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流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与流行文化
摘要:今天“流行文化”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大众化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它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它更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流行文化的兴起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开辟了美学新的领域。但不能忽视的是它也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活动,迫使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次转型,而且使当代文化面临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流行文化带来的物质上的强烈刺激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的贫乏与世俗,造成了美学前所未有的困境。
关键词:世俗化审美价值观冲击与破坏传统民族文化
正文:街舞、周杰伦等的流行歌曲、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流行文化成了人们竞相追求的唯一时尚。民族歌舞、古典轻音乐、传统饮食等带着厚重历史文化韵味的传统艺术被人们弃如敝履。更有不少青少年称祖辈留下来的文化“土气”。人们的审美日益倾向于物质上的娱乐刺激,而这种刺激的表面化、短效性使人们在物欲满足过后愈发空虚和迷茫。人们的精神家园布满荒草,并且在肆意生长。这种消费性、娱乐性的从众求新文化造成了精神文化的严重危机,也使美学之路愈发坎坷。
一、流行文化带来的美学困境
(一)对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冲击与破坏
在中华泱泱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珍奇至宝数不胜数。唐诗宋词元曲、京剧豫剧黄梅昆曲、儒道墨法、琴棋书画如稀世明珠昭示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宣扬着清雅韵致、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人们用文字的意义和音韵创造自己的精神王国,唱悲欢,吟离合;孔孟赞谦谦如玉的君子,传忠孝礼仪之美;文人雅士以笔墨纸砚泼墨挥毫快意人生。那是寻找精神归宿,向往天人合一的审美艺术。可是,在这个物欲横行的时代,谁注意到了这些被国人遗弃在角落里的我们曾经的精神食粮?传承的缺失与断裂致使有些至美文化艺术已经无处找寻。我们的国人开始崇洋媚外,许多现代的孩子从在娘胎就开始了他美式化或者欧式化的人生,对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一无所知。这是对物质文明传承、人类文明延续的破坏,也威胁着我们民族化的生存。流行文化的一些
方面隐含着西方的后殖民主义。我们所拥有的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我们也越来越不像自己、不是自己,在物质上,更是在精神上。
(二)审美价值观的狭隘化与单样化
现代流行文化由少数人(设计师)的美学观念推动和铨释,而大多数追逐流行者却不一定是理解此种美学观念的人,大多数人跟从时尚的心理机制,一是求新求异、喜新厌旧,二是从众心理,随大流。人们自己已经不再思考何为美,只是单纯的跟从所谓的主流。这使人们,审美追求日益淡薄,转变为一种从众心理。例如在音乐上,Rap、Hip-Pop、摇滚、R&B越来越热,民歌、美声备受冷落。人们追逐吉他、架子鼓之风,古典乐器琵琶、古琴以及西方小提琴、萨克斯无人问津。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遭遇冷淡,它们之间的界限也逐渐被流行文化所消解。文化艺术的追求从多行到单行,透漏的是审美价值观的逐渐单一化,而这种单一化更多意义上预示着我们的审美日益走向狭隘,最终只能在狭小的死角挣扎而不得救。美学的文化功能逐渐丧失。美学对文化艺术的建构作用被缩小、被忽视,日渐被动和僵化。人的审美活动成了单纯追求与众不同,奇形怪异之举。而Lady Gaga就是这样一位“奇特”人物。怪异的发型、装饰、鞋服这些与众不同让她迅速走红,成为人们竞相膜拜的传奇女神。我不知道她身上那些所谓的美的东西是否真的是美,我只是看见了繁琐和不便,它束缚了我们的身行。而美的意义却是在于让我们在受到繁重的生活压抑时感受到一丝清新与自由。生存的压力已经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为何还要自己为自己套上根本不必要的枷锁?
(三)世俗化的非精神追求的泛滥
流行文化的商业性带来的是艺术自律性的丧失,也就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的取消。结果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唯美主义成为艺术活动的主导精神,即艺术的形式主义原则取代或压制了艺术的精神理想原则。这使得艺术活动被简化为娱乐形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艺术和商品经济、大众传媒共同组合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商业流行文化。这种商业流行文化以形象娱乐为主题活动,极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文化界限,而使自身成为无界限的流行物。在商业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实现了最好的结合,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刺激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整合一切的流行文化不取消什么,而是消解一切深度,使被纳入其中的一切都趋于同质的平面存在。流行文化把意识形态化成无条件合理的生活欲望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展开和扩张。流行文化的解放意义和压抑意义都表现在这里,而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的自由与被动性也表现在这里。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众的形象消费欲望被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这又刺激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扩张。流行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流行
化转型,不仅产生了商业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转化,而且形成了商业文化的普遍扩张。审美独立的传统区别模糊或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是审美的自律性结束,美学的自律性结束。今天所有的美都成了商品。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通过过剩形象的生产、倾销,以单向度的感性刺激和欲望满足压抑或取代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感受和体验。审美活动因此变成了纯粹机械性的他律的感觉活动。这使大众在流行文化活动中普遍遭受着无意义感。
在最高的层次上,文化应当被理解为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相应变化,都瓦解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家园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把栖居的整体感(归宿感)赋予个体。海德格尔对艺术的世界性意味的阐释“诗意地栖居”其着眼点即在于人生整体感的重建。宗白华的现代意识指出,“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1〕”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在以大众传媒整合、同化个人的时候,却总是向个人倾销虚假的个性偶像,以激发他的个人主义欲望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不能减轻个人对整体的分离,而且机械性地强化了这个分离,使人更加有一种孤独飘零、迷茫空虚之感。
二、以美学建设流行文化,重新定义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快感为动机。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在传统文化崩溃的背景上,流行文化的早期发展表现出一种精神溃败(颓废)状态。卢梭作为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同时成为它的第一个批判者,乃是因为他对这种精神溃败状态的预言家式的敏感和不满。他以个体自我的精神自由的建设为目标,反对现代文明确立的流行的(社会化)生活方式,主张向自然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回归。席勒则认为,现代文明建立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他认为,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建设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础的审美文化,使人的精神不再单薄无力,而是充满深度和力量。
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统一、有限与无限、形式与内容,这些矛盾关系是现代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研究和寻求解决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美学面对这些矛盾,坚持通过审美艺术的自由创造寻求一个审美升华的统一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已经发展为一种包含了人文精神和理想性的审美精神。今天,针对流行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物化和对理想性的消解,重申审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重申审美精神就是坚持文化活动的人文精神立场,就是坚持理想性对于文化的必要价值。无疑,重申审美精神应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