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contents•引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目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结论与展望CATALOGUE 引言论述主题引入目的意义论述目的和意义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对中央集权体制进行综合性研究。

论述范围和方法方法范围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并行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的全国推行官僚制度与选拔机制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隋唐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强化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宋元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僵化保守,难以适应时代变革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僵化,官僚体系保守,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方列强侵略,中央集权体制遭受冲击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中央集权体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系列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严重受损,地方势力逐渐崛起。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与变革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长期存在原因自然经济条件01地理环境因素02文化传统影响03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以人民为中心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众需求,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法治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强调法治,对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建立有重要启示,即国家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精简高效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机构庞大,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统一思想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注重社会稳定,对当代的启示是,国家治理应时刻关注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稳定压倒一切选拔优秀人才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1 2 3防范权力滥用避免僵化保守预防官僚主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中应避免的问题与风险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价值与意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与挑战治理体系现代化多元化挑战全球化背景未来研究方向与目标深化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创新治理策略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①必修1.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历史①必修1.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条件、“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掌握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了解秦朝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内容及特点,掌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对比郡县制度与分封制度的不同,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结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探究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认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是在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本课导入可采取两种方法:制作“秦统一中国”的课件(地图),展现空间形象。

该图应是彩色的,应该有动感,秦每灭一国,该国都应变成与秦同一颜色,最后由“七雄并立”的色彩缤纷归于“秦一统天下”的同一颜色。

制作课件有困难的学校,也可制作“揭贴式”地图,效果也不错。

或者采用本课导言的办法,由“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2、内阁制的设立: 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 过程——殿阁大学士→内阁 实质——皇权↑
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1、废丞相、置内阁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 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 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 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皇帝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内阁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 密疏进言等。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丞相 左丞相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太尉
右丞相
军务 (虚有其位)皇帝 掌握最高军事权
丞相是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郡县制度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守(最高长官)
郡丞(行政、刑狱) 县
郡尉(军事、治安)
县令(最高长官)
县丞(行政、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乡 三老(教化) 啬夫(听讼赋税) 游徼(贼盗)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皇权强化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二、封邦建国制度:
1、原因: 客观形势: 主观目的:
2、内容: 分封内容: 分封对象: 地理分布: 诸侯义
• 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周王的臣属,有些诸侯国的 国君在中央机构任职。 • 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 土特产品。 •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 征伐战争。
防止武将篡权
文臣
武将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③北宋文官体制的特点:
内重外轻——削弱地方 重文轻武——防范武将 分散臣权——强化皇权
④影响:
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稳定政局;
但带来消极影响:“三冗”、“积贫积弱”
2、元朝: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体制,对辽 阔疆域实行有效统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和感悟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和感悟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如商周时期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等。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国家治理、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启示和感悟。

首先,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必要性。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通讯不便等因素,地方豪门贵族势力强大,常常形成割据局面,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央政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是国家治理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其次,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政治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统治者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不断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和调整。

例如,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世袭制,代之以官僚制和任免制,实现了地方行政制度的根本变革。

这种制度创新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还告诉我们,任何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在实践中,政治制度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政治制度的形成也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最后,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也提醒我们,任何政治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局限性和缺陷。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发现和纠正政治制度中的问题,以实现政治制度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总之,##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是一段充满启示和感悟的历史。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治理、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本质和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 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 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 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 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 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 • 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 的思想。
3、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监察 朝代 部门名称

汉 宋
御史大夫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通判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明清 中央 (顶峰) “科道”
地方
隋唐 谏议 宋
门下省 谏院
4、评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不能杜绝腐败和低效
Ⅲ、选官制度 (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西周 制度 标准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九品中正 门第 晋南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掌握了察举六名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根据材料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三、宋代:设“中书门下”、“枢密院
”和三司分割相权。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 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 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 才为官的制度,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 的鼎盛时期.
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 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 藩镇割据: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
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 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
赵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有人认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 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 有名的安内方略. 有人认为:"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 腐朽.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 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军事积弱,还使两宋 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 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 是先进的.
它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这种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而 这些小官又易于控制,从而收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御外、 尊君抑臣的目的.
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地方监察制度,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秦始皇确立世袭皇帝制度
清朝:军机处 明朝:内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制
中央职能部门 中央官僚机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地方行政机构


秦:设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史大夫监

察百官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分封制
汉:设刺 史监察诸 侯和地方 官
郡县制
唐:在全 国 设 立 10 个道作为 监察区
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 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 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 落后于西方国家。
◇ 【专题纵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分 封制
宗 法制
含 义
目 的 不 同特 点点
作 用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 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 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 护政治统治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 定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 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 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 关系联系在一起。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 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中央集权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1、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建立县制。

2、确立(秦朝):秦统一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

政治上,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在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又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纲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巩固(西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创立,唐太宗时完善)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设枢密院、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派文官担任地主高官,并设通判与之相牵制。

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权;由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吏,集中司法权。

发展科举制(严格程序;完善方法;增加名额)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7、强化衰落(明清):(1)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2)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课标考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掌握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中央官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解析考点】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及具体表现(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具体表现为:①皇权至上。

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

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又一表现。

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中央:①实行皇帝制;②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其地位、职责、权力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地方:实行郡县制。

①地方政权机构:郡县两级政权;②基层机构:乡、里等;③政令下达:三公九卿——郡、县---乡、里-----百姓。

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

①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②修建驰道和直道;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并是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④严刑峻法。

(2)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释疑】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权力分散相互制约。

设三公,分割事权,有利于皇权集中、大权总揽。

地方上设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始终存在两个基本矛盾:相权与皇权(专制)、中央和地方(集权)。

【考点综合】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考查内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二)学习纲要:早期的政治制度:(一)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公共权力的出现与氏族特点的保留)(二)商朝的内外服制度1、含义:内服:商人本族活动的区域(中央)外服:商族以外的方国(地方)2、商王与方国的关系:商王间接统治;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方国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自主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2、宗法制(1)目的(2)概念:以父权家长制为基础,利用血缘关系和对祖先的崇拜而建立起来的,以嫡长子继承父的地位,次子在分封的政治制度。

(3)特点①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②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3)作用3、礼乐制度小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三代)神权和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集地方分权之大成。

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1、秦统一的背景(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大国争霸与分封宗法制的破坏(2)战国时期的大国兼并与各国的变法2、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3、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3)地方体制:郡县制4、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修长城、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整顿风俗,制定法律5、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 “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 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 又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 大一统服务的。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
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 制度建立。
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 建立。(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 行郡县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总揽全国政治、 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等一切大 权,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创制“皇帝”等一系列专用称号,皇帝自称“朕”、 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④皇位世袭。
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 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 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 治原因。
外朝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政务机关) 内朝(中朝)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
(决策机关)
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的目的是"重用近臣,攘夺相权”。 秦统 一之后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 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 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 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

试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试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试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08历史张彩铃200824142104摘要:在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

在战国时期经过各国的相继变法,其中以魏国和秦国的变法尤为著名。

在秦朝通过创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三公九卿”制的中央官僚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以及采用君主直接选任官员等措施,使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在秦朝建立。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以君权强力统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对后世产生量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一、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出现的背景。

1.政治背景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位于边区的一些大诸侯国,逐渐在兼并周围的一些小诸侯国和落后的民族中强大起来,从而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秦晋齐楚代兴”的局面①。

各诸侯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争霸的斗争,使各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了新变化:新的意识、新规定。

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不断兼并,到了战国初年,原来的一百多个国还剩下十几国②。

其中较为强大的是:秦、魏、赵、韩、齐、楚、燕,即我们所说的“战国七雄”。

剩下的这些诸侯国为了适应争霸与兼并战争的需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国王在反对旧贵族斗争中,(将过去把持在贵族手中的一切权力夺回,而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不得不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纷纷变法图强和集中权力,使中央集权制度在孕育发展之中。

2.经济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生产力最为显著的进步是冶铁手工业的发展以及铁器工具的普遍适用于农业生产,还有就是牛耕的推广。

春秋时期,铁器的冶铁和加工技术提高了,那是发明的冶炼铸铁的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冶铁技术的提高使铁器的使用日益普遍,并且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牛在春秋以前只是一种祭品,但在春秋时期,牛逐渐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成为重要的畜力。

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力提高,许多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私田大量出现。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
设计者单位:
设计日期:
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级:
高一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高中新课程补充了大量的政治制度史的内容,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结构,以及政治制度设计和变迁基本原理,也有利于对其他政治制度的理解。
2、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3、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介绍以往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1课时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列举课题名称
提供课题选择范围
1、组织学生讨论。
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课题。
4课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等讨论提出课题名称,确定以下研究主题:
2、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建议。为学生提供研究结果的评价量规。
第三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
小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制定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了解、收集课题所需要的各项信息。
1、了解当前课题所需要信息:
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主题的背景,开阔研究视野,为自主实施探究做好准备。
2、参观博物馆、祠堂,查阅家谱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纬目标阐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演变和特点;
2、分析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复杂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萌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

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2.建立(秦朝)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国家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设立县制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在思想上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巩固(西汉)西汉初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通过设立中朝、外朝来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思想上,董仲舒适应汉武帝的要求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终于找到了一套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4.完善(隋唐)隋唐时期,统治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相权一分为三而且互相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中央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5.加强(北宋)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河北高职单招(八类)考试知识点汇总

河北高职单招(八类)考试知识点汇总

河北高职单招(八类)考试知识点汇总(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2、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现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4、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5、在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差别,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迹象。

6、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

7、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王位世袭制产生)。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8、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10、在牧野之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1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保护周天子,并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解决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一体。

②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有中央之名无集权之实。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位,有职位但无人担任)(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也无封地。


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措施: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
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利于加强皇权。

③避免决策失误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
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
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
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上设“行中书省”
(注意:今天的山东省等省制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
5、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明朝设立内阁:明成祖设内阁。

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注意:无决策权。

④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②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五、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影响:①容易出现暴政和腐败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②经济: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思想:束缚人们思想,不利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④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