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林 弹塑性力学 第3章 本构理论解析
合集下载
弹塑性力学课程学习指导
② 脆性断裂,即在几乎不产生明显塑性变 形的情况下材料就产生破坏;
(4) 理解纳唯叶(Navier)平衡微分方程的物理力学 意义。明确平衡微分方程的应用对象。
(5) 掌握静力边界条件(即应力边界条件)的应用。 明确弹塑性力学关于应力分量、体力分量、面 力分量的符号规则。
14
第14页/共33页
第三章: 几何变形理论
(1) 深入理解位移、应变和应变状态的概念。 (2) 掌握柯西几何方程的应用和其物理意义。 (3) 理解应变谐调方程(相容方程)的物理
意义。 (4) 了解应变状态和应力状态,它们两者在
数学上的共性。
15
第15页/共33页
第四章: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1) 固体材料的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特点。 (2) 了解弹塑性力学力学模型的建立所应注意的问题。 (3) 理解弹性应变能和实功原理的概念,以及将弹性
应变比能分解成体变比能和畸变比能的物理意义。 (4) 熟练掌握各向同性体的广义虎克定律。 (5) 深刻理解主应力空间、屈服函数、屈服面、屈服
(1) 弹塑性力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目录; (2) 《应用弹塑性力学》,李同林编,中国地 质大学出版社2002版,本科教材;
11
第11页/共33页
六、课程各章学习重点
本课程各章学习的重点表述如下,而各章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 和复习题请见专门的电子文档。
12
第12页/共33页
第一章: 绪 论
(1) 了解弹塑性力学的基本任务。 (2) 明确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 (3) 明确弹塑性力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2) 明确弹塑性力学最基本问题的边界条件类型。 (3) 了解位移解法、应力解法、逆解法和半逆解
法,着重掌握应力解法。了解位移解法的普 遍适用性。 (4) 明确圣文南原理的意义,以及在应用该原理 时必须满足的基本原则。
(4) 理解纳唯叶(Navier)平衡微分方程的物理力学 意义。明确平衡微分方程的应用对象。
(5) 掌握静力边界条件(即应力边界条件)的应用。 明确弹塑性力学关于应力分量、体力分量、面 力分量的符号规则。
14
第14页/共33页
第三章: 几何变形理论
(1) 深入理解位移、应变和应变状态的概念。 (2) 掌握柯西几何方程的应用和其物理意义。 (3) 理解应变谐调方程(相容方程)的物理
意义。 (4) 了解应变状态和应力状态,它们两者在
数学上的共性。
15
第15页/共33页
第四章: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1) 固体材料的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特点。 (2) 了解弹塑性力学力学模型的建立所应注意的问题。 (3) 理解弹性应变能和实功原理的概念,以及将弹性
应变比能分解成体变比能和畸变比能的物理意义。 (4) 熟练掌握各向同性体的广义虎克定律。 (5) 深刻理解主应力空间、屈服函数、屈服面、屈服
(1) 弹塑性力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目录; (2) 《应用弹塑性力学》,李同林编,中国地 质大学出版社2002版,本科教材;
11
第11页/共33页
六、课程各章学习重点
本课程各章学习的重点表述如下,而各章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 和复习题请见专门的电子文档。
12
第12页/共33页
第一章: 绪 论
(1) 了解弹塑性力学的基本任务。 (2) 明确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 (3) 明确弹塑性力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2) 明确弹塑性力学最基本问题的边界条件类型。 (3) 了解位移解法、应力解法、逆解法和半逆解
法,着重掌握应力解法。了解位移解法的普 遍适用性。 (4) 明确圣文南原理的意义,以及在应用该原理 时必须满足的基本原则。
Ch3-本构关系
本构关系
一、概述
§3.4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塑性本构关系 —— 材料超过弹性范围之后的本构关系。此时, 应力与应变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只能建立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用增量形式表示的塑性本构关系,称为增量理论或流动理论。 这种用增量形式表示的塑性本构关系,称为增量理论或流动理论。 增量理论 进入塑性阶段后,应变增量可以分解为弹性部分和塑性部分。
1 1 9 2 ν p W = W −W = W − σijεij = W − σijσij + σm 2 4G 2E
p e
(3-14)
本构关系
Drucker公设 公设: 公设 对于处于在某一状态下的材料质点(或试件),借助一个外部作用, ),借助一个外部作用 对于处于在某一状态下的材料质点(或试件),借助一个外部作用, 在其原有的应力状态之上,缓慢地施加并卸除一组附加应力, 在其原有的应力状态之上,缓慢地施加并卸除一组附加应力,在这 附加应力的施加和卸除的循环内,外部作用所做的功是非负的。 附加应力的施加和卸除的循环内,外部作用所做的功是非负的。 应力循环的过程: 应力循环的过程: 单元体在应力状态σij 下处于平衡。
(3-3)
1 εm = εkk 3 体积弹性模量 K = E / 3(1− 2 ) ν
则平均正应力与平均正应变的关系:
σ m = 3 Kε m
1 eij = sij 2G
包含5个独立方程
(3-4) (3-2)
(3-2)式用可用应力偏量 sij 和应变偏量 eij表示为 (3-5)
本构关系
1 1 由(3-5) ′ I2 = eijeij = 2
dσ 中性变载 dσ
φ = 0, φ = 0, φ = 0,
弹塑性力学 第3章弹性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3-5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在塑性变形阶段,应力与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应
变不仅和应力状态有关,而且还和变形历史有关。 如果不知道变形的历史,便不能只根据即时应力状 态唯一地确定塑性应变状态。而且如果只知道最终 的应变状态,也不能唯一地确定应力状态。
考虑应变历史,研究应力和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
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理论称为增量理论。增量理论 是塑性力学中的基本理论。
A B
模型:
s
e E E s s e
O
线性强化弹
塑性模型:
A
B E1
s
E
O
s
e E E1 ( s ) s e
B
线性强化刚塑性
A
模型:
s
O
E s
或 其中
i s
i
3 2
0 3J 2
按照Mises条件
s
s
3
应力强度、等效应力
i
1 2
1 2 2 2 3 2 3 1 2
形变比能
1 1 2 2 2 3 2 3 1 2 Ws 12G
用主应力偏量与主应变偏量表示
e1 e2 e3 1 s1 s2 s3 2G
用主应力差与主应变差表示
1 2 2 3 3 1 1 1 2 2 3 3 1 2G
说明,在弹性阶段,应变莫尔圆与应力莫尔 圆成比例。 用3个主应力差与3个主应变差表示
屈服条件——屈服条件又称塑性条件,它
是判断材料处于弹性阶段还是处于塑性阶 段的准则。 在应力空间中,将从弹性阶段进入塑性阶 段的各个界限点(屈服应力点)连接起来 就形成一个区分弹性区和塑性区的分界面, 这个分界面即称为屈服面,而描述这个屈 服面的数学表达式称为屈服函数或称为屈 服条件。
2012.04 第3章 弹塑性力学 本构理论
(6)
将
代入,消去公因子 ( s ) ,得: s E s
即:
H E E H E EE H E E
E E E 1 E
(7)
证毕。显然当E→∞,由上述结论可知
EE lim H lim lim E E E E E
◆
固体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应力与应变之间各自 有着确定的关系,这一关系反映着固体材料的 客观特性。
1、弹性变形特点
① 弹性变形是可逆的。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外力所做 的功以能量(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物体内,当卸 载时,弹性应变能将全部释放出来,物体的变形得 以完全恢复;
② 无论材料是处于单向应力状态,还是复杂应力状态, 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
U 0 ( ij ) ij
ij
(3—17)
3、弹性常数间的关系
⑴、极端各向异性体
c mn c nm ; (m, n 1, 2 6)
对极端各向异性体,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21个。
变形过程中,积累在单位体积内的应变能为:
{σ}=[D]{ε}
{σ}称为应力列阵;{ε}称为应变列阵;[D]称为弹 性矩阵。
2、弹性应变能函数
⑴ 弹性体的实功原理:若对于静荷载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
过程中不计能量耗散,则据功能原理:产生此变形的外力在 加载过程中所作的功将以一种能量的形式被积累在物体内, 此能量称为弹性应变能,或称弹性变形能。并且物体的弹性 应变能在数值上等于外力功。这就是实功原理,也称变形能 原理。若弹性应变能用U 表示,外力功用 We 表示,则有:
则弹性体由零应变状态加载至某一应变状态 程中,弹性体整个体积的内力功为:
(3—12)
弹塑性力学-03
16
这样, 这样,对于纯变形来说
δ S i = u i , j S j ⇒ δS i = ε i , j S j
现在说明应变张量 ε i, j 的物理意义。 的物理意义。 平行X轴 如S平行 轴,则 S x = S , S y = 0 平行
∂u ∂u Sx + Sy ∂x ∂y ⇒ ε = ∂u = ε = δ S x = δ S 11 x ∂x Sx S ∂v ∂v δS y = Sx + Sy ∂x ∂y
假定位移u,v为 的单值连续函数 的单值连续函数, 假定位移 为x,y的单值连续函数,按泰勒级数展开
∂u ∂u 2 2 u = u0 + Sx + S y + o( S x , S y ) ∂x ∂y ∂v ∂v 2 2 v = v 0 + S x + S y + o( S x , S y ) ∂x ∂y
o
u
P
∂u u+ dx ∂x A
x
∂v dx ∂x
v
y
v+ ∂v dy ∂y
B
P′
α
β
B′
v+
A′
u+
∂u dy ∂y
3
图2-5
同理可求得: 二、P点的切应变
εy
∂v = ∂y
o
u
P
∂u u+ dx ∂x A
x
∂v dx ∂x
v
y
P′ B
线段PA的转角:
α
β
B′
v+
A′
∂v (v + dx) − v ∂v ∂x α= = dx ∂x
弹塑性力学讲义—本构关系
例2-1 对Mises屈服条件,证明
f J 2 sij ij ij
证: Mises屈服条件为
2 f J2 s 0 3
J 2 J 2 sk l 1 1 smn smn k l pp k l ij sk l ij sk l 2 3 ij
量是x=,y=0,且x,y,z均为应力的主方向。若材料为理想塑
性,Poisson比<1/2,单轴拉伸屈服极限为s,试利用Mises屈服 条件求出该材料单元达到屈服时的值。记屈服时的值为0,屈服
后加载使得x=0+d,求z方向的应力增量dz。
解:屈服处于弹性阶段,对于平面应变状态,因此根据虎克定律,有 z=(x+y)= 偏应力分量为 1 1 1 sx= (2),sy= (1+),sz= (12),sxy=syz=szx=0 3 3 3
d 3 d ij d ij s 2
sij
2 s diΒιβλιοθήκη 3dij dij d p
p p 2d 2 d1p d 3 p d1p d 3
ud p u
• Tresca屈服条件相关联的流动法则 不规定主应力大小顺序,Tresca屈服条件可写成
例2-4: 有一受内水压p和轴向力共同作用的薄壁圆筒,内半径为r,壁 厚为t,若圆筒保持直径不变,只产生轴向伸长,假设材料是不可压缩的,
在忽略弹性变形的情况下,试求圆筒达到塑性状态时需要多大的内水压力。
解∶ 环向应变=0,轴向伸长靠筒壁变薄实现,各应变分量为 =0 z = r 或 e=0 ez = er Levy-Mises流动理论 s=0 sz = sr
ij
0 p (ij ij )d ij 0
f J 2 sij ij ij
证: Mises屈服条件为
2 f J2 s 0 3
J 2 J 2 sk l 1 1 smn smn k l pp k l ij sk l ij sk l 2 3 ij
量是x=,y=0,且x,y,z均为应力的主方向。若材料为理想塑
性,Poisson比<1/2,单轴拉伸屈服极限为s,试利用Mises屈服 条件求出该材料单元达到屈服时的值。记屈服时的值为0,屈服
后加载使得x=0+d,求z方向的应力增量dz。
解:屈服处于弹性阶段,对于平面应变状态,因此根据虎克定律,有 z=(x+y)= 偏应力分量为 1 1 1 sx= (2),sy= (1+),sz= (12),sxy=syz=szx=0 3 3 3
d 3 d ij d ij s 2
sij
2 s diΒιβλιοθήκη 3dij dij d p
p p 2d 2 d1p d 3 p d1p d 3
ud p u
• Tresca屈服条件相关联的流动法则 不规定主应力大小顺序,Tresca屈服条件可写成
例2-4: 有一受内水压p和轴向力共同作用的薄壁圆筒,内半径为r,壁 厚为t,若圆筒保持直径不变,只产生轴向伸长,假设材料是不可压缩的,
在忽略弹性变形的情况下,试求圆筒达到塑性状态时需要多大的内水压力。
解∶ 环向应变=0,轴向伸长靠筒壁变薄实现,各应变分量为 =0 z = r 或 e=0 ez = er Levy-Mises流动理论 s=0 sz = sr
ij
0 p (ij ij )d ij 0
弹塑性力学课件第三章
zx C61x C62 y C63z C64 xy C65 yz C66 zx
C ij
ijkl kl
Cijkl Cijlk
2021/1/10
4
第三章 本构关系
一、线性弹性体的本构方程——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线
性弹性体
x
y
C11
C12 C22
C13 C23
C14 C24
2021/1/10
10
第三章 本构关系
一、线性弹性体的本构方程——各向同性弹性体
x
1 E
x
( y
z ) ,
xy
1 G
xy
y
1 E
y
( x
z ) ,
yz
1 G
yz
z
1 E
z
( x
y ) ,
zx
1 G
zx
ij 1Eij Ekkij
2021/1/10
11
第三章 本构关系 一、线性弹性体的本构方程——各向同性弹性体
0 x
0
y
z xy
C33 0 0
对
C44 0
0 z
0
xy
yz
zx
称
C55
0 C66
yz zx
2021/1/10
6
第三章 本构关系 一、线性弹性体的本构方程——正交各向异性弹性体
x y z xy
1 Ex
xy
1 Ey
对
xz
yz
弹塑性力学课件第三章
第三章 本构关系
本章学习要点:
掌握各项同性材料的广义Hooke定律 掌握弹性应变能密度函数的概念及计算 理解初始屈服、后继屈服以及加卸载的概 念 掌握几个常用的屈服条件 理解弹塑性材料的增量和全量本构关系的 基本概念
2021塑性力学塑性本构关系最新PPT资料
其中(1)和(3) 在第二章已经解决, 本章要解决第(2)点.
3-2 广义Hooke定律
• 在弹性范围内, 广义Hooke定律可以表达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j E 11ijijkk
• 也可以表示为: ii1 E 2 ii
1 eij 2G Sij
我们来证明一下:
由应力和应变的分解式,即 ij S ij ij m , ij e ij ijm
注意的是上式只是描述了加载过程中的弹塑性变形规律. 加
载的标志是应力强度 i 成单调增长. i 下降时为卸载过 程, 它时服从增量Hooke定律.
3-4 全量理论的基本方程及边值问题的提法
设在物体 V 内给定体力 F i , 在应力边界 S 上给定面
S : pi
力 p i, 在位移边界 S u 上给 定位移为 , 要求确定物 u 在小变形且简单加载的情况下i , 这两个理论是一致的.
(2)增量理论, 又称为流动理论, 它认为在塑性状态下是塑性应 变增量和应力及应力增量之间随关系.有Levy-Mises(莱维-米 泽斯)理论和Prandtl-Reuss(普朗特-罗伊斯)理论.
3-1 建立塑性本构关系的基本要素 Shield和Ziegler指出, 建立塑性本构关系需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 (1)初始屈服条件;(2)流动法则;(3)加载条件.
ii1 E 2 ii
eij 2 1 G Sij
第二个式子是六个方程,但因为有 Sii 0 , 所以有5个是独立的. 从第二式可以看到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主轴和应变主轴是一致
的. 应变偏量的分量和相应的应力偏量的分量成正比.
第二式也可以写成 Sij 2Geij ,把它代入应力强度的表达式
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第二式, 然后有 Gi /3i 再代回上面第
3-2 广义Hooke定律
• 在弹性范围内, 广义Hooke定律可以表达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j E 11ijijkk
• 也可以表示为: ii1 E 2 ii
1 eij 2G Sij
我们来证明一下:
由应力和应变的分解式,即 ij S ij ij m , ij e ij ijm
注意的是上式只是描述了加载过程中的弹塑性变形规律. 加
载的标志是应力强度 i 成单调增长. i 下降时为卸载过 程, 它时服从增量Hooke定律.
3-4 全量理论的基本方程及边值问题的提法
设在物体 V 内给定体力 F i , 在应力边界 S 上给定面
S : pi
力 p i, 在位移边界 S u 上给 定位移为 , 要求确定物 u 在小变形且简单加载的情况下i , 这两个理论是一致的.
(2)增量理论, 又称为流动理论, 它认为在塑性状态下是塑性应 变增量和应力及应力增量之间随关系.有Levy-Mises(莱维-米 泽斯)理论和Prandtl-Reuss(普朗特-罗伊斯)理论.
3-1 建立塑性本构关系的基本要素 Shield和Ziegler指出, 建立塑性本构关系需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 (1)初始屈服条件;(2)流动法则;(3)加载条件.
ii1 E 2 ii
eij 2 1 G Sij
第二个式子是六个方程,但因为有 Sii 0 , 所以有5个是独立的. 从第二式可以看到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主轴和应变主轴是一致
的. 应变偏量的分量和相应的应力偏量的分量成正比.
第二式也可以写成 Sij 2Geij ,把它代入应力强度的表达式
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第二式, 然后有 Gi /3i 再代回上面第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三章应变分析
2 11 ( 23 31 12 ) x2 x3 x1 x1 x2 x3
2 22 ( 31 12 23 ) x3x1 x2 x2 x3 x1 2 33 ( 12 23 31 ) x1x2 x3 x3 x1 x2
在 xk 坐标系中,已知变形体内任一点应变张量 kl 和转动张量kl,则 在新笛卡尔坐标系 x’i 中此点应变张量’ij 和’ij 均可以通过二阶张量的坐标 转换式求出它们。
' Q ij 即:
' ij Q
i 'k
Q
j 'l
j 'l kl
kl
i 'k
Q
Qi 'k ei' ek Qki'
+
12= (u1 ,2 -u2 ,1 ) /2 12=(u1 ,2 +u2 ,1 ) /2 11=u1 ,1
11,12= 21,22 纯变形
2.3 转动张量的对偶矢量
12= -21
纯转动
由纯刚体转动可见,12= -21,正好相当于一个沿 x3 轴方向的转动矢 量 3e3 ,方向为 e3 ,其大小 3 :
Ⅱ= 1 2 2 3 3 1
Ⅲ 1 2 3
当1 2 3 时(三个主应变不相等) ,三个主方向相互垂直。
第5节
变形协调条件(相容条件)
在本章第二节中我们讨论了一点的应变张量,它包含了一点的变形信 息,应变张量与位移微分关系称为几何方程(共六个) 。如果已知变形体的 位移状态 u ,则由这六个方程直接求出应变张量,但反之由六个独立的任 意
3 (12 21 ) (e12312 e213 21 )
弹塑性力学第3章
设一点应力:
四面体在所有力的作用下保持力的平衡
px = x l x yx l y + zx lz
py = xy l x y l y + zy lz pz = xz l x yz l y + z lz pi ij l j
x0 y0 z 0
px A= x l x A yx l y A+ zx lz A
sx x m
s1 1 m
sy y m
s2 2 m
sz z m
s3 3 m
偏应力的主轴方向与应力张量的主轴方向一致
J1 sx s y sz 0
2 2 J 2 s x s y s y sz sz s x s xy s2 s yz zx
对应的三个主应力的方向称之为主轴. 求解一点的主应力及主应力方向的基本公式
已知一点的应力为:
x xy xz ij yx y yz zx zy z
3.2.1 一点的应力状态
x xy xz ij yx y yz zy z zx
l x x l x xy l y xz l z l y yx l x y l y yz l z l z zx l x zy l y z l z
分别将 1 , 2 , 3 代入:
1 l x x l x xy l y 13 l z 1 l y yx l x y l y yz l z 1 l z zx l x zy l y z l z
弹塑性力学第三章 应力与应变讲解
?
2?
zx
l3l1
?? ?
?n ?
p2
?
?
2 n
?
(3.10)
??
其中第2式 ? n ? pili ? ? ijlil j
(3.11)
8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规律
应力张量是一个二阶张量,因此,在数学上,应力张量 的各分量在坐标变换时,要服从二阶张量的坐标变换规 律。容易证明,如果坐标系仅作平移变换,则同一点的 各应力分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有在坐标系作旋转变 换时,同一点的各应力分量才会改变。下面证明给出坐 标旋转时应力张量所服从的规律。
同理可以写出其它应力分量,经整理后可简写为
? i ' j ' ? li 'il j ' j? ij
(3.13)
上式就是应力张量各分量在坐标旋转变换时所服从的变换 规律,它恰好符合二阶张量定义,剪应力互等表明它是对 称张量。
3.2 主应力与主应力空间
3.2.1 主应力和主方向
在受力物体内一点任意方向的微分面上,一般都有正应力 分量和剪应力分量存在。由应力张量的坐标变换规律知,当 通过同一点的微分面发生转动时,其法线也发生改变,相应 的正应力和剪应力数值也会变化。在微分面的不断转动过程 中,将会出现这样的微分面,在该面上只有正应力而剪应力 为零。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的平面称 为主平面,其法线 方向称为应力主方向,简称主方向,其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 力。 根据主平面的定义,若设n为过物体内任意一点M的主平面 的单位法向量,它与三个坐标轴之间的夹角余弦为 l1、l2、l3
? X?0
1
px? S ? ? x (? S ?l1) ? ? yx (? S 以上方程两边同时除以
弹塑性力学 第三章 弹性本构方程 ppt课件
ppt课件
15
式(2)可用矩阵表示
式(3)可用简写为
称为弹性矩阵.
ppt课件
16
三、. 弹性常数
1. 极端各向异性体:
物体内的任一点, 沿各个方向的性能都不相 同, 则称为极端各向异性体. (这种物体的材料极 少见)
即使在极端各向异性条件下, 式(2)中的36个 弹性常数也不是全部独立.
由能量守恒定律和应变能理论可证明,弹性常数 之间存在关系
K E
3(1 2 )
32
应变能:
ppt课件
33
产生的x方向应变:
产生的x方向应变:
叠加
产生的x方向应变:
同理:
ppt课件
7
剪应变:
物理方程:
说明:
1.方程表示了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与应 变的关系,称为广义Hooke定义。也称 为本构关系或物理方程。
2.方程组在线弹性条件下成立。
ppt课件
8
三. 体积应变与体积弹性模量
令: 则: 令:
sm称为平均应力; q 称为体积应变
ppt课件
12
当自变量(应变)很小时,式(1)中的各表达式可用泰 勒级数展开.略去二阶及以上的高阶微量,则式(1)中 的第一式展开为:
表示应变分量为零时的值,由基本假设,初始应力为 零.故
表示函数f1对应变分量的一阶偏导数在应变分量为零 时的值,等于一个常数
ppt课件
13
故, 式(1)可用一个线性方程组表示(线弹性体)
ppt课件
23
比较:
可见:
ppt课件
24
§3-3 弹性应变能
弹性体受外力作用后产生变形,外力在其作用位置的 变形上做功。忽略速度、热交换和温度等因素,则外力所 做的功全部转换为应变能储存在物体的内部。
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第三章平衡微分方程及应变协调方程
� � � z� ydxd � zd xz � � ��
0 � zdydxd x K � ydxd xz � �
x z � � � xd zd xy � �
程方分微衡平的下系标坐角直维三 4-3§
� � � � y� x� � xy � x x � � � � � xd zd � y d � � z d y d � z d y d x d � � x �� xy � � � � � � �0=XF�程方衡平的矩力出列 �
� yx � � � �
程方分微衡平的下系标坐角直维二 2-3§
态状力应面平 1.2.3
程方调协变应及程方分微衡平 章三第
础 基 学 力 性塑与性弹
�程 方 分 微 的 似 相 个 一 得 可 � 0 � y F � 程 方 衡 平 由 � 样 同
0 � xK �
y�
xy
��
�
x
x�
��
� � yd x � � 0 � 1 � ydxd x K � 1 � xd xy � � 1 � xd � xy � � �
础 基 学 力 性塑与性弹
心中的积体的它在用作�布分匀均是为认以可力应的受所上面各 � 数 函 的 y 和 x标 坐 置 位 是 量 分 力 应 �
图力受板薄 析分力受元微
.度长位单个一为取寸尺的向方z�yd和xd为别分寸尺向方y和x � 体面六行平正的小微个一出取板薄的力受 � 态状力应面平 1.2.3
��
)式 形 化 简 中 题 问 面 平 程 方 叶 维 纳 或 ( 程 方 分 微 衡 平 的 中 题 问 面 平 � 式系关的间之量分力体与量分力应题问面平 � 态状力应面平 1.2.3
程方分微衡平的下系标坐角直维二 2-3§
0 � zdydxd x K � ydxd xz � �
x z � � � xd zd xy � �
程方分微衡平的下系标坐角直维三 4-3§
� � � � y� x� � xy � x x � � � � � xd zd � y d � � z d y d � z d y d x d � � x �� xy � � � � � � �0=XF�程方衡平的矩力出列 �
� yx � � � �
程方分微衡平的下系标坐角直维二 2-3§
态状力应面平 1.2.3
程方调协变应及程方分微衡平 章三第
础 基 学 力 性塑与性弹
�程 方 分 微 的 似 相 个 一 得 可 � 0 � y F � 程 方 衡 平 由 � 样 同
0 � xK �
y�
xy
��
�
x
x�
��
� � yd x � � 0 � 1 � ydxd x K � 1 � xd xy � � 1 � xd � xy � � �
础 基 学 力 性塑与性弹
心中的积体的它在用作�布分匀均是为认以可力应的受所上面各 � 数 函 的 y 和 x标 坐 置 位 是 量 分 力 应 �
图力受板薄 析分力受元微
.度长位单个一为取寸尺的向方z�yd和xd为别分寸尺向方y和x � 体面六行平正的小微个一出取板薄的力受 � 态状力应面平 1.2.3
��
)式 形 化 简 中 题 问 面 平 程 方 叶 维 纳 或 ( 程 方 分 微 衡 平 的 中 题 问 面 平 � 式系关的间之量分力体与量分力应题问面平 � 态状力应面平 1.2.3
程方分微衡平的下系标坐角直维二 2-3§
塑性力学第三章
塑性(sùxìng)滑移理论; 内时理论; 损伤理论(宏微观相结合的)。
• 本章重点:
全量理论中的依留申理论以及Levy-Mises理论及 Prandtl-Reuss理论。
精品资料
3 塑性(sùxìng)本构关系_3.1 基本要素
Shield和Ziegler指出,建立(jiànlì)塑性本构关 系,需要考虑三个条件:
精品资料
3 塑性本构关系
由于塑性变形规律的复杂性,近百年来还没有(méi yǒu)出现很好的模型来描述塑性本构关系。
两大类理论 (lǐlùn):
(1)全量理论(形变理论) (2)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精品资料
3 塑性本构关系
•全量理论(lǐlùn)(形变
理论(lǐlùn))
认为在塑性状态下仍是应力和应变全量之间的关系。
•以往研究成果: H. Hencky提出(tí chū)的理论,不计弹性变形,不计硬化 (1924年); A. Nadai提出(tí chū)的理论,考虑有限变形和硬化( 1938年); A. A. HJBHWNH(依留申) 提出(tí chū)的理论,是对 Hencky 理论的系统化,考虑了弹性变形的硬化(1943年) 。
ij 2G ij 3E mij
•推导得出:
ii2 G ii 3 E 3 m 1 E 2 ii
•其中(qízhōii ng3):m
其仅表示一个独立的表达式。
精品资料
3 塑性本构关系(guān xì)_3.2 广义Hooke定律
•同样,可导出用应力偏量来表示应变(yìngbiàn)偏量的式子:
1 eij 2G Sij
z E 1 zxy
1 z x G z x
精品资料
3 塑性本构关系(guān xì)_3.2 广义Hooke定律
• 本章重点:
全量理论中的依留申理论以及Levy-Mises理论及 Prandtl-Reuss理论。
精品资料
3 塑性(sùxìng)本构关系_3.1 基本要素
Shield和Ziegler指出,建立(jiànlì)塑性本构关 系,需要考虑三个条件:
精品资料
3 塑性本构关系
由于塑性变形规律的复杂性,近百年来还没有(méi yǒu)出现很好的模型来描述塑性本构关系。
两大类理论 (lǐlùn):
(1)全量理论(形变理论) (2)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精品资料
3 塑性本构关系
•全量理论(lǐlùn)(形变
理论(lǐlùn))
认为在塑性状态下仍是应力和应变全量之间的关系。
•以往研究成果: H. Hencky提出(tí chū)的理论,不计弹性变形,不计硬化 (1924年); A. Nadai提出(tí chū)的理论,考虑有限变形和硬化( 1938年); A. A. HJBHWNH(依留申) 提出(tí chū)的理论,是对 Hencky 理论的系统化,考虑了弹性变形的硬化(1943年) 。
ij 2G ij 3E mij
•推导得出:
ii2 G ii 3 E 3 m 1 E 2 ii
•其中(qízhōii ng3):m
其仅表示一个独立的表达式。
精品资料
3 塑性本构关系(guān xì)_3.2 广义Hooke定律
•同样,可导出用应力偏量来表示应变(yìngbiàn)偏量的式子:
1 eij 2G Sij
z E 1 zxy
1 z x G z x
精品资料
3 塑性本构关系(guān xì)_3.2 广义Hooke定律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屈服函数、主应力空间常用屈服条件 §3—9 加载准则、加载曲面、加载方式 §3—10 弹塑性应变增量、应变偏量增量间
的关系 §3—11 塑性本构方程(增量理论) §3—13 塑性本构方程(全量理论) §3—17 岩土材料的变形模型与强度准则 §3—18 本章小结、关于余能的概念
§3—1 概 述
◆ 这些附加假设都是建立在一些金属材料的实验基 础上的,前两条对岩土材料不适用。
§3—3 弹塑性力学力学模型
◆ 变形力学模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将各种反映 材料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类抽象 总结后提出的。
◆ 对不同的固体材料,不同的应用领域,可采用不同 的变形体力学模型。
★ 确定力学模型时应注意:
① 球应力引起了全部体变(即体积改变量),而不 包含畸变(即形状改变量),体变是弹性的。因 此,球应力不影响 屈服条件;
② 偏斜应力引起了全部畸变,而不包括体变,塑性 变形仅是 由应力偏量引起的。因此,在塑性变 形过程中材料具有不可压缩性(即体积应变为 零);
③ 不考虑时间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即认为材料 是非粘性的。
E s E1 ( s )
(当 s时)
(当 s时)
(4--3)
3、理想刚塑性力学模型
理想刚塑性 力学模型亦称 刚性完全塑性 力学模型,特 别适宜于塑性 极限载荷的分 析。其表达式 为:
s
(当 s时) (3--4)
4、理想线性强化刚塑性力学模型
理想线 性强化刚 塑性力学 模型,其 应力应变 关系的数 学表达式 为:
s E1
(当 0时) (3--5)
5、幂强化力学模型
为了避免在 处 s
的变化,有时可以采 用幂强化力学模型。 当表达式中幂强化系 数 n 分别取 0 或 1 时, 就代表理想弹塑性模 型和理想刚塑性模型。 其应力应变关系表达 式为:
A n
(3--6)
例3—1 证明弹塑性强化模型的强化系数和刚塑性线性 强化模型的强化系数之间满足关系(如图3—8):
§3-2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力学的附加假设
◆ 大量实验 证实,固 体受力变 形时,应 力与应变 间的关系 是相辅相 成的。
◆ 固体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应力与应变之间各自
有着确定的关系,这一关系反映着固体材料的 客观特性。
1、弹性变形特点
① 弹性变形是可逆的。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外力所做 的功以能量(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物体内,当卸 载时,弹性应变能将全部释放出来,物体的变形得 以完全恢复;
③ 在载荷作用下,变形体有的部分仍处于弹性状态称弹性区, 有的部分已进入了塑性状态称塑性区。在弹性区,加载与卸 载都服从广义虎克定律。但在塑性区,加载过程服从塑性规 律,而在卸载过程中则服从弹性的虎克定律。并且随着载荷 的变化,两区域的分界面也会产生变化。
④ 依据屈服条件,判断材料是否处于塑性变形状态。
◆ 弹塑性力学研究的问题一般都是静不定问题。
{ ◆静不定问题的解答
1、静力平衡分析——平衡微分方程 2、几何变形分析——几何方程
3、物理关系分析——物理方程
◆ 此即弹塑性力学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 表明固体材料产生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时 应力与应变,以及应力率与应变率之间关 系的物性方程,称为本构方程(关系)。
第三章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3—1 概 述 §3—2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特点、塑性力
学的附加假设 §3—3 弹塑性力学中常用的简化力学模型 §3—4 弹性本构方程、弹性应变能函数 §3—5 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分解的物理意义 §3—6 弹性势能公式、弹性势能的分解 §3—7 塑性应力偏量状态与Lode应力参数
② 无论材料是处于单向应力状态,还是复杂应力状态, 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
③ 对材料加载或卸载,其应力应变曲线路径相同。因 此,应力与应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塑性变形特点
① 塑性变形不可恢复,所以外力功不可逆,塑性变形的产生必 定要耗散能量(称耗散能或形变功)。
② 在塑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由于本构方 程的非线性,所以不能使用叠加原理。又因为加载与卸载的 规律不同, 应力与应变之间不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 应力与相应的应变不能唯一地确定,而应当考虑到加载路径 (或加载历史)。
即:
H EE E E
证毕。显然当E→∞,由上述结论可知
lim H
E
lim
E
EE E E
lim
E
E 1 E
E
E
(8)
弹塑线性强化模型转化为刚塑性线性强化模型。
s
H
p
s
H
E
(3)
由上式(3)可解得:
s H
H 1
E
(4)
考虑强化阶段,式(1)及(2)中取同样 值
时,有:
s
E (
s)
s H
1 H
E
(5)
s
H E
s
E (
s
)
H E E
(
s
)
s
H
(6)
将 s E代s 入,消去公因子 ( s ) ,得:
H E E H E
(7)
① 必须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
② 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应足够简单。
1、理想弹塑性力学模型
理想弹塑性力 学模型亦称为弹 性完全塑性力学 模型,该模型抓 住了韧性材料的 主要变形特征。 其表达式为:
E
E s s
(当 s时) (当 s时)
(3-2)
2、理想线性强化弹塑性力学模型
理想线性强 化弹塑性力学 模型亦称为弹 塑性线性强化 材料或双线性 强化模型。其 数学表达式为:
H EE E E
E H
证:弹塑性线性强化模型的公式是
E s E(
s)
(当
s时) (当 s时)
刚塑性线性强化模型的公式是:
s H
(1) (2)
为了比较两种图形塑性范围的应变,上
式(2)中的 实际上是图3—8(b)中忽略了
弹性应变的应变值,即等于塑性应变 ,p
于是式(2)可写为:
◆ 具强化性质的固体材料,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 屈服极限在一个方向上提高,而在相反的方向上 降低的效应,称为包辛格效应。
◆ 包辛格效应导致材 料物理力学性质具 有各向异性。
◆ 由于这一效应的数学 描述比较复杂,一般 塑性理论(在本教 程)中都忽略它的影 响。
3、塑性力学附加假设
为研究塑性力学需要,对材料提出如下附加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