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泌尿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总结(doc 7页)

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总结(doc 7页)概述一、基础知识:1、肾:它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方;两肾上端相距较近,下端斜向下外;右肾较左肾稍低。
是成对的实质性脏器,形似蚕豆。
有上、下端,内、外侧缘,前、后面。
肾小囊肾小体肾单位血管球近端小管肾肾小管细段泌尿小管远端小管弓形集合小管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乳头管(1)肾的构造:在肾的额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肾皮质、肾髓质。
肾皮质:位于浅层,血管丰富,新鲜标本呈红褐色。
肾髓质:位于深部,由15~20个肾锥体构成,色淡,肾锥体的尖端朝向肾窦,成为肾乳头,上有乳头孔。
肾锥体之间的皮质部分为肾柱(2)与椎体的关系:左肾:上端: 第12胸椎上缘;下端: 第3腰椎上缘。
右肾:比左肾大约低半个椎体。
(3)与第12肋的关系:第12肋斜越左肾后面的中部,右肾后面的上部。
肾门:约平第一腰椎平面2.低蛋白血症(清蛋白<30g/L)3.明显水肿4.高脂血症二、并发症:1、感染2、血栓、栓塞性合并症3、急性肾衰竭合并症三、诊断:(1)尿蛋白大于3.5g/d(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血脂升高其中(1)(2)两项为诊断所必需四、鉴别诊断:1.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典型皮疹有助于鉴别诊断2.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女性,依据多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检查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一般不难明确诊断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国内依据以下三点进行诊断:①血清HBV抗原阳性;②患肾小球肾炎,并可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③肾活检切片中找到HBV抗原4.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5.肾淀粉样变性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主要累及肾脏、肝和脾等器官。
常需肾活检确诊6.骨髓瘤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骨痛、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原始、幼稚浆细胞异常增生五、治疗(一)一般治疗1.有严重水肿、低白蛋白血症者需卧床休息2.水肿消失、一般情况好转后,可起床活动3.水肿时应低盐(<3g/d)饮食4.正常量0.8~1.0g/(kg·d)的优质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饮食5.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脂)的饮食,而多吃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鱼油)6.进食富含可溶性纤维(如燕麦、米糠及豆类)的饮食(二)对症治疗1、利尿消肿利尿剂的应用(噻嗪类利尿剂、潴钾利尿剂、袢利尿剂、渗透性利尿剂)和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2、减少尿蛋白非类固醇消炎药和ACEI的应用3、治疗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并发症(肝素、双嘧达莫;发生栓塞应尽早在6小时之内溶栓)4、降血脂治疗(三)激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免疫反应、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影响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等综合作用而发挥其利尿、减轻尿蛋白使用原则和方案: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四)免疫抑制剂用于激素依赖或激素无效型肾病综合症1、环磷酰胺最常用的一种免疫抑制剂。
内科学泌尿系统重点

内科学泌尿系统重点第一章总论泌尿系统主管机体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功能,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组成。
肾不仅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篇讨论内科范畴内常见的肾脏疾病。
【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二)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肾小球每日滤过的原尿可达180L,其中电解质成分与血浆基本相似。
但正常人每日排出的尿量仅1500ml左右,原尿中99%以上的水和很多物质被肾小管重吸收。
近端肾小管主要承担滤液的重吸收功能,滤过的葡萄糖、氨基酸100%被重吸收,通过Na+-K+ATP酶,Na+在近端肾小管中主动重吸收,主要的阴离子碳酸氢根(HCO3-)和Cl-随Na+一起转运。
HCO3-重吸收还继发于H+的分泌。
这样90%的HCO3-、70%的水和NaCl被重吸收。
(三)肾脏和激素肾脏不仅是激素作用的靶目标,而且它还合成、调节和分泌激素,影响非肾的功能,例如红细胞生成及骨的代谢。
这些激素包括化学上不同的种类,例如蛋白质、肽、脂质、核苷和氨基酸衍生的分子。
肾脏分泌的激素可分为血管活性肽和非血管活性激素。
前者作用于肾本身,参与肾的生理功能,主要调节肾的血流动力学和水盐代谢,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内皮素、利钠肽(包括旁分泌的肾脏利钠肽urodilatin)以及类花生酸类物质;非血管活性激素包括1α-羟化酶和红细胞生成素等。
肾脏在几种肽和蛋白质激素的清除率和灭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循环和局部产生的激素的内在网络系统对肾内。
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起着调节作用。
【肾脏疾病的评估】(一)估计疾病病程是急性还是慢性,这一鉴别对诊断、治疗和预后都很重要。
(二)尿液检查常为诊断有无肾损伤的主要依据。
1.蛋白尿近年来认识到蛋白尿是糖尿病、进展性肾脏病和心血管病的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
内科泌尿系统重点总结

内科泌尿系统重点总结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变形红细胞血尿、非对称曲线、峰值红细胞容积小于静脉峰值红细胞容积伴大量蛋白尿、伴红细胞管型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均一形态正常红细胞血尿、对称曲线;峰值红细胞容积大于静脉峰值红细胞容积、不伴有蛋白尿和红细胞管型。
蛋白尿1.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紧张/体位性蛋白尿:见于青少年,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2.肾小球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白蛋白)、非非选择性蛋白尿3.肾小管性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4.溢出性蛋白尿:本周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5.分泌性蛋白尿:IgA6.组织性蛋白尿:T-H 蛋白肾脏疾病常见综合症肾炎综合征: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骤,以血尿、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水肿和高血压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急性起病,肾功能急性进行性恶化,于数周至数月内发展为少尿或无尿的肾衰竭慢性肾炎综合征:起病隐匿,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血尿,水肿、高血压和不同程度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①尿蛋白>3.5 g/d ;②低白蛋白血症(<30g/L);③水肿;④高脂血症(其中①②必需)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前1-3周感染史(β-溶血性链球菌)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伴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轻度升高),可以有轻度贫血,血清 C3下降, 8 周内恢复正常,大多可以临床自愈。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 型好发于中青年,II/III型好发于老年,男性多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短期内肾衰(早期少尿或无尿,进行性恶化成尿毒症),常伴有中度贫血I 型:基底膜内 IgG、C3线条状沉积;II 型:IgG、C3颗粒状沉积;III型:无免疫沉积物慢性肾炎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3个月 + 尿蛋白 1-3 g/ d +贫血 + 血肌酐升高= 慢性肾炎治疗方面:慢性肾炎不以消除尿红细胞或轻度尿蛋白为目标。
控制目标:①尿蛋白>1g /d ,血压控制在< 125/75 mmHg;②尿蛋白<1 g /d ,血压控制在< 130/80 mmHg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又名为脂性肾病,电镜下广泛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消失。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尿路感染病因: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膀胱炎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痛和排尿困难肾盂肾炎急性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发热慢性表现不典型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拔出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尿路感染无症状菌尿患者无尿路感染症状,但中段尿培养连续2次(同一菌株)尿细菌数>105cfu/ml急性复杂性UTI 可出现菌血症、脓毒症、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休克和(或)急性肾衰竭2.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首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急性膀胱炎3天的短疗程疗法,可选用磺胺类、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肾盂肾炎一般选药: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者: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妊娠期尿路感染①妊娠期无症状菌尿是可导致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概率增加20~30倍②宜选用阿莫西林、呋喃妥因或头孢菌素类等毒性小的抗菌药物可用:如左氧氟沙星0.5g,qd;环丙沙星0.25g,bid;不用:莫西沙星的尿液药物浓度比其他同类药物更低,不建议使用注意不良反应(TANG):沙星会把跟腱伤、不满十八不要尝。
血糖乱了心中毒,精神失常怕见光青头沙星治尿感多重耐药选培南磺胺治疗膀胱炎怀孕青头或呋喃第二节尿失禁类型遴选不良反应压力性尿失禁选择性α1受体激动剂:米多君卧位和坐位时高血压、头部感觉异常、尿潴留和尿频急迫性尿失禁首选抗胆碱能药:奥昔布宁、托特罗定、索利那新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尿潴留及认知损害,痴呆患者慎用,胃潴留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禁用对不宜用抗胆碱药的患者选用:米拉贝隆高血压、鼻咽炎和尿路感染充盈性尿失禁用α受体阻断剂(**唑嗪)体位性低血压5α还原酶抑制剂(**雄胺)性欲降低、勃起功能减退、射精障碍、乳腺增大急性就用抗胆碱胆碱禁忌选贝隆唑嗪、雄胺治充盈第三节下尿路症状/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多沙唑嗪、阿夫唑嗪、特拉唑嗪、坦索罗辛不良反应:直立性低血压、逆向射精等预防措施:睡前服用,起床站立时应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5-α还原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非那雄胺、依立雄胺、度他雄胺作用:可长期使用,降低雄激素水平;缩小前列腺体积并提高最大尿流率的作用;减少残余尿量;可使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降低约50%不良反应:性欲降低、勃起功能减退、射精障碍、乳腺增大M受体阻断剂(抗胆碱药)代表药物:奥昔布宁、索利那新、托特罗定作用:针对伴发膀胱过度活动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改善储尿功能不良反应:口干、便秘、尿潴留、重症肌无力、闭角型青光眼植物制剂锯叶棕、普适泰(又名舍尼通,花粉过敏者不宜使用)第四节慢性肾病(CKD)药物治疗肾性高血压药物选择(可选ACEI、ARB、CCB)糖尿病肾病患者——首选ACEI、ARBCKD合并痛风患者——禁用噻嗪类利尿剂老年合并糖尿病患者——同时应用小剂量α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不宜联用β受体阻断剂肾性贫血治疗时机当Hb<100g/L时开始红细胞生成刺激剂治疗药物选择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人促红素(使用时应注意补充铁)肾性骨病与高磷、低钙血症措施:口服肠道磷结合剂或加强透析磷结合剂:碳酸钙餐中服用;注意:当发生高钙血症时,选用不含钙的磷结合剂碳酸镧、司维拉姆第五节男性性功能障碍(ED)①西地那非、伐地那非24小时后再用硝酸酯类。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复习笔记: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复习笔记: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慢性肾小球肾炎(一)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可伴有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病情迁延(1年以上),肾功能逐步恶化,进入尿毒症。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1年以上)=慢性肾小球肾炎(三)治疗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以症为目的。
不以消除尿蛋白及血尿为目的。
1.饮食限盐:慢性肾小球肾炎低蛋白饮食。
2.积极控制血压:尿蛋白小于1g/d 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 以下尿蛋白大于1g/d,应小于125/75mmHg)。
首选具有保护肾脏的药物ACEI,高血钾,血肌酐大于350的不用第二节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有全身症状和白细胞管型为主要表现下尿路感染膀胱炎膀胱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急性肾盂肾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肾盂肾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发病机制:女性多于男性(1)上行感染最常见,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尿道黏膜损伤或刺激,细菌毒力强等原因。
(2)血行感染由肾皮质开始沿肾小管向下扩散至肾乳头,肾盂等(3)直接感染 (4)淋巴道感染二.病理解剖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肿胀,坏死,脱落,肾间质水肿。
肾小球没有形态学改变(肾小球没有病变)三.诊断与鉴别诊断真性菌尿的意义,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杆菌)>105/ML称为真性菌尿104/ML-105/ML为可疑阳性,需复查<104/ML可能为污染如果为球菌(如链球菌),细菌量在10000/ML即有诊断意义杆菌,细菌量在100000/ML即有诊断意义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膀胱炎)一般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和腰痛、肾区叩痛膀胱刺激征白细胞管型或抗体包裹细菌阳性阴性膀胱冲洗灭菌法尿培养阴性3天短程抗菌治疗有效者,但又复发3天短程抗菌治疗有效,无复发四、治疗主要是用抗生素,对于泌尿系统G-首选喹诺酮类药物,没有就选头孢菌素,最少要用2周。
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总结

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总结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疾病的学科,其中泌尿系统是指人体内的尿液产生、输送、贮存和排出等功能的系统。
泌尿系统疾病是影响很多人的常见疾病,包括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
本文将对泌尿系统常见疾病进行总结。
一、肾炎肾炎是一种肾脏病,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所导致。
肾炎表现为肾脏组织发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尿路感染、高血压和蛋白尿等。
肾炎患者需要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避免肾功能进一步下降。
二、肾结石肾结石是一种由尿液中的矿物质形成的硬物,这些矿物质可以在尿液中累积并形成结石。
常见症状包括腰部或肚子剧烈疼痛、尿液颜色发生变化等。
肾结石的治疗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常见的方法包括ESWL、PCNL和腹腔镜手术等。
三、尿路感染尿路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等。
尿路感染的治疗可以采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同时可以通过保持饮食卫生、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等方式进行预防。
四、肾衰竭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引起的。
常见症状包括贫血、水肿、高血压和尿毒症等。
肾衰竭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肾透析和肾移植等方法,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肾功能,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五、膀胱癌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通常是由于吸烟、暴露于工业毒品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常见症状包括尿血、排尿困难、膀胱区域疼痛等。
膀胱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等方法。
总之,泌尿系统疾病是很常见的疾病,包括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肾衰竭和膀胱癌等,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这些疾病可以通过保持适当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不吸烟等方式进行。
如果您有相关的症状,请及时就医,以避免严重后果。
泌尿系统疾病考点总结

第六章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一:尿路感染【概述】(一)定义、发病率、分类尿路感染,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内大量生长繁殖所致的尿路炎症反应。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尿路感染中最多见的是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占急性尿路感染的80%~90%。
2.感染途径最多为上行感染,即细菌由尿道口上行至膀胱、输尿管、肾盂,少数经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
3.易感因素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导尿、膀胱镜检查、妊娠、性生活损伤和机体免疫力低下等。
糖尿病、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重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妊娠或月经期妇女等是易感人群。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可无、可轻、可重,分述如下:1.急性膀胱炎占尿路感染的60%。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即尿路刺激征,常有白细胞尿,约30%有血尿,偶有肉眼血尿。
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
2.急性肾盂肾炎可有或无尿路刺激征,可有或无腰痛、肋脊角压痛、叩击痛,可有或无全身感染症状如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血白细胞升高等,血培养可能阳性。
3.慢性肾盂肾炎单纯性尿路感染,即使反复发作,也极少能发生慢性肾盂肾炎。
复杂性尿路感染,在尿路有功能性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器质性梗阻(结石、畸形)时,可能会发生慢性肾盂肾炎。
4.无症状细菌尿是一种隐匿性尿路感染,可以不予以治疗。
(二)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105个/ml,如能排除假阳性,则为真性菌尿。
(三)诊断真性菌尿患者伴有发热>38℃,有明显肋脊角疼痛和叩击痛,血白细胞增加,可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
【处理要点】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消灭菌尿、控制症状、驱除诱因、防止复发、保护肾功能。
治疗应根据尿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可根据经验选药,一般选用肾毒性小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抗生素。
转诊1.男性泌尿系感染或反复发作患者,应转上级医院行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泌尿系X线或B超检查,了解致病菌及有无前列腺疾病、结石、梗阻、反流、畸形等易感因素,并做相应治疗。
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

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泌尿系统解剖和生理1.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1.1 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1.2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并产生尿液。
1.3 输尿管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1.4 膀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器官,它的排空是由外括约肌和内括约肌的协调收缩控制的。
1.5 尿道是连接膀胱和外部的管道,用于将尿液排泄出体外。
2.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1 肾脏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皮质和肾髓质。
2.2 肾小球起着过滤血液的作用,将滤出的废物和过剩的物质转化为尿液。
2.3 肾小管对尿液进行再吸收和分泌,调节体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和稳定性。
3. 形成和排泄尿液3.1 肾小球的滤过和再吸收3.2 肾小管对尿液的进一步处理和调节3.3 尿液的排泄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储存,并最终由尿道排出体外。
4. 泌尿系统的生理调节4.1 肾脏对水盐平衡的调节。
尿液的含水量和浓度通过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来调节,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4.2 肾脏对血压的调节。
肾脏通过调节体液的容量和血管阻力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4.3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肾脏能够调节体液中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维持酸碱平衡。
第二部分:泌尿系统的疾病和常见问题1. 肾脏疾病1.1 慢性肾病。
指肾功能逐渐减退,导致体内废物和水电解质无法正常排泄。
1.2 肾结石。
由于尿液中某些物质结晶沉淀而形成,引起尿路梗阻和疼痛。
1.3 肾炎。
又称为肾小球肾炎或肾小管间质肾炎,是一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炎症性疾病。
2. 尿路感染2.1 膀胱炎。
由细菌侵入膀胱引起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
2.2 肾盂肾炎。
是一种泌尿系统感染,常伴有发热、腰痛和全身不适。
3. 泌尿系统肿瘤3.1 膀胱癌。
发病率较高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吸烟、化学品接触等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
3.2 肾脏肿瘤。
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肾脏肿瘤,常表现为腹部肿块、血尿等症状。
内科学重点泌尿系统

总论掌握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掌握常见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
熟悉肾脏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及熟悉防治原则。
一.肾脏的主要结构1.肾单位:1.1肾小体1.1.1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由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构成(1)内皮细胞:抗凝、抗血栓、合成基底膜和血管活性物质(2)基底膜:带有负电荷,维持正常结构,固定邻近细胞和构成滤过屏障(3)脏层上皮细胞:防止中、大分子量蛋白质漏出(4)系膜组织:毛细血管间,支撑、修补、调节、清洁作用1.1.2肾小囊1.2肾小管: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和连接小管2.肾小球旁器3.肾间质4.血管和神经二.肾脏的功能1.滤过:GFR:肾小球滤过率2.重吸收和分泌(1)重吸收:主要在近端小管(2)渗透压梯度形成:主要靠髓袢和髓质(3)调节终尿成分:远端小管尤其连接小管(醛固酮作用于此)3.内分泌(1)血管活性肽:调节肾的血流动力学和水盐代谢,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激肽等(2)非血管活性物质:1,25-(OH)2D3和EPO三.检查手段1.尿检1.1蛋白尿:每日>150mg或者尿蛋白/肌酐>200mg/g,或尿蛋白试验阳性(微量蛋白尿30-300mg)1.1.1生理性蛋白尿:(1)功能性:如剧烈运动,一过性,不超过(+)(2)体位性:多见于成长期青少年(<1g/d)1.1.2肾小球性蛋白尿(1)选择性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蛋白,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滤出超过小管吸收,病变较轻。
(2)非选择性蛋白尿:病变加重,排泄如IgG等大分子蛋白1.1.3肾小管性蛋白尿:β微球蛋白和溶菌酶等微小蛋白,重吸收障碍。
1.1.4溢出性蛋白尿: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大量溶解,多发骨髓瘤轻链蛋白等大量滤出超过重吸收阈值。
1.2血尿(1)镜下血尿:每HP>3(2)肉眼血尿:1ml血/1L尿,外观洗肉水样,血样或者酱油样1.3管型尿:蛋白质或细胞成分在小管内凝固1.4白细胞尿:>5/hp白细胞1.5脓尿:就是白细胞尿1.6菌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2.滤过率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GFR正常值100±10ml/(min·1.73m2)3.影像学检查4.肾活检四.常见肾病1.肾病综合征:各种原因所致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2.肾炎综合征: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主要表现3.无症状性尿检异常;轻中度蛋白尿和血尿,不伴水肿和高血压,多种原发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间质疾病4.急性肾衰竭综合征(acute kidney injury):各种原因,48h内血肌酐升高>26.4μmol/l或者较基础值升高>50%或者尿量<0.5ml/(kg·h),持续超过6h。
西医内科笔记(泌尿系统)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
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肾盂肾炎又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
一、病因常见的致病菌大多数为G-杆菌,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
二、发病机制1、细菌粘附现象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膀胱炎后可影响膀胱壁段输尿管及其管口功能,导致膀胱输尿管回流,使感染尿液逆流而上。
细菌的内毒素可显著地降低输尿管蠕动,使输尿管内尿液郁滞,压力增高,形成生理性梗阻,这都有助于肾盂肾炎的发生。
2、感染途径:①上行感染②血行感染3、机体抗病能力:①尿液的冲刷②尿液的高渗、高尿素、偏酸③尿路黏膜的杀菌能力④前列腺液的杀菌作用4、易感因素:①尿路梗阻②尿路畸形和结构异常③导尿。
三、病理变化1、单纯尿路感染的炎症病变多局限于粘膜下组织。
急性膀胱炎的病理变化是粘膜充血、上皮细胞肿胀,粘膜下组织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
严重时可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及粘膜溃疡。
2、急性肾盂肾炎可侵犯单侧或双侧肾脏。
肾盂肾盏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粘膜下可有细小的脓肿。
病灶内肾小管腔中有脓性分泌物,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形成,较大的病灶愈合后可留下瘢痕。
四、临床表现1、急性膀胱炎:①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②白细胞尿,1/3有血尿③全身症状则极轻或缺如。
2、急性肾盂肾炎:①全身感染症状②膀胱刺激症状③腰痛或腰酸,肾区有叩击痛及压痛点。
3、无症状细菌尿:有细菌尿而无尿路刺激症状。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尿液细菌计数培养:目前公认的诊断尿感唯一可靠依据。
清洁中段尿含菌量>105/mL,为有意义的菌尿,表示尿感。
2、尿液沉渣镜检:是初步判断菌尿的最简便、快速的方法。
平均每个高倍视野≥20个细菌,为有意义的菌尿。
3、血液检查:急性肾盂肾炎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中性分类增高。
内科护理学泌尿系统疾病总结

泌尿系统常见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1.常见症状
(1)肾性水肿: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按照其发生的 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肾病性水肿:主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多见 于肾病综合征。 ②肾炎性水肿:主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多见于急、慢性肾 炎。临床上肾性水肿多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和面部, 晨起时尤其明显,能下床活动者下午可出现明显下肢水肿; 水肿严重时可以波及全身,甚至出现体腔积液。
(2)肾实质
肾脏为实质性脏器,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 部分。肾实质的外层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2~3个肾小盏汇合成肾大盏,肾大盏最终合成肾 盂,肾盂向下逐渐缩小连续于输尿管。
(3)肾脏的血管: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出,进入 肾门后,不断发出分支,逐级变细,最终分支为 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再汇成出球小动脉,离 开肾小球,而后逐级汇聚为肾静脉最终流入下腔 静脉。
(2)24小时尿检查:常用的有24h尿蛋白、肌酐等定量 检查。
(3)肾功能:常用肾功能检查指标有血尿素氮(BUN)、 血肌酐(Scr)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Ccr是反映肾小 球滤过功能相对可靠且灵敏的指标。
一、多选题
真题讲解
1.肾脏分泌的激素有 【 BCD 】
A.生长抑素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1-α羟化酶
1.生成尿液:肾脏生成尿液的过程分为肾 小球的滤过(原尿),肾小管与集合管的 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并受神经与体液等因 素的调节。
原尿:150-180L
终尿:1.50-1.80
2.内分泌功能
(1)肾素:由肾小球旁器分泌,参与血压和肾脏血流的调 节。
内科学复习笔记 重点 泌尿系统疾病篇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总论1.估计疾病病程2.尿液检查3.肾小球滤过率测定4.影像学检查5.肾活检一、估计疾病病程:急性或慢性二、尿常规检查(一)蛋白尿每日尿蛋白量>150mg称为蛋白尿,或尿蛋白/肌酐大于200mg/g。
微量白蛋白尿:24h尿白蛋白在30—300mg/d。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包括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的破坏)以白蛋白为主,损伤重时,可以有球蛋白和其他大分子蛋白漏出。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功能障碍,重吸收减少以?2-MG,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小分子蛋白为主<2g/d。
③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本周氏蛋白,可从尿中排出。
④生理性蛋白尿:(1)体位性蛋白尿:于直立或脊柱前凸位置时发生,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一般<1g/d。
(2)功能性蛋白尿:运动、发热、充血性心衰时出现,诱因去除后消失。
(二)血尿尿沉渣> 3个红细胞/HP原因:全身性疾病尿路邻近器官疾病肾及尿路疾病(三)管型尿:正常人<5000个/24h尿,可为透明或颗粒管型白细胞管型:活动性肾盂肾炎重症急性肾小球肾炎红细胞管型:急性肾小球肾炎上皮细胞管型:肾病综合征腊样管型:又称肾衰管型,为肾衰竭时出现。
(四)白细胞尿尿沉渣>5个白细胞/HP1h新鲜尿白细胞>40万或12h >100万见于各种泌尿系统感染及邻近器官的感染。
三、肾小球滤过率测定清除率测定:指单位时间内清除血浆中某一物质的能力四、影像学检查超声静脉尿路造影、CT、MRI、肾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五、肾活检[肾脏疾病的症状]一、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水肿、高脂血症二、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少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
三、无症状性尿异常单纯性血尿和(或)无症状性蛋白尿不能解释的白细胞尿四、急性肾衰竭和急进性肾衰竭综合征两者的区别GFR的下降是几天还是几周五、慢性肾衰竭综合征表现为贫血、夜尿增多,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磷升高、血钙下降、双肾体积缩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复习笔记: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复习笔记: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肾小球肾炎西医: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肾炎病因以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急性肾炎与β溶血性链球菌A组感染有关。
(二)病理光镜下基本病理改变为弥漫性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细胞增生及白细胞浸润。
严重者形成新月体。
二、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有前驱感染史(潜伏期),常以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为主。
1~2周后出现临床症状。
1.水肿: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或伴有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2.血尿: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血尿。
30%~40%为肉眼血尿。
3.高血压:见于80%左右的病例,多为轻中度高血压,(130~140)/(90~100)mmHg。
4.全身症状:患者常表现为疲乏、腰痛、厌食、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尿液检查:血尿及轻、中度蛋白尿。
2.血液检查:轻度贫血。
感染未愈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血沉增快。
3.免疫学检查起病初期血清补体C 3 及总补体(CH 50 )活性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此对诊断本病意义很大。
4.肾功能捡查肾功能呈一过性受损,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表现为轻度氮质血症,多于1~2周后随着利尿后尿量渐增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5.肾穿刺活检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以肾小球中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为主,早期可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
免疫病理检查可见IgG及C3沉积于系膜区与毛细血管壁,电镜下可见上皮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四、诊断1.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
2.血尿,蛋白尿,可有管型,常有高血压及水钠潴留症状。
有时有短暂的氮质血症。
3.部分病例有急性链球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多在感染后1~4周发病。
五、西医治疗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以休息和对症治疗为主。
(一)一般治疗1.休息2.饮食低盐及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适量地摄入蛋白。
(二)治疗感染灶应用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80万~120万单位肌注,每天2次,连用10~14天(过敏者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泌尿系统疾病-学习笔记

(1)肉眼观:①肾肿大,充血,表面及切面可见肾实质内多个条索状、大小不等的黄色脓肿②肾盂黏膜充血,水肿,上行性感染性可见肾盂黏膜有脓性渗出物
(2)镜下观:组织学特征为灶状间质性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肾小管腔内充满脓液和肾小管坏死,肾小球较少受累
临床病理联系
①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等症状,是急性化脓性炎引起
肾切面可见肾皮质由于炎性水肿而增宽,条纹模糊与髓质分界明显,纹理不清
镜下观
病变为弥漫性,两侧肾同时受累,并累及大部分肾小球
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球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主要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肿胀,伴有多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压迫毛细血管腔使之变狭窄,肾小球呈缺血状态,球囊腔狭窄甚至闭塞
(二)渗出性病变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渗出,血浆及纤维素亦可渗出
(三)变质性Biblioteka 变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常伴有微血栓形成及红细胞漏出,有出血现象
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3)肾病综合征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征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2)非肾小球抗原:核抗原,DNA,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肿瘤抗原,甲状腺球蛋白抗原等
2.外源性抗原
(1)感染的产物:细菌、病毒、白色念珠菌和寄生虫等
(2)药物如青霉胺,金和汞制剂等
(3)异种血清,类毒素等
免疫发病机制
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炎症介质的激活有关
1、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免疫复合物形成引起肾小球肾炎基本上有两种方式:
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弥漫性增生,伴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又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故又称为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内科学 泌尿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概述一、基础知识:1、肾:它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方;两肾上端相距较近,下端斜向下外;右肾较左肾稍低。
是成对的实质性脏器,形似蚕豆。
有上、下端,内、外侧缘,前、后面。
肾小囊肾小体肾单位血管球近端小管肾肾小管细段泌尿小管远端小管弓形集合小管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乳头管(1)肾的构造:在肾的额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肾皮质、肾髓质。
肾皮质:位于浅层,血管丰富,新鲜标本呈红褐色。
肾髓质:位于深部,由15~20个肾锥体构成,色淡,肾锥体的尖端朝向肾窦,成为肾乳头,上有乳头孔。
肾锥体之间的皮质部分为肾柱(2)与椎体的关系:左肾:上端: 第12胸椎上缘;下端: 第3腰椎上缘。
右肾:比左肾大约低半个椎体。
(3)与第12肋的关系:第12肋斜越左肾后面的中部,右肾后面的上部。
肾门:约平第一腰椎平面肾区:第12肋与竖脊肌外缘的交点。
(4)肾的被膜:它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肾段:肾动脉在肾门通常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再分为4个二级分支,成为肾段动脉。
每支肾段动脉分布到一定区域的肾实质,称为肾段。
每侧肾分为5个肾段:即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后段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肾盂出入的部位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包在一起形成。
2、输尿管:它分腹段、壁内段、盆段。
有3处狭窄即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与髂血管交叉处、壁内段3、膀胱:它位于小骨盆的前部,耻骨联合的后方。
空虚时全部位于骨盆腔内,充盈时膀胱腹膜反折线可上移至耻骨联合上方。
分膀胱尖、颈、体、底。
毗邻:前:耻骨联合;后:男: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女:子宫和阴道下:男:前列腺女:尿生殖膈膀胱三角:它在膀胱底内面的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区域呈三角形。
4、尿道:(1)女性尿道:长约 3-5 cm.,起于尿道内口,终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特征:宽、短、直。
易于发生泌尿系感染。
(2)男性尿道:曲、直、长二、症状:水肿、高血压、肾区钝痛和肾绞痛、膀胱刺激征、排尿异常。
泌尿系统疾病重点归纳

泌尿系统疾病重点归纳
泌尿系统疾病是指影响泌尿系统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
根据病因和病理机制的不同,泌尿系统疾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对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重点归纳:
肾脏疾病
1. 肾结石:肾脏结石是由于尿液中的某些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固体结构。
常见症状包括腰背部疼痛、血尿和尿路感染。
2. 慢性肾脏病:长期肾脏受损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常见症状包括血尿、尿频、水肿和高血压。
3. 急性肾炎: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肾脏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下肢水肿和蛋白尿。
膀胱疾病
1. 膀胱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内壁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腹部不适。
2. 膀胱癌:膀胱内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血尿、尿频、尿急和腹痛。
前列腺疾病
1.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组织的非癌性异常增生,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尿流变弱。
2. 前列腺癌:前列腺内的恶性肿瘤,早期往往无症状,晚期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骨痛。
尿路感染
1. 膀胱尿路感染: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
2. 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延伸至肾脏,常见症状类似急性肾炎。
以上是对泌尿系统疾病的重点归纳,了解这些疾病的症状和特点,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评估。
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总结笔记

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总结笔记1.概述1)肾小球肾炎(GN):简称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比较常见。
2)分类●根据起因●原发性●继发性●一般所称肾炎是指原发性的肾小球肾炎●根据病变范围●弥漫性>50%●局灶性<50%3)临床表现●尿异常:蛋白尿、血尿、少尿、无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晚期出现)2.病因和发病机制1)引起肾炎的抗原种类很多,分两类●外源性抗原●病原微生物●药物●异种血清●内源性抗原●肾小球抗原●非肾小球抗原2)发病机理●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肾小球基膜抗原●植入性抗原●Heymann肾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3.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增多2)基底膜增厚3)炎性渗出和坏死4)玻璃样变和硬化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4.原发性肾炎的分类和病理临床联系1)病理分类●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综合征●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肾病综合征●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病综合征●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慢性肾炎综合征●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综合征2)临床分类●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明显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和水肿,并出现高血压。
重症可有氮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尿改变后,迅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引起急性肾衰●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慢性肾炎综合征●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迁延不愈超过一年以上,缓慢发生肾功能衰竭。
为各型肾炎终末阶段的表现●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肉眼血尿(血细胞>1ml/L)●镜下血尿(每高倍镜>3个)●蛋白尿(>100ml/L或150ml/24h)5.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1)又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2)病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病变特点:以肾小球内cap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伴有多少不等的变质和渗出4)好发年龄:多见于5~14儿童,成人少见5)病理变化●肉眼观●大红肾●对称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蚤咬肾●肾表面和切面有散在出血点,如蚤咬状,切面皮质增厚,纹理模糊。
泌尿系统疾病考点总结

泌尿系统疾病考点总结第六章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一:尿路感染【概述】(一)定义、发病率、分类尿路感染,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内大量生长繁殖所致的尿路炎症反应。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尿路感染中最多见的是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占急性尿路感染的80%~90%。
2.感染途径最多为上行感染,即细菌由尿道口上行至膀胱、输尿管、肾盂,少数经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
3.易感因素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导尿、膀胱镜检查、妊娠、性生活损伤和机体免疫力低下等。
糖尿病、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重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妊娠或月经期妇女等是易感人群。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可无、可轻、可重,分述如下:1.急性膀胱炎占尿路感染的60%。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即尿路刺激征,常有白细胞尿,约30%有血尿,偶有肉眼血尿。
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
2.急性肾盂肾炎可有或无尿路刺激征,可有或无腰痛、肋脊角压痛、叩击痛,可有或无全身感染症状如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血白细胞升高等,血培养可能阳性。
3.慢性肾盂肾炎单纯性尿路感染,即使反复发作,也极少能发生慢性肾盂肾炎。
复杂性尿路感染,在尿路有功能性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器质性梗阻(结石、畸形)时,可能会发生慢性肾盂肾炎。
4.无症状细菌尿是一种隐匿性尿路感染,可以不予以治疗。
(二)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105个/ml,如能排除假阳性,则为真性菌尿。
(三)诊断真性菌尿患者伴有发热>38℃,有明显肋脊角疼痛和叩击痛,血白细胞增加,可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
【处理要点】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消灭菌尿、控制症状、驱除诱因、防止复发、保护肾功能。
治疗应根据尿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可根据经验选药,一般选用肾毒性小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抗生素。
转诊1.男性泌尿系感染或反复发作患者,应转上级医院行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泌尿系X线或B超检查,了解致病菌及有无前列腺疾病、结石、梗阻、反流、畸形等易感因素,并做相应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肾的生理功能】肾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可分为血管活性激素和非血管活性激素。
前者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族、激肽类系统等。
非血管活性激素包括1α一羟化酶和红细胞生成素等。
【肾脏疾病的评估】一、蛋白尿每日尿蛋白量持续超过150mg称为蛋白尿。
产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功能性蛋白尿是一良性过程,因高热、剧烈运动、急性疾病、直立体位而发生的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一般<1g/d。
2.肾小球性蛋白尿当病变使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严重破坏,使血管中各种分子量蛋白质无选择性地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如病变较轻,则仅有白蛋白滤过增多,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3.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间质病变或各种重金属中毒时,近端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缺陷,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包括β微球蛋白、溶菌酶等。
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d。
4.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的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又未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所致。
尿蛋白电泳将显示分离的蛋白峰。
第二章肾小球肾炎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常因β一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常见为A组12型等)感染所致。
【病理】病变类型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光镜下通常为弥漫性肾小球病变,以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平均l0天左右)起病,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重症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常可在数月内临床自愈。
本病典型者具有以下表现:一、尿异常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30%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常为起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诊的原因。
可伴有轻、中度蛋白尿,少数患者(<20%患者)可呈肾病综合征范围的大量蛋白尿。
尿沉渣可有颗粒管型和红细胞管型等。
二、水肿 80%以上患者均有水肿,常为起病的初发表现,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或伴有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少数严重者可波及全身。
三、高血压约80%患者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常与其钠水潴留有关,利尿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
四、肾功能异常仅有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
五、免疫学检查异常起病初期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渐恢复正常,对诊断本病意义很大。
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可升高,提示近期内曾有过链球菌感染。
【治疗】本病治疗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
急性肾衰竭病例应予透析,待其自然恢复。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一、治疗感染灶以往主张病初注射青霉素l0~14天(过敏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作扁桃体摘除,术前、术后两周需注射青霉素。
二、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降血压,预防心脑合并症的发生。
三、透析治疗少数发生急性肾衰竭而有透析指征时,应及时给予透析。
第二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急进性肾炎根据免疫病理可分为3型,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各不相同:①Ⅰ型又称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②Ⅱ型又称免疫复合物型;③Ⅲ型为非免疫复合物型,此型中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常呈阳性。
【病理】病理类型为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光镜下通常以广泛(50%以上)的肾小球囊腔内有大新月体形成(占据肾小球囊腔50%以上)为主要特征,病变早期为细胞新月体,后期为纤维新月体。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我国以Ⅱ型多见,Ⅰ型好发于青、中年,Ⅱ型及Ⅲ型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居多。
患者可有前驱呼吸道感染,起病多较急,病情急骤进展。
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血尿、蛋白尿、尿少、浮肿、高血压),多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恶化并发展成尿毒症,为其临床特征。
【治疗】一、强化疗法(一)强化血浆置换疗法主要适用于I型。
(二)甲泼尼龙冲击伴环磷酰胺治疗为强化治疗之一。
该疗法主要适用于Ⅱ、Ⅲ型,I型疗效较差。
二、透析治疗。
第三章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是:①尿蛋白大于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
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引起原发性NS的肾小球病主要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它们的病理及临床特征如下:一、微小病变型肾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特征性改变和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电镜下有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微小病变型肾病约占儿童原发性NS的80%~90%。
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少年。
三、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较常见的病理改变为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可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现“双轨征”。
好发于青壮年。
四、膜性肾病基底膜逐渐增厚进而有钉突形成(嗜银染色),好发于中老年。
本病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肾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40%~50%。
【并发症】一、感染与蛋白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关。
常见感染部位的顺序为呼吸道、泌尿道、皮肤。
感染是NS的常见并发症。
二、血栓、栓塞并发症以肾静脉血栓最为常见;此外,肺血管血栓、栓塞,下肢静脉、下腔静脉、冠状血管血栓和脑血管血栓也不少见。
三、急性肾衰竭。
四、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治疗】主要治疗——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一)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使用原则和方案一般是:①起始足量:常用药物为泼尼松1mg/(kg·d),口服8周,必要时可延长至l2周;②缓慢减药。
(二)细胞毒药物这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型”或“激素抵抗型”的患者,协同激素治疗。
若无激素禁忌,一般不作为首选或单独治疗用药。
1.环磷酰胺是国内外最常用的细胞毒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中毒性肝损害。
并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
2.氮芥为最早用于治疗NS的药物,治疗效果较佳。
3.苯丁酸氮芥。
(三)环孢素。
(四)麦考酚吗乙酯。
第四章尿路感染【病因】尿感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肠道革兰阴性杆菌。
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占70%以上,致病菌常为一种,极少数为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
厌氧菌感染罕见。
【发病机制】通常尿感是上行感染引起的,细菌从体内感染灶侵入血流,到达肾引起肾盂肾炎,称为血行感染,很少见,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所致。
【临床表现】一、急性膀胱炎占尿路感染中的60%。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耻骨弓上不适等,但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
常有白细胞尿,约30%有血尿,偶可有肉眼血尿。
其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约占75%以上。
二、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起病,可有或无尿频、尿急、尿痛,常有腰痛、肋脊角压痛或(和)叩痛和全身感染性症状如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血白细胞数升高等。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或微量,尿沉渣内白细胞多数显著增加,如发现白细胞管型,有助于肾盂肾炎的诊断。
(二)尿细菌定量培养其临床意义为尿含菌量≥l05/ml,为有意义的细菌尿,常为尿感;104~105/ml者为可疑阳性,需复查;如为<104/ml,则可能是污染。
【治疗】一、急性膀胱炎可用3天疗法。
二、急性肾盂肾炎口服有效抗菌药物l4天疗程。
第五章慢性肾衰竭【病因】国外常见的病因依顺序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然而在我国则为: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梗阻性肾病等。
【临床表现】一、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一)钠、水平衡失调水肿时常有低钠血症。
(二)钾的平衡失调高钾血症。
(三)代谢性酸中毒(四)磷和钙的平衡高磷血症、低钙血症。
(五)高镁血症。
二、各系统症状(一)心血管心血管疾病是肾衰最常见的死因。
(二)血液系统表现1.贫血肾衰常有不同程度贫血,它是正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肾衰贫血的原因有:①主要是肾产生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②铁的摄入减少;③血液透析过程失血或频繁的抽血化验;④肾衰时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⑤叶酸缺乏;⑥体内缺乏蛋白质;⑦尿毒症毒素对骨髓的抑制等。
2.出血倾向出血倾向是由于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第3因子的活力下降,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能力异常。
3.白细胞异常部分病例可减少。
白细胞趋化、吞噬和杀菌的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透析后可改善。
(三)胃肠道症状肾衰患者常有胃肠道症状。
食欲不振是常见的早期表现。
(四)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简称肾性骨病)其病因为继发性甲旁亢、骨化三醇缺乏、营养不良、铝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
①纤维囊性骨炎:主要由于PTH增加引起。
②肾性骨软化症:主要由于骨化三醇不足和铝中毒引起。
③骨质疏松症:由于代谢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