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腧穴概要
第四章经络与腧穴
![第四章经络与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443b752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41.png)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
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
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 1、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见下页图表)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头(面)
胸
手
(手三阴经)
• 2、“骨度”折量都定位法
•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 3、指寸定位法
•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量取腧穴的 定位方法,也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 比量法”。
• 中指同身寸
• 拇指同身寸
• 横指同身寸 • 简便取穴法
• 1、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人体重点穴位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腕
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 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 间取穴。
人体重点穴位
1、孕吐、晕车、恶心想吐、呃逆;
2、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胸肋痛、上腹痛、 心绞痛、月经痛、腹泻。
3、精神行为异常。
4、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 等
人体重点穴位
风府 督脉
3.阿是穴
压痛点
4.耳穴 全息医学
(三)腧穴
• 穴位的作用
1.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2.远治作用:经络所在,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特定穴位,特定主治
(三)腧穴
• 头部:百会、印堂、太阳、人中
• 颈背腰部:风池、大椎、天宗、肾 俞、大肠俞
• 上肢部:曲池、外关、内关、合谷 • 下肢部: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
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6083fe50f7ec4afe04a1df61.png)
穴位 涌泉
定位
主治
足趾跖屈,蜷足时足底前 昏厥,中暑,癫狂痫,小 部凹陷处约当足底前1/3 儿惊风;头痛,头晕,目 眩,失眠;咳血,咽喉肿 凹陷处 痛;大便难,小便不利; 足心热,急救要穴之一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 齿痛;气喘,咳嗽,胸痛; 的中点凹陷处 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月经不调,遗精;腰脊痛, 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在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 的前缘 水肿,汗证;腹胀,肠鸣, 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 痹
穴位 中渚
定位
主治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 头痛,目赤肿痛;肩背肘 缘之间凹陷中,当液门穴 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后1寸 腕背横纹上2寸阳池与肘 热病,头痛,目赤肿痛, 尖的连线上,尺骨与桡骨 耳鸣,耳聋;瘰疬,胁肋 正中间 痛;上肢痿痹不遂 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肩臂挛痛不遂 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太渊 鱼际
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咽喉肿痛,鼻衄,咳嗽; 高热,昏迷,癫狂
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循行: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 联络上、中、下三焦。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用于治疗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 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疾病。
穴位 天池 曲泽 内关
定位 乳头外侧1寸,当第4肋 间隙中
穴位
三阴交
定位
主治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 脾胃虚弱诸症;生殖泌尿 系统疾患;心悸,失眠, 缘 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 诸症;湿疹,神经性皮炎
阴陵泉
大横
脐中旁开4寸
腹痛,腹泻,便秘
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 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 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e4cbf14524de518974b7d88.png)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腧穴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脏腑病变可使某些相应的腧穴出现异常反应,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能够治疗相应病症。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二、腧穴的命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故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一)天象地理(二)人事物象类(三)形态功能类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
(一)诊断反映病症望诊协助诊断切寸口脉 / 人迎脉切诊三部九候脉切俞募 / 四末针法、灸法接受刺激:刺激方法按摩、腧穴刺激法(二)治疗邻近作用防治疾病远道作用整体作用特殊作用二、腧穴的主治规律所属经络与其有直接关系“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所在部位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P19-21)第三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经络与腧穴(十三五高职)
![经络与腧穴(十三五高职)](https://img.taocdn.com/s3/m/ec96c08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c.png)
一根与结 二标与本 三气街 四四海
任务一手太阴 1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任务二手阳明 2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3 任务三足阳明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4 任务四足太阴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5 任务五手少阴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任务六手太阳 1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任务七足太阳 2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3 任务八足少阴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4 任务九手厥阴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5 任务十手少阳
经络与腧穴识 别及应用
任务十一足少 阳经络与腧穴
识别及应用
任务十二足厥 阴经络与腧穴 识别及应用
一手太阴经络 二手太阴肺经腧穴(11穴)(图2-5)
一手阳明经络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20穴)(图2-13)
经络与腧穴(十三五高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经络
图
经络
专业
认知
腧穴
项目
高职
教育
学生 腧穴
一手
腧穴
任务
方法
经络
功能
应用
病候
内容摘要
本教材针对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针灸推拿、养生康复等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培养方案,重点介绍了经络走行 与腧穴的定位、功能与主治,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供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 师生使用。作者简介:苏绪林,男,副教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从事针灸学基础课程经 络与腧穴教育工作13年。
经络与腧穴概要
![经络与腧穴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28785b1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f.png)
手少阴心经
• 本经起于心中,属心络小肠,从 肺部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 缘,经掌后,入掌内,止于小 指绕侧端。
•(1)少海 •(2)神门 •(3)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
• 本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 着手掌小指边而上行至腕关节 部,出于手踝骨 尺骨小头突起
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
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
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
(二)奇经八脉常用腧穴
• 1.督脉(腰阳关,大椎,风府, 百会,水沟)
• 2.任脉(中级,关元,气海, 神阙,中脘,膻中)
(三)常用奇穴
• (1)四神聪 • (2)印堂 • (3)太阳 • (4)四逢 • (5)十宣 • (6)阑尾
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奇经八穴
• 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阳跷脉
• 主要作用:其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图
三、其他
• (一)十五络脉 • (二)十二经别 • (三)十二经筋 • (四)十二皮部
足厥阴肝经
• 本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1)行间
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 (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
•(2)太冲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
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
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
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
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
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
沿喉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边,向上进入鼻咽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dbc7619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0.png)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一章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c299d5233186bceb18e8bb57.png)
经络腧穴学概述概 念经络腧穴学:是经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所分出的支脉。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概况一、经络系统(经脉、络脉、连属部分)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1、十二经脉(十二正经)--手足、阴阳、脏腑 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左右对称 阴经在阴 阳经在阳立正姿势下:拇指在前,小指在后,将上下肢内外侧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
部位阳经阴经内踝8寸下前阳明太阴厥阴中少阳厥阴太阴后太阳少阴(3)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脏腑、阴阳、表里的属络关系。
肺经、大肠 脾、胃 心、小肠膀胱、肾 心包、三焦 肝、胆结果: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治疗上互相为用。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循行走向: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于阴经在胸中交接。
(5)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一肺二大三胃经 四脾五心六小通七膀八肾九心包 三焦胆肝相连行2、奇经八脉因其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特点:既无表里关系,亦不隶属十二脏腑。
但与奇恒之腑联系密切。
第五章 经络和腧穴基础知识
![第五章 经络和腧穴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4c39d0e03d8ce2f00662352.png)
4.列缺
侧掌取穴。在前臂桡侧
缘,桡骨茎突上方,腕 横纹上1.5寸
5.鱼际
在第一掌骨中点,当赤白肉际取穴
2.手少阴心经
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共9个腧穴
主治概要 心、胸、神志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天池,止于中冲, 共9个穴位
8.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 右各67个穴位
主治概要 头、目、项、背、腰、下 肢部病及神志病,背部第 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 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 相关的脏腑病和有关的组 织器官病症
应力
9.足少阳胆经
1. 2. 3.
定义: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分类: 十四经穴: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 穴,共361个 经外奇穴:未归入十四经穴的腧穴,并有具体的位置和名 称的经验有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以压痛或其他 反应点来定的腧穴(压痛点) 腧穴多归属于不同的经络,经络又隶属于相应的脏腑,因 此腧穴、经络、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医 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机制认识的整体观念,为针灸、推拿 临床治疗中的上病治下、左病取右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鼻尖---素髎 尾肛之间---长强 腓骨小头前下方---阳陵泉 眉间---印堂 两乳之间---膻中 脐旁二寸---天枢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活动标志法
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 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 为取穴标志 张口---耳门、听宫、听会
闭口---下关
经络与腧穴概要
![经络与腧穴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f640b8c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8.png)
38
足太阳膀胱经
❖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骨蒸潮热,盗汗等
❖心俞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
血等。
39
足太阳膀胱经
❖肝俞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腰背
4
Diagram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
1 针刺感应与传导 2 腧穴的功效 3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4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5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脉症,手腕疼痛
24
手太阴肺经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25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定位]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 [主治]
病无汗或多汗、腹痛、 便秘、经闭、滞产等
❖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无力麻痹、腹痛、腹泻、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寸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
2
3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
21
二、常用腧穴 (一)十二经脉常用腧穴
22
手太阴肺经
❖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咽喉肿痛、胸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三章 手太阴肺经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三章 手太阴肺经](https://img.taocdn.com/s3/m/996fcfaa804d2b160a4ec038.png)
第三章手太阴肺经学习内容n 经脉循行n 主治概要n 经脉重要腧穴(7个)一、手太阴肺经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其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1.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提示: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那么经脉这个通道的发端必是气血之源。
2.为什么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是起于肺经而不是其它经脉?提示:根据肺的生理特性理解。
本经共11个腧穴:中府、云门、天府 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 鱼际 、少商(只需掌握7穴)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
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
可灸。
尺泽LU5(合穴)【定位】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 陷中。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肘臂挛痛。
3.小儿惊风,吐泻。
【操作】直刺0.5-0.8寸,针感酸麻胀向前臂桡侧及拇指放散,或点刺出血。
可灸,但不宜瘢痕灸,以免影响关节活动。
孔最LU6(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肘臂挛痛。
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腧穴各论](https://img.taocdn.com/s3/m/77e9fac80508763231121261.png)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 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 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
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
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
中府Zhongfu Lu1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 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凹陷处(云门)下1寸。 作用:泄胸中热,调理肺气。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 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应用:治疗喉痹配合谷,风府。
治疗外感咳嗽配大椎,肺俞。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 刺,以免伤及内脏,引起气胸。 备考:肺募穴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是迎香。
商阳
Shangyang LI 1
定位:食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作用:清热泻火,醒脑开窍。
主治: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中风昏迷,热
病无汗,下齿痛,青盲(青光眼)。
应用:感冒发热,热病无汗配合谷。 耳鸣耳聋配中渚、外关。 齿痛配厉兑、合谷。
青盲配巨髎
中风昏迷、中暑配水沟、劳宫。
腹痛腹泻配上巨虚、天枢。
操作:直刺0.8~1.2寸。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凉血。
主治:遂,手臂肿痛,风疹,高血压
,
瘰疬,癫狂,腹痛吐泻。
应用: 感冒、咽喉肿痛、目赤痛配合谷、外关 。 风疹配风池、血海、足三里。
迎香 Yingxiang LI 20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约0.5寸,当鼻唇 沟中。 作用:活血通络,通窍驱虫。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中医学腧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048144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a.png)
(三)阿是穴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旳压痛(或敏感)
点作为腧穴旳,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 称“不定穴”、“天应穴” 。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旳初级阶段.
二、腧穴旳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华盖、太白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下列各有一络穴, 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 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 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旳部位。大多分布在 四肢肘膝下列。
十二经脉各有一种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 维脉也各有一种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五、俞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旳腧穴,又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旳某些部 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旳措施,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旳中指屈曲时,中节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 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 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 度作为3寸。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 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
头面颈项部
主治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分部
胸腹背腰部 主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பைடு நூலகம்、膀胱、肠病
经络腧穴讲义
![经络腧穴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354a47f1711cc7931b7164d.png)
5.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专书。载奇经八脉循行线。与十二经脉气相通径路、作用、所主病候及相应治疗,考证有关穴。
6.明代针灸医学的发展形成高潮。
杨继洲《大成》载经络穴位资料更丰富,经穴359——对针灸医学第三次大的总结
成就——发明了“九针”;阐明了几十种疾病的配穴原则;
(三)《内经》以后文献
1.《难经》补充、阐发《内经》的经络腧穴理论
①经络:奇经八脉(首载)(深湖);经脉病候(是动所生);十五络,“肾间动气”为经脉脉气之根。
②腧穴:八会穴,(首载)原穴(原气经过和留止之部位),五输穴五行配属和治疗。
③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母”“泻南补北”
2.对气功的“行气”现象的观察:
气功,古称导补行气。《吴枢·官能》说:“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认为肢体灵活,心平气和的人可让他掌握导引、行气的方法给人治病。
战国初期文物——佩玉上的《行气玉佩铭》载:“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意指呼吸深沉使气积蓄(于丹田),会出现气的上下运行,即后称为“小周天”的气功行气之法。(注:“小周天”功法是循任、督脉运行之功法。)
宋、金、据时选穴: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药物归经;明代经络著述最多;清、重视分经用药,温病派对此有重要发挥。
(三)民国时期
承谈安
1.成立了针灸学社;2.编印了针灸书刊;3.开展针灸函授教育。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
1.针灸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2.针灸医学的对外传播:
1)6世纪—朝鲜,日本;2)16世纪—欧洲;3)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外培训;
(1)四肢部分布规律(体位:立正姿势,大指向前,小指在后)
17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17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5019857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a.png)
《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天象地理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日月
承山
上星
日月
山谷
合谷
璇玑
星辰
太乙
大陵
丘陵
梁丘
天象地理
后溪
大小
支沟
气冲
交通
水道
少海
水流
要冲
关冲
曲池
内关
(二)人事物象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鱼际
梁门
鸠尾
2.本讲思 考题
1.腧穴发展大体 经过了什么样的 过程? 2.“腧”、 “输”、“俞” 的异同?
“腧”、“输”、“俞” 的异同
古代,三字音义相通,有转输输注含义,通用; 近代,“腧”、“输”、“俞”在应用时则各有所指:
“腧”标明与人体形肉有关,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又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 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专指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穴 位。
(一)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二)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 明确了哪些病症可在哪些穴位针 灸,从而又认识到,某些穴位有 明确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 展到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腧穴发展过程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 现和积累起来的,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无定位无定名阶段;定位定名阶段;定位定名归 经阶段。
腧穴名称演变
《内经》 “节” 、 “会” 、 “空” 、 “气穴”
“气府” 、 “骨空”
《针灸甲乙经》 “孔穴” 《太平圣惠方》 “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腧穴”
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腧穴各论](https://img.taocdn.com/s3/m/d1b8fdf77f1922791688e8d7.png)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 头痛、牙痛、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喉 肿痛、口眼歪斜。 操作 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下关 定位 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 闭口取穴。 主治 牙痛、下颌关节痛、三叉神经痛、耳鸣、耳 聋、面瘫。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头维 定位 在头侧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操作 向后平刺0.5~0.8寸;不宜灸,
梁门 定位 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月
经不调、肠痈。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犊鼻 定位 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主治 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操作 向内上方斜刺0.5~1寸;可灸。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便秘、痢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 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 二十穴。
商阳(井穴)
定位 食指桡侧端,距指甲角约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热病、中风、昏迷、鼻衄、耳鸣、 耳聋、齿痛。
操作 向上斜刺0.1~0.2寸,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
合谷(原穴)
定位 屈指立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 中点。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1a08b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2.png)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针灸学经络腧穴
![针灸学经络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543dcc4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a.png)
根据病症和穴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取穴方法。常用的取穴原则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等 。近部取穴是指在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远部取穴是指在距离病变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随 证取穴是根据病症表现选取相应的穴位。
03
十二经脉腧穴
手太阴肺经腧穴
尺泽
位于肘横纹上,主治咳嗽、气 喘、咳血。
督脉腧穴
大椎
风府
位于颈部,有助于调理感冒、咳嗽等。
位于颈部,有助于调理头痛、眩晕等。
命门
长强
位于腰部,有助于调理腰痛、肾虚等。
位于尾椎骨处,有助于调理肠道、痔疮等 。
冲脉腧穴
01
气冲
位于大腿内侧,有助于调理妇科 疾病、痛经等。
血海
位于大腿内侧,有助于调理月经 不调、痛经等。
03
02
归来
位于腹部,有助于调理腹痛、腹 胀等。
针灸学经络腧穴
汇报人: 2023-11-16
目 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腧穴概述 • 十二经脉腧穴 • 奇经八脉腧穴 • 针灸学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定义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包括经脉、络脉及其附 属组织。
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附属组织组成 。
情和病位。
指导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学经络腧穴在疾病诊断 中的应用,可以指导针灸治疗。 根据穴位刺激时患者的反应,可 以判断针灸效果的好坏,从而调
整治疗方案。
评估治疗效果
针灸学经络腧穴在评估治疗效果 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通过观察 穴位刺激后的反应,可以评估治 疗效果的好坏,从而调整治疗方
案。
针灸学经络腧穴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少阴心经
• 本经起于心中,属心络小肠,从肺 部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缘,经 掌后,入掌内,止于小指绕侧端。
• (1)少海 • (2)神门 • (3)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
• 本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着 手掌小指边而上行至腕关节部,出 于手踝骨(尺骨小头突起处)中,直 行向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到达肘关 节内侧(尺侧)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 踝之间,向上沿着上臂内侧后缘到 达肩关节部(肩解),绕行于肩胛, 与诸阳经交会于肩上至大椎穴处, 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 管(咽)向下穿过膈肌至腹腔属本腑 小肠。 • (1)少泽 • (2)后溪 • (3)听宫
手少阳三焦经
• 本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上行出于 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 关节背部,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 桡骨(臂外两骨)之间,穿过肘关节 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部, 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 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 部(膻中),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 膈肌,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 焦本腑。 • • • • (1)外关 (2)支沟 (3)肩髎 (4)翳风
(三)特定穴
• 特定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 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 • 特定穴共分十类: 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 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 (1)骨度分寸定位法 •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 (4)简便定位法
足少阴肾经
• 本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足少 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泉),出于舟骨粗隆 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 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 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 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 (中极,属任脉),沿腹中线旁开0.5 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 (俞府)。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 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从肺出 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 包经相接。
• (1)涌泉 • (2)照海
手厥阴心包经
• 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 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 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 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 沿中指桡侧至末端中冲穴。另一分 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 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 • • • (1)曲泽 (2)间使 (3)内关 (4)中冲
足厥阴肝经
• 本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 • (1)行间 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 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 • (2)太冲 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 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 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 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 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 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 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 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 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 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 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பைடு நூலகம்• 本经起于示指桡侧端,经手背、循 上肢外侧前缘,上肩,入锁骨上窝, 络肺属大肠;分支从锁骨上窝经颈 入下齿,过入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 • • • • (1)合谷 (2)手三里 (3)曲池 (4)肩髃 (5)迎香
足阳明胃经
• 本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至承泣穴, 直下入上齿,挟口角,交会承浆, 沿下颌、耳前至额角;主干线从颈 下胸,内行部分入锁骨上窝,属胃 络脾,外行部分循胸沿乳中线下行, 挟脐两旁,抵腹股沟处,经下肢外 侧前缘,沿足背,止于第二趾外侧 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 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 • • • • • (1)颊车 (2)天枢 (3)犊鼻 (4)足三里 (5)上巨虚 (6)丰隆
内容
• (1) 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 • (2) 经络系统的形成 • (3) 腧穴
目标
• 1.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主治作用 • 2.掌握常用腧穴的归经,具体定位,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的分类 • 4.熟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表里络属关系,循行走向
•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有路径 的含义,它贯穿上下,是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 经脉别出的分支,是经络的细小部分。经络纵横交错,相互联系, 彼此衔接,构成了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奇经八穴
• 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阳跷脉
• 主要作用:其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图
三、其他
• (一)十五络脉
• (二)十二经别 • (三)十二经筋
• (四)十二皮部
第三节 腧穴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一) 腧穴的分类
• 1. 十四经穴 • 2. 奇穴 • 3. 阿是穴
(二)腧穴的主治作用
• 近治作用 是指所有腧穴均具有治疗该穴所在 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 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 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 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 作用和相对的特意治疗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
•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 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 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 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 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 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 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 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 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 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 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 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 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 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 阴肾经。 • • • • • • • • • • • (1)晴明 (2)攒竹 (3)肺俞 (4)心俞 (5)肝俞 (6)脾俞 (7)肾俞 (8)大肠俞 (9)膀胱俞 (10)委中 (11)昆仑
足太阴脾经
• 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 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 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 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进入腹 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止于舌;分支从胃别 出注心中;另一分支分布于胸腹部 第3测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 • • • • (1)隐白 (2)三阴交 (3)阴陵泉 (4)血海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
• (1) 针刺感应与传导 • (2)腧穴的功效 • (3)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 (4)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手足、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5)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6)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二、常用腧穴
(一)十二经脉常用腧穴
手太阴肺经
本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通过膈肌,从肺系横 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前缘,沿鱼 际,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示指 桡侧端。手太阴肺经左右各11穴,主治肺系疾患, 头面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 (1)尺泽 • (2)孔最 • (3)列缺 • (4)太渊 • (5)少商
(二)奇经八脉常用腧穴
• 1.督脉(腰阳关,大椎,风府,百 会,水沟) • 2.任脉(中级,关元,气海,神阙, 中脘,膻中)
(三)常用奇穴
• • • • • • (1)四神聪 (2)印堂 (3)太阳 (4)四逢 (5)十宣 (6)阑尾
足少阳胆经
• 本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 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 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 (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 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手少阳三 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手 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缺盆部。
• • • •
(1)风池 (2)肩井 (3)环跳 (4)阳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