佾篇》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
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
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
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所以,儒家思想里的孝顺理念极大丰富了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内涵。
关于论语的200字议论文
关于论语的200字议论文《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作文范例引用论语观点的议论文
引用论语观点的议论文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
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
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
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
而且,在孔子看来,小人有时也不失为做人的底线,比如《子路》中有一段子贡问怎么样能算得上“士”的记载,孔子回答的最后一项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
由此也可见《论语》中所称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更不能理解为坏人。
另外《论语》常常是通过事物的两相对比来说明问题,在君子和小人就非常明显,《论语》中有很多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的言论。
但是,将两者作对比,并不等于将两者相对立,这是读《论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思想世界”通识课课程论文序号:
题目:浅析《论语》中的孝及其对后
世中国社会影响
学号:
姓名:
学院:
题目:浅析《论语》中的孝及其对后世中国社会影响
姓名:学号:
摘要:《论语》是中国古代著作的瑰宝,告诉我们如何“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如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等。
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孝道系统,。
当今社会,面对《论语》及其背后的儒家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并传承这种孝道。
关键词:《论语》孝儒学孔子
一、前言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语录,其中阐述的仁、德、学、治国之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乃至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初期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打天下”,而赵普帮助宋太祖赵匡胤打下了江山,由此可见古时《论语》作为治世之书的重要性和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本人现将从《论语》中对于孝道的阐述、《论语》中孝道对后世中国社会有利的影响、《论语》中孝道对后世中国社会不利的影响,这三方面并结合当今社会孝道文化来阐述个人的见解。
二、《论语》中对于孝道的阐述
《论语》全文多次出现孝字,或者谈及涉及孝的内容。
在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孟武伯问孝”、“孟懿子问孝”,学而篇中亦有多处孔子弟子问孝。
而据统计,《论语》一书中出现“孝”字13处,虽然这些文字分布的比较涣散且没给“孝”下明确的概念,但每段话都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倡导的孝行作了解释说明。
综合分析来看,可以大概分为赡养、敬爱、守礼三方面。
赡养是孝道的物质标准。
为子之道,则需使老者有所衣、有所食、无所忧,这是放之四海而皆需的原则。
古代十大孝子中,仲由百里负米、每见佳肴而感双亲不能同食的故事广为流传。
民间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优良传统。
从物质上赡养父母或长辈,即孔子所谓“能养”,这是孝应有之义。
但是,孔子认为,仅能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这还不能说尽了孝道,孝道的关键还在于主体有一种孝敬之心,没有孝敬之心,则物质上的赡养便与对动物的“能养”一样,根本无法将人与
动物区别开来。
“任何血亲之爱都有一种混元和谐的倾向,血缘关系中天然地蕴含着‘爱’、但并不天然地蕴含着‘敬’。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爱’之余能‘敬’”1①。
因此,天然的“亲爱”要升华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敬爱”。
敬爱是孝道的精神标准。
它是孝的基础,是孝的最高准则,也是最难达到的。
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强调对父母的“敬”,是儿女对父母在感情上的真情投入,只有用真实的尊敬爱戴之心,才算是“孝”。
若“不敬”,则父母之养无异于犬马之养,孝也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
《论语》中敬爱的表现有三,其一:于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
为政篇: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在回答子夏关于孝的子夏问孝时,明确说明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有酒有佳肴让给年长的吃不算是多么孝,孝道中最难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从心里尊敬父母,让父母精神上愉悦,让其人格得到尊重。
其二:正确对待父母的不足之处。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告诉我们,面对父母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委婉的劝告,若父母没有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保持理性的态度。
其三:父母之命不可违。
古时也有诸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说法,尽管它们过于极端,但也侧面说明了父母的意愿对子女的重要性和有力的影响性。
守礼是孝道更高层次的表现,可谓大成,其孝由父母在世之时延伸到去世之后。
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提倡的孝道是父母之后“无改于父之道”,任何时候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标准的,而封建社会也有守孝三年的说话。
父母时候必须守陵三年,不得婚嫁,不得升迁。
为政篇中也有记载: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要求无论父母是生是死,都要以礼相待。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孝道上升到了很高的层次,真正的孝对我们每个
人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
1陈科华:《孔子思想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第七章(为人之道〉,第177页。
三、《论语》中孝道对后世中国社会有利的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它其中的孝道文化也是儒家孝道的精华。
孔子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内容,提出了“仁”的思想,使得儒家孝文化成为后世中国贤者治国、齐家的工具,也使得孝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孝道对后世治国之利。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孝入政以来,孝开始走上政治舞台,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成为了中国封建家长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三纲”学说,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孝开始直接服从于“父为子纲”、间接服务于“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
面对当今社会上频繁出现的家庭问题,我认为《论语》中的孝道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学习,相信合理化的孝道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孝道对后世齐家之利。
宋以后的家训族规,无一不有“孝父母”一条,尽管有些条规迂腐不堪,但是从整个历史上来看,孝对于每个家庭的和谐发展作用极大,家庭的和谐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从而更加利于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
在长期的文化影响下,孝已经潜移默化的进入每个人的意识,成为约束个人行为、加固家庭纽带、缓解家庭矛盾不可或缺的准则。
试想一下,若没有孝道,老者何去,社会的伦理道德何在。
可以说,没有孝道,就没有家的存在,没有家的存在,进而也不会有国的存在。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华夏子民的精神瑰宝。
儒家的积极事功、光宗耀祖、报效国家民族等观念,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文化资源的原动力作用,对社会的长治久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论语》孝道对后世之弊
关于孝道的负面视听由来久矣,固然孝道的异化乃不争之事实,但一些特例
不能以偏概全,在中国孝心网的《孝恩文库》内,有《中国传统孝道的两重性》一文,内容言及中国孝道文化其有不容忽视的消极一面,可视为反孝之说典型的代
表性说法,兹録原文并探寻其真相于下:
1、愚民性。
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
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
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历代统治
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
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
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捉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
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
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4、保守性。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四、总结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作的瑰宝,告诉我们如何“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如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等。
其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孝道系统,。
当今社会,面对《论语》及其背后的儒家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并传承这种孝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1年第三期.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5】郭锋航:《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及孔子“孝论”形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四期
【6】陈科华:《孔子思想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第七章(为人之道〉,第177页。
【7】王丽珍《人道与孝道儒家核心伦理的省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