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东晋专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晋的兴亡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晋的兴亡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晋的兴亡知识点东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短暂的王朝,存在的时间不足一百年,但却有着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了解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

在七年级上册历史中,东晋的兴亡也是一大重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一、东晋的兴起东晋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争斗的时期。

其中,吴国的孙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打算采取改变制度的手段,实行借壳东南抗魏的策略,于是建立了“虎威将军”的属地,即是“吴节度使”。

随着吴国的威胁不断加强,东晋刘备的后代刘裕也逐渐崭露头角,最终通过北伐,统一了东南地区,并在317年建立了东晋王朝。

二、东晋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东晋王朝建立后,国内社会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百姓们的生活非常困苦,全国人口数量也在逐渐下降。

一个最为明显的原因,就是战争的连续爆发,使得大量的人口死于战争,而战争产生的后果,在许多地方是常年形劫不止的,民不得安宁。

三、东晋的衰落与亡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开创和积极向上的发展之后,东晋王朝最终走向了衰败与亡国的悲惨命运。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在各种因素的协同影响之下,形成了内部的深层次危机。

此外,东晋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前代,加上匈奴的大规模入侵、军阀混战、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侵袭等原因,东晋逐渐地走向了崩溃。

最终,在420年南北朝的形成之后,东晋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四、东晋的遗产东晋王朝在其短暂的存在期间,仍然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的遗产。

首先就是在文化、艺术和思想方面的贡献,东晋王朝的许多重要文化成就,如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世说新语》等作品的创作,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珍品。

其次,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东晋时期的土地制度、战争止血等制度对当时经济、社会政治状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们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借鉴和参考。

总之,东晋王朝的历史兴衰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领域之一,希望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找到启示,挖掘历史遗产,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讲 中国历史上朝代的兴衰

第三讲  中国历史上朝代的兴衰

20
(3)陆容 (1)前代公主寡,再为择婿;今无之。(2) 前代中官被宠,于(与)朝臣并任,有以功封 公者;今中官有宠者,赐袍带,有军功者,增 其禄食而已。(3)前代府刺史皆有生杀之权; 今虽王公不敢擅杀人。(4)前代重臣得自辟 任小寮;今大臣有专权选官之律。(5)前代 文庙圣贤,皆用塑像;本朝初建国学,革去塑 像,皆用木主。(6)前代岳镇海渎,皆有崇 名美号;今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 及历代忠臣烈士,后世溢美之称,俱令革去。 (7)前代文武官皆得用官妓;今挟妓宿娼有 禁,甚至罢职不叙。(陈继儒《狂夫之言》)
3
民国张又铭《朝代系统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晋, 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民国。
(一)朝代形态差异与领土差异之间的关 系 (二)正统朝代与僭伪朝代
二、朝代的终始 (一)朝代的开始
建国号的时间为朝代的开始
(二)朝代的终结与中兴
4
1、中兴释义 唐肃宗(756—762):“宣皇帝” 清“同治”、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祺 祥”、周祖培、“熙隆”、“乾熙”、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 2、中兴与复兴 中——仲——第二的——再——另一个、建武 中元、中大通、中大同 3、偏安王朝与中兴 最明显的例子:南明诸王、黑契丹(Khara Khitai) 4、朝代在时间上的重叠 外部重叠、内部重叠
其间必有名世者。” 例子二:邵雍的年表 例子三:王勃之说
11
赵翼《廿二史札记》之“东汉诸帝多不永年”:
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 早且多。独东汉不然。光武帝年六十二,明帝 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三,和帝年二十七,殇 帝二岁,安帝年三十二,顺帝年三十,冲帝三 岁,质帝九岁,桓帝年三十六,灵帝年三十四, 皇子辨即位,年十七,是年即为董卓所弑。惟 献帝禅位后,至魏明帝青龙二年始薨,年五十 四。此诸帝之年寿也。人主既不永年,则继体 者必幼主。幼主无子,而母后临朝,自必援立 孩稚,以久其权。„„盖汉之盛在西京。至元、 成之间,气运已渐衰。故成帝无子,而哀帝入 继;哀帝无子,而平帝入继;平帝无子,而王 莽立孺子婴。班书所谓“国统三绝”也。光

第三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

第三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

思考:
• 是什么力量使中国能够摆脱近四百年 分裂的困境,重新走向统一?
• 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分裂、混乱的年代 中,在历经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后能够 继续延续下来,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发 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的研究概况
• 吕思勉 • 陈寅恪 • 王仲荦 • 唐长孺 • 汤用彤 • 田余庆
吕思勉(1884~ 1957),字诚之,江 苏武进(今常州市) 人。吕思勉先生是我 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 知识渊博,学术造诣 高。他的史学研究遍 及各时代、各领域, 在中国通史、断代史 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 出了独到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佛教的急剧发展期
• 般若学盛行 • 士大夫阶层积极参与佛学探讨
• 儒释道论争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上发展的原因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口的大流动和民 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文化的大交 流。 • 儒学独尊地位的丧失,给其它思想文 化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 汉文化同域外文化的碰撞、冲突、交 流和融合,给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吹进 强劲的新风。
注重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特点:
• 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吕思勉 先生时有将该时期历史与罗马史的对 比研究。如在该书“总论”中,吕先 生就指出:“东洋之有秦、汉,西洋 之有罗马,其事盖颇相类;中国见扰 乱于五胡,罗马受破毁于蛮族,其事 亦未尝不相类也。然蛮族侵陵以后, 欧洲遂非复罗马人之欧洲,而五胡扰 乱之余,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如故 也。”
《曹全碑》 全称《汉合 阳令曹全碑》,汉中平二 年(185年)刻,1956年藏 入西安碑林博物馆。该碑 书法清秀娟雅,字体结构 扁平匀齐,为汉隶奇葩。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的《丧乱、二谢、得示贴》
什么叫玄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 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的字面意 思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 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 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以 “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 “有无”问题的辩证思考,解决名教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 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 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 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 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 妇、东宫等。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 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高级官员。
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 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 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皇 帝诏令,监察文武百官,处理重大案件。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均沿袭隋制 并有所发展。在中央,仍以中书(隋内史 省改名),门下、尚书三省为中枢政务机 关。中书省掌决策,长官是中书令,次官 是中书侍郎。门下省掌审检,长官是侍中, 次官是黄门侍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东晋:南北朝的开端

东晋:南北朝的开端
手工业的品种
东晋手工业的高水平
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05.东晋的文化发展
东晋文化的基础与繁荣
东晋的文化发展
01 世说新语
集中体现了东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
03 南朝文学
代表作品有《庐山谣》等,文学成就较高。
02 琴棋书画
艺术成就显著,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晋文化影响古代文艺
东晋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东晋时期的文化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繁荣打下基础。
刘裕
东晋的奠基者
刘义隆
东晋的重要统治者
其他统治者
对东晋的发展产生影响
03.东晋的政治制度
东晋政治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东晋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东晋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封建特征,较为宽松的九品中正制也是一个特点。
封建制度
统治阶层通过封建制度 加强控制力和地位稳固
九品中正制
宽松的官员选拔制度, 使得政治体系更加灵活
东晋:南北朝的开端
中国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朝代
Presenter name
目录
介绍
01
东晋的形成和统治者
02
东晋的政治制度
03
东晋的经济状况
04
东晋的文化发展
05
01.介绍
东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影响
中国历史的朝代变迁
中国历史长河上的重要流域
介绍中国历史中重要的朝代变迁,为后续的演讲内容打下基础。
文学繁荣
《世说新语》等代表作 品的产生
诗歌创作
东晋时期的诗人及其作 品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艺术发展
佛教艺术和石窟艺术的 兴起
Thank You
Presenter name

初中历史东晋战争教案

初中历史东晋战争教案

教案:初中历史——东晋战争教学目标:1. 了解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东晋时期的主要战争,包括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

3. 理解东晋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东晋时期的战争事件。

2. 东晋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东晋战争中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事件。

2. 如何培养学生对东晋战争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历史教材。

2. 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东晋吗?东晋是一个怎样的朝代?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讲解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让学生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通过PPT展示东晋时期的主要战争,包括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讲解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分析东晋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如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国家统一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东晋战争中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2. 分组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东晋战争对我国历史的意义。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东晋战争的主要事件和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东晋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东晋战争的时间轴,梳理战争事件的发展顺序。

2. 撰写一篇关于东晋战争的小论文,分析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了解东晋时期的战争事件,理解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东晋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东晋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东晋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朝时期的开始,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东晋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有关这个时期的知识点,本文将逐个进行阐述。

一、东晋的建立东晋建立于公元317年,这一时期是汉朝灭亡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始。

东晋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这个时期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二、文化艺术东晋时期,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包括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等。

另外,东晋时期书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推广,王羲之、王献之成为了此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

三、政治制度东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前朝有很大的不同,它开创了许多新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例如,东晋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被后来的朝代所继承。

此外,东晋时期还建立了太学和国子监等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济发展东晋时期,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的经济非常发达。

建康(今南京)成为了东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建康的市场和商业交易非常繁荣,这里是当时汉唐时期所没有的。

五、显贵和后妃东晋时期,显贵和后妃也是很重要的存在。

那个时期,许多显贵都宠幸了自己的后妃,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帝和其他高官。

这些显贵和后妃的生活和宫廷政治,让人们了解到了当时特定的人际关系与政治情况。

六、佛教传入东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文化和宗教。

东晋时期对佛教的传入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中国第一个佛教官方组织佛教协会也是在东晋时期建立起来的。

七、北方民族入侵东晋时期,北方民族的压力逐渐加剧,北方各族的战争也不断升级。

317年吴人孙皓称帝,开始战争,316年晋国国都洛阳沦陷。

南北烽火不断。

总结以上是东晋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大致内容,这些知识点是理解东晋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牢记这些内容将对提高历史素养、了解中国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讲(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讲(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
另外,这首诗还隐括了前人的作品——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 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 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是杨恽得罪免官后的牢骚之作。陶 渊明暗用杨诗,表明其归隐躬耕也是有政治寓意的,即用自己亲 自种豆南山的举动,与污浊腐朽的官场社会决绝,洁身自好,自 得其乐。
陶渊明出行图
五),有大济苍生之念。他十九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王朝
胜利地阻止了北方前秦的南侵,形势喜人。不久之后,便又呈现出皇室争权、
军阀恶斗的政治乱象。
陶渊明迟迟没有入仕。后为穷困所迫,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
岁间,断断续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他置身充满篡夺、 倾轧的官场,感到“志意多所耻”(《饮酒诗》其十九),便从彭泽 令任上毅然弃官归田了。
《桃花源记》连环画 (下载自新华网)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题解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彭泽县令 任上八十余日,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 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终老 田园。归隐后不久,约在次年春夏间,他就作了《归 园田居》五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 淳朴,躬耕垄亩的充实快乐。
好在六经。”但是他不拘守章句之学,而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 传》)。 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济世之怀无法实现,他只好退而躬耕、安 贫乐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其二)但他 归隐之后,并未忘怀时世,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是他田园诗中一直闪烁着仁 爱光辉、生机熠熠的根源所在。
❖ 道家的自然主义 在腐败污浊的现实面前,陶渊明吸收了不少道家思想。人性观方面,他用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东晋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东晋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东晋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东晋随着三国时期的结束,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其中,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之一,它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的东晋知识点。

一、东晋的历史背景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朝代,它在公元317年由河南洛阳出生的司马睿所建立。

司马睿在316年时,推翻了当时的前秦政权,建立了东晋。

在东晋的建立初期,中国各地陷入了混乱,战乱不断,因此东晋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二、东晋的政治制度东晋的政治制度是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的,它将官员按照大小九品分为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都分为中正、从正、从事、正员四个官职。

在东晋,官员的晋升是由民间各种考试评定的,而且恪守《礼记》和《大一统志》等传统的制度。

三、东晋的文化艺术在东晋,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九品中正制”,这是一个反映民间评选官员的体制,因为它以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才华等品质作为官员的选拔标准,因此被后世誉为中国的考试之祖。

此外,东晋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也非常突出,不仅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是东晋时期最重要的一部分。

四、东晋的经济状况在经济方面,东晋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革就是农业的发展,东晋的农业生产成果了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互通。

此外,东晋还发行了许多新的货币,包括金、银、铜、铁等货币,还发起了对商业活动和贸易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因此,东晋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当时的中国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经济体制改革。

总之,东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之一,它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为后面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在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东晋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第三讲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的演变

第三讲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的演变

2、丞相
(1)“相”职权的演变及其原因 丞相起源于封建时代的“相”,“相”是诸 侯朝聘宴享时辅导行礼之官。 春秋:由相礼之官变为掌理国政的官员 由相礼之官变为掌理国政的官员 战国: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原因: 原因:一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和治理国事的 需要,二是皇权抵抗贵族擅权的需要。 需要,二是皇权抵抗贵族擅权的需要。
第三是社会结构的影响 的影响。 第三是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科举制实行之前,世族社会并没有完全被打破, 皇权面临着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 萧何:“入朝不屈,践履上朝” 公孙弘:“人主病不扩大,人臣病不俭节” 唐宋以后,开科举,世族结构逐渐瓦解,皇权日 益伸张。 唐初门下省政事堂议政大权应由南北朝以来门阀 政治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唐初尚存的门阀势力对 三省制下宰相拥有议政大权有相当的作用。 第四是选举制度的影响 的影响。 第四是选举制度的影响。 北宋:九朝167年,居相位者75人,除了赵普等 六人不是科举出身外,其余69人都是科举出身。
e以宰相权力的大小可以分为权相和弱丞相是?王者佐社稷器?由于天子是传子的但这又不能保证将来的太子都是聪明勤勉之人因此就要依靠宰相传贤来弥明君贤相皇权专制专制权力实质官僚集团军事集团宦官集团外戚集团皇族集团常规权力一窃取皇权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刘皇帝二代行皇权张居正我非相乃摄政三分割共行皇权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四制约皇权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历史上皇权的处境三皇权与相权1皇帝皇权
分封制对周天子的限制。 (3)分封制对周天子的限制。 宗教信仰的制约。 (4)宗教信仰的制约。 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 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为词 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 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周穆王将征犬 戎,辅政贵族祭公谋父也是搬出“先王”之制 来加以劝谏。

东晋朝知识点总结

东晋朝知识点总结

东晋朝知识点总结一、东晋朝的建立和基本情况1. 东晋朝的建立东晋朝始于晋献帝司马昱在建兴三年建立东晋政权,结束于刘裕篡位称帝建立刘宋。

在东晋建立之前,曹魏朝廷一直在三国时期由曹操所建立。

而当时的曹魏朝廷内部畸形又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又发生了黄河决堤的自然灾害。

在这种情况下,晋惠帝车胤奔逃至建康,成为了洛阳城内的险情涌现了宫闱变乱导致群龙无首,桓温派出了许攸剿杀了司马奕,并接拒了司马伦的历史形势发生了变化。

2. 东晋朝的基本情况东晋朝虽然只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内,朝代内部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在东晋朝的统治时期,尽管发展了诸多文化,可是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桓温等人发动了多起政变,社会经济危机,而未能克服这场危机。

东晋朝在这种形势下,最终被刘裕推翻,并建立了刘宋。

二、东晋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1. 东晋朝的政治制度东晋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皇帝、皇后、丞相、尚书、将军等官员组成的。

当时的东晋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宫廷政治架构呈现封建宗法经济和中忧制等现象。

2. 东晋朝的社会制度东晋朝社会制度也是以封建制度为主,社会地位固化,社会矛盾尖锐。

三、东晋朝的文化和科技1. 东晋朝的文化东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当时的东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和音乐家。

由于形式上的变迁,东晋和西晋二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 东晋朝的科技东晋朝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医学和建筑领域。

四、东晋朝的对外关系1. 东晋朝的对外战争东晋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国内外交锋争的局面。

东晋朝时期,桓温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对外的战争十分频繁。

其中最突出的战役莫过于泉水之战和广德之战。

2. 东晋朝的对外贸易和外交东晋朝时期,中国与外国进行了不少的贸易往来和外交交流。

时任吴国的朝廷除了与北方的各国进行来往外,还向罗马、楼兰、波斯和印度等地进行了贸易往来。

东晋知识点总结

东晋知识点总结

东晋知识点总结一、政治东晋时期,政治上主要表现为重视行政管理和文治,励精图治。

政治机构方面,东晋基本延续了西晋的政治制度,设置了一系列官职,如太尉、司徒、司空、中书令、侍中等,形成了“三公九卿”的官制。

同时,设立了宰相、尚书、校尉等官职,形成了五等官阶的官制。

此外,东晋还设立了丞相、太尉之类的官职,在政治架构上有所调整。

东晋时期,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简化官制,减少官员数量,降低官阶俸禄,限制豪强地主的势力,促进官吏廉政,限制官员贪污腐化,建立廉洁政风,改革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利益等。

二、经济东晋时期,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兴盛、商业贸易发展、南北经济分庭抗礼。

在农业方面,东晋时期提倡农桑生产,加强土地整治,实行“均田制”,规定庄稼要种植在统一的耕地上。

当时还提倡农田水利,兴修水利工程,增加灌溉用水,提高农田的灌溉率,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

在手工业方面,东晋时期陶瓷业、纺织业和镶嵌业等手工业兴盛,技艺精湛,产品远销海外,驰名天下。

其中,以当时的江南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地区成为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地区。

在商业贸易方面,东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发展,社会商品经济初步形成,市场充满生机。

同时,东晋时期不仅国内贸易繁荣,还与海外进行通商贸易,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南北经济方面,东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已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南方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成为当时的经济重镇。

与此同时,北方经济逐渐衰弱,逐渐成为南方的附庸地位。

三、文化东晋时期,文化上主要表现为文学艺术繁荣、文化教育兴盛、历史地理学科发达。

在文学艺术方面,东晋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名家辈出,如左思、谢灵运、陶渊明等文学家和邹应龙、葛洪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对当时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教育方面,东晋时期文化教育兴盛,文化事业较为发达,学校设立在各地,留学生源远流长,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东晋时期还注重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为东晋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3讲 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3讲 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夯实必备知识
一、三国与两晋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三国鼎立局
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_蜀__汉___,简

面的形成
称蜀

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曹魏灭蜀 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 与统一
西晋统一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618年 唐朝建立
江南经济发展
907年 唐朝灭亡
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革
三省体制、 租调制
科举制
开明民族政策
三省六部制、御史台、 租庸调制、两税法
主题概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裂,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 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 (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 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监察、考核制度逐渐完善。赋税制度由魏 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4)文化璀璨: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教鼎立, 艺术大放光彩。而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则全面走向繁荣,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在 当时世界的地位。
_隋__唐__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思维提升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交融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 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

• 题材:不仅抒写传统的忧国忧民、建功立业、个人际 遇,也面向更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面 向与人的形神息息相通的自然山水。 • 技法:确立了声律的理论规范,形成了典故的运用传 统,丰富了文学的修辞技巧。 • 体裁:既是五言诗的繁荣期、七言诗的发展期、抒情 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草创期 ,也是理论散文进入更加思辨化的时期。 • 文学批评与理论:涌现出一大批专门的文章和著作, 且就文学的创作和审美,提出了诸如文气、风骨、意 象、缘情、神游、兴会、味象、形神、滋味等一系列 重要的概念和范畴。
• 3、语言富丽精工,工于锤炼字句,重辞采, 讲对偶,多用典。
•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 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篇》 • 4、结构单调: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 模式 • 多名句,少名篇。
南北朝乐府民歌
• 南朝乐府民歌 • 南朝(公元420-58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建 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四个汉人政权——宋、齐 、梁、陈的总称。 • 南朝乐府民歌可分“吴歌”与“西曲” • 吴歌曲目少而歌辞集中,今存曲目二十四种, 诗歌三百二十六首,出于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 地区。
• 曹操诗歌内容 • 1、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 • 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却 东西门行》 • 《蒿里行》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 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 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 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 衰败景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 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 明。因此,后人称《蒿里行》为“诗史”、“汉末 实录”。
• • • •
2、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魄宏大,意境深远。

《历史(基础模块)上》——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基础模块)上》——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国”时期是指从公元220 年至公元280年的历史时期。但是, 其中魏、蜀、吴同时存在的时间仅 51年。另外,当人们从大视角谈 论三国历史的时候,通常将东汉末 年名存实亡的那段历史纳入三国范 畴。因此,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有 曹操、刘备、孙权等。
三国的统治
曹丕当政后,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禁止妇人、宦官及 外戚干政,并确立了九品中正制;以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 社会经济;重视文教、礼乐,并选用贤智之士。
十六国的分裂与统一
十六国历史可以淝水之战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一度统一北方的氐族前秦政权最强。 后期则是各割据政权混战,直至鲜卑拓跋部崛起,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 在淝水之战前,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是“十六国”中最为强盛的国家。史称“关陇清 晏,百姓丰乐”。前秦强盛后,统一北方。前秦建都长安,与偏安江南的东晋对峙。
东晋后期,士族大肆兼并土地,争夺人口,农民赋税沉重。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
“荆扬之争”中,荆是指荆州,扬是指扬州。荆州处于扬州上游,乃军事重镇,其经 济实力也很强大。而扬州是政治中心。荆扬之争是指两方围绕中央权力展开的政治军事斗 争。
“王敦之乱”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所发动,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并击败朝 廷军队,后在武昌遥控朝廷。明帝继位后反击王敦,反叛的王敦突然病死,叛军遂瓦解。
纺织业
主要以丝织业 为主。孙吴培育出 的“八辈之蚕”, 产丝质量很高,享 有盛名。
除吐鲁番外, 于阗一带也有棉织 品。
手工业的发展
冶炼业
钢铁冶炼和铸 造技术获得了显著 发展。百炼钢工艺 已相当成熟,还发 明了灌钢法。
已在南方被普 遍使用,普遍地用 于农具和手工工具 的制造。
制瓷业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西东晋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西东晋 最新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二节西晋统一与东晋十六国[基础知识]西晋巩固统一的措施“永嘉之乱”东晋建立与统治措施“荆扬之争”士族兴起十六国分裂与地理方位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基本理论]1.由于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政权动荡,中央与地方权力冲突,西东晋时期,矛盾丛生,社会极不稳定;2.动荡中的西东晋,孕育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大势。

[能力培养]1.分析西晋灭亡、东晋内部矛盾、前秦统一活动失败等原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2.比较官渡、赤壁、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现象及原因分析的能力。

[重难点]东晋时期的各种矛盾根源分析。

[教具教法]地图,淝水之战示意图。

讲述,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魏向西晋政权的过渡,看这一时期权力更替的特点。

说明这一时期专制主义受到来自大臣势力的挑战和威胁,个人领导与专权不利于民主决策历史习惯的形成和政权稳定性,且容易导致所谓“大权旁落”,现代法理认为,首先应讨论权力的来源是否具有合法性,其次要考查权力如何监督和正当行使,再次看权力一旦成为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的阻碍力,应当如何实现权力的顺利交接。

一.西晋的短暂统一。

280—316年,晋武帝至愍帝。

洛阳。

[资料]历史的惊人相似处,曹代汉后被晋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西晋稳固统一的措施。

(1)颁布新田制和税制;放宽刑罚,减轻徭役,劝课农桑,设立“常平仓”,打击投机倒把和囤积居奇。

(2)废除吴蜀苛政,以优惠政策招募巴蜀和江东民户,使其北迁,充实中原劳动力。

(3)效果。

一度出现“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2.西晋灭亡。

惠帝无能,匈奴族与羯族联军攻洛阳,俘怀帝,“永嘉之乱”,316年西晋亡。

3.灭亡原因。

一为政治败坏,二是八王之乱,三是民族矛与阶级矛盾加剧,导致各族起义。

[资料]西晋灭亡,从主观上看,司马氏为首集团,贪婪荒淫奢侈,野心勃勃又腐化透顶,晋武帝已宫女三千,灭吴后又要选江南美女五千放于后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 同书六八《贺循传》 略云: 贺循,会稽山阴人也。曾祖齐,仕吴 为名将。祖景,灭贼校尉。父邵,中书令。 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曰:伏见武康令贺循, 前蒸阳令郭讷,皆出自新邦,朝无知己。 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畿 职者,诚非圣朝待四方之本心。至于才望 资品,循可尚书郎,讷可太子洗马、舍人。
8
• 例一: • 成都王颖与士人。《华阳国志· 后贤志》:常骞, 蜀郡江原人,“以选为王国侍郎,出为绵竹令, 国人归之,复入为郎中令。从王起义有功,封关 中侯,迁魏郡太守,加材官将军”。 • 案同书《大同志》太康八年(287)成都王颖受 封四郡,蜀郡在其封内。由此至永宁、太安年间, 蜀乱,成都王颖徙封荆州南郡四县为止,历时十 余年之久。 • 《晋书》卷九○良吏《杜轸传》 ,成都人杜轸, 子毗,“成都王颖辟大将军掾”;轸弟烈,“为 成都王颖郎中令”。 9
• 永嘉政局,纷乱异常。刘渊等交侵于外, 晋怀帝、司马越构嫌于内,州郡征镇叛服 不常,流民暴动此伏彼起。司马越、王衍 力图在政治上、军事上加强控制,抢据要 冲,以维持殘破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永 嘉元年(307)九月,司马睿受命以安东将 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偕王导南渡建邺。
15
• 《王衍传》称:其时,王衍为门户自全之计, “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 文武兼资以任之。’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 州。因谓澄、敦曰 :’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 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洛阳),足以 为三窟矣。’” • 孙盛《晋阳秋》记此事,谓王衍辞诸弟时曰: “今王室将卑,故使弟等居齐楚之地,外可以 建霸业,内足以匡帝室,所望于二弟也。” • 依孙盛所记,王衍经营“三窟”,并不是消极地 效狡兔之状,求免于死,而是欲乘王室卑微之时 图谋霸业。以后的事实表明,王衍追求的霸业没 有实现于齐楚,而实现于扬州江南部分。
21
• “五马渡江”,元帝、彭城、汝南、南顿、西阳诸 王,四马不见容于士族权臣而丧。 • 《世说新语· 仇隙》,元帝用谯王承剌湘州以扼王 敦,为王敦弟王廙所杀,多年以后,承妻泣谓子 无忌曰:“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将(廙字)。 吾所以积年不告汝者,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 不欲使此声著,以避祸耳!” • 琅邪王氏门强如此,以至宗室不敢道其杀亲之仇, 这正是强烈地反映了门阀士族政治的特性。
20
2、东晋门阀士族政治之特性
• 《魏书》卷九六司马睿传,谓江左“主弱 臣强”,《十七史商榷》卷四九,谓“晋 少贞臣”。西晋后期,惠、怀、愍帝,其 时已是“主弱臣强”,且“少贞臣”。 • 西晋的权臣是宗室强王,士族名士往往要 依附于他们才能起作用。 • 东晋的士族名士本身就是权臣,宗室王公 也要仰食于士族名士。
11
• 琅邪国内其它士族如诸葛氏、颜氏以及各 色人才,司马睿亦广为结交,以尽其用。 当司马睿过江为镇东将军时,《晋书》卷 七七《诸葛恢传》谓:“于时王氏为将军, 而恢兄弟及颜含并居显要,刘超以忠谨掌 羽命,时人以帝善用一国之才。”
12
3、王与马关系是一种政治现象
• 王、马关系以个人情谊为纽带,更是一种 以家族集团利益为基础的长期发展起来的 相互为用的政治关系。 • 元帝将立,王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 立”;明帝为太子,“敦素以帝神武明略, 朝野之所钦信,欲诬以不孝而废焉”。 • 元帝惮王氏家族太强,也图用亲信以抑王 氏。
23
• 琅邪王氏能与司马氏“共天下”而终于不 能篡天下,这应当从门阀士族之间彼此牵 制和南北民族矛盾这两方面求得解释,而 不能只从权臣个人忠奸求之。如果门阀士 族的状况及其彼此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南北民族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如果历史 出现了这种情况,司马氏的天下也不是不 能篡取的。不过这是晋宋之际的问题了。
22
• 王敦以诛刁协、刘隗起兵时,王导实际上站在王 敦一边,时人并不以王导为逆,也不以刘隗、刁 协为忠。士族权臣可以更易,而“主弱臣强”依 旧。 • 当琅邪王氏以后,依次出现颍川庾氏、谯郡桓氏、 陈郡谢氏等权臣的时候,仍然是庾与马、桓与马、 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 由此可见,王与马的结合所开启的江东政局,奠 定了东晋一朝政局的基础,影响是深远的。
28
• 吴情势则不然,孙吴建国为江淮地域之强 宗大族,因汉末之扰乱,拥护江东地域具 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之 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而组 织之政权。故其政治社会之势力全操于地 方豪族之手,西晋平吴以后,此种地方势 力并未因之消灭,所以能反抗洛阳之统治, 而与蜀亡后之情势不同。
第三讲
东晋专题
1
一、 “王与马,共天下” 1、“王与马,共天下” 的来历
• 《晋书· 王敦传》: “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 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 ‘王與馬,共天下。’” • 《南史· 王弘传》史臣论曰: “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 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 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 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10
Hale Waihona Puke • 琅邪王与琅邪士人。诸王所辟或所与交流的王国 士人,如果出于国内著姓士族,其关系可能更为 不同。 • 司马伷(伷,同胄,死于283)、司马觐(死于 290)以及司马睿三代相继为琅邪王,与琅邪王 氏家族交好联姻,前后历数十年之久。王氏兄弟 与晋元帝司马睿在述及王、马关系时,总说是朋 友之情、手足之谊。例如王导与晋元帝“契同友 执”,“有布衣之好”;晋元帝曾对王敦说: “吾与卿及茂弘(王导)当管鲍之交”;王廙yi 是元帝姨兄弟,他在疏中说,元帝与他“恩侔于 兄弟,义同于交友”。
4
• 《晋书》卷六《元帝纪》称,永昌元年 (322)王敦兵入石头,元帝遣使谓敦曰: “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 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 贤路。” • 同书卷九八《王敦传》记元帝言曰:“欲 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 百姓如此!”
5
• “共天下”之语,古已有之 。 • 《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不韦为子楚谋 秦王之位,子楚感激,顿首曰:“必如君策,请 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五年刘邦击楚, 诸侯约而不至。张良曰:“楚兵且破,(韩)信、 (彭)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 天下,今可立致也。”(师古注曰:“共有天下 之地,割而分之。” )
19
• 即令是庾氏代兴,王氏家族权势发展越过 了自己的顶峰以后,王氏家族的社会、政 治势力以及文化影响仍旧不衰。《南史》 卷二四史臣论曰:“昔晋初渡江,王导卜 其家世,郭璞云:’(秦)淮流竭,王氏 灭。’观乎晋氏以来,诸王冠冕不替,盖 亦人伦所得,岂唯世禄之所传乎!”王氏 人伦斯得,冠冕不替,在江左与秦淮共长 久,其基业即奠定于“王与马共天下”的 年代。
24
三、王导之功业 1、魏蜀吴不同的统治特点
•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五○《晋书· 王导传》多溢 美条云: 《王导传》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 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乃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 荣,子孙官秩而已。所谓翼戴中兴称“江左夷吾” 者,吾不知其何在也。以惧妇为蔡谟所嘲,乃斥 之云:“吾少游洛中,何知有蔡克儿?”导之所 以骄人者,不过以门阀耳。 • 事实果真如此吗?
16
• 司马睿、王导受命过江,从军事、政治上 说,是为了填补江左的真空,使之同江淮、 荆楚响应,保障徐州,并为中原犄角。从 经济上说,很可能有替坚守中原的司马越、 王衍搜括江南财富,特别是漕运江南粮食 的目的。
17
• 过江以后,司马睿并不是江左政局草创中不可须 臾离的人物。司马睿过江两个月后,“十一月, 太妃薨于本国琅邪,上便欲奔丧,顾荣等固留, 乃止。上即表求奔丧,诏听。二年三月,上还琅 邪国,四月葬太妃,上还建康。” • 司马睿甫过江,即操持奔丧之事,并不因南迁始 尔而抽身不得。坐镇江东,稳定局势,主要靠王 导。有王导辅翼司马睿的格局,江左政治就有了 重心。这正是南渡后“王与马共天下”的具体反 映。过江以前已经具备了“共天下”的许多条件, 过江以后始得有天下而相共。
25
• 吴、蜀之人对于司马氏的态度是不同的。《晋书》 五二《华谭传》略云: 华谭,广陵人也。祖融,吴左将军,录尚书事。 父谞,吴黄门郎。太康中,剌史嵇绍举谭秀才。谭 至洛阳,武帝策曰:吴蜀恃险,今既荡平。蜀人服 化,无携贰之心;而吴人趑睢,屡作妖寇。岂蜀人 敦朴,易可化诱,吴人轻锐,难安易动乎?今将欲 绥静新附,何以为先?对曰:蜀染化日久,风教遂 成;吴始初附,未改其化,非为蜀人敦悫,而吴人 易动也。然殊俗远境,风土不同,吴阻长江,旧俗 轻悍。所安之计,当先筹其人士,使云翔阊阖,进 其贤才,待以异礼;明选牧伯,致以威风;轻其赋 敛,将顺咸悦,可以永保无穷,长为人臣者也。
6
• “王与马共天下”,不再是指裂土分封关系, 而是指在权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与一般君 臣不同的关系。
7
2、“王与马共天下”的原因
• 偏安江左是八王之乱和永嘉南渡的产物,而江左 政权依赖于士族,则是门阀制度发展的结果。 • 晋元帝与琅邪王氏之间,尚有其历史的和地域的 特殊原因,使之相互固结,因而形成王与马的特 殊关系 。 • 西晋诸王,或随例于太康初年就国,在其封国内 有一段较长的活动时间;或虽未就国,但与封国 内有较多的联系。他们一般都重视与封国内的士 人结交,甚至姻娅相联,主臣相托,形成比较密 切的个人和家族关系。
18
• 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敦则总征 讨于上游,王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 数甚多。沙门竺道潜深交于元帝、明帝、庾亮等 人,出入宫省,自称以“朱门”为“蓬户”,在 政治上颇有影响。而此人据说也是王敦之弟。 • 王氏家族诸兄弟子侄之间也时有矛盾,甚至互相 杀戮,如王敦杀王澄、王棱,王敦败死后王舒沉 王含、王应于江,等等。虽然如此,以王导、王 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是非常牢固的, 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 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凌驾于王氏为止。
13
• “共天下”,并不是王与马平衡的稳定的结 合,而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出现,又依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政治现象 。 • 南宋陈亮有感于晋宋偏安,如出一辙,山 河破碎,吊古伤今,在所作《念奴娇· 登多 景楼》中发问慨叹:“六朝何事,只成门 户私计!” • 门阀士族政治,也就是门户政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