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拓展训练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bab092be23482fb5da4c2f.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学四导”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时间:年学期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语文课题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导学过程主讲人备课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自主预习单: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26d8f861a76e58fafab0039a.png)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训练一、知识点汇总:1.字词积累2. 丁肇中生平及主要作品3.正反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4.层层推进的结构5. 准确严谨的语言风格二、知识点解读与基础训练:1.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丁肇.中zhào 彷.徨páng缅.怀miǎn探察.检.讨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2. 丁肇中生平及主要作品丁肇中,生于1936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74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命名为“J粒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aafbf9fa98271fe900ef999.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
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2a50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3.png)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成长。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适时给予学生启发和指导,避免他们陷入思维困境。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让我意识到,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方式,我认为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更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的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我还需要注意讲解时的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明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4.领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体会作者倡导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6.学会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
2.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论证方法,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格物致知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索未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复习专用(附习题解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复习专用(附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c84b805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e.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复习专用(附习题解答)13 最后一次演讲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其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二、字音词义卑劣liè:卑鄙恶劣。
无耻: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
诬蔑miè: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悲愤fèn:悲痛愤怒。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毁灭: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bǐ:(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蛮mán横: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fù予:交给重任,使命等。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挑拨离间jiàn: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事端,使别人不和。
三、主题概述这篇演讲稿,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法西斯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真理,表现了演讲者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罪恶行径,热情赞颂李公朴先生及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和事迹。
第二部分(4、5):剖析了国民党反动派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指出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揭示了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坚信人民一定胜利。
第三部分(6~11):追述争取民主的光荣历史,坚信正义不灭、真理永存,号召进步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努力奋斗。
第四部分(12):表明自己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牺牲的决心。
五、鉴赏品读1.第1段中“写写”“说说”“打”“杀”与“偷偷摸摸”这几个词有何表达效果?李公朴先生“写写”“说说”,反动派就对他要“打”要“杀”,说明李先生无罪却惨遭毒手,这些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偷偷摸摸”是个贬义词,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
2.第2段连用三个“无耻”有什么表达效果?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da774aef242336c1fb95e69.png)
2017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2、能力训练点①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②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③学习编写阅读提纲④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难点: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学习编写阅读提纲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计划: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1、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学生回答)神农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亲自尝试百草,发现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药.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呢?(学生)其实,西红柿最初因为颜色艳丽,人们怕有毒都不敢吃。
后来还是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通过亲身的尝试才证明它无毒可食。
我们看到,不管是神农发现中药,还是罗伯特证实西红柿可食,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试验的。
其实啊,试验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探察的过程.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险的勇气之外,是不是还告诉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呢?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在科学的领域到底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如果要,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的P111,详细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看文章是怎样回答老师上面提出来的问题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0d6e5dd4d8d15abe234ee9.png)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导读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
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
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
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经验,阐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
全文观点明确,分析深刻,层次清楚,文风严谨,循循善诱,给人以教益。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儒.家(rú)论.语(lún)测量.(liánɡ)中庸.(yōnɡ)彷徨..(pánɡ huánɡ)丁肇.中(zhào)二、词语释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后巩固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后巩固训练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18715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7a.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后巩固训练13最后一次讲演一、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卑劣(lie)晓得(xido)无耻(zhi)毒手(dii)B.蛮横(heng)捶击(chul)恐怖(kong)悲愤(fen)C.赋予(fti)势力(shi)诬蔑(mei)屠杀(til)D.毁灭(hui)卑鄙(bi)吓倒(dao)遭受(zao)(解析:A项“耻”应读作“chi”;C项“蔑”应读作“mi©”,D项“倒”应读作“ddO”O)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既兴演讲慷恺激昂词不达意卑弊无耻错误字既恺词弊改正即慨辞鄙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解析:C项“挑拨离间”是贬义词,与语意不符,可改为“好言相劝”。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C.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炜”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这群怀揣着城市梦的农民工,难道就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找到立足之地来安放自己漂泊的身心吗?(解析:A项搭配不当,可把“提升”改为“展现”。
)5.演讲要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续写两句富有激情的话。
我明白了一个演讲人的价值,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见O们要为实现人生梦想而演讲,为促进社会和谐而演讲,【示例】为激发爱国热情而演讲,为振兴k华民族而演讲。
总之,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演讲!6.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的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docx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0bb18ac7fd5360cba1adbfd.png)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丁肇中朱熹论语儒家测量向导彷徨适当二、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不知所措一儒家----三、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四、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1. ___________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________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 ___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___ 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 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的过程_____________ 消极的观察, _____________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五、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平天下。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 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1eb628f78a6529657d530c.png)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一、回顾复习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三、合作探究1、生字正音。
丁肇中()嘹望()授予()彷徨()儒家()埋没()2.词语解释。
授予:彷徨:清谈: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四、精讲点拨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https://img.taocdn.com/s3/m/853ca293a98271fe900ef937.png)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名扬世界,可近代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了?从五四时期起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直到现在中国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何在?让我们来看看丁肇中教授的分析。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彷徨..(róngxìng)..(pánghuáng)授.予(shòu)荣幸淹没..(yānmò) 遵.照(zūn) 不知所措.(cuò)(2)词义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2.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φ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能演练活用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能演练活用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5a4a5ca98271fe910ef980.png)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jiàn)朱熹.(xǐ)一帆.风顺(fān)B.埋没.(mò)论.语(lùn)盲.目接受(mánɡ)C.遵.照(zūn)瞭.望(liáo)彷徨.恐慌(huánɡ)D.鉴.定(jiàn)授予.(yǔ)不知所措.(cuò)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D.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捡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
②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
④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无法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⑤过分彷徨,可能会坐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
A.③⑤①②④B.③①⑤②④C.①⑤③②④D.③⑤①④②5.文学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籍华裔物理学家。
在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名校讲坛1.主题解说本文是一篇发言稿,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现状,精辟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希望中国学生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重点突破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可举事例很多,为什么文中只举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论证呢?提示:议论文中举例要有针对性,要有实际意义。
举王阳明的例子,可以有力地说明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中国传统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举作者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有力地说明了有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样的举例,有针对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结构图解提出问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问题: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培养科学实验精神4.拓展延伸有关“格物致知”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培根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
——爱因斯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朱熹.( ) 埋没.( ) 悄.然( ) 丁肇.中( )páng( )徨 liào( )望授yǔ( ) 承nu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2)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3.依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1)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________(A.测试B.测量C.测评),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________(A.支撑B.支配C.支持)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A.领悟B.领会C.领略)到的。
4.(2014·天津)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5.(2014·黄石)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黄石人民正在为努力建设一个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的城市。
B.即使安倍晋三极力兜售他的“和平主义”,因此依然掩盖不了他的“军国主义”野心。
C.六月的慈湖真是游览的好时节!D.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用力扔出纸飞机之前,很多人习惯把纸飞机放到嘴边哈一口气。
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请用文学的语言续写一种。
物理学:哈口气,能使飞机头部变重,可以保持稳定性和减小阻力,使飞机飞得更高远。
心理学:哈气是在给飞机力量。
文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月20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做客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名师讲堂。
他在与学生交流时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挑一两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任何理论都不能推翻实验,当实验推翻了理论时,就有了新的理论。
”丁肇中的短短数言,深刻道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执着的创新精神。
而接下来的话题中,“好奇”和“兴趣”是丁教授最频繁提到的词语,“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两门课,一门是中国历史,另一门是物理。
就我个人而言,所谓的感兴趣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高的分数。
”(选自《现代教育快报》2014年2月25日) (1)材料中,丁教授向中学生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2)如果你在某论坛网站读到了这则消息,你会怎样撰写留言呢?(50字左右)阅读“在中国传统教育里”到“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选段,回答问题。
8.最符合选段表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9.选文第①段引用了“四书”之一《大学》里阐述的观点“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有什么作用?10.选文第③段引用了王阳明“格”竹苦思的事例的结果是什么?有什么作用?11.阅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1)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寻求新知识,而是(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实地的探察,就是12.选文第④段中说“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联系实际说说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2014·雅安)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①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②跟你们一样,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梦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④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⑤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事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你们有我们不曾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⑥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大学会不会像有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⑦我有一位多年前毕业的同事,在谈到社会、时代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的一张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
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⑧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
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
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⑨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13.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第⑥段中“粉碎机”这个词语是指具有否定、解构能力的怀疑心态。
B.第⑦段中“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一句中的“适应”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坚守”就是坚持正确的东西,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等。
C.从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演讲稿;本文议题比较严肃,但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活泼,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D.在演讲中,演讲者以学姐的身份,真情投入,联系自己和在座同学的学习生活,对比当今和过去,深刻地分析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特点,精辟论述了北大中文系学生最需要的思想品质,这对我们也很有启示。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5.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照片上的那群知识分子?阅读第⑦段,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16.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17.学习过程中总要“怀疑求真”,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参考答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xī mò qiǎo zhào 彷瞭予诺2.(1)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1)B (2)B (3)A4.D(解析:D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5.D(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而努力”;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因此”改为“也”;C项主客颠倒,可将“六月的慈湖”换为“慈湖的六月”。
)6.示例一:我以为是要先给飞机一个吻,这样飞机才会飞到亲人和好朋友的手里。
示例二:哈气是一种把自己的愿望放进去的仪式。
7.(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挑一两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2)示例:丁教授,感谢您对我们学习的指导。
我认为您说得非常对,一个人所学应该专,这样才能在某个领域做出成绩,您现身说法,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道理。
8.A9.从中国传统教育里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旨,又表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
10.结果失败了,错在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
这个事例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1.(1)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点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2)连用两个“就是”,以肯定的语气说明现代学术的基础与实验的紧密关系。
12.示例:不正确,经书上的道理可以“推之于四海”是说任何地方都适用,“传之于万世”是说任何时候都适用,显然,具有了绝对性。
如:经书上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显然落伍了。
13.B14.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或我们更需要信仰)。
1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我们更需要信仰”);西南联大时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物质匮乏,生活困窘,但是他们有坚定地信仰,胸怀天下,追求学问,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他们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