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概论一、古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纵向上没有严格的年级差异与衔接,横向上少有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2、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3、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鲜明4、课程的学习方式以传授和问答为主二、现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内容:自然科学取得合法地位2、进程安排:纵向上增强了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协调性3、课程实施:形式多样4、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学科课程优点是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缺点是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优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缺点是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易导致学生在向科学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时的力不从心。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学概论一、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要素间的关系:1、学生和教学内容人类总体文明的全面性、丰富性与人类个体发展的有限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2、学生和教师业务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主客体关系,实践改造关系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第六章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1、对教学过程起指引作用2、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3、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二)激励功能1、要为学生认同2、要与学生的兴趣一致3、难度要适中(三)标准功能1、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2、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参照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
复习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docx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思考:一、简要回答JIJ 口己的语言简耍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二、分析比较1、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与你已经学过的其他教育学科在研究对彖上的差异2、试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儿种观点二、拓展性阅读查阅国内冇关讨论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文章,并做读书笔记。
整理其中的主耍观点。
知识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国内大体上有三种认识:一是现象说,即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二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三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要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肖先要搞清现象、问题和规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彖是出物的外在表现,尽管其中可能蕴含问题,但现彖不同于问题。
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有的学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而有的学生则无箱打采、昏昏欲睡,还有的学牛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我们观察到的是现象而不是问题。
但我们所耍研究的不是这些现象,而是现象里而蕴含的问题。
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矛盾。
血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进行追问和探究,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
提出上述追问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教师讲课是否针对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或者可能是尙部分学生的睡眠不够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教师讲课的针对性与学生学习的状态有高度的相关性,这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规律。
问题源于对现象的观察、探究与分析,规律源于对问题的研究,它是我们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对彖。
我们的研究对彖只能是问题。
从大的范圉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目标问题)、教学什么(选择哪些内容、内容怎么纽织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如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模式等)。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揭示课程编制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z—。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介绍课件模板
演讲人
2023-10-12
01.
02.
03.
04.
目录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
课程标准制定与实施
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评价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持续改进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结果,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01
02
03
04
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设计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目标设定和活动安排
科学性: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
01
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02
发展性: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03
可操作性: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04
适应性: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实际
05
创新性: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06
课程标准实施的步骤
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目标,制定课程标准
02
评估内容:课程标准实施的各个方面,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03
评估结果:分析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课程标准实施的效果
04
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
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3、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6、拉尔夫·泰勒的贡献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8、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9、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 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10、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11、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12、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3、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
14、“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进程的安排。
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的课程,例如语文、数学、物理等。
这种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可能会与实际生活有些脱节。
活动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际活动来学习。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手工制作等。
综合课程试图打破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例如科学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等主题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比如学校的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等。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中常见的一种模式。
它首先确定课程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最后进行课程评价,以确定目标是否达成。
过程模式则更关注课程的过程和动态性,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情境模式则考虑到课程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更具适应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种方法效率高,但可能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四、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具有高效、系统等优点,但难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
小组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个别教学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定制化教学。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介绍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介绍一、学科课程的概念及特点学科课程是指学校按照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学科教育活动的总称。
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科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强:学科课程是按照学科的体系结构编排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2.科学性强:学科课程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3.针对性强:学科课程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而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
4.全面性强: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核心,融入多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二、教学论的概念及作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学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论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2.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论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
3.促进教育改革:教学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学科课程和教学论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学科课程是教学论的实践基础,教学论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1.学科课程是教学论的实践基础学科课程是教学论的实践基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活动,而学科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只有通过对学科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进而提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教学论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教学论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是每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教育则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环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更与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成为了教育界的重要议题和研究领域。
一、小学课程的特点小学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小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兴趣,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2. 渐进性:小学课程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渐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认知能力。
3. 系统性:小学课程要有一定的结构和配套,各个学科之间需要有联系和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4. 实践性:小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教学的原则小学教学是指在小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核心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小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小学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合作与竞争并重:小学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同时也要适度引导学生之间的竞争,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3. 循序渐进:小学教学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4. 综合素质教育:小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
三、小学课程与学生发展小学课程不仅提供学科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小学课程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有:1. 学科素养:小学课程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等学科素养。
2. 身心发展:小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课、健康教育等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关键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一、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各种学科和活动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涵盖了学生在学校里所经历的一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活动课程则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课程的实施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以保障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的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个性化发展。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常见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
目标模式以明确的课程目标为导向,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结果,然后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种模式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过程模式则更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和探索。
它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预设的目标。
情境模式则将课程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需求,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适用于传授系统性的知识。
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需要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避免讨论偏离主题。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1 课程意义1.1 课程的认识1.1.1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
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一种预设性的课程关,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
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也会导致教学的窄化和僵化。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
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相对而言,预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固定的、封闭的、可预见的学习结果为中心,生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开放的、活动的、很大程度上不可预见的学习过程为中心。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云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推荐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云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推荐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总结教育学是考研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掌握好教育学的核心知识点对于考研复习至关重要。
下面是笔者根据经验总结的云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推荐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念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和关系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安排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计划。
而教学论是对教育思想、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进行研究,以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
2.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特征课程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等基本特征,而教学论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和实用性等特征。
3.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传统的教学观念到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探索出了更科学有效的课程和教学论。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对教育目的、教育原理、教育方法等进行研究。
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教育学属于综合性学科,它既有理论性研究,又有实践性研究,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专门性等特点。
3. 教育学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教育学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例如美国的行为主义派、俄国的发展心理学派等,代表人物有约翰·杜威、列夫·维果茨基等。
三、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1. 教育目标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者对学生所期望达到的能力和素质的表达。
2. 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点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等不同层次和方向,特点是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3.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估,其中包括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科学性等原则。
四、教学理论与教学方式1. 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学理论是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借助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和阐述教学问题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_课程与教学论
2019/7/24
5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
5.[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 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⒉ 大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7/24
10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⒊ 相对独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7/24
11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⒋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论
2019/7/24
12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⒌ 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论
课程教学论
2019/7/24
13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2019/7/24
1
本课程的教材
1. 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 论》,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0 年版。
2019/7/24
2
本课程的教材
2. 钟启泉主编、 郭元祥参编: 《课程论》, 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7年 版。
2019/7/24
3
本课程的教材
3.裴娣娜主 编、陈佑清 参编:《教 学论》,教 育科学出版 社2007年版。
二、课程与教学的观点走向整合
正像大教学论不能很好地反映和包含课程问 题一样,大课程论也存在着不能很好地反映和包 含教学问题。今天已开始走向这两个问题的融合。
2019/7/24
14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三、本课程的选择
我们在本门课程中的选择是,将课程理论 与教学理论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 两者的关系是:课程论主要讨论教学内容确定、 选择和组织等问题;教学论偏重探讨课程内容 的具体实施过程问题。
复习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思考:一、简要回答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二、分析比较1、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与你已经学过的其他教育学科在研究对象上的差异2、试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几种观点二、拓展性阅读查阅国内有关讨论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文章,并做读书笔记。
整理其中的主要观点。
知识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国内大体上有三种认识:一是现象说,即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二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三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要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首先要搞清现象、问题和规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尽管其中可能蕴含问题,但现象不同于问题。
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有的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而有的学生则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还有的学生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我们观察到的是现象而不是问题。
但我们所要研究的不是这些现象,而是现象里面蕴含的问题。
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矛盾。
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进行追问和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
提出上述追问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教师讲课是否针对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或者可能是有部分学生的睡眠不够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教师讲课的针对性与学生学习的状态有高度的相关性,这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规律。
问题源于对现象的观察、探究与分析,规律源于对问题的研究,它是我们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只能是问题。
从大的范围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目标问题)、教学什么(选择哪些内容、内容怎么组织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如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模式等)。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揭示课程编制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 (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教育硕士语文专业课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语文的本质:A、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与书面语的全称。
B、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根本质。
C、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科目。
D、语文之语言是言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语言是以言语为根本质的饱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2.语文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C、语文是信息的载体。
D、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
期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国,其他则为其一般特征。
4.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教学就会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教学将沦为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2)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3)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
5.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是什么?除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之外,还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
(2)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发展的成果还是从中国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角度看,语文课程都必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言课程的本质牲,也是语言教学的独特个性。
教育硕士语文专业课6.人文教育的特点:一、民族性:语言不仅在语音、语汇、语法、倏等方面具胡鲜明的民族性,而且在神韵、气质、风骨上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二、时代性。
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往往制约着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物质。
福建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梳理
福建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梳理教育学是考研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涵盖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重要领域。
在备考过程中,梳理重点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并理解相关内容。
本文将对福建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中的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供参考。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2.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教育学包括一般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等。
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1. 课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课程是指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开设的具有一定学时和学分的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要素。
2. 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步骤课程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德育为先等原则,按照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安排等步骤进行。
3.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改革是面对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对比和选择传统教学法以讲授、讲解为主,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现代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景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情景教学是指通过情境设计和模拟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1. 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功能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 学生评价的目的和方法学生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课程与教学论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童中⼼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的课程类型。
它以⼉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课程设置应当以⼉童的活动为中⼼,⽽不是以学科为中⼼;应当以⼉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教材编排应注意⼉童的⼼理结构。
杜威认为⼉童有四种本能,并相应地表现为四种活动:语⽂和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动。
课程设置就应当以这些本能为基础,并尽量满⾜这些本能的要求。
他主张教材应当⼼理化,应当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通过教学把它变成⼉童个⼈的直接经验。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课程,指的是为实现⼀定的教育⽬标⽽正式列⼊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与隐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正式和⽆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1了解课程变⾰的实际2,理解课程变⾰的失败的原因,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4,不⾄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过程的其他⽅⾯相混淆。
1、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
根据很多美国课程学者的归纳,课程实施主要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取向”。
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课程计划的过程。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实现程度⾼,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
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教师⾓⾊的性质以及研究⽅法论的认识⽅⾯。
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标、内容、⽅法、组织模式诸⽅⾯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ppt
9. Richard I.Arends (2007), Learning to teach, 7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panies.
2021/3/29
6
第一节 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从大的范围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 主要有:为什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目 标问题)、教学什么(选择哪些内容、内容怎 么组织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如教学的方 法、手段、途径、模式等)。
2021/3/29
7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 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王本陆主编: 《课程与教学论》)
2021/3/29
8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⒈ 大教学论
教学论 课程论
2021/3/29
9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二、课程与教学的观点走向整合
正像大教学论不能很好地反映和包含课程问题 一样,大课程论也存在着不能很好地反映和包含 教学问题。今天已开始走向这两个问题的融合。
2021/3/29
14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三、本课程的选择
我们在本门课程中的选择是,将课程理论与 教学理论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两 者的关系是:课程论主要讨论教学内容确定、 选择和组织等问题;教学论偏重探讨课程内容 的具体实施过程问题。
7. J. Wiles & J. Bondi(2007),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e, 7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思考:一、简要回答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二、分析比较1、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与你已经学过的其他教育学科在研究对象上的差异2、试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几种观点二、拓展性阅读查阅国内有关讨论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文章,并做读书笔记。
整理其中的主要观点。
知识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国内大体上有三种认识:一是现象说,即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二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三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要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首先要搞清现象、问题和规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尽管其中可能蕴含问题,但现象不同于问题。
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有的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而有的学生则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还有的学生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我们观察到的是现象而不是问题。
但我们所要研究的不是这些现象,而是现象里面蕴含的问题。
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矛盾。
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进行追问和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
提出上述追问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教师讲课是否针对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或者可能是有部分学生的睡眠不够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教师讲课的针对性与学生学习的状态有高度的相关性,这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规律。
问题源于对现象的观察、探究与分析,规律源于对问题的研究,它是我们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只能是问题。
从大的范围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目标问题)、教学什么(选择哪些内容、内容怎么组织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如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模式等)。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揭示课程编制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寻找和发现事物的规律,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在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规律。
比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知识经验,前者影响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该课程,后者决定学生能否学习这种课程。
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在自身能动活动中实现的,否则学习就是被动和无效的。
课程与教学活动必须合规律性,这样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才是理性化的,也才能是有效的。
课程编制与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的价值选择问题。
比如,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活动为中心?课程结构以分科课程为主还是以综合课程为主?在教学中,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还是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究?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
作为人类的特殊实践活动领域,课程编制与教学活动不仅要符合工具理性,而且也必须符合价值理性的要求。
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或者说在诸多的价值取向中,选择某种取向,可以作为处理各种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价值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除了要解决应该教什么(价值问题)、为什么教(规律问题)之外,还要探讨怎么教的问题。
后者就是课程与教学的技术问题。
如:课程目标如何呈现?课程内容选择有什么程序?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模式、手段、组织形式?等等。
这些技术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研究和规律研究在特定教学情景中的具体化。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我国,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理解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下面五种观点:(一)大教学论这种观点主张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它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
这一看法来自前苏联的教育理论。
前苏联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家一直把课程作为教学内容来谈,他们的教育学里只讲教学内容,不研究课程。
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
由于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在我国的传播,这种观点在我国的影响相当广泛,至今仍然存在。
(二)大课程论大课程论认为教学主要涉及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因此是课程的一部分;对应地,教学的研究也就是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勒等学者都是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对待的。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而作为教育进程则包含了教学过程。
(三)相对独立论这种观点认为课程论是与教学论并列的教育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但又紧密联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在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的交叉是正常的,课程论和教学论任何一个学科在研究上的突破,都会影响另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在英美教育文献中,“课程”(curriculum)与“教学”(instruction)这两个概念常常是分开使用的。
(四)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认为,早在20世纪初,杜威针对传统的二元论,提出了认知的“连续性”原则,以此来消解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对立,提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
这是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第一次努力。
20世纪80年代,课程与教学开始重新整合,体现这种整合的概念是美国学者韦迪(R.Weade)提出的“课程教学”。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
把课程与教学截然分开,使一方控制另一方的做法本质上是“工具理性”的产物。
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应既保持课程与教学的相对独立,又使二者内在统一。
它们“最终是会走到一起来的。
毕竟它们本来就是指向几乎同一个事物,区别只在于视角和侧重点而已。
”(五)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论这种观点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例如英国的斯滕豪斯(L.Stenhouse)的过程模式,强调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相互作用。
瑞典的伦德格伦(U.Lvadgren)也是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系统化联系的角度来界定课程理论的。
因为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分裂状态在学校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必然被打破。
所以,应把课程与教学综合成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分成孤立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西方学者经过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的讨论已形成一些共识: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
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Nextpag二、走向互动和融合的课程与教学论正像大教学论不能全面深入地反映课程问题一样,大课程论也存在着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学的问题。
教育的历史从注重“怎么教”走向了注重“教什么”,今天已开始走向这两个问题的融合。
而这种融合并非是简单地将教学论包含在课程论之中,而是要走向整合,这种整合的结果会形成一种新的概念,新的领域,却同时又将保留原有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对独立的问题域。
在国内,张华对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的基本观点是:(一)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方式的变革,从对学习者的作用看,这种对内容的不断变革与其说是手段不如说是目的。
用“变革”的观点看课程,课程就不只是“内容”,而是“关于内容的理论”;用“变革”的观点看教学,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对内容做出根本变革的过程,也就是内容的创造与意义建构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变革”中课程与教学整合为一体。
(二)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就是教师在“创作”课程事件或“创生”课程的过程;而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并积极参与到课程创生过程中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创作”课程事件。
在与课程事件的相互作用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创生着自己的“体验课程”,以其特有方式建构着意义。
(三)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作为教学事件”与“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课程作为教学事件”是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的另一视角。
当“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而置于教育的核心的时候,课程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书面文件,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际遇着、创造着、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
课程正是这一系列课堂教学事件及由此实现的内容的变革与意义的生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我们认为,由于课程主要关涉“教学什么”(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主要关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将课程与教学问题区分开来,有利于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要考虑教学实施的可能性,教学实施过程很大程度上要依据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因此课程与教学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关联。
因此,我们在本门课程中的选择是,将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
两者的关系是内容确定、选择和内容的具体实施之间的关系。
借鉴国内大多数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处理方法,我们是将课程论与教学论分为两个部分呈现的。
专题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目标◆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具体目标二: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学科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具体目标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体目标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具体目标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具体目标六: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案例: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小画家”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