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的祠堂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中的祠堂文化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深厚,往往一个村落生活着一个姓、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都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以及重要议事,由族长主持。此外,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可以说它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是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所以,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宏大,越有权势和财力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
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家族祠堂,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产物。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明《鲁班经》卷一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浙江祠堂的院落空间均为三进或四进建筑构成,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庭园。
不少祠堂中都附设有戏台,标志着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性质得到加强。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建筑的后部均设有神龛。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祠堂建筑承载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