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 共27页PPT资料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PPT课件3 (共27张PPT)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PPT课件3 (共27张PPT)

和平交融
第二篇章
1 • 回望文明交流的历程
2 • 寻觅文明交流的使者
3
• 感悟文明交流的成果
使者一:一群辗转欧亚非的阿拉伯人
阿 拉 伯 帝 国
使者一:一群辗转欧亚非的阿拉伯人
保存希腊 著作 医学著作
传播四大发明
代数学
伊斯兰教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⑴保存。。。 ⑵传播。。。 ⑶创造。。。
———1971年意大 利驻联合国代表芬 奇在欢迎我国参加 马可· 波罗东游700 周年纪念活动代表 团时如是说
1299年,马可被释放,这本书也随之风靡了整个欧 洲,自从1477年,第一个印刷本问世后,至今全世界已有 130多种译本. 受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影响,许多探险者为了寻 求东方的财富开始了远航,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在 西班牙基维利亚市的哥伦布图书馆还藏有一本拉丁文本的 《马可波罗游记》,上面写满了哥伦布的注释与批语,这 本书伴随哥伦布走完了地理大发现的全过程。 今天,马可波罗被称为促进中西交流的最伟大的使者, 《马可波罗游记》也被誉为意大利13世纪最宏伟的作品。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一篇章
1
• 回望文化交流的历程
2
• 寻觅文化交流的使者
3
• 感悟文化交流的成果
第一篇章:回望文化交流的历程
不同文明类型
海洋文明
(商业文明)
大河文明
(农耕文明)
草原文明
(游牧文明)
外交
人类交流 内容
体育
经济
文化
第一篇章:回望文化交流的历程
暴力冲撞
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 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 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桅 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 人能信。” 日本“亦饶有宝石珍珠,珠 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 与白珠之价等重。”

《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唐鉴真和尚
二、东亚文化圈
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
空海书法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
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 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国形 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 王维: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为“诗佛”。这首 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 自然的融合。由于处于由盛转衰时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 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观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比较 它们各自的特点。
思考: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 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 运河”。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 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 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 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 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域 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物 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 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 盛唐:李白诗作感情炽烈,想像丰富,比喻生动,手法 夸张,极具艺术感染力。凸显盛唐情景。
• 中唐:白居易主张诗歌创作应与社会现实结合,发挥讽 谕的功能,其作品明白流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影 响深远。正值唐朝衰落时期。
• 晚唐:李商隐的诗作律对精切,文词清丽,笔意宛转, 情味隽永,在艺术技巧上作出独特贡献,但情调哀怨深 沉,充满伤时忧国的感喟,给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的感觉。

高三历史中外文化交流(PPT)3-3

高三历史中外文化交流(PPT)3-3
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 英语 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 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 历史起源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年到年的秘鲁南部地区。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 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 8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 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它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中,发现马 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 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 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在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 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实现了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 的直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 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以四大发明著称的东方文明中 心的中华文明,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化积极贡献于世界,同 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
随着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弱,欧美资本主义迅速 崛起,古老的中国文明日益黯淡,鸦片战争的失败凸现了 西方文明的先进,中国被迫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显示, 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和近代西方文明碰撞。

中西文化对比PPT课件

中西文化对比PPT课件

西方文化有三大精神源流或胚胎: 古希腊的哲学精神:理性精神 古罗马的法律精神:法治思想 希伯莱的宗教精神:信仰意识
第2页/共30页
古希腊的哲学
• 古希腊哲学,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 哲学学说。又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古典希腊哲学,或称早期希腊哲学 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 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
第29页/共30页
感谢您的欣赏
第30页/共30页
第3页/共30页
古罗马的法律
• 古罗马对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市民法(仅适 用于罗马公民)、自然法(适用于所有人)和国家关系法(用于调节罗马人与其它民 族之间的关系)。从公元二至六世纪,罗马法经历了一个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至公元534年在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编撰完成并颁布施行,后人称 之为《民法大全》。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 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
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血缘亲情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识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血亲情理精神的先导儒家整理课件23具体表现整理课件24首先在孔子看来孝的根据就在于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
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 阿拉伯文化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第1页/共30页
人际关系
• 西方:“交相利”。 • 中国:“多个朋友多条路”。
第12页/共30页
意见
• 西方:直言、快行。 • 中国:谨言、慎行。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
80年代以来,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河南1984),沈福 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1987),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 交流史》(河南1987),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史》(齐鲁 1987)、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华书局1990),季羡林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江西1990)、《中印文化交流史》 (新华1991),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1992) 等。
Cultus deorum,指为敬神而耕作; Cultus agori,指为生计而耕作。 古希腊西塞罗“性灵的陶冶”(Cultura animi)“智慧文
化即哲学”就包含了这些转义。
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阶段,“文化”内涵逐步 扩大。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1632—1694)是第一个把 “文化”概念作为独立概念使用的人。他认为“文化”是社会 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之 总和。
商代,北方有鬼方,世居河西走廊,天山以东均为其游 牧之地。此外,还有荤粥(xun yu),居鬼方东北。商 代后期,鬼方东侵,荤粥或受压迫而北移,更促成了商 文化向外贝加尔湖地区的扩散。鬼方在向北方地区传播 青铜文化中充当过重要的角色。
商文化依靠这些分布在北方和西北的草原游牧民族, 传入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和吐鲁番盆地。
武功解悠”。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 文化以柔远”。
三、“文明”词源及其与“文化”之 区别
“文明”(Civilisation),源于拉丁文Civilisatio(城市市民的 身份状态)、civis(公民)、civilis (公民的)。
Civilis(公民的)一词有两种基本意义:一指作为 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如罗马公民)所特有的;二 指对公民有益的。

《中西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西文化交流》PPT课件
• 师从戒贤学习《瑜迦论》( 《瑜迦师地 论》 )、历时15个月。 遍览一切佛教经典,兼通婆罗门教经典 和梵书。
• 在那烂陀寺住了五年之后,玄奘 又开始周游五印度的计划。
西南海岛有西女国 跟随和戒贤齐名的高僧胜军学 习
• 641年重新回那烂陀寺,戒贤使其主持 那烂陀寺的讲座,给全寺僧众讲授《摄 大乘论》和《唯识决择论》。玄奘用印 度话开讲经义,言论精辟,逻辑明晰, 听者踊跃,名扬全印。
中印交通道路
• 北道: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出葱岭,经撒马 尔罕南越铁门入吐火罗,顺喀布尔河进入北印 度 • 中道:由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出葱岭,经昆 都士南入北印度,此道还有克什米尔一线作为 支线
• 东道:长安经青海入吐蕃、尼泊尔到中印度, 通称中印藏道。(介于中印缅道和雪山道之间, 在唐初一度成为中印交通的主要通道。)
五印度80国,身历其境75国。
• 664年2月5日午夜,在玉华寺圆寂。
• 佛典翻译自东汉三国时外国僧侣主译时 期(安世高等),两晋南北朝中外人士 合译时期(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等), 和隋唐时期转入中国僧侣主译时期(玄 奘、义净等),在翻译技巧和方法上显 示出巨大的进步。
(二)王玄策三次使印
• 《天竺热风录》 (日)田中芳树 著 641年摩揭陀国国王戒日王派使者到长安 643年12月,李仪表为正使,融州黄水县 令王玄策作为副使到达摩揭陀国。李义 表曾到东天竺迦摩缕波国 鸠摩罗(童子 王、尸鸠摩) 《道德经》
(2)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今尼 泊尔境内塔雷(Talai),释迦诞生地。 遗址有释迦父亲净饭王故宫,附近拉普 蒂河上游塔林华村北二里是释迦诞生处。 有精舍供奉释迦诞生像。 (3)拘尸那揭罗国(Kusinagara),在 今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卡西亚,释迦涅 槃处。当时已是一座荒城,城西北三、 四里有释迦涅槃的娑罗林,有娑罗树八 株,附近精舍有释迦北首而卧的涅槃塑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课件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课件

各位同学:附件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选修课课件,请下载后不要外传。

另外,请大家思考:“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个是延伸题目,为必考知识,请课下准备。

几个概念的界定:一、文化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

最开始,“文”与“化”是分开的。

“文”与“化”并联使用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其中有句话,叫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以文教化”。

西汉以后,“文”与“化”连成一个专用词,比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这里,“文化”显然和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指的是文治教化。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种含义。

牛津大辞典解释“cultural”:“对思维、审美和风度的训练、发展和雕琢,是文明的精神部分。

”这层意思和中国“文化”概念的“文治教化”的内涵比较接近。

概括起来,从最广义到最狭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化说”,什么是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决定了文化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文化问题可言。

一般的文化概念是“观念形态说”,所谓观念形态,即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和经济、政治相对应,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最狭义的文化概念是“知识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成果的精华,这就是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这个概念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识水平”。

二、中学、西学/新学、旧学“西学”是明末清初出现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词语,“新学”是十九世纪末开始流行的,二十世纪风行于世界的一个概念。

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无私运动以后,“新学”一词及其内容就逐渐的消匿不彰,而“西学”一词却十分活跃。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


•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1、中国文化的高度发达及其连续性、独特性,丰 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 •学术界关于原生文化的分类: •“三大文明”(近东文明、东亚文明、中南美文明) “四大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西亚北 非文化圈、欧洲文化圈)

•“六大文化区”(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墨 西哥、秘鲁) •“七大母文化”(埃及、苏美尔、米诺斯、玛雅、 安第斯、哈拉巴、中国) •斯宾格勒的“八大文明中心”(埃及、印度、中国 、巴比伦、雅典、伊斯兰、西方、墨西哥) •汤因比的“26大文明中心”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处于主动的 强势的地位,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器物层 面上。 从外来文化的影响看,佛教的东传对中国社会及文化影 响极其深远;阿拉伯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中亚的物产和艺术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增添了 绚丽的色彩。

•晚明盛清时期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欧洲国家,传教士成为中 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 通道。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欧之间依然是平等互惠关系,但双 方也开始了文化主导权的争夺,礼仪之争就是典型表现。 从传播的内容看依然是一个中学西传的过程,具有突出的 单向交流特征。 从传播的影响看,中国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对欧洲产生了 很大影响,集中表现为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深刻影 响。

•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 •古典时容期: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 交往,13世纪后与欧洲的往来逐渐增多。 海陆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尤其是西北 陆上丝绸之路。汉唐时期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极度繁荣。张 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唐僧西游、蒙古三次西征是这 一时期中西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引言三个目的,或称三个“重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有什么重要问题?有什么重要研究成果?对我们学习、研究有什么重要启示?为什么会有中西文化交流?或者为什么有人类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始于人的交往,而交往是人的本能,人生下来就有交往的欲望。

文化交流好还是不好?这本是一个价值判断。

历史研究中价值判断是危险的,搞不好甚至是愚蠢的。

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事实判断。

而且,既然交往是人的本能之一,那么它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

就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而言,一般认为是好的。

马敏在为杨代春《〈万国公报〉与中西文化交流》一书作序时指出:中国近百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实得益于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大规模碰撞、交流,这几乎已成定论。

但是,在某个时期,也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等,对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由此而衰弱的交流后果抱极端消极、悲观的看法,王国维竟因此而自沉于北京昆明湖。

陈寅恪对此也感同身受,声称王国维是一位“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在旧文化遭遇巨劫奇变时,不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

有学者(丁伟志、陈崧)不赞同国学大师这种与旧文化同归于尽的做法,他们认为即使是这些对旧文化抱着深深眷恋之情的大师,其之所以能在国学领域做出重大成绩,也是与他们认真学习西方文明成果有着重大的关系。

(他俩学了什么西学?有什么具体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开放性的,一类是需要认证的,即封闭性的。

开放性的,主要是利用搜索工具找出来的,包括百度、Google、搜狗等。

这些工具搜出来的资源一般能自由进入不需认证。

大多数人对此已非常熟悉,但还是有人注意利用不够。

而Google的“学术搜索”,是对学术作品中的学术引用情况进行搜索,对我们搞学术研究来说,尤为适用。

中美百万册,这个据说现在又不开放了。

国家图书馆的民国期刊,也是开放性的,即可自由下载。

封闭性的也有很多,比如超星,需要注册或读书卡,各种资料都有一些。

下面重点介绍我们学校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学问僧在长安学习佛经后回 国,促进日本佛教的发展。日本 一些佛教宗派,至今还和西安的 寺院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 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 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 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的政治、 经济制度都深受唐朝影响。
17
阿倍仲麻吕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 人物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 鉴真。
在经济制度方面,仿照唐朝均田制,制定了班田制,并实行 了与唐朝租庸调法相近的税收制度。
在教育制度上,仿照唐朝国子监制,在中央置大学寮,设明 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则以 大经(《礼记》《左传》)、中经(《毛诗》《周礼》、《仪 礼》)、小经(《易经》《尚书》《公羊传》《穀梁传》)等儒 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没学科举制
14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 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 宗教、文化及衣食风俗等都予 以吸收融合。 典型例子:日本大化改新
遣唐使船(模型)图
遣唐使俑
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 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 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 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 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 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
1
秦朝——唐朝 的中外文化交流
2
一、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封箕子于朝鲜; (2)战国时期,燕、齐、赵等地人民, 多避乱于朝鲜; (3)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秦亡人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课文档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课文档
第八页,共26页。
思考与分享
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 设计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视为艺术明珠。
带去大量书籍文物和药方,鉴真用鼻嗅的方法,帮日本 人辨别了很多药物,日本药商届奉他为始祖。
鉴真的弟子擅长雕塑和建筑,发扬唐朝艺术风格, 创作的佛像独具一格。
u唐材朝料国一力:强大盛唐,国经者济,文法化式都备处定于当,时珍世国界也领,先常地须位达,。 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基—础—《)日本书纪》
u唐材朝料比二较:开隋放唐、对宽外容交的往对外活政跃策…给…各唐国政友府好鼓交励流各提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允供了许机他会们。长(期保居证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玄奘西游 唐太宗时 僧人 天竺 归国 吸收先进文化
“走出去”+“引进来”
第十六页,共26页。
(东罗马帝国)
拂菻
波斯 伊朗
大食
阿拉伯半岛
天竺
印度半岛
长安
新罗
朝鲜半岛
日本
第十七页,共26页。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 和地区吗?
思考与分享
为何唐朝的对外交往如此之活跃?
遣 唐 使 印
第四页,共26页。
遣唐使船
学习新知
二 鉴真东渡
第五页,共26页。
学习新知
二 鉴真东渡
第六页,共26页。
次数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被风浪所阻。
2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 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中西文化概论课件_图文

中西文化概论课件_图文

程朱理学
“理”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观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陆王心学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 ——宇宙观
通过“内心自省”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黄宗羲
实学
实学:经世致用(学问必须 有益于国事)认为学习、征 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 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 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文化体系三层次说:
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 社会组织形态 精神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农耕经济: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的 社会经济的主体
海洋贸易: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与西方比较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长幼 尊卑制度。
古希腊哲学小结:
希腊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爱智慧、尚思辨 、学以致用的探索精神,真是这种精神为 西方哲学追究知识、探索真理的基本倾向 和科学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
信仰的时代——中古哲学
一、中古时代背景:
1、王权与教权争斗、相互利用、合作 2、基督教会对保持希腊罗马文明火种起 了重要作用
二、基督教哲学和希腊哲学的比较:
古希伯来神本主义 :
信仰=原罪、救赎
古典主义 :
中部的法兰 西(摩尔人 的浪漫+哥特 人的剽悍=路 易十四时代 的优美、情 趣、合适的 形式) 。
科学革命:
使人从规律 、从普遍的 角度把握世
界)
工业革命
……………….起源:古希腊、古罗马、古希伯来文 化
……………….过渡:中世纪文化 ……………….走向近代的转折:文艺复兴运动、宗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PPT 川教版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PPT 川教版

练习与巩固
3、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13世纪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中国生活了 很多年,他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口述成了一 本书。这本书向西方社会展现了瑰丽迷人的 东方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 于元代,蒙古军队在对外征战过程中,将他 们掌握的火药、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 亚、西亚和欧洲。
3.阿拉伯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马可· 波罗游记》 1.
阿拉伯数字 的西传
2.古印度人发明数码和十进位法 3.阿拉伯数字名称的由来
练习与巩固
1、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是( ) A.罗马人 B.中国人 C.意大利人 D.阿拉伯人 2、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C.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2)东西方陆路交通大开
(3)元朝国力强盛、交通方便、对外政 策开明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一、马可· 波罗东游
2、马可· 波罗在华经历
(1)学习中国语言
(2)受皇帝赏识做官
(3)受皇帝之命巡游中国各地、出使亚 洲一些国家。
一、马可· 波罗东游
3、《马可· 波罗游记》
(1)内容 涉及大量中国各地风土人 情,中国的社会情况,亚 《马可•波罗游记》书影 洲东海岸的地貌,还描绘 了赤道地区人丁兴旺的情 “向西方世界展现 了迷人的中国文明” 景。
一、马可· 波罗东游
3、《马可· 波罗游记》
(2)影响 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 要作用,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宝贵的信 息。
一、马可· 波罗东游 4、马可· 波罗的优秀品质
一、马可· 波罗东游 4、马可· 波罗的优秀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肇始期(远古至战国)
发展期(秦汉至南北朝)

一 高峰期(隋唐)
种 观
繁荣期(宋元)
《中外文化交流 史》,王介南著, 书海出版社,
点 调适与会同期(明清)
近代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中国社会开始全面卷入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化进程 中,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不再是平等互惠的关系,中国 在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
西学东渐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往的主流。 “西”传统意义上地理文化的概念丧失,成为一个 带有意识形态意蕴的政治文化概念。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处于主动的 强势的地位,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器物层 面上。 从外来文化的影响看,佛教的东传对中国社会及文化影 响极其深远;阿拉伯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中亚的物产和艺术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增添了 绚丽的色彩。
中国人为何把来自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 洲的外来文化统称为西域文化呢?
首先在于其他文明体系在地理方位上都位于中国的西 部。
更主要的也最根本的是文化特质的迥异。在人类四大 文明体系中,欧洲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南亚文化圈有 着紧密联系,甚至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由于语言、 宗教思维的共性,造就了三大文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 种联系和影响更因战争的纠葛而加强。中国文化自成体系, 在上述几个方面与其他文明少有联系。
对西域的认识经历了渐进式的演变历程:
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 地区(先秦时期)
中亚、西亚、南亚、地 中海(秦汉至明初)
包括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时期)
特指欧洲 (晚明前清时期)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
中国人对“西域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渐进式的演变历程: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国人的“天下观”
天下即中华。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 下 包括中华和四裔(夷狄) 观
包括绝域,指遥远的西方世界
中国人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种意义上使用天 下概念,也就是说中国人是从文化层面理解“天 下”的。东亚世界笼罩在中国文化圈之内,西方 世界非我族类,是中国人“天下观”的主要内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主讲:王明月 历史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
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
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 念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强势地位日渐消失,但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往中依然保持平等、互惠的格局。
耶稣会传教士担负起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使命, 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分期的使者。
虽然中国经济和科技逐渐落伍,但中学西传依然是 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流。
陆上交通日渐衰落,海路交通成为中西交往的主要 路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
古典时期: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 交往,13世纪后与欧洲的往来逐渐增多。 海陆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尤其是西北 陆上丝绸之路。汉唐时期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极度繁荣。张 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唐僧西游、蒙古三次西征是这 一时期中西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3、中西文化交流史本质
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认 识、交往和对话的历史。它不是中国与中亚、 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关系的总和。它的研究 对象是中西文化相互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 性。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晚明盛清时期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欧洲国家,传教士成为中 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 通道。 从中西文化关系看,中欧之间依然是平等互惠关系,但双 方也开始了文化主导权的争夺,礼仪之争就是典型表现。 从传播的内容看依然是一个中学西传的过程,具有突出的 单向交流特征。 从传播的影响看,中国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对欧洲产生了 很大影响,集中表现为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深刻影 响。
“西”不仅是方位名词,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符号,是一个内容非常宽泛的地理文化概念。 如: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 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因此,“西”在中 国 人的观念世界里是一个别具异国情调的概念。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的概念
中国人对于“西”的认识: 从地理方位讲,西即西方,古称西域。中国人
2019年版
复兴期(民国)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古典时期(从远古至15世纪前期)
第 二 种 晚明盛清时期(15世纪后期-19世纪初) 观 点
近代(19世纪)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特点
古典时期的特点:
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强势的地位, 尤其是汉唐、元明清时期。
地理文化概念的西域文 化,即东亚文化圈以外 的其他文化(远古至15 世纪前期)
欧洲文化(晚明前清)
政治文化概念的欧美文化 (19世纪-)
因此,中国古代的“西域文化”主要指异域文
化。但不包括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也 即东亚文化圈之外的其他文明都是异域文化。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在对外交往中展现出比较开阔的胸襟和自信的态 度。
从直接交往的地区而言,主要是与中亚、西亚和 南亚的交往,13世纪后与欧洲的往来逐渐增多。
从交通路线来看,以陆路交通为主,从两宋开始, 海上交通日渐繁荣。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中西文化交流史各阶段的特点
晚明盛清时期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