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_连接主义(1)

合集下载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西斯蒙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西斯蒙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西斯蒙2005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在《联通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中提出联通主义学习。

该理论产生于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量庞杂且碎片化,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新知识。

但是,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将海量知识都储存在大脑中。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以自己有限的精力和存储能力来处理无穷的知识呢?在应用知识的同时我们又如何促进知识的更新呢?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连接的过程,连接的对象是节点和信息源。

联通主义认为知识以节点的形式存在,而学习就是连接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找到知识间的路径。

联通主义的核心观点我们的精力有限,无法掌握所有知识,对海量无穷的知识进行建构是不可能的。

联通主义认为管道远比管道内的内容更重要,也就是说知识路径远比知识内容更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什么知识、知识的位置、如何找到知识,这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进行连接,形成知识路径,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联通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外两个网络,一个是人的内部网络,一个是外部网络,学习不仅发生在人的内部,还发生在人体外部。

比如学习可以由技术来存储或操作,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反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这种知识发展循环的过程,使得每个人通过自己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领域保持下不落伍,不断更新领域内的知识。

联通主义是一种经由混沌、网络、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等理论探索的原理的整体。

学习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发生在模糊不清的环境中,学习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

联通学习理论并不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目前来说这种学习更适合高等教育和在职学习,或者说更适合高中以后的高等教育或非正式学习。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2012-03-26)1、提出背景:(1)网络时代的来临。

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变,同时,网络也带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断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而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知识,这为联通提供了前提。

(2)学习工具、方式和学习资源的转变。

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或纸质书的学习,而是通过网络,或者是团队交流学习等获得知识。

2、知识观(1)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就如管道中的石油,不断流通,管道就是联通的各个结点;(2)知识以片断的方式散布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拥有其中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创造、完善、更新和批判等。

3、学习观(1)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强调人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2)学习重心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中。

它主张个人可以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工、运用等下放给网络中的结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中;4、实践观(1)认为“不知道”不是因为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做的过程;(2)对联通中结点的重视,强调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后,在网络中的各个联通的结点要及时的更新,否则结点有可能会断掉。

5、创新观创造性是看到“现有思想或概念之间的新联系”,并建立新的现实的能力;6、对课程整合的启示(1)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根据新的时代而作适应性的调整,如以前要背诵的或者要记忆的知识,现在有网络的存在,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搜索到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联通主义中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下放给放落中的结点的学习观。

(2)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历史”,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那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网络。

参考文献:[1]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03):5-9.[2]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从联通到创新王竹立[3] 钟志贤;王水平;邱婷;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09,(04):34-38+79-80.[4]西蒙斯;李萍;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08):9-13.联通主义——百度词条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分析两种理论的核心观点、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影响。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神经元之间的联结过程,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则注重信息在网络中的流通和共享。

本文将首先回顾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然后阐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对联结主义的超越,最后探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

二、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概述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也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源自于心理学领域,尤其是行为心理学。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会引发个体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的刺激,从而形成一种联结。

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强化,这种联结会逐渐稳固,最终形成习惯或技能。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刺激-反应-强化”。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个体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并通过强化机制来巩固这些反应。

强化可以是正向的,如奖励或肯定,也可以是负向的,如惩罚或否定。

无论是哪种强化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特定反应与特定刺激之间的联结。

在教育实践中,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主张通过奖励和惩罚等外部手段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认为教师应该控制学习环境,提供适当的刺激,并适时地给予强化,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反应和习惯。

然而,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过于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和主观能动性。

它也无法解释一些复杂的学习现象,如高级思维、情感和社会交往等。

因此,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联结主义学习理论逐渐被更为全面的学习理论所替代。

E-learning时代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

E-learning时代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

35随着MOOC 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者、高校管理者等多方利益相关人员开始接触并尝试这种开放式、免费式,甚至带有快餐式特点的课程学习模式。

追根溯源,全世界第一门MOOC 课程就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西门子(Simens)和道恩斯(Downs)教授开设的,名为“联通主义和联通化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CCK)”的课程,其教学理念就是以联通主义(Connectivism,也有研究者翻译为“关联主义”)本身为基础。

这门课程既是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索,也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一门实践应用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有学者认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Web 2.0、社会媒体等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剧背景下催生出的重要学习理论,在过去十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成体系。

然而,其相关观点仍然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梳理,导致很多关心MOOC 潮流的人大部分也只是听说过这个名词,对其概念、内涵、意义等仍然模糊不清,更遑论对联通主义更深层次的研究。

笔者在知网数据库中,以“联通主义”或“关联主义”进行主题搜索,共搜索出178篇文献,其中期刊132篇,学位论文46篇。

相比较而言,以“MOOC”作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共搜索出1709文献,其中期刊1661篇,学位论文48篇,可见国内学者对MOOC 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密切关注,却对MOOC 起源、基础性非常强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缺乏研究。

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创始人西门子和道恩斯的论文、博客和相关著作进行梳理,企图让更多的学者能够明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前因后果,以及是否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网络技术与连接的建立作为学习活动开始将学习理论引入数字时代。

西门子[1]认为Web 2.0技术已经改变了学习面貌,传统的学习理论的三大支柱(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已经不再适合描述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促进学习。

浅谈“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者:孟永超于月清来源:《黑河教育》2014年第01期一、连接主义学习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营造了四通八达、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既大大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又为人们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如何使师生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如何将外语学习和网络完美地结合,这些都成为学习理论界必须正视的新课题。

2004年以来,加拿大教育家西蒙斯(George Siemens)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对网络时代学习社会的行为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高度抽象,指出以往传统的学习理论,无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还是建构主义,都因为更多地将学习视为发生在学习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即视学习为将外在于个体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经验的过程,所以在解释发生于社会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

在网络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2004年的“连接主义—电子时代的学习理论”,2005年的“连接主义—网络创建的学习”和2006年的“连接主义—当今的学习和知识”。

从此,“连接主义”成为网络上热烈讨论的有关新世纪学习理论的热点。

根据这些学习活动的新趋势,Siemens提出了“连接主义”,并在近些年对其进行了不断的修正、补充和继续完善。

“连接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学习活动类似于网络的创建。

在这里,网络主要包括两个元素:节点和连接。

节点是可以用来连接到其他元素的成分,是可以用来形成网络的外部实体。

它可以是人、单位、图书馆、网址、书籍、杂志、语料,或任何其他信息源,这些节点的聚合产生了网络,网络可以合并形成更大的网络。

连接是各个节点之间的任何联系方式。

学习行为是创建节点的外部网络,从而形成信息源和知识源,这是为了保持知识的现时性和连续获得、经历、创建和连接外部的新知识。

学习网络也可以看作内部心智中进行连接和创建理解范式的结构,即使网络的连接不那么紧密,节点仍可以存在于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起作用。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基于联通主义理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基于联通主义理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基于联通主义理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作者:赵书静白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28期摘要: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适应了当前移动学习的需要和社会变化,强调知识的联通、重组和再造。

移动学习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将分散在各节点中的知识链接起来,内化形成学习者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也是联通主义所关注的,即学习是链接建立的过程和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网络的过程。

本文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引下,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概述,发现两者存在内在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注重内容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交互性原则,期望能更好的为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联通主义;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65-02一、引言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九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传统教育形式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正在进行颠覆性的创新革命,而正在兴起的联通主义在某些方面更好地解释了网络时代的学习发生过程,为解决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学习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教育大环境,结合联通主义精神内涵,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移动学习资源。

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现状发展移动学习教育,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

因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移动教育的办学质量。

然而目前移动学习资源存在着数量多、覆盖广、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复率高、针对性低、含金量小、碎片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且更是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所要突破的窠臼。

当前移动学习资源的这种现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适合互联网思维的理论来指导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提高在线学习资源的整体质量,保证移动学习的效果。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进展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进展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变革。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理念以及最新进展,以期为教育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联通性、动态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建立、优化和重构知识网络的过程。

本文首先将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包括其定义、特点以及与传统学习理论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知识网络的构建、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学习者的角色转变等方面。

本文还将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等。

通过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新的学习视角和方法,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核心理念和最新进展三个方面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以期为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知识的网络性和动态性。

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吸收和记忆,更是通过个体与网络环境之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创新。

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中,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通过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和节点,不断地建立新的连接和路径,从而形成个人的知识网络。

这种知识网络是高度灵活和可塑的,它可以随着新的信息和经验的加入而不断地扩展和更新。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协作性。

它认为,个体学习是网络学习的一部分,而网络学习则是社会学习的基础。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要从网络中获取知识,还要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贡献给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协作,共同推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联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个人理解

联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个人理解

联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个人理解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1、关联主义是一种脱胎于混沌学网络系统观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等理论的新的学习理论,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联通主义的主要观点为:(1)学习与知识是建立于各种节点之上;(2)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3)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备中;(4)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6)看出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7)流通(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概括起来,联通主义其核心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知识观、学习观、创新观、实践观。

我对联通主义的理解:联通主义是新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

在这之前出现的各种学习理论,都是在网络技术不发达和学习技术含量不高的情况下创建的。

所这些学习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个体的内部,而忽视了人体外部的学习。

联通主义打破了这一局限性,认为学习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优化学习者的内外网络。

它以学习者个人为基本单位,与社会网络中其他的个体成员构成一个复杂的学习网络。

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机构和个人的知识相互影响,使网络中学习者的学习不断进步。

联通主义是一种适于当前社会需求和社会变化的学习理论。

n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单靠记忆知识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新知识学习的需求,而是通过网络存储和传递检索来存储和获取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者得以保持与时俱进。

联通主义认为,保持知识的流通是关键的一步。

因为持续的学习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通道比掌握当前的知识更重要。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前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对知识的选择来构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和外部知识网络的生态网络过程。

通过不断的优化学习者自身的内外知识网络,达到不断学习、保持与时俱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m 美西蒙斯,T 李萍译.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 J]m 全球教育展望,2005,' (8)【 2】m 袁松鹤,邱崇光.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给远程教育带来了什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南海广播电视大学广东佛山)【 3】m 王竹立.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o 从连通到创新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N 广东广州510275【4】m 王佑镁,祝智庭.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温州大学教育技术系,浙江温州325000;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06。

什么是联通主义

什么是联通主义

什么是联通主义一、联通主义概述2005年以来,加拿大学者George Siemens在《教育技术与远程学习》国际学刊等学术媒介上发表了“Connectivism” 系列研究成果,Connectivism一词在国内有“联通主义”、“关联主义”和“连接主义”等译述。

他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Siemens,2005)。

西蒙斯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它是应时代的网络化特征而提出的。

该理论将学习视为连接和网络形成的过程(Siemens,2005),它最适合于复杂的学习和快速变化的领域中的学习(Siemens,2009),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以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为代表人物和核心推动者,他们提出了联通主义8个原则:•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之中。

•学习是一个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

•学习可能存在与非人的应用中。

•学习的能力比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更加重要。

•为了促进持续性的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

•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

•流通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

•决策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自提出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种观点应运而生,核心观点可归结为学习观、知识观、教师观、学生观。

0102 知识观03 学生观04 教师观二、联通主义VS传统学习理论Siemens采用“区分学习理论的五个决定性问题”证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理论,并将其与其他学习理论进行区分。

1学习是如何发生的(1)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建立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主要关注的是可观察的行为(黑箱);(2)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4)联通主义认为学习分布于网络、社会中,并利用技术加以促进以达到更高水平的思考、推理程度。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美]西蒙斯李萍译华东师大第一附属中学上海 200080关联主义不应与建构主义相混淆。

乔治·西孟斯(George Siemens)提出了一种与21世纪的需求相一致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考虑了学习的趋势,学习技术与网络的使用,以及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

该理论还综合了许多学习理论、社会结构与技术的相关元素,创建了一种强大的、用于数字时代学习的理论观。

【关键词】关联主义;数字时代;学习理论在教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三大理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

不过,这些理论创建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的时期。

在近20年中,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

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理论应该能反映基本的社会环境。

维尔(Vaill)强调“学习必须是一种存在方式——是由个人或集体所形成的一系列不间断的态度与行动。

这些个人或集体努力跟上那些令人惊讶的、新奇的、凌乱的、含混的、一再发生的事件,与之齐头并进……”。

短短40年前的学习者往往在按要求完成学业后进入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

知识信息发展十分缓慢。

他们的知识生命以十年为一个衡量单位。

今天,这些基本原则已被改变。

知识正在呈指数增长。

现在许多领域的知识生命已发展至以月或年为衡量单位了。

冈萨雷兹这样描述迅速缩短的知识生命所带来的挑战:“一个最具说服力的因素是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

所谓‘知识半衰期’指的是从知识的习得到知识的废弃所经历的时间段。

今天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中有一半是我们十年前所不知的。

根据美国培训与信息协会(ASTD)的统计,在近十年中全球知识量增长了一倍,并正在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为应对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各组织机构被迫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一些重要的学习趋势▲许多学习者在一生中将会进入各式各样的、很可能毫无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

▲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

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

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建构研究

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建构研究

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建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学习方式和教育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网络性、动态性和社会性,为理解和指导现代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建构,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明确其在教学交互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文章将分析当前教学交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交互中的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详细阐述模型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实践策略。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网络时代知识特性的新兴学习理论,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互联性和生成性。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在联通主义视角下,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演进之中。

知识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

学习者需要在这个网络中不断探索、发现新的连接点,从而不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注重知识的互联性。

在联通主义视角下,知识之间的连接和关系至关重要。

学习者需要建立和维护各种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调用相关知识。

这种互联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知识的生成性。

在联通主义视角下,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生成者。

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将新的知识元素融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和理解。

这种生成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互联性和生成性。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2、学习观
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 人的活动,而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 形成的过程,即连接专门的节点和信息 源的过程, 它着重强调人与外部关系的 建立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认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
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 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 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 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所以个体对明天所需知识的学习能力比 对今天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对所有学习理论的真正挑战是 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促进已知的知识。并且由于知识不断增长 进化,从而获得所需知识的途径比学习者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 要。知识发展越快,个体就越不可能占有所有的知识。因此学 习重心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 中。只有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才不会被不断更新换代的知 识网络淘汰。正如“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区别,一个成功 的学习者不应该体现在对当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有多好,而应 该体现在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自己学会了该如何对这一类 甚至其他类别的知识进行学习。
除此之外,学习者在建立好个人学习网络后还要注重各个联 通结点的及时更新,否则就有可能会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脚步。

4、创新观 在联通主义学习理念中,由于我们每
个人都是知识网络的连接点,所以我们 应该在理解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 的思考促进知识的更新,并善于将新的 知识与自己已知的知识之间进行联系。
3、实践观 联通主义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 技术中介的学习,承认当我们与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 联通主义强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而不仅仅设法去解 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所以当我们建立了个人 学习网络之后,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学习,甚 至学习的过程会在我们无意识当中发生。就通常我们认为 “不知道”的知识,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因 为缺乏做的过程。由于我们已经有了个人学习网络,所以很 多知识都散落在网络之中,对于新的知识,只要结合已经存 在于个人网络中与其相关的知识,并借助于一些外部资源去 实践,就一定能够掌握。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

四、关联主义的教育应用
关联主义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学术研究重点由“主导- 主体”理论体系转向“节点- 连接” 理论体系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 社会的角度、系统的角度、网络的角度和生态群的角度来看待学习及其 网络,将使得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研究对象由主要研究学习者走向研究 学习者、远程教育机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 数据库) 、学习共同体 等组成的大系统; 将使得远程教学研究由对“主导- 主体”的理论体 系的研究转变为对“节点- 连接”的理论体系的研究。这是一个重大 转变,这个转变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关联主义的理论基础
关联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混沌理论、自组织理论 和网络理论等,它们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特点, 为学习者在当前环境中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使学习者 更适应新时代的学习。
混沌理论的要点在于非线性系统的非因果性和对初始条件的 极度敏感依赖性,其特性说明了现有学习的特点,在数字时代 的今天,知识已不再以线性方式获取,大量知识都以网络的形 式呈现,具有超链接的跳跃呈现特点,并且很多新技术代替了 学习者从事许多认知操作,因此,由于知识的非线性和不可预 测性导致了学习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学习可能由于任何条 件的细微改变而产生不同结果,如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自我 的信息素养等等都可能影响决策的制定,最后影响到整体的学 习。
六、小组总结
从上面的案例应用中可知道,在解决方案 的劣构问题表征定位时,解决者还必须根据自 身的情绪、价值观、信念等来决定图式的有效 程度。非认知因素对目标与问题核心的选择、 信息的选择、保证解决过程顺利进行以及维持 解决过程的动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 于劣构问题表征中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关 联主义学习观却难已作出相应的合理解释。因 此,有必要提出并完善一种新的认识框架和关联 主义来进行重新建构学习, 使之成为指导信息时 代学习发生的理论基础。

联通主义学习

联通主义学习

联通主义学习观中的学习理念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网络时代带来了知识大爆炸,引起了人们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学习工具及学习资源发生了巨大转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学习观。

它的学习理念主要体现在不同于以往的知识观、学习观、实践观和创新观四个方面。

1、知识观联通主义对于知识的表述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认为的书本上被归纳总结出的知识和那些固定的需要动手操作才能习得的知识技能。

它认为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不断更新,不断流通,只有各个结点将其联系起来,使其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而这个结点就是我们人类,所以知识是以片断的形式散布在网络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其中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创造、完善、更新和批判。

2、学习观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即连接专门的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它着重强调人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认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

所以个体对明天所需知识的学习能力比对今天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

对所有学习理论的真正挑战是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促进已知的知识。

并且由于知识不断增长进化,从而获得所需知识的途径比学习者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

知识发展越快,个体就越不可能占有所有的知识。

因此学习重心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中。

只有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才不会被不断更新换代的知识网络淘汰。

正如“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区别,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不应该体现在对当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有多好,而应该体现在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自己学会了该如何对这一类甚至其他类别的知识进行学习。

3、实践观联通主义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承认当我们与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

联结主义、关联主义和学习

联结主义、关联主义和学习

联结主义、关联主义和学习作者:王小霞来源:《中小学电教》2013年第09期摘要:联结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理论范式,建立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大脑神经元及其联结基础上,运用神经生物学解释普遍认知,与符号主义范式相对应。

关联主义是在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数字新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或学习观。

笔者在文中将对两个概念加以辨析,同时谈谈这两个概念对学习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联结主义;关联主义;学习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7-0020-04一、引言“联结主义”和“关联主义”是近几年在认知和教育等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两个短语在英文上对应的称谓分别是:“Connectionism”和“Connectivism”,常有学者将其中文译法混为一谈;又因这两个概念都与网络系统相关,因此,常有人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张冠李戴。

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也有学者称之为“连接主义”、“连通主义”或“联通主义”,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与符号主义(Symbolism)一起构成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也有译作“联通主义”、“连通主义”或“连接主义”,是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提出来的。

相对于在教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使用得最频繁的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关联主义是一种新型的“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1]。

关于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国内较为普遍接受的理论是:学习是学习者由于经验积累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的改变[2]。

学习的本质和过程一直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课题,并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学习观,联结主义和关联主义就是其中的两个代表。

二、联结主义(一)认知心理学领域的联结主义范式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两个主要范式。

符号主义以“心理活动类似于计算机”为隐喻,把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系统中的物理符号的运算过程。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教育技术,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

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到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兴起,再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21世纪均展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网络空间和虚拟环境。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教育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涉及到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正式学习到非正式学习,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场变革并非一帆风顺。

教育技术在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技术应用的公平性问题、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技术对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适应性问题等。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普及,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了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探讨其背后的动因和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以推动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1. 教育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性在21世纪,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知识经济的崛起,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媒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的重要工具。

教育技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线上、线下多个场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育技术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入探讨教育技术在21世纪的理论与实践新发展,对于推动教育变革、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新进展:关联主义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新进展:关联主义

I 收稿 日期l2 1 -0 —1 00 3 8
l 作者简介 l邱 崇光 (96 ),男 ,湖北武汉人 ,南海广播 电视大 学教授 ;高安邦 (பைடு நூலகம்4 ) ,男 ,山东枣 14 - 18 -
庄人 ,华南师范大 学教育信息技 术学院。
21 00年第 3期
邱崇 光 ,高安邦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新进展 :关联主义
互 联 网成长起 来 的, 他们 又被 称 为 “ 网络一 族 ”他 , 们 能够 接触到信 息的途径越来 越多 , 因此不再迷信 权 威, 是成 为 了知识 的主 动寻求 者 。另外 , 而 由于 处 于一个 富知 识的社会 中, 他们 在学习上 的耐 性降
就 是学 习发生 在 学 习者 内部 , 一个 内化 的过 程 是
变 成 了一个连 接专 业知 识 的过程 。学 习者 不仅 仅
是 知识 的消 费者, 他们 也正成 为知识的创建者 。学 习是一 个连 续 的过程 , 习者 正 由被动 的接 受者 , 学 变成积极 的信息 寻求 者。
3 对 学生的理解 。新一代 的学 习者是伴 随着 .

型用于解释 人脑 的信息 加工机制 。记忆在 认知主
义中 占据 重要地位 。建构主义认 为, 习是一种意 学
义建构的过程 , 是一种个体根据 自身 已知 的经验和
知识对于外部事物 和现象建构解释的过程 。
( 三种主要学习理论 的局限 二)
行 为主义推行实验 的研 究方法 , 将动物实验的
过 经验 与思考获得 的 ; 主义认 为, 实是 内部 解释 现
的, 知识是经 过建 构的 。行为 主义认 为, 学习是
指 某种特 定行为 的习得过程 ∞。行为主义将 学 习 J 界定为刺激一反应 (- ) SR 之间联系的建立过程 。行

重要-2-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_连接主义

重要-2-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_连接主义

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连接主义刘菊1,钟绍春1,2(1.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4;2.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摘要]连接主义(Connectivism )是国际上新近兴起的E-learning 学习理论,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数字时代学习理论。

它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把学习描绘成大量节点相互联结构成网络整体的过程,表现出了比其他学习理论更灵活、更接近人脑实际的优越性。

虽然仍有一部分人对连接主义引领网络时代学习理论发展的地位存有质疑,但该理论阐释学习本质的新颖观点和独特视角无疑将促进学习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关键词]连接主义;网络联结;节点;概念图;分布式学习[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69(2011)01-0034-05[收稿日期]2010-08-22[基金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重大攻关项目《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支撑体系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NENU-SKB2007)。

[作者简介]刘菊(1980-),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钟绍春(1965-),男,吉林双辽人,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教授,院长,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算机博士。

2011年第1期外国教育研究No.1,2011第38卷总第247期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Vol.38General No.2472004年以来,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 )陆续在网络上和《教学技术与远程学习》等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连接主义(Connectivism )这一术语,[1-2]并在其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释了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是应时代的网络化特征而提出的,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学习理论,为人们看待学习问题提供了近乎截然不同的视角,因此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相当程度的关注,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学习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连接主义刘菊1,钟绍春1,2(1.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4;2.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摘要]连接主义(Connectivism )是国际上新近兴起的E-learning 学习理论,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数字时代学习理论。

它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把学习描绘成大量节点相互联结构成网络整体的过程,表现出了比其他学习理论更灵活、更接近人脑实际的优越性。

虽然仍有一部分人对连接主义引领网络时代学习理论发展的地位存有质疑,但该理论阐释学习本质的新颖观点和独特视角无疑将促进学习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关键词]连接主义;网络联结;节点;概念图;分布式学习[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69(2011)01-0034-05[收稿日期]2010-08-22[基金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重大攻关项目《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支撑体系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NENU-SKB2007)。

[作者简介]刘菊(1980-),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钟绍春(1965-),男,吉林双辽人,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教授,院长,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算机博士。

2011年第1期外国教育研究No.1,2011第38卷总第247期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Vol.38General No.2472004年以来,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 )陆续在网络上和《教学技术与远程学习》等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连接主义(Connectivism )这一术语,[1-2]并在其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释了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是应时代的网络化特征而提出的,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学习理论,为人们看待学习问题提供了近乎截然不同的视角,因此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相当程度的关注,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学习理论。

到目前为止,国内与连接主义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有限可查的资料中,对于“Connectivism ”的中文翻译尚没有统一,除了译为“连接主义”,有的学者将其译为“联通主义”,“关联主义”等。

在此笔者暂取其中为较多研究者所用的“连接主义”为其中文译名。

一、连接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背景首先,自从人们开始教学活动,学习环境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演变。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营造了四通八达、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既大大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又为人们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可以说,网络化学习的到来,给学习者和教育者带来的变化是有史以来最为深刻和显著的。

西门思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对网络时代学习社会的行为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高度抽象,指出以往传统的学习理论,无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还是建构主义,都因为更多地将学习视为发生在学习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即视学习为将外在于个体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经验的过程,所以在解释发生于社会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

教育实践总是基于某种对人、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假设特别是对学习假设之上的。

[3]建立在各种假设之上的学习观导致了人们对学习的不同看法,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教育实践。

当前人们基于以上学习理论而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相当于都是基于“学习活动发生在学习者内部”这种预先假设而展开的。

正是这样的一个假设限制了人们对于“学习”概念的理解。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此时由于人们尚无法了解人体大脑中学习过程对应的神经机制,因而行为主义理论被隐喻为著名的“黑匣理论”。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4]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处理模式。

这样知识就变成了学习者脑中的思维符号,而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些符号所代表的事物转化成记忆的方式。

[5]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中,以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是在努力理解他们的经历时,创建了知识。

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往往是杂乱无章的。

以上学习理论分别在描述人类的心智时将其看作黑匣子、计算机和现实的建构者。

但它们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特征。

作为人类高级活动之一的学习,是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

仅注重学习者内部变化的学习理论很难对人类高度复杂的学习现象给出圆满的阐释,它们难以完全解释和涵盖人类学习的全部。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改变和行为变化等给予有限的合理诠释,不能有效地揭示学习的社会和集体机制。

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进一步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6]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人的个体性存在,更要认识到人的社会性存在。

人类真正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也只能是发生在它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中的,其最终目的也必然是要服务于个体的社会生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连接主义提出之前,已有学者提出“通过构建社会共同体来促进人们的学习活动”的观点。

综上可知,正是西门思对于“学习活动发生在学习者内部”这个假设的深入思考与质疑,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特征的研究与重视直接促成了连接主义的提出。

从社会活动的视角重新考查学习的概念,本文认为德里斯科给出的学习定义:“一种在人类行为或行为潜力方面的持续的改变……(这种改变)一定是学习者的经历及其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其次,从技术角度看,Web1.0的网络时代即将过去,近几年社会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导致了网络从“我们去那里”(赛博空间或虚拟空间)到“我们在这里”的变化。

这被人们广泛地称作Web 2.0。

这一新的网络强调的不是要去的地方,而是要做的事,与他人连接以及拓展个人生活空间。

以Web2.0为代表的社会性网络技术为今天的学习者提供了主动地创建个人学习环境的能力,也为新的学习理论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我们知道,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都创建于网络化程度较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的时期,在人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已逐渐被技术重组的情况下,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理论应该能反映基本的社会和技术环境。

二、连接主义阐释学习的重要观点及其心理学基础西门思曾在他的多篇文章中谈到他对学习所持的观点。

他提出人们适应新时代网络化环境的学习将围绕以下主要观点而进行。

观点一:学习与知识建立于各种节点以及关系之上,在这些节点相互关联进而表现出各种关系的过程中,个人的知识网络体系被建立起来,学习活动就是发生在这些数量庞大的节点构成错综复杂关系的过程之中的。

连接主义对人类学习过程的描述十分接近于脑与认知科学研究者们对于人类基于脑的学习过程的描述。

脑与认知科学是21世纪众科学中最为活跃又前沿的研究领域。

最新的脑功能成像技术使得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活体”人脑如何进行学习和思考。

人脑有大约100-15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正是人类大脑思维活动的秘密所在。

学习的脑功能体现在神经细胞的树突(刺)和轴突(接触)上。

越是聪明的、博学的人,其神经细胞的树突越是丰茂,树突和其他神经细胞的轴突接触越多,即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网络越复杂。

[7]因此,越来越多的脑科学研究专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人脑中的神经细胞数量并不是一个人聪明与否、智力发展状况的决2011年第1期外国教育研究第38卷总第247期定性因素,倒是这些神经细胞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的繁杂程度更多地决定了人脑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

把这一观点置于连接主义解释学习的理论中来看,正与西门思一直所强调的观点不谋而合。

举一例来说明,先假定两个人在某一学习领域掌握了相同数量的概念和规律,那么哪个人学得更好可以通过这个人对该学习领域中内容的描述来判定,学得更好的那个人一定可以在这些概念和规律间建立更多的、更复杂的联系,即他在这些概念与规律间创建的通道一定是更多、更复杂的。

总的来说,连接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情境视野放在了网络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中,认为学习是在知识网络结构中一种节点和关系的重构和建立,即“学习是一个网络节点联结的过程”。

[8]借助概念图,我们可以较容易地看到这种网络联结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概念图对联结关系的描述是从一个平面上二维的角度出发的,而实际上,学习者通过网络联结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确切地说应该是多维的,这才与学习者思维发散的特征相符合。

西门思的专著《知晓学习》(Knowing Knowledge)封面上的图片很好地描述了各节点间三向维度的关联关系。

[9]观点二:知识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施中。

此处要说明的是知识分布式存储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被学习个体获得的知识作为信息加工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1993年,加涅等人提出了一个经典的信息加工模型。

在此模型中,人们获得的信息是存储于感觉记忆、工作记忆(也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

对此,连接主义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人类获取的信息不仅存诸于人类的记忆中,还可以存储于外在于人体的非人的器皿中,此处的非人器皿可以是任何是我们现在能想到的用于记载、存储信息的物件,也可能是我们以后才能发明的其他信息记载、存储物件。

这一信息分布式存储的观点,不但不难理解,而且应该说是早已为我们所熟知和应用了。

例如,人们都承认笔算比心算要相对容易,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笔算过程中,人们将计算过程的中间结果通过纸张暂时保存于人体(记忆)之外,这无疑减小了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

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工作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有研究证明,在有限的时间里,工作记记中只能存有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

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少量的信息,决定了工作记忆成为整个信息加工过程的“瓶颈”。

[1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一次记忆的陌生电话号码超过9位,除非用纸、笔或者其他物件记下来,否则就可能记不住或记错。

这里的其他物件可以是手机、计算机等。

信息的分布式存储直接促使了学习科学中分布式学习(dis-tributed learning)概念的产生,目前国内关于分布式学习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比较清晰的认识是,分布式学习是适应网络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得教与学独立于时空而发生成为可能。

[11]分布式学习强调学习是通过在学习共同体之间个体的分布而完成的,这一理论在数字化学习、协作学习和远程教育等领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