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课型
二年级上学期科学课教学方案

二年级上学期科学课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科学课教学,使学生能够:1.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概念;2. 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4. 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科学课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变化:介绍春夏秋冬的特点和变化,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动物和植物:介绍不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声音和光:介绍声音和光的基本性质和传播方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声音和光的特点。
4. 生活中的物体: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特征和用途,培养学生对物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故事讲解法: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日常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 笔试评价:进行知识考查,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进行简单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本学期的科学课安排如下:1. 第一周:介绍季节变化,进行季节变化的观察实验。
2. 第二周:介绍不同动物的特征,进行动物的分类实验。
3. 第三周:介绍声音的特性,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4. 第四周:介绍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进行物体特征辨认实验。
5. ...六、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以便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2.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供学生参考和拓展知识。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利津县教研室张树凤(修订)高效和谐课堂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一、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是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新授课主要指传授新知识和增长新技能的课。
小学科学新授课有:观察实验课、逻辑推理课、动手制作课、解暗箱课、科学考查课等等。
下面主要探究以下三种新授课型:二、各类课型的操作流程: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模式说明:主要体现“亲历探究——做中学模式”。
大致分为六个板块。
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一)模式操作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活动的开端。
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习新知的兴趣。
如果上课伊始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就会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观察活动。
导课可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讲故事导入、小魔术导入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
学生在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基本要求在设计、实施观察探究课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仅供参考)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
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
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
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
1 / 14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1. 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固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向学生演示铁球受热膨胀和受冷缩小的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
2. 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型

小学科学课型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让他们逐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课型。
实验探究课型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种课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记录和推理。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和器械,让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解导读课型在科学课堂中,有些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很难直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导读的课型。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并逐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抽象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加以拓展。
这种课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互动合作课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合作完成任务,共同探索科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进行观察和实验,然后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互动合作,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观点,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故事情景课型故事情景是一种富有趣味和吸引力的教学方式,适合小学科学课堂。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搭建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段与学科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理解科学知识。
这种课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科学课常见的几种课型与教学规律

科学课常见的几种课型与教学规律一、观察课课型特点:以观察活动为主要活动样式,引领学生进行科学观察,能对观察对象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进行发现、准确观测并进行客观记录的综合活动。
观察课课型教学规律:提供观察情境,激发观察兴趣——制定观察方案,合作观察发现——汇报观察结果,获得观察结论——(二次观察、三次观察)——拓展观察。
二、制作课课型特点:以学生的动手制作活动为主要活动样式的课,称为制作课。
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
制作课课型教学规律:以制作为主要活动样式的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为:激发制作兴趣——制定制作方案,合作制作——展示作品,反思改进——作品应用。
三、实验课课型特点:小学科学实验是实验主体(小学生)按照一定研究目的,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指导,凭借一定的实验仪器、装置设备和各种工具,采用特殊的实验操作方式和方法,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作用于实验客体使之发生某些变化。
以实验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称为实验课。
这一课型在每册教材编排上所占比例比较大。
实验的类型:根据实验中量和质的关系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根据实验中师生活动情况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根据实验条件的控制情况分为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差异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发现性实验。
课型教学规律:以实验为主要活动样式的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假定与猜测——制定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拓展应用。
四、专题研究课课型特点:以围绕一个专题(主题)通过调查等形式开展科学学习活动为主的课堂,青岛版教材中专设“研究与实践”单元,称为专题研究课。
课型教学规律:专题研究的主要环节为:(第一课时)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课后)合作探究——(第二课时)交流成果,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教案流程

小学科学教案流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讲话致辞、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speech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科学教案流程小学科学教案流程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小学科学教案流程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学科学教案流程(通用6篇)】,供你选择借鉴。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一、课型的分类
1 、以教学任务为基点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
2 、以教学内容为基点可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
3、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基点可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二、小学科学课的划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可分为以下五种课型
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阅读课
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
科学讨论课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分别来叙述:
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使用
准备材料明确目的小组交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提供方法集中汇报判断属性
形成问题具体指导归纳总结解释现象
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观察的方法:
细致法:(用各种感官全面观察)方位法:(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提纲法、比较法、推断法、想象法
4、观察的类型: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感官观察和仪器观察)。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又分为观测和测量。
短期观察和长期观察。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
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
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一、科学观察课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1)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2)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4)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典型课例: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绝大部分是观察课。
二、科学实验课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落实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科学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
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1. 形成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2. 发展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二学段(3-4年级):1. 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第三学段(5-6年级):1. 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
2.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科学探究1. 科学观察: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
2. 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并实施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1. 自然科学:涵盖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技术知识:了解与生活相关的技术及其原理。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 热爱科学,乐于探究。
2. 尊重事实,勇于质疑。
3. 环保意识,关爱自然。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评价建议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
2. 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编写建议1. 体现课程理念,注重实践性。
2. 内容编排合理,难易适度。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
2.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前沿,拓宽视野。
附录课程标准解读本标准强调科学教育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与旧版标准相比,2024版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小学科学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第一篇:小学科学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小学科学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日趋形成。
现提供几个主要课型,供科学教师参考。
科学课程的分类是以科学学习方式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分为五种课型即:以观察为主的课型、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以资料交流为主的课型、以制作养殖为主的技术课型、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课型。
这样确定课型名称,是考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几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所划分的课型特别强调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也就是根据每课所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对课的类型进行划分。
《课标》要求“科学课是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因此,尽管课型不同,但探究的过程大体相同。
即:一、提出问题;二、寻找证据;三、分析与解释;四、交流与质疑;五、结论与拓展。
(一)观察课一、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自主观察交流总结应用创新激发兴趣引发问题明确任务制定计划自主观察注重指导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归纳总结创设情境实践应用拓展创新二、环节解读:第一步: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形成问题、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操作要领:导入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导入,也可以直接导入,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问题,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
另外,在导入阶段教师提供的观察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层次性和结构性。
第二步:自主观察。
明确目的、制定计划、自主观察。
观察过程是观察课的主体部分,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思维获取知识,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在确定问题和假设后,学生需要制定实验计划,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4、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及时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6、科学引导、创设氛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模式,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了问题假设和探究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制定观察实验计划,并指导他们观察实验方法。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在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需要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中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和思考,最终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将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他们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
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课型及模式

科学新授课课型模式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所以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的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
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评价。
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1、提出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中已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方向性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问题进行科学预见,要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方案的制订一般以小组讨论为主,然后全班交流,找出最佳方案。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本环节中完成。
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
而且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4)教师要少说、多看,给学生从当顾问,必要时给予指导。
5、表达交流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件:科学课型的探索

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比较
78% 21% 0﹒03% 78% 16% 4%
合理的命令、指示、要 求是锻炼 不合理的命令、指示、 要求是磨练 折腾就是这种锻炼加磨 练
骨干是折腾出来的:
学习心得
爱岗敬业:
当大家都处于同一起点的时候, 我们通过认真勤恳,把事情做对; 当大家都做对的时候, 我们通过用心动脑,把事情做好; 当大家都做好的时候, 我们通过努力钻研,把事情做专、做精; 当大家都做精的时候, 我们通过改革创新,比别人做的更新。
2、探究点的依托点或切入点。不可以与本单元 的内容重复,最好也不要与整套教材的内容重复
3、时间:探究点的培养是单元前置探究课的重点 内容,约占25 分钟。
单元前置探究课的实施
二、关于本单元的预习
1、预习:分小组让学生简单预习本单元的内容,并提出 想研究的问题。
2、交流:班级交流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与本单元内容无关 且很简单,现场解决,如果是与本单元内容无关,且有研 究价值的,给学生以恰当的引导,如果是本单元将要学习 的内容,留作悬念,到学习新课再研究。并对相关问题作 好资料上的准备。
左东右西) 北天(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5、星座 6、不同季节南北天典型星座的特点
案例四:
单元前置探究课的案例
案例五: 五年级第物质的变化
1、探究点:初步了解本单元的内容 导入:澄清的石灰水 以学生熟悉的纸为载体,初步感知要学习的新内容: 你有哪些办法可以改变纸?哪些只是改变了纸的形态,哪 些改变还产生了新的物质?(蜡烛的变化) 哪些改变可以恢复到原来,哪些不能恢复(食盐和水泥) 如何防止纸吸水(铁生锈)
3、苏教版科学技能培养课的启发
1、青岛版科学果
2、青岛版科学高年级单元准备的启发
二年级上学期科学课教学方案

二年级上学期科学课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3.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途径,获取科学信息。
2. 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模型制作等方法,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 学生能够运用合作、讨论等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2. 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学生能够关注科学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 课程内容:- 物体的形状与大小- 物体的质地与重量-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2. 教学活动:- 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分类-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现象- 制作简单的物体模型,培养动手能力第二单元:我们生活中的科学1. 课程内容:- 生活中的力的作用- 生活中的能量转化-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2. 教学活动:- 进行力的实验,如拉力、压力等- 探究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如水蒸发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如杠杆、滑轮等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生物1. 课程内容:-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的分类2. 教学活动:-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其基本特征- 调查周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分类- 制作动植物模型,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第四单元:我们与自然1. 课程内容:- 天气与气候- 自然界的循环- 人与自然的关系2. 教学活动:- 观察天气变化,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探究自然界的循环,如水循环、碳循环等- 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最新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利津县教研室张树凤(修订)高效和谐课堂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一、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是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新授课主要指传授新知识和增长新技能的课。
小学科学新授课有:观察实验课、逻辑推理课、动手制作课、解暗箱课、科学考查课等等。
下面主要探究以下三种新授课型:二、各类课型的操作流程: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模式说明:主要体现“亲历探究——做中学模式”。
大致分为六个板块。
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一)模式操作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活动的开端。
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习新知的兴趣。
如果上课伊始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就会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观察活动。
导课可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讲故事导入、小魔术导入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
学生在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基本要求在设计、实施观察探究课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⑴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湘科版小学科学操作技能课型《走马灯》教学设计

《走马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了解走马灯旋转原理,即:热空气上升推动叶片,使叶轮运动,带动纸筒旋转。
周围的冷空气会不断从下方流入,进行补充,产生对流,这样灯就不停旋转起来了。
科学探究:1.能对走马灯的旋转速度进行探究,知道走马灯旋转速度与叶轮叶片数量、热源温度有关。
叶轮叶片越多,走马灯旋转速度越快;热源温度越高,走马灯旋转速度越快。
科学态度、STSE:
1.通过与小组合作制作走马灯,在制作、比较、改进的过程中对走马灯旋转的速度等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动手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走马灯的学习,了解走马灯的发明史。
3.通过对走马灯的学习,了解热动力学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如燃气轮机等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走马灯的旋转速度与热源及叶片数有关。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走马灯旋转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模式】本课属操作技能课型,其教学结构设计如下:
学习要领→观察示范→模仿体验→纠错悟法→重复练习
【器材和资源】
教学准备:课件、小车、立轴、火柴、纸杯、可擦笔、小刀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走马灯
叶轮
旋转速度火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
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
所以探讨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
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
比如: 《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
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
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二、假设实验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猜想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泥块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泥块在底部有关,可能与……”。
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假设实验和包括制定实验方案,《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
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是:把物体放入水中。
各小组把制定的实验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就进入验证阶段。
这样做防止学生盲目实验,浪费时间。
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节,有的小组制定了把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都觉得此方案简单、可行,因此都可按此方法进行实验。
三、验证实验根据假设实验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假设实验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
如《有趣的浮沉现象》,学生们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都放入了水中,记下物体的浮沉情况。
四、总结规律各小组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总结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在全班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建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创设民主氛围。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的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2、允许学生犯错。
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
五、运用规律在学生总结规律之后,让学生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仅仅是对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学生得出“一般情况下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规律后,教师出示“电线杆之间电线较松”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一般都会比较松”?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解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科学。
3、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活动准备:大塑料袋、纸蛇、纸伞、蜡烛、火柴、蒸发皿、瓶装酒精、实验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请大家欣赏一下。
播放课件:热气球图片和点火升空的录像。
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关于热气球,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设计意图:把研究的问题定位在: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升起来,缩小了探究的范围,使探究主题更加明确。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一)提出假设1、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2、生猜测:点火后有热气,热气会把热气球顶上去。
为什么这样猜测?[设计意图: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烟囱的烟向上冒出……]3、师补充讲述:你的这种猜想包含有两个方面:(1)点火后有“热气”(2)“热气”会升上去板书猜想。
3、师讲述:猜测很重要,可是,科学研究不能光靠猜测,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二)引导学生设计初步方案1、谈话:点火后有“热气”吗?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呢?2、鼓励学生大胆说方法:如用手感觉、用空瓶上套气球来观察……3、一生上前示范用手感觉的方法,师提示:当未点火时,蜡烛上方有什么?师故意问:没看见空气呀?为什么说有空气?[设计意图:1、巩固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空气是看不见,它无所不在;2、为学生认识“热气”就是受热的空气做铺垫]4、各小组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实验5、汇报:说一说,在刚才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6、小结:通过亲身实验,证明了点火后,确实有热气。
热气也就是受热了的空气,简称热空气。
〈板书:热空气〉三、设计最终方案,实验验证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还感受到热空气在向上升〈顶〉,热空气真的会向上升吗?2、出示实验材料,并简介示范蒸发皿、酒精的用法:[提示注意安全用火。
一旦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住],你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呢?3、生设计方案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分组实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设计意图:用记录来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空气受热后的体积变化、轻重变化、运动情况等]四、总结规律1、汇报:说一说实验中有什么现象?〈生带记录表于投影仪上展示汇报〉2、小组讨论:点火后塑料袋胀大了,说明了什么?塑料袋胀大时,手有种被向上拉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在上升〉3、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
4、谈话: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出示实验材料),看哪组最先利用它们让纸蛇、纸伞转动起来。
5、生实验汇报4、讨论:纸蛇、纸伞为什么能转起来?6、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纸蛇、纸伞转动。
这组实验再次验证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
[设计意图:单一的结论作为科学依据太单薄,科学结论需要多次验证。
]五、运用规律1、现在谁来解释一下,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能升起来?2、生答。
师评价。
六、拓展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1、讲述:热气球是利用了热空气的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一原理?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师相机出示热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课件)3、谈话:热空气为人类做了很多事情,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的资料呢?4、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师补充展示相关资料课件。
以学习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这种课型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技能为核心,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实现学与做的统一。
它适用于科学教材中关于设计制作、测量、种植、分类、鉴别、观测等相关内容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演练,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反思改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多媒体、歌曲、图片、游戏活动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操作要点:1、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倾情投入。
2、创设的情境如果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发生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尽量使情境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见过、做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自己如果认真对待也能做到。
4、情境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
环节二:探究演练,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是学习科学方法课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不同的途径途径开展活动。
1、有些课程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无意识的运用过,并已经了解过。
如《指南针》、《种辣椒》等。
这样的课程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初步尝试交流评价——讨论归纳规范操作(讲解演示)——再次尝试教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