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本质论:内涵与外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问题的回答,涉及对品牌本质的研究。品牌本质(Brand Nature),也称品牌本性, 该问题从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品牌是什么”的问题,它与“什么是品牌”有着根本区别,因 为这里面还包括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问题;从可能性角度来看,品牌本质又可理解为品牌本 体(ontology)。这个问题涉及到品牌的内涵、外延、属性、功能(职能)、效应、分类及时 空等多个方面。在以往的品牌研究中,这一用语主要指品牌的本体论特征。这种关于品牌本 质的看法尚未摆脱实证的科学主义观念的束缚。其局限性在于:“用表达现象特点的语言来 对品牌的本质做出表述”。也就是说它更侧重于现实性,比如“标识、符号、商标、资产、认 知”之类。这种表述所带有的排他性已被品牌自身的历史发展证明是不全面的。而真正本体 论概念的要求却是保持自我与保持开放性的统一,保持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真正本体意 义上的品牌本质,借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用语,就是指品牌的“在”(即Sein)。这个“在”, 不但包括着品牌的已经“在”,现在“在”,而且还包括着品牌的将要“在”。运用雅斯贝尔斯的 存在主义哲学用语来表达,本质的含义是指一个“大全”。这个“大全”,包括过去、现在和未 来可能被称之为品牌的一切可能性。总之,品牌本质的边界在不断扩展。实际上,品牌发展 史就是一部对品牌本质进行开发和探索的历史。
凡是需要沟通并且可以沟通的事物都可以被品牌化;品牌的外延相对比较宽泛,品牌的内涵
则较为贫乏;已有的品牌定义,大多数都存在不准确、不适度、不简明、使用循环定义或以
偏概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和讨论了一个全新的文义性品牌定义。文章最后讨
论了品牌研究的多学科综合发展趋势。
关键词:品牌;内涵;外延;特征;定义
对图 1 可以解释如下:⑴ 20 世纪 50 年代,品牌人格化思想处于零散状态,物格化和人 物复合化认识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独特销售主张理论、品牌功能和情感(个 性)价值统一说等。⑵ 20 世纪 60 年代,品牌人物复合化研究处于零散状态,人格化和物格 化研究迅速起步、并驾齐驱处于主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品牌标识说、品牌生命周期 论、品牌形象论、品牌个性论等。⑶ 20 世纪 70 年代,品牌人格化和人物复合化研究处于零 散状态,物格化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品牌定位论、品牌延伸思想等。⑷ 20 世纪 80 年代,品牌人格化和人物复合化研究仍然处于零散状态,物格化研究继续占据主 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品牌延伸理论等。⑸ 20 世纪 90 年代,品牌人物复合化研究处 于零散状态,物格化和人格化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品牌权益论、品牌资
Goodyear(1996)指出,各国管理者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对品牌这一术语的理解 或解释是不同的(何建民,2002)。不仅如此,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要全面理解品牌,必须从历史演化角度出发,对每个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归纳、总结、继承与 发展。在品牌概念诞生之初,研究重点是对“品牌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探讨,代表性人物如 Light、King等。从此之后,该问题几乎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已有研究也很零散,甚至在 很大部分学者的品牌研究之中并未述及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 见的问题。世纪之交,随着实践基础和商业环境的变革和各种品牌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 和新模型的大量涌现,品牌是什么的问题又再次受到关注,但研究视角都比较单一,缺乏历 史性和系统性。
本研究主要对品牌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刻画和界定。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哲学研究法、
文献调查与综述法、历史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和系统研究法等。定性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人们认识品牌的内涵,经历了一个由品牌物格化、人格化和人物复合化构成的此消彼长的辨
证过程;不同专业领域对品牌的众多特性侧重有所不同,逐渐反映了一些不同的本质特征;
⑶ 五阶段论。Goodyear(1996)把品牌建设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一是由制造商与销 售者主导市场阶段;二是产品物质差别营销阶段;三是传统的品牌营销阶段;四是偶像驱动 的品牌营销阶段;五是消费者成熟或后现代化阶段(何建民,2002)。黄学银(2002)从品 牌的产生、发展趋势角度把品牌内涵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属性、利益阶段;二是属性、利益、 价值和文化阶段;三是属性、利益、价值、文化和个性阶段;四是属性、利益、价值、文化、 个性和品牌本身阶段;五是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品牌本身、品牌使用者及使用 场合、品牌销售者及销售地点阶段。卢泰宏和周志民(2003)把西方品牌研究历程,划分为 品牌本身、品牌是一种战略、品牌是一种资产、品牌是一种管理和品牌是一种关系等五个理 论阶段。
本课题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5CJY005、06CJY022)及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批 准号:06JWSK099)的资助。
-1-
http://www.paper.edu.cn
现实中,不管人们接受的是哪一种品牌定义,在以其为基础的思想结构中那一定义就充 当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起点,即“假设品牌这样定义……”然后就是隐含于此定义中的逻 辑——从思想→理论→模型→政策→实践的循环过程。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品牌的内涵与外 延,是开展一切品牌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有鉴于此,笔者首先将界定品 牌的内涵、外延及特征,然后系统刻画和评价品牌内涵的发展阶段及状态、品牌外延的宏微 观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讨论一个文义性的品牌定义,最后探讨品牌研究的多学科综合 发展趋势。
3. 品牌的内涵:发展阶段及状态刻画
3.1 品牌内涵发展阶段的划分:纵向层次视角
3.1.1 品牌内涵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现状
⑴ 二阶段论。Schmitt(1999)把品牌的内涵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品牌=标识” 阶段,即通过采用名称、徽标、图标、口号和广告标语来标识公司产品,以提升知名度和形 象,从而满足理性消费者的“特色和益处”需求;二是“品牌=体验”阶段,即通过建立名称、 标识、口号、活动以及其他消费者联系、感官、情感、创新性联系以及和生活方式和品牌之 间的联系,满足消费者渴望刺激、乐趣、受到教育以及接受挑战的感性需求,从而为“客户 创造体验”价值。
⑵ 三阶段论。陶晓红(2003)从品牌内涵演进过程角度,把品牌理论发展划分为三个
-2-
http://www.paper.edu.cn
阶段,即品牌就是品牌标识、品牌是品牌形象、品牌就是品牌关系。周晓光(2003)从马克 思的经济学哲学即“人的方式”、“关系方式”思想角度出发,提出“物的关系方式——人的关 系方式——我的关系方式”的序列,在此基础上把品牌的内涵发展划分为“产品品牌——品牌 产品——品牌”的序列,并认为品牌是人的关系方式。张燚和张锐(2004)把品牌本性发展 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品牌观阶段,包括符号说、情感说、综合说、浅层关系说、浅层 媒介说等;二是现代品牌观阶段,包括深层关系说、扩展的媒介特性说等;三是未来品牌观 阶段,包括品牌哲学说、品牌生态说等。
http://www.paper.edu.cn
品牌本质论:内涵与外延∗
张锐 1、2,张燚 1、2,周敏 1,刘进平 2
⒈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⒉ 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重庆(402160)
E-mail:zr643100@126.com
来自百度文库
摘 要:品牌本质问题,涉及到品牌的内涵、外延、属性、功能、效应、分类及时空等方面。
3.1.2 品牌内涵发展阶段划分的新标准
实践证明,上述研究者仅仅按时间序列对品牌内涵发展阶段进行简单的划分,这是不全 面的。实际上,在品牌概念诞生之时,人们对它的理解就分别包含了“品牌人物复合化”、“品 牌人格化”和“品牌物格化”等三种基本假说。例如,Gardner和levy(1955)在《哈佛商业评 论》上发表的《产品与品牌》一文中,直接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 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和功能主义,它应该注重开 发一种个性价值,因此,品牌管理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品牌的个性,要创造性地运用广告 资源来为品牌建设(即企业的长期收益)投资。又如,Ogilvy(1955)对品牌的定义:“品 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 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经验有所界定”。再如,美国市 场营销协会(AMA,1960)对品牌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 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但是,由于受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企业之间 主导力量此消彼长的商业环境和实践基础的影响,上述三种基本假说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 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品牌”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开始把“品牌问 题”纳入研究范围,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出若干有关品牌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建构 了大量的品牌假说、定律和操作模型,现已形成了一个枝繁叶茂的“品牌理论丛林”,这使得 人们要清晰的理解、传播和运用这些概念与知识变得日益困难(张锐、张燚,2007)。现在 到了,必须对这一丛林进行透视和修剪的时候。由此产生如下问题:丛林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什么?透视的起点及路径在哪里?如何进行修剪?品牌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 品牌的内涵、外延及特征的界定
从术语学角度来说,品牌是人们根据一群在组织、行业、市场、网络、地区或社会中有 一定影响的事物所共有的特性而抽象形成的一个概念。这些事物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观察到 的事物(具体的如产品、个人和组织等,抽象的如概念、思想等),也包括想象产生的事物 (如神话人物等)。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品牌的特征。不同专业领域对同一 品牌化事物的众多特性侧重有所不同。在某个专业领域中,反映品牌化事物根本特性的特征, 称为品牌的本质特征。因此,本质特征是由于品牌所属专业领域而异的,反映了不同专业领 域的不同侧重点。对此,Shocker(1994)指出,品牌研究已吸引了许多不同学科领域学者 的注意,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会计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与战略学等(何建民,2002)。 能据以区分品牌和其它概念的特征,称为品牌的区别特征。用定义描述事物时,必须给出区 别特征,但区别特征并非一定是本质特征。品牌所反映品牌化事物的全部特征称为品牌的内 涵;品牌所指品牌化事物的范围则称为品牌的外延。
本质化程 品牌人物
复合化 品牌人格
品牌物格
20 世纪 20 世纪 20 世纪 20 世纪 20 世纪 21 世纪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时
图 1 品牌内涵发展阶段的演化过程
3.2 品牌内涵发展状态的刻画:横向协作视角
De Chernatony(1998、2006)是少数几个对品牌内涵发展状态进行过深入刻画的代表, 他把世界顶级品牌顾问对品牌的众多解释予以综合划分,具体分成三大类十四种:三大类是 输入视角、输出视角和时间视角;十四种分别是标识、法律工具、公司、速记法、风险减弱 器、定位、个性、价值链、展望、附加价值、本体、印象、关系和演进的实体。在我国,薛 可(2004)、王连森(2004)、张锐和张燚(2004、2007)、张红明(2007)等依据不同的划 分标准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拟从术语学角度对品牌的内涵发展 状态进行分类刻画。采用这一划分标准的战略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品牌理 论丛林”的发生机制;二是为后续探讨规范“品牌研究范畴”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大量的文献 调查、整理与归纳可以发现:不同专业领域对“作为物的品牌”、“作为人的品牌”、“作为人 与物复合的品牌”的众多特性侧重有所不同,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本质特征认识和假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品牌理论和思想(如表 1 所示)。
-3-
http://www.paper.edu.cn
产论、品牌价值论、品牌关系论等。⑹ 世纪之交,人们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又重新回到了 50 年前品牌人物复合化思想的“起点”,所不同的是理解深刻得多:品牌是人与物统一的运动体。 品牌人格化的理论基础,包括宗教神学的万物有灵论、心理学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理论、 社会学的社会角色理论和仿生学理论等。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品牌物格化和人格化研 究范式转到人物复合化的研究范畴之中,至此人们开始初步具备完整审视品牌这只“大象” 的眼光。即使如此,迄今为止仍然有一些人固守于“品牌是物”的片面认识之中,这一现象在 我国比较普遍,根源于营销学界长期推崇 AMA 所下的品牌定义。
凡是需要沟通并且可以沟通的事物都可以被品牌化;品牌的外延相对比较宽泛,品牌的内涵
则较为贫乏;已有的品牌定义,大多数都存在不准确、不适度、不简明、使用循环定义或以
偏概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和讨论了一个全新的文义性品牌定义。文章最后讨
论了品牌研究的多学科综合发展趋势。
关键词:品牌;内涵;外延;特征;定义
对图 1 可以解释如下:⑴ 20 世纪 50 年代,品牌人格化思想处于零散状态,物格化和人 物复合化认识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独特销售主张理论、品牌功能和情感(个 性)价值统一说等。⑵ 20 世纪 60 年代,品牌人物复合化研究处于零散状态,人格化和物格 化研究迅速起步、并驾齐驱处于主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品牌标识说、品牌生命周期 论、品牌形象论、品牌个性论等。⑶ 20 世纪 70 年代,品牌人格化和人物复合化研究处于零 散状态,物格化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品牌定位论、品牌延伸思想等。⑷ 20 世纪 80 年代,品牌人格化和人物复合化研究仍然处于零散状态,物格化研究继续占据主 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品牌延伸理论等。⑸ 20 世纪 90 年代,品牌人物复合化研究处 于零散状态,物格化和人格化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性理论和思想有品牌权益论、品牌资
Goodyear(1996)指出,各国管理者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对品牌这一术语的理解 或解释是不同的(何建民,2002)。不仅如此,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要全面理解品牌,必须从历史演化角度出发,对每个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归纳、总结、继承与 发展。在品牌概念诞生之初,研究重点是对“品牌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探讨,代表性人物如 Light、King等。从此之后,该问题几乎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已有研究也很零散,甚至在 很大部分学者的品牌研究之中并未述及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 见的问题。世纪之交,随着实践基础和商业环境的变革和各种品牌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 和新模型的大量涌现,品牌是什么的问题又再次受到关注,但研究视角都比较单一,缺乏历 史性和系统性。
本研究主要对品牌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刻画和界定。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哲学研究法、
文献调查与综述法、历史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和系统研究法等。定性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人们认识品牌的内涵,经历了一个由品牌物格化、人格化和人物复合化构成的此消彼长的辨
证过程;不同专业领域对品牌的众多特性侧重有所不同,逐渐反映了一些不同的本质特征;
⑶ 五阶段论。Goodyear(1996)把品牌建设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一是由制造商与销 售者主导市场阶段;二是产品物质差别营销阶段;三是传统的品牌营销阶段;四是偶像驱动 的品牌营销阶段;五是消费者成熟或后现代化阶段(何建民,2002)。黄学银(2002)从品 牌的产生、发展趋势角度把品牌内涵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属性、利益阶段;二是属性、利益、 价值和文化阶段;三是属性、利益、价值、文化和个性阶段;四是属性、利益、价值、文化、 个性和品牌本身阶段;五是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品牌本身、品牌使用者及使用 场合、品牌销售者及销售地点阶段。卢泰宏和周志民(2003)把西方品牌研究历程,划分为 品牌本身、品牌是一种战略、品牌是一种资产、品牌是一种管理和品牌是一种关系等五个理 论阶段。
本课题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5CJY005、06CJY022)及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批 准号:06JWSK099)的资助。
-1-
http://www.paper.edu.cn
现实中,不管人们接受的是哪一种品牌定义,在以其为基础的思想结构中那一定义就充 当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起点,即“假设品牌这样定义……”然后就是隐含于此定义中的逻 辑——从思想→理论→模型→政策→实践的循环过程。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品牌的内涵与外 延,是开展一切品牌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有鉴于此,笔者首先将界定品 牌的内涵、外延及特征,然后系统刻画和评价品牌内涵的发展阶段及状态、品牌外延的宏微 观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讨论一个文义性的品牌定义,最后探讨品牌研究的多学科综合 发展趋势。
3. 品牌的内涵:发展阶段及状态刻画
3.1 品牌内涵发展阶段的划分:纵向层次视角
3.1.1 品牌内涵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现状
⑴ 二阶段论。Schmitt(1999)把品牌的内涵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品牌=标识” 阶段,即通过采用名称、徽标、图标、口号和广告标语来标识公司产品,以提升知名度和形 象,从而满足理性消费者的“特色和益处”需求;二是“品牌=体验”阶段,即通过建立名称、 标识、口号、活动以及其他消费者联系、感官、情感、创新性联系以及和生活方式和品牌之 间的联系,满足消费者渴望刺激、乐趣、受到教育以及接受挑战的感性需求,从而为“客户 创造体验”价值。
⑵ 三阶段论。陶晓红(2003)从品牌内涵演进过程角度,把品牌理论发展划分为三个
-2-
http://www.paper.edu.cn
阶段,即品牌就是品牌标识、品牌是品牌形象、品牌就是品牌关系。周晓光(2003)从马克 思的经济学哲学即“人的方式”、“关系方式”思想角度出发,提出“物的关系方式——人的关 系方式——我的关系方式”的序列,在此基础上把品牌的内涵发展划分为“产品品牌——品牌 产品——品牌”的序列,并认为品牌是人的关系方式。张燚和张锐(2004)把品牌本性发展 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品牌观阶段,包括符号说、情感说、综合说、浅层关系说、浅层 媒介说等;二是现代品牌观阶段,包括深层关系说、扩展的媒介特性说等;三是未来品牌观 阶段,包括品牌哲学说、品牌生态说等。
http://www.paper.edu.cn
品牌本质论:内涵与外延∗
张锐 1、2,张燚 1、2,周敏 1,刘进平 2
⒈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⒉ 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重庆(402160)
E-mail:zr643100@126.com
来自百度文库
摘 要:品牌本质问题,涉及到品牌的内涵、外延、属性、功能、效应、分类及时空等方面。
3.1.2 品牌内涵发展阶段划分的新标准
实践证明,上述研究者仅仅按时间序列对品牌内涵发展阶段进行简单的划分,这是不全 面的。实际上,在品牌概念诞生之时,人们对它的理解就分别包含了“品牌人物复合化”、“品 牌人格化”和“品牌物格化”等三种基本假说。例如,Gardner和levy(1955)在《哈佛商业评 论》上发表的《产品与品牌》一文中,直接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 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和功能主义,它应该注重开 发一种个性价值,因此,品牌管理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品牌的个性,要创造性地运用广告 资源来为品牌建设(即企业的长期收益)投资。又如,Ogilvy(1955)对品牌的定义:“品 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 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经验有所界定”。再如,美国市 场营销协会(AMA,1960)对品牌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 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但是,由于受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企业之间 主导力量此消彼长的商业环境和实践基础的影响,上述三种基本假说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 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品牌”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开始把“品牌问 题”纳入研究范围,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出若干有关品牌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建构 了大量的品牌假说、定律和操作模型,现已形成了一个枝繁叶茂的“品牌理论丛林”,这使得 人们要清晰的理解、传播和运用这些概念与知识变得日益困难(张锐、张燚,2007)。现在 到了,必须对这一丛林进行透视和修剪的时候。由此产生如下问题:丛林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什么?透视的起点及路径在哪里?如何进行修剪?品牌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 品牌的内涵、外延及特征的界定
从术语学角度来说,品牌是人们根据一群在组织、行业、市场、网络、地区或社会中有 一定影响的事物所共有的特性而抽象形成的一个概念。这些事物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观察到 的事物(具体的如产品、个人和组织等,抽象的如概念、思想等),也包括想象产生的事物 (如神话人物等)。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品牌的特征。不同专业领域对同一 品牌化事物的众多特性侧重有所不同。在某个专业领域中,反映品牌化事物根本特性的特征, 称为品牌的本质特征。因此,本质特征是由于品牌所属专业领域而异的,反映了不同专业领 域的不同侧重点。对此,Shocker(1994)指出,品牌研究已吸引了许多不同学科领域学者 的注意,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会计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与战略学等(何建民,2002)。 能据以区分品牌和其它概念的特征,称为品牌的区别特征。用定义描述事物时,必须给出区 别特征,但区别特征并非一定是本质特征。品牌所反映品牌化事物的全部特征称为品牌的内 涵;品牌所指品牌化事物的范围则称为品牌的外延。
本质化程 品牌人物
复合化 品牌人格
品牌物格
20 世纪 20 世纪 20 世纪 20 世纪 20 世纪 21 世纪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时
图 1 品牌内涵发展阶段的演化过程
3.2 品牌内涵发展状态的刻画:横向协作视角
De Chernatony(1998、2006)是少数几个对品牌内涵发展状态进行过深入刻画的代表, 他把世界顶级品牌顾问对品牌的众多解释予以综合划分,具体分成三大类十四种:三大类是 输入视角、输出视角和时间视角;十四种分别是标识、法律工具、公司、速记法、风险减弱 器、定位、个性、价值链、展望、附加价值、本体、印象、关系和演进的实体。在我国,薛 可(2004)、王连森(2004)、张锐和张燚(2004、2007)、张红明(2007)等依据不同的划 分标准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拟从术语学角度对品牌的内涵发展 状态进行分类刻画。采用这一划分标准的战略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品牌理 论丛林”的发生机制;二是为后续探讨规范“品牌研究范畴”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大量的文献 调查、整理与归纳可以发现:不同专业领域对“作为物的品牌”、“作为人的品牌”、“作为人 与物复合的品牌”的众多特性侧重有所不同,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本质特征认识和假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品牌理论和思想(如表 1 所示)。
-3-
http://www.paper.edu.cn
产论、品牌价值论、品牌关系论等。⑹ 世纪之交,人们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又重新回到了 50 年前品牌人物复合化思想的“起点”,所不同的是理解深刻得多:品牌是人与物统一的运动体。 品牌人格化的理论基础,包括宗教神学的万物有灵论、心理学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理论、 社会学的社会角色理论和仿生学理论等。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品牌物格化和人格化研 究范式转到人物复合化的研究范畴之中,至此人们开始初步具备完整审视品牌这只“大象” 的眼光。即使如此,迄今为止仍然有一些人固守于“品牌是物”的片面认识之中,这一现象在 我国比较普遍,根源于营销学界长期推崇 AMA 所下的品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