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筝乐中“苦音”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筝乐中“苦音”的研究

一、苦音、苦音音阶

苦音——苦楚、激愤的音调,动人心弦的特性音。

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调,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苦音”的名称,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的秦腔、碗碗腔等戏曲及其它民间音乐中,有一种含特性音的腔调,被称为“苦音腔”(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欢音腔”)。苦音腔的调式音阶中有两个特性音,即微升fa 和微降si。它们对乐曲或唱腔的调式结构、表情意义和艺术色彩有着强烈的影响。其中微升fa 介于fa 和升fa 之间,音高靠近于fa,而不是升fa,一般习惯记作[↑4 ];微降si 介于si 和降si之间,音高靠近于降si,而不是si,一般习惯记作[↓7]。由于这两个音具有一定的游移性,有时上行时会略有偏高,下行时会略有偏低。含苦音腔的音乐具有苦楚、凄凉、哀伤、抑郁、激愤、深情等情感色彩,因而得名。笔者认为,所谓苦音,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苦楚、激愤的腔调;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这种腔调中的两个特性音:“微升fa 和微降si。

苦音不仅流行于西北地区,还流行于山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福建等地。在不同地区称谓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与苦音相同或接近。如:川剧弹腔中的“苦皮”,滇剧中的“苦禀”,冀中唐剧中的“凄凉调”,广东音乐中的“乙凡线”,广东汉调音乐中的“软弦调”,潮州音乐中的“重三六”、“活五”等。此外,福建

南音中的“五空管”、“望远行”也具有苦音的特色。

苦音音阶——燕乐音阶的传存,三分损益律的具体表现。

人们习惯把含苦音的调式音阶称为“苦音音阶”。在戏曲音乐中,苦音音阶常用徵调式七声音阶,它的排列是:

这个音阶的特性音是第三级(微降si) 和第七级(微升fa)。

我国传统调式音阶是由“三分损益”(五度相生) 法产生的。它是由一定长度的弦或管作为起点音“宫”,数次交替采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依次产生了徵、商、羽、角,这五个音按音高的顺序排列在一个八度内,则成为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即:do、re、m i、so l、la )。在传统乐理中,这五个音被称为“正音”。按“三分损益”法还可引伸出“变宫”、“变徵”。从理论上推算,还可由“宫”向下属方面两次“五度相生”而引伸出“清角”和“闰”。这四个音:清角、变宫、变徵、闰(即fa、si、升fa、降si) ,被称为“偏音”(不作为主音构成调式)。它们是特性音,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如古籍《战国策·燕策三》曾记载:“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变徵”的悲凉气氛。

由“三分损益”法而得出的上述九音(五“正音”、四“偏音”) ,其中有三组音列构成了我国传统的三种七声音阶,即:

1、雅乐音阶(也称古音阶) :由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组成。

2、清乐音阶(也称新音阶) :由宫、商、角、清角、徵、羽、变

宫组成。

3、清商音阶(也称燕乐音阶) :由宫、商、角、清角、徵、羽、闰组成。

苦音音阶与古代燕乐音阶的排列大致相同,只不过其“清角”与“闰”要略高些罢了。因此可以认为,苦音音阶是古代燕乐音阶在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中的传存与遗续。

二、筝乐苦音

在筝乐领域中,具有苦音音调的传统筝曲相当多,还有不少根据民间音乐苦音音调素材创作的筝曲,我们可统称之为“苦音筝曲”。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苦音筝曲,虽然形态不同,风格各异,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苦音音阶和相近的表情意义。这恐怕与它们同宗同源,都出自古老的西秦之声——秦声、秦乐或秦筝不无关系。这些筝曲在全国的分布大致有:

陕西筝曲中具有苦音调式音阶的筝曲;山东筝曲中个别带微升fa 和微降si 的筝曲;潮州筝曲中的“重三六”、“活五”筝曲;粤乐筝曲(由广东音乐或广东戏曲音乐移植或改编的筝曲) 中的“乙凡线”一类筝曲;客家筝曲中的“软弦调”筝曲;福建筝曲(也称闽南筝曲) 中的带微升fa 和微降si 的筝曲;福建南音筝曲(由福建南音编曲或取其素材而作曲的筝曲) 中的“五空管”、“望远行”特色的筝曲等。

这些苦音筝曲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人们的内在情思,感人至深、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唐诗有云:“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筝人悲怨声”、“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这里的“最苦”、“悲怨”、“不语”、“哀雁”都表达了古代具有苦楚情感特色筝曲的强烈感染力。

中国传统筝曲之所以韵味浓郁、动人心魄,除了乐曲内涵的深刻、曲式结构的完整、演奏艺术的出神入化、乐器制作的精良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古筝特别善于表现乐曲中的特性音,即中国传统调式音阶中的“偏音”。这与古筝的定弦调式音阶及演奏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古筝常用传统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定弦,其它“偏音”靠左手在码外弦段上按弦产生,多数苦音都是按弦所得。古筝左手的按、滑、揉、颤、点等技法,常能使苦音维妙维肖地阐发人们内在的思绪,从而蕴涵着深沉的华夏神韵。

我们对筝乐苦音的研究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这是对筝乐深刻内涵的探讨,是对筝乐传统音阶的结构、调式思维、音乐色彩及艺术表现诸方面的研究。这有助于揭示筝乐的本质,指导筝乐的赏析、演奏和教学。其次,由于苦音筝曲存在于多种流派的筝曲中,探讨筝乐苦音有助于对不同流派筝曲的了解和掌握。其三,通过研究筝乐苦音,可以开拓筝乐作品创作领域中的新思维、新技法。这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指导作曲者创作多种不同风格的苦音筝曲,而且可以运用苦音调式音阶的特性创作出大型富有戏剧性冲突的筝乐组曲、协奏曲。在这一点上,笔者通过在筝曲创作中运用移宫犯调变换出苦音音阶而获得的新音调、新色彩、新的艺术表现就深有体会。总之,对筝乐苦音的探讨,既有历史的回顾与研究,又指导筝曲的创作与发展,因此是

很有意义、很必要的。

三、各地苦音筝曲的特色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苦音筝曲,有三个共同点:第一,都具有特性音微升Fa 和微降si,其调式音阶都是苦音音阶。第二,其表情意义,都是苦楚、哀伤、激愤、深情的情感。第三,每个地区的苦音筝曲,大都采用徵调式。这些苦音筝曲,也有三个不同点:第一,不同地区特性音的旋法走向不同。第二,不同地区特性音的滑音走向也不同。第三,不同地区特性音的揉弦方法不同,以及揉弦与滑音的组合方式也不尽相同。

1.陕西筝曲

陕西筝,即秦地之筝,由于其发祥于秦地,故同陕西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陕西筝曲大都来源于陕西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唱腔旋律。而陕西有代表性的三大剧种(秦腔、眉户和碗碗腔)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徵调式的苦音音阶,其中微升fa 与微降si 在演唱(演奏) 中具有不稳定的游移性,一般情况微升fa 下行向m i 游移,微降si 下行向la 游移,其哀怨、凄楚的色彩相当浓郁。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陕西筝演奏,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还见遗存,在其它民间音乐中已难见到。这说明秦筝在秦地并未失传,余绪尚存,“真秦之声”犹在。现代筝家据民间音乐素材改编或作曲的陕西风格筝曲已成为当今陕西筝曲的主要成份。这些筝曲主要有《秦桑曲》(周延甲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焦金海编曲)、《香山射鼓》(曲云曲)、《三秦欢歌》(魏军曲) 等。根据陕西《碗碗腔》的旋律素材创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