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由清明上河图看宋朝的商业繁荣和城市生活
由《清明上河图》解析宋朝的商业繁荣和城市生活之案例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朱幸华一、案例背景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但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均相对有限,所以从方法层面讲,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掌握了解历史事实的基本方法。
比如,懂得历史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它来源于证据,历史教学非常讲求“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实物、文献、口传史料等都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证据,而小说、戏剧、绘画、建筑等也是人们了解历史的窗口。
在20世纪,以图像证史似乎成了历史学家天经地义的责任。
赫伊津哈明确指出,视觉图像是历史灵感的唯一源泉。
在他看来,历史意识是一种产生于图像的视像。
鉴于绘画的这一作用,我在上七年级《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这一课时便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为线索,加上一定的文献史料,以“画”说史!《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对于研究宋代的商业和城市生活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以下就是我在课堂上运用此画讲述本课的案例。
二、案例过程整堂课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法,以穿越时光隧道,进入画卷,回到宋朝进行一日游为情境,结合《清明上河图》及其他图画和文献资料,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讲述宋朝的商业和城市生活。
1、衣进入画面,设置情境:旁人用惊讶的目光看着你,为什么?生:我们穿着校服呢,和他们的衣服完全不一样!师:那他们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呢?出示《清明上河图》中的以下截图,同时出示《晋祠宋代彩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服饰,并与唐朝的服饰作一对比。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能总结出宋女装的特点:对襟、瘦长、窄袖、交领(类似现在的高领);宋代男装的特点:一般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袖口短窄,腰部扎有腰带,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
师(设置情境):那你得赶紧换一身衣服,免得被围观了,在宋朝有卖衣服的店吗?出示以下截图,鉴于文字较小,故在画面上用文字标识。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社会生活
35神州文化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社会生活张福利陕西省西安高新唐南中学摘要:《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享誉中外的艺术品,更是一卷记载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社会学家般的眼光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入解剖,还原了一千年前中华国都的繁荣状况和鲜活的市民生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卷里面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来展现汴京这座“新城市”在经济、人文和管理体制诸方面的运行状况。
进而说明北宋时期的城市管理及社会状况。
关键词:历史地位;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体制;社会各界;启示《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末期的景象,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逐步演变而形成的,也是经过画家长期细心观察、分析、综合、整理,再加上超凡的艺术技巧才能达致的。
雷绍锋说:张择端精心布局谋篇、缜密经营位置,使人能不费力地阅读农村、浏览汴河、欣赏闹市,每段都饱含生活,构成完整故事情节。
正因如此,它不但是世界级艺术也是世界城市文明史的重要部分,是世界文明鲜有的珍宝。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经济及商贸活动北宋自开国以来,由于统治思想的转变,逐渐发展出新经济与城市管治的新政策,为新的城乡关系及新型城市化创造条件。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首都开封(汴京)印证了中国这一时代的城市化及新城市文明的特征,由商贸、制造业、娱乐和服务业所孕育出来的新城市经济及城市文明,已凌驾于传统的行政功能,为中国传统城市文明在性质、内容和空间格局上加添了新的内容。
1.货运方式及工具汴京在货运上,主要靠太平车。
它是由多至二十头驴或骡拉的载重大车,最多可载四十石。
《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风貌与经济变迁
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风貌与经济变迁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一幅传世名画,描绘了北宋年间东京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市繁荣和百姓生活景象。
这幅画以其细腻入微的描绘和丰富详实的内容,成为了研究宋代社会历史和经济变迁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社会风貌与经济变迁。
1. 城市建筑与规模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示的城市景象可以看出,当时东京汴京是一座相当繁荣、兴盛的大都市。
其中高大壮丽的宫殿、高墙深柳环绕周围区域,并体现出当时统治者权威力量。
此外,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如府署、庙宇、商铺等也在画面中可见,显示了一个典型都市。
2. 农业与农民生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大量农田和农民劳作场景,反映了当时主要经济活动——农业的重要性。
可以看到田野里有农民在耕作、种植和收获,显示出宋代农村社会的勤劳与繁忙。
3. 商业与手工业清明上河图中展示了繁华的市场和商贩们,描绘了不同形式的商业交易和手工业生产。
这些交易活动涉及各种商品如粮食、布匹、器皿等,显示了当时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并反映出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4. 宗教与信仰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许多庙宇和修道者,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重视。
这些庙宇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社交之地。
佛教、道教等信仰活动在画面中得以展示,反映出宋代社会的宗教多元化特点。
5. 社会阶层差异与人口流动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
高贵儒雅的士人、富商巨贾以及普通百姓逃避水难等具体情景,展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和等级观念。
同时,通过画面中人群的庞杂和拥挤,也反映出当时城市人口的高密度、流动性以及经济吸引力。
6. 女性与家庭生活清明上河图中还展示了许多妇女和家庭场景,描绘了宋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
一些妇女在干农活、做针线活,而有些则在玩耍或聊天。
这些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妇女劳动与闲暇生活的多样性。
7. 教育与文化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学宫、书院等教育场所,显示了宋代教育文化的繁荣。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课题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宫廷画家)创作时间?北宋(宋徽宗年间)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东京及汴河两岸的风光从几个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解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其早年游学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1101—1124)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界画,特别擅长画舟车、街道、城郭、桥梁。
张择端的画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非常有特色。
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金明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池争标图》。
场景一:市郊村野“市郊村野”呈现了一幅乡野风光,城郊行人匆匆、商贾往来的日常场景跃然纸上。
同时,通过对运炭驴队的描绘介绍了北宋都城东京周边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燃料的供给途径和来源。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
《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一、引言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
同时,市井文化也是从北宋开始繁荣发展的,它直接影响到了宋代市民的精神消费,它标志着市民阶层独立性的形成。
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
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
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而市井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典型表现就是风俗画。
北宋风俗画的兴盛是世俗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作为世俗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世俗之美的肯定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清明上河图》正是其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它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
作者以全景式构图展现了12 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此图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无尽的文化价值,其中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京城汴梁的市井风情。
本文从《清明上河图》出发,浅谈北宋的市井文化及其繁荣发展的原因。
二、《清明上河图》及北宋市井文化1.《清明上河图》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原画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世俗生活
《清明上河图》中反映的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清明上河图》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精品画作,其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日常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初城市建设的面貌,充分展现了开封当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都市的特点,将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凝固于一刻。
整个画面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就以《清明上河图》以此研究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
1、有关世俗的解释①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史记〃循吏列传》:‚孙叔敖者,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宋.灌圃耐得翁)‚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香囊记〃辞婚》(明邵璨):‚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
‛②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惜誓》(汉贾谊):‚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与焦弱侯书》(明李贽):‚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古屋》(王西彦)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③俗人,普通人、一般人。
《南查清楚商还是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孟子〃梁惠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宋苏舜钦):‚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瞑庵杂识》卷二(清朱克敬):‚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④流俗;庸俗《王公墓志铭》(唐韩愈):‚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从《清明上河图》透视北宋的繁荣与危机
从《清明上河图》透视北宋的繁荣与危机《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此画生动地描绘了九百年前的北宋徽宗时期东京(东京:北宋以开封为都城东京,又称汴京)市郊村野的美丽风光,车水马龙的的汴河码头、热闹非凡的市区街道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是北宋时期社会现状、百姓生活的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来,宋朝统治者致力于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貌出现新气象。
《清明上河图》就像一部流动的历史,把当时的繁华景象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鳞次栉比的楼宇间店铺林立,不管是茶馆、酒楼,还是当铺、作坊,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沿街叫卖,招揽生意;络绎不绝的行人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整幅画卷灵动鲜活,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真切的感受到东京城内的市井喧嚣。
宋人孟元老见证了东京城的繁华,这样写道:“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意思是:天子脚下,太平盛世很久了,京城里人口密集,物产丰盛……全国各地的人都争相往京都汇集,世界各国的使者都和宋朝往来,汇集了四海的的奇珍异货,都在京城的集市上进行交易。
)(参见《东京梦华录》)可见,北宋徽宗时期的东京城作为全国的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社会秩序安定,人口众多,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会。
画家张择端则用他的画笔真实生动的还原了当时的繁荣盛景,让后人得以通过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重拾对昔日盛世的美好追忆。
追根溯源,这幅灵动的画卷透视出来的繁华离不开北宋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更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发达就意味着经济发达。
细读北宋历史,不难发现,随着北宋对中原的再度统一,在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保障下,我国农业出现新发展:耕地面积扩大,出现梯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等许多新形式的田地;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农民广泛使用新式水车龙骨翻车、筒车、代替牛耕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这种高效率的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宋真宗时大力推广从越南引进的耐旱、早熟的占城稻,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农业经济作物如甘蔗、棉花、茶树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清明上河图》⽣动记录了中国⼗⼆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民的⽣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
中国⼗⼤传世名画之⼀的《清明上河图》,是⼀幅反应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画作。
这部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物。
清明上河图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船舶臸造、桥梁建造等,都需要借助这幅图。
它全⾯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张择端(北宋)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马,形象如⽣。
唐宋城市考接下来,就请⼤家跟随⼩编⼀起,从《清明上河图》对北宋的城市经济做进⼀步的了解。
说到城市经济,不得不提起⼀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唐代“坊市”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居民区分为⼤⼩不等的114个坊,其中⾯积最⼩的坊只开⼀个坊门,⽽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个坊门,⾯积最⼤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个坊门。
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唐代长安城平⾯图唐长安就对居民⽣活实⾏严格的晨钟暮⿎制度。
每天早起鸣钟,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开启,百姓可以上街活动。
每天⽇落⿎响,各坊坊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实⾏宵禁,禁⽌⾏⼈上街。
唐六典》记载:“凡市,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同样,“市”的聚散也依⿎钲⽽⾏,根据《唐六典》记载:以⽇中击⿎三百声⽽众以会。
⽇⼊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
两市的四⾯都设有⾼⼤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
市墙四⾯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
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聚的原则进⾏商业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清明上河图》的重难点。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将能够:
- 描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小组合作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分析《清明上河图》时,可能会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有一定的困难,导致对画作中所反映的北宋都市生活的理解不够深入。
板书设计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世俗生活
《清明上河图》中反映的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清明上河图》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精品画作,其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日常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初城市建设的面貌,充分展现了开封当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都市的特点,将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凝固于一刻。
整个画面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就以《清明上河图》以此研究北宋城市居民的世俗生活。
1、有关世俗的解释①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史记〃循吏列传》:‚孙叔敖者,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宋.灌圃耐得翁)‚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香囊记〃辞婚》(明邵璨):‚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
‛②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惜誓》(汉贾谊):‚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与焦弱侯书》(明李贽):‚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古屋》(王西彦)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③俗人,普通人、一般人。
《南查清楚商还是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孟子〃梁惠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宋苏舜钦):‚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瞑庵杂识》卷二(清朱克敬):‚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④流俗;庸俗《王公墓志铭》(唐韩愈):‚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北宋政权统治了一百六十七年(九六〇——一一二七年),在此期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一个发展比较突出的历史时期。
而要研究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对于北宋汴京(开封)城市经济的研究则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研究,来考证距今近千年以前的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以供研究北宋经济史者的参考。
一、《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在研究考察北宋汴京城市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所要研究的北宋晚期汴京的城市经济,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然而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还保存着象《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这样珍贵的历史瑰宝,它们描绘了北宋汴京各阶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记录了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的繁华景象,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形象史料和文献资料。
这里就来谈谈它们在研究北宋汴京城市经济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据这幅画后面保存下来的金代人张着的题跋说:“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
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这是现存有关这位画家最早的简要的记载。
元代杨准在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的另一篇跋文中则说,《清明上河图》“卷前有徽庙标题”。
李祁的跋文也说:“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间名笔也。
”根据这些同时代人以及稍后的元朝人的题跋,可以肯定这幅画的作者张择端,是北宋末年人,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界画”,特别善于画舟车、市街、城郭,桥径等,他在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正是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
但画家所描绘的汴京城市的社会生活景象,究竟是当时汴京的什么地方呢?图中中心部位作者所精心刻划的那座大型木结构拱桥又是当年汴京的哪一座桥呢?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探讨《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思想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生活面貌,都有很大的用处。
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生活再现
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生活再现介绍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绘画之一。
作品描绘了当时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繁华的市井景象,展现了壮丽的场景和繁忙的生活画面。
本文将通过对清明上河图中市井生活再现进行详细分析。
治水建筑物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众多府院、宫殿以及桥梁等建筑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闸系统和桥梁,这些水利设施在画面中起到了管理河流和调节水位的功能。
这表明当时社会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
民众生活清明上河图通过精确而丰富的细节描绘了市井百姓们的生活场景。
从衣着、住房、饮食到各种职业都得到了刻画。
例如,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农民耕田、渔民捕鱼、店铺主人营业等情景。
这些图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宋代城市生活的细节和多样性。
商业繁荣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当时汴京的商业繁荣。
街道两旁充斥着各种店铺,如布庄、鱼肆、酒楼等,人们忙碌地买卖交流。
这个繁忙而有序的商业环境反映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社会层级清明上河图还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官员、士人、僧侣、工匠等各种社会角色在画中共同出现,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分化和相互作用。
这些形象给我们提供了洞察宋代社会结构和层级体系的机会。
女性角色画中还刻画了许多女性角色,从优雅迷人的贵妇到努力工作的小贩妇女。
这些形象反映出当时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职责。
结论清明上河图中再现了宋代汴京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细节描绘和场景刻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繁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以及民众生活情况。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也是对宋代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记录。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课件(课件)导学案
A.人物画
B.山水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课堂练习
2.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宋代,下列情景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士大夫在酒楼上吃东坡肉 B.商人出门坐轿子 C.市民到娱乐场所瓦子听评书 D.老百姓普遍穿丝绸做的衣服
课堂练习
3.《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索北宋城市( )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新知讲解
据史料记载,当时,车、马、轿乃至婚嫁服饰、宴会器 具都可租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租赁活动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很 多专门化的服务行业为市民提供各种相关的服务。
新知讲解
坊市分离,市定时关闭
坊市结合,店铺布全城
西市
东市
唐朝长安都市布局
北宋东京都市布局
宋代的城市与唐代的城市在布局上有什么明显不同?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 市生活
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
新知导入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历史学家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上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国家。
——美·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
宋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让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看一下北宋的都市生活。
从《清明上河图》中,你能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吗?
解库旁边就有一个说书棚,围满了前来听说书的人。如果仔细的观察 的话,还可以看出他们的衣着不同于普遍的劳动阶层,显然是一些有 文化的儒生。
新知讲解
资料:人类城市发展究竟是走以生活文化导向为目标的道路,还是走以 促进技术无止境扩张为宗旨的道路?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对此进行 了讨论。在论及第一条道路时,他特别提到了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各种各样的景观,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各种各样 人物的特有属性——所有这些能组成无穷的组合、排列和变化,不是完 善的蜂窝,而是充满生气的城市。”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三、 汴京的商人和行会组织
• 北宋汴京是全国商业中心, 不但有本地的坐 商, 而且有外地的客商。这些客商既有南方 来的, 也有北方来的;不但有本国的, 而且 还有外国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正 在鱼贯而出东角子门的骆驼队, 就是来京做 买卖的北方客商。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 结队而行, 正反映了通过这些北方商人的媒 介, 北宋与当时西北地区如西夏、西辽之间 的商业往来和经济联系是何等的密切。
二、汴京城内商业的户数、种类
• 北宋汴京商业手的户数, 据元丰八年(1085 年)的材料说, 当时加入行会组织的“ 诸色 行户” , 总共有六千四百多户。据《续资治 通鉴长编》卷二六二, 熙宁八年四月癸未条 所记载, 汴京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行业。这 充分反映了当时汴京城内商业的内部分工 已相当细致, 同时也表明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而在汴京的一百几十个行业中,尤以酒楼, 各种饮食店, 瓦肆和妓院最为旺盛。它的发 达也是汴京商业繁荣的一个反映。
综上所述, 说明汴京是当时国内外 贸易的中心。
四、坊市分区制的破坏
• 随着汴京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人社会 地位的提高, 从唐代末年开始动摇了的所谓 “ 坊市分区制” , 在北宋年间被冲破了。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 汴京已经到 处设有商店, 商店都朝街巷敞开其门户。如 图中的旧京城内外, 到处店铺林立, 酒蟠招 展。不必说旧京城内是一家店铺连着一家 店铺, 就是旧京城外的汴河两岸也是店铺成 行, 兴旺非凡。由此说明当时汴京已不再存 在“ 坊市分区制” 了。
辽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辽
辽
西夏
北宋
北宋时通东京各运河图
北宋时期汴水运输量表
年代 汴水运输量 材料来源 马端临:《文献 通考· 国用考 三· 漕运》 马端临:《文献 通考· 国用考 三· 漕运》 《宋史· 卷三三 一· 孙长卿传》 宋太宗太平兴国 4000000石 六年(公元 981年) 宋太宗至道初年 5800000石 (公元995年) 宋仁宗时(公元 8000000石 1023年~ 1063年)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反映社会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反映社会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享誉中外的艺术品,更是一卷记载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社会学家般的眼光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入解剖,还原了一千年前中华国都的繁荣状况和鲜活的市民生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卷里面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来展现汴京这座“新城市”在经济、人文和管理体制诸方面的运行状况。
进而说明北宋时期的城市管理及社会状况。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末期的景象,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逐步演变而形成的,也是经过画家长期细心观察、分析、综合、整理,再加上超凡的艺术技巧才能达致的。
雷绍锋说:张择端精心布局谋篇、缜密经营位置,使人能不费力地阅读农村、浏览汴河、欣赏闹市,每段都饱含生活,构成完整故事情节。
正因如此,它不但是世界级艺术也是世界城市文明史的重要部分,是世界文明鲜有的珍宝。
诸行百户,各司其职曾有汉学家将宋朝誉为“现代的拂晓时辰”,而《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就从一个拂晓时分拉开了序幕——城郊,几只驮着煤炭的毛驴悠悠踱步,开启了郊区往市中心输送生活物资的又一个寻常早晨。
城郊的荒寂渐渐被市区的热闹取代,在走过一支迎亲花轿队伍之后,一个人声鼎沸的码头出现在眼前——船夫、纤夫、搬运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干着自己的营生,这条漕运发达的汴河,每年光是运米进京就可达数百万石。
越往里走,人气越盛。
张择端之工笔,使每个人物的体态神情都纤毫毕现。
《清明上河图》到底画了多少人?有说500的,有说800的,还有数出了1695的。
不过就算是眼神最好的,也只不过数出一个零头——有学者统计,北宋徽宗年间,都城东京人口数约80万左右,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超过2万人,这才有那句“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城市化到一定程度,不怕人才流失,更不怕人才泉涌进来无处施展拳脚,仿佛每一个进得京城的人,都能迅速找到落脚点,给自己安排一个恰如其分的社会角色。
《清明上河图》作品解读:社会风貌与历史细节
清明上河图作品解读:社会风貌与历史细节1. 简介《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绘制的一幅横幅画,被誉为中国千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画卷。
它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闻名于世,并成为研究宋代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之一。
2. 背景与概述2.1 绘制背景《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初年,约在公元1085年至1145年之间。
作者尚不确切,但根据文献记载和专家研究,可以推断出它描绘了当时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的真实面貌。
2.2 构图与风格特点《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求全法」的构图方式,将大量人物、建筑、自然景物融合在一幅长卷中。
其细腻入微、生动活泼的画风使得观者仿佛置身于宋代都市街景中。
3. 社会风貌解读3.1 都市百态《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都市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包括街市贸易、游人观赏、农村进城等各个方面。
细致描绘的商贩、姑娘、医师等人物形象,为研究宋代社会风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2 城市建筑与街道布局通过画中的建筑和街道,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汴京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
比如北方特有的「四合院」风格建筑、文化设施如书院和庙宇等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4. 历史细节解读4.1 统治者与官员画中不乏统治者和官员的身影,包括皇帝游船、巡查官骑马巡视等。
这些细节揭示了宋代政权运行和统治阶级的存在,对于研究当时政治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4.2 军事防御在画中可以看到城墙、箭楼以及士兵执勤巡逻等场景,展现出北宋时期对外战争和内部稳定的需要。
5. 艺术价值与意义5.1 情感表达与艺术技巧《清明上河图》通过细腻而有力的笔触以及场景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城市风貌、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并通过高超的技巧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观者。
5.2 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清明上河图》成为研究宋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要资料之一。
它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填补了历史文献所无法描述之处。
6. 结论《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和极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它在艺术上精湛绝伦,并为后来研究宋代社会风貌与历史变迁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参考依据。
“画”中的繁华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经济社会发展”教学设计与实施
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都市文化也开始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壮大。随着城市的繁荣和人们 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们开始追求更多的娱乐和休闲活动。踏青作为一种户外 活动,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踏青活动
在宋代,踏青活动主要包括游春、踏青和郊游等多种形式。当春天来临,大自 然的景色变得生机勃勃,人们会纷纷走出家门,到公园、山野、湖畔等地方踏 青游玩。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享受春天的美好天气和大自然的美景,同时也 是一种健身和娱乐
【画面展示】
《清明上河图》细致地描绘了汴京的市井生活,展现出宋代经济的繁荣。画中 人物形象生动,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积极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如贩卖商品的小 贩、忙碌的船夫、手工业者等。画面中的建筑物和桥梁等细节也展示了当时城 市规划的完善和工程技术的进步。
【细节分析】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细节都传达了宋代经济繁荣的信息。 首先,商业活动十分活跃,街道上到处都是商贩和顾客,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这显示了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商业制度的完善。此外,画面中还有不少手工 业者正在工作,表明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一、画作反映经济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汴京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活动频繁,热闹非凡。 画中的街头巷尾、城楼府邸、桥梁河道等细节之处,无不展示了当时城市的繁 荣景象。画面中市民们的生活也显得相当富裕,衣着光鲜亮丽,生活用品丰富 多彩。
这一切都表明了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富足。
其次,宋代的文化兴盛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清明上河图》中,我 们可以看到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和谐共处,显示出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这种文化氛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宋代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 力的时代。
苏版初二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生活测试
苏版初二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生活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是〔〕A.司马迁B.司马光C.孔子D.班固2.北宋东京城里的〝瓦子〞是一处()A.小商贩摆摊的地方B.专供演员演出的圈子 C.文化娱乐场所 D.穷苦艺人卖艺的场所3.宋代市民的服饰呈现舒适化. 非等级化的趋向,大众的衣料主要是〔〕A.纺织品B.麻布C.棉布D.兽皮4.宋代城市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以下对瓦舍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是瓦舍盛行的主要原因 B.假设生活在南宋,可在瓦舍里听到杨家将的故事C.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农民的需要 D.瓦舍的出现,意味着宋代都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5.陆游诗中写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现象()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B.民众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D.城镇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6.«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A.社会分工完成B.边境贸易繁荣C.民间艺术精湛 D.市民生活丰富7.«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
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
材料反映了宋代( )A.统一国家建立B.江南地区开发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8.王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
由此推断,这一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9.宋代市民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士大夫和达官贵人的大力提倡B.国家政府的提倡C.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D.农民生活的需要10.«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索北宋城市()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11.学习完宋朝历史后,某同学编了一个反映宋朝社会生活的小剧本,请指出下面哪个环节符合史实〔〕A.最受百姓重视的三大节日:元旦、立春、中秋B.〝瓦舍〞是固定的娱乐场所C.宋朝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D.宋朝地位最高的是商人12.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环境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相协调,明朝就有一部著作表达了这种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邮政2004年发行的《清明上河图》邮票
场景一:市郊村野
运炭的驴队
“市郊村野” 呈现了一幅乡野风 光,城郊行人匆匆、 商贾往来的日常场 景跃然纸上。同时, 通过对运炭驴队的 描绘介绍了北宋都 城东京周边地理环 境特征,以及城市 燃料的供给途径和 来源。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提示】 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 薪柴。《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 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 百万。”
虹桥处于《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臵,是横跨在汴河上的一木桥技术要求 高、建造难度大,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在汴河上修建更为容易建造的多孔桥?
【提示】 由于汴河上往来船只众多,如果建造多孔 桥的话,桥墩就会成为船舶航行的障碍。单孔 桥可以尽可能使大型船舶也能通过。正如课文 中所提到的那样,由于船舶体形庞大,即便是 单孔桥,船舶在通过的时候也要放下桅杆小心 通过。
场景二:汴河船运
汴河的重要意义
汴河又称汴水,是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重要河流。
北宋建都开封后,又以孟州为 汴河起点,受黄河水,汇入淮 河,成为中原地区通往东南的 水运交通要道。 京城所需粮食、百货、军需物 资大多依靠汴河水运而来,因 此汴河可谓是东京的母亲河。
北宋漕运地图
虹桥是一座木结构桥,位于整卷画的中心。此桥结构 精巧,中间无柱,横空而架,直达对岸。桥上摊贩众多, 行人如织。虹桥两岸还有各式市场、店铺、客栈、酒楼, 是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达的地段,因此也被人称为“河 市”。
虹
桥
场景三:都市街景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极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布局 突破了之前坊(生活区)市(商业区)分离的藩篱,一般都 是前店后宅的布局形式。当时的东京城内很多商店的营业时 间都很长,一些酒店和娱乐场所甚至有夜市。
宋代城市与唐代城市的不同
唐代长安的居民区被分为大小不等的 114个“坊”,居民白天通过周围的坊门 出入,夜间则关闭坊门。
长安城里的商业活动集中在“东市”和
“西市”,由高大的“市墙”将其与周 边的生活区分隔开。
市墙四周设门,由专人掌管锁钥进行
管理,交易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宋代城市与唐代城市的不同
北宋东京汴梁城市布局图
宋代城市已经突破了唐朝的坊 市格局,商业区与居住区混合 在一起。 在营业时间上也突破了之前那 种严格的时间规定,甚至出现 了早市和夜市。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含义
轿顶的柳条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一些观点: 春天说——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画中的轿顶就插有很多柳条。 夏天说——《清明上河图》中有十多次出现了扇子,而且在郊外赶路人群 中还有一个赤膊奔跑追赶马匹的大汉,似乎也说明当时正值夏日。 秋天说——虹桥边的“十千脚店”门前的酒旗上写的“新酒”与当时人们 在中秋节饮新酒的习俗相吻合。另外,画卷前段的原野和院落中的石碾也 与秋天刚打完庄稼的景象一致。 还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的清明坊,抑或是表示当时政治 清明的含义。
市民生活
《清明上河图》中展现了各类生活场景,同学们可以从 中观察到哪些呢?
说书铺
当铺 驼队 酒店
【提示】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世间百态,可以通过 仔细观察找出各类生活场景,这其中有很多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 相类似。例如市民上街购物、在酒店饮酒、在小食摊吃东西,甚至 在药店买药、在占卜摊前询问吉凶……
从《清明上河图》 看北宋都市生活
本课结构
场 景 一 市 郊 村 野 场 景 二 汴 河 船 运 场 景 三 都 市 街 景
按照画面叙事进展将全图分为市郊、汴河、街景三个 主要部分,全景式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的商业、 交通和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
——
——
——
《清明上河图》作者简介
张择端 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其早年 游学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1101—1124) 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特别擅长画 舟车、街道、城郭、桥梁。张择端的画别具一 格,自成一家,非常有特色。代表作有《清明 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高24.8厘米,长528厘米,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 京的繁荣景象,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 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如果你是东京汴梁的小居民,要接待外地的 游客,你会带着他们去哪些地方游览? 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去什么地方购物? 吃了哪些食物?观看了什么表演?
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利用计算
机技术制作的《清明上河图》动 画,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如果你参观过这段展示,请
你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