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经络病证-痹证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肢体经络病证-痹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肢体经络病证-痹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二试内科学试题:肢体经络病证-痹证一、A11、下列哪项不是风湿热痹的特点A、局部灼热红肿B、痛不可触C、得冷则舒D、肌肤麻木不仁E、游走性关节疼痛2、双合汤主要用于痹证之A、行痹B、风湿热痹C、痰瘀痹阻证D、肝肾两虚证E、痛痹3、对于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应用下列何种止痛方法A、活血化瘀止痛法B、补虚止痛法C、祛风散寒止痛法D、搜风止痛法E、清热消肿止痛法4、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A、疼痛游走不定B、痛势较剧,痛有定处C、关节酸痛、重着、漫肿D、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E、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5、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不包括A、疼痛B、酸楚C、重着D、麻木E、痿弱无力6、治疗行痹,应首选A、乌头汤B、薏苡仁汤C、防风汤D、宣痹汤E、白虎加桂枝汤7、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A、肢体活动情况B、有无肌肉萎缩C、痛与不痛E、关节肿与不肿二、A21、某患者,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方剂宜选A、防风汤B、双合汤C、薏苡仁汤D、乌头汤E、宣痹汤2、某男,48岁,四肢关节酸楚,两膝关节灼热红肿,疼痛而强硬,屈伸不利,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滑数,证属A、行痹B、着痹C、风湿热痹D、痛痹E、痰瘀痹阻3、患者肢体关节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应首选A、独活寄生汤B、蠲痹汤C、薏苡仁汤E、白虎加桂枝汤三、B1、A.防风汤B.乌头汤C.薏苡仁汤D.蠲痹汤E.双合汤<1> 、痛痹的代表方宜选A B C D E<2> 、行痹的代表方宜选A B C D E2、A.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B.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肿胀C.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D.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周围结节,皮肤瘀斑E.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1> 、行痹的主要症状是A B C D E<2> 、着痹的主要症状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风湿热痹证候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1.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痿是指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不能歩履之意。

3.颤证: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振摇大动,肢体颤动不止,甚者四肢拘急,生活不能自理。

本病称振掉、颤振。

4.痉证:痉证是以项背强直,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古亦称痓。

5.腰痛: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至今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痹证

痹证

痹证一、概述1、概念:【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文献研究《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要求:
【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 鉴别要点。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一、概述
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
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 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 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 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 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痹证
肢体经络病证
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病变、出现肢体经络 相关症状,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一类疾病
肢体、经络病理生理 肢体即四肢和躯干,与经络相连,以通为用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白骸,沟
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 命活动 本章节病证范围: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等
部位:内脏痹:心、胸、喉、食管等(广义) 肢体痹:关节/肌肉/筋骨/经脉(狭义)
今天讨论的内容:以肢体痹中的关节病变为例 ❖ 痹≠关节炎
历史沿革
(一)《内经》列痹论专篇,《素问. 痹论 篇第四十三 》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 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历史沿革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 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 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 仍为临床常用
历史沿革
《外台秘要》称白虎病,比喻其症状痛如 虎咬,昼轻夜重
《济生方》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称的“痛风”,和现在的痛风概念

痹证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症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症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症第一节痹证-、选择题(A1型题)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出自A.《金匮要略》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D.《诸病源候论》E.《医宗必读》2.痛痹的治法为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B.除湿健脾,祛风散寒C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D祛风通痹,活血止痛E活血通络,祛风散寒3.治疗着痹,最佳选方是A.羌活胜湿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蠲痹汤 E.防风汤4.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痹证的主要临床表现A.疼痛 B.屈伸不利 C.重着 D.麻木 E.痿弱无力5.下列哪一症状不是顽痹的临床表现A关节部位疼痛B.关节肿大或变形 C.肢体肌肉瘦削D.肢体抽搐E关节活动不灵便6.治疗行痹的代表方剂是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汤 C.越婢汤 D.大秦艽汤 E.防风汤7.行痹的治疗方法是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B温经散寒,祛风除湿C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D益肾活血,化痰通络 E培补肝肾,舒筋止痛8.下列哪项是行痹之主症A.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关节屈伸利B.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关节屈伸不利C.重着而痛,手足酸重,活动不灵 D.周身皆痛,痛无休止,活动步履艰难E.关节剧痛,甚则肿大,顽麻不除,屈伸受限9.治疗痛痹的代表方剂是A.乌头汤B.防风汤C.益肾蠲痹丸 D.薏苡仁汤 E.补血荣筋丸10.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着痹的临床表现A下肢重着麻木B苔腻脉濡缓C肢体麻木D关节肿胀E关节疼痛剧烈(A2型题)11.高某,男,34岁。

四肢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则痛增,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宜选用A.防风汤 B.白虎加桂枝汤 C.乌头汤 D.薏苡仁汤 E.独活寄生汤12.关节痛剧,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伴有发热,恶风,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首选方为A.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白虎加苍术汤 D.白虎加桂枝汤 E.四妙丸l3.刘某,女,42岁。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组成:防风 甘草 当归 茯苓 官桂 秦艽 葛根 麻黄 生姜 大枣 杏仁 黄芩
方歌:防风桂艽葛枣麻,姜苓归杏芩甘架,风痹游痛苔薄白,羌活白芍威灵加。
兼见腰背酸痛,为肾精亏虚,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2)痛痹
辨证要点: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 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方歌:乌头汤中有麻黄,黄芪白芍炙草镶,寒湿痹痛关节疼,筋脉拘急遇寒甚。 兼肢冷,关节痛剧,遇寒痛甚,为寒邪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冷风顽痹,肝肾亏损,可用蠲痹 汤合独活寄生汤。
痹证名医经验
焦树德 焦老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证,创新性地提出了“枉痹” 病名,归纳了初步诊治规律。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 病,其特点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入肾所致。寒重伤肾,肾主骨、主下焦,阴寒之邪与肾 同气相感,乘肾虚而深侵入肾;肝为肾之子,母病则筋失所养,而致骨松筋挛,关节变形。 治疗应从整体着手,以补肾祛寒、滋阴养血、强壮筋骨治其本,配合温热散寒、祛风化湿 活络、通利关节治其标标本同治。常采用“补肾祛寒治汤“治疗其组成:补骨脂、淫羊藿、 赤芍、白芍各9~12g,熟地黄12~24g,川续断12~18g,炙穿山甲、自然铜各6~9g,制附 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知母、牛膝各9~15g,羌活、独活各10~12g,土整虫、 苍术各6~10g,麻黄3~6g,防风、松节各10g,威灵仙12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寻 骨风15g。

痹 症

痹 症

痹症痹症一词见于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

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1)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2)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

(3)闭阻、不散。

(4)麻木。

一、什么是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或关节肿大等证,中医通称为痹。

它可以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纤维织炎、骨刺等多种筋骨关节疼痛性疾病。

二、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

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

正虚,即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

因此,正气不足,也就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

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四个方面:(1)先天禀赋不足;(2)劳役过度:指劳神、劳力、房劳过度而致正虚,同样过逸,即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致正虚;(3)大病、久病、或产后引起正虚;(4)饮食失调亦可以引起正虚。

邪侵(1)季节气候异常,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症。

(3)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

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三、痹症的分型风痹(行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

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加减:
关节肿胀有积液者(水湿内留),加萆薢、姜黄利水通络;
肌肤不仁(湿阻经络),加海桐皮、豨签草、路路通祛风通 络。
♢变证
着痹而兼见下肢肿胀、身痛沉重者,为水湿内留,可 改用补土燥湿汤,本方温经散寒之力较上方若但健脾渗湿 之力大为增强。方中以羌活、防风 、秦艽、防己除湿祛 风定痛;苍术、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利水。
• 病程久者应注意辨明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 证候。
八、证治分类
• (一)风寒湿痹 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 1.行痹 ♢症状及分析: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痹气血,此为痹症共同病机及症状; 关节游走疼痛——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 注下肢; 恶风发热——表邪外束,营卫失和; 苔白、脉浮——邪气在表。 ♢治法:驱风通络,散寒除湿。 ♢例方: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及分析: 防风、秦艽、麻黄、肉桂——祛风散寒 当归、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茯苓——健脾利湿; 生姜、大枣 、甘草——和中调营
七、辨证要点
• 对于痹症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于热痹的不同。热 痹以关节红肿热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特点, 且发病一般较急。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疼痛,但是无局部 的红肿灼痛及全身发热,舌苔白,脉缓 ,病势较缓,遇 阴雨天疼痛加剧。
• 在风寒湿痹中,应区别风寒湿偏胜的不同。风寒湿三气常 混合致病,但随三者偏胜的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其中,风邪偏胜者,常见疼痛游走不定,是为行痹; 寒邪偏胜者,常见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是为痛痹;湿邪 偏胜者。症见肌肤不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是为着痹。
♢加减:
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较甚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 热解毒;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痹证—中医内科学

痹证—中医内科学

五、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 把握主症: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基本特征,是诊 断本病与鉴别症候的根本所在。 2. 辨别何邪所胜和病程的久暂:行、痛、着、热、
尫痹、虚痹。
3. 辨别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误,造成坏病。
五、辨证论治
4. 辨别寒热: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 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风寒湿 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 及全身发热,舌苔白,脉缓,病势较缓,遇
⑵ 肌肉萎缩,筋脉拘紧,肘膝不得伸,或尻以
代踵、脊以代头 —— 肝肾亏虚,虚 虚寒内生; ⑶ 舌质暗红,脉细涩——痰瘀之象。
五、辨证论治
5.尪痹: 病机概要:正虚邪恋,痰瘀阻络。 治法:补肾祛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 (补益肝肾,化痰祛瘀)。
方药:补肾祛寒治尪汤(焦树德经验方)
五、辨证论治
5.尪痹: ⑴方解:川续断、补骨脂补肾壮筋骨;制附片补肾阳 除寒邪;熟地填精补血滋养肝肾为主药;骨 碎补、淫羊藿温补肝肾强壮筋骨;桂枝、独
三、诊断要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本条与临床不尽相符) 4.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四、鉴别诊断
当与痿病相鉴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病
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
相似。
四、鉴别诊断
发病部位 肢体疼痛 肢体活动 状况 肌肉瘦削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为痹证的主要 活动正常或屈 伸不利 一般无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一般不表现 痿弱不用为痿 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大多有
五、辨证论治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 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腰痛与腿痛
寒湿腰痛
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可逐渐 加重。
腿痛
可因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阻、肝肾亏虚 等引起,表现为腿部疼痛、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等症状。
湿热腰痛
表现为腰部疼痛、灼热感,可伴有口渴、 小便黄等症状。
瘀血腰痛
表现为腰部刺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等 症状。
肾虚腰痛
表现为腰部酸软疼痛、绵绵不已、喜按喜 揉等症状,可伴有头晕、耳鸣等全身症状 。
个体化治疗方案
基于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综合治疗模式
将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康复治疗等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模式,提高肢体经络病证的治 疗效果。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策略
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肢体经络病证的相关知识,提 高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功能失调等内因导致的病证机制。
02
常见肢体经络病证
如痹证、痿证、腰痛等,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03
中医特色疗法
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肢体经络病证中的应用
及疗效评估。
新型治疗手段前景展望
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
如电针、激光针灸等新型针灸技术,以及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等现代治疗手段在肢体 经络病证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PART 05
现代医学对肢体经络病证 认识与治疗进展
REPORTING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应用
神经电生理检查
应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检查技术,评估肢体神经和肌 肉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
利用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肢体骨骼、关节、肌 肉及软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

中医内科学-痹证[优质ppt]

中医内科学-痹证[优质ppt]

5、金元时 期,李杲、 朱丹溪又将 此病名为“ 痛风”。
6、明代王肯堂 对膝关节肿大者 ,称为“鹤膝风 ”,手指关节肿 大者,称为“鼓
7、叶天士对痹久 不愈,邪入于络, 主张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重用虫类药 剔络搜风。
【范围】西医相关病证
1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3 骨质增生性疾病 4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2.内因
(1)劳逸不当
素体阴虚
风寒湿 邪侵袭
素体阳虚
(2)体虚久病
风湿热痹
邪闭气滞 留于经络
风寒湿痹
(热痹)
(行痹、痛痹、着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痰瘀交阻于骨节
【病机】 1.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 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2.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 3.病理性质: n初期——正虚邪入 n中期——邪从热化 n后期——邪实正虚
与痿证鉴别
1、疼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 为主;痿证无疼 痛,以肢体软弱 无力为主。
2、活动障碍 痹证是痛而影 响活动;痿证 是无力运动。
3、肌肉萎缩 痹证由于疼痛或关节 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 缩;痿证病初即有肌 肉萎缩。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1.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历史源流
1、痹证病名首见于 《素问·痹论》, 分行痹、痛痹、着 痹、五体痹、五脏 痹。
2.《金匮要略·中风 历节病篇》创乌头汤 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分 别治疗感受寒湿与风 湿的痹病。
3.唐代王焘《外台 秘要》述其症状为 痛如虎咬,昼轻夜 重,称为“白虎病 ”。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证【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病因】外因:感受风寒暑邪;感受风湿热邪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直流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病初以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好伤气血,损及肝肾。

【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的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病证鉴别】【辩证要点】一辨泄气的偏盛,二辨虚实【治疗原则】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治疗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第二节痉证【概念】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

【病因】感受外邪,久病过劳,误治或失治。

【病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主要与肝失濡养有关,也与心、脾、胃、肾有关【诊断依据】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症候特征。

2)部分为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病证鉴别】【辩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2)辨虚证与实证【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舒筋解痉治本:以养血滋阴为主,舒筋止痉为主【证治分类】第三节痿证【概念】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至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病因】①感受温毒②湿热浸淫③饮食毒物所伤④久病房劳⑤跌仆瘀阻【病机】五脏精气受损,经血津液亏损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

病变累及五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经络病证-痹证
一、A1
1、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
A、肢体活动情况
B、有无肌肉萎缩
C、痛与不痛
D、有无外感
E、关节肿与不肿
2、治疗行痹,应首选
A、乌头汤
B、薏苡仁汤
C、防风汤
D、宣痹汤
E、白虎加桂枝汤
3、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不包括
A、疼痛
B、酸楚
C、重着
D、麻木
E、痿弱无力
4、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
A、疼痛游走不定
B、痛势较剧,痛有定处
C、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D、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
E、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
5、对于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应用下列何种止痛方法
A、活血化瘀止痛法
B、补虚止痛法
C、祛风散寒止痛法
D、搜风止痛法
E、清热消肿止痛法
6、双合汤主要用于痹证之
A、行痹
B、风湿热痹
C、痰瘀痹阻证
D、肝肾两虚证
E、痛痹
7、下列哪项不是风湿热痹的特点
A、局部灼热红肿
B、痛不可触
C、得冷则舒
D、肌肤麻木不仁
E、游走性关节疼痛
二、A2
1、患者肢体关节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应首选
A、独活寄生汤
B、蠲痹汤
C、薏苡仁汤
D、乌头汤
E、白虎加桂枝汤
2、某男,48岁,四肢关节酸楚,两膝关节灼热红肿,疼痛而强硬,屈伸不利,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滑数,证属
A、行痹
B、着痹
C、风湿热痹
D、痛痹
E、痰瘀痹阻
3、某患者,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方剂宜选
A、防风汤
B、双合汤
C、薏苡仁汤
D、乌头汤
E、宣痹汤
三、B
1、A.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
B.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肿胀
C.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
D.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周围结节,皮肤瘀斑
E.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
<1> 、行痹的主要症状是
A B C D E
<2> 、着痹的主要症状是
A B C D E
2、A.防风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蠲痹汤
E.双合汤
<1> 、痛痹的代表方宜选
A B C D E
<2> 、行痹的代表方宜选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痹证与痿证: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该题针对“痹证-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911】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行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7】
3、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日久出现关节屈伸不利二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6】
4、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着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5】
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物。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4】
6、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痹证之痰瘀痹阻证
证候主症: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3】
7、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风湿热痹
证候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肌肤麻木不仁”属于着痹的特点。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2】
二、A2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着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1】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风湿热痹
证候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0】
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痛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9】
三、B
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行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7】
<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着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8】
2、
<1>、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痛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4】
<2>、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行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