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附5 主要植被 Word版含答案
(课标版)2019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附5 主要植被学案 必修1
附5 主要植被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重点)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天然形成的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红树林(1)分布: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2)植物特征⎩⎪⎨⎪⎧具有支柱根和板状根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的呼吸根种子可“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三、草原与荒漠1.草原(1)热带 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自主诊断]1.植被就是指植物。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5.热带草原上没有树木。
( )6.荒漠植物的生命活动周期都很长。
( )【提示】 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019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附3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含答案
附3 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学习目标:1. 学习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 种常见地貌。
2. 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流水地貌1.流水地貌是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地貌。
2.河流地貌(1)上游:大多地处山地和高原,高差大,水流急,对河道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往往形成峡谷和瀑布。
(2)中下游:水流减缓,河谷变宽,往往形成冲积平原。
(3)入海口:沉积作用显著,往往形成三角洲平原。
(4)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3.喀斯特地貌(1)在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区,常因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而形成特殊地形,称为喀斯特地貌。
(2)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3)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溶洞中发育的石钟乳、石笋、石柱。
二、风成地貌1.风成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沉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风蚀地貌主要有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沙丘、黄土高原都属于风力沉积地貌。
三、海岸地貌海蚀地貌主要有高耸的海蚀崖、深邃的海蚀洞、造型奇特的海蚀柱;海积地貌主要有沙滩、沙洲、贝壳堤。
四、山岳地貌1.褶皱山(1)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2)由褶皱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2.断块山(1)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断块山。
3.火山(1) 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2)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有的火山口中部是低凹的封闭洼地,积水形成湖泊。
(3)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沉积而成的锥形体,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2019-2020年新导学同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3及答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通过示意图,掌握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种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
3.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
(2)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所受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如下所示:发育阶段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初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中期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2.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类型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山前由洪(冲)积扇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堆积而成[易误辨析]冲积扇与洪积扇都是流水在谷口沉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二者发育形成的气候条件有何差别?在湿润、半湿润区的谷口常形成冲积扇,而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谷口常形成洪积扇。
判断(1)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2)河流在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3)冲积扇多分布在山前。
(√)(4)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都会形成三角洲。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形成(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聚落规模⎩⎪⎨⎪⎧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大3.聚落分布(1)平原低地: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易误辨析]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全章整合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整合[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掌握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4.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5.运用知识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影响,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专题一利用河流的水系及水文特征判断流域的地形特征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河流总是在重力作用下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
且河流总是沿山谷发育,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常根据河流分布判定山谷,然后再确定河流地貌。
2.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定地形类型水系的特征与河流支流的汇入直接相关,而支流的发育与形成受地形限制。
(1)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
(2)若水系为辐射状,该地形为山顶。
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1)含沙量大,说明上游地区植被覆盖不好,水土流失严重。
(2)结冰现象,说明该区域冬季气温低于0℃,在我国应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汛期①若出现两次明显的汛期,一次春汛,一次夏汛,则说明该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在我国应分布于东北地区;②若汛期与多雨季一致,则说明该区河流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存在非常普遍;③若河流汛期与气温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根据河流的河床宽度与横剖面形状可判断地形(1)河床较宽阔,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以侧蚀和堆积为主,且河道比较弯曲,其横剖面一般呈“U”型。
(2)河流河床深窄,说明该河流向下侵蚀强烈,一般是分布在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其横剖面一般呈“V”型。
[专题练习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专题二地形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聚落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非常显著。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山东•泰山
——杜甫《望岳》
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
日本富士山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学习目标: 1、辨认不同的山地地貌。 2、区别不同类型的岩层结构。
一、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 1、褶皱 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
D
❖ A.风蚀地貌 B.流水堆积地貌
❖ C.风化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
❖ 3.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 形成的。
作用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
❖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 4.下列地形区中,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
❖
A.汾河谷地 B.黄土高原的黄土
❖
C.泰山
D.喜马拉雅山
B
复习: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表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
向改变地
外 力 作 用
来自地球外部,风化,侵蚀, 主要是太阳辐 搬运,堆积 射能
总的趋势是 使地表起伏 状况趋于平 坦
表,以内 力作用为 主
课堂练习:
❖ 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B
❖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 C.地震 D.火山活动
❖ 2.塔里木盆地中沙丘属于
课堂练习
(3)图中c处是 断层,判断依据是 岩体发生破裂,而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和位移。 该处由于岩石破碎 常发育有沟谷和河流。 (4)从成因上讲,d山称 断块 山,它是 断层 相对上升 的岩块。它与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成因 不同 ,此山在形 态上的最突出特点是 有陡崖 。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 成 低地或谷地 地貌。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9秋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步作业含答案
2019秋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步作业含答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一、选择题(一)读下面景观图片,图甲是一个陡崖,图乙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据此回答1--2题。
1.图甲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 B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2.图乙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第1题,图甲景观是一个陡崖,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第2题,图乙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沉积岩,岩层向下弯曲是受水平挤压的结果,成为山峰是抬升后又受到侵蚀作用。
(二)[2019·山东菏泽期中]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A.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C.岩浆活动D.风化作用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①以水平运动为主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③以垂直运动为主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1题,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是岩浆活动的结果。
第2题,根据三根大理石柱和海平面的关系可知,该地以垂直运动为主,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答案:1.C 2.B(三)[2019·河南省实验中学期中]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流水作用C.外力作用D.内外力共同作用1~2.解析:第1题,由图知,库区是一个背斜谷,是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而形成的。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
在本章中,我们将研讨如下问题。
什幺是营遣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
山岳与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发育的?
地形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教学目的
1.获得地表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知识。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4.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为6课时,其中第一节为1课时,第二节为2课时,第三节为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
逻辑联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一、重点和考点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例(2007上海卷)不同的岩石具有同的成因,可能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人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A B C D三、达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是()A、印尼大地震B、印度洋海啸C、云南东川泥石流D、夏威夷的火山喷发据《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于2001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了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类型。
该处花岗岩岩华丽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滚,仿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掏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左右。
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
这一章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材编排上,本章首先介绍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接着,详细阐述了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最后,探讨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然而,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实例和实验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并解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学生能够描述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图和地貌景观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 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近几年来,丁河段含沙量不断增加。简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对下游河道的
可能影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花岗岩石块被塑造成桃子形状的主要外力作用方式是
A.风化、侵蚀 B.搬运 C.堆积 D.固结成岩
13.导致山顶杜鹃花开放时间比山下迟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热量 C.洋流 D.土壤
14.(18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处位于河口,由于__________作用形成了典型的__________地貌。阐述甲地貌
(3)说出B海域的发展趋势及形成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A半岛盛行图示风向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不定项选择题)(2分)
A.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B.黄河出现冰情
C.长江正值汛期 D.澳大利亚正值一年最热时期
(4)判断A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归纳其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
科目: 地理 授课时间:第 19 周 星期 一
(课标版)2019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小结学案 必修1
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横线上,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①背斜②断层③洪积平原④三角洲平原[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专题一地貌景观图的判读1.常见地貌景观图类型2.景观图的判读步骤第一步,判读景观图表示的地貌类型。
(1)根据地貌所在地区进行判断,如材料或图名中提及该地貌位于新疆地区,那么该地貌极有可能为风力作用形成的侵蚀或堆积地貌。
(2)根据地貌形态判断,如地貌显示为扇形,应为冲积扇。
第二步,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
(1)根据地貌形态明确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还是内力作用。
一般情况下,地表形态变化大的地貌类型以内力作用为主,地表形态变化小的地貌类型以外力作用为主。
例如,形成高山地貌的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的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
(2)观察景观的特殊之处,分析发生过的地质作用。
例如,景观造型奇特或有岩石碎屑说明发生过风化或侵蚀作用,有层状形态说明发生过沉积作用。
(3)根据地貌所在地区的气候等特征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类型。
例如,同样发生了侵蚀作用,于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
[对点训练]1.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2)题。
①②③④(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B.②C.③D.④(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1)D (2)C[(1)读图可知,画①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排除;画②显示平地上的孤峰,是喀斯特地貌景观,排除;画③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排除;画④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我国江南丘陵景观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而今天要讲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
按照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是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就没有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举例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课堂讲义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3)地貌(4)板块构造学说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 的褶皱山系2.断块山(1)断层的形成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断层(如上图)。
(2)位移⎩⎪⎨⎪⎧水平方向:错断原有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其中相对下降部分形成谷地或低地(图 中乙处),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部分成为山岭或高地,又叫断块山(图中甲处), 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3.火山(1)形成: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火山口: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火山锥: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 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思考】1.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不对。
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
但由于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因此,判断背斜、向斜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2.地质构造就是地貌吗?简述理由。
提示不是。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可简单地理解为:地质构造是岩层的形态,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地貌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
3.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5 主要植被
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重点)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天然形成的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
3.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森林
1.热带雨林
(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红树林
(1)分布: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2)植物特征⎩⎪⎨⎪⎧具有支柱根和板状根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的呼吸根种子可“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1)热带 草原⎩
⎪⎨⎪⎧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自主诊断]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
5.热带草原上没有树木。
( )
6.荒漠植物的生命活动周期都很长。
( )
【提示】 1.×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3.√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
4.×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5.×热带草原上也会存在一些乔木或灌木。
6.×荒漠中也会存在一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合作探究·攻重难]
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
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
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罗、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思考交流】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提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3.我国存在热带雨林这种植被类型吗?
【提示】存在。
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因此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
[归纳总结]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环境为植被的发育、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
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如下表)。
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
读图完成(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D.武夷山九曲溪边
(1)A(2)C[第(1)题,图示为热带雨林的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
第(2)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
]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固双基]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襄阳市地理教研员牟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
读图完成1~2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
2.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B.气温
C.降水D.光照
1.D 2.B[第1题,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
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是阔叶。
第2题,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
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
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
”据此完成3~4题。
3.符合上文描述的地点是( )
A.撒哈拉地区B.西欧地区
C.南极地区D.马来群岛
4.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荒漠B.雨林
C.落叶林D.针叶林
3.D 4.B[第3题,材料中的文字描述的是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和东南亚的马来群岛等地。
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景观。
]
2018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读图回答5~6题。
5.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
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6.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5.D 6.B[第5题,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兴安岭属于山地气候,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6题,东北平原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大兴安岭是针阔混交林,内蒙古高原是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是温带荒漠。
]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完成7~8题。
7.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8.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地形
7.C8.D[第7题,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带性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区。
第8题,从图中看,喇叭沟门位于山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喇叭沟门海拔较高,气温低,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