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词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词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词鉴赏放言五首·其三唐代: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注释(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13)便:就。

(14)复:又。

(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16)王莽(mǎng):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鉴赏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理解,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理应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古诗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翻译赏析

古诗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翻译赏析

古诗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翻译赏析《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前言】《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第三首诗流传最广,以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若想对人、事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注释】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试玉”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日:一作“后”向使:假如复:又(有)【翻译】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第三首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这就增强了诗歌的吸引力。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

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诗歌更曲折、更有波澜,产生了如设置悬念的效果。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

白居易《放言其三》赏析

白居易《放言其三》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赏析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赏: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

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

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放言五首(其三)

放言五首(其三)

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这个办法既不需要钻龟,也不用祝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题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

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

历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骗。

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 ! 因此,当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裁决。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骇俗。

注释放言[放言: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五首(其三)赠君{您,这里指元稹(zhěn)}一法(办法、方法)决(决定、解决)狐疑[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不用钻龟与祝蓍(shī){钻龟与祝蓍:古人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试(试验、检验)玉要烧三日满,辨(辨别、鉴别)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zhāng)木)须待七年期(期限)。

周公恐惧[恐惧:感到害怕]流言[流言:到处传播的污蔑(mèi)挑拨的话]日,王莽谦(谦虚)恭(恭敬)未篡(篡:cuàn,篡位)时。

向使[向使:假如、如果、假使]当(当时)初(刚刚、开始)身便(就)死,一生真伪(假)复谁知(又有谁知道呢)写作背景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分析哲理」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和顾嗣协《杂兴八首(其三)》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广东六校)

「分析哲理」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和顾嗣协《杂兴八首(其三)》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广东六校)

(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放言五首①(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②。

试玉要烧三日满③,辨材须待七年期④。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杂兴八首(其三)顾嗣协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②钻龟、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

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造作流官,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追难。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赠”字强调此法乃经验之谈。

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

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

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理趣,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

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16.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

(6分)1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直接点明了观点。

故选D。

16.(6分)白诗人才观: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

(1分)顾诗人才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责备。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下面是其中的第三首。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译文及注释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注释(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13)便:就。

(14)复:又。

(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16)王莽(mǎng):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鉴赏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千家诗: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译文】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注释】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

2.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

”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

“不用”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

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3.“试玉”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

”《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

”后句作者亦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豫章:枕木和樟木。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

”《正义》:“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

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4.日:一作“后”。

见《史记·鲁国公世家》。

后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士。

《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

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

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

”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

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

未篡:一作“下士”。

放言五首其三

放言五首其三

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
的心情。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
元稹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此诗为第三首。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
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
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
白居易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词鉴赏:【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诗词鉴赏:【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诗词鉴赏:《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公元810年,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由于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在江陵期间,元稹曾写下《放言》“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表达了自己遭贬谪的愤懑之情。

五年后,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因为上书要求彻查此案,得罪了某些当权者,被贬为江州司马。

两人同病相怜,于是白居易便也写了五首《放言》以唱和元稹。

这首是第三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我送你一个解决疑问、看透人心的方法,不用像前人那样求签问卦。

古人比较迷信,遇事喜欢求神拜佛,占卜吉凶。

作为知识分子的白居易当然是不屑于钻龟祝蓍,所以他一开始就以“赠”字,很郑重地说我要告诉你一个解决狐疑的方法,强调了这是他的经验之谈,这个方法很宝贵,一般人我是不会说的。

接着他又说“不用”常人之法,那么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呢诗歌一开头便制造了悬念,就像李白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样的写法使人读之不厌味有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检验玉石的真假需要三天的时间,而辨别木材的好坏则需要七年的时间。

周公旦刚开始辅佐成王的时候,一直为流言蜚语所扰,王莽还没篡位之前,表现得十分恭顺。

二三联白居易便说明了这个方法:时间。

第二联通过辨别玉器和木材这两个例子,从正面说明要判断一件事物需要时间的沉淀。

而第三联则用了周公和王莽的例子,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用这个方法,很难看清真面目。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便是他。

武王建立周朝不到两年便去世了,他的儿子成王年仅13,朝局不稳,他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成王处理国事,代理天子职权,按后世的说法就是“摄政王”。

一般而言,处于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要么野心勃勃,要么是真的忠心耿耿,但无论如何,都会受到猜忌,就像清朝的多尔衮。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出自中唐诗人的《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赏析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此诗为第三首。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不用钻龟与祝蓍”。

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意思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意思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意思“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这句话说的是人才的发现,贵在及时。

古人说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治疗重病,要早治;而治病的最好药物,是起效缓慢的药,所以需等候三年。

比喻等候治病的最好方法,应当准备时间长一些。

战国时,齐宣王任用邹忌为相国。

邹忌才华出众,他向齐王推荐了很多人才。

齐王只听进去自己喜欢的一些人的话,把其他人都搁置起来,直到病入膏肓时,才后悔没有采纳贤良的建议。

李斯、冯劫等能臣,被拘押受审时,齐威王亲自登门请罪,仍然挽留不住,李斯、冯劫宁愿去死也不为官,自此成为历史上流传千古的“士可杀不可辱”的佳话。

他们的仕途之路,就像三日的火焰,再长也不过三日。

即使“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

李白在《草书歌行》中也写到:“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表明他对酒的钟爱,视其为美酒,对酒的赞美毫不掩饰。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李白反对酒徒炫耀自己的酒量,即使像陈登那样“三日不饮酒,便觉形神错。

”也不以为耻,因为“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同样令人神往。

他们两位的诗歌,既能在嬉笑怒骂中见到闪光的思想火花,又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李白的豪迈奔放和洒脱飘逸。

唐朝张怀,曾经评价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说“惟公权不失右军(王羲之)之法,而最得其妙。

颜鲁公虽善学右军,变其格,但恨过于雄伟,乃为清雄之品。

柳诚悬变右军之法,不失右军之体,诚悬神妙独得,冠绝古今。

”对颜、柳二人评价极高。

张怀远离我们太遥远,历史记载他性情恬淡,心胸开阔,与世无争,“百姓以安”,临终前对子孙说“吾平生所为,不负吾心矣!”。

但是历史毕竟已成过去,尽管“桃李满天下”,但是因与当时执政者王叔文发生矛盾,被贬为道州司马,任职期间,施惠政、重农桑、兴水利,颇有政声。

周公恐惧流言日

周公恐惧流言日

周公恐惧流言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周公恐惧流言日解释: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

周公恐惧流言日赏析:诗人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

原文: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

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白居易《放言》的译文

白居易《放言》的译文

白居易《放言》的译文白居易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1)不用钻龟与祝蓍。

(2)试玉要烧三日满。

(3)辨材须待七年期。

(4)周公恐惧流言日,(5)王莽谦恭未篡时。

(6)向使当初身便死,(7)一生真伪复谁知?(8)注释:(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13)便:就。

(14)复:又。

(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留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16)王莽: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赏析: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古时曾有“锺山之玉,灼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的传说。

辩材句:作者自注“豫章术,生七年而后知”。

豫,枕木;章,樟木;这两种树小的时候很相像,要长到七年才能分辨清楚。

这两句大意是:试验玉石要烧满三日火才能试出来,分辨枕木和樟木须要待七年后才能分辨清楚。

《放言五首》是作者贬官江州司马途中奉和先期被贬官的元稹的诗。

作者以试玉、辨材比喻对人和事的认识,须要经越长时间的考验才能认准,不能凭一时一事作出判断。

诗句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情理,富于理趣。

此名句可用于表示识别、评价人和事须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还可用于表示是正人君子,不做亏心事,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周公辅佐成王时期,流言其有篡权野心,而后其“居东三年”,经过成王考证非流言所说,成王亲自请其继续辅佐朝政。

谗言足以倾陷贤才,这就需要当权者善于识别真伪贤佞。

王莽在西汉末年时,为骗取他人信任,长期假装仁爱待人、恭勤下士,以致“公卿咸叹公德,皆以周公为比”。

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下士”是伪,谋国篡权才是真。

诗人举此两例从反面论证了要识别一个人要经过时间考验,通观其历史,不能草率从事,妄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宋人有诗写道:“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

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此诗讲到了两个典故,“少年胯下安无忤”是淮阴侯韩信少时曾受胯下之辱,人皆以为怯,而他有远大的抱负,不与无赖少年一般见识,因而安然忍受没有发作。

张良年轻时在下邳的桥边遇到黄石公,这个老人故意将鞋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曾“愕然不平”,“欲殴之,为其老,乃强忍。

”年少负气,似乎不及韩信。

然观其岁暮,韩信建功立业、兵权在握后,却没能坚持“学到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而是“以市井之志利其身”。

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_古诗大全

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_古诗大全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释篡: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便:就。

复:又。

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留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王莽: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译文赏析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不用钻龟与祝蓍”。

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向,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钻孔烧艾占卜的诗词

钻孔烧艾占卜的诗词

钻孔烧艾占卜的诗词
原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钻孔烧艾占卜的诗词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注释:狐疑:遇事犹豫不决。

钻龟:穿孔的龟甲。

祝蓍(shi):截成段的蓍草。

这二者古人用作占卦。

祝:断。

句意:送您一个决断犹豫不定的事物的方法,不用钻孔的龟甲和截断的蓍草。

试玉要烧整整三天,辨材要以七年为期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初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词鉴赏

初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词鉴赏

初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词鉴赏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

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

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也不要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

造船的目的不是停在港湾,而是冲击风浪;做人的目的不是窝在家里,而是打造梦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哲理的古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哲理的古诗词《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老子·八章》先秦·佚名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原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

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此诗为第三首。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
(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