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染 性 休 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婴儿>120次/分,新生儿>140次/分 ③ 呼吸性碱中毒(自主呼吸时PaCO2<32mmHg)
或呼吸急促:成人>20次/分,儿童>40次/分; 婴儿>50-60次/分 ④ 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 杆状核>10%
.
Sepsis(脓毒症或败血症)
感染+SIRS
的结构和细胞代谢功能异常,对治疗不起 反应,最终死亡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儿童休克的各个阶段
早期
存活
晚期
存活
立刻死亡 死亡
脏器功 能完整
多器官 功能衰竭
.
患儿死于全身水肿-多器官系统衰竭
.
临床表现---早期或代偿性休克
心动过速 轻度呼吸急促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
其静脉壁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耐酸, 故在酸性条件下对缩血管物质仍能保持良 好反应性
.
微循环障碍
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障碍程度,典型感染性 休克分为三个时期:
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 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
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
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
细菌毒素 肾小动脉痉挛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
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使心输出量 和组织灌注不足
如暴发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
.
病例二
女,6M,因低热、纳差2天,呼吸困难 半天入PICU
呼吸困难、面灰、心率220次/分,四肢 凉,CRT:4’’,肝肋下3cm
胸片:心影饱满,两肺内带蝶形片影 EKG:室上速 诊断:心源性休克
.
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心包填塞、心房黏液瘤等
.
病例三
女,4岁,乏力1年,呼吸困难数日来院 意识恍惚,消瘦、端坐位、面色发绀、心
前区隆起,四肢凉,手足绀,CRT:5’’ 心脏彩超示巨大心房黏液瘤 诊断:梗阻性休克
.
感染性休克(infectious shock)
又称“败血性休克”、“脓毒性休克” (septic shock)。
微循环障碍学说 神经-内分泌和体液因子学说 免疫炎症反应学说
.
微循环障碍学说
微循环:
❖ 是指500μm以下的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 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 属循环系统的基本单位 ❖ 是脏器组织中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
微循环通路
直接通路 迂回通路 分流短路
.
直接通路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到微静脉
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经此通路回心
.
迂回通路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到微静脉
安静时仅有20%左右的真毛细血管根据需要轮流开 放,物质交换主要在此处进行。
.
短路分流
由微动脉、通过动静脉吻合支到微 静脉
.
短路分流
一般处于关闭状态 休克时大量开放,使血液经短路回流心脏 因其管壁厚,血流迅速、无物质交换作用,
感染性休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钱素云
.
基本内容
休克的概念、小儿休克的分类 感染性休克 ➢ 病因 ➢ 发病机制 ➢ 重要脏器改变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什么是休克?
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 良,使氧供应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 要的一组综合征。
.
休克的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分布异常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为休克诊断的标准
.
休克时的主要体征---失代偿期
中央动脉搏动减弱 CRT延长 意识改变 尿量减少 低血压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中央和远端血管搏动的触摸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温暖环境中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应小于2秒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伴有意识障碍的休克患儿
.
意识水平的分级
.
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 )
是急危重症和慢性病恶化导致死亡最 常见的因素
常存在二种或多种休克发生机制 国外报道病死率18-60% 我院PICU为42.2%
.
感染性休克的趋势变化
原发急性细菌性传染病所致者发生率 下降
慢性病或肿瘤继发感染后休克增加 耐药致病微生物所致者发生率增加
严重感染时,局部释放的细菌毒素和结构成 分可使机体防御系统活化,释放多种内源性 介质,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内源性介质产生适量,有调节免疫、解毒及 杀灭细菌作用;
若产生过度,将引起一系列损伤效应。
.
全身炎症反应(SIRS)---诊断标准
具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者
① 体温>38℃或<36℃ ② 心动过速:成人>90次/分,儿童>90-100次
.
微循环的功能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体液因素、特别是局 部代谢产物的调节而收缩、舒张,恰似微 循环的“分开关”
决定相应毛细血管网中的血液灌注量 对儿茶酚胺颇为敏感,而对缺氧与酸中毒
的耐受性差
.
微循环的功能
微静脉能容纳较多血液,对静脉回流具有 重要调节作用,故称容量血管
当其收缩时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积,恰似 “后开关”
时心跳呼吸停,CPR后心跳恢复,但脑 死亡。 诊断: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
分布异常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
因外周血管功能异常,导致血液在器官间和器官 内的分布异常。
包括: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儿童以感染性休克最常见。
.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是儿童最常见的休克 病因为低血容量 ➢ 出血 ➢ 胃肠炎 ➢ 多尿 ➢ 液体转移至第三间隙
.
病例一
男,1.5岁 睾丸肿瘤术后2小时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心率180次/分; 术后6小时血HB6g/dl,Bp:80/30mmHg; 考虑术后腹腔内出血,准备剖腹探察
A-Awake 清醒 • V-Responsive to voice 对声音刺激有反应 • P-Responsive to pain 对疼痛刺激有反应 • U- Unresponsive 对刺激无反应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肾脏灌注
尿量(正常1~2ml/Kg.h) 反映肾小球滤过率 反映肾血流 反映重要脏器的灌注
是机体对病原体或/和代谢产物的炎症反应失 控,引起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紊乱,最终导致 细胞代谢和脏器功能障碍的循环衰竭综合征。
.
感染与休克的关系
感染 SIRS Sepsis Severe sepsis 休克
.
全身炎症反应(SIRS)
(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CRT)轻度延长(1~3秒), 意识多清醒,有时呈轻度激惹状 血压可正常或仅轻度下降,但因舒张压升高
常致脉压减小。 这些表现是机体代偿性增加心输出量及保障
重要脏器(心、脑、肾)血液灌注的结果。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休克早期诊断的线索
用原发病不易解释的心率增快 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硷中毒 容易漏诊,不能以血压降低作
.
细菌谱年龄、地区差异
婴幼儿:奈瑟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
血杆菌较多。<3个月以大肠杆菌为主,金黄色葡 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亦较常见。
儿童:常见者有奈瑟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属等。 假单胞菌属、白色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
受损者多见。
.
发病机制
楚吸, 增但快萎增靡快或,烦有躁呼模吸糊困30, 难m表 、m情 节H淡 律g漠 不或 整昏 肛迷 指呼 温
差>6℃更明显眼底观察以小动脉痉挛为住,
小动脉与小静脉之比为1:2或1:3(正常
时2:3)小动脉痉挛,小静脉淤张,部分
尿量 病细略例 ,出管减现袢少视数乳目,头减婴水少儿肿管甲袢10皱 动~观 脉察 端5m管 变l袢 细/h动 ,,脉 静端 脉儿变 端童20~
.
晚期或失代偿性休克
脏器低灌注,多伴有明显低血压。 ➢ 心肺:心动过速及呼吸困难更明显,后者尤著 ➢ 周围循环:脉细速或不能触及,肢端发凉、皮
肤发灰、发花或紫绀,CRT明显延长(>3秒) ➢ 肾脏:尿少和无尿 ➢ 胃肠:肠鸣音减弱、腹肠腔内液体积聚 ➢ 脑灌注:随病情进展,出现意识模糊、躁动、
幻觉、昏睡、最后进入昏迷 ➢ 可伴发热或体温不升
特点: 血容量、循环血流量、心输出量进行性减少
.
代谢障碍---特点
高氧需求量 低氧摄取率 高乳酸血症
.
代谢障碍
高代谢状态 高血糖 负氮平衡 蛋白质从骨骼肌向内脏组织转移 乳酸堆积 胰岛素抵抗
.
临床表现
原发病表现 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 休克的特殊征象
.
休克得分期
代偿性休克(血压正常) 失代偿性休克(血压降低) 休克不可逆期: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内源性儿茶酚胺 血管紧张素Ⅱ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及肌性微静脉的痉挛性收缩
真毛细血管关闭,短路分流
水、钠潴留
微循环灌注减少 真毛细血管流体
组织缺血缺氧 静水压降低
组织间液内流
血液重新分布:皮肤 及内脏灌注量显著减 少,保证心、脑等“ 优先”器官血液灌注
恢复血容量
.
休克早期---特点
➢回心血量不减少 ➢血压基本正常 ➢舒张压升高 ➢脉压变小,循环呈高动力
凉,CRT1~3秒四肢湿冷、接近或超过肘
关节,CRT>3秒脉搏增快细速或摸不到血
压略低或正常,音调变弱,脉压20~
30mmHg明显下降或测不出,脉压<
脉搏 20儿m童m2H0g~尿1量0略m减l/少h明,增显婴快减儿少10,~婴5儿m<l/h,
血压 率5m略明l显/低h增,或快儿,正童心<常音1低,0钝m音或l/有调h心奔变脏马心弱律率神,增志脉快尚心清压20~
.
Severe Sepsis
(严重脓毒症或严重全身性感染)
Sepsis+脏器功能不全
.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脓毒症+休克
.
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 )
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
❖ 美国1970年每10万人中本病死亡人数为1.7 ❖ 1980年为4.2 ❖ 1990年达7.9
.
诊断
必要条件:脓毒症与休克同时存在
认识早期休克表现,争取时间尽早
积极治疗,极为重要。
.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及分度
项目 皮肤粘
感面染色性苍休白或克口的唇诊、轻断指度标、趾准轻及度分发度绀,
重度
面色苍白或口唇、指、趾明显发绀
膜
皮肤轻度发花
项目轻度重度皮肤粘膜面色苍白或口唇、指、趾
四肢 轻指度、发趾绀明,显手发绀足皮,肤发皮轻凉肤度明发,显花C发面R花色T四苍1肢白~手或3足口秒发唇、
能加重组织缺氧
.
微循环的功能
分为营养血管、阻力血管、容量血管三部 分。
微动脉周围平滑肌,是决定微循环血液灌 注量的"总开关"。它还与小动脉一起决定 周围循环的阻力,故称为阻力血管。
(3)。 (4)。
.
微循环的功能
真毛细血管仅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 不能舒缩 为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部位,称营养血管 其血流量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调节
淤滞、扩流张不,均血,色有发红紫细1,0胞m血聚流l/集速h现度象减慢,血
皮肤明显发花 四肢湿冷、接近或超过肘关节,
CRT>3秒
细速或摸不到 明显下降或测不出,
脉压<20mmHg
.
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
休克进展
组织缺血缺氧 、血流障碍 酸性代谢产物聚积 微静脉收缩
组胺和激肽等物质增多 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 毛细血管床扩大,灌注量增多
多灌少流 微循环淤血
毛细血管静水压和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 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
.
休克期---特点
❖血压下降 ❖循环低动力失代偿
.
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休克
组织严重缺氧、 儿茶酚胺类
血管内皮受损
酸中毒
微循环全部平滑 粘膜下胶原纤维暴露 通透性增加
肌完全丧失反应性 Ⅻ因子激活
血液粘稠
微血管麻痹行性扩张 启动 血液淤滞 内源性凝血系统 流速缓慢
纤维蛋白原升高 红细胞、血小板凝集
微血管内微血栓
甚Leabharlann Baidu滞不流
DIC
低灌低流、出血
.
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
病因
细菌、病毒、真菌及其它 注意:不同于既往细菌在循环血液中生长
繁殖的“败血症”概念
.
病 因---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居多,近60%; 革兰氏阳性菌有上升趋势,约40%。 细菌谱有年龄、地区差异
.
细菌谱年龄、地区差异 新生儿
国外—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多为B族 溶血性链球菌) 国内—葡萄球菌最多,其次大肠杆菌
或呼吸急促:成人>20次/分,儿童>40次/分; 婴儿>50-60次/分 ④ 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 杆状核>10%
.
Sepsis(脓毒症或败血症)
感染+SIRS
的结构和细胞代谢功能异常,对治疗不起 反应,最终死亡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儿童休克的各个阶段
早期
存活
晚期
存活
立刻死亡 死亡
脏器功 能完整
多器官 功能衰竭
.
患儿死于全身水肿-多器官系统衰竭
.
临床表现---早期或代偿性休克
心动过速 轻度呼吸急促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
其静脉壁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耐酸, 故在酸性条件下对缩血管物质仍能保持良 好反应性
.
微循环障碍
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障碍程度,典型感染性 休克分为三个时期:
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 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
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
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
细菌毒素 肾小动脉痉挛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
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使心输出量 和组织灌注不足
如暴发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
.
病例二
女,6M,因低热、纳差2天,呼吸困难 半天入PICU
呼吸困难、面灰、心率220次/分,四肢 凉,CRT:4’’,肝肋下3cm
胸片:心影饱满,两肺内带蝶形片影 EKG:室上速 诊断:心源性休克
.
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心包填塞、心房黏液瘤等
.
病例三
女,4岁,乏力1年,呼吸困难数日来院 意识恍惚,消瘦、端坐位、面色发绀、心
前区隆起,四肢凉,手足绀,CRT:5’’ 心脏彩超示巨大心房黏液瘤 诊断:梗阻性休克
.
感染性休克(infectious shock)
又称“败血性休克”、“脓毒性休克” (septic shock)。
微循环障碍学说 神经-内分泌和体液因子学说 免疫炎症反应学说
.
微循环障碍学说
微循环:
❖ 是指500μm以下的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 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 属循环系统的基本单位 ❖ 是脏器组织中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
微循环通路
直接通路 迂回通路 分流短路
.
直接通路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到微静脉
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经此通路回心
.
迂回通路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到微静脉
安静时仅有20%左右的真毛细血管根据需要轮流开 放,物质交换主要在此处进行。
.
短路分流
由微动脉、通过动静脉吻合支到微 静脉
.
短路分流
一般处于关闭状态 休克时大量开放,使血液经短路回流心脏 因其管壁厚,血流迅速、无物质交换作用,
感染性休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钱素云
.
基本内容
休克的概念、小儿休克的分类 感染性休克 ➢ 病因 ➢ 发病机制 ➢ 重要脏器改变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什么是休克?
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 良,使氧供应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 要的一组综合征。
.
休克的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分布异常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为休克诊断的标准
.
休克时的主要体征---失代偿期
中央动脉搏动减弱 CRT延长 意识改变 尿量减少 低血压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中央和远端血管搏动的触摸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温暖环境中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应小于2秒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伴有意识障碍的休克患儿
.
意识水平的分级
.
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 )
是急危重症和慢性病恶化导致死亡最 常见的因素
常存在二种或多种休克发生机制 国外报道病死率18-60% 我院PICU为42.2%
.
感染性休克的趋势变化
原发急性细菌性传染病所致者发生率 下降
慢性病或肿瘤继发感染后休克增加 耐药致病微生物所致者发生率增加
严重感染时,局部释放的细菌毒素和结构成 分可使机体防御系统活化,释放多种内源性 介质,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内源性介质产生适量,有调节免疫、解毒及 杀灭细菌作用;
若产生过度,将引起一系列损伤效应。
.
全身炎症反应(SIRS)---诊断标准
具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者
① 体温>38℃或<36℃ ② 心动过速:成人>90次/分,儿童>90-100次
.
微循环的功能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体液因素、特别是局 部代谢产物的调节而收缩、舒张,恰似微 循环的“分开关”
决定相应毛细血管网中的血液灌注量 对儿茶酚胺颇为敏感,而对缺氧与酸中毒
的耐受性差
.
微循环的功能
微静脉能容纳较多血液,对静脉回流具有 重要调节作用,故称容量血管
当其收缩时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积,恰似 “后开关”
时心跳呼吸停,CPR后心跳恢复,但脑 死亡。 诊断: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
分布异常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
因外周血管功能异常,导致血液在器官间和器官 内的分布异常。
包括: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儿童以感染性休克最常见。
.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是儿童最常见的休克 病因为低血容量 ➢ 出血 ➢ 胃肠炎 ➢ 多尿 ➢ 液体转移至第三间隙
.
病例一
男,1.5岁 睾丸肿瘤术后2小时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心率180次/分; 术后6小时血HB6g/dl,Bp:80/30mmHg; 考虑术后腹腔内出血,准备剖腹探察
A-Awake 清醒 • V-Responsive to voice 对声音刺激有反应 • P-Responsive to pain 对疼痛刺激有反应 • U- Unresponsive 对刺激无反应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肾脏灌注
尿量(正常1~2ml/Kg.h) 反映肾小球滤过率 反映肾血流 反映重要脏器的灌注
是机体对病原体或/和代谢产物的炎症反应失 控,引起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紊乱,最终导致 细胞代谢和脏器功能障碍的循环衰竭综合征。
.
感染与休克的关系
感染 SIRS Sepsis Severe sepsis 休克
.
全身炎症反应(SIRS)
(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CRT)轻度延长(1~3秒), 意识多清醒,有时呈轻度激惹状 血压可正常或仅轻度下降,但因舒张压升高
常致脉压减小。 这些表现是机体代偿性增加心输出量及保障
重要脏器(心、脑、肾)血液灌注的结果。
.
认识呼吸衰竭和休克
休克早期诊断的线索
用原发病不易解释的心率增快 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硷中毒 容易漏诊,不能以血压降低作
.
细菌谱年龄、地区差异
婴幼儿:奈瑟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
血杆菌较多。<3个月以大肠杆菌为主,金黄色葡 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亦较常见。
儿童:常见者有奈瑟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属等。 假单胞菌属、白色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
受损者多见。
.
发病机制
楚吸, 增但快萎增靡快或,烦有躁呼模吸糊困30, 难m表 、m情 节H淡 律g漠 不或 整昏 肛迷 指呼 温
差>6℃更明显眼底观察以小动脉痉挛为住,
小动脉与小静脉之比为1:2或1:3(正常
时2:3)小动脉痉挛,小静脉淤张,部分
尿量 病细略例 ,出管减现袢少视数乳目,头减婴水少儿肿管甲袢10皱 动~观 脉察 端5m管 变l袢 细/h动 ,,脉 静端 脉儿变 端童20~
.
晚期或失代偿性休克
脏器低灌注,多伴有明显低血压。 ➢ 心肺:心动过速及呼吸困难更明显,后者尤著 ➢ 周围循环:脉细速或不能触及,肢端发凉、皮
肤发灰、发花或紫绀,CRT明显延长(>3秒) ➢ 肾脏:尿少和无尿 ➢ 胃肠:肠鸣音减弱、腹肠腔内液体积聚 ➢ 脑灌注:随病情进展,出现意识模糊、躁动、
幻觉、昏睡、最后进入昏迷 ➢ 可伴发热或体温不升
特点: 血容量、循环血流量、心输出量进行性减少
.
代谢障碍---特点
高氧需求量 低氧摄取率 高乳酸血症
.
代谢障碍
高代谢状态 高血糖 负氮平衡 蛋白质从骨骼肌向内脏组织转移 乳酸堆积 胰岛素抵抗
.
临床表现
原发病表现 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 休克的特殊征象
.
休克得分期
代偿性休克(血压正常) 失代偿性休克(血压降低) 休克不可逆期: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内源性儿茶酚胺 血管紧张素Ⅱ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及肌性微静脉的痉挛性收缩
真毛细血管关闭,短路分流
水、钠潴留
微循环灌注减少 真毛细血管流体
组织缺血缺氧 静水压降低
组织间液内流
血液重新分布:皮肤 及内脏灌注量显著减 少,保证心、脑等“ 优先”器官血液灌注
恢复血容量
.
休克早期---特点
➢回心血量不减少 ➢血压基本正常 ➢舒张压升高 ➢脉压变小,循环呈高动力
凉,CRT1~3秒四肢湿冷、接近或超过肘
关节,CRT>3秒脉搏增快细速或摸不到血
压略低或正常,音调变弱,脉压20~
30mmHg明显下降或测不出,脉压<
脉搏 20儿m童m2H0g~尿1量0略m减l/少h明,增显婴快减儿少10,~婴5儿m<l/h,
血压 率5m略明l显/低h增,或快儿,正童心<常音1低,0钝m音或l/有调h心奔变脏马心弱律率神,增志脉快尚心清压20~
.
Severe Sepsis
(严重脓毒症或严重全身性感染)
Sepsis+脏器功能不全
.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脓毒症+休克
.
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 )
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
❖ 美国1970年每10万人中本病死亡人数为1.7 ❖ 1980年为4.2 ❖ 1990年达7.9
.
诊断
必要条件:脓毒症与休克同时存在
认识早期休克表现,争取时间尽早
积极治疗,极为重要。
.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及分度
项目 皮肤粘
感面染色性苍休白或克口的唇诊、轻断指度标、趾准轻及度分发度绀,
重度
面色苍白或口唇、指、趾明显发绀
膜
皮肤轻度发花
项目轻度重度皮肤粘膜面色苍白或口唇、指、趾
四肢 轻指度、发趾绀明,显手发绀足皮,肤发皮轻凉肤度明发,显花C发面R花色T四苍1肢白~手或3足口秒发唇、
能加重组织缺氧
.
微循环的功能
分为营养血管、阻力血管、容量血管三部 分。
微动脉周围平滑肌,是决定微循环血液灌 注量的"总开关"。它还与小动脉一起决定 周围循环的阻力,故称为阻力血管。
(3)。 (4)。
.
微循环的功能
真毛细血管仅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 不能舒缩 为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部位,称营养血管 其血流量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调节
淤滞、扩流张不,均血,色有发红紫细1,0胞m血聚流l/集速h现度象减慢,血
皮肤明显发花 四肢湿冷、接近或超过肘关节,
CRT>3秒
细速或摸不到 明显下降或测不出,
脉压<20mmHg
.
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
休克进展
组织缺血缺氧 、血流障碍 酸性代谢产物聚积 微静脉收缩
组胺和激肽等物质增多 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 毛细血管床扩大,灌注量增多
多灌少流 微循环淤血
毛细血管静水压和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 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
.
休克期---特点
❖血压下降 ❖循环低动力失代偿
.
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休克
组织严重缺氧、 儿茶酚胺类
血管内皮受损
酸中毒
微循环全部平滑 粘膜下胶原纤维暴露 通透性增加
肌完全丧失反应性 Ⅻ因子激活
血液粘稠
微血管麻痹行性扩张 启动 血液淤滞 内源性凝血系统 流速缓慢
纤维蛋白原升高 红细胞、血小板凝集
微血管内微血栓
甚Leabharlann Baidu滞不流
DIC
低灌低流、出血
.
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
病因
细菌、病毒、真菌及其它 注意:不同于既往细菌在循环血液中生长
繁殖的“败血症”概念
.
病 因---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居多,近60%; 革兰氏阳性菌有上升趋势,约40%。 细菌谱有年龄、地区差异
.
细菌谱年龄、地区差异 新生儿
国外—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多为B族 溶血性链球菌) 国内—葡萄球菌最多,其次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