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筝乐中“苦音”的研究
论陕西筝派中“欢音苦音”的艺术特点
当今古筝艺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由于地区的差异造成了 它们格局地方特色的艺术特点。单单拿陕西筝派来说,陕西筝吸取 陕西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艺术,造就了陕西筝独特的艺术风格。陕 西筝曲中独特的“欢音”“苦音”以及它的演奏技法,使陕西筝派 区别于其他筝派,独具了自己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各种不同流派 风格的筝曲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陕西筝人在“秦筝归秦”的 号召下为振兴陕西派筝曲做了许多努力。 一、陕西筝派的特点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早在战国时 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如今的陕西)这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 秦筝。古筝的分布面广,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就逐渐形成了众多流 派, “茫茫九派流中国”就是个概括的说法。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 史发展中,根据流行地域的历史文明,地理环境,气候方言,地 方文化,民间风俗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融合了当地的戏曲,说唱音 乐,民间音乐,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演奏风格和艺术特点。而古筝 发展中形成了“潮州、山东、客家、浙江、河南”这五大筝派。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 “古筝”这个乐器就在秦地流传,所 以这个乐器在陕西历经了长时间的传播。但也正是因为历史的久 远,陕陕西人民逐渐认识到了“秦筝归秦”的重要性。
陕西筝特点的形成跟它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陕西 地区有着复杂的地理环境,北部沟壑纵横,布满丘陵;关中地区则 是水土丰厚,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陕南则是秦岭巴水,汉水蜿 蜒。正如这复杂的地理环境才孕育和造就了丰富的民间曲艺品种。 秦筝演奏中带有浓厚的秦腔。陕西筝乐曲主要是吸取了“秦 声”中大量的传统音乐曲调,包括了陕西丰富的民间音乐,主要是 秦腔、迷胡、碗碗腔三大剧种。秦腔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戏曲剧 种。主要流行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其用梆子作为打击乐器,所以 又叫做“梆子腔”, 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叩击时会发出“恍恍” 之声)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这两部分,每一个部分都 有欢音和苦音的分别。苦音腔最具有秦腔的特色,哀婉深沉、激烈 慷慨,最适合用于表达怀念、悲伤、凄凉的感情;欢音腔欢快、灵 动、弹奏有力,擅长表现愉悦、爽朗、轻快的感情。用迷胡音乐来 作为筝的伴奏乐器,在明代就已经被使用广泛。碗碗腔曾名华剧, 最早流行于陕西东部的华县一带,是当地皮影戏的唱腔音乐。于清乾 年间就十分流行。因其一个形状像一样小碗的铜制打击乐器而被命 名,碗碗腔的音乐旋律优雅细腻,缠绵婉转,带有抒情性,十分扣人 心弦。下面将讲解到的《秦桑曲》就是以碗碗腔为素材进行创作的。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起标志性的音乐特征由“欢音” (又称“花音”“硬音”)和“苦音”(又称“哭音”“软音”)以
学古筝的苦与乐
学古筝的苦与乐作者:郑欣琪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13年第01期古筝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我从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古筝。
别看古筝只是“手上的功夫”,可真要学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初学古筝,听着叮叮铛铛的琴声,我觉得特好玩,很有趣。
可是当我学到古筝五级的曲目时,遇到了“瓶颈”。
从五级开始,演奏的速度就得加快。
曲子中有很多个音,音阶跨度很大,需要将虎口撑直,手指伸长,弹连续的好几个音,同时左手还要配合右手弹奏。
这首曲子是欢快的、热烈的,为了制造热闹的气氛,还要加强力度。
有一次,老师要求我每天练上一小时。
我反复弹了好几遍,渐渐地,我的手指酸了,腿也麻了,架着的手肘子也累了。
我很想停下来,但为了下次上课时不挨老师的批评,我只得硬着头皮弹下去,可这时,我的手仿佛不听使唤了,总是弹错,弹出来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我灰心丧气,干脆不弹了。
妈妈听着听着没了声音,过来问我:“怎么不弹了?”我赌气说:“就不弹了!”妈妈又说:“看你那嘴,能挂上个茶壶了!”“你不要老笑话我。
”我又好气又好笑。
我深呼一口气,又苦练下去。
工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寒假,我考取了古筝业余五级,完成了我刚学古筝时定下的目标——在小学阶段考取业余五级。
正巧,这个学期,学校的民乐团需要一个学生去弹古筝,音乐老师找到了我,让我加入民乐团。
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我只顾着自己弹,不会融入到乐队的集体中。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学会了听从指挥与合作。
学校艺术节的闭幕式上我终于有机会在全校老师和同学的面前演出,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更让我高兴的是,民乐团要到韩国去交流演出,2012年7月18日,我们学校民乐团来到韩国仁川,和韩国的中学生进行了艺术交流。
我获得了一个与韩国学生交流、拓展视野的机会,并且能将我国音乐带到韩国,让更多人欣赏到中国民乐之美。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
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学习的任务更重了!妈妈问我:还学不学古筝?我想了想说:“学!”自己实在是喜欢上了弹古筝,我不想放弃!学古筝有苦有乐,既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
古筝演奏中“杂音”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古 筝 演 奏 出 现 杂 音 的原 因 f ~ 1外界 因 素
、
中. 需 要 将 文 化 等 多 方面 内容 融 入 到 古 筝 演奏 中 , 深入感 受作者 的心境 , 与 其 产 生 共 鸣 ,进 而 演 奏 出 令 人 印 象 深 刻 的 乐 曲 因此 , 在 古筝学 习过程 中 . 演 奏 者 要 重 视 平时练 习, 保持认真 、 仔细的态度 . 加 强 对 古 典 等 文 化 的 了解 和 认 识 ,放 松 心 情 。 在 演 奏 中呈 现 一 种 自然 状 态 。 加 强 对模 拟 演 奏 的练习 , 而 培 养 演 奏 者 自信 、 从 容 的
理、 疏 松 度 等 因素 , 钻 则 阳面 中段 、 通 纹 材 质 的 面 板 在 后 岳 山部 分 . 在 其 与琴 弦 接 触 的地 方 开 一 个 小槽 . 减 小振 动 . 从 而 有效
形式 . 对演奏者 的要求很 高 , 需 要 演 奏 者
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等 . 在 平 时 练 习 过 程
音 问题 在 一定 程 度 上 会影 响演 奏 效 果 . 因 此, 加 强 对 古 筝 演 奏 的 研 究 至 关 重 要
一
量和效果 , 稍 有 失误 , 就 会 出现杂 音 。另外 , 古 筝 按 滑 以及 刮 奏等 因素 也会 产 生 不 同程 度 的杂 音 , 需 要演 奏 者 勤 加练 习 , 掌 握 古筝 基础 演 奏 方 法 , 才 能 够 避 免 杂 音 问题 二、 解 决 古 筝 演 奏 中 杂 音 问题 的 有 效 对 策 f 一 1合 理 选 择 古 筝 在 选 择 面 板 过 程 中 . 要 综 合 考 虑 文
一
,
常打开琴盖 , 久而久之 , 导 致琴 盖 松 动 . 在
秦筝“苦音”声不苦
秦筝“苦音”声不苦(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筝流派之“陕西筝派”亦称“秦筝”,素以尚“悲”闻名。
此处的“悲”指的是“陕西筝派”中运用“苦音”(“哭音”)音阶所表达的“悲”、“哀”、“恨”、“怨”、“泪”、“怅”等情怀,其利用多变的“中立音”声响生动的刻画出筝音的特色以及筝曲的表情内感。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凄凉曲》、《姜女泪》等。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古筝学科科学化、系统化的飞速发展,音乐受众群体的审美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新时代的作曲家又将“苦音”和“欢音”的表达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苦音”不仅仅是表达悲苦的感情。
它在近现代陕西风格作品中转变为一种渲染的手段。
其定位不仅仅局限在表达悲苦的情感上,而是转化为一种“性格特点”,变成了陕西筝乐的一种标志。
它可以表达悲伤、思乡、感慨、陈述、缅怀甚至喜悦等情愫。
新时期文化与情感的融合赋予了秦筝“苦音”新的标志。
本文以几首颇具代表性的陕西风格筝乐作品试以阐述,具体如下:一、“欢”“苦”二调交替出现曲云老师在1996年《秦筝》杂志――《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一文中也曾论述过这一观点:“实际上,在近几年来创作的陕西筝曲中,在筝的教学和演奏中,音阶、调式的概念有意无意地已经广泛的起着作用,并且从中悟到了一些普遍规律:即由于板式,唱腔音乐的变化而产生的调式色彩和音阶的交替与变化,一般都发生在引子与乐曲段落与段落之间。
音阶交替使用,是陕西筝曲又一重要的风格表现特征。
”在近几年的陕西筝曲创作中“苦音”与“欢音”音阶交替使用,已成为陕西筝曲重要的风格表现。
以其代表作《弦板调》为例。
此曲以陕西民间说唱音乐“弦板腔”为素材,创作中将传统的揉按与现代的快速演奏技法搭配结合,慢板抒情婉转,快板高亢活泼,渲染了吉庆祥和的气氛。
《弦板调》片段(1)(2)此曲分为四个段落,引子与第一段为欢快的小快板,是典型“欢音”五声徵调式(见片段1),第三段慢板转为“苦音”七声徵调式清乐音阶(见片段2)。
古筝演奏中“杂音”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古筝演奏中“杂音”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作者:罗婷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3期摘要:古筝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具有两千年的历史文化。
古筝演奏历来以来都是人们所喜爱的,不仅具有优美抒情的曲调,还具有气势磅礴的乐章,在古筝艺术不断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古筝,然而,在古筝学习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演奏中出现杂音。
因此,本文将对古筝演奏中杂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古筝演奏中杂音问题的有效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古典乐器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古筝演奏 ;杂音 ;原因 ;解决途径古筝始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古老弹拨乐器之一,承载了历史沧桑和世事变迁,以其自身独特的韵味,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古筝演奏过程中出现的杂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演奏效果,因此,加强对古筝演奏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古筝演奏出现杂音的原因(一)外界因素岳山,岳山作为古筝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前、后岳山两部分,前岳山与筝头穿弦孔之间有一段短弦,如果与岳山外侧琴弦接触过多,在演奏过程中就会产生嘶嘶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音色质量。
琴盖,琴盖始终是产生杂音的重要原因之一,古筝琴盖与筝体需要用磁铁和钩子连接到一起,而对古筝调音过程中,需要经常打开琴盖,久而久之,导致琴盖松动,在演奏过程中,由于筝体振动形成杂音,从而影响演奏效果。
琴弦,琴弦是古筝演奏的重要载体,其在质量和规格等方面对演奏音色具有直接影响,如果琴弦材质过硬,易断;反之,琴弦材质过软,就会在演奏中出现杂音。
另外,琴弦安装松紧度也十分重要,过松或者过紧,都会引发演奏问题。
古筝指甲,古筝指甲是演奏的重要工具,材质不同,演奏声音也会不尽相同。
目前,一部分演奏者利用真指甲弹奏古筝,但是,真指甲在弹奏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指甲厚度与拨弦的角度不符合弹奏要求,且极易断裂。
因此,我们主要选择其他指甲来代替真指甲,例如:带帽、穿山甲等,指甲过厚,古筝音色较闷;反之,指甲过薄,导致音色无力,出现杂音。
浅谈陕西筝乐的演奏风格
浅谈陕西筝乐的演奏风格摘要:作为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筝早在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时至今日,陕西筝派依然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同样的古筝却能演绎出许多风格迥异的筝曲,其原因在于各地的风土人情。
每个流派风格的形成,都与当地的民间戏曲、说唱音乐、民歌小调有着必然的联系。
本文以秦桑曲为例浅谈西安筝乐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陕西筝乐演奏风格陕西筝派的特色与陕西的戏曲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陕西的戏曲种类很多,例如秦腔、碗碗腔、眉户、榆林小曲、西安鼓乐等等。
其中秦腔最有代表性,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秦腔音乐反映了陕西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醇厚、勤劳勇敢的民风,较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正是陕西人这样的性格与历史背景,造就了现今我们所听到的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在陕西的戏曲中,人们通常可以通过用语言、情感、和眼神与观众的交流,表现出作品的情绪变化。
那么在古筝演奏中如何在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况下更生动的让观众体会到这种情绪与情感的存在,是笔者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根据陕西的戏曲与语言,决定了陕西流派的音阶特征陕西筝派是“以苦为主,苦欢结合”的音乐风格。
“欢音”(也称花音、硬音)是音乐中常用的基本音节,一般用欢音演奏出来的曲目都表现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
而“苦音”(又叫哭音、软音)一般用来表现缠绵悱恻、凄切委婉的旋律。
但在陕西流派的作品中,苦音用的较多,欢音相对较少,魏军先生在1986年创作的《三秦欢歌》是陕西筝曲中唯一一首全部使用欢音的作品。
“欢音”和“苦音”也叫“二变之音”,“欢音”的音节为正常的sol、la、do、re、mi、sol,“苦音”的音阶为sol、la、降si、do、re、升fa、sol。
浅谈陕西筝乐风格特点
陕西筝乐特擅“苦音”已为之公认,而“苦音”音阶中的fa、si与中国古音阶、新音阶和清商音阶的“二变之音”有所不同。
1.fa、si两音的中立性。
这一中立性和游移性的特点,是陕西筝乐之所长。处于物理效应,fa、si两音通过左手在mi、la两弦施压而上下运动,其游移性便自然出现。而中立性,用左手的力度控制,抑纵自由,此乃“秦声”要秒之处,亦即精髓、灵魂所在。
2.二变之音的游移变化对于调式音阶的变化所产生的风格色彩的变化,是陕西音乐最精辟、最智慧的概括和感性认识。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经过老师的口传心授,长期的耳濡目染,奏出那些时而游移不定,时而坚定不移,风格浓郁的乐曲。
陕西筝乐有独特的音阶结构,“苦音”音阶结构典型代表,建立在其音阶调式主和弦,其和声功能与调性色彩变
论陕西筝派_以苦为主_苦欢结合_的音乐风格_梁书琴
作者简介 李思韵,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文艺评论 Nhomakorabea大众文艺
论陕西筝派“以苦为主,苦欢结合”的音乐风格
梁书琴 (湖南省怀化学院 音乐系 418008)
摘要: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 指陕西一带),所以说陕西是筝乐的发源地,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 值。在陕西地区土生土长的陕西筝派,它的音乐风格特点独具特色, 具体为“以苦为主,苦欢结合”的艺术特色,很有研究的价值。本文 试图从陕西筝曲代表作品《秦桑曲》和《香山射鼓》的筝曲风格和演 奏技巧上对陕西筝派的音乐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来论证陕西筝派“以 苦为主,苦欢结合”的音乐风格。
分的"扎子"鼓点融合在旋律之中创作而成的。 2.音乐本体分析 乐曲的引子以两个泛音表现了高耸的庙宇,沉沉的梵鼓消
失在群山中的回响,打破了终南山麓的寂静,勾画了一幅山雾弥 漫,云雾缭绕,万籁俱寂,喂闻钟之声的音响画面。
﹙1﹚演奏引子,要注重气息的深沉。音与音之间的空间给 人以空旷、回荡之感。虽然是散板,但有散开,也有集中,即散 而不泄,浑然一体。乐曲的慢板以陕西特有的燕乐音阶呈示了肃 穆、悲凉的慢板主题。谱例5
奏技巧,常用于句尾,如《秦桑曲》《姜女泪》等悲情筝曲,速 度教慢,力度(强度)上是逐渐减弱,二度下滑的过程是按音的 余音下滑到空弦音,滑音的清晰度随着余音的消逝而减弱,综上 特点来说这种二度下滑整体呈现出的是精神不振、伤感、抑郁的 情境。
陕西筝曲中的苦音
浅析特色腔调“苦音”在陕西悲情筝曲中的运用摘要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浓郁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古老而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
其中,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筝乐就是西秦文化中的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早在战国以前,筝就流行在当时的秦地,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秦筝”。
秦筝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与各个地方的语言,风俗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不用音韵风格的古筝流派,陕西筝派就是其中之一。
陕西筝乐以善于抒情、善于渲染的独特艺术魅力早已征服无数听众。
一、苦音音乐(一)苦音的含义“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比较特别的音调,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
“苦音”的名称,来源于西北地区的秦腔、碗碗腔、迷糊戏等地方戏曲中“苦音”和“欢音”两大声腔体系。
其中“苦音腔”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
(与之对应的“欢音腔”则表现欢快、明朗,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
“苦音腔”是一种特殊的七声徵调式音阶结构,含有两个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用以表现浓郁的秦声、秦韵。
意思就是,他们不同于西洋乐中钢琴键盘上准确的fa和si,在弹奏或演唱陕西民间乐曲时,就不能以律学标准去衡量,而应该从秦腔的韵味出发,自然流畅的表现出这两个音的特殊效果。
(二)苦音音乐的形成因素1、地域性特点与西北人民性格特点秦地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带,这里常年面对干旱少雨、风霜这种恶劣地自然环境的威胁,严酷地磨砺着当地人民的坚韧和耐性,这样的生存考验造就了西北人民不屈的奋斗精神,但其内心深处也往往潜藏着深沉的凄苦与悲凉。
西北人粗犷朴实、豪迈直率的性格与在良好自然环境下生活安逸的南方人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着凄切悲苦,慷慨激昂并带有委婉,哀怨的感情色彩。
2、语言特点王骥德在《曲律》中曾写道:”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
如何弹好古筝中的“欢音”和“苦音”
如何弹好古筝中的“欢音”和“苦音”
如何弹好古筝中的“欢音”和“苦音”
“欢音”和“苦音”有什么特点,怎么弹奏呢?如何弹好古筝中的“欢音”和“苦音”呢,下面小编为你解答!
七声音阶中“4”与“7”是最能体现陕西筝派风格的特性音,这两个音有两种处理方法,就是“欢音”和“苦音”。
一、“欢音”和“苦音”的特点:
1、“4”和“7”的音准
首先,“欢音”和“苦音”音阶中,当作“欢音”处理时,“4”和“7” 的弹奏是本位音高,即不升也不降。
当作“苦音”处理时,“4”的音高要弹奏成“4”与升“4”之间的音高,即微升“4”。
“7”要弹成“7”与降“7”之间的音高,即微降“7”。
秦桑曲中引子和尾声部分用“欢音”弹奏,慢板和快板部分用苦音弹奏。
2、“4”和“7”的游移性
“欢音”和“苦音”的音阶中,“4”和“7”还具有游移性,向下行二度游移,最后结束在下一个音上。
也就是“4”下滑经过“3”,结束在“2”,“7”下滑到“6”,结束在“5”上。
当我们遇到“43”“76”这样的音时,“3”和“6”都是要下滑的。
这种由不稳定到稳定的`游移特点,形成了乐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苦音”的弹奏方法
1、找到本位“4”和“7”音。
2、在“4”的基础上略加重,在“7”的基础上略回来。
首先找到本位“4”,略加重,找到“7”,略回来。
3、加入颤音
通过这三个步骤,我们就可以找到微升“4”和微降“7”,然后加以反复练习,就可以找到基本的位置了,那么我们就可以一次性弹出来。
这两个特性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多听陕西筝曲,会唱即会弹。
论陕西筝派“以苦为主,苦欢结合”的音乐风格
余音 下 滑到 空 弦音 ,滑 音 的清 晰度 随着 余音 的消逝 而减 弱 ,综 上 特 点来 说这 种 二度 下滑 整体 呈 现 出的是 精神 不 振 、伤感 、抑 郁 的 情境 。 5 颤音 的 苦韵 。颤音 在 陕 西筝 曲中 ,不 仅具 有 润饰 调 式骨 . 苦 为主 .苦 欢 结 合 ” 的 音 乐风 格 。 干音 色彩 音 的装 饰作 用 ,还 拥有 完 成特 殊调 式 功能 作用 。在 陕 西 关键字 :陕西筝派 ;音 乐风格 ;演奏技 法 风格 筝 曲中 , “ 苦音 ”调式 中微 降 S 和 微升 f 这两 个 中立音 的演 i a 奏 ,必须通 过左 手按 颤 完成 。 陕西是 我 们 中华 民族 的文 化发 源地 之一 ,在华 夏历 史上 具 有 以上 是对 秦筝 派 诸 多演奏 技 法 的一 个概 括 ,这些 技 法是 随着 着 辉煌 悠久 的灿烂 文化 ,陕西 古老 而 富有特 色 的 民间音 乐 以其 深 秦 筝 派筝 曲的形成 而 发展 起来 的,演 奏 技巧 中也 无不 孕 育着 陕西 厚的文 化底 蕴 与生 活积 淀 ,造 就 了这里 纯朴 和 浓郁 的风 土人 情 , 筝 派 “ 悲壮 ,凄 苦 ”的音 乐风 格 。 这里充 满着 古 老而 又神 秘 的黄 土文 化 ,在三 秦 大地 上流 传 深广 的 二 、陕西筝 派 的音 乐风格 在筝 曲 中的体 现 筝 乐 ,就是 西秦音 乐文 化 中的一 种独特 艺术 。 艺术 的风 格 , 即是抽 象 的 同时又 是 具体 的 ,它体 现在 具 体 的 在 陕西 地 区土 生土 长 的陕 西筝 派 ,它 的音 乐风 格特 点独 具 特 艺术 形式 中 。音 乐 的风格 则 体现 在音 乐 作品 中 。研 究筝 派的 风格 色 ,具体 为 “ 以苦 为主 ,苦 欢 结合 ”的艺术 特 色 。这种 风格 的还 特 点 ,便 离不 开对于 筝 曲的分 析 。 体 现在 它的演 奏技 巧上 。 下 面将 以陕西 派两 首 代表 作 品 , 《 桑 曲》 和 《 山射鼓 》 秦 香 的筝 曲风 格 和 演 奏技 巧相 结合 进 行 深 入 的 分 析 ,试 对 陕西 筝 派 陕西 筝派 独特 的演 奏技法 陕 西筝 派 的一些 独特 的 演奏 技 巧形 成 了它特 有 的表 现手 法 。 “ 以苦 为主 ,苦欢 结 合 ”的音 乐风格 作 出理性 认识 。 所 谓技 巧 ,就 是指 同一 个指 法在 不 同的 曲子 中根 据音 乐 表现 的 需 1 秦 桑 曲》琴 曲来源 .《 要 而 有 不 同 的弹 法 。概 括 的 说 , 陕 西筝 派 以音 韵 宽 厚 、 慷慨 激 唐 代诗 人 李 白写有 五 言诗 《 思 》 : “ 草如 碧丝 ,秦桑 低 春 燕 越 、悲 壮 中寓有 细语 缠 绵之 意为特 点,在 演 奏上 不仅 具有 浓 郁 的 绿 枝 。当君 怀 归 日,是 妾 断肠 时 !春风 不 相识 ,何 事入 罗 帏 ? ” 陕 西风格 ,更讲 究气 势 与神 韵 ,不但 谨慎 于传 达 音韵 节奏 ,更重 这 首 诗 以第 一人 称 的 口吻 描 写 了一 位 女 子深 深 眷 恋 着 丈 夫 的 心 绪。 视于 反映 情意精 神 。笔者 通过 教学 总结 了 以下 5 : 类 1 .大 指与 食 指 、 中指 、名 指 交 替按 弦 。筝是 以韵 补 声 的一 《 桑 曲 》的 曲作 者正 是借 用 诗 中 “ 桑 ”一 词 ,运用 流行 秦 秦 种乐 器 。 由于 陕 西地 区音 乐声 韵 、旋律 的需要 ,产 生 了左 手 需连 在 陕西 关 中一带 的戏 曲音乐 “ 碗腔 ”素材 ,加 工 提炼 后创 作而 碗 续进 行按 弦 的富有 特色 的技巧 ,在 弹奏 陕西筝 曲时我们 通 常可 以 成 的。乐 曲通 过 委婉 、 缠绵 、激 情 的旋 律变 化 ,描述 了深情 的 女 看 到在某 音符 上 方有 一个 “ ”字 ,这就 表示 左手 必 须用 大指 按 子 思念 家 乡、 思念 亲人 , 盼望 早 日与家 人 团聚 的迫 切心 情 。从 内 大 弦 。这 是陕 西流 派特 有 的技 法 ,用 于4 或 1 7 、7 2 这样 的连续 按 容题 材来 看 ,集 中体现 了悲 韵 ,苦韵 。 弦 ,以便保 持其 风格 和美 感 。 2 素 材介 绍 . 2 .大指 快 速 的托 劈 与 单托 。在 弹奏 陕西 筝 曲时 会 发现 常 使 《 桑 曲》 既有 秦腔 那 大起 大落 ,慷 慨 激 昂的 “ 秦 英雄 曲”之 用 大指 托 劈与 单托 的指 法 , 因为 在 古筝 技法 中, 大指 是最 有 力 、最 悲壮 气势 ,又 有碗 碗 腔音 乐那 细 语缠 绵 ,凄 楚 悲切 ,委 婉酸 楚 的 清 脆 、最 方 便 快速 的, 续 的托 劈 正恰 如 其 分地 奏 出秦 声慷 慨 、 凄 凉 调 。 连 豪爽 的风格 。 碗 碗 腔 :原为 陕 西 、 山西 两 省流 行 的一种 皮 影戏 腔调 ,亦 称 3 撮摇 结合 。为 了加 强旋律 的 丰富 性, . 延长 音 乐节 拍数 , 音 时腔 , 曾用名 华剧 ,以小 铜碗 主奏 击 节而 得 名 。碗 碗 腔 的音乐 特 使 乐 流畅 自如 , 撮 弦后 紧接 快速 密摇 形成 独特 的 演奏 风格 , 样 即 色 是细 腻 、幽 雅 、耐 人听 闻 ,不但 有 独特 悠扬 清丽 的音乐 ,而 且 在 这 强 调 了音 头, 使句读 分 明, 有跌 宕起 伏之 感 。 有 抒情 ,优美 感 人的 唱腔 。 4 二度 下滑 音 。在语 言情 感特 征 中 , “ . 悲伤 ”表 现 为 ,语速 秦腔 :它 的唱 腔分 为 “ 音 ” ( 音 ) “ 音 ” ( 欢 花 和 苦 哭音 ) 稍慢 ,强度 较低 ,清 晰度 不 高等特 点。 陕西 筝派 的二 度 下滑 音弹 两 种声 腔和 六 大唱 板 ,欢 音欢 乐 、明快 、刚健 有力 ,善于 表现 欢
浅析陕西秦筝乐发展与技法韵味
4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有野性的性格,这种技法使得乐曲中颗粒感十足,奏出了秦声慷慨激昂、具有秦人北方性格豪爽的一面。
大指快速拖劈快速“拖、劈”交替演奏,连续拨弦,小指扎桩方向将最有力清脆的声音爆发出来奏出情人的慷慨激昂、热情豪爽的性格。
《乡韵》中的快板运用极具陕西特点的快速双拖、劈指法加左手上滑音、下滑音的按弦,大指按放音的速度稳定性,节奏快速,力度结实,强调重音,追求颗粒感的清晰,快板段落提升整首乐曲速度,将音乐带入高潮。
(二)左手做韵特点在古筝演奏中,除右手旋律音外左手的按音也尤为重要,在演奏时有人称“三分弹,七分按”,中国传统器乐大多依附于声乐或戏曲,而声乐和戏曲的腔调为了吐字清楚便于听众理解,大多需要“依字行腔”,这种“行腔”就要使得演唱的字的音高走向要与其声调一致,而音高与声带关系和古筝左手按弦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民乐古筝艺术流派众多,左手作韵的细腻多变,形成了风格鲜明,韵味独特的各大流派特点。
左手的韵味较为关键,“按、滑、揉、颤、吟”都是演奏曲子的点睛之笔。
虽没有右手指法的多样性,但却是古筝演奏的一大难点,左手的按音间距琴码的远近,按弦深浅程度,压弦琴面板的高低,及指法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音色变化影响着曲子最终的呈现效果。
由于筝是传统的五声民族调式,所以一些曲子中的4和7是要通过左手的按弦来完成的,如降7的按弦力度比原位7力度较小些按弦较浅,触弦面稍浅,升4按弦力度比4按弦力度上大。
陕西秦筝派最为明显的旋律特征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左手按弦弹奏是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在一根弦上按到乐曲需要的音高,而在陕西筝曲上一些乐曲速度较快左手来不及按弦,这就会配合左手大指,大指与二三四指交替按弦来完成乐曲的旋律,在弹奏曲目中需要考虑乐曲的音高低进行准确音准判断。
大指按音是陕西筝曲中较为常见的技巧,由于陕西音乐的旋律激进、风格韵味地域特色,形成了陕西筝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
古筝“苦音”的艺术分析
古筝“苦音”的艺术分析作者:王肖肖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1期摘要:随着古筝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从欣赏古筝,到喜欢古筝,再到努力学习古筝,但是很多老师同学们在演奏陕西筝曲中往往忽略了乐曲的精华部分。
本文从苦音记谱,调式问题切入,重点剖析了苦音的历史发展和在乐曲中的重要元素和在派别中的对比。
关键词:苦音的来源与音阶发展历史筝乐派别对比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59-03一、苦音的来源与音阶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风格,是我国西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等不少汉族民族音乐中,含有“4”和“7”的五声或七声音阶。
“苦音”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它的特点包含秦腔、碗碗腔等。
秦腔、碗碗腔存在于戏曲及其它民间音乐,其中有一种含特性音的腔调,被称为“苦音腔”,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欢音腔”。
苦音音阶“4”为“4”和“#4”之间,微“#4”。
“7”为“7”和“ 7”之间,微“ 7”。
苦音音阶常用七声音阶徵调式,它的排列是:古筝传统音乐用的五声音阶,是按照我国传统的“宫商角徽羽”五音构成的一种音阶形式。
在传统音乐中出现“变徵”或者“清角”的音,出现在传统音乐中,无论五声、六声、还是七声,都是“四度三音列”的五声性旋法。
苦音音阶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领域。
南北隋唐时期,这一带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有学者认为苦音音阶就属古代从西域传过来的,因为在古代一些古老的传统音乐乐种中,常常能够发现苦音的存在。
这种文化的传承发展至今,我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也都能发现大量“苦音”的踪影。
二、苦音的历史发展苦音的音调在传统筝曲中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乐曲的苦音音阶蕴含的情感韵味都跟它们同宗同源——古老的秦声有着相近的意义。
秦筝是历史流传最为悠久的筝乐,而陕西筝派则是在秦筝的发展中一段时间的断流后再度复兴的一大筝派,后来与河南筝、山东筝、浙江筝、闽南筝、客家筝、潮州筝等相提并列。
筝乐“尚悲”之因探析
失衡 。苟子 也认 为 人 的七情 需要 得 到正 常宣 导 , “ 夫 民有 声 ,便 涕泗 呜 咽 ,舍之 而去 。 ” (《 三 国志 ・魏书》 )再
好 恶 之情 而 无 喜 怒之 应 ,则乱 。 ” (《 荀子 ・ 乐论 》 ) 得 如 “ 江 水澄 澄 江月 明 ,江上 何人 掏 玉筝 。隔江 和 泪 听,满 不 到 正常 宣泄 , 则会 出现人 心 之乱 。如 果人 的情 绪 处于 不 江 长 叹 声 。 ” (《 中 国古 典 戏 曲论 著 集成 》 ) 还如 “ 杂筝
古筝 音乐 以它 特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 式演绎 着 曾经 的悲欢 离合 ,悲 中枢 。 ”…
当消极 情 绪 高于积 极 情 绪 时 ,这 些负 情 绪
情之音的魂绕让人 “ 涕 泗 呜 咽 ,舍 之 而 去 。 ” ( 《 三 国 不仅 会 引起人 心理 上 的不 舒服 ,而 且还 有可 能 引起人 体 生
・069 ・
交响 西 安 音乐 学院 学报 ( 季刊 )
—
J i a oX i ang J ou rn al of Xi ' a nCon serva t o
-
。 M
2 0 1 6 年1 2 月 第3 5 卷 第4 期
D e c 2 0 1 6 V o 1 . 3 5 No . 4
关键 词
筝 乐;尚 悲 ;意 象;审 美
人类 发展 的历 史大 都在 悲情 剧 目中落 下帷幕 ,留给 人 类 便 是无尽 的 思考和 那淡 淡 的、忧 伤 的 回味 。历 史上 许 多
一
、
尚悲的人本基础
人物的故事都在唱着悲情赞歌,抒发着人的生命激情 。孔
子 一 生 流 离 颠 沛 , 为 了 实现 治 国平 天 下 的 理 想而 执 著追
古筝“苦音”的艺术分析
l ii
全 曲 结 构 严 谨 ,段 落 层 次 分 明 ,音 调 突 出 “碗碗 腔 ”苦 音 的 音 乐 旋 律 特 色 。乐曲中利用陕 西 筝 派 特 有 的 揉 吟 和 摇 指 技 巧 ,奏 出 流 畅 而 温 婉 的 旋 律 ,充 分 体 现陕西筝派特有的演奏技法,左 手 的 大 指 按 弦 ,将微 #4”和 微 两 个 苦 音 旋 律 中 连 贯 弹 奏 出 来 ,每次两根 弦 以 上 的 托 、劈 与 上 、下 滑 音 相 结 合 并 辅 以 左 手 滑 音 、 颤 音 , 体 现 了 乐 曲 如 泣 如 诉 、哀 怨 缠 绵 的 韵 味 特 征 和 苦音的演奏特点。因为乐曲具有鲜明的演奏特色,所 以一度成为历年来金钟奖的比赛热门曲目。现代陕西 风格筝曲也已成作曲家们音乐创作和改编的热门素 材。
乐 曲 借 鉴 了 陕 西 地 方 戏 曲 的 音 阶 音 律 特 点 ,在曲 谱 上 表 现 为 徵 调 式 七 声 音 阶 中 的 两 个 特 性 音 (也称偏 音)微“#4”和微升“17,根 据 旋 律 的 进 行 ,这两个音还 必须要在微“#4”和 微 7”中加上颤音。上滑音快,下 滑音慢的演奏模式,曲调具有非常鲜明的对比性。上 滑 音 快 可 产 生 激 动 的 情 绪 ,下 滑 音 慢 则 表 现 委 婉 、哀 怨的音响效果,充分展示了陕西音乐中的神韵。
古筝传统音乐用的五声音阶,是按照我国传统的 “宫商角徽羽”五音构成的一种音阶形式。在传统音乐 中出现“变 徵 ”或 者 “清角”的 音 ,出现在传统音乐中, 无论五声、六 声 、还是七声,都是“四度三音列”的五声 性旋法。
苦 音 音 阶 流 行 于 我 国 西 北 地 区 ,西 北 地 区 是 古 代 丝绸之路经过的领域。南北隋唐时期,这一带和西域 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有学者认为苦音音阶就属古代 从 西 域 传 过 来 的 ,因为在古代一些古 老 的 传 统 音 乐 乐
浅谈对苦音的认识
61音乐表演艺术浅谈对苦音的认识【摘 要】苦音,又称“软音”、“哭音”,是一种苦楚、激愤的音调,是一种特性音,表示哀愁、低沉的情绪。
苦音的名称主要来源于西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戏曲,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的秦腔等戏曲,以及其他的一些民间音乐中形成一种含特性音的腔调,被称为“苦音腔”。
本文讲述个人对苦音学习的几点认识,以及对学术态度的看法。
【关 键 词】苦音;认识;偏音;记谱【作者简介】于静敏(1988~),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苦音的认识不尽相同,各抒己见,甚至出现个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由此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对苦音认识的热潮,最终形成三种关于苦音认识的学说:综合调式说、清商音阶说、变体调式说。
三种学说交叉游移,对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致使很多学者对一些错误的研究越陷越深,这充分证明了学术界对苦音认识的不全面,没有形成一套权威的认识体系。
一、问题的产生黄翔鹏先生由开始对苦音的认识定为“七声音阶是以五声为核心的清商音阶体系”,后又认为“它与一般的五声旋法不同,因其有一个降si,fa,do,sol,re 的苦音结构”,这种看法明显是对苦音前后认识的矛盾。
董维松先生认为苦音是”五声性旋法思维的结果,它具有五声性旋法特征“,又特指出它是以经常出现在偏音上的五声性旋法构成,这一说法将偏音纳入到了包含宫、商、角、徵、羽五声之中,把它当作苦音习惯记谱中的偏音。
刘均平先生认为苦音是五声为骨干的六声、七声调式中微降变宫,其本质还是属于五声性的,这种说法是基于五声基础之上的,以五声为基础形成。
而李武华先生所持观点与以上三位学者截然相反,他认为苦音中的si、fa是正音,而不是偏音。
所以,对偏音的认识仍旧存在着一些分歧,这也是一种“表面看问题”的现象。
在记谱上,偏音表面上可能看似是以正音的形式出现,但表面上出现的偏音也可能是实质的正音。
所以,它具有着自身旋法构成的特殊性所在,而这一特性与记谱上的特殊性混淆了。
筝曲《出水莲》中音准探析
筝曲《出水莲》中音准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筝曲《出水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筝曲之一,曲曲动听,曲调优美,具有独特的韵味。
它是古琴演奏中的经典作品,被广泛传颂,深受人们喜爱。
《出水莲》这一曲目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既是琴家们常演的传统曲目,也是古琴爱好者们所钟爱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目不仅在技巧上有着较高的要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精髓。
在中国古代,筝曲被视为高雅艺术的象征,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筝曲《出水莲》正是其中一首代表作品,它融合了古琴演奏的精髓,展现出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辉。
在今天,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筝曲,希望能够领略到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对《出水莲》这一经典曲目的音准进行深入的探析,不仅有助于搞清其演奏要点,更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2. 正文2.1 筝曲《出水莲》概述筝曲《出水莲》是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它曲调优美,旋律动听,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出水芙蓉”这一美丽花卉的深切情感。
这首曲子的创作者具有丰富的音乐才华和文学修养,通过独特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成功地将“出水莲”的形态和精神内涵融入到音乐之中。
筝曲《出水莲》结构严谨,音乐情感细腻,旋律流畅,节奏感强烈,展现出古代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首曲子不仅在古代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也成为了后世音乐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在现代的演奏中,筝曲《出水莲》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常常在各种音乐会和比赛中被演奏和演唱,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赞誉。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和精华,也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2.2 音准概念解析音准是指音乐演奏时音高的准确度,即音符的准确位置和音高的精确度。
在乐器演奏中,音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演奏的效果和听众的体验。
音准的好坏不仅关乎演奏者的专业水平,也反映了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
论筝演奏中音乐表现
论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作者:林玲演奏乐器的人,都遇到一个如何处理和表现音乐的问题。
乐曲处理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规律呢?这是我们迫待解决,并且在毕生的演奏活动中都必须去进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常听说这个人会表现,那个人不会表现,好像表现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不可言传的神秘的东西,其实不然。
众在对乐曲的表现上存在着一些差距,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但并不是天生洽谈室的,更不是命该如此。
“乐感”好点儿的人,可能由于接触音乐早些,实践多些而积累了对音乐的一些认识,但他们的这点“乐感”仅仅存在于感性上,因而便是不自觉,不清醒,不完全的。
“乐感”差点儿的人,可能由于接触音乐晚些,实践少些,对音乐缺乏感性的积累,更缺乏理性的指导。
因此我认为这种善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变的,况且,这里所说的判别并非天壤之别,只要善于学习,乐曲处理的规律既可以通过探索逐步得到阐明,又可以通过实践加以把握。
音乐的表现是通过演奏产生的,所以我们先从演奏活动的概貌谈起:从事古筝演奏与从事其他乐器一样,每天都需要练习,对它的概貌难道还不清楚吗?这很难说,尤如天天在大街上走,但要马上画出一街道地图就很难,画一乐曲演奏活动图更是必须用心好好想一想,因为这样一图对我们今后在演奏这个领域里纵横驰骋是完全必要的。
那么,演奏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可能会说,古筝无非就是用手指去弹奏,这不太简单了吗?是的,但乐曲的演奏,音乐的表现这千头万绪的道理,便是从这个最简单的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这便是这个专业的特殊性。
“演奏乐曲”四个字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用手去演奏是主体,奏人家写好的乐曲就是客体,演奏乐曲便成了互相联系而又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各自由许多组矛盾构成的,于是我们便从这两个方面来具体地看一看它们的情景,试列表如下:乐曲演奏活动表:A、演奏1.方法:姿势状态、手指的训练、指法运用2.技巧:音色、音准、难度、指法选择B、乐曲1.横:动机、乐句、乐段、乐章2.纵:高低、长短、强弱、快慢、和声、音色演奏,对于从事古筝专业的人来说,就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和掌握乐曲演奏所需要的那些相应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筝乐中“苦音”的研究一、苦音、苦音音阶苦音——苦楚、激愤的音调,动人心弦的特性音。
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调,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
“苦音”的名称,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
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的秦腔、碗碗腔等戏曲及其它民间音乐中,有一种含特性音的腔调,被称为“苦音腔”(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欢音腔”)。
苦音腔的调式音阶中有两个特性音,即微升fa 和微降si。
它们对乐曲或唱腔的调式结构、表情意义和艺术色彩有着强烈的影响。
其中微升fa 介于fa 和升fa 之间,音高靠近于fa,而不是升fa,一般习惯记作[↑4 ];微降si 介于si 和降si之间,音高靠近于降si,而不是si,一般习惯记作[↓7]。
由于这两个音具有一定的游移性,有时上行时会略有偏高,下行时会略有偏低。
含苦音腔的音乐具有苦楚、凄凉、哀伤、抑郁、激愤、深情等情感色彩,因而得名。
笔者认为,所谓苦音,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苦楚、激愤的腔调;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这种腔调中的两个特性音:“微升fa 和微降si。
苦音不仅流行于西北地区,还流行于山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福建等地。
在不同地区称谓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与苦音相同或接近。
如:川剧弹腔中的“苦皮”,滇剧中的“苦禀”,冀中唐剧中的“凄凉调”,广东音乐中的“乙凡线”,广东汉调音乐中的“软弦调”,潮州音乐中的“重三六”、“活五”等。
此外,福建南音中的“五空管”、“望远行”也具有苦音的特色。
苦音音阶——燕乐音阶的传存,三分损益律的具体表现。
人们习惯把含苦音的调式音阶称为“苦音音阶”。
在戏曲音乐中,苦音音阶常用徵调式七声音阶,它的排列是:这个音阶的特性音是第三级(微降si) 和第七级(微升fa)。
我国传统调式音阶是由“三分损益”(五度相生) 法产生的。
它是由一定长度的弦或管作为起点音“宫”,数次交替采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依次产生了徵、商、羽、角,这五个音按音高的顺序排列在一个八度内,则成为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即:do、re、m i、so l、la )。
在传统乐理中,这五个音被称为“正音”。
按“三分损益”法还可引伸出“变宫”、“变徵”。
从理论上推算,还可由“宫”向下属方面两次“五度相生”而引伸出“清角”和“闰”。
这四个音:清角、变宫、变徵、闰(即fa、si、升fa、降si) ,被称为“偏音”(不作为主音构成调式)。
它们是特性音,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如古籍《战国策·燕策三》曾记载:“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变徵”的悲凉气氛。
由“三分损益”法而得出的上述九音(五“正音”、四“偏音”) ,其中有三组音列构成了我国传统的三种七声音阶,即:1、雅乐音阶(也称古音阶) :由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组成。
2、清乐音阶(也称新音阶) :由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组成。
3、清商音阶(也称燕乐音阶) :由宫、商、角、清角、徵、羽、闰组成。
苦音音阶与古代燕乐音阶的排列大致相同,只不过其“清角”与“闰”要略高些罢了。
因此可以认为,苦音音阶是古代燕乐音阶在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中的传存与遗续。
二、筝乐苦音在筝乐领域中,具有苦音音调的传统筝曲相当多,还有不少根据民间音乐苦音音调素材创作的筝曲,我们可统称之为“苦音筝曲”。
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苦音筝曲,虽然形态不同,风格各异,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苦音音阶和相近的表情意义。
这恐怕与它们同宗同源,都出自古老的西秦之声——秦声、秦乐或秦筝不无关系。
这些筝曲在全国的分布大致有:陕西筝曲中具有苦音调式音阶的筝曲;山东筝曲中个别带微升fa 和微降si 的筝曲;潮州筝曲中的“重三六”、“活五”筝曲;粤乐筝曲(由广东音乐或广东戏曲音乐移植或改编的筝曲) 中的“乙凡线”一类筝曲;客家筝曲中的“软弦调”筝曲;福建筝曲(也称闽南筝曲) 中的带微升fa 和微降si 的筝曲;福建南音筝曲(由福建南音编曲或取其素材而作曲的筝曲) 中的“五空管”、“望远行”特色的筝曲等。
这些苦音筝曲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人们的内在情思,感人至深、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唐诗有云:“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筝人悲怨声”、“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这里的“最苦”、“悲怨”、“不语”、“哀雁”都表达了古代具有苦楚情感特色筝曲的强烈感染力。
中国传统筝曲之所以韵味浓郁、动人心魄,除了乐曲内涵的深刻、曲式结构的完整、演奏艺术的出神入化、乐器制作的精良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古筝特别善于表现乐曲中的特性音,即中国传统调式音阶中的“偏音”。
这与古筝的定弦调式音阶及演奏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筝常用传统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定弦,其它“偏音”靠左手在码外弦段上按弦产生,多数苦音都是按弦所得。
古筝左手的按、滑、揉、颤、点等技法,常能使苦音维妙维肖地阐发人们内在的思绪,从而蕴涵着深沉的华夏神韵。
我们对筝乐苦音的研究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这是对筝乐深刻内涵的探讨,是对筝乐传统音阶的结构、调式思维、音乐色彩及艺术表现诸方面的研究。
这有助于揭示筝乐的本质,指导筝乐的赏析、演奏和教学。
其次,由于苦音筝曲存在于多种流派的筝曲中,探讨筝乐苦音有助于对不同流派筝曲的了解和掌握。
其三,通过研究筝乐苦音,可以开拓筝乐作品创作领域中的新思维、新技法。
这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指导作曲者创作多种不同风格的苦音筝曲,而且可以运用苦音调式音阶的特性创作出大型富有戏剧性冲突的筝乐组曲、协奏曲。
在这一点上,笔者通过在筝曲创作中运用移宫犯调变换出苦音音阶而获得的新音调、新色彩、新的艺术表现就深有体会。
总之,对筝乐苦音的探讨,既有历史的回顾与研究,又指导筝曲的创作与发展,因此是很有意义、很必要的。
三、各地苦音筝曲的特色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苦音筝曲,有三个共同点:第一,都具有特性音微升Fa 和微降si,其调式音阶都是苦音音阶。
第二,其表情意义,都是苦楚、哀伤、激愤、深情的情感。
第三,每个地区的苦音筝曲,大都采用徵调式。
这些苦音筝曲,也有三个不同点:第一,不同地区特性音的旋法走向不同。
第二,不同地区特性音的滑音走向也不同。
第三,不同地区特性音的揉弦方法不同,以及揉弦与滑音的组合方式也不尽相同。
1.陕西筝曲陕西筝,即秦地之筝,由于其发祥于秦地,故同陕西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陕西筝曲大都来源于陕西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唱腔旋律。
而陕西有代表性的三大剧种(秦腔、眉户和碗碗腔)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徵调式的苦音音阶,其中微升fa 与微降si 在演唱(演奏) 中具有不稳定的游移性,一般情况微升fa 下行向m i 游移,微降si 下行向la 游移,其哀怨、凄楚的色彩相当浓郁。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陕西筝演奏,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还见遗存,在其它民间音乐中已难见到。
这说明秦筝在秦地并未失传,余绪尚存,“真秦之声”犹在。
现代筝家据民间音乐素材改编或作曲的陕西风格筝曲已成为当今陕西筝曲的主要成份。
这些筝曲主要有《秦桑曲》(周延甲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焦金海编曲)、《香山射鼓》(曲云曲)、《三秦欢歌》(魏军曲) 等。
根据陕西《碗碗腔》的旋律素材创作的《秦桑曲》可视为陕西苦音筝曲的代表。
乐曲借唐代大诗人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情境,以委婉、柔美、凄楚、激愤的旋律,描述了青年女子思念亲人的迫切心情。
《秦桑曲》独具特色的苦音旋律,优美动听、感人至深。
这种旋律充分展现了秦风的神韵。
著名音乐理论家何昌林先生文章中说:“此曲左手以韵补声的进退复扶所产生的清角与闰音极其美妙地连接使用别具一格的意趣,使人在跌宕错落、莫辨宫商的迷离之际,充分领略了‘秦风’的神韵”。
例如:筝独奏曲《秦桑曲》(周延甲曲)筝独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具有浓郁苦音风格的筝曲。
是笔者根据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填词编曲的同名陕、甘民歌而编曲创作的。
1972 年见到的这首民歌的油印本是用苦音音阶记谱的,因此当时所编曲创作的筝独奏曲也是采用苦音调式音阶写谱的。
这首筝曲,流传很广,深受筝乐演奏者、爱好者的喜爱。
例如:筝独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焦金海编曲)陕西苦音筝曲在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
这种旋律的进行,跳进可使情绪激愤而波动,级进可使情绪深沉而哀伤。
跳进与级进配合进行,使陕西苦音筝曲充分显示了鲜明的地方风格。
下列例子是先行跳进,后行级进:秦桑曲(周延甲曲)陕西苦音筝曲以下行级进为主,上行跳进为辅。
这种下行一吟三叹的曲调,充分表现了哀伤、苦楚的情感。
2.山东筝曲山东筝曲又称齐鲁筝曲,其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以刚劲、明快、铿锵有力的艺术风格称著筝坛。
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封地就在山东荷泽一带。
曹氏不仅擅筝,而且对筝乐颇有研究,曾写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搦素筝而慷慨,扬大雅之哀音”等赞美筝乐的诗句。
山东筝主要流传于山东西南部的荷泽地区,以郓城、鄄城为主,被称为“郓、鄄筝琴之乡”。
同时也流传于山东西部的聊城地区,以临清为主,民间流传“山东尚为齐鲁地,东有奚琴西有筝”的说法。
山东筝曲通常被分为两类,笔者认为,如果加上苦音筝曲,也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结构规范的“八板体”筝曲,如组合起来也可称为“大板套曲”。
主要曲目有《汉宫秋月》、《玉女绣针》、《红娘巧辩》、《隐公自叹》等;第二类是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前奏、间奏及曲牌音乐演变而来的“碰八板”筝曲,主要曲目有《凤翔歌》、《双叠翠》、《呀儿哟》、《过街牌》等;第三类就是苦音筝曲,曲目有《美女思春》、《幽思吟》等。
山东传统筝曲(包括苦音筝曲) 大都采用宫调式音阶,其七声音阶中出现的特性音之旋律走向与陕西苦音筝曲不同。
山东苦音筝曲的微降si,在旋律进行中常上行到主音do,然后再下行至属音;而陕西苦音筝曲微降si 常下行。
姜宝海著《筝学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书的“敬修堂〈筝谱集成及其译著〉”一章中刊有苦音筝曲《美女思春》,并在此书的“金灼南古筝艺术”一章中刊有《幽思吟》。
这两首筝曲的骨干音基本相同,只是变奏加花不同。
其曲意,正如山东筝派代表人物之一金灼南所述:“佳人才子衷于情而限于制”,“闺阁中悲伤抑郁无限的幽感”。
这两首筝曲既有苦音音阶的微升fa 和微降si,又区别于“真秦之声”的陕西苦音筝曲,在它忧思、哀怨的旋律中,内蕴着激忿的情感,有着明显的柔中寓刚的性格特征,这同山东筝派朴实、豪爽的总体气质是一致的。
例如:山东筝曲《美女思春》据知,还有这类苦音筝曲在山东民间流传。
3.潮州筝曲潮州筝,在当地被称为“秦筝”或“情筝”,这显然是与它的悠久历史和善于表达丰富的情韵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