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吸收与解吸实验
吸收与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及任务: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本装置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行关联,得到K x a=AL a·V b的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本实验引入了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技术,加快了数据记录与处理的速度。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一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线)。
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点以前)压降也正比于气速的 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图图1 填料层压降–空1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到液泛点(图中d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
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
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
整理得到相应的传质速率方式为:m p x A x V a K G ∆∙∙=m p A x x V G a K ∆∙=其中 22112211ln )()(e e e e m x x x x x x x x x -----=∆()21x x L G A -= Ω∙=Z V p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OL OL x x e x N H xx dx a K L Z ∙=-Ω∙=⎰12 即 OL OL N Z H /=其中 m x x e OL x x x x x dx N ∆-=-=⎰2112 , Ω∙=a K L H x OL式中:G A —单位时间内氧的解吸量[Kmol/h] K x a —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m 3•h •Δx]V P —填料层体积[m 3]Δx m —液相对数平均浓度差x 1 —液相进塔时的摩尔分率(塔顶)x e1 —与出塔气相y 1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顶) x 2 —液相出塔的摩尔分率(塔底)x e2 —与进塔气相y2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底)Z—填料层高度[m]Ω—塔截面积[m2]L—解吸液流量[Kmol/h]H 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高度N 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数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 x=k 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 x a,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化⼯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班级化21 姓名张腾学号2012011864 成绩实验时间2014.5 同组成员张煜林努尔艾⼒·麦麦提⼀、实验⽬的1、了解吸收(解析)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法;2、测定氧解吸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 x a和液体流量的关系;3、测定筛板塔的板效率与液体流量和⽓体流量的关系。
⼆、实验原理吸收是⼯业上常⽤的操作。
在吸收过程中,⽓体混合物和吸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塔内,⽓液两相在塔内实现逆流接触,使⽓体混合物中的溶质较完全地溶解在吸收剂中,于是塔顶获得较纯的惰性组分,从塔底得到溶质和吸收剂组成的溶液(通称富液)。
当溶质有回收价值或吸收剂价格较⾼时,把富液送⼊再⽣装置进⾏解吸,得到溶质或再⽣的吸收剂(通称贫液),吸收剂返回吸收塔循环使⽤。
吸收是⽓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相内,液相内或者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表⽰。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吸收过程。
计算公式如下。
⽓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y?y i)F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x(x i?x)F⽓、液两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N A=K y F(y?y?)=K x F(x??x)式中:y,y i—分别表是⽓相主体和⽓相界⾯处的溶质摩尔分率;x,x i—分别表⽰液相主体和液相界⾯处的溶质摩尔分率;x?,y?—分别为与y和x呈平衡的液相和⽓相摩尔分率;k x,K x—分别为以液相摩尔分率差为推动⼒的液相传质分系数和传质总系数;k y,K y—分别为以⽓相摩尔分率差为推动⼒的⽓相传质分系数和传质总系数;F—传质⾯积,m2。
对于难溶溶质的吸收,常⽤液相摩尔分率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体的吸收,常⽤⽓相摩尔分率差和⽓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解析过程,是⽤空⽓与富氧⽔接触,因富氧⽔中氧的浓度⾼于同空⽓处于平衡的⽔中氧的浓度。
吸收解吸塔的详细设计计算(做CO2吸收塔和解吸塔的同学不用愁了)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1-
目
录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要求……………………………………………… 1 课程设计方案的介绍………………………………………………… 2 吸收塔的基础数据的计算…………………………………………… 3 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4 吸收塔的主体设备的设计……………………………………………10 吸收塔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10 解吸塔的基础数据的计算……………………………………………11 解吸塔的工艺计算……………………………………………………12 解吸塔的主体设备的设计……………………………………………17 解吸塔辅助设备计算及选型…………………………………………17 吸收塔与解吸塔设计一览表…………………………………………18 设计评述………………………………………………………………19 参考文献………………………………………………………………20
-1-
1 设计方案的介绍
本设计为填料吸收塔,设计中说明吸收剂为洗油,被吸收的气体是含苯的 煤气,且混合气中含苯的摩尔分数为 0.02.除了吸收塔以外,还需其他的辅助设 备构成完整的吸收-脱吸塔。气液采用逆流流动,吸收剂循环再用,所设计的流 程图如 A3 图纸上的图所示。图中左侧为 吸收部分, 混合气由塔底进入吸收塔,其中混合气中的苯被由塔顶淋下的洗油吸 收后,由塔顶送出(风机在图中未画出来) 。富液从富油贮罐由离心泵(J0102)送 往右侧的脱吸部分。 脱吸常用的方法是溶液升温以减小气体溶质的溶解度。故用 换热器使送去的富油和脱吸的贫油相互换热。 换热而升温的富油进入脱吸塔的顶 部,塔底通入过热蒸汽,将富油中的苯逐出,并带出塔顶,一道进入冷凝器,冷 凝后的水和苯在贮罐(F0102)中出现分层现象,然后将其分别引出。回收后的 苯进一步加工。由塔顶到塔底的洗油的含苯量已脱的很低,从脱吸贮罐(F0103) 用离心泵(J0101)打出,经过换热器、冷凝器再进入吸收塔的顶部做吸收用,完成 一个循环。
吸收塔的计算
m,一般取Hb=1.2~1.5m;
Hb
n——填料层分层数
2020/10/22
【填料塔高度的近似计算】
【说明】由于液体再分布器、喷淋装置、支承装置、捕沫器等的结构不同时其高 度不同,当一时无法准确确定时,也可采用下式近似计算塔高:
H=1.2Z+Hd+Hb
Hd——塔顶空间高(不包括封头部分),m; Hb——塔底空间高(不包括封头部分),m。
∵
G 1000 273 (1-0.09)=37.85(mol / s)
22.4 293
故吸收用水量为: L=35.5G=35.5×37.85=1343(mol/s)=1.343(kmol/s)
2020/10/22
三、吸收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填料塔的高度
【说明】填料塔的高度 主要决定于填料层高度。
(2) HOG愈小,吸收设备的传质阻力愈小,传质效能愈高,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 需填料层高度愈小。
2020/10/22
【体积传质系数( KY a )——参数归并法】
(1)有效比表面积(a)与填料的类型、形状、尺寸、填充情况有关,还随流体 物性、流动状况而变化,其数值不易直接测定; (2)通常将a与传质系数(KY)的乘积合并为一个物理量KY a ( 单位kmol/m3·s), 称为体积传质系数,通过实验测定其数值; (3)在低浓度吸收的情况下,体积传质系数在全塔范围内为常数,或可取平均值。
2020/10/22
【解】已知 y1=0.09 η=95%=0.95
∴
Y1
y1 1 y1
0.09 1 0.09
0.099
Y2=(1-η)Y1=(1-0.95)×0.099=0.00495 据 Y*=31.13X 知: m=31.13
吸收解吸实验
化工原理课程实验报告L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液相传质总系数,1-⋅s m 。
若气液相平衡关系遵循享利定律:A A Hp C =,则:l g G HK k K 111+= lg L k k H K 11+= (3-24)C A1,F L图3-10 双膜模型的浓度分布图 图3-11 填料塔的物料衡算图 当气膜阻力远大于液膜阻力时,则相际传质过程式受气膜传质速率控制,此时,g G k K =;反之,当液膜阻力远大于气膜阻力时,则相际传质过程受液膜传质速率控制,此时,l L k K =。
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CO2、空气和水的流量。
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折算为实际流量,最后按有关公式换算成CO2、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填料塔物料衡算如图3-11所示。
气体校正公式:v =√ρ₀ρ (3-26)式中:V 。
——流量计读数;V ——被测流体实际流量;ρ₀,ρ——标定流体和被测流体在标定状态(T 。
,p 。
)下的密度。
测定塔顶和塔底液相组成C A1和C A2,利用滴定法测定吸收液浓度,根据吸收液消耗盐酸体积量可计算塔底吸收液浓度:C A1=2C Ba(OH)2V Ba(OH)2−C HCl V HCl2V 溶液(3-27)吸收剂(水)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根据吸收剂(水)滴定消耗盐酸体积量可计算出塔顶吸收剂(水)中CO ,浓度为:dh相 界 面距离液 膜气膜浓度图1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1-CO2钢瓶;2-减压阀;3-CO2流量计;4-吸收风机;5-吸收塔空气流量计;6-吸收水泵;7-吸收塔水流量计;8-吸收尾气传感器;9-吸收塔;10、15-液封;11-解吸液罐;12-解吸尾气传感器;13-吸收液罐;14-解吸塔;16-压差计;17-解吸水泵;18-解吸塔水流量计;19-解吸风机;20-解吸塔空气流量计; 21-空气旁路调节阀;22-π型管。
化工原理 吸收塔的计算
解得x1 0.005
Y1e 2 x1 0.01 y2e 0
ym
( y1 - y1e ) - ( y2 - y2e ) ln ( y1 - 2 y1e )
0.005
( y2 - y2e )
NOG
y1 y2 ym
3.6
H NOG HOG 2.88m
16
3、解吸(脱吸)
1、解吸方法
高浓端
(1)解吸塔物料衡算式 全塔物料衡算
规定浓度下标: 塔顶 1 ,塔底 2
G( y1 y2 ) L(x1 x2 )
操作线方程
y
y1
L
x G
x1
L G
x
y1
L G
x1
18
(2)解吸塔的最小气液比 已知:L 、 x1 、 y2 , 规定 x2
L G
19
G L min
x1 x2 y1e y2
7
y2
返混
x2
液体局部返混对传质推动力的影响
在一定的液体流量下,当上升气体流速达到一定值时,整个 塔段上同时发生大量液体返混,液体在塔顶被出口气体带出 塔外,即发生了不正常的 液泛 现象。
8
例9-5: 吸收塔高(填料层高)的计算 在一逆流操作的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氨—空气混合气
中的氨,混合气流量为0.025kmol/s,混合气入塔含氨摩 尔分数为0.02,出塔含氨摩尔分数为0.001。吸收塔操作 时的总压为101.3kPa,温度为293k,在操作浓度范围内 , 氨 水 系 统 的 平 衡 方 程 为 y=1.2x , 总 传 质 系 数 Kya=0.0522kmol/(s.m3)。若塔径为1m ,实际液气比是 最小液气比的1.2倍,求所需塔高为多少?
化工原理吸收塔的计算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1)传质单元数(以NOG为例)
•定义:NOG
Y1 dY Y2 Y Y *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OG
Y1 dY Y2 Y Y *
Y1 Y2 (Y Y *)m
气相组成变化 平均传质推动力
• 传质单元数的意义:
反映了取得一定吸收效果的难易程度。
当所要求的(Y1-Y2)为一定值时,平均吸收推动力(YY*)m越大,NOG就越小,所需的填料层高度就越小。
(2)传质单元高度
•定义:
H OG
G Kya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传质单元高度的意义:
完成一个传质单元分离效果所需的填料层高度,
反映了吸收设备效能的高低。
•传质单元高度影响因素:
填料性能、流动状况
四、吸收塔的操作计算 1.吸收过程的强化
Y1
Y*1
Y2
T △Y2
Y*2
O X2
B △Y1
X1
吸收推动力 NA 吸收阻力
目标:提高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降低吸收过程的阻力。
从L、G、m、X2、Y1、Y2着手。
其它因素: 1)降低吸收剂入口温度; 2)提高吸收的压力; 3)提高流体流动的湍动程度; 4)改善填料的性能。
Y1 dY Y2 Y
NOG
Y1 Y1
Y2 Y2
ln
Y1 Y2
X1
NOG
Y1 Y2 Ym
Ym (Y1 Y2)/ ln Y1 / Y2
注意: •平均推动力法适用于平衡线为直线,逆流、并流 吸收皆可。 •平衡线与操作线平行时,
Ym Y1 Y2 X m X1 X 2
吸收塔的传质单元数公式
吸收塔的传质单元数公式吸收塔是一种常见的化工设备,用于气体与液体之间的传质操作。
在吸收塔中,通过将气体(废气)与液体(吸收剂)接触,实现了气体中的组分传递到液体中。
吸收塔的传质单元数是衡量吸收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从吸收塔的传质原理和相关参数入手,推导出吸收塔的传质单元数公式。
吸收塔的传质原理是质量传递,即气体中的物质通过传递至接触界面附近的液相中。
吸收塔的传质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气液接触方式、气体浓度、液相流速等。
常见的吸收塔传质方式有液滴吸收、气泡吸收和膜分离等。
本文以液滴吸收为例进行分析。
吸收塔的传质单元数是指液滴在吸收过程中所经历的传质步骤的数量,也可以理解为气体与液体接触界面的数量。
根据传质原理,液滴在吸收塔内的传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质量传递界面的形成和界面上的质量传递。
因此,吸收塔的传质单元数是这两个步骤的数量之和。
首先,考虑质量传递界面的形成。
在液滴吸收过程中,气体与液滴之间的传质是通过界面上物质的扩散实现的。
在液滴表面形成有效的传质界面,可以通过增大液滴表面积来实现。
此时,可以将吸收塔中的液滴视为许多个由气泡组成的连续界面,根据气泡界面积(Sb)与液滴体积(Vl)的关系,可以得到以下公式:Sb=k*Vl其中,k是气泡界面系数,表示单位体积液滴所对应的气泡界面积。
它的具体数值与吸收系统的特性有关。
通过实验或计算,可以得到k的数值。
然后,考虑界面上的质量传递。
在液滴吸收过程中,气体与液滴之间的质量传递可以通过物质在界面上的吸附解吸以及传递至液滴内部的扩散实现。
质量传递的速率可以用传质系数(KG)表示,它与界面上物质的平均浓度差、物质的扩散系数以及界面的厚度有关。
传质系数的具体数值可以通过实验或模拟计算得到。
根据以上分析N=Sb*KG其中,Sb是气泡界面积,KG是传质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推导过程中的公式只是一个简化模型,实际中吸收塔的传质过程非常复杂,涉及更多因素的影响。
关于填料吸收塔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一
㈦
并流操作吸收和解 吸情况下的传 质单元数计算 也
是成 立 的 。
A Y 是塔顶与塔底两端吸收推动力△ : 3 如何快速 、 y与 正确 写出推动力
△y 的对数平均值 , 称为对数平均推动力 。 同理 可以推出 以液相浓度差为推动力 的传质 单元 数 虽然对数平均推动力法计算传质单元数优 点 很 明显 , 但不太适合操作型 问题。此外使用时要格 外 注 意正 确写 出各 种情 况下 的推 动力 。其 实这 也 不 难 , 图解 法很 容 易 将推 动 力 写 出 。下 面 以逆 流操 用
以上两式就 是解 析法( 或脱 吸因数法 、 吸收因
数法 ) 计算 逆 流 吸 收塔 气 相 和液 相 总 传 质单 元 数 的 公式 。使用 时 只要求 知 道塔 的两 端 3个 组成 和 吸收
间 内相 平衡 关 系 可用 直 线方 程 Y m b表示 时 , = X+ 可 根据 传 质单 元数 的定 义 导 出
() 9 X- 1 ) 2 ( l 0 X
.
式 中
△ y
A Y = A 1 A 2 m Y- Y
一
.
… )
.
y 2
△ l ,
‘
【 2 2 y 一y )
.
)
‘ ( 2 2 J
:
全 垒 二
Y, 一Y,
() 3
…
d Y
从上述结果 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信息 : 只 要 吸 收 或 解 吸 过 程 的 操 作 关 系 和 相 平衡 关 系都 是 线性 的 , 则传质单元数的对数平均推动力算法的结 构是 一样 的 , : 即
吸收与解吸实验
一、实验目的12 3 4二、实验原理㈠、吸收实验根据传质速率方程,在假定Kxa 低浓、难溶等] 条件下推导得出吸收速率方程:Ga=Kxa ·V ·Δx m 则: Kxa=Ga/(V ·Δx m )式中:Kxa ——体积传质系数 [kmolCO 2/m 3hr Ga ——填料塔的吸收量 [Kmol CO 2 V ——填料层的体积 [m 3] Δx m ——填料塔的平均推动力 1、Ga 的计算已知可测出:Vs[m 3/h]、V B [m 3/h](可由色谱直接读出)Ls[Kmol/h]=Vs ×ρ水/M 水1011'29]/[ρρρρV M V h Kmol G B B B =⋅=⋅=空气 标定情况:T 0=273+20 P 0=101325 测定情况:T 1=273+t1 P 1=101325+ΔP 因此可计算出L S 、G B 。
又由全塔物料衡算:G a =Ls(X 1-X 2)=G B (Y 1-Y 2) 22211111y y Y y y Y -=-=且认为吸收剂自来水中不含CO 2,则X 2=0,则可计算出G a 和X 1 2、Δx m 的计算根据测出的水温可插值求出亨利常数E[atm],本实验为P=1[atm] 则 m=E/Pmy x m y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e e e e m 11221112221212ln ==-=∆-=∆∆∆∆-∆=∆㈡、解吸实验低浓、难溶等] Ga=K Y a ·V 则: K Y a=Ga/(V 式中:K Y a Ga V ΔY m 1、Ga 的计算已知可测出:y 2 ]/[h Kmol G B 标定情况:T 0 测定情况:T 1因此可计算出L S 、G B 。
又由全塔物料衡算:G a =Ls(X 1-X 2)=G B (Y 1-Y 2) 011222111=-=-=y y Y y y Y且认为空气中不含CO 2,则y 2=0;又因为进塔液体中X 1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将吸收后的液体用于解吸,则其浓度即为前吸收计算出来的实际浓度X 1;二是只作解吸实验,可将CO 2用文丘里吸碳器充分溶解在液体中,可近似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浓度,其X 1*可由亨利定律求算出:mm y x 1*1==则可计算出G a 和X 2 2、ΔY m 的计算根据测出的水温可插值求出亨利常数E[atm],本实验为P=1[atm] 则 m=E/P11221112221212ln x m y x m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e e e e m ⋅=⋅=-=∆-=∆∆∆∆-∆=∆根据 e e Y y yy Y 换算成将-=1三、实验装置CO2:钢瓶中的CO2经根部阀、减压阀、针型调节阀,一路经流量计V CO2-1进入吸收塔;另一路经流量计V CO2-2进入文丘里吸碳器与饱和罐中的循环水充分混合可形成饱和CO2水溶液。
化工原理 吸收(或解析)塔计算
NOG仅与气体的进出口浓度、相平衡关系有关,与塔的结构、 操作条件(G、L)无关,反映分离任务的难易程度。
(2)传质单元高度
H
=
OG
K
G y a
kmol 单位: m2 • s m
kmol m3 • s
HOG与操作条件G、L、物系的性质、填料几何特性有关,是吸收 设备性能高低的反映。其值由实验确定,一般为0.15~1.5米。
y4
•B
y3
E3
yN1
y2
y1 A
E1
E2
x0 x1
x2
x3
解析法求理论板数
x0
y1
平衡线方程:y=mx
y1
操作线方程:y=y1+L/G(x-x0)
由第一板下的截面到塔顶作物料衡算:
y2
y1
L G
x1
x0
y1 mx1
y2
y1
L G
y1 m
x0
(1
A) y1
Amx0
1
2
x1 y2
x2 y3
xN 2 y N 1
N 11 A A1
N-1
N xN 1 y N
yN 1
xN
y2
x2
吸收
y1
x1
y1
解吸
y2
六、塔板数
• 板式塔与填料塔的区别在于组成沿塔高是阶跃 式而不是连续变化的。
x0
y1
1
x1 y2
2
x2 y3
xN 2 y N 1
N-1
yN
N xN 1
xN
理论板:气液两相在塔板上充分接触, 传质、传热达平衡。
相平衡关系:yn f (xn )
化工原理下2-4吸收计算
KYa 气相 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m-3.s-1) Kxa 液相 总体积吸收系数
2、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
Z V Y1 dY
KYa Y2 YY*
K Y V a Ω (k m o l/m (k 2 s m )(o m l/2s/)m 3)(m 2) m
令HOG=KYVa,[m]
处理量V 一定
L ~ L/V
~ 动力
消耗
操作 费用
~ ~ 推动
力
填料层 高度
设备 费用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取
VL1.1~2.0VLmin 适宜液气比
L1.1~2.0Lm in 适宜溶剂用量
6
2.3.3 塔径的计算
工业上的吸收塔通常为圆柱形,故吸收塔的直 径可根据圆形管道内的流量公式计算,即
π 4
D
2u
15
(3)传质单元高度的影响因素
H
=
OG
K
V Y a
与 V/ Ω、KYa(反映传质阻力、填料性能、润 湿情况等)有关
对每种填料而言,传质单元高度变化不大,查有 关资料或经验公式计算
(4)传质单元数的影响因素
反应吸收过程的难易程度:
N =Y1 OG Y2
dY Y Y*
• 任务所要求的气体浓度变化(Z
Z V Y1 dY
KYa Y2 YY*
同 理 : Z L X1 KXaX2
dX X*X
Y+dY
截
X+dX
面
积
Ω
V,Y1
L,X1
Z V Y1 dY
KYa Y2 YY*
Z L X1 dX
KXa X2 X*X
a 有效比表面: • 被流动的液体膜层覆盖的填料表面。 • 与填料形状、尺寸填充情况有关;流体流 动情况有关 • 难测定
5.5. 吸收塔的计算解析
L V min
2、确定操作液气比的分析: 若增大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B点将沿水 平线Y=Y1向左移动,如图5-24所示的B、C点。 在此情况下,操作线远离平衡线,吸收的 推动力增大,若欲达到一定吸收效果,则所需 的塔高将减小,设备投资也减少。 液气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塔高减小的幅 度就不显著,而吸收剂消耗量却过大,造成输 送及吸收剂再生等操作费用剧增。
解: 按题意进行组成换算: 进塔气体中SO2的组成为:
y1 0.09 Y1 0.099 1 y1 1 0.09
出塔气体中SO2的组成为:
Y2 Y1 (1 ) 0.099 (1 0.09) 0.0099
进吸收塔惰性气体的摩尔流量为
1000 273 V (1 0.09) 37.8kmol/h 22.4 273 20
根据吸收速率定义,dZ段内吸收溶质的量为:
dGA N A dA N A (aΩdZ )
(5-87)
式中:
GA——单位时间吸收溶质的量,kmol/s; NA ——为微元填料层内溶质的传质速率, kmol/m2· s; 将吸收速率方程
N A KY (Y Y )
*
代入式(5-87)得:
dGA KY (Y Y )aΩdZ
1、重点掌握的内容: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平 均推动力、吸收因数法); 2、了解的内容: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图解法)、理论级的 计算;
3、熟悉的内容:
吸收操作线、吸收操作线的特点、、传质推 动力、最小液气比及计算、体积传质系数、传质 单元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传质单元高度的定义 及物理意义、吸收因数及物理意义、解吸因数、 吸收过程的设计(吸收条件的确定)及计算(吸 收剂用量、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塔径的计算、塔 核算)、吸收过程的强化措施;解吸的特点、解 吸的计算;
吸收因子法的基本方程
二、吸收因子(吸收因素)
吸收因子---综合考虑了塔内气液两相流率和平 衡关系的一个无因次数群 L 1 KV i组分的吸收因子 Ai S VK i L A
1、不同组分平衡常数不同,则吸收因子不同 2、A值的大小可以说明在某一具体的吸收塔中 过程进行的难易程度 3、吸收因子不仅是组分本身的特性,而与操作 条件有关(影响k的大小)
( A1 1)v3 A1l 0 v4 A2 v4 A2 v2 A1 A2 A2 1 n 3 v3 A3 1 A3 1
( A1 A2 A2 1)v4 A1 A2 l0 v3 A1 A2 A3 A2 A3 A3 1
( A1 A2 ┉AN 1 A2 ┉AN 1 ┉ AN 1 1)v N 1 A1 A2 ┉AN 1l 0 n N v N A1 ┉AN A2 ┉AN ┉ AN 1
化工分离工程
吸收的简捷法计算
化工与药学院 祝 阳 2011.06
一、吸收过程工艺计算的基本概念
1、吸收、解吸作用发生的条件 根据相平衡的概念,可判断气液接触时吸收和解 吸的条件。 吸收:溶质由气相溶于液相 p p *
i i
yi y
* i
解吸:溶质由液相转入气相 , p p * i i
yi 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计算内容
• 已知: VN 1 , y N 1 , TN 1 , x0 , T0 , p 和关键组分的分离要求。 • 求:V1 , y1 , LN , xN , L0 , N 。 • 详细计算为 Tn , Ln ,Vn 。 吸收塔板数的计算也是先求出完成预定分离 要求所需的理论板数,然后再由板效率确定 实际的吸收塔板数
解吸及计算
传质方向:溶质由液相向气相传递。
返回
5.6.2 解吸方法
1.气提解吸: pA pA* 或 Y Y * 2.减压解吸: p pA pA* 3.加热解吸:t x p*A pA pA* 解吸能耗大,整个吸收过程的能耗主要在解吸。
X2 X1 Y2* Y1
Vmin
L
X2 X1 Y2* Y1
实际载气流量V=(1.1~2.0)Vmin
返回
三、传质单元数法计算解吸塔填料层高度
Z N OL HOL L
HOL K X a
1. 平均推动力法
NOL
X2 dX X1 X X *
N OL
X2 X1 ΔX 2 ΔX1
返回
5.6.3 解吸塔的计算
一、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全塔物料衡算:
V(Y2 - Y1)=L(X2 - X1 )
操作线:Y
L V
X
(Y1
L V
X1)
L—吸收液流量,kmol/(m2·s);
V—载气流量,kmol/(m2·s);
V,Y2 L,X2 V,Y L,X
V,Y1 L,X1
返回
Y*=f(X)
5.6 解吸及计算
5.6.1 解吸条件及传质方向 5.6.2 解吸方法 5.6.3 解吸塔的计算
返返回回
解吸过程:溶质从吸收液中分离出的操作, 称为解吸。
解吸目的:获得所需较纯的溶质;溶剂再生 循环使用。
5.6.1 解吸条件及传质方向
条件: pA p*A 或 Y Y * 或 X X *
ln ΔX 2 ΔX 1
吸收塔的工艺计算教程文件
吸收塔的工艺计算第3章吸收塔的工艺计算3.1基础物性数据3.1.1液相物性数据对低浓度吸收过程,溶液的物性数据可近似取纯水的物性数据。
由手册查得, 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粘度为L 0.001 Pa s=3.6 kg/(m h)表面张力为九72.6dyn/cm 940896kg / h23.1.2气相物性数据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5(!v18.1 10 pa s 0.065kg / (m由手册查得,25C时氨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2 2D v 0.236 cm / s 0.08496 m / h 20°C时水密度为998.2 km / m查手册得20 ;C时氨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9 2D 1.761 10 m /sM Vm y i M i0.05 17 0.95 29 28.40kg / kmol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Vm 込J"325 28・41.161RT 8.314 298kg/m 325 C时混合气体流量:298 152100 2292.2(m3/h)273.15混合气体的粘度可近似取为空气的粘度,查手册得259时空气的黏度为:h)3.1.3气相平衡数据有手册查得氨气的溶解度系数为H 0.725kmol/(kPa m3) 计算得亨利系数L HM S998.20.725 18.0276.41kPa相平衡常数为E 76.41 mP 101.3 0.7543 3.2物料衡算进塔气相摩尔比为:丫0.050.052631 0.05出塔气相摩尔比为:丫2第(1 A) 0.05263 (1 0.94)0.003158对于纯溶剂吸收过程,进塔液相组成为:X2 0(清水)2100惰性气体流量:V (1 0.05) 89.06(kmol/h)最小液气比:Y丫2 丫1 丫2 X1X2¥/m X20.05263 0.0031580.05263/0.7543 00.7090取实际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2倍,则可得吸收剂用量为: L L2( —)min 2 0.7090 1.4180V VL 1.4180 89.06 126.287(kmol / h)X1 V^l89.°6(O.。
4-2 填料吸收塔的计算
根据题意:( L/V ) = 1.2 ( L/V )min = 1.2×3.76 = 4.51
Vmol 273 1000 0.91 36 .6 ( km ol ) 0.01 ( km ol ) h s 273 30 22 .4 P V 0.91 36.6 ( km ol ) 0.01 ( km ol ) h s R T
1.操作中溶液不能全部润湿填料的所有表面; 2.即使润湿了,也有因液体停滞不动等原因而不能有效
地传质 。 所以,a 总是小于填料的比表面积 at,a 与填料性质及 设备有关,又受流体物性和流动状态有关,难以测定。
实际测定时,将KY(或KX)与 a 结合在一起处理,称 气(液)相体积传质总系数,k· mol/m3· s
X 1 X 2 X m X 1 ln X 2
为液相平均推动力。
X 1 2 若 X 2
Y1 2 或 Y2
则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即
Y1 Y2 Ym 2
(2)吸收因数法 前提 —— 同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V Y* = mX + b, 和 X (Y Y2 ) X 2 L
L, X2
2. 操作线方程对虚线框内作物料衡算
V (Y1 Y ) L( X 1 X )
V, Y1
L, X1
逆流 吸收操作示意图
L L Y X (Y1 X 1 ) V V
同理
L L Y X (Y2 X 2 ) V V
在YX 相图上,操作线为过点(X1,Y1),(X2,Y2 )、 斜率为L / V 的直线 。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塔的计算)
【解】已知 y1=0.09 η=95%=0.95
∴
Y1
y1 1 y1
0.09 1 0.09
0.099
Y2=(1-η)Y1=(1-0.95)×0.099=0.00495
据 Y*=31.13X 知: m=31.13
据
L (G )min
Y1 Y2 Y1 / m X 2
∴
L
0.099 0.00495
2020/4/3
2、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 【计算依据】 (1)物料衡算式; (2)传质速率方程式。 【操作特点】在填料塔内任一截面上的吸收的推动 力(Y-Y*)均沿塔高连续变化,所以不同截面上 的传质速率各不相同。 【处理方法】不能对全塔进行计算,只可首先对一 微分段计算,得到微分式,然后得到积分式运用于 全塔。
质的摩尔比。
物料衡算示意图
逆流吸收操作线推导示意图
2020/4/3
【假设】溶剂不挥发,惰性气体不溶于溶剂(即操作
过程中L、G为常数)。以单位时间为基准,在全塔
范围内,对溶质A作物料衡算得: G, Y2
L, X2
GY1 LX2 GY2 LX1
(进入量=引出量)
或 G(Y1 Y2 ) L(X1 X2 )
2020/4/3
Y Y1 Y Y2 Y*
0
2020/4/3
NA KY (Y Y *) NA KX ( X * X )
Y=f(X)
吸收推动力 X*-X
吸收推动力 Y-Y*
X2
X
X1
X*
X
吸收推动力
二、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
1、最小液气比 【定义】对于一定的分离任务、操作条件和吸收物 系,当塔内某截面吸收推动力为零时(气液两相平 衡Y-Y*=0),达到分离要求所需塔高为无穷大时 的液气比称为最小液气比,以(L/G)min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 H OG N OG
对液相总传质系数和推动力: 对液相总传质系数和推动力:
X L dX h= ∫X X X K X a
b a e
若令
HO L =
L K X a
NO L = ∫
Xb
Xa
dX Xe X
h = H OL N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HOL ——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NOL ——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L, Xa
VYb + LX a = VYa + LX b
下标“ 代表填料层上顶截面 代表填料层上顶截面; 下标“a”代表填料层上顶截面; 进塔惰性气体流量V和组成Y 进塔惰性气体流量V和组成Yb由吸收 下标“ 代表塔内填料层下底截面 代表塔内填料层下底截面。 下标“b”代表塔内填料层下底截面。 任务规定的,进塔吸收剂温度和组成Xa 任务规定的,进塔吸收剂温度和组成Xa 惰性气体B的摩尔流率kmol/s kmol/s; V —— 惰性气体B的摩尔流率kmol/s 一般由工艺条件确定, 一般由工艺条件确定,吸收剂用量由设 ; 计者给出,出塔气体组成Ya kmol/s; Ya则由任务给 计者给出,出塔气体组成Ya则由任务给 吸收剂S的摩尔流率kmol/s L —— 吸收剂S的摩尔流率kmol/s; 定或由给定的吸收率求出, 吸收率求出 定或由给定的吸收率求出,由上式可求 ; 溶质A在气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Y —— 溶质A在气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算出吸收剂出口浓度X 算出吸收剂出口浓度Xb。 溶质A在液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X —— 溶质A在液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h = ∫Y
Yb
a
V dY kY a Y Yi L dX k X a X i X
h = ∫X
Xb
a
用其它组成表示法的传质速率方程, 用其它组成表示法的传质速率方程 , 可推得以相应相组成表示的 填料层高度h的计算式。 填料层高度h的计算式。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对低浓度气体吸收(y 10% 传质系数k 对低浓度气体吸收(yb<10%),传质系数kY、kX 、 KY、 KX 沿塔高变 化小,可取塔顶和塔底条件下的平均值,作为常数提到积分号外面。 化小,可取塔顶和塔底条件下的平均值,作为常数提到积分号外面。
兼顾填料润湿率。 兼顾填料润湿率。
L L = (1.1 ~ 2.0 ) V V min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例题: 例题: 20℃ atm下 用清水分离氨-空气的混合气体, 在20℃,1atm下,用清水分离氨-空气的混合气体,混 合气体中氨的分压为1330Pa,经吸收后氨的分压降为7Pa, 1330Pa 合气体中氨的分压为1330Pa,经吸收后氨的分压降为7Pa, 1020kg/h 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 1020kg/h , 操作条件下平衡关系为 755X 若适宜的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2 Ye=0.755X 。 若适宜的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 2 倍 , 求所 需吸收剂用量及离塔氨水的浓度。 需吸收剂用量及离塔氨水的浓度。 V, ya 吸 收 塔 V, yb xb=? xa , L=?
3.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
在任一截面与塔顶间作溶质A的物料衡算,有 在任一截面与塔顶间作溶质A的物料衡算,
L, Xa
V (Y Ya ) = L ( X X a )
Y= L L X + Ya X a V V
V, Ya V, Y
L, X V, Yb
操作线方程
L, Xb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L L Y = X + Ya X a V V
Y B Yb P Y Ya Ye o Xa X Xb Xe X A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对并流操作的吸收塔, 对并流操作的吸收塔 , 其操作线方程可取塔内填料层任一截面与 塔顶(浓端)作物料衡算得到。 塔顶(浓端)作物料衡算得到。 并流操作线方程
分离变量,对上式沿塔高积分得 分离变量,
∫
h
0
dh = ∫X
Xb
a
Xb
a
L dX K X ( X e X )a
h = ∫X
L dX K X ( X e X ) a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若采用N (Y-Yi)和 X)可得 可得: 若采用NA=kY(Y-Yi)和NA=kX(Xi-X)可得:
h V, Ya L, Xa
V, Yb
L, Xb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任取填料层中高度为dh的微分段 任取填料层中高度为dh的微分段 dh 由物平可知通过该微元层物质的传递量为: 由物平可知通过该微元层物质的传递量为:
V, Ya L, Xa
dG A = VdY = LdX
从物质传递过程角度分析, dh微元段 从物质传递过程角度分析 , 若 dh 微元段 内传质速率为NA , 则通过该微元填料层的溶 内传质速率为 N 质A的传递量为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四、低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式 1.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式 Y,X不同 不同; 填料塔的不同截面,Y,X不同; →传质推动力不同; 传质推动力不同; →传质速率不同; 传质速率不同; 要确定整个填料塔的传质量, 要确定整个填料塔的传质量,需 采用微积分方法。 采用微积分方法。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3.校核计算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 吸收率的计算 吸收剂用量、 (2) 吸收剂用量、组成及操作温度对吸收塔的影响 4.计算依据 物系的物料衡算、 物系的物料衡算、相平衡关系和传质速率方程式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二、物料衡算与吸收操作线方程
1.全塔物料衡算 1.全塔物料衡算 全塔物料衡算目的:计算吸收剂出口浓度。 全塔物料衡算目的:计算吸收剂出口浓度。 对稳定吸收过程,全塔物料衡算为: 对稳定吸收过程,全塔物料衡算为:
Y X
dh
h
Y+dY X+dX
N AdA = N A adh
所以
L, Xb
dG A = VdY = LdX = N A adh
V, Yb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将以气相摩尔比分数表示的总的传质速率方程代入,则有: 将以气相摩尔比分数表示的总的传质速率方程代入,则有:
VdY = KY (Y Ye )adh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2. 传质单元数与传质单元高度
对气相总传质系数和推动力: 对气相总传质系数和推动力:
Y V dY h= ∫ K Y a Y Y Ye
b a
Yb dY V HOG = NOG = ∫ 若令 Ya Y Y K Y a e HOG ——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NOG ——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V, Ya
Ya = Yb (1 A )
已知进料中A的组成为50%(mol%) 已知进料中A的组成为50%(mol%),要 50% 求气体吸收率为90%,则塔顶尾气中A的组成: 求气体吸收率为90%,则塔顶尾气中A的组成: 90% A:9% B:7% C: 5% D:3%
V, Yb
L, Xb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讨论
NOG
dY =∫ Ya Y Y e
Yb
N OG = ∫Y
Y V dY h= ∫ KY a Y Y Ye
b a
X L dX h= ∫X X X K X a e
b a
体积传质系数: 实际应用中, 常将传质系数与比表面积a 体积传质系数 : 实际应用中 , 常将传质系数与比表面积 a 的乘积 作为一个完整的物理量看待, ( KYa 及 KXa )作为一个完整的物理量看待,称为体积传质系数或体积吸 收系数, 收系数,单位为 kmol/(m3 .s) 。 体积传质系数的物理意义:传质推动力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 体积传质系数的物理意义:传质推动力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 单位体积填料层内吸收的溶质摩尔量。 单位体积填料层内吸收的溶质摩尔量。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2.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吸收剂的选择及用量的计算; (1) 吸收剂的选择及用量的计算; 设备类型的选择; (2) 设备类型的选择; (3) 塔径计算; 塔径计算; 填料层高度或塔板数的计算; (4) 填料层高度或塔板数的计算; 确定塔的高度; (5) 确定塔的高度; 塔的流体力学计算及校核; (6) 塔的流体力学计算及校核; 塔的附件设计。 (7) 塔的附件设计。
Lmin
Yb Ya =V X be X a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若相平衡线的形状不规则 若相平衡线的形状不规则
Y Ye=f(X) (L/V)min B
Yb
C
Ya
o
Xa
Xb,max Xbe
X
Yb Ya L = V min X b ,max X a
Lmin
Yb Ya =V X b ,max X a
V, Ya
V, Yb
L, Xb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2.吸收率的定义: 吸收率的定义: 吸收率的定义
混合气中溶质A被吸收的量占总量的百分率,称 混合气中溶质A被吸收的量占总量的百分率, 为溶质的吸收率或回收率, 表示, 为溶质的吸收率或回收率,以φ表示,即:
L, Xa
Yb Ya Ya A = =1 Yb Yb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Y (L/V)‘ A (L/V) B (L/V)min C
Yb
Ya
oABiblioteka Ye=f(X) XXa
Xb’
Xb
Xbe
循环和再生费用↑ 若吸收剂用量↑ 若吸收剂用量↑,L/V ↑ 吸收剂出塔浓度Xb ↓,循环和再生费用↑; 若吸收剂用量↓ L/V ↓ 若吸收剂用量↓ 设备费用↑ 吸收剂出塔浓度Xb ↑ ,设备费用↑。 1.最小液气比(L/V) 1.最小液气比(L/V)min L = Yb Ya 最小液气比 V min X be X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