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ppt

合集下载

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小插曲:东郭先生救狼小提问:东郭先生的行为是否正确?感性:佛法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郭先生无私救人的精神值得赞赏理性:东郭先生的行为近乎愚蠢名词解释:感性: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历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构造、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

理性: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到达事件需要的效果。

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慨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根底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展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的判断推出昂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外表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从世界观角度看,辩证关系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从方法论角度看,辩证关系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把握辩证关系的关键在于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客观、全面的提醒事物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展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2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它们各持一个方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事物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思维感官本质现象认识实践课件

事物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思维感官本质现象认识实践课件

假象
错觉
区 别
是事物自身、并歪曲 地反映本质的一种特 殊现象。
是人对客观事物 的错误感知。
客观范畴
主观范畴
联 系
假象 主要原因 结果
错觉
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
真理 系统化、理论化
科学理论
认识
属 于
属 于
理性 认识
系统化、理论化
理论
认识的来源 == 认识的途径

实 学习

践 书本
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联系
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者不可分割
表现
现象
本质
根据
方法论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误点
无视区别,把现象当成本质。 割裂联系,不从现象入手,企图直接把 握事物本质。
三、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关系
客观物质性 相互渗透 目的能动性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实质上是实践中的主客观关系
B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 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这首诗蕴 涵的哲理( )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 事 D、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
AC
秒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
间”这样的概念。他们的共同错误是
A. 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 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 抹杀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
D. 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概念、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总结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对感谢认识的扬弃。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长处,但是它的片面性、表面性的局限性使得感性认识很不深刻,这也就是感性认识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哲学认识论 ppt课件

哲学认识论 ppt课件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 一次完成的。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 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 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 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教条主义
经验论 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
实践观念
实践
主 观(见之于) 客观
实践的观念模型,以观念形 式进行模拟实践或实践预演。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第一次飞跃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实践
感性直观
理性思维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 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 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F=GM1M2/R2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优秀课件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优秀课件

李晓麓 01062033 肖经纬 01062046 邹立
饶丁伟 徐刚毅
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内在 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内容 概念 判断 推理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
人们对积累起来 的感性材料,进行科 学的抽象,舍弃事物 个别的,非本质的东 西,概括出一般的, 本质的东西,就形成 了概念.
是?非?---判断
判断是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 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它判明或断定事物 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推理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一种思 维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
他们既相互依赖,也相互渗透.
认识的飞跃
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基础) 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感性材料进行改造
制作.(途径)
历史教训---
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谢谢收看
01062024 01062043 0106206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认识的起点(1)
感性认识的定义 1感觉 2知觉 3表象
综合--感性认识是人们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 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 的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 识.
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面个性的反映--感觉
2各种感觉的综合--知觉
回忆中的形象--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的升华(2)
理性认识的定义 理性认识是人民通过抽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二节课件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二节课件
C在op认y识rig过ht程2中01,9-非20理19性A因sp素o是se和Pt理y 性Lt因d.
素相结合而起作用的。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
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E义va:luation only. eated with第A一sp,os是e.理Sl性ide只s有fo回r .到NE实T践3中.5去C,lie为nt群Pr众of所ile 5.2.0
但现代哲学却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的趋势,力图 把知识置回到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超越知识,建立 对人生和生存意义予以深刻关怀的哲学。主要代表 人物为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C第o二py,rig理h论t 2要01回9-到20实1践9 A中s去po,se需P要ty经L过td.一
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
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Ev识al,u再a从tio认n 识on到ly实. 践,如此实践、 eated wi认th识A,sp再os实e.S践li、de再s 认for识.N, 循ET环3往.5复C以lie至n无t P穷ro,file 5.2.0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 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就 会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一)从实践到认识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要正确实现E这v一al次ua飞tio跃n ,on必ly须. 具备: eated with第A一sp,os勇e.S于li实de践s ,fo深r .N入E调T查3,.5获Cl取ie十nt分Pr丰ofile 5.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认识---认识的起点
感性认识的定义 1.感觉____大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2.知觉____大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 3.表象____以形象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的信息
综合____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 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认识的升华
辩证联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对立 统一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 践基础上,通过感觉 器官所获得的认识, 具有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 觉认识基础上对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间接性,本质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 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者是相互渗 透的,感性认识要通过理性认识中的概念对事 物进行表达;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理性认 识到的规律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通过语言这种 感性认识表达出来。 两者统一于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的定义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 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内容
慨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 分、识别。 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昂一个判断。理性 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SUCCESS
THANK YOU
2020/1/7
小提问:东郭先生的行为是否正确?
东 郭 先 生 救 狼
感性:佛法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郭先生无私救人的精神得 赞赏 理性:东郭先生的行为近乎愚蠢
SUCCESS
THANK YOU
2020/1/7
惹一次不行,我就。。。 惹两次!
保 持 高 度 的 自 信 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