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学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正气不足, 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邪正相争在力量上的对比可能发生变化。
由实转虚:实证日久而损伤正气,如高热患者因失治
或治疗不当,久病不愈,精气亏损,则会出现食欲不振、精 神萎靡、肢冷、脉沉细无力等症状。
因虚致实:脏腑功能虚衰是痰饮、氺湿、瘀血等实邪
留滞于体内,转为实证。
(3)虚实真假
• 真:疾病的本质 • 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出现的与疾病本质不一致的假象
邪胜正负: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或病邪毒烈,正气相对不足——病邪可乘虚而 入,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发病
发病类型
• 邪气的种类、性质和致病途径及其作用不同 • 个体的体质和正气强弱不一
感邪即发——感邪后立即发病 伏而后发——某些病邪传人人体后,潜伏于内,经一段时间后,或在一定 诱因作用下才发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外伤所致破伤风、狂犬病等) 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致病作用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多见于内伤邪气致病,如思虑过度、房室不节、忧愁不解、嗜酒成癖, 引起机体渐进性病理改变,不断积累,而逐渐出现临床症状 继发——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发生新的病证 合病与并病 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者——合病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者——并病
• 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就是正邪 相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 正: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 邪:邪气,各种致病因素。 • 1、正气不足 • 2、邪气侵袭 • 3、正邪相争
正气不足
•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旺盛,脏腑功能正 常,气血充盈,卫外固密,抗邪有力,邪气就不易入侵, 疾病就不易发生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 固,不足以抵抗病邪时,邪气才较易乘虚而入,使人体阴 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本质)
面色苍白,四肢逆冷, 精神萎靡,脉微欲绝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 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 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
1.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邪气亢盛, 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阳 偏 胜
壮热、面红、 目赤、便干、 苔黄、脉数 等症状
临床特点:热、动、燥
“阳胜则热”
《素问˙调经论》“阳盛则外热”——外邪客于体表,则卫外之阳气充盛于肌表 与 邪气抗争,从而引起“奏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外泄”的发热症状。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阴阳的对立消长
邪客于阳 而致阳盛 阳盛耗伤 机体阴液 阴相对 不足 阴绝对 亏虚
真虚假实:疾病的本质是虚的,但脏腑、气血虚衰,功
能低下、气化无力而出现类似实证的证候。如脾虚不能运化水谷, 除可见食少、乏力、脉虚等正气不足的症状外,还可出现脘腹胀满、 腹痛等实象。但这种腹胀时轻时重,腹痛喜按,和实证的腹胀满持 续不减、腹痛拒按有所区别。
真实假虚:疾病的本质是实证,但实邪阻滞,使气血不能
中医病机学
病类病机
病证病机
症状机理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整体观wk.baidu.com
辩证观
立足于整体联 系的病理观
以整体联系和运动 变化观点认识和研 究疾病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 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邪正相争
基本病机
阴阳失调
最基本的病机
精气血津液失常
(内生“五 邪”)
基本病机
阴偏衰病机示意图
(三)阴阳互损
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 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由于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之根本, 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 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 互损的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
原理:由于阴精或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 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形成了以阴 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病理:例:肝阳上亢证,其病机主要为水不涵木的阴虚阳亢, 但病情发展,亦可进一步损及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 现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脉沉弱等阳虚症状,转化为阴损 及阳的阴阳两虚证
机理:
阴液不足、滋养 宁静功能减退 阳气相对偏盛 虚热证 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 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 津,脉细数无力等
阴虚阳亢
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 久病伤阴
阴 偏 衰
阴虚火旺 阴虚内热 阴虚失润
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鉴 别:“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阳胜则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 、腹 痛(喜按)等假象。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含义 “实”为病机本质, 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使实邪结 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如热结胃肠, 便秘腹痛拒按, 潮热谵语。 又兼面色苍白, 表现 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外达,而出现类似虚证的证候。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除可见大便秘 结、腹满痛拒按等实热症状外,还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冷、精神萎靡、 脉沉伏或迟涩等虚寒之象。虽精神萎靡但声高气粗,虽脉沉伏或迟涩但 按之有力,虽肢冷但胸腹久按灼手。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实”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含义 “虚”为病机本质,
形成 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 表现
2.阳损及阴:
原理: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 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 状态。 : 病理:例:水肿证,其病机主要为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水 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氺湿内生,溢于肌肤所致。但病情 发展,则又可因阴无阳生而日益亏耗,而见日益消瘦,烦躁 升火,甚则瘈瘲等阴虚症状,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
正气虚弱 正气不能抑 制邪气的致 病作用 病情趋向恶化和加剧,预后不良
邪气过于亢盛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胜正虚 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
疾病好转,或痊愈。 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急性转为慢性; 或慢性病 经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
(一)阴阳偏胜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 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1.阳偏盛: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 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 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实
热 证”。 机理:
感受阳邪 五志化火 邪郁化火 阴邪从阳化热
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
态。 特点: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机理:
阳气虚衰 阳虚不能制阴 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 经络、脏腑的某些功 能也因之减退
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 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饮食失养 劳倦内伤 久病耗伤
阳 偏 衰
寒象:畏寒喜暖、 形寒肢冷、面色白、 小便清长、下利清 谷,舌淡脉迟等
1.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2.阳损及阴 化生
阴虚
阳虚
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
(四)阴阳格拒
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阳中的一方亢盛至极, 或阴阳中的一方极端虚弱,盛者踞于内,将另 一方排斥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 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 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 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寒内盛
(二)阴阳偏衰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 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精气夺
精、气、血、津液等 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 功能的减退 脏腑、经络等生理功 能的减退和失调 阳虚则阴盛 不能制约对方 对方相对亢盛 阳虚则寒(虚寒) 阴虚则阳亢 阴虚则热(虚热)
1.阳偏衰
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
形成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 正盛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
• 正气较充盛,抗 • 御病邪的能力较强
精气血津液 、脏腑、经 络的损伤得 以逐渐恢复 邪气难以进一步 发展,对机体的 侵害作用减退或 消失
• 疾 病 告 愈
• 得到及时正确 • 的治疗和护理
阴阳获 得了新 的相对 平衡
• 邪盛正衰:疾病恶化或死亡
•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 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 尽管疾病种类繁多,病变机制各异,但最基本的 病机,不外乎正邪相争和阴阳失调。
一、正邪相争
• 含义: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中,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的相互斗争。
•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正邪双方在其斗争的过程中,在力量对比上发 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
中医护理学——病机学说 九江市中医医院 许珍星
病机学说说 病 机 学
• 目的要求
• 1. 掌握正邪相争病机。
• 2. 掌握阴阳失调病机
病机与病机学概念 •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
基本病机 系统病机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代谢失常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 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 晕病机
邪气侵袭
• 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 邪气侵袭是直接因素,一定条件下,甚至起主导作用——
• • • • • 高压电流 化学毒剂 刀枪伤 烧烫伤 毒蛇咬伤
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
疫疠之邪——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主导作用
“避其毒气”
正邪相争
• 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胜邪负:正气强盛,抗邪有力——病邪难以侵入,即使侵入,亦能被正气及时驱 除,不产生病理反应——不发病
阳盛则阴虚
实热证 虚热证或实热兼阴亏证 (口渴、尿少)
阳偏胜病机示意图
2.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
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
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 寒证”。 机理:
感受寒湿 过食生冷
阴 偏 胜
形寒、肢冷、 舌淡、下利、 脉迟等症状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邪实与正虚同时存在
虚实相兼、错综复杂
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邪实。如脾虚所
致水肿:脾失健运,是正虚,但脾不健运出现氺湿
停聚,为邪实。
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正虚。如邪热炽
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高热,是邪实,但热盛
伤津,津伤为虚。
(2)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虚和实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
虚象:倦卧神疲、 乏力少气。
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鉴 别:“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阴胜则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阳偏衰病机示意图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精、血、津液等物 质亏耗,以致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
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转化 阴阳亡失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机体的阴阳消 长失去相对平衡→阴阳偏盛、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 阴的病理状态。 • 人体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概括,也是疾病发 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临床特点:寒、静、湿 “阴盛则寒”
《素问˙调经论》“阴盛生内寒”——“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 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
阴盛则阳虚
阳主动而易耗散 素体阳虚 阳不制阴 阴寒内盛 阴偏盛时,多同时伴有 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
阴偏胜病机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