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说课材料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杜甫诗三首教案及课后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及课后习题答案杜甫诗三首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
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选取了杜甫三首代表作《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的豪放与激情,以及哀怨与乐观并存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特点和主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杜甫《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并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
2.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析法:逐行或逐句分析诗歌,解读其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拓宽思路。
•归纳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杜甫的诗歌特点,梳理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杜甫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好奇心。
2. 分析《登高》(30分钟)(1)朗读和感受首先,请学生自行阅读《登高》,然后按照节奏逐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放和壮丽。
(2)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3. 分析《月夜忆舍弟》(30分钟)(1)朗读和感受让学生自行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让全班感受诗歌中的哀怨和离别之情。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三篇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三篇《杜甫诗三首》说课稿1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下面我从文本解读、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作汇报。
一.说文本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
本单元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
《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
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
诗情沉郁而忧愤。
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二.说学生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
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依据文本的内容风格,依据学生的认知层面,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出诗的情感和节奏。
(2)感知诗的情感和价值观。
(3)品味诗的物境和意境。
(4)鉴赏诗的美点和亮点。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 3)、4)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作者资料五.说教法学法: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二、文本知识1.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杜甫诗三首赏析]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一)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一)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篇一: 杜甫《秋雨叹三首》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杜甫《秋雨叹三首》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秋雨叹三首①杜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失。
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
”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
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0.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11.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0.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答: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
11.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颈联和尾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
②“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
译文在连绵的秋雨中,百草都已烂死,只有台阶下的决明草却颜色正鲜。
学优网http:/// 长满枝叶的决明草好像翠鸟的羽毛饰就的帷盖,无数的黄花好似金色的铜钱。
萧萧的秋风迅疾地吹着你,恐怕你日后难以自立。
堂上一介书生的我徒然满头白发,面对秋风再三闻到决明花的芳香不禁感伤哭泣。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第一篇:《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杜甫诗三首》赏析一、望岳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分)('06徐州市)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12泰安市)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
('03邵阳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
('03河南省)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高大巍峨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
(2分)('09襄樊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12泰安市)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12泰安市)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09襄樊市)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高中语文 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学习要点】1.探究李白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风格。
【探究活动】结合《登高》探究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风格的题目,给出了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首先应该明确“沉郁”指的是“意境的开阔、雄壮”和诗歌的“忧国忧民”的思想,“顿挫”值得是“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和“照应”。
【讨论明确】首联平列风、天、猿、渚、沙、鸟等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卜分浓郁.特别是用一个“哀”字,点出巫峡猿啼的凄惨,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
首联侧重于写特定环境:诗人登高时眼前所见、耳边所闻的具体实景,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
《杜甫诗三首》说课课件
(二)读:诵读
一读: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个别朗读,学生互相评议。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顿: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二读:听录音,把握朗读情感→集体朗读 (要求读出两首诗歌不同的语气语调)
设计意图:在读这个环节,紧扣了用感情朗读这一 目标,为下一“品读”诗歌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Hale Waihona Puke 小结:由此可见,诗人的个人境遇往 往影响诗歌的写作题材、创作风格、主 题思想的差异。
四、说板书设计:
对比内容
《望岳》
《春望》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 池和遍地荒草 近看: 城池残破, 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望”的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 对象不同 奇秀丽、巍峨高大 远望: 一脉青色横亘于 “望”的 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视角不同 近看: 山南山北分昏晓,细 “望”中 所感不同 “望”中 所寓之情 不同
(三)品:品读
(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以“望”为切入点比较这两首 诗)
1.这两首诗中分别从不同角度“望”到了那些景 ? 2.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景象,这些景 象有什么特点呢?
3.以“望”为切入点比较这两首 诗: 对比内容 《望岳》 《春望》
“望”的对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 奇秀丽、巍峨高大 池和遍地荒草 象不同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 近看:城池残破, 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望”的视 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角不同 近看: 山南山北分昏晓,细 远望:满城荒草丛 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生,荒凉一片 “望”中所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 满城破败,凄凉荒 神激荡,豪情满怀 芜,使人黯然神伤 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品读这一环节,学生直观理解文章 内容,展示了学生赏析诗歌的个性,进而突破本课的重 点难点。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5杜甫诗三首本课话题——和朗诵——课文中的名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
这简洁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世的悲情,同时也颂扬了她为民族友善所达成的“和亲”的伟大使命,她的伟大力动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
正是由于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由于有“和”,山川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表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由于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宏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循环往复地循环。
“和”,使自然界漂亮而多姿,神奇而多彩。
“和”,如阳光,能够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能够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能够照亮人际的天空。
“ 和”令人与人交流更为有效,更为通畅。
“和”不单折射出我们心灵领土的宽广与否,更映照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广博和深沉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包含,化育着人类,发散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长久,神圣且可贵。
1.将相和战国期间,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同,使秦不敢加兵于赵。
假想,假如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
是“和” 使赵国在那个充满硝烟的时代生计得更久。
2.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看法,倡导以和为贵,终于使会议圆满结束。
在国际风云变化的局势中,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此起彼伏,“以和为贵” 的看法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有关名言警语看不见的和睦比看得见的和睦更美。
——赫拉克利特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睦。
——《论语·子路》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美的真理应当是和睦。
这类和睦表此刻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此刻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合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万语千言总关音萧森 ()暮砧 ()青冢 (...环珮 ()琵琶 ()() 猿啸(....渚清 ()落魄()..) )【答案】xi āo zhēn zhǒnɡpèi pí pa xi ào zhǔ li áo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走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讲解与例题
第5课杜甫诗三首“达则兼善天下”就是历代儒生立身处世的最高标准,然而,有这样一位诗人,她生活在万方多难、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人命运苦不堪言,却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她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形容自己。
她就就是杜甫。
这位仁德宽厚的诗人的诗中流露的就是深广的忧患意识,体现出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美的美学特征。
学习杜诗,一要感受杜甫的高尚情怀,二要体会杜诗谨严的句法、章法。
本课所选的三首杜甫诗歌,都就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着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其时诗人客居四川夔州,在秋风萧瑟的傍晚,诗人目睹满地枫叶、遮天阴云,忧国思家之情涌上笔端,写成《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其三)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杜甫深感其人其事,写了五首咏怀古迹的诗,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文就是第三首,吟咏的就是王昭君。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写于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此时杜甫已55岁,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值其节日,诗人独登高台,举目临眺,百感交集。
于就是,写就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年后,诗人病死于湘江中的一条船上。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语文组鲍树柏【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技能目标: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3。
情感目标: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探讨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了解诗人经历,从中感悟生活.【教学步骤】一、文学常识1。
了解作者及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高中语文 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学习要点】1.梳理诗意,明确主旨。
2.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写作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课堂探讨☆要点一:梳理诗意,探究主旨。
【探究活动】1.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5课《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1.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能通过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2.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情的理解。
2.了解诗人生平和各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3.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关键词句,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品味诗歌的意境。
1.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能体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1.《兴八首(其一)》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兴,就是“借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更是悲人生之和国运衰落之。
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之作更为深厚。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
前四句写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杜甫诗三首 (答案)
课题:第25课《杜甫诗三首》姓名:班级:课型:新授授课时间:2011.10 主备:李成华【学习目标】1.背诵这三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学习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作者的生平。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情的理解。
2.了解作者生平及各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泰山的地理知识和“安史之乱”的历史知识。
3.发挥自己的想象,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情景,从中品位诗歌的意境。
4.将三首诗从时代背景、体裁、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导入新课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
二、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朗读,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夫.()如何决眦.()不胜簪.()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急应.()明确:fú zì zān yú shù yù yìng2.读读诗句,说说下列词语中带点字词的意思。
①青未了..割昏晓..②钟.神秀③阴阳④生曾.云⑤决眦.⑥会当..⑦邺城戍.⑧偷.生⑨长已.矣明确:①不尽②聚集③山的北面,山的南面④通“层”⑤眼眶⑥必将⑦守卫⑧苟且⑨停止,完结3.再读诗歌,争取背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杜甫诗三首赏析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春望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
诗人家在于州(今陕西富县),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深刻地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这是一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
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一、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远、近朝、暮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 _ 。
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 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秀美、虚;高大、实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从山的北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0、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1、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诗词赏析训练题《春望》二、赏析《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的强烈思念。
答案:抵万金妻子儿女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应使人赏心悦目,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伤心。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____ ,____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8、《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 ;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