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1.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2.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
3.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4.教科书:教科书,就是狭义的教材。
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又称课本、教材。
5.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它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诠释为其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
6.替代性强化: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身教重于言传”是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7.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后来,罗森塔尔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8.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随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4、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
5、同化说:代表人物是奥苏贝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6、记忆的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7、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8、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9、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0、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1、升华: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
12、补偿(代偿):分为消极性补偿和积极性补偿。
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13、退行: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
14、转移: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15、否认:把引起焦虑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认,似乎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这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
16、移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的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的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的结果。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长负责制;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在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学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或者说以学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说1.教育:教育是必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看法的活动。
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必定的社会要求,依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交流作用的全部事物的总和,包含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赐教育者在教育教课活动中经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种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详细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含“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色,包含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应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本质矛盾和理论疑难。
11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定的联系,包含教育内部诸因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拥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定趋向。
12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类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嘲讽;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频频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看法;第三步称为助产术,指引学生自己进行考虑,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分看法,提出了“白板说”他以为人的心灵本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全部特征,没有任何看法,天分的智力人人同等。
全部思想、看法都是后天获取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取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停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色向踊跃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名词解释)模拟试卷6(题后含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名词解释)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4.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人格障碍正确答案: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2.心理评估正确答案: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心理测验正确答案:是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程序,对心理因素进行测量。
4.心理辅导正确答案: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定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5.自我提高内驱力正确答案: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6.认知内驱力正确答案: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是一种要求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释学业问题的需要。
7.附属内驱力正确答案:是一种外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或权威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8.心理定势正确答案:也称心向,指个体经由学习而积累起来的习惯倾向。
它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既起积极作用,也起消极作用。
9.原型内化正确答案: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0.人际关系正确答案: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1.人际交往正确答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2.关键期正确答案: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P4P35P53 P62 P62P75 P78 P79 P81P86 P90 P99P95P124 P141 P142 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活动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说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怎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学校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它是由国家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法律效力,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校长负责制: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说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权利: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权益。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1.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2.幻想: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3.依法执教: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4.个别差异: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7.儿童观: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8.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10.家园合作.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11.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1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们关系的认识。
13.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4.教师违法行为.教师违法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15.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16.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注意,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集中4、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识努力的注意5、有意注意,也较随意注意,他是有预定目的,必须时还需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6、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7、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8、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9、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10、绝地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11、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2、差别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13、差别感受阈限,人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14、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1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16、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17、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的原样,一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18、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回程的曲线图,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遗忘规律19、前摄干扰(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才料对会议后学习材料的干扰20、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2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22、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行动进行的思维活动23、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24、理论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也称逻辑思维25、想象,诗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2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27、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28、创造性思维,是一心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29、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思维方式,也叫发散思维30、求同思维,有叫聚合式思维,他指的是根据一定规则,对要解决的问题只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31、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32、道德感,使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3、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未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34、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正确的目的的心理品质35、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映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是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反应的只相信等特点36、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师考编一般考的名词解释
教师考编一般考的名词解释教师考编是指教师招聘考试中的编制考试,是考察教师编制制度和岗位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这项考试中,除了应对常规的笔试和面试外,名词解释是教师考编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名词解释是考察考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常用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教师考编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名词,并分析其相关性和重要性。
1. 编制编制是指职位、职务、职级等的一种编列,通常与工作内容、岗位职责等相对应。
在教师编制考试中,编制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位身份的重要标准。
教师编制分为正式编制和临时编制两种,正式编制即拥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享受相应的待遇和福利,而临时编制则通常是一种暂时性的编制关系。
2. 岗位岗位是指根据工作职责和职务要求划分出来的不同职位名称。
在教师编制考试中,岗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职务,根据学科、学段、职级等不同方面进行划分。
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师编制考试中,了解和理解不同岗位的相应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3. 职务职务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不同职级或职位,根据不同的职级划分,可以有校长、副校长、教研员、主任教师等不同层级的职务。
在教师编制考试中,职务通常是考察教师在管理、领导和教研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
4. 职级职级是指教师在编制中的等级或级别,是对教师从业年限、教育背景、专业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定。
在教师编制考试中,职级通常是考察教师工作经验和个人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职级的提升可以带来相应的待遇和晋升机会,因此,考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5. 待遇待遇是指教师在编制中所享受的工资、津贴、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实际利益。
待遇通常与职务、职级、工作年限、教育背景等相关,是教师编制考试中考生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了解不同编制岗位的待遇差异,可以帮助考生合理选择目标岗位并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总结:教师考编一般考的名词解释涉及到的概念包括编制、岗位、职务、职级和待遇等。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音乐(名词解释)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音乐(名词解释)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5.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单弦牌子曲正确答案:单弦牌子曲:单弦牌子曲又叫单弦或八角鼓,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
代表曲目有小岔曲《春景》,单弦牌子曲《杜十娘》。
2.南戏正确答案:南戏:又名“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是宋、元时代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
它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宋杂剧和其他民间伎艺而形成的歌舞、念白和插科打诨等相结合的戏曲形式。
后发展为传奇剧。
3.唱赚正确答案:唱赚:曲子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清唱套曲的一种表演形式,曲体结构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形式。
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艺术,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的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
4.杂剧正确答案:杂剧: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元,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歌舞杂戏而发展起来的以滑稽、讽刺内容为主的戏曲艺术,散段是其中一种滑稽戏,表演形式随意。
所用音乐均为北曲。
5.《唱论》正确答案:《唱论》:是一部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歌唱格调、节奏、宫调声情等内容的著作。
由元代的燕南芝庵撰写,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6.临川四梦正确答案:临川四梦:明代文学家、戏剧家的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四梦”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临川四梦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
7.乱弹正确答案:乱弹:又称“梆子腔”,是明末继昆腔衰落之后兴起的较大规模的声腔,源于山西、陕西一带,属于板腔体,分花音和苦音。
木质梆子为主奏乐器。
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8.梨花大鼓正确答案:梨花大鼓:产生于清代末叶,主要流行于山东境内。
早期音乐以农村民歌小调为素材,以两片破裂的犁铧互击作为伴奏。
发展后,伴奏乐器新增三弦、四胡、小鼓等,并利用谐音改名为梨花大鼓,约于19世纪下半叶进入城市。
其内容多为民间大套故事,音乐朴素淳厚。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1。
保教结合原则(重庆):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在幼儿教育中,必须要把幼儿的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重要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2。
幼儿智育(新疆):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给幼儿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求知欲望,学习“如何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活动。
3. 道德意志(江西)是人们在实现道德目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4. 依恋(湖北)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之间产生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
5. 模仿能力(黑龙江)指效仿他人的举止行为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活动的能力。
6. 学习(广西):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巴宾斯基反射(新疆)指当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
2。
应激(河南)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3。
自我意识(安徽)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与控制,也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觉察,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
4.保育(山西)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幼教机构中教养人员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从事的卫生保健和安全防护工作.5。
幼儿园(辽宁)指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6。
学习类型(重庆)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它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
1.保持(黑龙江)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2。
注意广度(新疆)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3. 家长学校(重庆)是向家长系统介绍家庭教育知识的一种形式。
家长学校经常开设系列讲座,充实家长的保教知识。
4. 角色游戏(贵州)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
5. 竖向迁移(广东)是指不同内容、不同任务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迁移。
2022年教师招聘 (中学)测试卷及答案
教师招聘 (中学)测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1、教学组织形式2、个体身心发展3、课堂问题行为4、意志的果断性5、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1、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 )、( )。
3、奥苏伯尔对学习也进行了分类,他强调的是( )学习。
4、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 以( )核心内容。
5、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可以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6、( )观点认为恐怖是焦虑的移置,即个人将焦虑转移到不太危险的事物之上,从而避免了对焦虑来源的忧虑。
7、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 )和( )。
8、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执行具有内潜性、( )。
9、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 )的过程。
10、埃里克森提出了( ),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三、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计20分)()1、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
这说明学生具有( )A、依赖性B、向师性C、可塑性D、接受性()2、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错误的做法是( )A、钻研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B、通过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C、掌握学科的重点、难点所在D、照搬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3、甲与其父乙水火不容,乙生前多次向邻居说甲无权继承自己的遗产,甲也多次口头声明自己不会继承乙的财产。
但甲在乙死后反悔,而乙在死前也未立下遗嘱,则(??)A、乙的口头表明无效,甲放弃继承的行为也无效B、因乙多次表明甲无权继承自己遗产,因此甲无权继承遗产C、因甲多次申明自己不会继承乙的财产,应视为其已经放弃了继承权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建立覆盖( )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教师招聘 简答与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教育心理学,它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4.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心理健康概念:是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积极的社会功能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不断发生的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课程是指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监督功能导向功能德育的概念: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1.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戏。
有目的、有意思地对人身育。
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影响和作用,狭义的幼儿31.教学游戏:幼儿教师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8.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把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机会。
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幼形式进行教学,通常吧这是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16.幼儿实践活动:主要儿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种活动称为教学游戏或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影响。
游戏化的教学。
工作,这里的教育也包括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23.幼儿园课程:是实现32.体育游戏:以发展幼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9.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为般称为广义的教育。
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主的游戏。
2.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
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33.智力游戏:通过生动思想,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17.间接“教”的方式:动的总和。
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愉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体育活动的兴趣。
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内24.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快的情绪洪,丰富知识,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10.幼儿智育:是有目的、容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划:制定的是幼儿园依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据幼儿教育目标和课程戏。
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一、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简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是为了选拔和评估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才所进行的考试。
该考试旨在通过考察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从而选择出合格的幼儿教师。
二、名词解释1. 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
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教育、照顾、引导3至6岁幼儿健康成长,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2. 招聘考试招聘考试是指为了选拔和录用适合从事某一工作岗位的人才所进行的考试。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是通过一定的考试方式和评估标准,来选拔最优秀的幼儿教师人才。
3. 名词解释题名词解释题是在幼儿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
考生需要根据知识和理解,对给出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这类题目旨在考察考生对相关概念和术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指幼儿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包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掌握以及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5. 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专业教材和辅助教具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6.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是幼儿教师招聘考试中用来评判考生表现的准则和参考依据。
评估标准是依据教育部门或者相关机构规定的教育教学要求制定的,通过对考生知识、能力和表现的评估,确定其是否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7. 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和实施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活动,并能够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8. 选拔选拔是指在幼儿教师招聘考试中,根据考生的综合能力和表现,选择最合适、最优秀的人才从众多考生中录取。
三、总结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是为选拔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才而进行的一项考试。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做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4.【教育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5.【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
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8.【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9.【实质教育论】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
10.【形式教育论】它认为普通授有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感能力、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送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
这种教育理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学习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1.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思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开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把是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工作,这里的教育也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围很广,一般称为广义的教育。
2.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根底上。
3.观察法:是的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堆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展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4.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5.保教结合: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6.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7.幼儿园全面开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开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开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开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根本素质的教育。
8.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展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9.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开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0.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开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11.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
12.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局部,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13.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2.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15.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16.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17.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8.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19.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的。
20.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1.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4.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2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从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6.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2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8.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9.课程日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30.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1.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32.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33.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34.课程的横向结构:义称课程范围,讨论的是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35.直线型课程:质的是将课程内容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地进行排列。
36.螺旋式课程:就是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安排大体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
37.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38.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39.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课程设计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
41.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2.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课程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43.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他包括学生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44.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4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它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47.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48.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9.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0.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5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52.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53.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54.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55教师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56.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5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8: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59.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60.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61.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6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63.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6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65.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