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术语举例

合集下载

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完整版

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完整版

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一、任命封赏1、任:担当,担任。

《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2、授:授官,任命。

例:大业初,授亲卫大都督3、除: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4、拜:授给官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5、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6、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7、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8、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

”二、选拔提升9、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10、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着作郎)11、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12、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13、进:推荐(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14、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15、提:提拔。

《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16、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17、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古代表示官职升降得词语及例句

古代表示官职升降得词语及例句

古代表示官职升降得词语及例句古代表示官职升、迁、任、免的词语及含义(一)表示任命,授予官职1.拜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2.除指去旧职授新职。

如: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3.授贾雨村授了应天府。

(《红楼梦》第四回)4.赏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传》)说明:“授”从授予印等物而来,“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官职、爵位义。

5.封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6.赠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五人墓碑记》)同是君主授予,生时为“封”,死后为“赠”。

“封”也有用于授予土地方面的,如“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

7.通籍指出任、做官。

通籍后,俸去书来。

(《黄生借书说》)8.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守”为任命,意为“任……太守”,同理,“总督两广”即“任两广总督”。

9.征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元帝征为少府卿。

(《陈书·列传第十七》)“征”为征召,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意为征召(并任命为某官职),多与“拜、为”等动词连用。

10.充即充任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

(《宋史·王登传》)1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12.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13.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14.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15.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16.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17.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18.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19.仕进进身为官。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中的“举”“辟”。

【征】君征召臣。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张衡传》)中的“征”。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中的“擢”。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陟”。

【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中的“升”。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中的“黜”。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中的“贬”。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的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中的“夺”。

【退】(1)撤销或降低官职;(2)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中的“乞骸骨”。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张衡传》)中的“转”。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张衡传》)中的“徙”。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集锦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集锦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术语集锦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 《史记 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 《汉书 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
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 郎。”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拔擢(用于由 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后将军: 武官名。)
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
《战国策 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 韩,起樗里子于国。”
提:提拔。
《北史 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 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 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 人。”
此外,还有:
封(帝 《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
至太中大夫。”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 《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
人补转官资有差。
出:指出京受任。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 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 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
《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 召赵王。”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集锦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集锦
假(暂时代理)
六、表“辞官”的词语有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
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 包拯传》: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 · 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 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后汉书· 李通传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 乞身。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 的人,任以官职。 《孟子 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战国策 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 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提:提拔。 《北史 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 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 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 人。”

四、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 《岳阳楼记》) 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3.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博鸡者事》)
4.夺(削去,罢免)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
葬故乡。 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 书。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 如《汉书· 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 月赐告。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如《战国策· 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新唐书· 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术语举例 (1)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术语举例 (1)

官职任免升降常术语多高中阶段许多文言文课文中涉及到一些中国古代官员职务任免升降的文化常识,部分学生面对这些事一头雾水,现就高中阶段涉及到的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做一归纳。

有关任职授官的授:授官,任命。

班固《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文天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拜:授给官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李密《陈情表》:“拜臣郎中”任:担当,担任。

《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对于没有职权的布衣直接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

《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像“封”“赠”“赐”“赏”等一些非实际授予实权官职的说法。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古代官职升降用语

古代官职升降用语

古代官职升降用语材料一:(一)表示任命,授予官职①拜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除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指南录〉后序》)③授贾雨村授了应天府。

(《红楼梦》第四回)④赏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传》)说明:“授”从授予印等物而来,“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官职、爵位义。

⑤封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⑥赠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五人墓碑记》)同是君主授予,生时为“封:,死后为”赠。

”封“也有用于授予土地方面的,如“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

⑦通籍后,俸去书来。

(《黄生借书说》)“通籍”,出任、做官。

⑧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守”为任命,意为“任……太守”,同理,“总督两广”即“任两广总督”。

(二)表示提升官职⑨升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

(《谭嗣同》)⑩迁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说明:“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如“迁客骚人”(《岳阳楼记》)。

{11}擢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擢”为提升,“超擢”为破格提升。

(《谭嗣同》){12}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本为上升之意,此处为提升(官职)。

(《出师表》)(三)表示降(贬)低官职{13}左迁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14}谪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15}迁谪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16}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17}出官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说明: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出官”是贬职调离,而“出为河间相”(《张衡传》)的“出”为出任(地方官)(四)表示一般调动{18}徙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

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术语一、任命封赏1、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2、授:授官,任命;例:大业初,授亲卫大都督3、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4、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5、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6、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7、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8、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二、选拔提升9、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10、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着作郎11、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12、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13、进:推荐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14、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15、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16、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17、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8、擢:即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19、简:任命;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20、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三、调动差遣21、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22、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23、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24、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2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26. 移:改任;如“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刘禹锡子刘子自传27、改:改任官职;如“居月余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刘禹锡子刘子自传28、出:指出京任职;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张衡传29、入:指回京任职;“入相”即入朝为宰相30、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补外”即在京候补之官调外地就职31、待诏:等待诏令,实际是候补官;“待诏”地点不固定,有公车、殿中、尚方、黄门、金马门、丞相府等;“待诏”为候补性质,因此无正式俸禄,朝廷仅给一定生活补助;不过,由于“待诏”地点不同,待遇也不一样;32、判:唐宋两代官制,以高官兼任低职称“判”;如唐的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33、知:唐代某一职事暂由本机关或其他机关的官员掌理称“知”,如某些官员加知贡举衔可以主持科举考试;地方官偶有权知县令、知县事之称,是指本非县令而使之管县中之事;宋初委派朝臣出任地方长官,称为权知某府事、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某县事,简称知府、知州、知县,明代始定为正式官称;34、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常用语口语;35、督:即“监督”,由中央派员监督地方;此制始于东汉,多为军事需要而发;后汉书张宗传“青冀盗贼屯聚山泽,张宗以谒者督诸郡讨平之;”四、代理兼任36、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37、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38、守:①试用,或称“试守”;通过试用,称职的,正式任命为“真”;不称职的,罢归原职,或他调乃至降职使用; ②还有兼任代理的意思;如王“为右辅都尉,守右扶风”; 39、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40、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41、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42、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摄司马;”羊舌鲋,人名;43、检校: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加“检校”,如检校秘书等,非正式官衔;隋、唐时入衔,如魏征撰九成宫醴泉铭,系衔为“检校侍中”;唐肃宗时有检校郎官,使用范围扩大;凡带此字样者均系诏除的加官;44、平:平议,即参加讨论决定;“平”实际是一种兼职;如“于定国以光禄大夫,张敞以中大夫平尚书事”;45、视:与“平”同,也是兼职,仅用于尚书;如薛宣为丞相,以事免官,后被征用,加宠特进、给事中,视尚书事;46、领:也是兼职,西汉多用于兼管低级事物;如桑弘羊本为大司农中丞,迁升治粟都尉后,领大农,即仍兼任大司农中丞;汉昭帝初立,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47、录:总领,始于东汉,亦仅限于尚书;与西汉的“平尚书事”“视尚书事”“领尚书事”相近,但职权更重;“平”“视”“领”作为兼职,都是参与商议;而“录”是总领,即统管,全面负责;48、兼:兼官,即以本官同时兼任其他官职;兼官一般是两个禄秩相等的不同官职由一人担任; 如张安世以车骑将军兼光禄勋,赵充国以后将军兼水衡都尉;五、降免退职49、去:卸职,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张衡传:“自去史职指太史公之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50、罢:免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51、免: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遂免丞相勃;汉书文帝纪52、解: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解53、黜: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54、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55、放:①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②也指“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56、贬: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57、谪:因过失而降级;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58、革: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59、褫chǐ: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60、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戊戌变法的第四天, 翁同龢突然被光绪帝下令开缺回籍61、致仕:带职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62、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附:区分▲“兼”与“平”“视”“领”“录”不同,前者为兼官,后者为兼职; 兼职是兼管某一部分事务,或仅兼管其事务而不兼任其官;兼官一般是两官所管事务相近,或两官之中,一官没有什么实际事务,兼任他官,也不会影响其履行职责;。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

六、表被贬、流放

1、谪、贬、降:贬官,降职并外放。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夺:削去、罢免。
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使者就逮捕了太守,威逼使他屈 服罢免了他的官职)(高启《书博鸡者事》)

3、左迁:贬职。
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4、逐(放逐):京官流放到远地。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5、流:流配或流放罪人于远地。 例:后泰芝竟以赃败流死。(后来泰芝更是被栽赃而落败,流放而 死。) (《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七、表免职、辞职

1、黜:罢免官职,罢免,废。 例:王黜狄后。(《国语》) 2、罢、免:免职。
3、革、褫(chǐ):革除,指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谢庄 《上搜才表》)

4、废:废除。
例:炎惧,乃废中宗为卢陵王。(《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5、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4、调:调动、调迁、调任。 例: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班固《汉书 • 爰盎传》) 5、出、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授予官职的

1.拜、授、除:授予官职,任命。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我国古代官员的升降任免等常用词语全国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多为人物传记,其中往往涉及古代官职升降调动的一些专用词语。

正确理解、掌握这些词语,对于疏通文意,培养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不无裨益。

文言文中涉及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有以下五种情况:(一)任命、授予、兼任官职1、立:登王或诸侯的位置。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XXX。

——《史记•陈涉世家》2、起:①起用。

②任用例:起复授本官。

——《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五良史》3、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召。

~书。

4、征:征召。

例:州三礼辟西主簿。

——《宋书•隐逸列传》5、拜:授予官职。

例: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

——《后汉书•邓冠传》6、除:拜授官职。

7、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指官员生时8、赠:用于追封已故者,指官员死后。

9、授:授与官职,从授与印物而来。

10、赏:从奖励而来,有赐赉爵位、官职的意思。

11、为:做,当任某职。

例:其父为长安丞——《后汉书•邓冠传》12、以……为。

任命官职。

——《史记•李斯列传》例如:以良为申徒,与XXX将千余人西略地。

——《史记•留侯世家》..13、守、知:任……太守,任……知县14、XXX、简拔:挑选录取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XXX《谏太宗十思书》先帝简拔。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15、引(荐\举):举荐,推举,选拔。

16、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例:宋既平世界,公始出仕。

——《宋史》17、通籍:称初作官,意为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例:通籍恨多病,为XXX薄游。

——杜甫《夜雨》18、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

——XXX《出师表》19、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XXX不及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0、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21、权:暂时代理官职。

例:户部侍郎权尚书XXX之女在掖庭。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征】君征召臣。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后汉书》)【仁】用一定的礼仪授与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言擦抹不仁”,就是没拒绝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回去供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高官职,例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之侧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升】提高,例如“延榆绥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于】调动官职,包含升级、降级、Kendujhar改调三种情况。

为不易区分,人们常在“迁于”字的前面或后面提一个字,升级叫做累迁、迁授、迁于叙利亚,降级叫做迁削、迁于谪、左迁,Kendujhar改调叫做转迁、迁官、补,辞职后调复原职叫做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吏】“吏”与“辞、宽免、夺下”都就是免职官职。

例如《国语》:“公将吏太子重耳之侧奚齐。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 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回去】中止职务,其中存有请辞、调离和撤职三种情况。

请辞和调离属通常情况和调整官职,而撤职则就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

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脱】⑴撤消或减少官职;⑵自己请辞。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命令请辞卸任,例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奏乞骸骨,召为尚书【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徙】调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则表示升迁或撤职,例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后汉书》)【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

古代官职升迁罢免术语整理归纳(含详细例句)

古代官职升迁罢免术语整理归纳(含详细例句)

古代官职升迁罢免术语整理归纳(含详细例句)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术语举例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征辟荐拔;察举起点;封赠赏赐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濯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拔、察、举、起、点”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 i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举荐。

)《陈情表》:“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嗪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此外,还有: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古代官员任免升迁常用术语

古代官员任免升迁常用术语

古代官员任免升迁常⽤术语刘⽟⽂整理我国古代有⼀套完善的官吏铨选和管理制度,对于官员的任免、考绩、品秩、假退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读古籍时,经常碰到介绍某某⼈的官衔,⽽且在官衔前边往往还要加上诸如“拜、除、录、擢”或“领、署、权、迁、罢、褫”等字,虽然同属任免升迁,但其中也有细微差别。

经查阅相关类书资料,并根据⾃⼰的读书管见,将有关术语作简要介绍:(1)“拜”——⽤⼀定的礼节授与某种职位。

如“以相如功⼤,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将,乃韩信也,⼀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拜亮为丞相。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2)“封”——帝王授予⾂⼦⼟地、封号或爵位。

“(陈涉⽈)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孔丛⼦?答问》);“使秦⽆尺⼟之封,不⽴⼦弟为王。

”(《史记?李斯列传》)(3)“赐”——皇帝赏赐有功之⾂以爵位。

如:“武以故⼆千⽯与计谋⽴宣帝,赐爵关内侯。

”(《汉书?苏武传》)(4)“除”—— 任命官职,⼀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天祥《指南录后序》)(5)“征”—— 皇帝征召、聘召⼈才任命。

” “赵相征⾄长安,乃使⼈复召赵王。

”(《史记?吕太后本纪》);“征拜议郎,辞疾不到。

“(《后汉书·赵咨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后汉书·张衡传》)(6)“辟”——由中央官署征聘并向皇帝举荐,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

”(《后汉书·张衡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晋书?谢安传》)(7)“任”——任⽤,担任。

如,“恬任外事,⽽毅常为内谋。

”(《史记?蒙恬列传》)(8)“领”—— 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如“⼜领扬州刺史。

”(《晋书?谢安传》);:“为尚书,领⾏营节度使。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9)“举”——提拔,任⽤。

如,“举风后、⼒牧、常先、⼤鸿以治民。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精心整理,非常全面)在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多为人物传记,其中经常涉及到古代官职升降调动的专用词语。

正确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对于疏通文意,培养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非常有帮助。

文言文中涉及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有以下五种情况:一)任命、授予、兼任官职1.立:登王或诸侯的位置。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XXX。

——《史记•陈涉世家》2.起:①起用。

②任用例:起复授本官。

——《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五良史》3.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召。

~书。

4.征:征召。

例:州三礼辟西主簿。

——《宋书•隐逸列传》5.拜:授予官职。

例: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

——《后汉书•邓冠传》6.除:拜授官职。

7.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指官员生时8.赠:用于追封已故者,指官员死后。

9.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

10.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爵位、官职的意思。

11.为:做,当任某职。

例:其父为长安丞——《后汉书•邓冠传》12.以……为。

任命官职。

——《史记•李斯列传》例如:以良为申徒,与XXX将千余人西略地。

——《史记•留侯世家》13.守、知:任……太守,任……知县14.XXX、简拔:挑选录取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XXX《谏太宗十思书》先帝简拔。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15.引(荐\举):举荐,推举,选拔。

16.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例: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

——《宋史》17.通籍:称初作官,意为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例:通籍恨多病,为XXX薄游。

——杜甫《夜雨》18.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

——XXX《出师表》19.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0.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21.权:暂时代理官职。

例:户部侍郎权尚书XXX之女在掖庭。

——《金史•列传第六十二》22.兼:兼职。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语集释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语集释

文言人物传记常见用语集释以下所列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常用术语,难免挂一漏万,要想较全面的掌握必须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典籍。

较好地掌握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迁的专门动词,对于阅读文言文,丰富自己的古代文化常识大有裨益。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语(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授(授官,任命)例:《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例: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例:《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例:《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察:考察和推举。

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起(起用、任用,任以官职)例:《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起复(恢复原职务)例:《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說的何嘗不是。

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是實不忍爲的。

”进(推荐、推举;进用)例:《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例:《管子》“贤人进而奸民退”此外,还有: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例:《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古代官职升降的说法

古代官职升降的说法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9.黜、绌:
废掉官职。
如①《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10.“免:
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
王陵遂病免归。
1
1.“夺:
削去,罢免。如高启《书博鸡者事》: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五、表
1.告老:
官员年老辞职。
如蔡邕《陈太丘碑文》:
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
6.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7.出:
离开京城外调,大凡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大凡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如①《晋书卷二十八》:
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8.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后汉书·明帝纪》: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4.累迁:
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
累迁敦煌太守。
5.放:
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
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
补任空白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
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能为大司农丞。8.“荫补: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郸城一高高一语文早读知识清单(第五周·周一)编者:胡乐金刘瑞华亢清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代官僚制度由来已久,并且十分完备而复杂。

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研究历史人物的仕宦经历、政治变迁、社会地位等等,有必要掌握一些古代官制知识。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

”(后将军:武官名。

)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进(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1起复(恢复原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說的何嘗不是。

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是實不忍爲的。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

”《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

”《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四、关于兼职的有: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晋书•谢安传》:“又领扬州刺史。

”《宋书•范晔传》:“(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

”(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鮒摄司马。

”(羊舌鮒,人名。

)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权知,代理主管)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

”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五、关于降级免职的有: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汉书•贡禹传》:“免官削爵。

”《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褫,音chì)谢庄《上搜才表》:“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还有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等。

2郸城一高高一语文早读知识清单(第五周·周三)编者:胡乐金刘瑞华亢清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

《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以上所列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常用术语,难免挂一漏万,要想较全面的掌握必须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典籍。

较好地掌握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迁的专门动词,对于阅读文言文,丰富自己的古代文化常识大有裨益。

二、古代职官【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3【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