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精选五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精选五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精选五篇]第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二级类:电气信息类工学)(专业代码:080605)(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nd T echnology)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在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和系统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能力;4.了解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法规;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招生专业范围已完成了本科第一学年学习任务的理工科学生。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五、主要课程计算机引论、C++语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数据结构、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NET开发基础、.NET实例开发、Linux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C/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

七、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1.计划教学总学分:210学分,其中:必修课:92.5学分;自修课:47学分;学分互认:70.5学分。

八、本科双学位、双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见附表。

2012 年5月第二篇: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学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学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思想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期待毕业生五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1.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掌握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复杂计算机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开发、应用与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3.具有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能力,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4.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6.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

二、毕业要求1. 工程基础知识与人文社科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系统需求、目标等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计算机系统、计算装置、计算机系统软件等方案或技术,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实验设计与信息处理: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性能评估及修正改进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现代工具的应用:能够针对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计算机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计算机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师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利用计算机工程设计、实施及评估规范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习内容可以包括软件开发、测试 、运维、产品经理等方向,根据学 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 过毕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完 整的项目或系统,提高独立解决 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毕业设计应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 性,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和设计,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培养批判性思维。
06
教师队伍
教师规模与结构
规模
本专业教师规模稳定,共有20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讲师 5名。
结构
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80%,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的 教师占比达到50%。
教师素质要求
教学能力
运行机制
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 提升。
学生管理
学籍管理
建立健全的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入学、注册、考核、成绩记载、转专业、休学、复学和退学等环节的管理。
日常管理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包括软件开 发、算法设计与实现、系统设计 与开发等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 和特长进行选择。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的解析,帮助学 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际 项目,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 队协作精神。
翻转课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
汇报人: 202X-01-0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变得日益重要。

这个领域无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快速发展的领域。

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

接下来,我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和广度。

1. 前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根据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系统设计和实施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基础知识的传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这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的教学。

通过扎实的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整体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创新课程,如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等,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新的领域。

实践环节的设置也至关重要,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和参赛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中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国际化竞争力的培养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可以通过增加国际课程、引进外国名师、组织海外交流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5. 个人观点和总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先进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全面、深化和创新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化竞争力,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面发展个性品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
1.1核心课程
基础类: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
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
算机组成原理
前沿理论: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图像处理、数据库信息检索
综合实践: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计算机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多
媒体实验、虚拟仿真实验、以及专业的实践综合课程
1.2必修课程
科学研究方法论、计算机技术、论文撰写及论文报告、入门英语、计
算与科学计算、编程环境、资源管理
1.3选修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工程实践、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计算机
网络、移动应用开发、智能系统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与
模式识别、云计算等
二、实践培养
2.1计算机应用实践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竞赛、网站应用程序开发实践、多媒体实践、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实践、网络技术实践
2.2科研实践
学生可以参与的科研活动包括:科研项目、比赛项目、或者参与学术论文撰写等
2.3实习实践
学生可以选择实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硬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设计与应用开发方法,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

毕业生知识面丰富,择业面宽,能在IT行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及应用系统研究、开发、管理、维护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通过学习和培养,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领域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逻辑与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具有对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的实践能力。

3.掌握分析和解决计算机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与技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相关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及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5.具有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动态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及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能力。

三、双学位毕业要求选本专业为辅修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学科基础课12.5学分,专业课17.5学分,专业方向课10学分,完成规定的4个学分的集中性实践及6个学分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成绩合格颁发辅修双学位专业证书,符合学位条例可授予辅修专业双学位证书。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主要课程:程序设计基础B、数字系统逻辑设计基础B、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B、计算机组成原理B、操作系统原理B、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前端开发技术、项目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系统B。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第五学期,1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第六学期,3周)、毕业设计(论文)(第七学期3周+第八学期3周,共6周)共10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前信息社会和数字时代非常重要的学科和领域。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紧紧地与计算机科技联系在一起,呼唤着更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学或者辅修。

在这种背景下,各大高校也应该建立健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科技人才。

一、辅修程序设置辅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基础,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学校应该设置不同难度的辅修课程。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没有任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基本部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网络。

此外,也应该教授一些编程基础知识,包括编程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等。

同时也应该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计算机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对于已经有一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对计算机的系统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

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与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等等。

3.计算机科技发展与应用课程这个课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应用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技与各领域的结合和应用。

二、实践教育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实践能力十分重要。

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

1.实验室课程通过实验室、编写代码、进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其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教学计划.docx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教学计划.docx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教学计划一、专业介绍根据“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的培养方针是在非工学学科所属专业的学生中, 挑选优秀的学生跨学科学习计算机学科的专门知识,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考学科能力,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江苏品牌专业)课程体系为主导构成本教学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基本实践技能与方法,具有学科交融的“复合型”素质。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具有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能在科研院所、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应用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是软、硬件结合,面向系统、面向应用的专业。

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的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了解计算机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有应用的能力,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具有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动态的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三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主要课程C 程序设计基础、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离散数学概论、计算机硬件基础、网络实用技术、项目管理实用技术;在信息管理方向有:VFP 程序设计、 WEB 开发实用技术、软件工程与对象建模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信息管理实用技术、XML 编程技术等专业课程;在数字媒体方向有:多媒体技术基础、Office高级应用技术、图像处理实用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动画脚本设计与应用、三维动画设计与仿真、影视文档编辑技术、等专业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精选全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附件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规格三、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四、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课程五、课程设置:(总学分:173)(一) 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49)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总学分:34)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学分:10)3、自主修习课程(总学分:5)(二)专业教育课程(总学分:124)1、学科基础课程(总学分:65)2、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24)3、网络系统集成方向课程(总学分:25)①网络系统集成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网络系统集成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4、网络系统运维方向课程(总学分:25)①网络系统运维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网络系统运维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5.专业任选课(总学分:10)六、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总学分:36)七、本专业为全校学生开出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学分:11)附件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性修读计划附件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规格三、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四、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课程五、课程设置:(总学分:174)(一) 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49)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总学分:34)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学分:10)3、自主修习课程(总学分:5)(二)专业教育课程(总学分:125)2、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24)3、WEB应用软件方向课程(总学分:25)①WEB应用软件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WEB应用软件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4、3G移动软件方向(总学分:25)①3G应用软件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3G应用软件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5、软件界面艺术设计方向(总学分:25)①用户界面艺术设计方向必修课程(总学分:15)②软件界面艺术设计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10)6、专业任选课(总学分:10)七、本专业为全校学生开出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学分:9学分)附件四:软件工程专业指导性修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近年来备受青睐的专业,其综合性、实用性、前景性等特点被广泛认可。

不过,该专业的大量申请者也使得对于该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异常激烈。

为此,许多高校提供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辅修,适当增加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来培养更多社会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1. 改善学生计算机素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无论其专业背景是否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只需有一定数学及编程基础即可。

因此,第一步应该是改善学生计算机素养。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习计算机语言、算法、数据结构等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自己的计算机实践技能。

2. 强调实践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也应该着重于实践应用。

课程设置中需要加入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加入探究性实验课程、毕业设计等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学到更多的操作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置合理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课程设置的合理适应是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课程设置之前,需要了解学生所处专业的需求等信息。

按照这些需要将计算机知识进行分类,设计适合辅修学生的课程。

例如,大一、大二阶段的学生可以先学习编程语言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基础必修课程;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可以选修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高级选修课程,使其更全面地提高计算机素养。

4. 加强基础及深入知识重视基础知识和深度知识的掌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的重点。

学生应该系统地学习基础课程知识,加强对于程序语言的掌握,掌握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了解数据库管理,理解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内容。

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可加入深入知识点,例如人工智能、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的高阶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1一、专业概述从20世纪末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计算机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传统企业纷纷采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平台以提高生产效率,政府、事业部门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行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带来了数量巨大的需求缺口。

二、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与应用、建设与运行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科研、开发和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可进入信息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国家机关、高校、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发与应用、教学等工作。

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

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好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

3.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工作适应能力,能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

4.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协调配合的团队精神和能力。

5.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协调事务能力。

具有基本的资料搜集、文献检索能力。

6.应用知识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能掌握使用常用的实验仪器,具有实验方案设计和选择的一定能力。

能分析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处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定能力。

在综合类实习、实验中具有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系统的能力。

高三计算机课件 科学与技术专业双专业与双学位培养计

高三计算机课件 科学与技术专业双专业与双学位培养计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九、学分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的辅修学分不低于50学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方向课、相应的实践性环节等专业主干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专业的辅修学分不低于40学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方向课、相应的实践性环节等专业主干课程。
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专业与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表
数据库原理
Database Principle
4
64
24

4
网络互联
NetworkInterconnection
3
48
16

3
计算机组成原理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3
48

3
WEB程序设计上
WEB Programming
4
64
32

4
WEB程序设计下
WEB Programming
32


毕业论文(设计)
10
160
160


合计
学分/学时/周学时
50
800
402
14
12
11
课程类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考核
学期
各学期学时
考试
考查





学科基础课
数据结构
Data Structure
4
64
20√Βιβλιοθήκη 4专业必修课计算机网络原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教学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教学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授课计划一、专业介绍依照“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在非工学学科所属专业的学生中, 优选优秀的学生跨学科学习计算机学科的特地知识,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考学科能力,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江苏品牌专业)课程系统为主导构成本授课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基本实践技术与方法,拥有学科交融的“复合型”素质。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拥有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拥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能在科研院所、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授课、科研和应用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是软、硬件结合,面向系统、面向应用的专业。

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的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认识计算机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有应用的能力,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解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3.拥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认识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拥有追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动向的能力;6.掌握文件检索、资料盘问的基本方法,拥有获守信息的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三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主要课程C 程序设计基础、操作系统基根源理、失散数学概论、计算机硬件基础、网络合用技术、项目管理合用技术;在信息管理方向有:VFP 程序设计、 WEB 开发合用技术、软件工程与对象建模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信息管理合用技术、XML 编程技术等专业课程;在数字媒体方向有:多媒体技术基础、Office高级应用技术、图像办理合用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动画脚本设计与应用、三维动画设计与仿真、影视文档编写技术、等专业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适应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需要以及地方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行政机关、金融、通信、税务、工商、交通、能源、信息技术(IT)企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实施“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接受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训练,以适应不同层面的应用需求。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知识结构1.计算机文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2.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3.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4.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5.操作系统原理;6.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7.数据库基本原理与应用;8.软件工程原理与软件开发技术;(二)能力结构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具有学习新软件和新技术的能力;2.具有程序设计及分析能力,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3.具有单机组装、网络组建和操作系统安装,以及系统维护的能力;4.具有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及管理的能力;6.具有数据库的基本应用能力;7.具有从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能力、数字分析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基本设计能力、技术咨询的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团队协同工作能力等;8.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

安徽农业大学学分制辅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附件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的根本原理、根本知识和根本技术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根本理论和根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根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根本能力,以便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

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根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根本能力;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开展动态;6、掌握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的根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干课程:离散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与通信、软件工程、单片机原理及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等。

主要实践环节:软件工程实践、计算机硬件大型综合实践、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践、计算机应用大型综合实践等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100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72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28学分。

合格标准及要求:1.主修专业合格;2.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学位:工学士。

专业建制时间:1994 年。

1安徽农业大学学分制辅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2安徽农业大学学分制辅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备注:修读辅修第二学位必须修读“专业实践〞规定的学分。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英文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专业代码:080901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在相关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在智能信息处理、电子商务工程、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等领域,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研究与开发方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外语知识及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
2. 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3. 掌握一种以上的主流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及实现能力;
4. 熟悉主流的系统软件和开发技术,具有从事一般中型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5.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6. 了解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以及向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基本能力;
7.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学分要求与授予学位
学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专业毕业总学分不低于 51学分;辅修专业毕业总学分不低于 30.5学分。

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辅修)。

五、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