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第5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防治新知识相关知识讲座

第五讲脊髓灰质炎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后期阶段,广大医务工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学习,重点掌握脊髓灰质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免疫预防,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病例的诊断水平,同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测,并通过实施OPV免疫策略,最终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一)主要讲授:脊髓灰质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免疫预防。

(二)重点知识解析:脊髓灰质炎是

1、传染病:我国将脊髓灰质炎列为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2、全球即将消灭的疾病: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曾在全球发生广泛流行,是全球即将消灭的第二种传染病。

3、危害严重的疾病:一旦患“小儿麻痹”,肢体会出现急性驰缓性瘫痪,导致终生残疾。

4、可防、可控的疾病: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预防“小儿麻痹”。

第一节概述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肢体疼痛为主。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引起脊髓前角灰白质细胞的病理改变,少数病例可出现肢体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由于本病多发于婴幼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医学上就有该病的记载。据考古学发现,在埃及18代王朝(公元前1500年)时期的浮雕上已有脊髓灰质炎右腿萎缩跛行的形象记载。但在18世纪以前,该病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789年,英国医生伍德胡德(Michael Underwood)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例脊髓灰质炎的临床描述。1840年,德国医生海涅(Jacob von Heine)首次把脊髓灰质炎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疾病,描述了它的临床表现,但由于当时受条件的限制,海涅无法进一步了解这种传染病的本质。1887年Medin第一次报告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次流行,以后流行的报告逐渐增多。自20世纪以来,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流行范围逐步扩大,几乎遍布全世界。1905年瑞典、挪威出现流行,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纽约、明尼苏达和哥伦比亚等地也发生流行,随之几乎所有欧美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1909年,奥地利裔医生兰茨泰纳(Karl Landsteiner)和波普尔(Erwin Popper)分离并确认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导致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1913年Wickmenn第一次指出它是人传染人的传染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及其以后这段时间,发病暂时缓和,随后趋于严重。1924年冰岛的流行,发病率高达500例/10万,到1937年近30个国

家发生过大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越来越广,尤其在欧洲和北美各国,如美国年均发病2万多例。在亚洲过去曾认为没有或极少此病的国家,第二次大战后也出现了较大流行,如日本1938年前没有流行,而随后出现流行。20世纪50年代,热带地区非洲一些国家发病情况趋于严重。

由于脊髓灰质炎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自20世纪初就有学者开始从事该病的预防研究工作,但未分离到该病毒。直到1949年,Enders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在人胚组织培养上繁殖,从而推动了整个病毒学的发展。1954年Sabin研制成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并在美国及欧洲等国家使用,使发病率明显下降,随后又于1956年发明了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在更多的国家中推广使用,大幅度降低了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为控制乃至全球消灭该病提供了有效武器。

从1965年起,随着OPV在我国广泛使用,脊髓灰质炎疫情得到逐步缓和。1978年以后疫情又进一步下降,1988年降到历史最低水平(667例),到1995年已没有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发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基层防疫组织的逐步健全,全球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急剧下降,尤其在欧美及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该病已基本消除。1985年,泛美卫生组织(PAHO)在借鉴巴西消灭脊髓灰质炎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到1990年在美洲区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并得到所有成员国政府的批准。1988年5月,在第41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通过了WHO提出的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决议;1990年9月,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上,各国政府首脑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1994年,世卫组织美洲区域(36个国家)被认证为无脊髓灰质炎,2000年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02年6月欧洲区域(51个国家)也获得认证。

第二节病原学

1908年,奥地利裔医生兰茨泰纳(Karl Landsteiner)和波普尔(Erwin Popper)首先用恒河猴脑组织从麻痹死亡患者的脊髓悬液中分离出病毒,以后证实该病毒为脊髓灰质炎病毒。1949年Enders等发明了组织培养技术,为研究该病毒的病原学和制备疫苗奠定了基础。

一、形态结构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属于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在电镜下呈小球形颗粒状,直径为20~30nm,呈20面体。病毒颗粒中心为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外围32个衣壳微粒,形成外层衣壳,此种病毒核衣壳体裸露无囊膜。其衣壳蛋白由60个结构相同的亚单位组成,每一亚单位又由病毒蛋白VP1、VP2、VP3和VP4组成,其中VP1在病毒表层暴露最充分,为主要的外露蛋白,至少含2个表位(epitope),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VP1对人体细胞膜上受体有特殊亲和力,是引起中和反应最主要的抗原决定簇,也是构成病毒的最主要抗原。VP0最终分裂为VP2与VP4,为内在蛋白,与RNA密切结合,VP2与VP3半暴露具抗原性。

随着脊髓灰质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对肠道病毒基因组序列化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