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的发育现状及动态特征_叶裕民

合集下载

2008 叶裕民、李彦军、倪稞:京津冀都市圈 - 中国

2008 叶裕民、李彦军、倪稞:京津冀都市圈 - 中国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raro)的乡城人口流动理论,发展中国家应控制城乡 收入差异,如果听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不仅会引起城市的很多社会经 济问题,最终会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因此必须鼓励与支持农村的发展,制定出一体 化的农村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创造性的、精心设计的一体化农村发展规划。在促进非农产业 发展和人口乡城迁移的同时,注重采取合适的措施,促进农民获自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的增 加,扩大农村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改善农村医疗、教育服务水平和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 这正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的深刻背景。
①本文是教育部 2004 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中国城市化高速成长过程中的统筹 城乡发展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1
是因为人口及其他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的聚集跨行政区域的,是在整个都市圈内进行的。 因此,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镇空间组织形式,都市圈的发展应该既包括城市
之间的一体化,也包括城乡之间的一体化,而城乡之间的一体化是基础。这就自然的要求在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中,在都市圈内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图 1 2005 年京津冀各城市外来人口规模(万人)
400 357
350
300
250
200
150
104
100 50
30 3 6 8 11 30 12 4 3 5 16
0
北京 天津 石家庄 承德 张家口 秦皇岛 唐山 廊坊 保定 沧州 衡水 邢台 邯郸
注:作者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6、天津统计年鉴2006、河北省外来人口统计资料(河北省统计局提供)整 理绘制。
天津 c 河北 38.4 山东 15.0 河南 7.2 60.6 河北 30.0 北京 27.7 江西 7.2 64.8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由于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不太成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个方面。

1.中心城市功能偏弱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增长极。

也就是说,城市群的成长,主要靠中心城市的主导和带动。

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与支柱,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水平。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实力有限,主导城市群发展的动力不足。

尤其是中西部省区城市群,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中心城市难以成为带动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源。

例如,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南宁,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关中城市群中的西安,等等,都存在着自身能力有限的问题。

事实上,许多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不是靠自身的力量来拉动城市群的成长,而是反过来由城市群支撑和推动着自己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于行政的力量)。

这就严重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2.城市群结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城市群功能结构正在发育过程中,还不完善。

一个成熟的城市群,支柱城市(包括中心城市)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且这些支柱城市之间还要形成稳固和强大的功能结构(密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在这方面非常欠缺。

尤其是作为城市群主体的省区城市群,普遍缺少可与省会城市比肩的大城市,因而城市群大都是简单的单极结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结构。

例如,武汉城市圈中的中心城市武汉,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60亿元,占城市群全部生产总值的56%,是典型的单极结构。

又如,成渝城市群1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除了重庆、成都两大城市外,其余大多是中等城市,而重庆、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却分居两端,东西相距350公里以上,中间就缺少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大城市来完善这一地域结构。

再如,北部湾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分别是南宁和合肥)偏居于一端,远离城市群主体,在地域结构上也不合理。

3.城市群产业同构严重一个城市群要想立足于市场,群内各主要城市之间必须在产业上建立起结构性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新的形式,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一)城市群概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带动力和辐射能力的城市群,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

这些城市群在我国的区域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产业升级等起着重要作用。

(二)城市群发展优势城市群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优势:城市群周边资源丰富,土地、人口、市场等资源的聚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2.技术优势:城市群聚集了大量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3.经济优势:城市群内部市场辐射范围广,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

4.政策优势:国家对城市群发展给予了重视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税和投资优惠政策等。

尽管我国城市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1.区域差距: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一些核心城市过度繁荣,而一些周边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

2.城市扩张: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扩张过快、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一些城市群依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够,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未来我国城市群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规划引领:我国将加大城市群规划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群整体功能,促进城市群间协同发展。

2.科技驱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城市群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3.生态优先:加强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群。

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理论架构_省略_创新_来自北京和广州的考察与思考_叶裕民

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理论架构_省略_创新_来自北京和广州的考察与思考_叶裕民
【作者简介】
叶裕民(1962-),女,中国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 民大学城乡发展规划与管 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 民大学--清华大学新型城 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政 策平台首席专家。
【收稿日期】2015-06-17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年 第39卷 第8期 VOL.39 NO.8 AUG. 2015
首先城中村改造的追求超越了改变脏乱差的早期目标把城中村改造上升到城市现代化和中国新型城镇化成败的高度提出城中村蔓延失控已经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掣肘提出城中村改造是城市未来主要的增长点是中国突破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突破口1112次把非户籍常住人口问题的解决纳入到城中村改造研究的框架下城中村改造由政府村集体和开发商三大利益主体上升到包括非户籍常住人口在内的四大利益主体1315秦晖提出城中村因为缺乏居住权比贫民窟更差典型贫民窟的待遇对于他们俨然是梦想16提出要将为非户籍常住人口提供廉价住房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主要任务151718
1.2 城中村改造研究的基本脉络评述 纵观城中村的研究,讨论的问题高度集中在
城中村问题及其原因、城中村改造的路径和改造 模式两大个领域,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对 城中村的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
第一阶段(1993-2002),对城中村问题及其 原因的认识和解析阶段。中国知网显示,这一 时期共发表“城中村”相关论文153篇,年均15 篇。核心主题是揭示城中村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其 产生的原因,非户籍常住人口高度聚集引起的 脏乱差和黄赌毒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李培 林的研究是这一阶段研究成果的集成,并成为 城中村改造进入综合性研究的学术起点。通过 对城中村实地调研,李培林“感到一种心灵的 巨大震撼并惊讶地失语”[4],这里规划、建设、 管理极其混乱,外来人口膨胀,里面的出租屋 成为黄赌毒的温床;城中村产生的基本原因是 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的刺激,是农民由“生存 理性”发展到“经济理性”的结果;针对当时珠 海提出“3年内消灭城中村”[6],广州市提出5年 完成城中村改造[7],李培林深刻地提出,城中村 改造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村落终结过程中的裂变 和新生,伴随着巨变的失落和超越的艰难。他还 提出城中村改造是政府、房地产商和村民博弈的 过程。

中国城市群的阶段特征、趋势及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群的阶段特征、趋势及实证研究
p as s: R st r a iat n u r c r a ia in n r s — o n iJ ba ia o T e ap rsude n z l r a h e o-i u e b nz i d al a k u o b nz to a d c o sprvica ur nz t n h p e t isYa gte Det u i a b n a glmert nf g o ai r o om op at n o si , n  ̄ . n ter v r e  ̄ p wer n Chn su ana lme ̄t ne olt n h p e p ul i I o git  ̄ f an i a d h idie g n o o ia’ ggo o i v ui T e ap r o agu steta i nado i la t sle p ult na o r e h r d ̄ l mn an fcor i op a i ndo mm uiga egvn k o t n r iigwa ohihe dbu o 8a fn n il o mu c in yt g n R ¥ nd a ca c m i ni o at a d li a au e te srt c in o dieen c esa n hs h sc s d h tai at f f r t al i f o s ndtpe fu a y so r Nag l b gome ain rt s o
改革开放以前,中西部地区得益于 “ 三线建设”等
重 点项 目 的推 进,
为倒,该区域 以占日本2 5 6.%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
国6 %的人 口和7 %的G P 1 5 D ;另 方面.世界级城市 群对国家和地区切人全球城镇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至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群逐渐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镇为辐射的格局。

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积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的概念。

城市群之间的城市互相依存,形成了经济、产业、人口流动的有机联系。

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模块也在功能日益强化,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其次,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加速了城市空间的整合。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距离缩小,大大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个城市之间的区域协作也得到了加强,既有着传统的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也有着新兴的创新合作与共同发展。

这种城市空间的整合不仅为城市的效益和竞争力提供了支持,也为人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再次,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特色与优势的凸显。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各个城市都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这种特色和优势迅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比如,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和外向型经济使其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凸显不仅带动了城市自身的发展,也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

一些核心城市发展强劲,周边城市相对落后,这种发展不平衡对城市群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制约;另一方面,城市群发展带来了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

各个城市为了争夺资源和吸引投资,普遍存在城市功能和定位的重叠和重复。

这种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也有着明确的趋势。

首先,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将得到加强。

通过加强城市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推动各个城市的功能和产业互补,实现城市群的高效整合。

其次,城市群将加强核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态势及差异化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态势及差异化发展战略
文 展成 为一定规模 人口集 聚的非农 业 生产 区 化、行政管理中心

2 我 国城 市群发 展 的总体 态 势
随着 我 国城镇 化 的 深化推 进 ,农 业转 移 人 口市 民化 进程 的加 快 ,我 国
( 大中小等级 )
少部分 条件好 的城市进 一步 发展 辐射周边村镇及城市 大都 市区 Me t r o p o l i t a n 壮 大成 为要素集 聚和 辐射能力较 区域的经济 A 文化、 r e a 强的大城市 ,并与周边地 区 ( 卫 行政管理 中心
中 图分 类号 :F 2 9 0 文 献标 识码 :A
定 阶段 ,其辐 射 扩散 能 力不 断增 强 ,并带 动与 周边 地 区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4 1 4 4( 2 ( 1 1 4)一 ( ) 2 — 1 【 1 ( 5 )
作者 简介 张 燕 , 国家发展 和 改革委 员会 国土 开发 与地 区 经济研 究所 助
的 阶段 性规律 ,充分考虑 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的差异 ,
积 极 引导 我 国城 市群 差 异 化 发 展 。 关 键 词 :城 市群 ; 总体 态 势 ;差 异 化 发 展
律 ,针 对 处于 不 同发展 阶段 的城 市 群 ,应 当 因地 制 宜地
引导 实施差 别化 的发 展 战略。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
为我 国推进城镇化 的主体形 态, 已经成 为支撑 我 国经济社
会 发展 的 重 要 载 体 。 从 区域 发 展 视 角看 , 我 国城 市群 发 展 总体 态 势 呈 现 “ 群雄 并 起 、抱 团发 展 、 柔 性 升 级 和 等 级 分 明 ” 四 个 主 要 特 征 。 从 推 进 措 施 上 , 需要 遵循 城 市群 成 长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摘要: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

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

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开发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各级规模的城镇集聚,许多小城镇升格为城市,中小城市演化为大城市,大城市演化为特大城市,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和城镇的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城市群体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同时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对所要研究或要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或对策与措施。

1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研究起步较早。

以戈特曼的研究为例,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对区域人口、产业、空间及城市生活方式等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把纽约都市圈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以前)、城市间弱联系阶段(1870—1920年),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年)和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1950年以后)。

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

城市群:形成机理、发展态势及中国特点分析

城市群:形成机理、发展态势及中国特点分析

[ 作者简介 ] 苏雪 串( 9 3一 ) 女 , 16 , 山西运城人 ,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 院教授 、 博士 。主要研究方 向: 城市与 区域 经济 、 宏
观经济 运行 与发展 。

4 ・ 5
21 02年 第 2期 理论 经 济研 究
是 一个 城市 分 布 的 区域 系 统 , 因而 城 市 群 的 形成 和 还很 显 著 , 化 作用 还是 主流 。因此 , 极 以大 城市 为核
承载 方式 或空 间形 态 。

系, 又理 位
置邻 近 的城 市在 各 自发 展 并 向外 扩 散过 程 中 , 市 城 之 间 的空 间距 离 不 断缩 小 , 城市 之 间 的分 工 和联 系 程度 增 强 , 而形 成 城 市 群 。可 见 , 市 群 是 当 从 城 经济 发 展达 到较 高水平 时 , 城市 规模 扩大 , 形成 大都 市 区 , 多个 大都 市 区逐渐 聚合 的结 果 。 且
鳖.生笪理鳇 .
理论 经 济研 究
城 市 群 : 成 机 理 、 展 态 势 及 中 国特 点 分析 形 发
苏雪 串
( 央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京 中 北 10 8 ) 0 0 1
[ 摘
要 ] 城市群是城市化高 级阶段的城 市空 间形态。城市群 的形成和发展 , 受空 间相互作用 、 产业转 移、 聚

e ao oi glp l s
空 间 毗 邻 的 大 都 市 区 聚 合 而 形 成
的 城 市 化 地 域
构 、 市功 能等 相应 调整 , 而城 市地 域空 间形 态不 城 从
断 演变 , 最早 的城 镇发 展 到城市 群 , 从 这一 过程 如表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地区状况与发展研究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地区状况与发展研究
一 、城市群及其发展机制 法国学者戈特曼 ( gott mann) 在 1957 年首次提 出了 megalopolis 的概念 ,指的是巨大的多中心城市 化体系 ,它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很强的内部关联性 。 这一崭新的城市群体概念被地理学者和城市规划实 践者所接受 ,并公认为是城市群现象研究的起源[1] 。 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城市群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 识 ,对其空间范围和发展机制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是城市群是一个区域城市集聚的现象 ,由诸多不同 等级规模的 、彼此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 ,以 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作为核心 ,借助于现代交通工 具和通信网络的通达性 ,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 间的联系 ,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 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看 ,整个社会的发展史就 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 、农村人口逐步 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 客观过程 ,从其初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要经过镇 、
第 24 卷第 5 期 Vol. 24No . 5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Xuzhou Instit ute of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2009 年 9 月 SEP1 2009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竞争力学说认为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 ,一个 国家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只是其较为主要的城市 , 以及在主要城市相对发展基础上的由一些在经济中 具有内在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群[4] 。城市群的合 理规划和建设 ,将有效地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 发展 ,这已是国际上不争的成功经验 。城市群不仅 能够解决单个大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交通拥挤 、环境 污染 、失业率高等顽症 ,而且使核心城市的社会经济 影响力通过节点城市向区域传递 ,带动以核心城市 为中心的周边城市发展 ,通过优化城镇和产业空间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时代城市化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是一种通过城市间相互联系与协作,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集约利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就目前来看,在全国规划范围内共有12个城市群。

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带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重心,成为了引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排头兵。

其次,作为我国战略性长远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中西部城市群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中日益崭露头角。

中国城市群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1. 区域发展互补性突出:城市群内部各区域的发展比较均衡,区域间依托城市群互补发展。

2. 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传统的南北经济分化现象逐渐得到逆转,城市群内部的极化现象逐渐减弱。

3. 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双重驱动。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趋势从城市群集聚的规模、地域、产业、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以下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趋势:1. 产业协同的加强:城市群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构建产业体系。

2. 区域空间规划的优化:未来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空间的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空间辐射力。

3. 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引领未来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

4. 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加强城市服务与环境建设。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城市群体系初具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

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

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 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

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

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

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4.地级城市成为城市群的骨干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具有比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更大的政治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新中国70年城市群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城市群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关键词 ] 新中国 70 年 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9)11-0018-08
城市群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载体,每一次 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都将促进新兴国家掀起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 进而催生出一些具有 战略支撑意义的城市群。中国学者对城市群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利用四十年的时间 实现了从概念的引入到结合中国实际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城市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与政 策探索层面还是实际培育和发展层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巨大的成就,战略地位和作用愈 加凸显。可以说,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已 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和增长极。因此,很有必要对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尤其是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情况和理论成就进行梳理总结,明晰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而找准方向,推动其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18

2019 年第 11 期《发展研究》
的译名将西方学者戈特曼的有关思想引入中国,具体解释为“至少有着 2500 万城市人口,城市 用地比例越来越高,城市与城市间的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相互蔓延,甚至连成一片”[2]。 1988 年,周一星在都市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大都市带接轨且符合中国特点的“都市连绵区” 的概念,同时指出中国东南沿海已经形成了两个都市连绵区,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含 港澳)地区,并分析了这些地区所共有的社会经济特征 [3]。
(二)20 世纪 90 年代城市群的出现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受城市 化和郊区化的共同影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且与周边区县存在紧密交互作用的都市区成为我 国城市化的新形式,并开始出现由若干个都市区组成的城市密集区。姚士谋等(1992)在《中国 的城市群》一书中将其称为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并概括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 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 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 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4]。该阶段,除了长三角地区沪宁杭、京津冀、 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较快且比较完善之外,还有成渝、中原、关中、长 江中游地区、哈大齐、长吉和厦漳泉地区等城市群也在逐步完善和集中化,群体组合的趋势更 加明显。这些城市群正在成长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主要力量。 (三)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 21 世纪,我国城市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术界和政府层面对于城市群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长株潭等几大城市群的理论与实 证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政策层面,自 2006 年起我国就开始将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 间主体;2010 年 12 月印发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城市群作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 2013 年 12 月召开的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 2014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 化规划(2014— 2020 年)》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提出以城市群为主 导,构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2016 年 3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加快城市群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 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 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 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 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促进以拉萨为中心、以喀什为中心的城市圈发展。 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2018 年 11 月 28 日发布的《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提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 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区域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 江经济带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 带创新绿色发展。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 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除此之外,国家层面相继也出台了一系列精细化的发展规划,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 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等。官方 公认的城市群数量也由 1 个增加到 10 个,再到目前的 19 个 [5]。截至 2019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 共印发了 11 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纲要,这些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 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

城市群发展现状

城市群发展现状

城市群发展现状城市群是指多个城市之间形成的一种近距离、高度联系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是维护城市空间有机组织形成的一种新模式。

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城市群发展现状的描述。

首先,在中国国土广阔、地域辽阔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出现了日益增多的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推动了一系列城市群的规划建设。

例如,华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已经成为了国内重要的经济发展极,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其次,城市群发展现状表现出高度规划和整合的趋势。

在城市群规划建设中,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通过统一规划、市场协调等手段,各个城市的经济产业实现高度融合和互补发展。

这种整合也带来了经济规模效应,使城市群内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第三,城市群发展现状还呈现出区域内城市协同发展的态势。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又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城市群内的城市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群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四,城市群发展现状还表现出城乡一体化的特点。

城市群内的城市可以吸收农村人口就业,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增长。

最后,城市群发展现状还需面对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群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即有的城市群发展较快,而有的城市群发展较慢。

另一方面,城市群的发展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问题,需要加强环境治理、交通规划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

综上所述,城市群发展现状呈现出快速发展、高度规划和整合、城乡一体化等特点。

城市群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解决其中的问题和挑战,推动城市群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当今中国城市群发展演进新趋势探析

当今中国城市群发展演进新趋势探析

当今中国城市群发展演进新趋势探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当今中国的城市群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城市群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群的发展背景、现状和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当今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演进新趋势。

一、城市群的发展背景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城市组织形式。

它是由一组城市和周边地区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联系的空间集群。

城市群的发展既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当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对农村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这些因素奠定了城市群发展的基础。

二、城市群的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和哈尔滨等城市群为代表的6大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共涉及到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但聚集了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并创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3/4以上。

同时,这些城市群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和加快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群的发展趋势1.城市群网络的构建城市群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越来越多的新城市群诞生,成为了城市群网络的一部分。

这种网络可以通过高铁、高速公路和飞机等交通运输方式连接各个城市,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推进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并进的转型。

同时,城市群网络还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核心地位,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一批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2.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城市群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愈发明显。

例如,京津冀城市群内有着明显的产业配套和资源互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1+4”城市群发展格局,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交通、贸易、能源配套中心等等,通过城市群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城市群之间的优化配置资源、共同发展、实现互赢。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使合作 的组织机构架空 。我国城市群城市间的协调合作 , 还停留在各种 会议制度与单项合作机制和组织上, 缺乏一系列成熟的、 制度化 的机制
动力。 ( ) - 协调发展的组织载体不完善 城 市群公共问题 的治理 , 需要设计一 套精细 的组织机构作为载体。 一 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还没有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 构 , 也 没有相 应的协调机制。我国城市群对跨区公共事务合作治理 的组织体 系也较 为松散, 没有建 立—套功能 『的组织机 构。 国城市群各城市间 生 我 协调发展很多都是靠地方领导人来推动 的,一旦地方领导调动便容易
关键词 : 市群 协调发 展 路径选 择中存 在 的 问题
受地方利益和行政区划的影响,我国城 市群城市 的发展大多立足 于本地区利益 , 乏整体上的宏观协调 , 缺 尽管有时会在某些领域进行合 作, 但也只是临时性 的和非制度化的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地方保护主 义盛行 , 一) 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地方保护 , 是指地方政府在 经济发 展过程 中 , 采取不正当的手段 。 为本地区企业的发展提供地方性保护政策 ,以维护本地区自身的经济 利益 。在我国城 市群发展过程 中, 各地方 政府 出于对 自身利益 的考虑 , 过多的干预市场经济运行 , 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 , 进而形成 了地方保护 主义 , 限制了区域 内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地方保护主义有多种 表现 形式 , 如对产品和企业的封锁和保护等 。 而 『竞争则主要是因为各地 生 政府为了追求地方利益 , 而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促进本地经 济社会的发展 , 出表现在招商引资等方面。 突 ( 基础设施重复建 设, 二) 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趋 同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指的是不同地区间产业结构 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共 同的相似倾向,主要表现为不 同地区间 结构差异趋于缩小 , 产业的地域特点不甚明显 , 各地区产业门类 日益齐 全, 主要行 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集中度下降 。 城市群快速发 展的前提就 是要实现 区域内产业结构 的合理规划 , 为其发展提 供结构基础 。 但是 目 前我国城市群 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 ,各个城市发展规 划中设定的主导 产业也基本相 同,导致城市群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产业发 展链条的可持续性 。 ( ) 三 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不高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 睦,所有无法消除在公共物 品 使用上的“ 搭便车” 问题 , 进而使生产者不能回收他们 的投资成本而缺 乏提供这类物质的意愿。从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情况来看 , 很多区域 公共物品的提供是由各地政府来提供的.如城市群区域内高速公路的 建设 、 的疏通等 , 河道 这对于城 市群 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但是由于 区域内公共物品对各地的作用不尽相同,可能会导致在不同地区对同 公共物品供给或 同一地区对 不同公共物品 的供给 的积极性大不相 同, B 对 些有可能会对本地带来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公共物品 , 方 地 政府供给 的积极 I 生 可能会高点 ,而对那些没有明显效益的公 共物品等 提供就 没有那么积极 。这样就会使城市群区域内的有些公共物品无法 有效的整合 ,发挥不 了整体的效 益,导致部分公共物品的供 给效率不 高。 ( 过于强调经济增长 四) 改革开放后 , 我国确立了以经 济增长为中心 的发展战略 , 其后几十 年间 , 经济取得 了飞速 的增长 , 但也带来了许 多问题 , 为突 出的就 是 最 人口增长 、 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在我国城 市 群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主要参与 者的各个地方政府都把经济增长作 为 治理的主要目标 , 而忽略其他 目标的实现。这一方面是由于 中央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指导 ,另一方面与中国当前的官员考核体制也有 关 系。 当前社会背景下 , 在 政府官员的提升主要是看政府官员的业绩和能 力, 而这些又主要是通过经济的发展状况来实现 的。在此背景下 , 就造 成了区域治理 中片面追求 G P增长的现象 , D 而忽视了对区域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培养 。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
叶裕民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城市现代化包括城市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城乡一体化则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其生活质量差异状况来反映.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质量还比较低,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的9个超大城市没有一个进入高度现代化的行列,大部分都属于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水平;城多一体化程度更低,还处于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阶段.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城市化质量.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叶裕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演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质量差异趋势研究——基于地级市的数据 [J], 张林;杨小娟;吴客形
2.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的城市化质量比较研究 [J], 刘桂菊;吴明发;黄嘉恩
3.中国城市化质量区域差距比较研究 [J], 李琪;;
4.中国城市化质量区域差距比较研究 [J], 李琪
5.四、城市化研究——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J], 汪小青;张晓玲;陈晓杰;程学斌;江明清;郑蔚菱;陈光政;杨永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分析

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分析

城市群
总人口比重 土地面积比重
GD P 比重
工业总产 值比重
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比重
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比重
长三角
珠三角
沿 京津冀北 海 辽中南
福厦
山东半岛
长株潭
武汉
中 部
中原
吉中
哈大齐
西 成渝 部 关中
合计
5. 89 2. 04 4. 65 2. 19 1. 67 3. 03 0. 97 2. 38 3. 03 1. 46 1. 80 6. 49 1. 69 37. 30
表 3 我国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 2002 年)
Tab. 3 Composition of GDP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 2002)
城市群
全国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北 辽中南
福厦 山东半岛
第一产业比重
15. 40 5. 86 5. 60 8. 80 8. 80
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 亿元
5 443. 14 2 969. 85 3 561. 00 1 114. 05
837. 75 1 714. 83
399. 47 927. 25 595. 35 545. 88 663. 04 2 108. 18 550. 65 21 430. 46
实际利用外资 金额/ 亿美元
2 总体实力分析
依上述原 则划 分, 目前, 我 国 大型 城 市群 共 有 13 个, 具体情况详见表 1, 表 2 和表 3。可以看出, 这 13 个 大城市群在我国社会 经济 发展中 举足轻 重。2002 年, 这 13 个大城市群 土地 面积虽 然仅占 全国 的 12. 18% , 但其容纳的 人口 却占全 国的 37. 30% , 实现 的 GDP 和 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 71. 24% 和 75. 17% , 完成的 社 会消 费 品 总 额 和 实 际 利 用 外 资 额 则 分 别 占 全 国 的 65. 51% 和 85. 91% 。 2. 1 东部地带 2. 1. 1 长江 三角 洲城 市群。长 江三 角洲 城市 群是 以 上海为龙头, 由 15 个地级以 上的中心城 市所组 成。包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_叶裕民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_叶裕民
作者简介 叶裕 民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 划 与管理 系系主任 , 教授 , 博 士生 导
师 , yym zey@ vi p书 ina ! om
*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品牌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 务费专 项资金资助 ) 项 目成果 (项 目批准 号 10X N 1 0 21卜 本 文 系作者 根据在 20 1 2 年 / 第 九届 中 国城市 规划 学科 发 展论 坛0 _ L 的演讲整理而成
a l e r o r s; P ra e tie a l a P P r o aeh
中图分类号 T U 98 4
文献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0 一 336 3 (2 0 13 )0 1一 00 0 1一 09

国未来时期转型发展 的主旋律是新型工业化 ! 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 统筹 城乡发展是同步推进 / 三化 0 系统方法的综合集成 "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 内容
叶裕民
中国统筹城 乡发展的 系 统架构与实施路径
边缘群体转化为 中间者 阶层 , 进而逐步建立 以中产阶级为主体
统筹城 乡发展 : 中国现 代化 的必 由之 路
,. , 现代化二 工业化+城市化
的现代社会结构 "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 于中国国家现代化 , 犹 如鸟之两翼 , 车
之两轮 , 共 同推进 国家实现国强与民富 "
了各地 区统筹城 乡发展 的个性特征 " 为 了
避免各地 区重复 出 现 简单 ! 但后果严重的
错误 , 其 次进一步剖析在 中国广泛推进统 筹城 乡发展 过程 中的理论 误 区和 实践错
sy st em , . A m on g t h e sev en l ev el s , the f i rst f o ur i nv o l v e su P erst U et r u ral d esi n g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2020-09-13 18:31:38 举报提到城市群这个概念,可能每个人都有所了解,很多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不下三个,比喻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然而很多城市群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名头,离真正成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早在2018年,国务院发文明确指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以上海为中心来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引领成渝城市群发展,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对于我国城市群最清晰的定位与规划,截止到目前真正建成城市群的其实只有2个。

根据城市群的定义,即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组成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群内须有多个特大城市或者大城市组合而成,最少是3个,比喻世界公认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就包括了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在内的多个大城市,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包括了神户、东京、名古屋、大阪在内多个大城市。

而在我国城市群格局中,能与之对应的只有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称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十大城市群之一,群内包含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规划以上海为核心,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合肥等大城市为中心协调发展,在2030前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城市群。

该城市群包含了6个经济超万亿大城市和两个经济规模超9000亿的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部分城市经济截图粤港澳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再加上东莞、佛山、珠海等一共11个城市为主体,组成了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两大城市群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城市群内人口规模不低于 200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规模不少于 1000 万人,区域城市化 水平大于 50% ;
③城市群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工业化程度较高,一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④城市群经济密度大于 500 万元 / 平方公里,经济外向度大于 30% ; ⑤铁路网密度为 250 - 350 公里 / 万平方公里,公路网密度为 2000 - 2500 公里 / 万平方公里,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由小城镇过度分散 的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和低效率问题日渐突出。加 之中国城市改革逐步深化,城市工业化快速推进,乡 镇企业面对激烈竞争日渐式微,效益差的企业被淘汰 和整合,发展好的企业则进入城市发展; 一部分适合 于本地发展的产业留在小城镇,部分富有竞争力和聚 集效应的小城镇发展为城市,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以城 市为主的时期。在此背景下,1996 年颁布的“九五” 计划及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形成大中小城 市和城镇规模适度,布局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3CJL025) 。 〔收稿日期〕 2013 - 07 - 07 〔修回日期〕 2013 - 09 - 06
城市科学
·9·
《城市问题》2014 年第 4 期
中国城市群的发育现状及动态特征
了以小城镇为主、以城市为主、以城市群为主的发展 过程。而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空间战略正是中 国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结果。
表1
西方国家城市功能区域界定标准比较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日本
指标
功能区 都市统计区 小型城市统计区 普查都市区 普查聚集区 标准大都市
劳动市场区 都市圈
规模 > 5 万人 > 1 万人 > 10 万人 > 1 万人
> 5 万人
中心市
其他白天人口 > 夜间人口
里 /万平方公里; 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大于 65% ; ⑨流动人口占比大于 65% ; ⑩工业总产值占比大于 70% 。
都市密集区
①至少有一个特大城市作为核心城市; ②区内各城市与特大核心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在 2 小时交通圈内,与超大核心城市的联系
在 3 - 4 小时交通圈内; ③核心城市外围以县级市( 县、区) 为基本组成单元,域内城镇人口密度达到 300 人 / 平方公
城市群
①至少有一个人口在 200 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或一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或两个人口在 100 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②与核心城市的通勤距离不超过 4 小时; ③区域范围应达到 2 万平方公里; ④建制市的数量不少于 5 个; ⑤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相对公认的名称和区域范围。
城市群
①城市群区域总人口超过 1500 - 3000 万人; ②城市群内特大城市不少于 2 座; ③区域内城市人口比重大于 35% ; ④区域内城镇人口比重大于 40% ; ⑤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比大于 55% ; ⑥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完整,形成 5 个等级; ⑦交通网路密度: 铁路网密度为 250 - 350 公里 / 万平方公里,公路网密度为 2000 - 2500 公
城市群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聚集的高级 形态,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 高度关注,相关研究涉及城市群概念辨析[2 - 3]、城市 群发展战略[4 - 5]、城市群协调发展[6]和城市群空间
布局[7 - 8]等。但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群尚缺乏普遍认 识和清晰的界定,对城市群没有明确的人口规模标 准和空间 范 围 标 准[9],同 时 受 数 据 获 取 困 难 等 限 制,对城市群发育状况及特征的研究多是基于某一 年份的截面数据,缺乏对城市群发育状况的动态比 较研究。在回顾我国城市化空间战略演变的基础 上,本文借鉴已有城市群界定标准的研究成果,提出 了城市群界定的六项标准,并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 将全国城市群划分为都市连绵区、成熟城市群、潜在 城市群三类,并运用“五普”、“六普”及相关分县市 统计数据对城市群发育的动态特征进行研究。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城市化发展规律 认识的深化及对国情的把握更为准确,学界及政策 制定者充分 认 识 到“聚 集 ”是 城 市 区 别 于 农 村 的 最 本质的空间特性,城市化的聚集效应不仅表现为单 一城市的聚集,更表现为多城市在空间上的有序聚 集。中国新型 城 市 化 中 空 间 战 略 的“新 ”表 现 为 建 立以城市 群 为 主 体 的 国 土 架 构。 “十 五 ”规 划 首 次
分为都市连绵区、成熟城市群、潜在城市群三类。当前中国已形成“4 + 8 + 12”的城市群级别结构,即 4 个都市连绵区、8 个成
熟城市群、12 个潜在城市群,在空间分布上构成了中国“准菱形”的城市群架构。对比 2010 年和 2000 年的城市群发育状况可
发现,城市群地区是中国经济、人口、就业的核心聚集区域,但经济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人口和就业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增强。
( 2) 国内关于城市群界定标准的探讨 国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标准。周 一星最早提出了都市连绵区的概念[17],随后又提出 了都市连绵区空间范围识别的五大标准[18]; 苗长虹 结合我国城市群发育的实际及其向都市连绵区演化 的潜力,提出了我国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的六大标 准[19]; 姚士谋等提出了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十大
③有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而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各级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便捷的陆 上运输手段;
④有数量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规模达到 2500 万人,人 口密度达到 700 人 / 平方公里;
⑤组成都市连绵区的各个城市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心市和外围县之间存在紧密的经济社会 联系。
二 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及空间布 局
1. 城市群界定标准 ( 1) 国外城市群界定标准 早在 1898 年,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 Ebenezer Howard) 就提出了城镇群体 ( Town Cluster) 的概念[15]。不同国家对于城市群的概念理解和 称呼 不 一,类 似 的 概 念 主 要 有 城 市 区 域 ( City Region) 、城镇密集区( Conurbation) 、都市区或都市圈 ( Metropolitan Area) 、都 市 连 绵 区 ( Megalopolis) 等。 其中都市区是指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区及与其有密切 经济社会联系的邻接区域的总称。目前,都市区已 成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地域功能概念。由于西方国 家交通方式和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通勤得以成为 反映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的主要指标,因此通 勤率常用作划分都市区的依据( 表 1) 。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Gottmann) 于 1957 年提 出都市连绵区的五项界定标准: 首先,区域内有较密
集的城市; 其次,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 区,核心城市和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
·10·
城市科学
《城市问题》2014 年第 4 期
中国城市群的发育现状及动态特征
联系; 第三,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 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 第四,必 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 2500 万人以上; 第五, 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16]。按照这一标准,戈特 曼认为世界上有 6 大城市群,分别是美国东部大西 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 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 市群及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一 城市化空间战略演变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空间战略历经
〔作者简介〕 叶裕民( 1962—) ,女,汉族,安徽黄山人,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 济理论与区域开发、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 陈丙欣( 1982—)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城 市经济和城市管理。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上半期,中国学术界 及各级政府的主流认识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 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1982 年颁布的“六五”计 划就 指 出,应“控 制 大 城 市 规 模,合 理 发 展 中 等 城 市,积极发展 小 城 市 ”[10]。 这 是 基 于 当 时 的 中 国 国 情而决定的。当时,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较低,经 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动力不足,从客观上看,小城镇是 中国城市化的主体。1978 年至 1995 年,乡镇企业新 增就业占全国新增就业的 45. 1% ,乡镇企业新增工业 总产值占同期全国新增工业总产值的 58% ,可以说, 当时小城镇对全国发展的贡献占据了“半壁江山”。
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并提出“有重点地发 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 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 有序发展 ”[12]。 “十 一 五 ”规 划 首 次 明 确 提 出,“要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 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 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 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 化空间格局”[13]。“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按 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 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 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4]。
〔关键词〕 城市群; 发育; 动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 F299. 2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的空间本质特征是聚集,城市群是城市空 间聚集的高级阶段。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国家在 现代化进程中空间结构由增长极模式到点轴模式, 再向网络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本世纪以来,中国 城市化已进入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发展 的中心逐渐由单体城市向城市群转变。尤其是在信 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越来越成为国家参与 全球竞争与国家分工的全新基本地域单元,它既是 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体空间形态,也是我 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 点[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