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或管理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公共行政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理论.它是指包括重塑和新管理主义在内的一系列思想和实践活动。

最近,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登哈特教授夫妇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建构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背景(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假设,政府相似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因此,其核心内容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强调市场竞争、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估、行政过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顾客导向等.一时间,“企业化政府”、“市场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员使用率极高的流行词语。

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没有涵盖当今政府在实践中所应该涵盖的基本理念。

而且新公共管理过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分强调政府向企业学习、用企业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务,往往会而且在实践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从而产生伦理上和责任上的问题。

另外,在市场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腐败现象。

这一切,导致公平与公正问题的凸显。

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政府不再同时掌舵和划桨,而是把划桨的任务赋予更为高效率的市场,政府则专心做好掌舵的工作。

丹哈特夫妇则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当我们急于掌舵时,我们是否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从掌控和驾驭社会的角度讲,政府过去已经做了很多,也的确发挥过积极的意义。

但是对于现代社会,这种单极化的掌控结构是否还合理呢?现代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即便在公共行政领域它更多的也要体现出公民的主体性.其实公民才是一个多重的角色,他们既是公共财政的主要供给者,也是公共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各种生活的参与者和公共利益实现的监督者.归根到底,作为最终的授权者,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新契约的形式向民间公共组织授权,而非单独指向政府,这样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西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核心理念、发展历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新公共管理范式进行评述,包括其理论基础、主要特点、实践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和争议。

通过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的发展趋势,同时为我国公共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依据以及核心观点。

接着,将分析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特点,如强调市场导向、注重绩效评估、提倡分权与参与等。

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新公共管理范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成效。

本文还将关注新公共管理范式面临的挑战和争议,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问题等。

本文将总结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优点与不足,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全面评述,本文旨在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框架,以促进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也希望本文能够引发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深入思考,为构建更加高效、公平和透明的公共管理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核心理念新公共管理范式,作为一种在西方国家广泛兴起的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模式,其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公共管理范式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中,公共服务的提供往往注重过程和程序,而对于结果和效率则相对较少关注。

新公共管理范式则要求公共部门像私营企业一样,注重结果导向,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追求成本效益最大化。

新公共管理范式倡导公共部门的市场化运作。

新公共管理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新公共管理范式主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私合作、外包、合同制等方式,让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激发公共部门的活力和创新力。

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引言公共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深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们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从历史演进、核心概念、主要理论等方面对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进行综述,以期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深化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发展,政府对社会和经济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多。

这使得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20世纪初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围绕着政府治理、效率与公平等问题展开。

在此期间,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关注公共机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以及政府部门的职能和责任。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理论等。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行政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这使得公共行政管理理论逐渐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

在20世纪中后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逐渐转向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等方面。

代表性理论包括赫伯特·西蒙的决策理论、克里斯·阿金的治理理论等。

今天,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正在经历着新的变革和发展。

新型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强调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以及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同时,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也更加关注公民参与、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这些都为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深化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公共性、效率与公平、治理和政策等。

首先,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属性,它决定了公共行政管理与私人管理的根本区别。

事业编新公共管理知识点

事业编新公共管理知识点

事业编新公共管理知识点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一)概念。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

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二)产生背景。

1.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公共管理模式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政府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

2. 财政压力。

- 福利国家的发展使得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官僚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控制成本。

新公共管理试图通过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减少财政支出。

3.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

- 传统公共行政以威尔逊 - 韦伯范式为基础,强调政治 - 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组织原则。

但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机构僵化、缺乏灵活性、对公众需求响应迟缓等。

新公共管理旨在打破这种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体系。

4. 私营部门管理经验的示范效应。

- 20世纪以来,私营部门在管理方法、技术和理念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核算等。

这些成功的经验为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新公共管理主张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

(三)理论基础。

1. 公共选择理论。

- 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政府官员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

这一理论揭示了传统官僚制下政府官员可能存在的寻租行为、低效率等问题。

新公共管理受其影响,强调通过制度设计来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mpa名词解释新公共管理运动

mpa名词解释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新公共管理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公共行政领域兴起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改革思潮。

它的发展背景主要源于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效率低下、机构僵化、服务质量不佳等问题的反思,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管理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能和绩效。

以下是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些主要特征和核心理念的解释:### **1. 市场导向(Market Orientation):**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市场导向,即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这包括引入竞争机制、契约管理、外包和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手段,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灵活性。

### **2. 绩效导向(Performance Orientation):**新公共管理注重结果导向和绩效评估,强调公共部门应该根据实现明确的目标和成果来评估绩效。

通过设立绩效指标、考核机制和激励手段,激发公共部门的工作动力,提高服务质量。

### **3.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传统公共行政通常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管理结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去中心化,将权力下放到更接近服务对象的层级。

这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适应性和服务响应速度。

### **4. 用户导向(User Orientation):**强调公共服务的用户需求,注重市场中的“用户”角色。

通过引入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倡导公共服务部门更加关注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和公共参与。

### **5. 契约关系(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新公共管理运动鼓励建立明确的契约关系,即通过合同和协议明确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或其他公共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

这有助于提高合作伙伴之间的责任和透明度。

### **6. 精简机构(Downsizing):**为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倡精简和优化机构,通过减少冗余、简化层级、改进流程等方式,使公共机构更加灵活、高效。

大一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公共管理学知识点总结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组织、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活动的学科。

作为大一学生,熟悉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今后学习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大一公共管理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公共管理学概述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公共组织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公共服务的提供与评估等。

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1. 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行政组织的运作和管理。

主要包括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服务伙伴关系理论。

2. 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关注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

主要包括政策形成模型、政策评估方法和政策传导等理论。

3.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内部的人员行为和组织文化。

对于公共管理学而言,组织行为学能够帮助理解公共组织的运作方式和人员管理。

三、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1. 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负责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

常见的公共组织包括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和国际组织。

2.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并实施的行动方针和政策措施,旨在解决公共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

3.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公共组织向公民提供的福利服务,如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等。

四、公共管理的职能和技能1.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以确保公共组织高效地运作和人员合理分配。

2. 决策与政策制定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决策能力和政策制定技能,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3. 财务和预算管理公共管理者需要了解财务和预算管理原理,能够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财务资源,合理分配预算。

五、公共管理的挑战与机遇1. 公共管理改革公共管理面临不断变革的挑战,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2. 跨领域合作公共管理领域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同解决跨学科性的问题。

3. 公共参与与治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与度不断增加,公共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透明治理。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新公共管理是针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市场化思维新公共管理强调将市场化思维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中,将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监管者,并将社会组织和企业引进公共服务领域,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这种思维方式更强调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执行力,将权力下放到基层组织中,使拥有更多权力的公共工作人员有适时的反映荣格的奖惩机制,以便增进公共部门的竞争力。

2.强调结果导向新公共管理还强调效果,而不是过程或规章制度,以管理行为的效果作为工作重心,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增强全过程的监管,促使公共部门具有更高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同时也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新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的服务对象和公民作为公共服务的重心,通过进一步增强对公民权利保障的意识,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民主制度和社会公正。

这种方向是全面的,从公共部门工作中的每一个单元,到最终的组织结构,都应围绕公民来建立。

4.强调流程控制新公共管理推崇的是流程控制,而不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通过规范、分级分解和绩效管理等手段,实现公共部门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的成本。

这种流程化的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化思维的体现,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具体问题,带来更多的效益。

5.强调创新和变革创新和变革是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之一,基于现有的公共管理机构,进行机制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以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公共部门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种改革方式十分重视实施的实效性,以问题为导向,着眼根本,强调组织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建设,以推动公共部门的创新、变革和发展。

6.强调协同管理新公共管理强调协同管理,将组织的合作看作合理但也必要的。

无论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还是不同的行政机构之间,以协同为核心,建立无缝隙的协作机制和高效的行政联动,共同推动社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协同管理还包含跨部门、跨领域和总体协同等多个方面,使各部门聚焦共同目标,协力完成任务。

新公共管理理论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内容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强调效率、经济性和市场化的管理方式。

它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提倡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导向、公共部门改革、社会资本、公共私营合作等方面。

首先,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导向。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强调政府的权威和规范。

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通过竞争、激励和市场化的手段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

它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激发公共部门的活力,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其次,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公共部门改革。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效率低下、行政效率不高等问题,而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通过改革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和绩效。

例如,通过引入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机制和市场竞争,激发公共部门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此外,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社会资本的重要性。

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信任、合作和共识,它对于公共管理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良好的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公共部门和市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加强社会资本的建设,促进公共部门和市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绩效。

最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公共私营合作。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公共部门通常独立承担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而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引入私营部门的参与,实现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共赢。

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公私合作等方式,引入私营部门的竞争和创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市场为导向,强调效率、经济性和市场化的管理方式。

它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提倡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

它强调政府部门应当效率化、市场化和领导力,以提供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务。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导向:新公共管理倡导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引入市场原理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经营性管理:新公共管理将公共部门管理看做企业管理,强调运用商业和管理技巧来提高效率和效能。

3. 绩效导向:新公共管理着重强调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通过明确目标、设定指标和考评机制等方式,激励公共服务机构以结果为导向,提高绩效。

4. 去中心化:新公共管理主张去除过度的政府干预,引入更多的自主权给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务员,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灵活性。

5. 公民参与:新公共管理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并强调民主决策和透明度,以增加公众对行政决策的参与和监督。

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包括:
1. 管理转向:新公共管理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市场导向、经营性管理和绩效导向的管理方式。

2. 去行政化:新公共管理试图减少政府机构的行政层级和冗余,加强公共服务机构的自主性和管理能力。

3. 强调效率:新公共管理追求公共服务的效率和经济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提高效果。

4. 强调结果导向:新公共管理注重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5. 强调公民参与:新公共管理强调公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增加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监督。

总体来说,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化和效率化的手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果,增加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实现更好的公共管理。

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内容

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内容

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主导发达国家政治与行政改革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潮随后传播到发展中国家。

新公共管理的发展越是迅速、普及,我们越是需要从最基本方面把握其精神实质。

其核心内容主要是: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分权、政策和对政策效果的负责。

既要把握每一个要素的特定内涵,又要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既要明晰其优势之处,又要厘清其问题所在。

这是把握新公共管理运动核心内容这一基本问题上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

关键词: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分权政策负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针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的管理方法在全球席卷开来。

这场运动通常冠之以多种称谓:“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

不管这些称谓怎么花样翻新,他们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是不变的。

尽管这些特质在不同学者的论述中各有不同,然而,其基本的思想和关键词还是可以大体达成一致,诸如管理而非行政、市场化而非官僚制、竞争而非垄断、服务而非执行、分权而非集权、过程而非结果、负责而非逃避等。

为了表述的一致性与清晰性,本文一律采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一说法。

Donald F. Kettl教授在《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关于治理转型的报告》中提出了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六个方面,即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分权、政策和对政策效果的负责。

[1]由于是以“报告”的形式给出的,因此Donald教授没有充分展开。

这是由于“报告”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我们无可苛求。

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我们完全有必要就此作进一步的阐释与分析。

诸如这些核心内容的真正内涵何在?将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这些核心内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从一个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角度来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阐述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新公共管理的本质的系统把握与整体认知。

这是我们把握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必须具备的至为基础、也是至为关键的基础性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
革的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建立起灵
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发展的表现:
(1)网络化使政府人员大幅精简,极大地提高政府的 行政效率
(2)政府公共职能转变和重新定位
(3)政府与公民交流的方式更为直接
(4)地方政府的职能进一步加强
(5)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改善经济方面负有更强大的责任
新公共管理理论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 重视的不是管理中严格的程序、过程、规章制度等 的投入,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与效绩,应关心公共部 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能够主动、灵活、 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 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 政府管理中资源配置应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相 联系;在酬金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传统的任务来 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 而不是根据投入多少来拨款的预算制度,最终体现 的是对管理效益的关注。
遍性。
——温森特·怀特
以管理而非政策为焦点,以业绩评估和效率为焦点;将公共
官僚机构分解成各种建立在使用者付费基础上的处理事务的机
构;准市场的使用和合同承包以培育竞争;一种强调产出目标、
限制性项目合同、金钱诱因和自由裁员的新管理风格。
——罗德斯(W. Rhodes)
(一)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1、以效益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包括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标准与绩效测量、产出控制、
单位的分散化、竞争、私人部门管理的风格和纪律与节约七个
方面。
——胡德(C. C. Hood)
强调职业化的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估;以结果
而不是以程序的正确性来评估管理水平;看重金钱的价值;对消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

20世纪后期,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西方各国也进入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

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等,不同的组织与学者对“新公共管理”有不同的概括和总结。

“新公共管理”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后逐步席卷了其他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

综合各国的行政改革,尽管在改革的内容、范围、规模、战略、力度等方面所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重塑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1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各国政府推进“新公共管理”的做法不尽相同,可是“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大体一样。

奥斯本和盖布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把“新公共管理”概括为十个方面。

目标是建立:(1)掌舵而不是划桨的政府;(2)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政府;(3)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服务中去的竞争性政府;(4)有作为而不循规蹈矩的政府;(5)处处讲究效果的政府;(6)满足顾客需要的政府;(7)廉洁的政府;(8)有远见的政府;(9)注重分权的政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政府角色定位。

“新公共管理”倾向于把决策制定(掌舵)和决策执行(划桨)分离的体制。

为了实现两者分离,“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民营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承担。

而政府主要集中于掌舵性职能,如拟订政策、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监督合同执行等,引导它们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崇高目标服务。

(2)专业化管理。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必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和向谁负责。

在政府中,管理型而不是专家型的人员应越来越多地担任部门领导。

因为在“新公共管理”者眼里,管理是一项需要技能的职能。

(3)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

基于管理具有相通性这一认识,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的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并用企业管理理念来重构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

公共管理学知识框架

公共管理学知识框架

公共管理学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研究公共部门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以及实现公共利益。

下面我们来构建一个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的基础概念首先,要理解公共管理学,必须明确一些基本概念。

公共部门是指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和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

公共事务则涵盖了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和活动,如教育、医疗、环保、治安等。

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它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利益,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1、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和层级结构,注重规则和程序的遵循,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

其代表人物有威尔逊和韦伯。

2、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理念,强调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和管理,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公共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主体1、政府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承担着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等重要职责。

2、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补充和协同的作用,它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为特定群体提供服务。

3、企业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例如通过公私合作的模式。

四、公共管理的职能1、决策职能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首要职能,包括确定目标、制定方案、选择最优方案等环节。

2、组织职能通过合理设置机构、配置人员、明确职责,确保公共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3、领导职能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协调各方关系,推动工作的开展。

4、控制职能对公共管理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五、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和方案。

公共管理学_02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学_02新公共管理
起的社会变革和转
型是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动力。30年的政府改革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价值的重新确认和
公共性的回归、政府职能日趋合理、政府治理结构日趋
理性、政府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等方面。未来中国政府改
革也面临着重建行政文化、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和结构、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有效府际关系和管理、
4.在手段上运用企业管理、授权、建立工 作团队、运用市场机制、信息技术等新的 管理方法。
三、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遵循下列9项原则: 1.政府只能在那些非政府机构(如私人企业 和志愿者团体)无效率和无效能时才能涉入 其活动。 2.一切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必须被 改制为私部门公司。
❖ 2. 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初 步确立,政府职能朝着亲市场化的途径转 变。
❖ 3. 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 的重点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日益重视并不断强化 其职能的社会性,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 4. 政府职能实现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对经 济活动的调节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运 用经济手段为主,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 由微观事务的直接干预者逐步转变为宏观 的调控者,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直接生产 者向提供者的角色转变。
❖ 1. 通过放权让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通过国 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调整了政府管理企业的 范围;通过推动政企分开,实现了政府部门同所 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脱钩;通过推进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 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分开;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和 产权改革,实现了政资分开。这样做的结果不仅 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使国有企业的效率 得到提高,展现了活力。

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是一种旨在改革和改善公共部门管理的运动。

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

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通过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

本文将探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原则、方法以及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影响。

背景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面临着公共部门效率低下、财政紧缩和公众对政府效能的不满等问题。

此时,新自由主义的思想盛行,主张减少政府干预,鼓励市场竞争和私有化。

与此同时,管理学领域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即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将市场原则和私营企业的管理技巧引入公共部门,以期提高效率和绩效。

原则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原则是市场导向、客户导向和结果导向。

市场导向意味着公共部门应该模仿市场机制,引入竞争,鼓励创新和效率。

客户导向强调公共部门应该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中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结果导向意味着公共部门应该关注实际成果和绩效,以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

方法为了实现新公共管理的原则,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分权和去中心化。

这意味着将权力下放给较低级的组织和个人,以提高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引入市场机制,例如竞争性招标和合同管理。

这样可以引入市场竞争,促进效率和创新。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绩效评价和目标管理,用于评估和监督公共部门的绩效。

影响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公共部门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公共部门的改革和现代化。

公共部门开始采用更灵活和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提高效率和绩效。

其次,它改变了公共部门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传统的垂直管理结构逐渐转变为扁平化和分权的组织结构。

第三,它促进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伙伴关系。

公共部门开始与私营企业合作,通过外包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最后,它引入了一系列的管理工具和技术,如绩效评价、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用于监督和管理公共部门的绩效。

然而,新公共管理运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新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批评和替代模式

新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批评和替代模式

新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批评和替代模式摘要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是7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浪潮中的重要实践和理论。

由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与思想、操作规则与手段三个层次构成,学者们围绕这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90年代以来的治理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与思想、操作规则与手段三个层次进行了超越与替代。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核心价值操作规则治理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含义开始于30年代的政府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扩张,长期奉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加上石油危机的影响,进入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空前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1](p46)为此,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很快兴起了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管理模式。

它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很快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实践和理论,从实践上讲,他是一组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

旨在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

从理论上讲,他是基于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考量,对行政与管理(management)概念的再认识,对公共部门的抨击的回应,对经济理论的变革、对私营部门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再审视,[3]以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自身管理手段、过程、模式的重塑为主线,以解决新时代政府管理社会和管理自身事务问题为宗旨,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的管理理论和心智的努力。

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内涵,政治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有不同的论述。

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一种是OECD组织的认识,认为新公共管理就是增强和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的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公共组织的生产绩效,目的是提高人员、发展、合格人才的招聘以及绩效奖励等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是:“充分利用私营部门”。

[4]胡德(Hood)则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待“新公共管理”,包括七个方面: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的标准和测量;格外重视产出和控制;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9081
8000
6000
5464
4000 3397
4745 4394
2000
1421
1528
685
811
51
0
三农支出 教育支出 医疗卫生 社保就业 文化体育 安居工程
A
2006年 2010年 2007
20
三、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基础理论
1、公共政策的含义与本质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 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 案。
A
16
2、公共收入与支出 公共收入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
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凭借公共权力, 向企业、家庭等非公共部门筹集的一 切货币收入。主要形式包括税收、公 共收费、公债、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 公共支出指政府部门在一个财政年度 内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消耗的资金总 额及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的过 程。一般按经济性质将公共支出分为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A
7
二、公共经济
公共经济学,又称政府经济学或者公共财 政学,是主要分析政府的支出和收入活动, 以及这些活动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响 的学科。
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政府财政收支本身的 问题,而且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政府财政收 支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即财政收 支活动对全部资源配置活动的效率和社会 福利变化的影响。
A
2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 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 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 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 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 祉与公共利益。
A
3
2、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各类非 政府组织。 我国的公共管理主体分为 : 政府组织 各级各类行政机关

MPA论文必备理论基础

MPA论文必备理论基础

MPA论文必备理论基础1.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理论内容: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公共管理领域兴起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将市场化、竞争和效率的原则引入公共部门,强调服务质量、顾客导向和绩效结果。

•代表人物观点:o大卫·奥斯本(David Osborne)和特里·盖布(Ted Gaebler):在他们的著作《重新创造政府》(Reinventing Government, 1992)中,他们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主张公共部门应效仿私营部门的管理实践,如引入竞争、绩效评估和客户服务导向,以提高效率和效能。

2. 公共服务动机理论(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理论内容: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关注公共部门员工的内在动机,强调人们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的动机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对社会服务和公共价值的承诺。

•代表人物观点:o詹姆斯·洛威(James L. Perry):洛威提出公共服务动机的核心在于公共部门工作者的内在动机,如为社会福利而工作的使命感。

他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动机可以显著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o拉瑞·戈德(Loriann Roberson):与洛威共同研究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动机与公共部门组织绩效的关系,并提出了提高公共服务动机的策略。

3. 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理论内容:治理理论关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研究如何通过多层次、多方参与的机制来实现政策目标和社会治理。

•代表人物观点:o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 1998)中探讨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理念,强调政府应通过与市场和社会的合作来应对全球化和社会变迁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節安排
一 新公共管理及政府再造的背景 二 新公共管理的論述內涵 三3 新公共管理思維下的政府再造
一、新公共管理及政府再造背景
❖1970 年代「新公共行政」推動行政改革,但 成效不彰,未能有效解決「大政府」的弊端。
❖1980 年代「新公共管理」興起,主張民營化, 以「驅逐官僚」(banishing bureaucracy) , 採取「反國家機關主義」(anti-statism)及 「公共選擇」 (public choice)理論,強調應 追求「小而美」政府(minimal government)。
導致缺乏競爭意識與怠惰傾向而效率不彰。
二、新公共管理的論述內涵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有三:
1.顧客導向:新公共管理係以市場取向為起點,
強調應將人民視為消費者,標榜以「顧客導向」 做為政府行動的方針。
2.公共組織內部市場化:市場的運作較官僚體制
更有效率,應將市場競爭概念注入公共組織中, Savas 主張將政府民營化(to private government)。
分權化、樽節成本 行政部門
三、新公共管理政府改革的實務
(一) Osborne & Gaebler 「新政府運動:企業家 精神如何扭轉公部門」一書,曾彙整「企業型 政府」的十項原則(詳見下表16-2, p.283):
1.導航式的政府
6.任務導向的政府
2.社區性的政府
7.結果導向的政府
3.競爭性的政府
新公共管理揉合公共選擇理論與政府再造實務
公共選擇理論的主張
以經濟學的市場理論為基 礎,主張小而美的國家。 極大化行政功能分權化。
簡化行政程序。
徹底將公共行政經濟化; 撙節用度。 對公部門擴張、行政裁量、 及公共組織的目的,給予 嚴格的法律限制。
政府再造實務的取向
顧客導向、空洞國家 摒除官僚體制的集權設計 任務導向而非規則導向 焦點置於投資而非擴張 鼓舞競爭而非壟斷
企業導向的政府
透過使用者付費、企業融資貸款、創新基金與工程受益費,解決財政 困境。
市場導向的政府 藉由稅制誘因,如:污染費、環境保護費,減少行政管制。
三、新公共管理政府改革的實務
(二) Rosenbloom等人觀察,NPM主要論點如下: 1.公共行政焦點應置於特定結果,非運作過程。 2.應妥善運用市場競爭機制,以提供更佳服務。 3.強調「顧客導向」的回應性觀念。 4.政府應扮演「導引者」角色,不須事必躬親。 5.政府應推動法規鬆綁的工作,不再集權控制。 6.每位員工均應被「授權賦能(empowered)」。 7.組織文化應朝向彈性的、創新的、問題解決的
(二)政府再造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 試圖使公共管理擺脫傳統官僚體制桎梏
1.1990年代初期共和黨眾議院議長金諾契提出 「與美國有約」政綱,主張公共選擇觀念。
2.民主黨柯林頓政府(高爾 副總統)致力推行 政府再造運動之「國家績效評估」(NPR), 嗣後內涵轉為「全國伙伴關係」(NPR)。
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的比較
課題
價值
傳統公共管理
經濟、效率、效能
結構
理念類型的官僚體制
對個人的觀點 非人化個案、理性行動者
新公共管理
成本效能、 對顧客的回應性 競爭、師法企業
顧客
認知途徑 預算
理性-科學的 理性的(成本效益)
理論、觀察、測量、 實驗
績效為基礎、市場導向
決策
政府功能特色之 所在
理性-廣博 行政部門
分權式的政府 推動品管圈、員工發展方案、參與管理、授權基層員工自我決策權。
前瞻性的政府 注重災害預防,如:自然災害及金融危機的預警制度。 任務導向的政府 簡化不合時宜的人事、預算、採購等法規制度。
結果導向的政府 強調服務品質與成果;對預算與基金的分配以政策成效為衡量標準。
顧客導向的政府 建立服務需求調查問卷、顧客服務標準作業程序。
一、新公共管理及政府再造背景
政府再造運動對傳統理論的質疑可分為兩項: 1.對傳統行政理論所採行「政治控制行政」的 模式有所質疑
(1)傳統採行嚴密控制手段,以確保理性效率, 忽視行政人員不應只是「遵從訓令」而已, 除依法行政外,還須負起「管理」的角色。
(2)政治與行政本來就相互糾結,行政人員任務 具有政治性,現實上不可能與政治無關。
❖代表人物為英國佘契爾首相與美國雷根總統。
新公共行政與新公共管理追求變遷的對照
新公共行政 NPA
1.深信專業知識和組織能力, 而且鮮少質疑官僚運作之道。
新公共管理
NPM
1.深化政府組織與官僚制度的 解體。
2.追求彈性並謀變遷慣例化, 2.力求創新和企業家行動。 適應動盪環境。
3.不太執意於考量民眾的需要 和需求。
8.顧客導向的政府
4.分權式的政府
9.企業導向的政府
5.前瞻性的政府
10.市場導向的政府
三、企業型政府的原則與策略
發揮的原則
導航式的政府 社區性的政府
達成的策略 契約外包、抵用券、特許權、公私合夥、志願服務。 由社區自治委員會提供公共服務;鼓勵民間參與地方事務。
競爭性的政府 引進市場競爭機制,讓行政機構與單位可彼此競爭福利服務的提供。
4.對政府能夠或應該完成的 工作,抱著過度樂觀的觀點。
3.著重顧客導向與公民授能。
4.將官僚服務轉化為對民眾的 個別授能。
一、新公共管理及政府再造背景
(一)「市場取向」的論述 對政府觀念從大有為轉向小而美。
1.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或稱 新右派(the new right school)認為:
一、新公共管理及政府再造背景
2.不滿官僚體制的組織設計不符民主的要求與 缺乏效率
(1)官僚強調命令服從,非銳意變革的創造者。 (2)官僚正式理性與保密義務等特質,成為與
民主衝突的來源。 (3)官僚權威帶來「鐵的牢籠」(iron cage)困境。 (4)官僚因「官樣文章」(red tape)與永業化原則
3.企業型政府:政府成敗與民選官員及行政人員
是否具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息息相關。
二、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選擇論為基礎
(一)新公共管理以市場取向的公共選擇論 為基礎,從傳統大有為轉向小而美。
(二)根據競爭市場概念,新公共管理發展 出顧客導向為核心管理理論與技術。
本質上實隱含兩個基本假定: 1.理性自利的人性觀。 2.最小政府即最好政府。
(1)人民可透過選票,決定政府管轄範圍及 組織規模。
(2)傳統官僚相對於市場缺乏效率。
一、新公共管理及政府再造背景
2.「公共選擇理論」假定人是理性行動者: (1)人們(民眾)有明確偏好。 (2)人們偏好順序符合遞移律。 (3)人們將極大化追求的利益。 (4)人們以自利為行為(工具)動機。

一、新公共管理及政府再造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