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合集下载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科右中旗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15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腕踝针技术 6.三棱针技术
7.火针技术 8.皮肤针(梅花针)9.芒针技术 10.穴位注射疗法
11.埋线疗法 12.平衡针技术
13.醒脑开窍技术 14.电针技术
15. 针刺麻醉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3种)
1. 隔物灸技术
2. 悬灸技术
3.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5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刺络拔罐技术
5.刮痧拔罐技术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6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3.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4.经穴推拿技术
5.导引技术
6.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2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熏蒸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
九、其他类技术目录(2种)
1.经穴电疗技术
2.经穴磁疗技术
共41种。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法。

2013 年普及版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为广大民众和医疗工作者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中医医疗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种类繁多,涵盖了针法、灸法、推拿疗法、中药外治法等多个领域。

针法是中医医疗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毫针刺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等。

毫针刺法是最常见的针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毫针,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针疗法则是在头部特定区域进行针刺,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耳针疗法则是通过在耳廓上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贴压,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对失眠、焦虑、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灸法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如艾灸、温针灸等。

艾灸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扶阳固脱等功效。

温针灸则是在针刺的基础上,在针柄上加上艾绒进行燃烧,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增强了治疗效果。

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包括了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等。

推拿可以放松肌肉、调整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药外治法在中医医疗技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药敷贴法,将调配好的中药敷在特定的穴位或患处,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三伏贴、三九贴在防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方面效果显著。

中药熏洗法,利用中药煎煮后的蒸汽和药液进行熏洗,对皮肤病、关节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医医疗技术不仅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预防保健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中医医疗技术的调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艾灸足三里穴可以健脾和胃、增强体质;按摩涌泉穴可以滋阴补肾、引火下行。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章节一: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1.2 中医经典著作介绍1.3 中医的基本理论1.4 中医的辩证施治方法章节二:中医诊断技术2.1 中医四诊合参①望诊②闻诊③问诊④切诊2.2 中医辅助诊断技术①脉诊②舌诊③面诊④推拿诊断2.3 中医常见病诊疗技术①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②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③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④肺炎的中医治疗方法章节三:中药学3.1 中药的分类和性味归经3.2 中药炮制和用药方法3.3 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①人参②陈皮③阿胶④川芎3.4 中药配方和调剂技术章节四:针灸技术4.1 针灸的基本原理4.2 常用针灸手法和操作技巧①刺法②捻转法③点刺法4.3 针灸常见病的治疗方法①针灸治疗颈椎病②针灸治疗失眠症③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章节五:推拿按摩技术5.1 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5.2 推拿按摩的手法和操作技巧①揉法②捏法③推拿法5.3 推拿按摩常见病的治疗方法①推拿按摩治疗颈椎病②推拿按摩治疗肩周炎③推拿按摩治疗关节炎章节六:中医养生保健6.1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6.2 中医养生常用方法和技巧①饮食调养②运动锻炼③中药保健6.3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①中医养生保健预防感冒②中医养生保健防治高血压③中医养生保健调理肠胃附件:●附件1:中医诊断辅助工具清单●附件2:常用中药目录●附件3:针灸穴位图●附件4: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学等。

2.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诊断。

3.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情况。

4.舌诊:通过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形态等来判断身体的病理情况。

5.面诊: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色泽、纹理等来判断身体的病理情况。

6.针灸:中医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原件中医医疗技术目录[1]

原件中医医疗技术目录[1]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中医医疗技术共48种,包括: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11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三棱针技术
5.皮肤针(梅花针) 6.穴位注射疗法
7. 平衡针技术 8.醒脑开窍技术
9.子午流注技术 10.电针技术
11.灵龟八法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5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2种)
1.刮痧技术 2.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6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刮痧拔罐技术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1种)
1.针刀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1种)
1.经穴推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6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湿敷技术 4. 熏蒸技术
5. 泡洗技术
6. 中药灌洗肠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 8.练功康复技术
9. 骨伤治疗仪、骨质增生治疗仪
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
1.枯痔技术 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4.中药托管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
十、其他类技术目录(2种)
1.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2.经穴光疗技术。

(完整word版)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目录

(完整word版)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目录

2019-2020年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第5章遗传信息的改变第1节基因突变习题精选第七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以下有关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育,其变异也不能遗传给后代B、取二倍体植株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皆为纯合植株,自交无性状分离C、在镜检某基因型为AaBb的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该变异为基因突变D、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会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都不能遗传给后代B、猫叫综合征是人体细胞中增加了一条5号染色体而引起的变异C、基因重组有利于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D、秋水仙素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作用时期是细胞分裂间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各种不同的育种依据的原理不同,下列所依据的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A、诱变育种与单倍体育种B、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C、杂交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D、单倍体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关于图示DNA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部位③B、②处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且可以遗传C、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D、若该DNA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n/m(m>2n),则G的个数为(pm/2n)-【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B、I、II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相对较长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①太空椒②无子西瓜③矮秆抗病杂交水稻④青霉素高产菌株⑤八倍体小黑麦A、①③B、②④C、③⑤D、①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第一篇针刺类技术第一章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

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1.2 中医脏腑经络学说1.3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1.4 中医诊断方法1.5 中医治疗原则第二章:中医常用治疗技术2.1 针灸疗法2.1.1 毫针疗法2.1.2 灸法2.1.3 耳针疗法2.1.4 头皮针疗法2.2 推拿按摩疗法2.3 拔罐疗法2.4 刮痧疗法2.5 中医外治法2.5.1 贴敷疗法2.5.2 熏洗疗法2.5.3 敷脐疗法2.5.4 中医美容疗法第三章:中医内治法3.1 中药煎剂3.1.1 中药煎药方法3.1.2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3.2 中成药3.3 中医食疗3.4 中医养生保健第四章:中医适宜技术4.1 针灸适宜病症4.2 推拿按摩适宜病症4.3 拔罐适宜病症4.4 刮痧适宜病症4.5 中医外治法适宜病症第五章:中医急症处理5.1 常见急症诊断要点5.2 常见急症治疗方法5.3 急症用药原则第六章:中医护理常识6.1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6.2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6.3 中医护理注意事项第七章: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7.1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7.2 中医与康复医学的结合7.3 中医与预防医学的结合附录:中医经典著作推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第八章:中医养生与保健8.1 中医养生理念8.2 中医保健方法•中医美容护肤•中医养生茶饮•传统健身术如太极拳、八段锦等第九章:常见病症的中医治疗与调理9.1 呼吸系统疾病9.2 消化系统疾病9.3 心血管系统疾病9.4 神经系统疾病9.5 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第十章:中医预防与康复10.1 中医预防原则10.2 中医康复方法•传统康复技术第十一章:中医特色疗法11.1 火罐疗法11.2 灸法11.3 耳穴压豆11.4 穴位注射11.5 中医定向透药第十二章: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12.1 中医与现代医疗设备12.2 中医与生物科技12.3 中医与信息技术第十三章: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13.1 国际中医学术交流13.2 国际中医合作项目13.3 国际中医教育与培训希望这份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第一章:中医概述
1.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1.2 中医理论基础
1.3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和优势
第二章:中医诊断技术
2.1 中医四诊法概述
2.2 望诊和舌诊技术
2.3 闻诊和问诊技术
2.4 脉诊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章:中医治疗技术
3.1 中药治疗
3.1.1 中药基础知识
3.1.2 中药煎煮技术
3.1.3 中草药配方和用法3.2 针灸疗法
3.2.1 针灸基础知识
3.2.2 针灸穴位和操作技术3.2.3 针灸常见疾病治疗3.3 推拿按摩疗法
3.3.1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3.3.2 推拿按摩手法和技巧3.3.3 推拿按摩常见应用3.4 中医气功疗法
3.4.1 中医气功基础知识3.4.2 气功调理方法
3.4.3 气功养生保健
第四章: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doc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doc
BNS162
滑精病
BNW160
少阳病
BNG110
郁病
BNS170
早泄病
BNW170
阳明病
BNG120
瘿病
BNS180
阳萎病
BNW180
太阴病
BNG121
气瘿病
BNS190
耳鸣、耳聋病
BNW190
少阴病
BNG122
肉瘿病
BNS191
耳鸣病
BNW200
厥阴病
BNG123
瘿痈病
BNS192
耳聋病
BNW000
便血病
BNF020
肺痿病
BNX080
痫病
BNP140
齿衄病
BNF030
肺痈病
BNX090
昏迷病
BNP150Leabharlann 紫癜病BNF040
哮病
BNX091
神昏病
BNP160
痰饮病
BNF050
喘病
BNX100
痴呆病
BNP170
悬饮病
BNF051
暴喘病
BNX110
抽搐病
BNP180
溢饮病
BNF060
肺胀病
BNX120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外治技术)
技术类别
技术名称
针刺类技术
毫针技术、头针技术、耳针技术、腹针技术、眼针技术、手针技术、腕踝针技术、三棱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梅花针)技术、芒针技术、鍉针技术、穴位注射技术、埋线技术、平衡针技术、醒脑开窍技术、靳三针技术、浮针技术、贺氏三通技术、电针技术、针刺麻醉技术、鼻针技术、口唇针技术、子午流注技术、灵龟八法技术、飞腾八法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技术名称一、针刺类技术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7、腕踝针技术8、三棱针技术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11、皮肤针技术12、芒针技术13、鍉针技术14、穴位注射技术15、埋线技术16、平衡针技术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技术19、电针技术20、贺氏三通技术21、浮针技术二、推拿类技术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器械辅助推拿技术9、膏摩技术三、刮痧类技术1、刮痧技术2、放痧技术3、撮痧技术4、砭石治疗技术四、拔罐类技术1、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2、药罐技术3、刺络拔罐技术4、针罐技术五、灸类技术1、麦粒灸技术2、隔物灸技术3、悬灸技术4、三伏天灸技术5、温针灸技术6、热敏灸技术7、雷火灸技术六、敷熨熏浴类技术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热熨敷技术3、中药冷敷技术4、中药湿热敷技术5、中药熏蒸技术6、中药泡洗技术7、中药淋洗技术七、中医微创技术1、针刀技术2、带刃针技术3、水针刀技术4、钩针技术5、刃针技术6、长圆针技术7、拨针(松解针)技术8、铍针技术八、骨伤类技术1、理筋技术2、脱位整复技术3、骨折整复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骨外固定支架技术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1、挂线技术2、枯痔(硬化)技术3、痔结扎技术4、中药灌肠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十、气功类技术1、五禽戏2、六字诀3、易筋经4、八段锦5、五行掌6、保健功7、站桩功8、回春功9、放松功10、内养功11、强壮功12、真气运行法13、新气功疗法14、养气健目功15、龟息养生功十一、其他类技术1、脐疗法2、针刀刺营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技术3、火针洞式引流技术4、烙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5、揉抓排乳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1.2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1.3 中医辨证论治1.4 中医的独特医用技术第二章:中医诊断技术2.1 中医四诊合参2.2 中医脉诊2.3 中医舌诊2.4 中医面诊2.5 中医问诊第三章:中医治疗技术3.1 中药治疗技术3.2 针灸疗法3.3 中医推拿按摩疗法3.4 中医气功疗法3.5 中医艾灸疗法3.6 中医拔罐疗法第四章:中医养生技术4.1 中医饮食养生4.2 中医运动养生4.3 中医药膳调理4.4 中医养生调摄第五章:中医预防技术5.1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5.2 中医防病护生5.3 中医季节养生5.4 中医草木养生5.5 中医络穴保健第六章:中医疾病诊疗技术6.1 中医妇科疾病诊疗6.2 中医儿科疾病诊疗6.3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6.4 中医外科疾病诊疗6.5 中医皮肤疾病诊疗6.6 中医肿瘤疾病诊疗6.7 中医神经疾病诊疗6.8 中医心理疾病诊疗第七章:中医特殊技术7.1 中医针刺拔罐疗法7.2 中医头面针疗法7.3 中医耳穴疗法7.4 中医腹针疗法7.5 中医痔疮独特疗法7.6 中医针药结合疗法7.7 中医药浴疗法第八章:中医经典文献8.1 《黄帝内经》8.2 《神农本草经》8.3 《伤寒杂病论》8.4 《金匮要略》8.5 《千金方》8.6 《温病条辨》8.7 《医学入门》第九章:中医现代科研技术9.1 中医药化学分析技术9.2 中医药分子生物学技术9.3 中医药生物制剂技术9.4 中医药药效评价技术9.5 中医药质量控制技术第十章:中医法律法规10.1 中医的法律地位10.2 中医的法律保护10.3 中医执业注册与监管10.4 中医疗技术的法律风险结语: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本全面的参考工具。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诊断到治疗,从养生到预防,本手册无疑是学习和实践中医医疗技术的宝贵资料。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7. 腕踝针技术8.三棱针技术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11.皮肤针(梅花针)12.芒针技术13.鍉针技术14.穴位注射疗法15.埋线疗法16.平衡针技术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疗技术19.贺氏三通技术20.子午流注技术21.灵龟八法技术22.飞腾八法技术23.电针技术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26. 口唇针技术27. 浮针技术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1. 直接灸技术2. 隔物灸技术3. 悬灸技术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6.热敏灸技术7.雷火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7.刮痧拔罐技术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1.针刀技术2.带刃针技术3.刃针技术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6.长圆针技术7.铍针技术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9.耳鼻喉擒拿技术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7.淋洗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1.枯痔技术2.痔结扎技术3.挂线技术4.中药托管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种)1.砭石治疗技术2.蜂针治疗技术3.中药点蚀技术4.经穴电疗技术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6.经穴磁疗技术7.经穴光疗技术8. 揉抓排乳技术9. 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10. 脐疗技术11. 药线(捻)引流技术12. 烙法技术13.啄法技术共96种请门诊科室妇科、针灸科、推拿科、骨科、儿科、外科、内科等按照二甲评审细则要求科室应开展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上报医务科。

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目录

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目录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沸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针刺麻醉技术
25.鼻针技术
26.口唇针技术
27.腹针技术

灸类疗法技术目录
1.直接灸技术
2.隔物灸技术
3.悬灸技术
4.天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刮痧疗法技术目录
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科擒拿技术

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
8.中药灌洗肠技术

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
1.理筋技术
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目录
序号
技术

针刺疗法技术目录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Hale Waihona Puke 16.平衡针技术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中医诊疗技术目录

中医诊疗技术目录

中医医疗技术二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7.腕踝针技术&三棱针技术9.皮内针技术10 .火针技术11.皮肤针(梅花针)12 .芒针技术13.鍉针技术14.穴位注射疗法15.埋线疗法16.平衡针技术17.醒脑开窍技术18 .靳三针疗技术19.贺氏三通技术20 .子午流注技术21 .灵龟八法技术22 .飞腾八法技术23.电针技术24.针刺麻醉技术25.鼻针技术26. 口唇针技术27.浮针技术一、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1.直接灸技术2.隔物灸技术3.悬灸技术4.天灸技术5.温针灸技术6.热敏灸技术7.雷火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1 .刮痧技术 2.撮痧技术3.放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1.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4.针罐技术5.刺络拔罐技术 6 .药物拔罐技术7.刮痧拔罐技术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1 .针刀技术2.带刃针技术3.刃针技术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6.长圆针技术7•铍针技术&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 .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 .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 6 .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器物辅助推拿技术9.耳鼻喉擒拿技术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1.穴位敷贴技术 2 .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6 .泡洗技术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1. 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3. 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 石膏固定技术 6 .支架固定技术7. 牵引技术&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1.枯痔技术2.痔结扎技术3.挂线技术4.中药托管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种)1.砭石治疗技术2.蜂针治疗技术3.中药点蚀技术4.经穴电疗技术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6 .经穴磁疗技术7.经穴光疗技术8.揉抓排乳技术9.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10. 脐疗技术11.药线(捻)引流技术12. 烙法技术13.啄法技术14.割治技术请门诊科室妇科、针灸科、推拿科、骨科、儿科、外科、内科等按照二甲评审细则要求科室应开展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上报医务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第一篇针刺类技术第一章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

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痛症,神经系统疾病及内科疾病。

第八章三棱针技术三棱针技术是用三棱针刺入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或瘀血、疼痛等。

第九章皮内针技术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临床上主要包括揿钉型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和颗粒型皮内针(又称麦粒型皮内针)两种针具。

具有作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头痛、痛经、失眠、焦虑症等。

第十章火针技术火针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火针作为针灸技术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温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应用。

常用于颈、肩、腰腿、关节痛,以及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皮肤针技术皮肤针技术是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

皮肤针是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

按照工具的形式及针数的不同,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和丛针(针数不限)之分。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皮肤病、疼痛类疾病、失眠等。

第十二章芒针技术芒针技术是用针身细长、形如麦芒的针具深刺腧穴治疗疾病的针刺技术。

芒针,由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其针身细长如麦芒,因其体长刺深,通过穴位刺激,易产生经络感传以及气至病所的针感,所以其治疗效果明显。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各种痛症和脏腑病症。

第十三章鍉针技术鍉针为中国古代“九针”之一。

鍉针技术是通过对皮肤表面的经络穴位进行按压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疏导气血、舒经活络的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疼痛类、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穴位注射技术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

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第十五章埋线技术穴位埋线技术是将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埋入人体穴位内,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的作用。

常用于哮喘、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糖尿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胃炎、肥胖症、湿疹、慢性荨麻疹等疾病的治疗。

第十六章平衡针技术平衡针技术是通过针刺体表的特定反应点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临床常用于颈肩腰腿痛、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安全简便、一穴多病、快速见效的特点。

第十七章醒脑开窍技术醒脑开窍技术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中风病进行醒脑开窍特殊配穴的针刺技术。

在选穴上以取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

适用于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亦可用于神志、精神疾患、厥闭脱证、顽固性疼痛病症等。

第十八章靳三针技术“靳三针”技术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技术。

靳三针是根据临床上确实行之有效的几个穴位,给予一个固定处方而命名。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

第十九章电针技术电针技术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低频脉冲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

临床上常用于各种慢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十章贺氏三通技术贺氏三通技术,是指贺氏针灸三通法的操作技术——微通法、温通法和强通法的操作方法。

临床上,或三法合用,或独用一法或两法。

本法临床应用较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多种疾病。

第二十一章浮针技术浮针技术是运用一次性浮针在痛点周围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的针刺方法。

具有舒筋解痉的功效,常用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滑囊炎、腰腿痛、膝关节炎、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等软组织伤痛。

第二篇推拿类技术第一章皮部经筋推拿技术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是以按法、揉法、擦法、法等手法作用于全身各部体表,刺激皮部(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经筋(包括筋膜、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使皮部受到良性刺激或使经筋张力发生改变的推拿医疗技术。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作用于皮部,有舒缓放松、镇静安神或有醒神兴奋、温通气血等功效,适应的病证包括内妇儿科疾病和运动前后;作用于经筋,有舒筋解痉、松解粘连、理筋活血等功效,适应的病证包括常见的骨伤科病证,也适用于运动按摩。

第二章脏腑推拿技术脏腑推拿技术是以按法、揉法、摩法、振法等手法作用于胸腹部、头面部等脏腑对应的体表部位,使脏腑受到手法直接刺激的推拿医疗技术。

具有和中理气、通腑散结、行气活血等功效。

适应的病证主要包括内科、妇科、男科等病证,如胃脘痛、腹泻、痛经、消渴、头痛、眩晕等。

第三章关节运动推拿技术关节运动推拿技术是以屈伸法、摇法等手法作用于关节,使关节在生理运动极限范围内做屈伸、旋转等运动的推拿医疗技术。

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适用于全身各关节,适应的病证包括常见的骨伤科病证,如关节粘连、错缝,肌肉痉挛等。

第四章关节调整推拿技术关节调整推拿技术是以按压法、拔伸法、扳法等手法作用于关节,调整关节周围组织张力、关节位置、肢体力线,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状态,或使关节位置恢复正常的推拿医疗技术。

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整复错位、松解粘连的功效。

适用于全身各部关节,适应的病证包括常见的骨伤科病证和脊柱相关疾病等。

第五章经穴推拿技术经穴推拿技术是以按法、点法、推法等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起到推动经气、调节脏腑功能的推拿医疗技术。

具有推动经气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适应的病证包括推拿科各种适应症,也用于保健按摩。

第六章导引技术导引技术是以少林内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六字诀等传统功法为主要手段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的推拿医疗技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为主,也可以在功法训练的同时进行手法治疗。

导引技术具有扶助正气、强身健体的作用,可以与其他推拿技术配合使用,适应的病证包括推拿科各种适应病证,也是自我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小儿推拿技术小儿推拿技术是以揉法、推法、捏法等手法作用于小儿特有的腧穴上,治疗儿科疾病的推拿医疗技术。

以其腧穴的操作手法不同,功效各异。

因操作手法方向、轻重变化而有补泻之分。

适应的病证包括腹泻、便秘、疳积、遗尿、发热、咳嗽、夜啼、惊风、麻疹等多种病证,也用于小儿保健。

第八章器械辅助推拿技术器械辅助推拿技术是以特定器具、器械辅助推拿的医疗技术,可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

器械辅助推拿技术中常用木料、牛角、金属、塑料或其它材料等加工成一定形状,医者持握后作用于人体,代替手进行按法、点法、揉法、推法、拍击法、弹拨法、刮法等,可以增强手法力量、增大作用范围,作用到手法不能达到的部位或深度,减轻医生的劳动强度。

也可利用机械或电动的推拿器械,将患者摆放于一定的体位,易于特定手法的操作。

适应的病证包括推拿科各种适应病证。

第九章膏摩技术膏摩技术是将制备好的药物涂擦在体表后,再在其上施以推拿手法的推拿技术。

膏摩技术中常用油剂、膏剂、散剂、水剂、酒剂等剂型的中西药物制剂,涂擦、喷洒在体表,再在其上施以摩法、推法、擦法、揉法等手法,有增强手法效力、保护皮肤以及促进药物效用以提高疗效的作用。

常与其它推拿技术结合使用,适应的病证包括推拿科多种病证。

第三篇刮痧类技术第一章刮痧技术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刮痧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作用。

常用于外感性疾病和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等。

放痧,又称挑痧法,是通过针具浅刺体表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外治技术,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放痧技术主要有穴位放血、刺络放血、痧筋放血,常用于各种实热证、瘀血疼痛性急症和慢性病,如感冒、发热、头痛、咽痛、痤疮、静脉曲张等。

第三章撮痧技术撮痧是指施术者以手指或手掌为工具,在患者特定体表部位,通过撮、扯、拧、提、推、挤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为特征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技术,具有行气开闭、调畅气机、宣泄痧毒等功效,常用于外感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

第四章砭石治疗技术砭石治疗技术,简称“砭术”。

是指使用特制的砭具,按照中医经络理论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砭术的主要适用范围包括: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等骨关节类疾病,肌肉痉挛、肌肉粘连等软组织类疾病和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类疾病。

第四篇拔罐类技术第一章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