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诊断标准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诊断标准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诊断标准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 持续发热5天以上,且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般在3天左右就会退热,川崎病一般要发烧5天以上,体温可高达38度以上甚至40度,患儿一般状态不佳,精神不好。

2. 眼睛发红,双眼球结膜充血,但一般没有分泌物。

3. 口唇改变,嘴唇和舌头红肿、有皲裂或出血,舌面红肿表面覆盖大量小疙瘩,又称“草莓舌”。

4. 皮疹,发热2-3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多样,但一般没有疱疹。

5. 手脚红肿,手指或脚趾皮肤发红,出现硬性肿胀,导致患儿不愿行走或爬行。

大约10天左右后会出现手指和脚趾自甲周开始的片状脱皮。

6. 颈部淋巴结肿大,触摸质硬,一般为非化脓性肿大。

7. 符合以下标准之一:低血压(年龄在1\~12个月的儿童收缩压<70mmHg;1\~10岁儿童收缩压×年龄(年)mmHg;>10岁儿童收缩压≤90mmHg);收缩压比相应年龄段儿童正常收缩压值下降20%或以上需要液体复苏或血管活性药物才能维持正常血压水平;无论血压是否下降,出现组织低灌注的临床表现(心动过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肢端凉、脉搏减弱、少尿或精神状态改变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年龄5岁以上,病程中发热持续时间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关节疼痛、肝脾肿大以及血清铁蛋白增
高明显的患儿需警惕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发生,应及时进行骨髓病理检查或组织活检以明确是否存在噬血现象,同时测定血清巨噬细胞消除受体水平以及NK细胞活性以早期明确诊断。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小儿川崎病的典型表现包括持续性高热、结膜充血、唇、口腔和舌头黏膜充血、皮疹、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多器官受累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些患儿可能并不具备典型表现,因此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和体征,及时进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在诊断小儿川崎病时,实验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功能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DNA抗体等免疫学检查。

这些检查项目有助于确认炎症反应程度、心脏受累情况以及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三、心脏超声检查。

小儿川崎病患儿在发病后2周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冠状动脉瘤、心肌炎等心脏并发症的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对于小儿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及时发现心脏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

如血清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心电图、血清抗心肌抗体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合心脏超声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及时明确诊断,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小儿川崎病的诊断,医生需要全面综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首次在日本被描述并命名。

该病主要影响小儿,特别是亚洲人群,而且在小孩中的患病率呈现出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变化。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因此确定川崎病诊断的有效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的指标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

其中,川崎病的Z值计算公式是根据川崎病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测定,通过将患者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并将患者的测定结果转化为Z值,以确定与川崎病相关的异常指标。

Z值是一种描述测定值在参考人群中相对水平的统计量,Z值计算公式如下:Z = (实测值 - 均值) / 标准差其中,实测值是指川崎病患者的测定结果,均值是指正常儿童参考值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指正常儿童参考值的标准差。

通过计算Z值,可以将川崎病患者的测定结果转化为与正常儿童参考值的标准差偏离程度,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川崎病相关的异常。

川崎病的实验室指标常用的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等。

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计算出与川崎病相关指标的Z值,以辅助诊断。

除了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也是川崎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回声增多、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等。

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判断川崎病的严重程度。

近年来,一些研究也尝试使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新的技术来辅助川崎病的诊断,探索新的潜在指标和生物标志物。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组和代谢组进行分析,寻找与川崎病相关的异常变化,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识别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川崎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等多个方面,单一指标的异常并不足以确定川崎病的诊断。

因此,在使用Z值计算公式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和专业医生的临床判断,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川崎病资料

川崎病资料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Kawasaki syndrome),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1967年日本的川崎博士总结了1961~1967年50例有持续性发热、皮疹、淋巴结炎等特征性表现的病例后,将本病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而首先报道。

此后,随即发现川崎病并非是一种良性的疾病,许多患儿由于并发心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

事实上,川崎病已成为引起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在许多地方其危险性甚至大于风湿热。

症状体征1.诊断标准由于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所以没有经过验证的诊断标准,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标准。

这些标准是由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制定的,在表1中有详细的描述。

川崎病有6种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时需要有其中的5~6项同时存在。

在最近修订的标准中,由于许多患儿会较快地发生冠状动脉瘤,故只需4项表现即可诊断。

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与此大致相同,但必须有发热5天以上这一表现。

越来越多的病人虽未符合诊断标准但因为有以上临床表现而被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

由于在川崎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急性发热后随即可诊断出有冠状动脉瘤的存在,故提示过去应用完全的诊断标准来确诊疾病是不恰当的。

2.分期川崎病是一种三相性的疾病。

急性期通常持续1~2周,主要特征是发热,结膜充血,口咽部的改变、四肢末梢红肿、皮疹、淋巴结炎、无菌性脑膜炎、腹泻和肝功能受损。

心肌炎常见于急性期,尽管冠状动脉炎也发生于此时,但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法检测出有否动脉瘤的存在。

当发热,皮疹及淋巴结炎好转后进入亚急性期,此时约距离发热起始1~2周,出现手足脱皮及血小板增多。

此外,此期冠状动脉瘤开始形成。

猝死的危险最大。

亚急性期持续至发热后4周。

在起病后6~8周,当所有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后进入恢复期。

3.主要症状持续高热是急性期的特点。

典型的发热通常起病急,热度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

川崎病 诊断标准

川崎病 诊断标准

川崎病诊断标准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持续发热五天以上,正规抗生素治疗无效。

2. 双眼球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3. 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草莓舌。

4. 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5. 躯干及四肢出现多形性皮疹,无水疱或痂皮。

6. 早期手足硬性水肿,后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7. 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血沉明显升高,后期可出现血小板的增高。

请注意,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若孩子发生没有诱因的发烧持续5天以上,并出现4种或5种以上的上述症状,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同时,若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增宽扩张,即使症状不足四条也可以诊断川崎病。

此外,对于疑似川崎病症状的儿童,需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精神不好等症状,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这种“类川崎病”就是川崎病。

川崎病

川崎病
目前重要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阿斯匹林。研究结果认为,急性期给予高剂量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相对于只单独使用阿斯匹林,可使冠状动脉瘤之发生率由15-20% 降至5%。恢复期改为低剂量的阿斯匹林,来抑制血小板凝固。病患若无冠状动脉异常,持续以低剂量阿斯匹林治疗6到8周即可停药。若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则需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直到冠状动脉恢复正常为止。但并不是每位川崎病患者治疗方法都一样,须依疾病发展的时机而有所不同。如果是在发病十天内,诊断确定是川崎病,立即使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和高剂量的阿斯匹林效果不错。但若超过十天以上,则效果通常很差,甚至没有效果。在治疗期间,心脏超音波的追踪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心脏超音波的检查可协助我们了解病人心脏血管的功能和异常的变化。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结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患儿一般在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持续高热不退1-2周、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全身出现形态多样化的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潮红以及颈淋巴结肿大。上述症状消退后,可在手指和脚趾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出现特征性的膜样脱皮,也可见肛门周围处脱皮。
静脉输注可增加心脏前负荷,输注过快易诱发心力衰竭。最初30 min内应缓慢滴注,0.6~1.2 ml/(kg*h),若无不适,可增加到2.4 ml/(kg*h),并注意观察反应。如连续输注,第2瓶起滴速可加至4.8 ml/(kg*h)。如出现心动过速、胸闷、出汗、恶心等症状,应暂停或减慢滴速,待症状消失后再缓慢滴注,调整至患儿能耐受的速度。

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意义

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意义
病 , 越来 越 多 的 患 儿 与 川 且 I崎 病 诊 断 标 准 不 完 全 符
6项诊 断标 准中 的 2 ~4项 。其 中 同时 具 备 4项 主 要
表现 的 1 6例 ( 3 3 ) 具 备 3项 主 要 表 现 的 1 5. , 1例 (6 7 ) 具 备 2项 主要 表 现 的 3例 ( 0 0 ) 全 部 3. , 1 .
【 键 词】 皮 肤 黏 膜 淋 巴结 综 合征 }不 完 全 ;临 床特 点 ;早 期诊 断 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圈分 类 号】 R 7 54 中 2 .
【 献 标识 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D :03 6/. s 623 1. 01 1. 3 OI1. 99ji m 17—5 12 1 .20 9 s
例 , 声 心 动 图异 常 1 例 。结 论 不 完全 性 川 崎病 容 易误 诊 , 超 1 对发 热持 续 5天 以 上 , 生素 治 疗无 效 时应 提 高 警 惕 , 抗 及 时化 验 血 常规 、 沉 、 应 蛋 白 、 测 血 小板 , 及 早 行超 声 心 动 图检 查 以 了解 冠状 动 脉 情 况 。 血 C反 监 并
病例 均有 发 热 , 结 合 膜 充 血 2 眼 5例 ( 3 3 ) 唇 红 、 8 . , 杨 梅舌 2 例 ( 6 7 , 淋 巴结 肿大 1 3 7 . %) 颈 4例 (6 7 ) 4 . , 皮疹 1 2例( 0 0 ) 手 足硬 肿 7例 ( 3 3 ) 指 趾 端 4 . , 2 . , 脱皮 2 8例 ( 3 3 ) 9 . 。另外 还有 1 7例 ( 6 7/ 患 儿早 5 . ) 9 6 期 ( ~5 ) 3 天 可见 肛 周黏 膜 潮红 、 屑 ,0例 ( 3 3 ) 脱 1 3 .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亚洲地区。

它最早在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清描述,故而得名。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全身多系统炎症反应,最常累及心脏、血管和淋巴结。

目前尚无确切的病因,但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和免疫异常有关。

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难点之一,本文将就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一、川崎病的临床诊断1. 临床表现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皮疹、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

持续高热是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之一,热程一般在5天以上,可持续1-2周不等。

结膜炎常伴有结膜充血、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

口腔黏膜炎表现为咽喉充血、咽部肿胀、咽峡红斑等。

皮疹多呈弥漫性,粉红色,多见于躯干、四肢和面部,伴有手足底红斑。

手足红肿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局部温度升高、肿胀疼痛等。

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关节炎、心脏炎等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多不具有特异性,但常见的改变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

需要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如儿童感染性疾病、药物热等。

3.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川崎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多数患儿在发病后1-2周内出现心脏异常表现,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等,这些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川崎病的治疗效果分析1. 高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目前,对于川崎病的治疗,采用高剂量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IVIG的推荐剂量是2g/kg,静脉滴注10-12小时。

大多数患儿在使用IVIG后,体温可在24-48小时内降至正常,临床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IVIG还可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和减轻心脏损害。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患儿,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也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109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109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f l o d f r 2 o l we up o 1 mo h h n b c me o ma . n ls on 6 e r f a e i h g o KD c u e n sl i b y , t p c l KD nt s t e e a n r 1 Co c u i y a s o g s t e a e f o c r d a d mo ty n o s a y i a
s e t v l n l z d n umma i e t e 09 hid e d t wih p c i e y a a y e a d s r z d h 1 c l r n a a t KD f o J nu r 2 0 t a u r 2 1. e u l 1 9 a e f r m a a y 0 6 o J n a y 01 R s ts 0 c s s o KD t pia a e i 7 a y ia n 3l c s s a r g a e w a 3 e r l Al a i n s we e c e c mb n o o a y r e y da g we e y c l c s s n 8, t p c l i a e . ve a e g s 3. y a s o d. l p te t r ur d, o i e c r n r a t r ma e d r


CI 0E N EI L H AFRI O A N GM C
暖固
1 小 儿 川 崎 病 的 临 床 诊 断 及 治 疗 分 析 9例 0
张 自宜 ( 南旺 旺 医 院 湖 长沙 40 1 ) 1 0 6

【 摘要 】 目的 探讨 K D的临床 特征 、 冠脉 损 害的 危 险 因素及 治 疗方 法 。 法 对 我科 2 0 年 1 方 06 月至2 1年 1 0 1 月诊 治的 19 D 儿 0 例K 患 资料进 行 回顾性 分析 和 总结 。 结果 19 D 0 例K 中典 型7 例 , 8 不典 型3 例 。 均发病 年龄 33 所有 患者 治愈 出院 , 1 平 . 岁。 合并 冠脉 损害 者随 访 l个 月恢复 正常 。 论 2 结 6 岁以下是 K 好 发年龄段 并 以 男孩居 多, 典型K 高 , 型K 冠脉 损 害率 高于不 典型 病例 ; 型 与不 典 型 D 不 D 典 D 典

6大症状辨识川崎病

6大症状辨识川崎病

龙源期刊网 6大症状辨识川崎病作者:杜忠东来源:《大众健康》2011年第12期珍珍又发烧了。

这次与往常不同,烧了四天后,珍珍身上开始发小红疹子,密密麻麻一大片,眼睛发红。

因为疹子的特征不明显,县医院的大夫一时难以辨识,在麻疹和其他病毒疹之间犹豫不决。

着急的妈妈带珍珍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大夫仔细观察和验血后诊断为川崎病。

川崎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医学专家明确指出,川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已经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第一位病因,其并发症会导致儿童死亡。

川崎病又称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皮疹、口唇红、手指及足底红肿脱皮和淋巴结肿大等,病因不清。

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后被人称为川崎病。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其首发症状是发烧,口唇和眼睛发红,身上伴发有红点,所以常常会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

目前正是感冒的高发期,如果孩子发烧,特别是持续高烧不退或有上述症状,家长要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诊治。

判断是否患有川崎病,主要看有没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表现:1、5天以上持续发烧,占全部患者的94%—100%。

发烧大多38度以上甚至40度。

与上呼吸道感染相比,川崎病患者发病初期一般状态不佳、哭闹、食欲不、精神不好,多数在发病时就比较严重。

2、双眼球结膜充血,占全部患者的86%—90%。

双眼球结膜充血、发红,但没有眼部分泌物。

3、口唇和口腔的表现:口唇红肿潮湿、口腔粘膜弥漫性发红、口唇皲裂、草莓舌。

4、颈部淋巴结肿大:该症状是所有主要症状当中出现频率最低的一个,两岁以下患儿出现的比例可以低到50%,很多两岁以下患儿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5、多形性皮疹:皮疹呈多形性,没有水疱或痂皮。

红斑或者是渐渐消退,或者是形成更大的斑,像地图一样。

另一个早期诊断的关键是在发热的同时,其它部位出现皮疹之前,在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显眼的红斑。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严重程
度不一。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详细介绍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高热,持续不退热超过5天。

2. 口腔黏膜病变,包括唇红、口腔黏膜红肿、舌苔增厚等。

3. 双侧结膜炎,表现为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等。

4. 皮疹,特征性的多形性皮疹,包括皮疹、斑丘疹、荨麻疹等。

5. 四肢改变,手指或脚趾肿胀、红肿。

6. 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计数增高。

2.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显著升高。

3. 免疫球蛋白,IgM抗体阳性。

以上是川崎病的主要诊断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同时出现
以上所有症状,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结合专家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川崎病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如药物热、风疹、麻疹等。

因此,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家族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总之,川崎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及时进行诊断对于患儿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能够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方法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方法

两组 不 同的诊 断标 准 , 诊断川 崎病 结果示 : 在发病 第 3 天传统组 确诊 1 , 断率为 7 7 , 考诊断组 确诊 4例 , 例 诊 .% 参
诊 断 率 为 2 . % ; 6天 、 8天 传 统 组 确 诊 例 数 为 8例 和 85 第 第
1 , 2例 诊断率为 6 . %和 9 . % , 15 2 3 而参考 诊断组诊 断例数为 1 和l 2例 3例 , 断率 为 9. %和 9 . % , 诊 23 28 由此 可见参 考确 诊组 的早期诊断率 比传统组有 明显提高 。
3项 以 上 。
端大片状脱皮等 。该病 自 16 9 7年 日本川崎 富作 医生 首次描
述本病 以来 , 已在世 界绝 大多 数国家或 地 区相继 报导 。川崎
病 是 儿 科 临床 上 一 种 较 少 见 的 结 缔 组 织 病 。 目前 本 病 病 因
14 方法 .
以发病第 3天 、 6天 、 8天用不 同诊 断标 准 第 第
对 A、 B两 组进 行 病 例 分 析 , A组 为 传 统 标 准 , B组 用 参 考 标 准, 验证 两种 诊 断标 准 的 实 际 意义 。 15 统 计 处 理 数 据 , 表 2 . 见 。 表 2 两 种 诊 断 川 崎病 结 果 比较 ( , ) n%
11 一般资料 .
3 讨 论
不典 型川崎病是 指不 完全具 备JI i 畸病 的诊 断标准 的疑 似病例 。近年来 国内外对川崎病 均有报导 , 其发病 率呈上 升 趋 势 , 已 取 代 风 湿 热成 为儿 童 后 天 性 心 脏 病于 该 病 的 诊 断 是 依 临 床 , 由
手足硬肿和掌跖发 红 , 以及恢 复期 指趾 端出现 膜状脱 皮 ; ⑤

川崎病

川崎病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
• 口服阿司匹林观察 •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的护理
口服阿司匹林观察
• 给阿司匹林肠溶制剂且饭后服药,亦可将 其溶解于少量温水中饮服。对婴幼儿磨碎 溶解后服用,如有呕吐应准确估算药量, 重新补吃,保证药物剂量。观察有无胃肠 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大便颜色、性质及量; 有无变态反应及中毒反应,如哮喘、头痛、 头晕、耳鸣等症状,反应严重者应及时通 知医师处理。
治疗
急性期治疗: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
• 1、丙种球蛋白 • 2、阿司匹林 • 3、皮质激素 可联合应用强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疗, 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症反应一般不单用皮质激 素。
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静脉输 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治疗
恢复期治疗
谢谢!
诊断标准
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
• 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 • ②双侧结膜充血; • 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 • 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 膜状脱皮; • 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 • 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 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 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 关节疼痛或肿胀,咳嗽,流涕,腹痛,轻度黄疸 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急性期约20%病例 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和脱屑并于1~3年前 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恢复期指 甲可见横沟纺。
病程分期特点
本病血管炎变可分为四期:
Ⅰ期:约1~2周,其特点为: ①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 ②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 ③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约2~4周,其特点为: ①小血管的发炎减轻; ②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多见冠状动脉瘤及血栓; ③大动脉少见血管性炎变; ④单核细胞浸润或坏死性变化较著。

儿童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

儿童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

儿童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方法:借鉴国内外治疗川崎病的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对相关方法进行讨论。

结论: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

【关键词】川崎病临床表现治疗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中图分类号】R7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249-02引言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在我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

但该病迄今为止病因尚未明确,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程中出现的一组临床表现而缺乏特异性的病原学依据。

该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

川崎病的最大危险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

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了共5例川崎病患者。

笔者将该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诊断要点1.1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体温常达39℃,5天时间以上。

1.2双眼结膜,口腔及咽部明显充血,见杨梅样舌。

1.3病初手足皮肤实性肿胀,发病2-3天,面部、四肢躯干皮肤出现红斑、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恢复期指端膜状脱皮。

1.4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胀,直径大于1.5cm。

1.5病程中可现出心肌炎、心包炎,甚至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心脏病。

1.6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数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T细胞亚群失调,总T及Ts细胞减少,Th/Ts比值增高。

1.7二维超声检查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或瘤样改变有重要意义。

2、鉴别诊断应与细菌性疾病(特别是猩红热、葡萄球菌表皮脱落综合征和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皮疹(如麻疹)、立克次体病(如落矶山斑疹热)、弓形虫病、肢痛症、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婴幼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相区别。

2024年度《儿科疾病川崎病》PPT课件

2024年度《儿科疾病川崎病》PPT课件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
2024/2/2
28
降低复发率策略部署
加强随访
对治愈后的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并 处理复发迹象。
心理干预
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减轻他们的心 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12
实验室检查项目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 板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
,血沉加快等
2024/2/2
血清学检查
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白 蛋白降低、免疫球蛋白
异常等
病原学检查
其他检查
如咽拭子培养、血清病 毒抗体检测等,有助于
确定病原体
13
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等,有助于评估心脏受
累情况
影像学检查方法
胸部X线检查
川崎病的并发症预防与处 理
31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01
02
03
04
对川崎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认识到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 疗的重要性
通过病例分析,提高了临床思 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识到团队协作在川崎病治疗 中的重要性
2024/2/2
32
川崎病研究新进展介绍

02
03
04
川崎病与免疫系统的关 系研究
2024/2/2
分布特点
全球性分布,但亚洲地区 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发病率 较高。
年龄与性别
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男女比例约为1.5:1。
6
临床表现与分型
2024/2/2
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累及心血 管系统。

川崎病的诊治

川崎病的诊治
有专家提出:当患儿发病已达10d以上,如果仍存在无法解释的 发热或存在冠状动脉瘤或有系统性炎症表现及 ESR 和 CRP 仍 增高,这些患儿也应当给予IVIG治疗
IVIG 无 反 应 的 治 疗
定义:初次注射完 IVIG治疗后仍持续发热36h或以上,或者再度 发热。
治疗方案目前仍存有争议: (1)应用第二剂 IVIG(2g/kg) (2)大剂量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3)较长时间(2~3周)泼尼松龙或泼尼松联合IVIG(2 g/kg) 及阿司匹林。 (4)其他如英夫利昔单抗、环孢霉素免等。
病理:强调中等动脉尤其是冠脉病变最严重。
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5 d 以上并伴有下列5 项主要特点中的至少4 项者: a.四肢的变化: 在急性期,手足的红斑和水肿,在康复期,指 尖的膜状脱屑; b.多形性皮疹; c.不伴有渗出液的双侧无痛性球结膜充血; d.口唇和口腔的变化 : 口唇潮红和皲裂 ,草莓舌,口腔和咽部 黏膜弥漫性发红; e.颈部淋巴结肿胀 ( 直径 ≥1. 5 cm) ,通常为单侧。
多为中度休克,给予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在内的治疗后,血流动力 学不稳定状态能很快纠正。
-----2017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
治疗新进展
2017年最新指南提出:对预估并发冠状动脉瘤或 IVIG 无反应高 风险患者,初始治疗可以联合辅助治疗,包括激素、英夫利昔 单抗和依那西普。
既往认为糖皮质激素在 KD 治疗中有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能够缩短热程、降低冠状动脉病 变风险。新《声明》首次提出糖皮质激素可用于预估 IVIG 无反 应和冠状动脉瘤高风险患者的初始治疗。
谢谢!!
停止时间:6~8 周且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后停用。
注意不能与布洛芬及其类似物联用,可导致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 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双嘧达莫3~6mg/kg,bid 或tid。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到多种 , 先流质后半流质 , 再喂固体食物。
33 -及早 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 轻、 中度脱水 而无呕吐者 , 口服补 可
液盐 ( R )在最初 4 里按 每公斤体重给予 2 ~ 0 l O S, h 0 4 m 液体 。 此后 , 随 时 口服, 能喝多少喝多少 。2 以下 的患儿 可每隔 1 2 i 便喂上一 岁 ~mn
小勺, 大一点 的患J  ̄ 可用小杯子喝。如果患儿呕吐 , 1mi Ll ] V 待 0 n后再 慢慢 地喂 ; 服用期 间让患儿多饮水 , 防止高钠血症的发生。如患儿 出 现眼险水肿应 当停止服用 OR S液。严重脱水者遵医嘱静脉补液。补 液原则 : 先快后慢 , 先浓后淡 , 见尿补钾1 2 ] 。补液 中密切观察患儿皮肤 弹性 , 囟 、 前 眼窝凹陷情况及尿量 , 注意不可过快或过慢。 3 . 密观察病情变化 4严
参考文献 :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卫生部关 于下发《 1 ] 中国腹泻病诊 断治疗方案》 的通 知卫防
3 . 密切 观察大便变化 , .1 4 准确 收集送检
观察 记录大便次数 、 颜色 、
性状 、 、 量 气味及其混杂物 质 , 准确记录 2 h 4 出入液量 。收集标本时
让患儿拉在 塑料袋上 , 尽量取有 黏液或 血丝 的地方 及时送 检 , 必要 时反复多次送检 。 3. . 2观察是否有 脱水现象 4 如患儿 烦躁不安 ,囟门和 眼窝出现 凹 陷 , 时眼泪少或无 泪 , 哭 尿少 , 看上去 口干舌燥 , 并且捏起 大腿 内侧
4 注意饮食卫生 - 2
食物要新鲜 , 食具 、 奶具应定时煮沸消毒 。 培养儿
童饭前便后洗 手 、 勤剪指 甲的良好卫生习惯。增强体质 , 提高机体抵
抗力 , 当户外 活动, 适 防止受凉或过热。避免感 染各种疾病 。 43培训 有关知识 和技能 - 教给家长婴幼儿腹 泻的病 因及预防方法 ,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方便、快速、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对于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的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影响全球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高热持续不退、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症状。

然而,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超声心动图是目前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通过实时成像和多普勒技术,直观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川崎病患儿而言,超声心动图可以提供关于冠状动脉内径的重要信息。

根据正常儿童的冠状动脉内径,我们可以计算出Z值,以评估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通过将患儿的冠状动脉内径与正常儿童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出一个标准差得分。

通常,Z值在-2到+2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Z值小于-2表示冠状动脉内径明显狭窄,而Z值大于+2则表明冠状动脉内径明显扩大。

因此,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可以评估病变的程度。

根据研究结果,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可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未破裂囊肿、动脉壁增厚、动脉壁脱落、动脉瘤和动脉瘤闭塞。

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并在不同阶段的病变中提供定量化的信息,以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此外,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在长期随访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监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的变化趋势,并提醒医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这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非常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并不是单一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工具,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尤其是1-2岁的孩子。

3个月以下小儿及8岁以上儿童比较少见。

诊断标准:1.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眼球结膜充血。

3.皮疹,多表现为斑丘疹,没有水泡及结痂。

4.口唇干裂,杨梅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6.手足红斑,硬性水肿,恢复期脱皮。

以上6条中出现5条临床表现就可以诊断川崎病,如果仅符合4条加之超声心动图看到冠状动脉扩张也可以诊断。

川崎病孩子化验检查血白细胞高,中性粒细胞高,CRP高,血沉快。

超声表现:
1.冠状动脉改变。

2.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三尖瓣反流。

3.可出现心功能变化及节段性心肌运动障碍。

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可正常,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和位移及舒张期速度低于正常儿童。

4.CDFI显示冠状动脉内血流信号缓慢,可呈现涡流。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分级标准:轻度(冠状动脉扩张)35%-45% ,轻度损害,内径增宽,内径小于4mm,发病30-60天内内径恢
复正常。

中度(冠状动脉瘤),出现球状、囊状、梭形扩张,或呈串珠样改变,内径4-8mm,发病1-2年内消退,一部分转为狭窄。

重度(巨大冠状动脉瘤)5%,明显扩张,病变广泛,累及1支以上,内径达到或超过8mm,血栓形成,内膜增厚、狭窄或闭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