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赏牡丹》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赏牡丹》原文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二、《赏牡丹》原文翻译
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三、《赏牡丹》作者介绍
王建(877年—943年),字若天,松岳郡(今开城)人,朝鲜半岛统一之后的第一位君主,高丽王朝的开国国王。

祖上可能为中国人。

他在新罗末年大乱时投奔弓裔,918年依靠兵变夺权登位,建国号高丽,年号天授,935年取新罗,936年平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他依照中国的典章制度初步组建国家机构,采取笼络豪族的策略,广泛与豪族联姻,建立豪族联合政权;同时定平壤为西京,积极北拓;文化上弘扬佛教;对外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对契丹则持敌对态度。

945年去世,临终前留下《十训要》,死后庙号太祖,谥号神圣,葬于显陵。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 烘托手法的运用。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赏牡丹》原文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二、《赏牡丹》原文翻译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三、《赏牡丹》作者介绍王建(877年—943年),字若天,松岳郡(今开城)人,朝鲜半岛统一之后的第一位君主,高丽王朝的开国国王。

祖上可能为中国人。

他在新罗末年大乱时投奔弓裔,918年依靠兵变夺权登位,建国号高丽,年号天授,935年取新罗,936年平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他依照中国的典章制度初步组建国家机构,采取笼络豪族的策略,广泛与豪族联姻,建立豪族联合政权;同时定平壤为西京,积极北拓;文化上弘扬佛教;对外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对契丹则持敌对态度。

945年去世,临终前留下《十训要》,死后庙号太祖,谥号神圣,葬于显陵。

《上甘岭》观后感周日我观看了《上甘岭》这部电影,它是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之一。

看了这部电影,我了解了上甘岭的一些事情。

上甘岭是朝鲜的一个高地,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美国来攻打朝鲜,攻打上甘岭,在上甘岭,我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美军进行了多次冲锋,都被我军打退,但我军伤亡也很大,总部让我军进入坑道后,敌人占领了上甘岭,还在坑道四周建了很多碉堡,只要一出坑道就会被打死。

在这紧急关头,我军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人,最后,大部队赶来了,使我军夺回了上甘岭。

战争局势转向我军有利方面。

刘禹锡《赏牡丹》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翻译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
刘禹锡〔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吉祥寺赏牡丹宋代: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译文: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注释: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赏析: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

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

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

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

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

花活了,人更活。

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

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

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

“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

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_全诗赏析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_全诗赏析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

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前言】《赏牡丹》为刘禹锡所做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该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每到春暮夏初牡丹盛开的季节,卖花人、看花人便挤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人潮鼎沸的热闹场面。

作者在这首诗中,一方面热情歌颂了牡丹的美丽,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融入笔下,从而大大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感染力。

【注释】①牡丹:属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药、洛阳花,初夏开花,单生,大朵,一般有红、白、紫三色。

②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③妖无格: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④芙蕖:即荷花。

《尔雅·释草》:“荷,芙蕖。

其茎茄,其叶越,其本蔷,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⑤净少情:淡雅,缺少情韵。

⑥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唐诗纪事》卷四十李正封《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⑦动京城:指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

每春暮。

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有“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叹。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丽的花,当它盛开的时候,轰动了整个的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此颂彼的反衬之法。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素有花中之王、百两金等尊贵的称号,春天开花,花大而绚丽,历来得到人们的钟爱。

2021年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2021年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Luck is an accessory to hard work.同学互助一起进步(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倾城之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荷花的别名。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唐诗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唐诗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唐诗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唐诗赏牡丹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至五年(831)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偁《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芍药花娇艳美,但过于妩媚而格调不高。

《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

《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

《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赏牡丹》诗词译文及鉴赏《赏牡丹》唐代: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赏牡丹》译文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赏牡丹》注释赏牡丹:这是诗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赏牡丹诗。

全诗围绕一个“赏”字,写自己看牡丹时的审美感受。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

名价犹声价。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

”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

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

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

”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香满。

苓蓤(líng):《全唐诗》作苓菱。

唐人认为苓即荷花。

唐人李善《文选注》云:“苓,古‘莲’字。

”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

”言其以芳香著称。

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

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蔆相形见拙,羞愧欲死。

红烧:花色红艳如火。

踯(zhí)躅(zhú):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

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

”软光:柔和的光泽。

细脉:犹言气脉。

此句写牡丹的韵致。

脉在古文中解释为似血管一样连贯成系统的东西。

参考历代诗文,细脉多实指细水流,这里翻译为细水流或能做一说,但是结合全篇来看,这里应该诗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细脉指牡丹的枝干更合适一些。

牡丹花美人更美的诗词

牡丹花美人更美的诗词

牡丹花美人更美的诗词《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 “妖无格”:指芍药花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妖,艳丽、妩媚。

格,格调、品格。

2. “芙蕖”:荷花的别称。

3. “净少情”:这里说荷花虽然洁净,但缺少情韵。

净,洁净。

4.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形容牡丹是花中最美的。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先贬抑芍药和芙蕖。

说芍药虽然妖娆但是缺乏格调,芙蕖虽然洁净却缺少情致。

然后笔锋一转,极力夸赞牡丹为“真国色”,强调牡丹的高贵美丽无与伦比。

最后“花开时节动京城”,生动地描绘出牡丹盛开时引起整个京城轰动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牡丹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三、作者介绍: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诗风格豪迈,语言明快,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他的人生境遇,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其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逛花园。

花园里百花争艳,朋友指着芍药说:“你看那芍药,多艳丽啊。

”我笑了笑说:“庭前芍药妖无格啊,你再看看那边的牡丹。

”当我们走到牡丹花丛时,只见牡丹花开得绚烂大气。

我感叹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牡丹一出场,其他的花就都失了颜色,就像舞台上的主角登场,配角都黯然无光啦。

”《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一、衍生注释:1. “锦帏初卷卫夫人”:将牡丹初绽比作刚刚掀开锦帐的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貌著称)。

2. “绣被犹堆越鄂君”:把牡丹盛开的样子形容为像越鄂君(春秋时楚王母弟,容貌俊美)还盖着的绣被。

3.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用美人垂手折腰的舞蹈姿态来描绘牡丹在风中摇曳的姿态。

垂手、折腰都是舞蹈动作。

唯有牡丹真国色 诗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 诗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诗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诗文如下: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无格:格调不高,芙蕖(qú):荷花的别称,少情:缺少情趣。

白话译文:庭院中的芍药花够艳丽了,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倒是明净,却缺少一些情趣。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诗人通过烘托的手法,用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同时巧妙的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牡丹兼具“妖”、“格”,“净”,“情”四种品性于一身,象征了一种尽善尽美的理想人格,蕴含了诗人对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实践。

牡丹唐刘禹锡古诗注音

牡丹唐刘禹锡古诗注音

第1页(共1页) 唐代刘禹锡古诗《赏牡丹》注音原文及译文
《赏牡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品通过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赞美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注音及汉语译文。

赏shǎnɡ牡m ǔ丹dān
[唐tánɡ]刘liú禹yǔ锡xī
庭tínɡ 前qián 芍sháo 药yào 妖yāo 无w ú 格ɡé,
池chí
上shànɡ 芙f ú 蕖q ú 净jìnɡ 少shǎo 情qínɡ。

唯wéi 有yǒu 牡m ǔ 丹dān 真zhēn 国ɡuó 色s è,
花huā 开kāi 时shí 节jié 动dònɡ 京jīnɡ 城chénɡ。

【译文】
庭前的芍药虽然妖娆艳丽却没有牡丹的骨格,池中的荷花虽然清雅洁净却缺少牡丹的情韵。

普天之下,只有牡丹花才配得上真正的天姿国色。

等到它开花的季节,就会有无数的人被它吸引,前来欣赏,到时候整个京城都会被轰动。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唐朝,惯有观赏牡丹的习俗,刘禹锡此诗则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短短四句诗,却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但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衬托出了牡丹的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芍药与牡丹同科,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花形少变化,未免呆板、张扬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深刻感受到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_全诗赏析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_全诗赏析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刘禹锡《赏牡丹》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赏牡丹》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及注释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⑶芙蕖(qú):荷花的别名。

《尔雅·释草》:“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⑷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李浚《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修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修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

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
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 烘托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

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


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 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