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晁衡)
(4)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1)时间:唐玄宗时期
(2)过程: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地位:鉴真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4)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②新罗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科举制,还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
③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
1.时间:唐太宗贞观初年。

2.目的:到天竺(唐时称古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求取佛经,研习佛法
3. 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遍访名寺,研习佛法,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4.贡献:主持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旧金山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
悉尼唐人街
毛里求斯唐人街
鸿 东罗马帝国使节 胪 寺 官 员
东北少数 民族使节
高丽帝国使节
唐高宗驾崩,有61个国家和 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 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 则天令工匠用写真的手法, 雕刻了参加葬礼的那些使节 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
唐太宗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地黄
黄芩
鉴真东渡,在携带的物品中有多种药材。鉴真曾为日本鉴定药物并为光 明皇太后治过疑难病症。日本平安时代由丹波康赖编纂的《医心方》中, 收录有鉴真的医方。日本江户时代的药袋上曾印有鉴真像。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 建筑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唐文化的学习力 跟随哥哥早年出家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手迹《请经书帖》 被日本视为国宝
鉴真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王 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 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 医药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麻黄
五味子
丹参
当归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பைடு நூலகம்
弘法大师行状绘图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前后达十几批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百多人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遣唐使葬身大海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素质高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 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问题三:你喜欢哪种文化?
Chinese New Year or
Lunar New Year
韩国服饰or汉服? 泡菜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
隐性的文化输出
问题三:你喜欢哪种文化?
Chinese New Year or
Lunar New Year
韩国服饰or汉服? 泡菜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
中秋节的创始国?
③ 货币
④ 建筑
鉴真东渡
1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2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3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4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5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754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
鉴真,唐朝时期高僧,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在日本留学僧 恳请下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文化的向心力——遣唐使
日本、新罗学习中国唐朝文化
唐文化的传播力——鉴真东渡
中国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文化的学习力——玄奘西行
中国到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救患若一,所忧同也” 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同舟共 济的立场与决心。
上贡品并行叩头之礼——在皇帝面前下跪,以前额触地,唐
朝回报进贡国家奢华的礼物。据记载,唐朝曾在大明宫麟德殿
宴请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他们均有使节来到大唐。 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商旅、僧侣和留学生。
(1)该壁画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关于对外交往方 面的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提示:可从朝代、交往国家、 机构名称、交往礼节、交往方式等方面回答)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中医
鉴真东渡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李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课前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

2、查找一些历史知名人物如姚崇、李白、李昂、杜甫等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是否中过进士?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考试制度献计献策。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鉴真、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三】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填写表格。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学习任务五】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学习任务六】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交通
文化
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唐朝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04课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04课

科举制的影响 4、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 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 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 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课时小结
项目 朝代 时期 事件 科举制的诞生 隋朝 隋文帝时期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期 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 唐太宗时期 扩充国学,出现状元 武则天时期 开设殿试,创设武举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进士科主要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学习目标
•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 善的主要情况; • 2、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 响; •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古代选官制 度的进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重点难点
历代选官制度 禅让制 世袭制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 选贤举能 子孙相继 招贤养士 郡县举荐
客卿制
察举制
春秋战国
汉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朝至清末
中正负责选人定品
统一考试公开竞争
科举制度的诞生 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意义:打破了门第限制,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借 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收归到中央,将 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二、科举制的完善
讨论活动
• 1、科举制在哪个朝代得到完善? • 2、与此有关的帝王是哪几位?在科举制度的完 善方面有何建树?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0张PPT)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 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 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课堂小结 双向交流 开放包容
欧洲、印度
西
唐朝

日本、新罗
原因
影响
启示
1.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的原因( B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玄奘西行 (唐太宗在位时期,西行至天竺) 脑洞时间 1.玄奘前往天竺
唐朝与天竺 (包括今印度、 巴基斯坦、孟加 拉等国)有频繁 的交往。 贞观初年,高 僧玄奘前往天竺 取经。
西行路上孙悟空 猪八戒等哪里去 了?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唐与天竺的关系 玄奘西游 时间:唐太宗时期 经过: 1.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
学习新知
遣 唐 使 印
遣唐使船
1 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时间长 前后十多批 次数多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规模大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素质高
2.唐朝文化 给日本带来 的影响: 唐朝先 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 文字、典籍、 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 传回日本, 对日本社会 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 响。
2.“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 A )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3.有一部电视剧的简介说道:“本剧讲述了‘他’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日本 的故事。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剧中的“他” C 指的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完美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完美版)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 供了机会。(政策)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交通)
英国唐人街
日本唐人街
美国唐人街
依据图片材料,说明当今为什么把华人在 其他国家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
第四篇
随处可见的唐人街 —— 影响深远通有无
影响篇 对外交往发展产生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试从世界角度和中国角度谈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A 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2、右图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A. 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 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 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向 交 流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
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的流行与
民间
第二篇
两个人的佛法修行 ——佛法无边“日印”行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 试好不好,为什么?
•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 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 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 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 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 的促进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 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 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 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 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 试制度 ,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 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 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 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
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二、科举制的完善
朝代: 唐朝 人物: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过程: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 试内容;亲自面试
动脑筋
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
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
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
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赋的发展 4、科举制对世界其他各国的考试选官制 度产生影响
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 赋。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 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 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 考试,均须帖经。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 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 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 试方法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 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 诗一赋),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 ,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 、作文等考法的源流。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 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 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 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 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 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 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 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又名九品官人法。 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
看书、讨论并归纳: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你来告诉我:
唐时科举考的科目较多,以哪两科最重要? 常设考试科目:明法、明书、明算、
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最为重要的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论一论:
大诗人李昂、李白、杜甫等参加过 科举考试吗? 中过进士吗?
看一看:
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科举制的影响(依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科举 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他们可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改善了中国用人制度。
材料: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 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 ★此材料反映 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 了科举制促进 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 了什么事业的 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 发展?使社会 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 上什么风气盛 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 行? 了做官的途径,

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以及中华文化的强盛及其影响力。

以下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创造了许多的伟大发明,其中最杰出的四项发明即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这四大发明为:1.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科技发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已经使用黑色硝石、细木屑以及硫磺或木炭来制造火药。

火药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冶炼技术的发展,而且在战争和生产领域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方向指示仪器,可以用来确定航向。

中国古代的指南针由磁铁所制成,有助于航海、旅行和军事用途。

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对世界的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主要发明,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中国最早的造纸工艺是用树皮、草和其他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纸张。

中国古代人的这项发明使书写、印刷和出版工业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并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4.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可以将文字和图像印刷到纸张或其他材料上。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起到了改善书籍和报纸生产速度的了不起效果,这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读到更多的书籍和文学作品,从而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推进。

二、中华文化的强盛及其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领域十分丰富多彩,其著名的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中华文化无疑是世界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古代的中华文化无疑是宝贵的文化资产和符号。

以上便是七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的知识点重点内容。

四大发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知产生积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62张PPT)教育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62张PPT)教育课件
玄 唐代高僧,法相宗 奘 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
行家。幼年家贫,父母早
西 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
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
行 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
安出发,西行求法。645 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 佛经回到长安。后20年间 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不山至谷天积竺雪,,终春不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 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 难东陵归犯一。步…!…”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 没“,宁难可以就全西生而。死,
7、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 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 宗教是( D )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道教 D 佛教
10、阅读郭沫若的下列诗作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朝代?他的主要 目的是什么?
被风浪所阻 2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
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东渡未能成行 因官府出面阻止

未果 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遭遇台风失败 5 海上漂泊14天后到了海南岛 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
失明

东渡成功 753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大唐西域记》 岂能东归而生!”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印度古代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取经回长安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fàn]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 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 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
三、玄奘西行
目的:为求佛学真谛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素质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2
唐与新罗的关系
3
玄奘西行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遣唐使是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时,日本为了学习 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的使者,当时称为“遣唐使”。由官员、医 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A.唐高祖时期B.唐太宗时期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
5.从“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
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6.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
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三、玄奘西行
你知道唐僧的 原型是谁吗?
玄奘
玄奘西行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 “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历经艰辛到 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 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 的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 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请你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
《职贡图》(局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同步练习: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哪个朝代?()A.魏晋南北朝B.唐朝C.明朝D. 清朝2.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

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A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3.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②④4.在科举考试中的“贴经”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A.选择题B.填空题C.问答题D. 作文题5.诗赋科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于:()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 唐玄宗6.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

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A.唐太宗统治时期B.唐高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7.关于科举制的产生和完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科举制最早产生于隋炀帝的开科取士②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③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④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A.①②B.③④C. ②④D. ②③④8.“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A.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B.唐太宗创立进士科,开创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许多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C. 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D. 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笔记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笔记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包括唐朝与中亚、印度、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

一、唐朝与中亚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中亚地区的突厥人、吐蕃人等交流频繁,文化、艺术、技术都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2、唐朝从中亚地区引入许多文化、艺术和技术,如支纳火、绿洲画等。

二、唐朝与印度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佛教传播进行的。

2、唐朝从印度引入了佛经、佛像和佛教艺术等,这些文化成果都对唐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向这两个邻国输出了文化、艺术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两个国家的发展。

2、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佛教传播进行的。

四、唐朝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2、唐朝从阿拉伯地区引入了伊斯兰教、波斯语、数学、天文学等,同时也向阿拉伯输出了文化、艺术和技术。

五、唐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1、盛唐时期,唐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东、阿拉伯地区的中间人进行的。

2、唐朝向欧洲输出了瓷器、绸缎、药材等商品,同时也从欧洲引入了玛莎拉蒂、大象等动物。

六、唐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1、唐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2、唐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后世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历史故事小讲堂1、讲述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唐朝与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

2、讲述李白与杜甫的风流壮举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唐朝文学艺术的繁荣。

以上就是本次历史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通过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发掘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课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D)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2、科举制被废除是在( D )
A、宋朝末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D、清朝末年
3、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
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B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
• 曲江宴 • 雁塔题名
白居易,登第时年方27 岁,年纪最小,所以题 名后有诗云:“慈恩塔 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 少年。”
隋唐科举制的历程表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初创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 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 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 们中国学过去的。
想一想
进步性:历史意义 弊 端:
使大批知识分子不愿冷静的进行学术 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 有实用价值的科技研究;知识分子与统治 者合流,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诗道:“春风得意马 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二)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开始进行: 殿试:
武举:
武则天重视科举,促成唐朝科举文章考 试在的武进则一天步时发,展科。举史应称试“者太多后至君万临人天。下 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 达,因循遐久,寝以成风”。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时间 贞观初年(皇帝唐太宗)
第一单元


西
那烂陀寺

《玄奘西游像》
玄奘在那烂陀寺精研佛学理论,成为十大法师之一。后又游历天竺各地, 并与当地佛学家辩论,名声大震。玄奘最终拒绝了戒日王的盛情挽留,回 到了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迎接,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规模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使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 来中国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规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时间
流 3.唐与天竺 玄奘西行
(2)贡献
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到 中国,称为遣唐使。


使
唐高宗时,唐与日本水军在朝鲜半岛爆发了大规模海战,结果日本 惨败而归。战败的日本亲身体会到唐朝的强大,于是开始全面效法 唐朝制度,这样,一批又一批遣唐使被派往大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时间 754年抵达日本
第一单元
历经12年,六次起程,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天宝二载十二月,举帆东下,到狼沟浦,被恶风漂浪,波击船破,

人总上岸,潮来水至人腰。冬寒风急,甚太辛苦。 … …但普照师每日食时,行生米少许与众僧,以充中食。舟上无

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第19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手工艺品
第19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晁衡是什么人?李白和他 是什么关系?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
第19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 仲麻吕是日本杰出 的遣唐留学生,是中 日两国友好和文化交 流杰出的使者。他以 他的非凡学识和高尚 品德赢得中国朝野的 器重和信任,曾担任唐 朝的官职。仲麻吕仕 唐期间,实际上起了 民间大使的作用,他 为增进中日友好、提 高日该国际地位,促 进中日文化交流而辛 勤献身,建立了不朽 的功勋。
拉萨大昭寺
第4课 唐朝的民
族和睦与对外交 流
■“天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
回纥 突厥
靺鞨
吐蕃
唐朝时边疆地区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
西 突 厥

蕃(bó )
“天可汗”
突厥人骑兵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之如 一。 1、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 2、体现了怎样的 民族政策?
第19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 开元通宝
日本 和同开宝
第19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19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异同
事件 内容 鉴真 东渡
第19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身 目的 途中遭遇 份 地
主要贡献 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做出了杰出贡献
僧 日 人 本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
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 历尽千难 僧 天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 玄奘 他们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 万险,九 人 西游 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 竺 不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死一生 人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
现还在各有国什的考么试影制响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 过去的。
——孙中山
大雁塔
慈恩塔下题名处,
一个读书人的一十七人中最少年。

---- 白居易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
天 下 英 雄 , 唐入 太吾 宗彀 中 矣
唐太宗
完善
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 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 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房玄龄 张九龄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
宰相,占有三分之二。
陈子昂
王维
王昌龄
岑参
张九龄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司马光
蔡元培
材料一:科举应试者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 朝的文学繁荣发展、诗歌艺术的 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 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 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对中国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清朝末年被废除) (二)对世界的影响: 对世界文明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除进士、明经科外,唐朝科举尚有明法、明 字、明算、三史科、开元礼科等,分别考试法律、 文字、数学、历史、礼制等。
进状士元 意科即举贡考举试的以人名员列。第唐一代者科为目状中元以。进进士士科科最及 被第重的视第,一明名、为清状两元代,,也始叫以状进头士。为宋考代中以者殿的试名首称名,称凡状 是元举。人明(、乡清试会考三殿名试,录第取一者名为进状士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遣唐使”回国的船只,克服种种艰
难险阻到达日本,当他踏上日本的国土时已经看不到日本的美丽景色了,
他受到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知识探究: 中日文化交流
鉴 人物:扬州大明寺高僧
真 次数:6次(前5次失败,第6次成功,754年抵达日本)

内容: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 书法、建筑、绘画等
开放的社会风气
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诗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史) 书法: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有许多唐人街?
英国唐人街
日本唐人街
美国唐人街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日本派往中国的 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史实。 2.通过阅读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 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 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
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
共同财富。
玄奘西游
玄奘,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僧人。他 13岁出家,法号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 师。他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这 个人物的原型。
1.玄奘西行的时间
公元629年
2.玄奘西行的原因 玄奘在研习当时的佛教经 典时,感到说法众多,无 法解答。
C.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鉴真 东渡
你能在图中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 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长安
试 一试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讨论过 程中,启 发学生认 识到政治 与经济发 展的关 系,可同 今天我国 良好的政 治环境对 经济快速 发展的积 极作用相 联系。
4
5




(合作学习)
食:饮茶;胡食;中原地区的饺子、点心等食品在边疆 地区也很流行。
住: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达贵官 人们大造豪宅,但不允许任何人建造俯视别人院落的楼阁; 普通百姓的房屋不能随意装饰。
2015-2016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2课时
上课班级
七(1)
主备教师
张凤瑜副备教师
上课时间
2016.2.29周一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 与方 法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 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1
3




(初步探究)
教师借助图片展示唐朝人的衣食住行。
学生讨论:
你在长安城里感受到的盛唐精神是什么呀?
衣:唐朝人喜爱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流行于民间的还 有经过翻新与改造的幞头,贵贱通用,类似今天“马甲”的 “半臂”;中原地区的双面锦等丝织品面料也传到新疆,为 边疆人们所喜爱。
学生看书、议论、作
学生回答问题
巩固重难

八、、
14




(梳理归纳)
小结:
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唐朝衣食住行风尚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开朗外向豪迈热情 豪迈自信宽容包容 自由奔放昂扬进取
识记重点和难点
梳理知识
15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完成新概念、课后作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二、唐朝衣食住行风尚
三、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博大宏放革新创新
教学反思
教具准备
学图片、PPT闪卡
教法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TPR教学法、情景教
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ppt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1.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2.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回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 热情地去 合理想
象,组织 好学生讨 论,充分 调动学生 主动学习 的积极 性。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 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差距比较大,学生一时难以理解
仃:唐代,骑马出仃变得普遍而有情趣。唐代妇女像男子一 样,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 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 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 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 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巩固重难

八、、
6
12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ppt


学 习
(深入探究)
科举制的历程
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诞生
完善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大大扩从国学规模;开创殿 试,武举;重视考诗赋
废除 清末废除
学生看书、议论、作
答,
在熟悉课 文后,采 用任务型 教学法, 让学生在 完成
任务的过 程中,饶 有兴致地 综合运用 的重点知 识
11
13




(学习诊断)
假如你是唐朝人,判断一下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可以与朋友饮茶吟诗
3.可以骑马开汽车出去旅行
4•妇女可以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活动
5•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建造住房
6.喜欢吃胡食、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
7.科举制是通过过分科考试选拔管理的制度
8.科举考试进士科相对容易些,明经科难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