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物描写的散文:故乡的老屋
故乡的老屋的抒情散文
故乡的老屋的抒情散文故乡的老屋的抒情散文1记忆中,那间房子一直都完好无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总喜欢称它为老屋。
或许是不在那儿的缘故,也或许是城里很少再见到这样的房子。
老屋,成了故乡的称呼,也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老屋很大,远不像现在城市里的住房,虽然是单位建的平房,但由于前后都没有房子,父亲便把它改造成前有院子后有菜地的四合院。
中间是几间住人的房间,另有一间厨房,还有父亲建的一个卫生间,里面砌了一个水池。
无论是什么季节,都可以放水进去洗澡,像一个天然的小游泳池。
每到春天的时候,院子里便开满了各色的花。
远远望去,像是一个大花园。
人在花中,花中有人。
美景常常美不胜收。
好多人都说,这花开得鲜亮,一看,就知道这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火。
每听到这些话,母亲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日子过得飞快,我的童年也在时光的流逝中走远。
离开老屋的那天,母亲还为院子里的花,浇了一次水。
她说:“这一走,便不可能再回了,也不知,今后这房子分给谁?”母亲舍不得离开,而我又何尝不是呢?可是父亲的一纸调令,容不得我们停留。
我们走后,那间房便分给了父亲的一个同事。
有几次,都想回去看看,可是母亲却说:“回去看了又怎样,估计早已是另一副模样了,还不如不去看,至少记忆里,它还是咱们的家。
”几年后,还在故乡的姨妈说,那间房子前后又都建了房。
院子推平了,菜地也没有了。
我无法想象,没有院子和菜地的老屋,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我也无法想象,将院子和菜地推平时,那家的主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而我也相信,人是有根的,在那里,住了十几年,从我出生直至中学毕业。
那里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以至于每当它出现在我的梦中时,我便仿佛再度回到了它的怀抱。
如今,老屋依旧还在那里。
只不过,又换了一家人居住。
来来往往,它给予人们一个家,可最终,却无法留住曾经的主人。
再后来,姨妈打电话过来说,那栋平房明年就要拆了。
我无语,却深深地怀念着。
故乡的老屋的抒情散文2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的晚上响起。
老屋的散文(精选27篇)
老屋的散文(精选27篇)老屋的散文(精选27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屋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屋的散文篇1我家有三间老堂屋,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不知道它是何年,何时建盖的。
据说大概已有百年的历史了,这三间老屋虽然很老,很旧,但我却感觉它非常的温暖,亲切。
听妈妈说这三间老屋是土改时分给抗战军人舅舅的,姥姥一家在老屋住了一辈子,后来留给了我的母亲,父母和我们姐弟几个一直居住到现在。
老屋长九米,宽三米多,屋顶是由两根粗大梁和二十七根木懔条组成,四面墙全是用土坯砌起来的,墙很厚,两扇大窗户全是木棂子镶成,因为墙厚,老屋冬暖夏凉,常常吸引着街坊四邻来串门。
前些年,生活不富裕,一到冬天,街坊四邻都生不上炉火,老人,孩子们常常不约而同地来我们家聚合取暖,老屋最多的时候可容得下二十几口人,整个三间老屋总是挤的满满的,那时没有电视机,大家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谈论所见所闻,老人们一边喝着茶,一边谈古论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总是讲的兴致勃勃,神采飞扬,我们小孩子围在一旁,总是听的津津有味,如痴如醉……邻居们常常很晚才恋恋不舍的依依离去,一年四季,老屋总是热情的接待大家来串门,聊天,他们,冬来取暖,夏来纳凉,现在,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了,家家都盖了新房,按上了空调,大彩电,可来老屋串门的人还是有增无减,是老屋吸引人还是老屋的主人热情好客,我想两者兼有吧。
如今,我家的那三间老屋还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和四邻高大的楼房相对比,显得更加古老,陈旧,父母亲商量过多次想把老屋拆了盖新房,可总是下不了决心,因为老屋留给我们一家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祖孙三辈住在这三间老屋里,炎夏,它为我们遮荫避暑,寒冬,它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温暖,四季轮回,老屋曾留下我们姐弟成长的足迹,留下我们全家对生活的苦、忧、悲、乐,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带来邻里之间和睦,团结,友爱的温情的岁月……哦,老屋,您留给我们太多的美好回忆,我们真的不忍心把您拆除,实在是因为居住不便啊!那年春天,老屋终于拆除了,拆它的中途,街坊四邻全又聚来了,凡是来过老屋受到过它恩赐的人,他们都和我一样,怀着对老屋的无限眷恋之情,无奈地看着建筑工人把它拆掉。
关于描写老屋的经典散文:老屋
关于描写老屋的经典散文:老屋推荐文章经典写景游记散文黄山·芙蓉谷·塔川·西递之旅热度:关于中秋情思的抒情散文热度:关于山水美景的抒情散文热度:关于直击心灵的抒情散文热度:关于校园生活的散文作文600字以上热度::老屋是故乡的符号,它迎接了不少的新生命,也陪伴着那几位祖辈走过了一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老屋》这篇文章吧!几年前写的一首打油诗倒是很能符合现在的心境。
“老屋是有灵性的,有人住,它就很结实,没人住,一年半载它就塌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二奶奶两眼若有所思的盯着在红泥炉子上“吱吱”冒着热气的水壶,随后两腮深陷,满满吸了一口旱烟,于是一道烟柱子打着旋喷在壶盖上,把从壶盖上冒出的热气吹的歪歪斜斜。
据说二奶奶这三间土胚房建于民国初年,是村里建筑物中首屈一指的“寿星”。
土胚房在农村有个俗名叫“ji屋”,我曾经咨询过不少长辈这个“ji ”字到底是哪个字,大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以我的理解,认为要是从“土胚房”的“土坯”引申开来理解的话,可能叫“挤屋”能最大限度的接近原意。
因为“挤”正是来源于土坯,由土胚制成——建房之前,主人家事先准备好粘度较大的土,加入适量麦糠和水拌匀,然后铲进专用模具,用类似于“夯”的专用工具反复挤压、打、砸,最终制成“挤”,土胚房也就是老屋便由此一层层堆砌而成。
二奶奶家里透着浓浓的上世纪中叶的气息。
只要你进了有老屋的院子,院子里面十有八九有一口老井,还会有一棵十几或几十年的杏树、枣树或是石榴树,这是“标配”。
老屋门口一侧有个半圆形的类似于窑洞的“龛”,嘛用的?那叫“猫道”,因为老屋由土胚制成,当然也是老鼠的乐园,盖房时把门口留一“猫道”用来养猫,好让老鼠们别那么嚣张。
土坯老屋的屋檐下是燕子们的天堂,它们费力衔泥造就的“燕窝”一排排的,显示着人和鸟的和谐。
进屋后墙上糊着许多五六十年代的“人民日报”,让人惊讶的是,其中居然还有几张曾经让中国农民沦为赤贫的“法币”(此“法币”不是法国的“法郎”,而是中华民国政府币制改革后的新流通币,其贬值之快让人咂舌,所以解放后农村有很多家庭用它糊窗户糊墙等,感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法币”),面值一千的一万的都有。
老屋的抒情散文
老屋的抒情散文老屋的抒情散文老屋的抒情散文1家乡的老屋有两栋。
其一较古老、很小,在故乡“里门”,离里、中门分界的“奇源桥”仅50米左右,一条青石板路从门前经过,路旁“奇源河”潺潺流过,一排石阶连着河中的洗衣埠,河对面就是“风水”上让里门会经常失火的“火焰山”。
听父母说,这老屋是用刚解放时政府分配的、和别人合住的房子换得的。
房子虽小,但独家独户的,一家人生活其间到也自由快乐!老屋边房边厅,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各不过50平米,大门不是两开的,而是像店铺样上着几块门板,门的上方没有窗户,小厅里的光线较暗,大门做成店铺门样,也许以前就是店铺,也许是为了采光之用。
老屋应该很有年头了,从前也许是“门庭若市”,它那被踩踏凹陷的门槛可见一斑!前墙上只开了个小窗为房间采光。
二楼像个阁楼,前面空透,在旁边有木板围成的小房间,也是我们兄弟几人小时候的住处——能听到奇源桥阁楼上风铃声又能和着奇源河水鼾声而欣然入梦的地方。
老屋正房后有个小天井,但它不像大户人家的那样气派,只不过两米见方,功能还是为了采光。
天井沿边一条斜小过道,连接着厨房。
厨房建在邻居的厨房后面,二者隔着半堵墙,两家人交流起来毫不费事。
老屋里幼时的许多往事都大多忘记,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隔壁小老屋里的“奶奶”,一位不是“亲奶奶”胜似“亲奶奶”的好奶奶。
老人家只有两个女儿,丈夫早年离世,她没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一人住在我家隔壁,那时的“奶奶”大概50多岁。
“奶奶”慈祥、为人很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是不会忘记送些给我们兄弟“小馋嘴”的;由于小时顽皮,难免要招来父母的责罚,有时被打得“嗷嗷”叫,“奶奶”就是我们的“保护伞”;小时候家里困难,兄弟姐妹多,母亲要到生产队干农活,父亲是个手艺人,经常走家串村,奶奶就帮着照看我们。
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学时,“大的”带“小的”,“读书的”带“没读书的”,为家里做着许多家务活,洗衣、做饭、烧菜那是常事,尽管那时我们的年龄很小——8-10岁的样子。
故乡的老屋
故乡的屋
---陈宣
我家的老房子是一栋三间四瓦平房,那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离开三十年来,每每苦闷时,我便想回到老家,想看看老房里的爸爸妈妈。
看着他们一年到头都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且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幸福满足的样子,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那一点点苦便算不上什么了!
我家的老房子位于高高的灵宝山脚下,坐落在绿树簇荫处,矗立在如诗如画的白云间,走在乡间小路上连呼吸都变得如此的畅快!门前的柿子树结满了火红的柿子,树下老父亲悠闲的抽着水烟筒,看到女儿回来,爸爸脸上绽开了花,一下子年轻了许多!阿黄摇着尾巴拽着裤褪满心欢喜!妈妈拣着原生态的山茅野菜….,那个鲜香尝上一口便是满满的幸福!在老房子里有着多少欢乐!多少爱!
我的老家白云灵宝山老屋旁,绿树成荫、歌舞成海!这里的每一棵小草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每一片树叶都能凑出华美乐章!这里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我想为你写诗,其实你本就是诗,静静地让人们慢慢解读、欣赏、享受!
我的故乡美丽屏边森林屏边啊!你有无数动人的传说,那一天我沿着大围山席梦思小路情不自禁遐想,“小路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浩瀚的林海,沧海桑田”,我们有责任永远让森林小路永久地延伸下去造福人类!走进故乡的怀抱,感受到森林的博大与壮美,几十年持之以恒的造林绿化、退耕还林以及生态林保护等工程的实施,林业产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好成就,如今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达1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8.0%,…只有走进你,才能感受到故乡人民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走在故乡的森林里,杉木林、旱冬瓜、兰花、杜鹃各种奇花异木汇聚成浓郁的芳香海洋,令人神清气爽,我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美丽苗乡,多彩屏边”你永远是青山绿水,美丽容颜,我永远祝福你!。
老家老屋散文
老家老屋散文老家老屋散文1站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老屋正厅堂前,看着“秃岭”下的残垣断壁,看着残垣断壁后的“秃岭”,真的,有一种莫名的遗憾。
据族谱载,自清道光中,先祖肇基至今一百八十年左右,到我们这一辈,是第六代。
老屋什么时候成为记忆中的样子,我无法考证。
但记得,走出时的老屋,确实很老,修葺修葺,确实又不显老;十几户人家,百来口人丁,平静地守护着老屋。
在老屋,长幼有序,人们遵循祖训,“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黜异端以崇正学;隆庠序以端士习;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明礼让以厚风俗;息诬告以全善良”,中规中矩成了特有的老屋文化。
老屋的后山,记忆中,她也不止是鸟的世界,而更是小屁孩的乐园,我们一拨拨的小屁孩在后山嬉戏游乐,后山带给了小屁孩快乐,也练就了小屁孩的奋发向上在此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十年来,老屋的方正端肃与后山的翠绿挺拔,熏陶了造就了老屋里的一批奋发向上的后生。
因了这些后生,老屋才与中科院、清华、国防科大、北邮大、昆工大、长沙理工大等等学府有了情缘;因了这些学府的造就,老屋才会有人走进了科研殿堂,才会有人走进机关学校医院,才会有人成为医师成为教师成为会计师成为真的,这些年,不下二十人考起大学走出老屋,十里地界,人们都因此晓得老屋,称道老屋,甚至有人管老屋叫“秀才村”。
曾经,焕发勃勃生机的老屋,虽然简陋,却惟德是馨,惟才是馨。
说老屋,说老屋的后山,说老屋的风光,虽不敢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类来夸张,但我以为,虽然离南岳洞庭远点,这里却山接衡岳水连洞庭,或许是“沾衡山之灵气濯洞庭之甘露”吧?不过,不管风水的有无,人与自然应该是统一的,是和谐的,是依存的。
唉,谁料老屋塌了后山秃了,我想,残垣断壁的老屋宅基上即使建起新屋,然而,如果“新屋”没了后山秀美的衬托,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吗?老家老屋散文2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自己愈发有了怀旧情结,感觉怀旧的心情不经意间油然而生,愈发激烈,而老家爱的老屋子,几回回让我魂牵梦绕的,随着几次次梦里看见你的轮廓,那么清晰,那么深刻,不由得,让我又想起了生我养我的老家爱的老屋子。
老屋的优美抒情散文
老屋的优美抒情散文第一篇:老屋的优美抒情散文假期回到故乡,看看阔别十多年的老屋,古井般沉寂的心又荡起了涟漪,荡漾的波痕接通了小时候的回忆。
老屋正处在村子的腹地。
在那里,古老的旧房子密密的排列,显得很逼仄、破败,也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毗邻老屋的许多人家都已搬空,到村外的空地上建新房。
几年前,我家也搬到村后的新屋居住。
一时,村子里的老屋居址显得空荡苍凉。
我家老屋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
与村子里的旧房子相比显得更加的苍老。
墙壁上一层层很厚的青苔形似老人脸上的斑纹,墙角滋生的荒草又恰似很久没有修理的胡须。
因年久失修,阴暗、低矮的老屋简直成了一个驼背的老人。
倒是老屋四合院的格局,使人想起北京的四合院;屋顶四角的飞檐,梁柱上的雕刻,使人想起古老的民族建筑风格,唤起一点点的自豪感。
老屋的四合房虽是低矮,但它有许多好处。
听母亲说,旧时代的盗贼较多,出没无常,为防备起见,房子建筑安排要围得像铁桶一搬,不然也要筑起高高的围墙。
四合房在冬季要比一般的房子保暖,如果你冷颤颤的在村道上行走,冷得不行,一踏进四合院子里,保管你就觉得一团暖气包围在你四周。
我记得每年冬天的晚上,祖父和父亲总喜欢烧烤一点牛肉干,或炖一点狗肉做下酒物,在小桌子上摆上酒具,慢慢地喝酒。
祖父是旧时代琼崖中学堂毕业生,父亲读过乡村简易师范,都是读书人。
祖父喜欢出对子考问父亲,父亲都应对如流。
一团的和气尤其会使得你感觉到室内的温软堪恋。
走进厅堂,先父写的一副对联还挂在后壁上。
对联写着:“荆树有花兄弟乐,硕田无税儿孙耕。
”颇切合我的家境。
对联的纸质虽旧得褪色,但那娟秀的字体仍是鲜明触目。
使我想起父亲生前性格的温文尔雅,字如其人。
然而父亲平生小心谨慎、圆转处世,碰在“文革”犀利的剑锋上,还免不了遭遇厄运。
他是在1968年遭受迫害忧郁而死的。
步出厅堂,看到走廊的壁角里还安放着一盘土磨,旁边靠着一个舂臼和一杆舂杵,那是落后时代的遗物——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大有用途。
老屋的散文
老屋的散文老屋的散文1故乡是一座小城,老屋是我心里的一道风景。
一道已经被历史淡忘的风景,但我每次回去老家,总免不了去老屋前面坐会。
儿时的那个柿子树已经佝偻成一个“老头”,儿时经常攀爬的那颗大石头,也长满了一层厚厚的青苔。
只是,每次提起老屋,心中总有一阵阵的疼痛在指尖游走,总有一些过往被瞬间勾起。
记忆里,老屋发生过三次大的变动。
第一次是在我出生后没多久,那年家乡发洪水,老屋后面的山石松动,滚下来一颗很大的石头,不偏不倚的砸在了老屋的房梁上。
老屋如同是一位强壮的汉子被打折了腰,佝偻着身子,发出一阵阵的“呻吟声”。
幸好当时发生灾难的时间是白天,我们一家子人都围在老屋西边的屋檐下烤火,故而一个个的都幸免于难。
可老屋一下子破了个大洞,偏偏又逢大雨,即使爷爷弄了几大捆茅草和木材,暂时的堵住了屋顶上的那个窟窿。
可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那一段时间,奶奶总会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碗和盆子都用来接雨(从屋顶缝隙留下来的雨水)。
屋外下着稀里哗啦的大雨,屋里交响着一阵阵的“欢乐颂”。
每晚都无法安心的睡觉,基本上都在数雨滴。
好不容易等到了晴天,爷爷、叔叔们立刻跑去请了一些木匠、一些伙计前来帮忙商量重修老屋。
在大家的帮助下,老屋很快的恢复了“元气”。
只是,那时候的老屋是用泥巴砌的墙,用一块块石板搭的屋顶。
老屋被重新修葺一新后,爷爷奶奶总算不用每天晚上轮番起来换盆子,换水了。
大家终于可以安心的睡个好觉了。
可北方的夏天,总是格外的炎热。
小时候,每到夏天,天气十分干旱。
每每此时,我们都会拿着席子,去院子里打地铺。
晴朗的夜空,天上总会有很多的星星。
那时候,奶奶经常坐在院子的桂花树下,给我们将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奶奶说她当初嫁给爷爷的时候,爷爷兄弟六个。
分家出来之后,爷爷什么都没得到,更别说落脚的老屋。
每次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可醒来的时候,总会躺在床上。
老屋发生的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在我上小学五年级。
那是20xx年了,当时叔叔娶媳妇,嫌弃老屋太小(叔叔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有分家),就找人再次翻修了老屋。
故乡的老宅散文
故乡的老宅散文故乡的老宅:旧时光的温暖怀抱每次想起故乡,那座老宅就像个调皮的小鬼,一下子蹦到我眼前,扯着我的思绪往回跑。
老宅的门是那种厚重的木门,上面的漆已经斑驳陆离,像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推开门,“吱呀”一声,像是老宅在欢迎我回家,这声音熟悉得就像妈妈的唠叨,听着心里踏实。
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那树干粗得我都抱不过来。
夏天的时候,满树的槐花就像一串串白色的小铃铛,风一吹,“叮当”作响,其实哪有什么声响,不过是槐花的香气在空气里弥漫,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你鼻尖上跳舞。
我和小伙伴们可没少在这棵树下折腾。
记得有一次,我们突发奇想,要在树上搭个树屋。
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找来了几块破木板、一些绳子,就开始忙活起来。
我像个小猴子似的,顺着树干往上爬,可这树干太粗了,爬起来有点费劲,手都磨红了。
好不容易爬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下面的小伙伴把木板递上来,我在树上努力地摆弄着,想把木板固定好。
可是这木板老是不听话,不是滑下去一点,就是歪向一边。
其中一个小伙伴在树下急得直跺脚,大喊:“你行不行啊,上面的!”我不服气地回他:“你上来试试,站着说话不腰疼!”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天,树屋虽然搭得歪歪扭扭,但我们还是开心得不得了。
我们坐在树屋里,分享着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小零食,感觉自己就像世界的主宰,这小小的树屋就是我们的城堡。
老宅的屋顶是那种瓦片屋顶,下雨的时候可有趣了。
雨滴打在瓦片上,“滴答滴答”,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我常常搬个小凳子坐在屋檐下,看着雨滴顺着瓦片滑落,在地上溅起一个个小水花。
有一回,雨下得特别大,我看到屋顶有一处瓦片好像有点松动,雨水顺着缝隙流了下来,在屋里形成了一个小水洼。
我赶忙找来一个盆接水,可这水洼越来越大,盆都快接满了。
我又慌慌张张地去找爷爷,爷爷戴着个草帽,拿着几块新瓦片就爬上了屋顶。
我在下面仰着头,紧张地看着爷爷,生怕他摔下来。
爷爷在屋顶上熟练地摆弄着瓦片,嘴里还念叨着:“这老屋顶,该修修咯。
故乡的老屋情感散文(通用5篇)
故乡的老屋情感散文(通用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的老屋情感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的老屋情感散文篇1深情的抚去时光的沉淀,双手紧贴在老屋的面庞上,静静的感悟岁月留下的沧桑,那一道道的伤痕下,似乎隐藏了我儿时的影子。
老屋如慈祥的母亲,把一切包容,岁月的痕迹在这里沉淀。
在繁杂的世间,老屋如一片心灵的净土,让我静静的找回自己。
故乡的老屋不知是何时建盖的,只模模糊糊的记得在我牙牙学语的年龄。
盖这座房子,父母亲经历了千辛万苦。
用父亲的话说:“为的是争那一口气给我们子女有个落脚的归宿。
那时,我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屋里,北方的农村家家都睡土炕,一间屋子,两米长占满屋子宽度的炕被称为满间炕。
泥一堵炕墙,几根支撑的柱子,然后拼上泥和着麦草千捶万捶砸成晒干的炕面,就成了农村人一代一代传衍子孙,流完汗休憩的地方,我和哥哥们都是在这样的土炕上长大。
冬天的夜晚,风呼呼的刮着,真冷。
母亲在灯下缝补衣裳,我们兄妹几个争抢着往炕洞里填柴禾,那里面,有星星点点的温暖在跳跃。
炕洞的墙壁被火熏的黑糊糊的,也许只有这些黑乎乎的墙壁才能证实它曾经是多么的温馨,多少双手臂伸在一起,多少肩膀聚集在一起,欢声笑语曾经震碎多少檐下的冰条。
微黄的灯光下,我们挤在一张方桌上,吸收着改变命运的精神食粮,此时,黑乎乎的老屋显得那么明亮。
屋子正中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沉默的父亲亲笔书写的。
他希望我们走出农家,不在和祖辈一样背着日头过山。
吃国家粮是我们那个时期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我脑海里经常显现瓢泼大雨时老屋里滴滴答答的情景,那时我经常坐在屋里的炕上,透过小小的玻璃窗框,看着院子里没脚的积雨,想着在风雨里忙碌未归的爸妈,担心和害怕时刻萦绕在心头,直到望见爸妈回家的身影,我才喜极而泣。
家乡的老屋作文(5篇)
家乡的老屋作文(5篇)家乡的老屋作文(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老屋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老屋作文1我的家乡老屋在黄洞村,那里有山有水,美不胜收。
小时候的我就是在老家长大的,家里就我和爷爷奶奶,可爱的小黄狗便是我最好的朋友。
一大早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穿了过来,照在那充满温暖的院子里,鸟儿们醒来了,“叽叽叽……”在树枝上唱着歌;猪妈妈和猪宝宝们也“哼哼”附和这美妙的音乐,鸡鸭们从窝里出来了,雄壮的公鸡“喔喔喔”地叫着:“起床啦!”,牛儿“哞哞哞”地回答道:“起来了。
”一派热闹的景象,惹人喜欢的小黄狗也跑了出来,跟在小猫咪的身后,玩起了“狗抓猫”的游戏。
鹅们来到我的身边,排得整整齐齐让我带领着它们去“游泳”。
望着那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湖中翠绿的水草伴着阳光的抚爱,生机蓬勃,鹅儿们,欢快地拍打着水面,溅出的水花在阳光底下看去五彩六色。
那水珠晶莹剔透,犹如一串洁白无暇的水晶。
那些鹅们还玩起了游戏,把头伸入湖水中伸一伸,又瞬间探出头来。
中午,回到家中,可爱的小黄狗立刻冲了出来,两只前脚搭在我的腿上,热情地伸出粉红色的舌头,尾巴左右摇摆,两只瞳孔直直得盯着我,我摸摸它的头,它很满意得走了。
下午,爷爷把黄牛领了回来,它“哞……”得叫了一声,一头栽进水缸里,喝起了水,“哒哒哒”的声响……到了夜晚,月亮出来了,繁星满天的星夜出现在了我的视眼,一切都很宁静,伴随着人们的鼾声……家乡的老屋作文2家乡的老屋,青瓦、砖墙、绿树,说着农村特有的纯朴与厚重。
小时候,经常在奶奶和姥姥两家生活。
到现在,惟记得两家的老屋。
这种房子,在从前,农村中最常见。
房顶上歪歪斜斜的排列着常年风吹雨打的青砖,时间久的,有的冒起了青苔。
墙体则是那种散发着微黄色的土墙。
好一点的,和者点石灰,略略发白,但无论怎样,这种强,总有种沉稳、温暖的感觉。
家中那栋老房子散文(精选7篇)
家中那栋老房子散文家中那栋老房子散文(精选7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中那栋老房子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中那栋老房子散文篇1想起老家中的那栋老房子,就感到那栋老房子越来越变得生动感人、可亲可敬。
在我家的老房子中,仿佛奶奶仍然坐在那神圣的炕头上,烟袋锅还在吱啦吱啦地冒着烟,如同傍晚的炊烟升起来,支撑着家的天空。
父亲的微笑,还如同年画一般,崭新地贴在南北的土墙上。
母亲的幸福,还留在锅台旁,被喷香的饭菜,熏蒸得跌跌撞撞……在土炕上,一家人围在一张饭桌边,大饼子就着咸菜条,高粱米饭就着大葱蘸大酱,土豆拌茄子,大锅炖豆角,咀嚼着团圆,咀嚼着幸福,咀嚼着脉脉的亲情。
兄弟姐妹们儿时的嬉戏,荡起阵阵无忧无虑的欢笑,还在老房子里千转百回地萦绕。
我们夜晚读书用的那盏煤油灯,至今,还吊在房梁上,照亮了眼前求学的路,盈盈地亮在我们的心里……几扇木质的窗户,镶嵌着精美的攀长,爬满的攀长,曲里拐弯地书写着祝福。
一层单单薄薄的窗户纸,就能把大风挡在窗外,也能把大雨挡在窗外,把生活中的苦难岁月挡在窗外。
傍晚时刻,吃过晚饭,那飘荡着泥土馨香的土炕上,放着一个红堂堂的火盆,奶奶就坐在火盆旁,一家人就团团围坐在一起,那火盆便火红了一家人的温暖。
羡慕得天上的月亮也悄悄地走下来,挤在一家人中间,在火盆旁羞涩地取暖,静静地听着奶奶讲故事。
家中那栋老房子,紧紧地笼罩了一家人的甜蜜、一家人的温暖,把一家人的亲情、幸福,都温馨地留在屋中。
家中那栋老房子,虽然已经很老了,但是,昨天长出了新芽,抬起头,嘿嘿地笑出了声来……家中那栋老房子散文篇2提起故乡,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叩开;想起故乡,一切最美好的回忆总能瞬间冲出脑海;说起故乡,回忆散发着清香的味道缓缓而来。
在我眼中,我最怀念的就是四年前那个破旧的家,那个家虽然破旧,但是非常的温馨,那也是我的第一个家。
故乡的老屋
故乡的老屋每当看到旧式建筑,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的老屋。
总想把这些渐渐消失的旧式建筑装进记忆珍藏起来,留点对逝去岁月的念想。
故乡的老屋至今还在,是间依林傍水的普通农舍,砖墙青瓦,杉木门窗。
这栋三十几年的老房子,已有二十多年没人居住了。
风化了的红砖,表面覆盖着一层细细的粉末。
嵌砖缝的沙浆一条一条的脱落。
砖缝间的泥灰,被野蜂钻出了一个个小洞,成为其栖居的窝巢。
屋角的青瓦不知何时被风吹落了几片,露出了防雨的油毡和几截黑黑的椽头。
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如同一个迟暮的老人。
即便如此,每次走近老屋,都会勾起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老屋虽粗陋,却有着满满一屋的温暖和幸福。
记得堂屋正中挂一幅书画中堂,古色古香,小时候,我常常望着画面发呆,画里的故事让我想象了很多年。
中堂下面放一张漆黑发亮的八仙桌,对门而立。
这也是那时家中最好的家具了。
平时随和的父亲,一坐到太师椅上就有种说不出的威严。
我和姐姐也趴在八仙桌上写作业,晚上停电时,中间一支蜡烛,母亲织着毛衣陪着我和姐姐。
微弱的烛光映照着三张幸福的脸庞。
院子里有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一到春天开满了漂亮的紫色梧桐花,映衬的天空都有了颜色。
还有几株粗壮的杨树,夏日里满院浓荫。
放学回来,我们姐弟俩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笑声在树梢上回荡……然后,随着父亲工作的调迁,我们搬到了新的住所。
唯一带不走的,便是这栋老屋。
如今,风雨侵蚀,剥落的墙壁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狭窄的窗户,长满青苔和杂草的灰瓦屋顶见证了多少快乐而美好的时光!似乎是一股春风过后,二层“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整个湾子。
唯有叶婆,仍住在村子里为数不多的青砖土坯老房子里。
儿女几番让他们搬新房子去,叶婆说住了一辈子的老屋,舍不得。
院子里一株老槐树是叶婆结婚那年栽下的,粗壮高大,浓荫如盖,记录着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鸡鸣犬吠显衬的老屋更加古朴、安详又静谧。
走进院子,满是二十几年前的乡村气息,农家味道。
我知道,我也深深眷恋着那些年乡村的记忆。
老屋的散文
老屋的散文老屋的散文老屋的散文1故居的老屋,在经年的风风雨雨中寂寞地老去。
那瘦瘠的支架坍塌在雨后的荒草之中。
每次回去省亲,看见曾经居住的老屋落败成无人问津的废墟,不免有些落寂。
伤感时光匆匆地带走儿时的记忆,还有不会再来的情感。
老屋,是父亲一生的心血。
那个年代,有一处像样的青砖瓦房,是不愁娶媳妇的。
孩子多,房子自然建的多。
父亲有四个儿子,于是老宅的前前后后建起了四排四间的瓦房。
建的最早的北屋,是七十年代的建筑。
父亲请了那时最好的工匠盖起来的,青砖的柱子结结实实地顶起粗壮的桁架,柱与柱之间墙体下半截为青砖砌筑,上半部分是土坯,顶盖是机制的平瓦。
虽然经历了几次简单的修葺,依然矗立在故居的土地上。
后来延续盖起了三排这样大小的房子,只是房屋的结构越来越好。
那个年代能有如此的手法建起这样多房子的人,在故居为数不多,父亲也因此在故园的乡人中威望很高。
乡里人都知道房子需要有人居住房子才会结实。
父亲留给我的那排房子,在我结婚两年后再也没有人住过,此后多年,我们一直在外奔波,再后来定居省城,老屋孑然空荡荡的被一把铁锁关闭着,如同无人眷顾的老人,在荒凉的故土上老去。
经历了风霜雨露的侵袭,老屋在我出国的那些年怆然倒下,也把曾经留下的足迹一起带走。
如今的老屋已是一片瓦砾,然而我依旧会清晰地记着它曾经的样子。
青灰的墙,青灰的瓦,还有屋前葱茏的椿树,屋后葳蕤的榆树。
屋内干净整洁的家当,虽说简陋,但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
蛰伏的季节,外面是烈日炎炎,屋里却是清凉的,屋前高大的椿树舒展着茂密的青枝绿叶将烈日落下的暑热遮挡在瓦楞之外。
无需用蒲扇轻摇,也会感觉到丝丝凉意。
老屋面南背北,前面是宽阔的场地,夏天被平整成打谷场,是纳凉的好地方。
夏夜,摆上两张清凉的竹床,三五成群的相邻坐在一起聊天,总有一种惬意的感觉,暑热也在嬉笑中散尽。
独自一人躺在清凉的竹床上,享受晚风带来的凉爽,仰望着满月姗姗划过深蓝色的天空,听着此起彼伏的蛙声安然入梦。
仲夏过后,天气转凉,打谷场改成了碧绿的菜畦,母亲在这一片土地上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绿油油的煞是喜人。
描写老屋的散文
描写老屋的散文一排排老屋并排于小巷两旁,幽静古老的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古代中,饮一壶香茶,笑谈琴棋书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描写老屋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描写老屋的散文:乡下老屋初夏的傍晚,乡下老屋外雷声阵阵,围墙内花坛里的月月红,也似乎受了惊吓,粉红的花蕊在风里摇曳,头顶上有些低沉的天空,墨色的云朵,似乎即刻就会化作雨儿淋湿大地。
老屋这样的场景记忆很清晰,也很遥远,真的有很多年没有仔细品味老屋。
雨下起来了,坐在堂屋中央的饭桌旁,透过老屋瓦棱条,很大的雨粒落在我的脊背上,凉凉的感觉。
仔细打量老屋,老屋的确老了,厨房烟囱旁也在滴水,母亲在锅台上放了脸盆接水,特意在脸盆里放了一块抹布,让它不至于发出很大的声响。
几根杂木的橼子,已经让白蚁噬咬的千疮百孔,大门上方墙砖也坍塌了几块。
问起母亲,老屋这样衰老的迹象其实已经有几年了,去年还特意让人上屋顶检漏了,不然漏雨更严重,只是我一直没有去关注。
老屋经历的岁月和我的年龄相仿,当初新建时是村里最气派的房子,如今在众多楼房的包围中,就象羞涩的丑小鸭,让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我没想过三十多年前,父母建造老屋时的艰辛,父母也没提起过,偶尔说起的也是当年做房子时,亲戚朋友给予的帮助,比如:石匠鉴叔,父亲的朋友,房子做好后,硬要减十个工,作为他义务帮忙;井跟爷爷,父亲的六叔包下了筛石灰最脏的活;外公一直帮工到房子建好。
其实我能想得到的,平时我比较喜欢看经济学,对三十年前普通农家的经济状况能够理性分析,父亲五岁丧母,十三岁丧父,和母亲白手起家,三十出头的年纪,在那个年代建房子,更多了许多苦累,只是我一直都没有去思考过。
也许我们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一些不该忽略的自己认为平常的事。
对老屋的记忆更多的停留在少年,和小伙伴玩捉迷藏什么的,现在六岁的女儿也玩这个游戏,每个周末都要和她表姐,妻姐的女儿躲寻几个来回,在我看来无趣的紧,钢筋水泥的楼房里收拾的一尘不染,别说躲一个大活人,就是进来一只苍蝇也能被发现,她们一个躲寻过程也就两分钟。
故乡的老屋(散文)
故乡的老屋(散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年近九旬的爷爷奶奶在半月之内相继去世。
一年后,父亲晋升中级职称,我们全家“农转非”迁到煤城,老家只留下一处搬不走的老屋。
我在农村生活了十四年,对老家再熟悉不过。
参加工作后,很少有机会再回去看看。
可是,故乡那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那青砖到顶的老屋,还有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让我深深眷恋,魂牵梦萦……那处老屋位于小镇一条南北柏油公路的东侧,当年村中大都是又矮又小的土墙茅草屋,唯有它青砖到顶,高大端庄,气势非凡,站在村南一里以外的汽车站也能望得见它。
据说,一百年前爷爷的爷爷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购置建造了东西两座院落有几十间房子,每间房子是又高又大,青砖墙屋顶上覆盖着小瓦。
后来分家,爷爷住在西院。
动荡的年代,因匪乱、战事家中房屋先后四次被烧,多数房屋相继倒塌。
唯有这三间老屋历经战火洗礼,修复后依旧巍然矗立,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老屋是爷爷和家乡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历史的见证。
爷爷幼时读私塾,装了一肚子学问。
“五四”运动后,在当时民主主义和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出于忧国忧民,造福桑梓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爷爷毅然决定利用自家房舍作教室,买教具,请先生,办起了家乡最早的学堂。
从此,从老屋的木制方格窗户里,传出的是乡村少年儿童们的朗朗读书声。
“九一八”事变后,爷爷要求教师给学生讲时事,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爆发,学堂被迫停办,学生们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纷纷参加了八路军运河支队和铁道游击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这时,爷爷被运河支队委任为地下镇长,老屋成了我党在运河北岸的秘密联络点。
从此,爷爷冒着血雨腥风在这里坚持地下斗争,配合运河支队打击日军。
1944年春,小镇教会诊所杨大夫(济南人)以行医为名进行抗日活动,不幸暴露身份,敌人要抓捕他。
爷爷得到消息后,及时掩护杨大夫转移,并把一些器械藏在老屋的夹层墙里,后来秘密送交给抗日民主政府。
在老屋那隐蔽的夹层墙里,曾藏过运河支队大队长邵子真存放的军装和大刀,还曾藏过准备送交游击队的布匹、武器弹药和重要情报。
故乡老屋_2350字
故乡老屋_2350字故乡老屋散文【篇一】多年来一直未曾忆起故乡的老屋,或许是生活的忙碌使人无暇去想,而最近在年关将近时却开始想念起它,也许该去看看它了。
那是一幢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北屋5间,其中正中3间是堂屋,两侧各2间厢房,东屋西屋各3间,南屋3间,紧靠着南屋,西南角一间是猪圈,东南角是大门和过道,四面的房子围着中间方正的天井。
屋墙都是用厚厚的土胚垒砌,屋顶覆盖着厚厚的麦秆,冬暖夏凉,典型的农村茅屋,在当时应该算是体面的房子吧。
房子住过祖孙4辈人,最初一大家人住在一起,随着人口增加,逐步分户而过。
后来老爷爷把房子留给了爷爷,爷爷又把老屋留给了父亲,父母就在这里把我兄妹3人拉扯成人。
西屋窗下中了一棵香椿树,长到碗口粗,每当春天来临,嫩绿的香椿芽随风摇曳,慢慢舒展。
这时妈妈就会拿出竹竿,在杆头用铁丝绑一铁钩,勾住嫩芽,竹竿一转,嫩芽就乖乖地飘落到了地上,我们兄妹三人就抢着捡拾,每年都能捡满筐。
妈妈把香椿芽洗干净,用盐腌在盆里,这样可以保存一年,日后馋的时候,拿出来吃一点,香气仍旧扑鼻。
当然趁着香椿新鲜,妈妈也会让我们从鸡窝里捡回鸡蛋,给我们做一顿香椿炒鸡蛋,香味回味无穷,那种过瘾、那种满足是现在的美食比不了的。
夏天来了,农闲时,妈妈约着邻居婶子、奶奶就在大门的过道里纳鞋底,这里有过道风,是乘凉的好地方。
我们兄妹三人也拖一凉席在过道,躺在妈妈旁边,边打闹边看小人书边听大人聊天。
那时的夏天多雨,屋顶的麦秆有的地方已经腐烂塌陷,雨大的时候,堂屋开始漏雨,妈妈就披着雨衣,拿着成捆的麦秆,踩着梯子,爬到屋顶,把新麦秆插到塌陷处,整理齐整,下雨天容易找漏雨点。
再后来,条件好些了,就在麦秆上重新挂了瓦,妈妈就不用雨天冒险爬屋顶了。
从记事起,就知道妈妈心灵手巧,出了名的能干。
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妈妈都能笑着坦然面对,给我们带来力量,妈妈是我生活上的榜样。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大人们最忙,要收获的庄稼种类最多,既要忙着收割又要忙着耕种小麦,而我们孩子们却最关心和盼望的是中秋节。
散文《故乡的老屋》罗雍品
散⽂《故乡的⽼屋》罗雍品原创作品⼀经采⽤将各种留⾔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常常情不⾃禁地回忆着故乡的⽼屋,回忆着远去的亲⼈。
那份牵肠挂肚的记忆,如饮⼀杯尘封的⽼酒,其味⽆穷。
⽼屋是盖⽡的⽊房,坐南朝北,位于寨⼦中央。
西侧是⽗亲搭建的的厨房,厢房和正房连成了⼀个“7”字形。
堂屋⾹⽕上贴着伯⽗写的“天地君亲师位”⼏个醒⽬⼤字,台上放着⼀个草绿⾊的陶瓷⾹炉。
逢年过节,⽗亲都要点上⼏炷⾹,怀念祖宗建家⽴业的⾟劳。
⾹⽕的两侧贴着猴年马⽉残存下来的《铁道游击队》年画。
左边屋⾓的⽊架⼦上放着⼀副⼤⽯磨,右边的⽊梯下摆放着⼀个圆形的⽯粑槽,楼上楼下堆满了各式陈旧的家什。
⼤门外壁是两扇嵌着格⼦窗的朱⾊腰门,门前是铺着⽯板的平坦地坝,前坎上种着三棵枝繁叶茂的⽯榴树。
⼤哥、两个姐姐和我都出⽣在这⾥,家,对于我们四兄妹来说,是⼀个永恒⽽不朽的话题。
母亲是⼀位吃苦耐劳的农村妇⼥。
早上,家⼈还在睡梦中,她先把堂屋⼤门打开,然后回头去厨房⾥⽣⽕做饭。
农忙时节,庄稼⼈忙于地⾥的活路,很晚才收⼯,做饭的事情全落到她的肩上。
⽗亲从不过问家务,坐在⽕笼边静静地抽烟,思考着油盐柴⽶的问题。
那年⽉,家⾥穷得揭不开锅,全家⼈⼀年吃的都是杂粮,只有腊⽉底和正⽉初⼏,才能吃上⼏顿⽩⽶饭。
我很⼩的时候,母亲教会了我做各种杂粮饭,什么粑颗饭、包⾕饭、洋芋饭、薅菜饭、荞麦饭……样样会做。
我8岁那年,哥哥分家出门,另起炉灶了,⼤姐也嫁去了他乡。
⽗亲为了增加收⼊,在⽣产队牵回⼀头⽼黄牯来饲养,把放⽜的事交给了我。
那头⽼黄牯年青时是位好战分⼦,后来在⼀场决⽃中打断了两只⾓,从此才弃恶从善、改邪归正。
每天早上我牵⽜路过隔壁伯母家地坝时,⽼黄牯总是要⽴起尾巴拉⼀堆屎才肯⾛。
伯母是⼀个凶神恶煞的泼妇,把我骂得狗⾎淋头。
⽗亲胆⼩怕事,⼜把⽼黄牯归还了⽣产队。
村⼦停了⼏年的学校⼜开办了,⼆姐和我⼀起上了学。
不到⼏天,⽗亲唠叨着:“姑娘是别家的客,读书有啷个⽤?”硬是逼着⼆姐哭着离开学校,⼲农活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景物描写的散文:故乡的老屋
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下面是有关于景物描写的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景物描写的散文:故乡的老屋童年的时候就清楚记得我家的老屋是上上世纪的建筑,虽几经改建,但任保留了原有的面貌,高高土墙内灌以密密支撑的禾木柱子,凭借四周柱子的支撑又建一土楼。
记忆中,老屋曾改造过两次。
改造前的老屋是以草修葺的房顶,年头太久,祖母催促父亲将屋面换成鲜艳的红瓦。
那时我家也属于贫寒阶层,但老屋毕竟是祖辈传下来的,相对当时整体乡镇建筑,又属那个年代最为堂皇的,克服困难,还是要将它维护一下。
老屋也能算是卢集的乡间名胜,当年门口是长长的街道,遇上逢集,门口来来往往的人群摩肩接踵。
走脚小贩摆开了摊子不住地吆喝,孩子们绕着街道巷子奔跑戏耍。
偶有过往的人群仰头看看老屋土楼的房顶,窃窃地嘟哝一声:“喏,这家有钱”!
听我爷爷说老屋是他用二斗玉米从殷姓地主手中换来的,当时老屋土楼很是很风光,生意据说做到南京,上海,只是后来土楼闹狐仙,财主害怕就转给我爷爷了。
于是土楼变得让人害怕起来,自已一个人从不敢上去,没事就站在楼下向上凝视,胡乱猜想。
天上白云飘过,像有飘逸俊俏的狐仙飞来。
太阳落幕黑漆漆的,土楼仿佛传出咚咚脚步,想着狐狸长长的尾巴,狭长的嘴,吓得撒腿便跑。
在旧时的农村建房子几乎很少用得起砖做基础,我家的老屋却是六层砖的地基,且是青砖,墙体则是麦秸秆和泥再用木柱榫卯垒起,屋顶用禾木、芦苇杆蓬盖的,上面再修葺以麦秸杆以防漏雨。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年代,那些为所欲为的鬼子把太阳旗插在老屋房顶,鬼子进村的步伐惊起深夜的犬吠和鸡鸣,让这个世纪老屋发出过正义的哀鸣,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老屋显示出太多的无奈和无助。
二十年前,祖父因病离开了老屋,临走时拉紧我父亲的手向老屋莫明指了指又疲惫地回头看了一眼土楼。
那天,我们全家的哀泣使老屋苍老了许多,那棵由爷爷亲手栽在老屋庭院中的枣树也悲戚地挥手送别,遒劲的树干和婆娑的声响像祖父谆谆教诲的话语,老屋依然还是忠实的聆听者,此后每次回老家看到这棵小枣树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祖父的身影。
父亲接过了老屋打算把老屋拆了重新盖几间新屋,但祖母坚决不同意“这个老屋是几辈子人居住过的,承载了我们这个家族太多的风雨和血泪,虽然破旧,但也能遮风挡雨,将屋面换成清一色的红瓦将就着住吧!”于是就顺着祖母的愿,修葺后再用石灰水粉刷一遍,甚是整洁;在父亲的打理下,土楼里变得有条有理,父亲把它改进成他的裁剪工作室,屋内挂满了父亲的裁剪样板作品,祖父留下来的老式桌子成为老父亲龙飞凤舞的舞台,闲暇时父亲依窗而坐拿着喜爱的裁剪书籍惬意地消磨时光......
好奇总会战胜恐惧,终有一天我偷偷爬上土楼,一股刺鼻的书香味道沁人心脾,几只闲置的柜子里翻出很多线装古本三国,红楼梦......我顽皮地将几本书撕了叠成纸牌玩耍,最终被父亲
发现把我训了个遍体鳞伤。
近几年,老父亲在我要求的同意下也会到城里来住上一段时间,每来时老父亲都回头顾盼老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屋,其实我看得出来,父亲是不愿意离开老屋地;春节刚过,天气稍有转暖,父亲就闹着要回老家,在父亲的严词要求下我只好在麦收前把老父亲送回了老屋,继续过着和老屋相依相守的生活,也把我和家人的牵挂带回了老屋。
老屋也在岁月的沧桑中静静的,默默地等待着。
前几天,我回老家看父亲,走进老屋,一幕春天的景色已被老父亲揽收在老屋四周,门口扩建一菜园郁郁葱葱,院后摆满了花草,呈现生机勃勃的碧绿,院中祖父栽植的那棵枣树也露出青绿嫩叶,但缺少了往日的遒劲与苍拔,更多的是沧桑,老屋,您还记得我吗?
关于景物描写的散文:乡春一写有关春的文字不自主的就感到俗,腻,更何况老是生活在一个不怎么看的到到春色的城市,自己也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一提笔总觉得有那么几分矫情做作。
可如今回到了乡下,远离了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远离了城中落寞愁风雨的的桃李,感觉千百年前诗人们口中笔下的枝头红杏,清池小荷,败梁间衔泥的乳燕,草径中凋落的花红蓊蓊郁郁的一切距离是那样的近,气息是那样的浓郁,不写点东西心中总有些难以着落,害怕辜负了那绿杨烟外的几枝早桃,辜负了那那烂漫在田间溪头的荠菜花。
春,不仅仅是一个文字、一个季节、一种景色,更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难以笔述口传的的意境体味与传达。
城市里的春是忧郁的躁热的,短而模糊,一切代表春的景物都显得是那么的朦胧而不协调,弄成奇形怪状的桃杏树孤单的瑟缩于公园的角落等待着烟雾灯光的吞噬,迎春花被修建的整整齐齐,燕子找不到垂柳的古井从工地上衔起洒落的水泥,昨天在不经意间你发现路边的柳枝刚刚吐绿,或许就在明天蝉噪蛙鸣的盛夏已经来临。
不知道是城市的浮躁与节奏影响了春,还是我们心灵的单调与忧郁让春悄悄溜过。
总是单调了才感到寂寞,总是空虚了才令人伤感。
我爱乡间的春,春在乡间是忙碌的,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省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三月,老农荷起锄头,牧童吹起短笛,小伙驾上骡马,媳妇挎着竹筐三三五五在片片的楡荫下在不知名的野花花香里,一边唠着闲话一边劳作在自家的田间地头,评点一下远处人家隆隆的铁犁,吸一袋烟,看着自家的烟囱升起袅袅的炊烟,心里想着来年的收成,自己的媳妇把自酿的米酒过年剩下的腊肉送到自家田垄,下雨了,不怕,润物无声的细雨正是好年景的征兆,披起蓑衣带上自家编的竹笠,任牛毛一样的雨丝把布谷的清啼织进茫茫的原野,春,就在这斜风细雨中就在这家家户户的忙碌中沉沉的醉了。
乡间的春是清明的。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有了山雀子的噪啼,牧童轻颤的短笛,水牛项下的铃音,古井青石道上担水村姑留下的笑语,有了墙头的红杏,屋角的翠竹,乡间姑娘绣花的新衬衫,金黄的迎春花处处开满,有了宁静的夜,清爽的早晨,暖暖的阳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有了新一年的希望、期盼、缓过来的腰脚,和那一把子用不完的
气力。
真想大声吼一嗓子,人生无处不清明。
乡间的春是真实的,没有也不需要,高楼倚危栏,红烛昏罗张,更是不想花间频醉酒,月明独吹箫。
闲来无事或宁静的午后或一天劳作下来的夜晚,品一盏青茗,翻几页新诗,有春的地方皆是江南,在宁静与满足中去细细体味那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落寞却多情的雨巷丁香,苏州姑娘刺绣的素手,太湖船上跳动的银鱼。
一切都是那样的近,那样的熟悉,江南春色本就来自乡间。
在这里不需要再用想象去填补江南的空白,春的的空白,美的空白,心灵的空白,一切就那样真实的触手可及的在你的眼前,等你去采摘去把玩。
乡春啊!我已不能再多说什么,我已醉倒在你的怀里,求你用你的婉约宁静给我灵魂以安慰!
关于景物描写的散文:竹叶青青竹叶青青,细细的腰肢,翠绿可人,在清风中摇曳,聆听竹叶在清风中鸣唱。
古人云:“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宁人瘦,无竹宁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历代诗人都很欣赏竹子,我虽说没有诗人的意境和韵味,但我也是自幼喜欢竹子,但是在甘肃老家,是很少有竹子的,更别说找到一片竹林,嬉戏于葱郁的竹林中了,偶尔能看见谁家门前的一株,都已经受宠若惊了。
竹子是中国美德的象征,是君子的象征,在“岁寒三友”中,有人喜欢寒冬傲梅,有人喜欢劲拔的青松,我却喜欢简单的竹子,我觉得竹子能给我一种坚强的生命力和简单的态度,那种简单的清香总能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坦然,翠绿的竹叶尤其单纯而又充满着活力。
在我的理解中,竹子是坚强的,正如板桥先生《竹石》所描写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板桥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诗句描写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饶的风骨和精神,赞美了竹在面对重重艰难时不服输的品质,那种坚韧的品质令人崇拜。
我喜欢竹子,不知道缘何,正如鱼儿喜欢清水一样,能给我生活的动力和向往,对竹子有着太对的情感,也许是喜欢它文静,或者是高雅,但是给我留下的最深的是它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品德和坚韧的印象。
竹叶翠绿,四季色泽美丽,看见青青竹叶,总能给我一种清新豁然的意境,多想蒙蒙雨中,穿梭在竹林,在竹林中撒欢,去看竹叶上悬挂的雨露,去听竹林中风儿轻轻吹过的旋律,闭上眼睛,去感受竹林的芬芳,品味青竹的气质,这一切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凭借着幻想,我想挥笔,想描绘出竹林意境,画出竹之神韵,记录下所向往的竹林,却又执笔不落,不敢去描绘,怕如此美丽的意境在自己笔下失去神韵,因为我并没有能擦出心中不完美的橡皮,遗憾反而也是一种美。
竹叶青青,是那么的洁净,那么的清新,一簇簇,一串串,竹竿那么的挺拔,青青竹叶,犹如女子浓眉,那么楚楚动人,多想居于竹林深处,去慢慢品味和感受它高贵的品质,竹叶青青,愿有一天能在它面前驻足,去静静的观摩和欣赏它,去寻找青青竹叶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