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优质课·试讲课·公开课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背诵和运用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词的语言特点,掌握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营造秋意氛围1. 情境导入,感受秋天气息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秋天景色的图片或短视频,如落叶纷飞的林间小道、金黄稻田中的劳作农民等,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秋意之中。
我会邀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秋风的声音,感受秋天的温度,以此作为进入《天净沙·秋思》这首词学习的情感铺垫。
2. 互动交流,探索秋思之源接下来,我会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心中,秋天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秋天的感受。
然后,我会将话题转向课文:“那么,诗人马致远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呢?他的秋思与我们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3. 诗意导入,铺垫学习情感最后,我会以朗读的方式呈现《天净沙·秋思》这首词,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注重情感的传递,使学生能够在初听之下就对词中的情感有所体悟。
朗读结束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词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以此作为进入正式学习前的情感铺垫。
通过这样的导入新课环节,我旨在营造一个充满秋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我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特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1. 自主阅读与初步理解(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天净沙·秋思》,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或觉得有深意的词语和句子。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 、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 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 思维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诗人,通过朗 诵和表演,深入体验诗歌 的情感和意境。
创作练习
要求学生模仿《天净沙秋 思》的风格和技巧,创作 一首小诗,培养他们的创 造力和表达能力。
04 教学重点与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
0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
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详细描述
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和播放秋天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感觉,并提问学生 关于秋天的思考,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总结词
讲解知识点、引导理解
详细描述
教师逐句讲解《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结合背景介绍和词语解释,帮助学 生全面理解诗歌。
《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过程
创作灵感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创作灵感来源 ,探讨马致远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和人 生,提炼出这首曲子的主题。
艺术手法
阐述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运用 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白描等 ,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价值
语言特色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语言特点,如平实自然、意境深远等,以及这些特点对 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
VS
改进措施
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和帮助。
谢谢聆听
03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受益。
教学手段
01
02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课件
探究写法
1.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作者选取了十种景物,以夕阳为大背景,形成不同的画面。 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营造一种萧瑟荒凉的画面, 用“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温暖的画面,对比来衬托踽踽独行的游子的孤苦 寂寞的心情。
探究写法
2.“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内涵丰富,请作简要 分析。
中考古诗文复习之—— 《天净沙·秋思》
复习目标:
1.熟练背默古诗; 2.结合作者生平了解诗人情感,体会游子背井离乡的 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3.理解诗中所用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重点)
作者及其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 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 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瘦”字表面写马的困顿,实际写游子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以马之瘦 衬托人之瘦。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孤寂、愁苦的羁旅之 苦和思乡之愁。
探究写法
3.这首散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 分析。
①寄情于物。本诗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 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游子的 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②运用白描的写法。用九个景物并列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表现天涯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感情之情。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 名 ,秋思是题目 。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 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 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天净沙·秋思》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 的大国。诗歌的发展,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 璀璨的明珠。 古人“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我们 “幼读唐诗三百首,长话西游论三国”。 继《诗经》《离骚》之后,诗歌发展到了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动静互衬、明暗相辉、 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的在文 中的具体体现。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夕 阳 西 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散曲通过“断肠”这个文眼, 把一个天涯游子思念故乡、肝肠寸 断的凄苦愁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
《 天 净 马 沙
致 远
秋 思
》
《天净沙 秋思》意境诵读
一个秋日的黄昏,猛烈的西风不停的刮着,落叶四 处飘零 。在荒凉的古道上,我倚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独自远行。 弯弯曲曲的小道旁,立着一颗颗干涸皱裂的老树, 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根根枯萎的藤蔓,他们在秋风中瑟瑟 发抖。光秃秃的枝干上,传来了傍晚回巢时乌鸦的啼叫 声。 踏上小桥,趟过溪水,隐隐约约看到了稀疏的村舍 上空炊烟袅袅。 抬头远望,夕阳西下,撒下漫天凄冷的斜晖。这时 鸟禽回巢、羊牛回圈。而我,此刻却远离故乡,浪迹天 涯,无处藏身! 挺着冷飕飕的西风,任凭那瘦马去追寻着落日。伏 在马背上,我肝肠寸断,心痛如割,踽踽独行.......
今天我们来学习元代散曲之经典,马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
“秋”,是秋天;“思” ,在
古汉语有五种注释:“想”;“怀 念”;“悲伤”;“愁绪”;“无 义助词”; 文题“思” 选择“愁绪“这个 注释。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 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 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因此, 他的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不定、 困窘潦倒的生活。《天净沙 秋思》 正是他晚年羁旅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净沙秋思》15分钟试讲稿--精华
《天净沙秋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天净沙秋思》,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好,同学们上课,大家好,请坐。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明星F4团体,他们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
其中我们学过关汉卿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就是《窦娥冤》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与关汉卿齐名的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
好,同学们请打开课本,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在朗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课下注释对某些字音字形的强调。
好,现在开始。
好,老师听到大家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预习的成果。
请跟随老师看黑板上的这两个字分别读什么?同学们说第一个字应该读“藤”,那第二个字你讲在这里要注意断肠人在天涯的“涯”,不要写成悬崖的崖,它是三点水的偏旁部首。
好,大家预习的都非常的认真仔细。
那么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音频,请同学们拿出笔跟随音频朗读的节奏去划分诗歌的节奏。
好,我们现在开始。
老师观察到在过程中,每位同学都拿笔积极的在跟随着音频划分节奏,非常的认真,老师为大家点个赞。
接下来时间交给大家,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首诗歌,并按照你刚才所划分的节奏来朗读。
好,我们现在开始,《天净沙秋思》一二。
好,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学习的热情,因为大家朗读的声音都非常的洪亮。
那接下来我们完成一个小小的挑战,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为大家大致疏通一下这首诗歌所讲解了什么内容?好,我们请这位同学,在这里老师给一点点小提示。
在讲解的过程中,你可以将课下注释带回诗歌原文之中,去辅助你更好的理解句子的意思。
好,请开始。
请坐。
这位同学不光举手发言非常的积极踊跃,回答的问题也非常的完整。
好,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那位同学的描述,已经掌握了这首诗歌所讲解的大致内容了。
那么接下来老师为大家补充一个小的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以及宋词。
还有就是今天我们所讲解的重点组织元曲。
天净沙·秋思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
• 小桥流水人家: •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 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 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 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 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北京大学源自华管理学院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
简约与深细相依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 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 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 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 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 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 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 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 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静景与动景 景相映 景色与情思 思相融
简约与深细 细相依
简约与深细相依
•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 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 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 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 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 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 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 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 中来,肝肠寸断。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件
3 艺术手法丰富
诗歌分析
1 利用秋天的景色传达作者的忧愁情感 2 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描写,表达了
对亲友别离的思念之情
3 使用"天净沙"来描述思维的无尽和世 4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情感反差
事的无常
影响
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引用 2 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思路和风格 3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明代的诗歌作品,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 传递了作致远
2 名称:天净沙·秋思
3 创作时期:明代
内容
1 第一部分:描写秋天的景象 3 第三部分:描写别离的场景
2 第二部分:描写作者的情感
风格特点
1 语言简练
2 情感深刻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件
历史地位
马致远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曲状元”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对元曲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
《天净沙·秋思》的总结
主题思想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 慨和思考,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情景交融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得景 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增强了作品的 感染力。
情感表达
பைடு நூலகம்
01
02
03
思乡之情
作品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瑟 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深 沉而真挚。
孤独之感
作品中流露出诗人的孤独 之感,他身处异乡,面对 秋日的萧瑟,倍感孤独和 无助。
对人生的感慨
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绘, 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对 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着深 刻的认识。
艺术特色
《天净沙·秋思》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作品以景生情,情景交融,语言简练明快, 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学评价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一。
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在漂泊期间 创作的,当时他身处异乡,感受到了 秋天的萧瑟和凄凉,因此写下了这首 散曲。
这首散曲在元代文学中有着很高的地 位,被认为是元曲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中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景象,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 独和思乡之情。
02
作品内容
天净沙秋思省一等奖优质课
天净沙秋思省一等奖优质课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一学习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4.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重难点1.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四学法指导朗读法、研讨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思念亲人的词,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会背吗?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学生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来学习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二)解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一是散曲。
散曲又分为两类: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散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山坡羊”等。
有的还有曲题,如本课的“秋思”。
(三)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马致远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个,杂剧《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曲》。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天净沙秋思》ppt-公开课
【名师示范课】《天净沙 秋思》-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❷ 动静结合,寓情于景。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 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 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 ”“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这首小令还 寓情于景,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 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寄托无形、抽象的凄苦之 情。
文章解析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 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 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2.朗读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 泊行旅图。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 愁和乡思。
【名师示范课】《天净沙 秋思》-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名师示范课】《天净沙 秋思》-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谢谢观看!
【名师示范课】《天净沙 秋思》-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名师示范课】《天净沙 秋思》-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课文总结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绝妙 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 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 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名师示范课】《天净沙 秋思》-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名师示范课】《天净沙 秋思》-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 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 含蓄地表示出无家可归之意。
《天净沙 秋思》语文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天净沙秋思》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马致远及其《天净沙》系列,引出本课《秋思》。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深入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5 课堂练习学生默写《天净沙秋思》,教师点评。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学习收获进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第六章:课后作业6.1 抄写《天净沙秋思》全文,注意字迹工整。
6.2 结合课文,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6.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体会诗词的美感。
第七章:拓展学习7.1 了解《天净沙》系列其他作品,对比分析《秋思》的特点。
7.2 推荐阅读马致远的其他诗词,感受其文学风格。
7.3 参加诗歌朗诵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第八章:评价方法8.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
8.2 课后作业: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分析及自己的赏析。
8.3 拓展学习:对《天净沙》系列及其他诗词的阅读、理解。
第九章:教学进度安排9.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9.2 第二课时: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表现手法,课堂练习。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曲。
-理解曲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掌握曲的基本内容。
-了解元曲的体裁特点,能够区分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上的不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曲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分析曲中的意象组合,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羁旅漂泊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中的乡愁主题,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理解曲中的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例如,“枯藤”给人一种衰败、荒凉的感觉,“老树"则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昏鸦”在黄昏时分归巢,而游子却漂泊在外,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所营造的孤寂、凄凉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在曲中的表达。
全曲没有直接点明思乡,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中要引导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种情感的表达,理解作者如何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
背诵全曲。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曲中的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理解元曲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区别。
《天净沙 秋思》试讲稿 试讲教案
《天净沙·秋思》试讲稿试讲教案(一)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小组讨论,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凄苦哀凉的意境,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流浪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想念。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流浪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想念。
教学过程:一、主题导入,奠定基调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继而引出题目《天净沙·秋思》。
二、初读元曲,整体感知1.了解元曲题材和作者生平,教师借助多媒体适当补充。
2.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音频,学生齐读,注意读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赏析诗句,体会情感1.提问: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2.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要求:学生再读内容,思考回答。
明确: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3.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令。
4.提问:最后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结合相关背景和注释畅所欲言谈感受,教师适当总结。
明确: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净沙·秋思》_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XXXXX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一、课前导入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诗句吗?【明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杨万里《秋凉晚步》二、自主学习1.体裁介绍: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
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
代表作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2.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本篇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介绍: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
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三、整体感知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2.自由朗读3.这首小令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特点:萧瑟凄凉4.文中哪一句表现的不是萧瑟悲凉的景象?【明确工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看见炊烟袅袅,桥边人家的欢乐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哀5.诗歌抒情句是哪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XX】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诗人将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假如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写下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写景
游子 思乡
图
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
诠释
咬文嚼字,破译诗歌内蕴,揭示艺术妙谛。
如: “小桥流水人家” , 别人有家而我独无。
联想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缘 何而起?“黯然销毁者唯别而已矣。”
断肠人为何漂泊天涯?请你展开联想, 演绎一段故事。
“曲”分 类
剧曲 散曲
散套 小令
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 思是题目。此曲是元 代小令中旳名篇。
听
读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一品
评一评
《秋思》一文,虽寥寥数语,然字字血, 声声泪,荡气回肠,千百年来不知征服了多 少读者旳心。
作家像一高明旳摄制,先是“枯藤”、 “老树”、“昏鸦”旳组接,继以“小桥流 水人家”旳推移,又跟“古道西风瘦马”旳 特写,天涯沦落人跃然纸上矣。
想象
发挥你旳想像力,重组诗歌意象,复现诗 歌意境,将诗中旳情景用诗意旳语言描述出来。
例渐远,最终成为一 种黑点,消失在地平线上。
小结
1旳3当4系2抒、5作、、、旳、?综情用?名这第写前观?旳子二首这景三。句语首小旳写句小句令景句令抒写与哪,子天一发景请几分、净你了与句三别用什沙句三后简写写么洁写·两出秋景旳样景是了句语思旳什旳言景抒么情来?物关情给?哪系什这是?几幅么这什图句特么画么是写点拟有抒关个?什恰情么
马致远
对比反衬 思乡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
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2)介绍有关背景,为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部编版语文《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描摹画面,画面感知情感,将声音、画面、情感结合起来领悟意境美。
2.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体味作者内心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诗歌,描摹画面,领悟意境美。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培养阅读兴趣,体味作者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以声描画,以画意情”的引导性学习方法教学准备:PPT、一人一马图教学理念:本文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是一篇抒情作品,除了最后一句,全是景语,却又处处扣“情”,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因而采用将声音、画面、情感结合起来的方式,带着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二、整体感知 1.解题 2.初读感知:引出“断肠人” 三、深入研读(一)绘制断肠人所经之景:1.枯藤老树昏鸦:①景中品情境:结合补充资料,进行意象、词语、颜色、画面、情感上的比较品析。
②话中绘丹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画面。
2.古道西风瘦马结合补充材料理解古道、西风两个意象的含义,衬托悲凉、凄清气氛。
初步感知断肠人的内心。
3.学生探讨赏析“夕阳西下”、“天涯”两个词语的含义,情景交融,感受意境。
4.笔下生意境:用自己的文字描绘脑海中的画面。
(二)朗读指导:通过声音勾勒出图画悲凉的意境。
(三)体味“小桥流水人家”,明晰写作手法。
1. 言语显身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画面。
2. 着色析情感:把这句话添加到画里应该如何选择颜色3. 讨论见真知:这句话与全文的悲凉色彩不矛盾四、情感探究结合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探究情感。
五、拓展延伸刘禹锡《秋词》和《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古小桥老西断肠人流水天涯昏瘦人家夕阳西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枯 桥藤 流老 水树 人昏 家鸦
天 净 沙 · 秋 思
马 致 远
前四句虽然是描绘自然景物,却是扣着“情”来写,作者以“断 肠人在天涯”点题,借景抒情,表明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思考并讨论: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小令描绘了怎么的画面? 3、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4、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天 净 沙 · 秋 思
马 致 远
每一种景物前面都运用了修饰词:“枯”“老”“昏”等,将 孤立的自然景物组成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
思考并讨论: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小令描绘了怎么的画面? 3、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4、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瘦 天 马 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夜书所见》叶绍翁
作业:
1、背会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搜集描写其他季节的诗词
感谢欣赏
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元曲:又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分为散曲和杂剧两种文体。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R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曲 牌 名
曲
题
文体:散曲中的小令 成就:“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马致远,元代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代实行民族高压政策,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瘦 天 马 涯
小枯 桥藤 流老 水树 人昏 家鸦
天 净 沙 · 秋 思
马 致 远
秋之悲凉。这首小令的点题之句是
_______________ 断肠人在天涯 。
迁移延伸: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王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瘦 天 马 涯
小枯 桥藤 流老 水树 人昏 家鸦
天 净 沙 · 秋 思
马 致 远
总结:作者通过十种景物,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借景抒 情,表明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巩固提高: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共写了9中景物,
其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物 枯 枯藤 、______ 老树 、______ 西风 。其中___ 是: _______ 老 、___ 昏 、___ 古 、___ 西 、___ 瘦 六个字渲染了 、___
小枯 桥藤· 秋 思
马 致 远
马致远仕途不顺,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于是在 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悲秋思乡的小令。
思考并讨论: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小令描绘了怎么的画面? 3、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4、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瘦 天 马 涯
马 致 远
小令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言简意丰,前三句一词一景,共列 出九种景物,第四句,点出第十种景物:夕阳。
思考并讨论: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小令描绘了怎么的画面? 3、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4、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瘦 天 马 涯
小枯 桥藤 流老 水树 人昏 家鸦
因而一直未能得志,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小令。
思考并讨论: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小令描绘了怎么的画面? 3、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4、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瘦 天 马 涯
小枯 桥藤 流老 水树 人昏 家鸦
天 净 沙 · 秋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