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讲义.docx
无机化学讲义
Inorganic Chemical Teaching Materials 小组成员:林梅莹、黄旋燕、李淑妍、赖家雄、张锦捷Chapter ⅠInorganic Chemical Terms(无机化学术语)Part 1 periodic table (周期表)这是一个元素周期表,最下边的这两行第一个是Lanthanide Series (镧系),第二个是Actinide Series (钶系)。
The periodic table groups the elements in order of increasing atomic(原子)number in such a way that elements with simialr properties (性质)fall near each other.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数的增加把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列在一起的。
As the atomic number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electrons(电子)in eachatom also increases.当元素的原子数增加时,每个原子里的电子数也会随之增加。
The elements in a single vertical(垂直)column(纵行)in the periodic table are referred to as members of a group or family.(族)A horizontal(水平)row in the periodic table is called a period.(周期)我们会把元素周期表里的一个垂直纵行叫做族,而水平行的叫周期。
同一个族或者是同一个周期的元素都有相似的性质。
The periodic table have 18 groups and 7 periods.元素同期表还可以分为五个区,有S区、P区、ds区、d区和f区。
无机化学完整教学材料讲稿
无机化学完整教学材料讲稿引言无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反应。
本教学材料讲稿将为您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1. 元素: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化学元素,无机物质由元素组成。
元素: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化学元素,无机物质由元素组成。
2.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的元素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的元素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
3. 离子:在无机化合物中,元素可以以正离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存在。
离子:在无机化合物中,元素可以以正离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存在。
4. 配位化合物: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形成的化合物。
无机化学分类1. 无机酸和无机碱: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有酸性的无机化合物(无机酸)和有碱性的无机化合物(无机碱)。
无机酸和无机碱: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有酸性的无机化合物(无机酸)和有碱性的无机化合物(无机碱)。
2. 无机气体:包括氮气、氧气、氢气等无机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无机气体:包括氮气、氧气、氢气等无机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无机盐:包括氯化钠、硫酸铜等无机物质,通常是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无机盐:包括氯化钠、硫酸铜等无机物质,通常是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无机化学重要反应1.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反应,是无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反应,是无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
2.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导致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是无机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导致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是无机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
3.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后,形成不溶性沉淀物的反应。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后,形成不溶性沉淀物的反应。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的主要贡献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1.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书写规则理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意义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划分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分布规律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预测的依据2.4 稀有气体元素了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稀有气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能级3.2 元素周期律的量子化学解释了解量子化学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理解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3 元素的主要性质熟悉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概念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4 元素的分组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分组和族的特征理解元素分组和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第四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4.2 离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离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离子晶体的熔点、溶解性和电导率等性质4.3 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原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4.4 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5.2 离子平衡理论了解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和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分析离子平衡反应的特点和条件5.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熟悉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滴定分析技术掌握常见酸碱滴定方法及其应用5.4 沉淀平衡与沉淀溶解了解沉淀平衡的原理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调控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6.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熟悉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理解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应用6.3 电池和电解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池的电动势和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环境和生物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七章:配位化学7.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特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7.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基本原理7.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催化性了解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7.4 配合滴定法熟悉配合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配合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熟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3 光谱干扰与校正了解光谱干扰的原因和类型掌握光谱干扰的校正方法和技巧8.4 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熟悉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规则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催化性9.3 有机金属化学的应用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有机金属化学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措施10.2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熟悉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测定技术和误差分析10.3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的1.4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
无机化学实验讲义
《无机化学实验》讲义化学化工学院2011年9月目录第一单元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及常用仪器认知 (1)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2)第三章常用仪器的使用 (5)第二单元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一) (14)第一章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与与加热方法 (14)第二章化学试剂与试纸的相关知识 (16)第三单元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二) (25)第一章气体的制备与收集 (25)第二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29)实验内容与题目 (35)实验一溶液的配制 (35)实验二气体常数的测定 (37)实验三二氧化碳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39)实验四五水硫酸铜的制备 (42)第一单元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及常用仪器认知第一章前言一、实验化学课程的任务和目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各门学科的一些理论和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化学新物质的合成及应用也离不开化学实验。
已故中科院院士戴安邦教授指出:“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
化学实验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进行化学现象的模拟、再现和研究的实践性活动。
而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实验条件和实验操作者的实验技能技巧有关。
在实验条件(仪器和药品)已经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实验操作者的实验技能技巧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实验结果和准确性的直接因素。
实验化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大一学生加强化学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的规范操作的认知,扎实地训练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技巧。
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类型,具备化学实验常识;正确选择和使用常见的实验仪器设备,了解它们的构造、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熟悉实验原理和操作,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如实记录的实验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实验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化学实验素养、操作技巧和实验能力,为以后学习各门实验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word完整版)《无机化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无机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90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30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药学、药剂专业学生.三、课程性质地位无机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优秀医药学人才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掌握了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的化学基础知识,注重化学与医药学的交叉与结合,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
四、课程基本理念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本着为学员终身学习奠基的思想,强调“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着重介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根据《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在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具体明确的阐述。
《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理论课的安排60学时,实验课30学时。
理论课采用大班课教学,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以教员讲授为主。
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互动,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课采用小班课教学,以学员亲自动手操作为主,实验课教员只做必要的讲解、示范和提示,全面培养学员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逐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了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员对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评价学员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将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二者按20~30%、70~80%的比例构成本课程的综合成绩。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2 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1.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电子云和电子轨道原子的大小和质量2.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3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等基本概念3.2 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电子转移的类型和特点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反应4.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剂的选择和溶解能力4.2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的类型和规律4.3 离子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五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5.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5.2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定义和分类晶格和晶胞的结构5.3 晶体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离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第六章: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6.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6.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七章:有机化学反应7.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策略和催化方法7.2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反应热分解、光分解、氧化分解等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7.3 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反应醇、醚、酮等官能团的转化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第八章:分析化学基础8.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化学的方法和分类8.2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等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8.3 定性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定性分析的步骤和技巧第九章:物理化学基础9.1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状态、过程等基本概念能量、功、热量等基本物理量9.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和自由能的概念9.3 动力学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的级数和机理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10.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目的和步骤的制定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的理解和电子轨道的概念是理解后续化学反应的基础。
无机化学讲义课件
酸碱反应的平衡与移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研究酸碱反应的平衡状 态和移动方向
酸碱反应是化学中常见 的一类反应,通过研究 酸碱反应的平衡状态和 移动方向,可以深入了 解酸碱的性质和作用机 制。同时,酸碱反应在 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也有广泛应用。
酸碱指示剂和滴定分析 法
酸碱指示剂用于指示溶 液的酸碱性,滴定分析 法则是一种测定物质浓 度的分析方法。通过这 些手段,可以精确测定 酸碱反应的程度和物质 含量。
05
无机化学实验技术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
实验基本操作
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 、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等, 是进行无机化学实验的基础。
实验安全
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掌握实验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应对措 施,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合理设计实验 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 骤的安排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无机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人类提 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推动了能源、环境、材料科学等 领域的进步。例如,在能源领域,通过研究太阳能、风 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可以解决能源危机和环 境污染问题;在环境领域,无机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材料科学领域,通 过研究新型无机材料的合成和性质,可以推动材料科学 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详细描述
氧化数是描述元素在化合物中氧化态的数值,氧化剂和还原剂则是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色。通过这 些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类氧化还原反应。
04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
单质与氧化物
无机化学-溶液讲义
溶液分类
以体系所处状态分——
1.气态溶液:如新鲜的空气 2.固态溶液:① 气态溶质,如氢溶解在钯中;
② 液态溶质,如汞和金属的合金(汞齐); ③ 固态溶质,如钢铁 ; 3.液态溶液:① 气态溶质,如氧溶解在水中; ② 液态溶质,以量多者为溶剂; ③ 固态溶质,如NaCl水溶液;
溶解过程
特殊的物理化学过程 1.相互分散(interspersion) 2.溶剂化作用(solvation)
注意:溶液的凝固,开始析出的是溶剂的固体( 不含溶质),溶质加到溶剂中,液相的蒸气压下 降,但固相的蒸气压不变。
蒸气压曲线
p溶液< p冰,所 以 在 273K 时 , 溶液无法凝固
p冰 p溶液
溶液的凝 固点降低
降温, p冰↓,最 终 p冰=p溶液
难挥发溶质的溶液,在不断的沸腾过程 中,沸点、凝固点是否恒定?
例 题
注意:稀水溶液中,cB≈bB
Q cB
nB V
nB m
nB mA
bB
第二节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 一、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 二、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 • 三、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 四、 稀溶液的渗透压力
稀溶液的通性(依数性)
依数性(Colligative properties) 取决于所含溶质的粒子浓度,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 讨论范围: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数学表达式为:
ΔTb = kbbB
沸点升高系数
表 1-3 几种溶剂的沸点和沸点升高系数
溶剂 水 乙酸 苯
四氯化碳 氯仿 乙醚 乙醇
Tb*/K 373.15 391.05 353.25 349.87 334.35 307.85 315.55
无机化学讲课化学基础知识
无机化学讲课化学基础知识目录1. 无机化学概述 (3)1.1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3)1.2 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 (4)1.3 无机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6)2. 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 (7)2.1 结构化学 (8)2.1.1 原子结构 (10)2.1.2 分子结构 (11)2.1.3 晶格结构 (13)2.2 化学键理论 (14)2.2.1 共价键 (16)2.2.2 离子键 (18)2.2.3 金属键 (19)2.3 配位化学 (20)2.4 过渡金属化学 (22)3.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23)3.1 氧族元素化合物 (25)3.2 卤素和卤化物 (26)3.3 氮族元素和碳族元素 (29)3.4 硫和硒族元素 (30)3.5 金属及其化合物 (30)4. 无机合成与化学反应 (32)4.1 合成方法 (33)4.2 分解反应 (35)4.3 置换反应 (36)4.4 化合反应 (37)5. 无机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38)5.1 无机非金属材料 (40)5.3 无机纳米材料 (43)6. 无机分析化学 (44)6.1 仪器分析 (45)6.2 化学分析 (47)6.3 光谱分析 (48)6.4 电化学分析 (50)7. 实验技术 (52)7.1 实验基本技能 (53)7.2 实验室安全 (54)7.3 无机化学实验技术操作 (55)7.4 反应安全及污染控制 (56)8. 无机化学中的挑战与机遇 (57)8.1 环境问题 (58)8.2 全球能源危机 (59)9. 未来展望 (62)9.1 无机化学的新领域 (63)9.2 技术创新与研究方向 (65)9.3 无机化学与人类未来 (66)1. 无机化学概述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除碳、氢、氧、氮等少数简单元素以外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组成、结构、制备和反应规律。
它涵盖了从微观的原子、分子结构到宏观的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广泛内容。
无机化学讲义
2
3
2012-10-21
14
(二)反应进度:为了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国际规定了一个量——反应进度(ξ )。对化 学计量方程式 0= v B B
B
微分式: 则
d v B dn B
dn B v B d
1
若从反应开始时 0的nB ( 0 )积分到时的nB ξ (ξ ),可得: n B ( ) = vB d dn B n B ( 0 ) 0
2012-10-21
31
4、热力学能 体系内部所有能量的总和,称热力学能(曾 称内能),符号为“U”,体系内部的能量很多, 如体系内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内动能;分子、 原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含位能和化学 键);分子内部各种微粒如原子、原子核,电 子等运动的能量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等。由 于这些内部质点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因 而到目前为止(任何)体系的热力学能的绝对 值难以测定。
2012-10-21
29
(1)若体系能量增加(即从环境得到能量): Q>0(体系吸热), W>0(环境对体系作功); (2)若体系能量减少(即体系损失能量): Q<0(体系放热),W<0(体系对环境作功)。 如气缸内气体受热反抗恒定外压(环境压力P) 膨胀,V2(终态)>V1(始态) W(膨胀)= F· L
2012-10-21
21
按照体系和环境间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情况, 可将体系分为以下三类: 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间既有物质交换,又 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间,没有物质交换但 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与环境间,物质与能量均不 发生交换。
2012-10-21
22
体系分类
体系和环境间交换
无机化学讲义课件
易溶于水,水溶液导电,熔融状态 下也导电。
共价键及其性质
共价键的形成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的特点
有方向性、有饱和性,键能较大,但比离子键小。
共价化合物的性质
一般难溶于水,熔融状态下不导电,但有些共价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 华力和氢键等。
特点
无机化学研究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金属、非金属 、氧化物、酸、碱、盐等;无机化学反应多样,包括化合、 分解、置换、复分解等;无机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 肥料、陶瓷、玻璃、冶金等。
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
早期发展
古代人们通过炼金术、医药学等 实践活动积累了无机化学的初步
知识。
近代发展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道尔顿提 出了原子论,奠定了近代无机化 学的基础;随后门捷列夫发现了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
制作笔记
制作详细的笔记,记录重要知识点、公式和反应机理等, 方便复习和查阅。
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多做习题
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分析解题思路
对解题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挑战难题
适当挑战一些难题和复杂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和解题能力。
位置。
探讨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制备方法和应用。
阐述金属氢氧化物的性 质、稳定性及其与酸的
反应。
金属盐类
介绍金属盐类的性质、 溶解性及其在化学反应
中的作用。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与分类
介绍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分类及其在周期表 中的位置。
无机化学精品教案(完全版)
第一讲绪论 (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概述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分类和地位;讲述“无机化学”的内容、目的和任务,以及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无机化学”的内容、目的和任务一、内容要点1. 化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化学的目的化学研究的对象只局限在原子、分子和离子这一层次上的实物。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原子或离子因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分解和化合,同时常伴有物理变化(如光、热、电等)。
因此在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同时,必须注意研究相关的物理变化。
在化学变化以后,物质的组成发生了改变,即由这种物质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不涉及新元素的生成,即不涉及原子核的改变。
由于物质的化学变化基于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化学性质又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密切有关,所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必然构成化学研究的内容。
不仅如此,物质的化学变化还必然同外界条件有关(如有能量的交换)。
因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一定同时要研究变化发生的外界条件。
因此,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特殊矛盾是分子、原子、离子以及水合电子等的化合和分解。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或离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和外界变化条件(能量关系)的科学。
(简而言之,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2.研究化学的目的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些可以直接为人们所利用,象煤、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有些需要加工才能变成直接有用的物质。
如铁矿石只有经过冶炼,才能成为用途极广的钢铁。
进一步说,即使能直接利用的资源,经过加工可变为用途更广、性能更好的材料。
如石油→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等;煤→煤气、合成氨等。
这些从自然资源中提取有用物质的加工处理方法,就是化学方法。
因此,人们研究化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规律,去指导化工生产,以便从自然资源中提取或合成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产品,为人类造福。
如果人类生活中没有化学,其情况不堪设想。
无机化学全套精品教案讲稿
无机化学教案说明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考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手段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组成。
四、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五、目录绪论 (4)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第2章分子结构 (9)第3章晶体结构 (13)第4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23)第5章化学平衡 (30)第6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32)第7章水溶液 (36)第8章酸碱平衡 (41)第9章沉淀平衡 (51)第10章电化学基础 (56)第11章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66)第12章氢和稀有气体 (73)第13章卤素 (74)第14章氧族元素 (80)第15章氮磷砷 (87)第16章碳硅硼 (97)第17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103)第18章金属通论 (104)第19章S区金属 (105)第20章P区金属 (109)第21章ds区金属 (114)第22章d区金属(一) (121)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发展和前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对化学物质的(1)分类(2)合成(3)反应(4)分离(5)表征(6)设计(7)性质(8)结构(9)应用。
无机化学讲义
无机化学讲义(3)n、p一定时即为Clarles定律:V1V2 ?T1T2(4)T、p一定时即为Avogadro定律:n1V1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n2V21.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根据pV = nRT可以确定气体所处的状态或状态变化。
(1) 计算p ,V ,T ,n 四个物理量之一pV = nRT 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2) 气体摩尔质量、分子量的计算,并由此推断其分子式pV = nRT n = m/M pV = mRT/M M?(3) 气体密度的计算mRT (gmol-1)PVm VpM RTM?mRT ??PV?RTM? ??P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之间的偏差可以应用半经验性的VanderWaals方程来修正:n2(P?a2)(V?nb)?nRTV§1-2 气体混合物1.2.1、分压定律理想气体混合物:当几种不同的气体在同一容器中混合时,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都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理想气体的混合物。
组分气体: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分体。
例如:空气中,N2 O2 Ar CO2 H2O….每一种气体都为该体系中的一个组分气体,分压:在相同温度下,组分气体B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分气体B~11~的分压。
Dalton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p = p 1 +p 2 +… 或p =∑pB pB?分压的求解nBRT VpB?nBRTnnRT p? pB?Bp?xBPVVnxB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又称为摩尔分数。
Dalton分压定律是处理混合气体的基本定律,也是处理与气体反应有关的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等问题中经常应用的重要公式。
1.2.2、分压定律的应用例题:1-3、在潜水员自身携带的水下呼吸器中充有氧气和氦气混合气体(氮气在血液中溶解度较大,易导致潜水员患上气栓病,所以以氦气代替氮气)。
无机化学全面教学教材讲稿
无机化学全面教学教材讲稿引言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无机化学全面教学教材讲稿,为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无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涉及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本教材讲稿将覆盖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类型、周期表和元素等重要内容。
无机化学基础- 无机化学简介:介绍无机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基本概念:解释无机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如离子、键、晶体结构等。
- 化学键:探讨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和性质。
- 反应类型:介绍无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
无机化学周期表- 周期表的历史:回顾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贡献者。
- 周期表的结构:解释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和元素的分类。
- 元素的性质:探讨周期表上元素的周期性变化和趋势。
- 元素周期律:介绍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和应用。
无机化学重要元素- 碱金属:介绍碱金属的性质、反应和应用。
- 碱土金属:探讨碱土金属的特点、化合物和重要应用。
- 过渡金属:介绍过渡金属的性质、配合物和催化作用等。
- 非金属元素:解释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特点。
无机化学实验室技术- 实验室安全:强调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 常用实验室技术:介绍无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如重量测定、溶解度测试等。
-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分离:探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分离技术。
结论本文提供了一份无机化学全面教学教材讲稿,包括基本概念、反应类型、周期表和重要元素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通过使用这份教材讲稿,学生们可以全面了解无机化学的知识和应用,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兴趣。
无机化学全套精品教案讲稿
无机化学全套精品教案讲稿无机化学全套精品讲义~1~~2~目录第一章气体...............................................................1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1.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1-2 气体混合物 (2)1.2.1、分压定律1.2.2、分压定律的应用第二章热化学............................................................5 §2.1 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 (5)1.2.2、分压定律的应用2 .1.2、状态和状态函数2.1.3、过程2.1.4、相2.1.5、化学反应计量式和反应进度§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7)2. 2.1 热和功2.2.2、热力学能2.2.3、力学第一定律§2.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9)2.3.1 定容反应热2.3.2 恒压反应热2.3.3 m r m r U H ??和2.3.4、热化学方程式2.3.5、标准摩尔生成焓2.3.6、标准摩尔燃烧热[△C H Θm (B.相态.T)]§2.4 Hess 定律 (12)§2.5 反应热的求算 (12)2.5.1、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反应热2.5.2、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r H m(T)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15)§3.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15)3.1、1 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3.1、2 定容反应的反应速率§3.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 (17)3.2、1、化学反应速率方程3.2、2、反应级数的确定—初始速率法3.2、3、浓度与时间的定量关系§3.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 (20)3.3、1、Arrhenius 公式3.3、2、Arrhenius 方程的应用:§3.4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22)3.4.1、分子碰撞理论3.4.2、过渡状态理论(活化配合物理论)§3.5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23)3.5.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3.5.2、催化作用的特点第四章化学平衡熵和Gibss函数 (26)§4.1 标准平衡常数 (26)4.1.1、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4.1.2、标准平衡常数——热力学平衡常数4.1.3、标准平衡常数的实验确定§4.2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29)4.2.1、判断反应程度4.2.2、预测反应方向§4.3 化学平衡的移动 (30)4.3.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4.3.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3.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4 自发变化和熵 (33)4.4.1、焓和自发变化4.4.2、熵4.4.3、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4.4.4、化学反应熵变和热力学第二定律§4 .5 Gibbs函数 (37)4.5.1、吉布斯函数[变]判据4.5.2、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4.5.3、Gibbs函数与化学平衡第五章酸碱平衡 (42)§5.1 酸碱质子理论 (42)§5.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44) 5.2.1 水的解离平衡5.2.2 溶液的PH§5.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47)5.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5.3.2、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5.4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54)5.4.1 同离子效应5.4.2 缓冲溶液§5.5 酸碱指示剂 (57)§5.6 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 (58) §5.7 配位化合物 (59)5.7.1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5.7.2 §5、8 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61)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 (63)§6、1 溶解度和溶度积 (63)~4~6、1、1、溶解度6、1、2、溶度积6、1、3、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6、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67)6、2、1、溶度积规则6、2、2、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6、2、3、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6、3 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72)6、3、1、沉淀的转化6、3、2、分步沉淀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75)§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5)7、1、1、氧化数(值、态)7、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离子-电子法7、1、3、反应的特殊类型§7、2 电化学电池 (79)7、2、1、原电池的组成7、2、2、电池的电动势§7.3电极电势 (83)7、3、1、电极电势的产生7、3、2、标准氢电极和甘汞电极7、3、3、标准电极电势7、3、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Nernst)方程§7、4 电极电势的应用 (88)7、4、1、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7、4、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7、4、3、求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7、4、4、元素电势图第八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95)~5~§8、1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95)8、1、1、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性—氢原子光谱和Bohr理论8、1、2、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8、1、3、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8、1、4、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8、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100)8、2 、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8、2、2、核外电子分布与元素的周期律8、2、3周期元素分区§8、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04)8、3、1、原子半径8、3、2、电离能8、3、3、亲合能8、3、4、电负性第九章分子结构 (108)§9、1 价键理论 (108)9、2、1共价键本质9、2、2、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共价键的特点9、2、3、共价键的键型§9、2、杂化轨道理论 (110)9、3、1、杂化轨道的概念9、3、2、s-p型杂化与分子构型§9、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13)9、4、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9、4、2、推断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的具体步骤如下:§9、4 分子轨道理论 (114)9、5、1、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9、5、2、分子轨道能级图及其应用§9、5 键参数 (116)~6~9、5、2、键长第十章固体结构 (118)§10、1 晶体类型 (118)10、1、1、晶体的特征与内部结构10、1、2、晶体的基本类型§10、2 离子晶体 (122)10、2、1、离子键理论10、2、2、离子晶体的稳定性-晶格能U 10、2、3、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10、3 分子晶体 (127)10、3、1、分子的极性10、3、2、分子间的吸引作用10、3、3、氢键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133)§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 (133) 11、1、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11、1、2、配合物的异构现象11、1、3、配合物的磁性§11、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35)第12 章 s区金属(ⅠA、ⅡA) (138) §12、1s区元素的通性 (139)§12、2 s区元素的单质 (140)12、2、1、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2、2、2 单质的存在与单质的制备:§12、3 s 区元素的化合物 (142)12、3、1、氢化物12、3、2、氧化物12、3、3、氢氧化物~7~§12.4 对角线规则 (147)第十三章 P区元素(一) (151)§13、1 P 区元素概述 (151)§13、2 P区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 (152) 13、2、1、P区元素的单质13、2、2、P区元素的氢化物13、2、3、P区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13、2、4、P区元素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13、2、5、P区元素含氧酸盐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13、3 卤素 (156)13、3、1卤族概述13、3、2、卤素单质13、3、3、卤化氢和氢卤酸13、3、4、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第十四章 P区元素(二) (167)§14、1 氧族元素 (167)14、1、1 氧族元素概述14、1、2、氧及其化合物14、1、3、硫及其化合物§14、2 氮族元素 (180)14、2、1 元素的基本性质14、2、2氮及其化合物14、2、3、磷及其化合物第15章 P区元素元素(三) (192)§15、1 碳族元素 (192)15、1、1、碳族元素概述15、1、2、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15、1、3、硅及其化合物§15.2硼族元素 (199)15、2、1、硼族元素概述15.2.2、硼及其化合物第16章 d 区金属(一) (203)§16.1 d区元素概述 (203)16、1、1、d 区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电离能16、1、2、d 区元素的物理性质16.1.3、d区元素的化学性质16、1、4、d 区元素的氧化态16、1、5、d 区元素离子的颜色§16.2 铬 (206)16、2、1、铬的单质16、2、2、铬的重要化合物§16.3 锰 (211)16、3、1 锰的单质16、3、2 锰的重要化合物§16.4 铁 (215)16.4、1、铁的单质16、4、2 、铁的化合物第十七章d区元素(二) (220)§17、1 铜族元素 (220)17、1、1、铜族元素的通性17、1、2、铜及其化合物17、1、3、银及其化合物§17、2 锌族元素 (225)17、2、1、锌族元素的通性17、2、2、锌及其化合物17、3、3、汞及其化合物~9~第一章气体在自然界,物质通常以气、液、固三种状态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讲义柴凤英甘肃联合大学2009 年 9 月~1~目录第一章气体⋯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 1理想气体状方程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1、理想气体状方程式1.1. 2、理想气体状方程式的用§1 - 2 气体混合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2. 1、分定律1.2. 2、分定律的用第二章化学⋯ ⋯ ⋯ ⋯ ⋯ ⋯ ⋯ ⋯ ⋯ ⋯ ⋯ ⋯ ⋯ ⋯ ⋯ ⋯ ⋯ ⋯ ⋯ ⋯ 5§2 . 1 力学的和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5 1. 2.2、分定律的用2.1.2、状和状函数2.1.3、程2.1.4、相2.1.5、化学反量式和反度§ 2 . 2力学第一定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2.1 和功2.2.2、力学能2.2.3、力学第一定律§ 2 . 3化学反的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3.1定容反2.3.2恒反2.3.3r H m和r U m2.3.4、化学方程式2.3.5、准摩生成2.3.6、准摩燃[ △C H m (B. 相.T)]§2 . 4H e s s 定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2 . 5反的求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2.5.1、由准摩生成算反2.5.2、由准摩燃算△rH m( T)~2~第三章化学力学基⋯⋯ ⋯ ⋯ ⋯ ⋯ ⋯ ⋯ ⋯ ⋯ ⋯ ⋯ ⋯ ⋯ ⋯ ⋯ 1 5§ 3 . 1化学反速率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1 53. 1、1 平均速率和瞬速率3.1、 2 定容反的反速率§ 3 . 2 、度反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 ⋯ ⋯ ⋯ ⋯ ⋯ ⋯ ⋯ ⋯ ⋯ ⋯ ⋯ ⋯ ⋯ 1 73. 2、1、化学反速率方程3. 2、2、反数的确定—初始速率法3. 2、3、度与的定量关系§3 . 3 温度反速率的影响 - A r r h e n i u s 方程式⋯⋯ ⋯ ⋯ ⋯ ⋯ ⋯ ⋯ ⋯ ⋯ ⋯ ⋯ ⋯ ⋯ 2 0 3. 3、1、 Arrhenius 公式3. 3、2、 Arrhenius方程的用:§ 3 . 4反速率理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3. 4.1、分子碰撞理3. 4.2、渡状理(活化配合物理)§3 . 5 催化与催化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3. 5.1、、催化和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3.5.2、催化作用的特点第四章化学平衡和G i b s s 函数⋯⋯ ⋯ ⋯ ⋯⋯ ⋯ ⋯ ⋯ ⋯ ⋯ 2 6§4 . 1 准平衡常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6 4.1.1、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4.1.2、准平衡常数——力学平衡常数4.1.3、准平衡常数的确定§4 . 2 准平衡常数的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4.2.1、判断反程度4.2.2、反方向§4 . 3 化学平衡的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0 4.3.1、度化学平衡的影响4.3.2、力化学平衡的影响4.3.3、温度化学平衡的影响§ 4 . 4自化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4.4.1、和自化~3~4.4.2、4.4.3、力学第三定律和准4.4.4、化学反和力学第二定律§ 4 . 5G i b b s 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4.5.1、吉布斯函数 [ ]判据4.5.2、准摩生成Gibbs 函数4.5.3、Gibbs 函数与化学平衡第五章酸碱平衡⋯ ⋯ ⋯ ⋯ ⋯ ⋯ ⋯ ⋯ ⋯ ⋯ ⋯ ⋯ ⋯ ⋯ ⋯ ⋯ ⋯ ⋯ 4 2§ 5 . 1 酸碱子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5 . 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 p H ⋯⋯ ⋯ ⋯ ⋯ ⋯ ⋯ ⋯ ⋯ ⋯ ⋯ ⋯ ⋯ ⋯ ⋯ ⋯ ⋯ ⋯ ⋯ ⋯ 4 45.2.1 水的解离平衡5.2.2 溶液的 PH§5 . 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5.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5.3.2、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5 . 4 同离子效和冲溶液⋯⋯ ⋯ ⋯ ⋯ ⋯ ⋯ ⋯ ⋯ ⋯ ⋯ ⋯ ⋯ ⋯ ⋯ ⋯ ⋯ ⋯ ⋯ ⋯ ⋯ 5 4 5.4.1 同离子效5.4.2冲溶液§ 5 . 5酸碱指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7§ 5 . 6酸碱子理与配合物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5 8§ 5 . 7配位化合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95.7.1配合物的成和命名5 . 7 . 2§ 5、8配位反与配位平衡⋯ ⋯ ⋯ ⋯ ⋯ ⋯ ⋯ ⋯ ⋯ ⋯ ⋯ ⋯ ⋯ ⋯ ⋯ ⋯ ⋯6 1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 ⋯ ⋯ ⋯ ⋯ ⋯ ⋯ ⋯ ⋯ ⋯ ⋯ ⋯ ⋯ ⋯ ⋯ ⋯ 6 3§ 6 、 1 溶解度和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6、 1、 1、溶解度6、 1、 2、溶度6、 1、 3、溶度和溶解度之的关系§6 、 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76、2、 1、溶度6、2、 2、同离子效和效~4~6、2、 3、沉淀 - 溶解平衡的移§6 、 3 两种沉淀之的平衡⋯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6、3、 1、沉淀的化6、3、 2、分步沉淀第七章氧化原反化学基⋯⋯ ⋯ ⋯ ⋯ ⋯ ⋯ ⋯ ⋯ ⋯ ⋯ 7 5§ 7 . 1氧化原反的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7 57、 1、1、氧化数(、)7、 1、2、氧化原反方程式的配平—离子-子法7、 1、3、反的特殊型§ 7 、 2化学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97、 2、1、原池的成7、 2、2、池的§ 7 . 3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7、 3、1、极的生7、 3、2、准极和甘汞极7、 3、3、准极7、 3、4、影响极的因素- 能斯特 (Nernst) 方程§7 、 4极的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87、 4、1、判断氧化和原的弱7、 4、2、判断氧化原反自行的方向7、 4、3、求氧化原反的平衡常数7、 4、4、元素第八章原子构与元素周期系⋯ ⋯ ⋯ ⋯ ⋯ ⋯ ⋯ ⋯ ⋯ ⋯ ⋯ ⋯ ⋯ 9 5§ 8 、 1核外子运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9 58、 1、1、核外子运的量子化特性—原子光和Bohr 理8、 1、2、核外子运的波粒二象性8、 1、3、核外子运状的描述8、 1、4、多子原子道能§8 、 2 原子核外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 ⋯ ⋯ ⋯ ⋯ ⋯ ⋯ ⋯ ⋯ ⋯ ⋯ ⋯ ⋯ ⋯ 1 0 0 8、 2 、 1、基原子的核外子排布律~5~8、 2、2、核外子分布与元素的周期律8、 2、3 周期元素分区§ 8 、 3元素性的周期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48、 3、1、原子半径8、 3、2、离能8、 3、3、合能8、 3、4、性第九章分子构⋯ ⋯ ⋯ ⋯ ⋯ ⋯ ⋯ ⋯ ⋯ ⋯ ⋯ ⋯ ⋯ ⋯ ⋯ ⋯ ⋯ ⋯ 1 0 8§9 、 1价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89、 2、 1 共价本9、 2、 2、价理的基本要点与共价的特点9、 2、 3、共价的型§9 、 2 、化道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09、 3、 1、化道的概念9、 3、 2、 s-p 型化与分子构型§9 、 3价子互斥理⋯⋯ ⋯ ⋯ ⋯ ⋯ ⋯ ⋯ ⋯ ⋯ ⋯ ⋯ ⋯ ⋯ ⋯ ⋯ ⋯ ⋯ ⋯ ⋯ ⋯ 1 1 39、 4、 1、价子互斥理的要点9、 4、 2、推断分子或离子的空构型的具体步如下:§ 9 、 4分子道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49、 5、 1、分子道理的要点9、 5、 2、分子道能及其用§9 、 5参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69、 5、 1、能9、 5、 2、第十章固体构⋯ ⋯ ⋯ ⋯ ⋯ ⋯ ⋯ ⋯ ⋯ ⋯ ⋯ ⋯ ⋯ ⋯ ⋯ ⋯ 1 1 8§1 0 、 1 晶体型⋯⋯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8 10、 1、 1、晶体的特征与内部构10、 1、 2、晶体的基本型§ 1 0 、 2离子晶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210、 2、 1、离子理10、 2、 2、离子晶体的定性- 晶格能 U~6~10、 2、 3、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形性§1 0 、 3 分子晶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7 10、 3、 1、分子的极性10、 3、 2、分子的吸引作用10、 3、 3、第十一章配合物构⋯ ⋯ ⋯ ⋯ ⋯ ⋯ ⋯ ⋯ ⋯ ⋯ ⋯ ⋯ ⋯ ⋯ 1 3 3§ 1 1 、 1配合物的空构型和磁性⋯ ⋯ ⋯ ⋯ ⋯ ⋯ ⋯ ⋯ ⋯ ⋯ ⋯ ⋯ ⋯ ⋯ ⋯ 1 3 311、1、 1、配合物的空构型11、1、 2、配合物的异构象11、1、 3、配合物的磁性§ 1 1 、 2配合物的价理⋯⋯ ⋯ ⋯ ⋯ ⋯ ⋯ ⋯ ⋯ ⋯ ⋯ ⋯ ⋯ ⋯ ⋯ ⋯ ⋯ ⋯ 1 3 5第 1 2章 s 区金属(Ⅰ A 、Ⅱ A )⋯⋯ ⋯ ⋯ ⋯ ⋯ ⋯ ⋯ ⋯ ⋯ ⋯ 1 3 8§ 1 2 、 1s 区元素的通性⋯⋯ ⋯ ⋯ ⋯ ⋯ ⋯ ⋯ ⋯ ⋯ ⋯ ⋯ ⋯ ⋯ ⋯ ⋯ ⋯ ⋯ ⋯ 1 3 9§ 1 2 、 2s 区元素的⋯⋯ ⋯ ⋯ ⋯ ⋯ ⋯ ⋯ ⋯ ⋯ ⋯ ⋯ ⋯ ⋯ ⋯ ⋯ ⋯ ⋯ ⋯ 1 4 012、 2、 1、的物理性和化学性12、2、 2 的存在与的制:§ 1 2 、 3s区元素的化合物⋯ ⋯ ⋯ ⋯ ⋯ ⋯ ⋯ ⋯ ⋯ ⋯ ⋯ ⋯ ⋯ ⋯ ⋯ ⋯ ⋯ ⋯ 1 4 212、3、 1、化物12、3、 2、氧化物12、3、 3、氧化物12、3、 4、§ 1 2 . 4角⋯⋯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7第十三章P 区元素(一)⋯⋯ ⋯ ⋯ ⋯ ⋯ ⋯ ⋯ ⋯ ⋯ ⋯ ⋯ ⋯ 1 5 1§ 1 3 、 1P 区元素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1 3 、 2P 区元素化合物性律⋯ ⋯ ⋯ ⋯ ⋯ ⋯ ⋯ ⋯ ⋯ ⋯ ⋯ ⋯ ⋯ 1 5 213、2、 1、 P区元素的13、2、 2、 P区元素的化物13、2、 3、 P区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13、2、 4、 P区元素化合物的氧化原性13、2、 5、 P区元素含氧酸的溶解性和定性§ 1 3 、 3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6~7~13、3、 1 族概述13、3、 2、素13、3、 3、化和酸13、3、 4、素的含氧酸及其第十四章P 区元素(二)⋯⋯ ⋯ ⋯ ⋯ ⋯ ⋯ ⋯ ⋯ ⋯ ⋯ ⋯ ⋯ ⋯ 1 6 7§ 1 4 、 1氧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714、 1、1 氧族元素概述14、 1、2、氧及其化合物14、 1、3、硫及其化合物§ 1 4 、 2氮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 014、 2、1元素的基本性14、 2、2氮及其化合物14、 2、3、磷及其化合物第 1 5 章P区元素元素(三)⋯⋯ ⋯ ⋯ ⋯ ⋯ ⋯ ⋯ ⋯ ⋯ ⋯ ⋯ ⋯ ⋯ 1 9 2§1 5 、 1 碳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2 15、 1、1、碳族元素概述15、 1、2、碳族元素的及其化合物15、 1、3、硅及其化合物§ 1 5 . 2硼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915、 2、1、硼族元素概述15.2.2、硼及其化合物第 1 6 章d区金属(一)⋯ ⋯ ⋯ ⋯ ⋯ ⋯ ⋯ ⋯ ⋯ ⋯ ⋯ ⋯ ⋯ ⋯ 2 0 3§ 1 6 . 1d 区元素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2 0 3 16、 1、1、 d 区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能16、 1、2、 d 区元素的物理性16. 1.3、 d 区元素的化学性16、 1、4、 d 区元素的氧化16、 1、5、 d 区元素离子的色§1 6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6 16、 2、1、的16、 2、2、的重要化合物~8~§ 1 6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116、 3、1 的16、 3、2 的重要化合物§1 6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5 16. 4、1、的16、 4、2 、的化合物第十七章 d 区元素(二)⋯⋯ ⋯ ⋯ ⋯ ⋯ ⋯ ⋯ ⋯ ⋯ ⋯ ⋯ ⋯ ⋯ 2 2 0§1 7 、 1 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0 17、 1、1、族元素的通性17、 1、2、及其化合物17、 1、3、及其化合物§ 1 7 、 2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517、 2、1、族元素的通性17、 2、2、及其化合物17、 3、3、汞及其化合物第一章气体在自然界,物通常以气、液、固三种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