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6.5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5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宇宙航行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本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学情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天体运动都已经讲过,从知识上讲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推导出卫星的速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或许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语言表达也许欠妥,但只要学习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学生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
2.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4.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通过对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和理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结论的能力。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宇宙航行》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宇宙航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篇1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1.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
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在“宇宙速度”讲解时引入了“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运行速度”的区别,在讲解卫星的变轨问题时,借助地球同步卫星的变轨发射讲解,拓展了教学内容。
2.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科技息息相关,且可能会在将来的高考中有所涉及,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加之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学习本节课,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既突出了自主学习,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3.改变知识获得的渠道,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变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前学生被动获得知识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变得更加合理。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这也为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1、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2、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得到转变。
3、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篇2教学中引课的方式有好多种,选择合适的引课方式,会让课堂变得轻松,对高效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听王老师的课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本节的内容涉及到学生陌生的宇宙航行中的变轨问题,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个遥远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涉及到前面学到的圆周运动,离心运动,近心运动的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还是相当熟悉的,于是王老师从这些已知的问题出发,降低课题的难度,使问题由浅入深,自然的水到渠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6.5宇宙航行教案(10)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课标要求: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 学习对象分析1)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
在思维方式上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条件,圆周运动相关知识。
3、学习者在即将学习的内容前已经具备的水平。
学生知道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引导学生把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在宇宙速度上。
3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先介绍宇宙速度,然后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未来。
本节的重点是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难点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会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应用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3)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学习)过程(活动)设计宇宙速度最早研究人造卫星问题的是牛顿,他设想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地面某处平抛一个物体,物体将沿一条抛物线落回地面,物体初速度越大,飞行距离越远.考虑到地球是圆形的,如果初速度很大,抛出的物体总也落不到地面就成了人造地球卫星了.从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要想使物体成为地球的卫星,物体需要一个最小的发射速度,物体以这个速度发射时,能够刚好贴着地面绕地球飞行,此时万有引力F =mg ,提供了卫星运动的向心力,即:mg =m Rv 2我们可以求出这个最小速度v =6104.68.9⨯⨯=gR =7.9×310m /s这个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一个物体,使其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若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一个物体,物体将贴着地球表面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将在椭圆轨道上离心运动.若物体发射的速度达到或超过11.2km /s 时,物体将能够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行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11.2km /s 称为第二宇宙速度,如果物体的发射速度再大,达到或超过16.7km /s 时,物体将能够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到太阳系外.16.7km /s 称为第三宇宙速度.卫星脱离助推火箭后,获得了一定的速度v ,设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其运行半径为r ,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可得:G r v m rMm 22= 等式两边都有m ,可以约去,说明卫星的速度与其质量无关,我们得到:rGM v = (1) 由22)2(T m r Mm Gπ=·r 得: T =GMr 324π (2) 由G2r Mm =ma 得: a =G 2r M (3) 从公式(1)、(2)、(3)式中可以看出,地球卫星的运动情况(速度、周期、加速度)是由r 惟一决定的.轨道半径越大,卫星运行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加速度越小;轨道半径越小,运行速度越大,周期越小,加速度越大.当卫星运动的半径等于地球半径为R 时,卫星运动速度,周期和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 =7.9×310m /s ,T =5100s ,a =9.8m /2s .所以所有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v <7.9×310m /s ,运行周期T >5100s ,运行的加速度a <9.8m /2s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回答:三级火箭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 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 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A 、8000kmB 、1600kmC 、6400kmD 、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r v m rMm G 22= 解得:r =1600km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Q 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P 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Q 点到P 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r v m rMm G 22= 解得:rGM v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Q点到P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Q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Q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回答:一样大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Q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一)梦想成真按小组分工协作,利用互联网络搜集有关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进行交流。
6.5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的反思)
第五节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宇宙航天器等内容,人们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研究天体运动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的航天梦想,为科学研究、人类生活服务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如下知识:GM/或V=gR,数(1)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V=R值上V1=7.9km/s .(2)第二宇宙速度:克服地球引力,脱离地球的逃逸速度.V2=11.2km/s.(3)第三宇宙速度:在地面附近发射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速度, V3=11.2km/s.这节内容是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时刻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和生活、和社会联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2.过程和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难点: 1、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
2、掌握有关人造卫星计算及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代换。
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讨论课件投影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1)建立模型:圆周运动的模型学生:(1)火箭将掉落在地球上(2)在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其中有几张是同步卫星问题六:什么是同步卫星?)()2()(22h R T m h R Mm G +=+π得:h=R GMT-3224π。
高中物理_圆周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节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宇宙航行》。
主要内容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宇宙速度,了解人类的航天历程。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并能初步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求引力或一些速度,但学生的推理和运算能力较差,加上本章书的公式运用较为灵活,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畏难心理。
三、设计思想针对本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本课的主要设计思想是采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设计各种交互性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资源,其中包括主题导入、同步练习(其中设有交互性很强的习题)、实战演练(其中设有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的小测,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建议)、课外拓展等。
并采用学生交流互动为主导,教师作为学习的辅助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希望能借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八、学生学习评价表(课后填写,并记入学科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学情分析学生在解答例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大体有:(1)不列原始方程,而是直接把课本上推导出的结果写出来,然后代入数值求解,因此,在此要特别强调列出原始方程,变形推导后再代入数值求解。
高中物理6.5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6.5 宇宙航行【整体设计】本节重点讲述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节内容涉及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和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在处理有关卫星的问题时,可以按匀速圆周运动模型处理,进而结合向心力公式、向心加速度公式及圆周运动公式,推导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
学习宇宙速度时,要对比记忆,明确其物理意义.应掌握推导过程,体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物理思想,另外,结合向心运动或离心运动分析卫星轨道如何变化或改变的原因。
【教学重点】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关心国内外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飞天梦想:敦煌的飞天壁画嫦娥奔月外国人的飞天梦想课堂探究思考: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牛顿的人造卫星原理图:探究问题一:以多大的速度抛出一个物体,它才会绕地球表面运动不会落下来?(已知G=6.67×10-11N·m2/kg2 , 地球质量M=5.89×1024kg, 地球半径R=6400km)法一:万有引力提供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法二:重力提供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若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一、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v=7.9km/s):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双星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5 节宇宙航行一、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一)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作用。
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2.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第一个行为动词是“计算”,属于知识技能目标里的“理解”的层次,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得出双星运动的特点。
第二个行为动词是“知道”,属于知识技能目标里“了解”的层次,通过阅读课本及课下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及物理意义。
第三个行为动词是“体会”,通过对双星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感受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推动作用,提高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双星问题”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宇宙航行”中的一个补充内容。
本节课是以学生之前中已掌握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主要复习了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分析了双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 重点:双星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比较及计算难点:对双星系统问题的分析思路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建模星的特点和相关运算。
双星问题的分析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本节课不但介绍了双星问题中一些基本知识,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2.本节课属于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主要通过学生对双星问题的分析,进一步熟练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 力,并通过课堂例题及目标检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三星问 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
3.在思维方法上,主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类比,双星问题和之前所学圆周运动中的某些题目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通过知识的迁移,将不同章节的知识建立联系,提高学生构建知识脉络的能力。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6.5宇宙航行 优秀教案分析
(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了解,参透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思考并回答:
如果卫星的发射速度比7.9km/s大一点,地球的引力将不足以为其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开始做离心运动。
教师补充: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如果卫星的发射速度比7.9km/s大一点,地球的引力将不足以为其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先做离心运动,最终绕地球运动的轨迹是椭圆而不是圆,至于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将来可结合数学知识证明(介绍近地点、远地点),且卫星做变速率运动,发射速度越大,椭圆越扁。
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卫星挣脱地球引力束缚所需的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V3=16.7km/s,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所需的发射速度
三、卫星的运行规律
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
同步卫星
四、梦想成真:了解了人类的航天发展史。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观看各类航天卫星图片
教师: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嫦娥奔月”“神七问天”“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标志着我国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那么,卫星是如何上天的?是如何到达指定高度的?会掉下来吗?是什么力使卫星能绕地球飞行?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如何走出地球,飞上宇宙,进行宇宙航行的。
二、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猜想、提出“牛顿的设想”。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题:宇宙航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3、知道人类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三个宇宙速度教学难点:对三个宇宙速度的理解以及变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伏笔:在上一节课尾,就设计了一个问题留给学生们思考:“上天赐我神力,从山顶平抛一小球,速度越大,小球做怎样运动?”让学生自己来完成牛顿的这张设想图。
2、我们都知道地球周围有许多卫星,但到底有多少呢,这里用一张地球卫星图展示给学生们,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样是为本节课的下一步教学打下伏笔。
新课讲解:1、发射卫星:以上节课留给学生的思考题为起点,组织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找一个学生代表发言,老师仅做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
进而得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并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们对三个宇宙速度所对应的卫星的运动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2、卫星变轨:在学生们能够发射圆轨道卫星和椭圆轨道卫星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实现卫星从低轨道向高轨道变轨?”在小组再次协商讨论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代表板演讲解给大家听。
并最终从圆周运动条件上引导分析变轨的力学依据,使学生对变轨有更全面的认识。
3、比较不同轨道上的卫星: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高低轨道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和周期大小关系,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也是对卫星运行规律的深入认知。
4、人类航天50年:通过学生看书和媒体播放,让学生了解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我国航天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嫦娥一号卫星3D模拟动画:通过对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过程讲解和媒体模拟演示,使学生相对完整地卫星发射和深空探测有所了解,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宇宙航行》。
主要内容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宇宙速度,了解人类的航天历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并能初步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求引力或一些速度,但学生的推理和运算能力较差,加上本章书的公式运用较为灵活,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畏难心理。
三、设计思想
针对本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本课的主要设计思想是采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设计各种交互性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资源,其中包括主题导入、同步练习(其中设有交互性很强的习题)、实战演练(其中设有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的小测,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建议)、课外拓展等。
并采用学生交流互动为主导,教师作为学习的辅助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希望能借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
八、学生学习评价表(课后填写,并记入学科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学情分析
学生在解答例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大体有:
(1)不列原始方程,而是直接把课本上推导出的结果写出来,然后代入数值求解,因此,在此要特别强调列出原始方程,变形推导后再代入数值求解。
(2)数学计算错误,由此可知学生代数式运算能力不够。
所以在此应特别要求学生细致认真计算结果,并点拨关于该类计算的方法。
(3)学生在解答时,不画情景示意图,导致乱用字母而出错。
在本章中字母混淆是学生常见的错误,而画出情景示意图并标出相应字母,是解决的最有效方法,例如:R,r分别表示天体的半径和轨道半径;M,m分别表示中心天体的质量和环绕天体的质量。
效果分析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以及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相关的计算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我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设计的,教师仅起问题的设置、课堂节奏的控制、点评、引导总结规律等作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解答讨论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和应用,从而很好的达成目标,使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对知识进行巩固,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材分析
(1)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此前已学万有引力定律起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作为中学唯一涉及并用以讨论天体运动问题的万有引力定律,被物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列为教学及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
诚然,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的知识点并不多。
但是,需要用这个定律处理的习题题型多、综合性强,物理量多,学生处理这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
(3)本节课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
课堂的生命性,物理学的生命性为出发点。
在实施中,虽然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介绍和启发,但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学生始终在自由的生长,在自主的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评测练习
1、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km/s ,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6倍,半径是地
球的1.5倍,则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
A 、16 km/s
B 、32 km/s
C 、4km/s
D 、2km/s
2、同步卫星离地心的距离为r ,运行速度为1V ,加速度1a ,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2a 第一宇宙速度为2V ,地球的半径为R ,则( )
A .
R r a a =21 B .r R a a =21 c .r
R
V V
=21 D .2221r R V V =
3、 一颗在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半径为 r ,它的线速度大小为 v ,问 : 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 2r 时,它的线速度是多大?重力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4、 天文台测得一颗卫星沿半径为 R 的圆形轨道绕某行星转动,周期为 T ,求卫
星的向心加速度和行星的质量。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大胆猜想,独立思维,探索研究,经历、体验与牛顿研究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相似的“再发现”过程。
以下是本人在这次课中的几点体会:
○1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本次从准备到磨课到正式上课的过程中,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本组的老师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才使得我的学案一步步的精细,课件一步步的精简,语言表达一步步的准确,有很多东西是我自己没有想到和考虑到的。
○2 要上好一堂课,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花时间,关键还是要用心。
用心去备课,用心去查找资料,虚心学习,认真钻研,每试完一堂课,都要认真分析不足之处,还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
即便这样反复了几次,最后正式上完课后,我还是觉得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认为本应该做得更好,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教无止境,只要善于发现,用心去钻研,一定会做得更好。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