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合理振型数研究

合集下载

结构振型数的合理选取

结构振型数的合理选取

S Ek
m
S
2 j
j 1
其中m为结构计算振型数。
考虑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每个振型 j振型 在i层也都有水平地震作用 F x ji 、F y ji 、F tji ,
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效应按完全二次型 组合法CQC加以组合:
mm
SEk
jkSjSk
j1 k1
其中m为结构计算振型数。
3.2 选取足够的结构振型数
从表的数据分析可见:
1 、当结构振型数取为15个时,因为有效质量系数(规 范称为参与质量)为49.81%,不足90%。同时底层剪 重比只有0.9%,也小于楼层最小剪重比(1.6%)。所以 此结构选取15个结构振型数是不够的,也可说对某些 结构振型数取少了,会得出不满足楼层最小剪重比的 现象。
2、 当结构振型数取为45个时,有效质量系数(规范称 为参与质量)为93.23%,超过90%,并且基底剪力比 取15振型数时明显增大,达到30177.50 kN,底层剪重 比达到2.6%,满足楼层最小剪重比的要求。
侧刚模型进行振型分析时结构自由度数相对较少,计算耗 时少,分析效率高,但应用范围有限制。
对于N层无塔的结构,侧刚模型的结构自由度数为 3*N个。例如某个10层无塔结构,其结构自由度数为30 个。
对于有塔结构侧刚模型的结构自由度的计算会复杂些。 首先要确定独立的刚性楼板数 M,其结构自由度数为 3*M个。
例如某个30层多塔结构,共有3塔。第1塔层数为1~30, 第2塔层数为6~25(第1~5层与其它塔相连),第3塔 层数为4~28(第1~3层与其它塔相连),则独立刚性 楼 板 数 M=30+(25-5)+(28-3)=75, 结 构 自 由 度 数 为 3*75=225个。

一阶二阶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

一阶二阶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

一阶二阶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为了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震抗震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一阶、二阶和三阶振型是地震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在地震力分析和结构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阶振型是指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以最低频率和最低能量进行振动的振型。

在地震分析中,我们通常会根据结构的刚度、质量以及地震波的特性来计算一阶振型。

一阶振型具有最大的位移和最大的加速度,因此在地震抗震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一阶振型的影响。

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对一阶振型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师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材料选择来降低一阶振型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阶振型是指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以次低频率和次低能量进行振动的振型。

二阶振型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考虑。

在地震分析中,我们通常会计算出多个二阶振型,并根据其位移和加速度值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与一阶振型相比,二阶振型的位移和加速度较小,但仍然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降低其影响。

三阶振型是指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以次次低频率和次次低能量进行振动的振型。

三阶振型的影响更小,通常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超高层建筑或某些特殊结构,可能需要考虑三阶振型的影响。

设计师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质量,以及采用适当的减震措施来降低三阶振型的影响。

在地震抗震设计中,除了考虑不同振型的影响外,还需要根据地震波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地震力分析。

地震波是地震震源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传播而形成的波动,其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地震波的特性来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参数,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一阶、二阶和三阶振型是地震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概念。

设计师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材料选择和减震措施来降低不同振型的影响,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同时,地震波的特性也需要被充分考虑,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阶二阶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

一阶二阶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

一阶二阶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地震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地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倒塌的风险。

地震抗震设计中的一阶振型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基本振动形态。

一阶振型与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刚度密切相关。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一阶振型。

例如,对于单层结构,其一阶振型通常为水平方向的横向位移;对于多层结构,其一阶振型通常为水平方向的整体位移。

二阶振型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次级振动形态。

二阶振型通常是建筑物在一阶振型的基础上发生的变形和位移。

在地震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二阶振型对建筑物的影响,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二阶振型通常会导致建筑物的扭转和摆动,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来减小二阶振型的影响。

三阶振型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更高级别的振动形态。

三阶振型通常是建筑物在二阶振型的基础上发生的变形和位移。

在地震抗震设计中,需要进一步考虑三阶振型对建筑物的影响,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例如,在桥梁结构中,三阶振型通常会导致悬臂梁的剪切变形和挠度增大,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来抵抗三阶振型的影响。

地震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波的特征。

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包括自振频率、阻尼比等,而地震波的特征包括地震波的振幅、频率谱等。

通过分析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波的特征,可以确定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案,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地震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结构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控制。

合适的结构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常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而在地震带区域,常采用加固技术和隔震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结构设计】详细解读地震周期振型

【结构设计】详细解读地震周期振型

详细解读地震周期振型动力学认为结构的第一周期应该是出现该振形时所需要的能量最小,第二周期所需要的能量次之,依次往后推.我认为规范规定Tt/T1<0.9就是为了让对结构产生作用的能量中的大部分只够激起结构的平动而不是扭转.按照动力学理论,结构第一周期只与结构本身的质量、刚度和边界条件有关,与外界力没有关系,地震只是提供一个激振力,基底剪力是反映这个激振效果的一个指标,这个除了以上的条件外,同时就跟地震参数有关,比如加速度的值.而结构最容易出现振动的振型就应该是第一振型,这个振型所需要的能量最小,最容易发生.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扭转振型不能太靠前,起码不能出现再第一振型.关于第二平动周期与扭转周期比较接近的问题是相对的,我个人认为就是说能拉大到0.9以下最好,但是不能拉到0.9以下,也尽量不要超的太多.怎么理解主振型?pkpm采用了wilson教授的质量参与系数的概念(可以查看sap和etabs),比如我们计算15个振型,质量参与系数达到了98%,那么15个振型当中就有一个质量参与系数最大的振型,比如是2振型,它对这个98%的贡献最大(比如达到40%),那么我们就认为它就是主振型.而其它的振型的贡献可能相对很小.主振型的意义在于:它可能不是最容易被激励起的振型,但是它一旦被激励起了,那么它就是结构振动的主要成分,所以我们在抗震的时候我特别给与关注,尽量避免它与扭转振型靠近.这也就是我建议ljbwhu将T2与Tt拉大点的原因.在常规的高层结构设计中,由于各种限制,不容易出现以下这种情况:当结构中存在某些相对软弱的部分或者构件的时候,则结构的主振型会出现的比较靠后,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软弱的地方在激励能量相对小的时候就会局部振动,此时不是整体振动,所以该振型的质量参与系数很小,但是它们却是低阶振型.计算时某些构件的刚度、尺寸、材料等原因的错误,造成局部软弱,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但是也可能出现,所以要避免.主振型:对于某个特定的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反应而言,一般每个参与振型都有着一定的贡献,贡献最大的振型就是主振型,贡献指标的确定一般有两个,一是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二是应变能的贡献大小.一般而言,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比较直观,容易被我们接受扭转为主的振型中,周期最长的称为第一扭转为主的振型,其周期称为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平动为主的振型中,根据确定的两个水平坐标轴方向X、Y,可区分为X向平动为主的振型和Y向平动为主的振型.假定X、Y方向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即两个方向平动为主的振型中周期最长的振型)的周期值分别记为T1X和T1Y,其中的大者位T1,小者为T2.则T1即为《高规》第41315条中所说的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2姑且称作平动为主的第二自振周期.研究表明,结构扭转第一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方向的平动第一自振周期之比值,对结构的扭转响应有明显影响,当两者接近时,结构的扭转效应显著增大[7].《高规》第41315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值进行了限制,其目的就是控制结构扭转刚度不能过弱,以减小扭转效应.《高规》对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二自振周期T2之比值没有进行限制,主要考虑到实际工程中,单纯的一阶扭转或平动振型的工程较少,多数工程的振型是扭转和平动相伴随的,即使是平动振型,往往在两个坐标轴方向都有分量.针对上述情况,限制Tt与T1的比值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具有广泛适用性;如对Tt与T2的比值也加以同样的限制,对一般工程是偏严的要求.对特殊工程,如比较规则、扭转中心与质心相重合的结构,当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相差过大时,可对Tt与T2的比值加以限制,一般不宜大于1.0.实际上,按照《抗震规范》第31513条的规定,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以使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上具有比较相近的抗震性能.当然,振型特征判断还与宏观振动形态有关.对结构整体振动分析而言,结构的某些局部振动的振型是可以忽略的,以利于主要问题的把握.注意上面这句话的意义说明了,某些局部振动可以忽略掉,那么如何判断某些局部振动呢?就转到我们上面所讨论的问题上来了,可以采用振型总剪力的大小来判断或者振型质量参与系数来判断.忽略某些总剪力很小或者质量参与系数很小的振型,而保留那些相对较大的振型,这样说的话,就没有必要强制要求将总剪力最大的平动周期作为第一平动周期了!第一扭转周期的确定也没有什么疑惑.。

结构振型数对抗震设计的影响

结构振型数对抗震设计的影响
收稿 日 :06— 7 0 ; 回日期 : 0 — 5— 8 期 20 0 — 6 修 2 7 0 0。 0 作 者简介 : 秀珍( 9 0 , .94年毕业 于上海城 市建 王 17 一) 女 1 9 设学院工 民建专业 , 0 年考取全 国一 级注册结构师 ,0 2 2 2 0 20
年取得工程师资格。电话 :5 2—86 1 。 03 8 15 1 I
过 结构 总体模 型 的刚度矩 阵凝 聚而成 。侧 刚模型 进行 振 型分 析时 结构 自由度 数 相 对较 少 , 算 耗 计 时少 , 析效 率高 , 分 但应用 范围有 限制 。
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与设计软件 S T A— WE提供 了振 型分解 法和 动力 时 程分 析法 两 种方 法 。对 于 常规 的建 筑 , 可按 振 型 分解 法 进行 地 震 反应计算 , 对于复杂的高层建筑 , 还可按《 高层建 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 要求进行时程分析计算。但计算 中均需输入合理 的振 型数 。如对 高 振 型 的结 构 体系 , 输 入较 多 需 的结构计 算振 型数 , 从而保 证结 构 的抗震 安全 性 。 振型数 与结构 的 振 动 自由度 密切 相关 , 一旦 输 入 振型数 超过 了结 构 的计 算 振 动 自由度数 , 会 引 则 起计 算 的混乱 以致造 成严重 分析错 误 。
总刚模型进行振型分析时能真实模拟具有弹性楼板大开洞的错层连体空旷的工业厂房体育馆等结构可以正确求得结构每层每个构件的空间自振形态但自由度数相对较多计算耗时多和存储开销大
维普资讯
研 究 与 开 发
QUPRH 0LTHL5 齐 油O,I3E: — I石Tq2C 2NO L E CMA5C8 G 鲁 化-0 ,( O8 E 7 )3 Y

关于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地震分组’的讨论

关于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地震分组’的讨论

关于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地震分组’的讨论前几天在东南西北人看到一个关于设计地震分组的帖子,好多人的讨论不得要领,所以我在这里就专门做一下总结。

这个网友提的问题是这样:有个问题总是困扰我很久了,简单地说有下:1.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究竟反映的是什么,从第一组到第三组反反映的是一种什么趋势?谁更有利?也就是说同一场地更易发生地震的地方是分为第一组呢还是第三组?2.从第一组到第三组,特征周期是渐渐增大的,根据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则有从第一组到第三组,其地震影响系数也是渐渐增大的,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地震分组第三组比第一组受地震影响更严重呢,但从规范上的分组来看,好像又与这是相反的!这今人很是不理解!3.从第一组到第三组是不是反映了从近震到远震的顺序呢?如果是这样,那应该是第一组受地震影响更严重啊!这又与规范上的地震影响系数计算公式是相反的!热切盼望大家发表意见!然后,这个网友得出结论:还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地震影响系数越大则受损越厉害,地震影响系数越小受损越小”这种说法成立否?如果成立,地震影响系数是随特征周期增大而增大的,第一组的特征周期比第三组的小,也就是说近震的特征周期比远震的小,那么根据规范中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公式则可推出:在建构筑自震周期相同前提下,近震所受地震影响比远震小些!也就是震中的比远处的建构筑物所受地震影响更小些!这显然与事实及常理不合,这也正是困扰我很久的地方。

我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地震影响系数越大则受损越厉害,地震影响系数越小受损越小”这种说法成立否?应该是“地震影响系数越大则受地震作用越厉害,地震影响系数越小受地震作用越小”。

在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底部剪力法和反应谱法,说到底都是静力抗震阶段,因为反应谱法是地震影响系数是一个‘伪反应谱,它根据大量真正的地震反应谱的形状所确定具有相似性状的一个相似体。

我们看规范两种方法其实都是这样一个形式:地震影响系数(max)=a(max)/g所以说,这个’如果成立,地震影响系数是随特征周期增大而增大的,第一组的特征周期比第三组的小,也就是说近震的特征周期比远震的小,那么根据规范中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公式则可推出:在建构筑自震周期相同前提下,近震所受地震影响比远震小些!‘是你的理解错误,是不对的,你没有理解全面。

地震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地震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地震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1.引言1.1 概述地震振型是指地震波在通过结构物时,引起结构物振动的方式和特点,它对结构的动力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震振型的研究是结构动力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评估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设计地震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振型可以分为单自由度振型和多自由度振型两种。

单自由度振型是指当结构物在地震波作用下只有一个自由度时的振动方式,它通常由一条响应谱曲线所描述。

多自由度振型是指当结构物在地震波作用下具有多个自由度时的振动方式,它需要考虑结构的各个自由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效质量系数是描述地震振型对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重要参数。

其定义为地震振型相对于给定结构物的总质量在各个自由度上的分配比例。

有效质量系数越大,说明该振型在地震作用下对结构物的动力响应影响越显著;反之,有效质量系数越小,该振型对结构物的动力响应影响越弱。

在实际工程中,通过调整结构物的有效质量系数,可以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提高结构的地震安全性。

因此,研究地震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对于结构地震分析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定义和概念入手,详细讨论地震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介绍其在结构动力学中的作用和应用,并探讨有效质量系数对结构响应的影响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结构地震安全性的评估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框架,它可以帮助读者系统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流程。

合理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并且能够使文章的信息更加清晰和条理化。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论述: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地震振型的定义2.2 有效质量系数的概念3. 结论3.1 地震振型对结构响应的影响3.2 有效质量系数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对地震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进行引入和概述。

然后,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桥梁抗震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桥梁抗震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桥梁抗震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在地震发生时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地震可能导致桥梁结构的损坏甚至倒塌,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桥梁抗震性能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首先,需要对地震波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频率、振幅和相位,这些因素都会对桥梁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的频谱分析,可以了解其能量分布情况,从而为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基础。

在理论研究中,结构动力学是一个关键的领域。

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振动,而结构动力学则研究这种振动的规律和特性。

通过建立桥梁结构的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等动力特性。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桥梁在地震中的响应至关重要。

另外,材料力学在桥梁抗震理论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桥梁所使用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在地震作用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

研究这些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变形和破坏模式,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

有限元分析方法是目前桥梁抗震理论研究中常用的工具之一。

它可以将复杂的桥梁结构离散为多个单元,通过求解方程组来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利用有限元软件,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的桥梁结构、不同的地震工况,从而为设计提供详细的分析结果。

除了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也是评估桥梁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振动台实验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将桥梁模型放置在振动台上,施加模拟的地震波,可以直观地观察桥梁结构的振动情况和破坏模式。

在实验中,模型的制作至关重要。

模型需要按照一定的相似比例缩小,同时要保证材料特性和结构细节的相似性。

这样才能使实验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桥梁的抗震性能。

另外,传感器的布置也是实验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在桥梁模型的关键部位布置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可以获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等数据,为分析结构的响应提供依据。

桥梁抗震设计中地震波的合理选取

桥梁抗震设计中地震波的合理选取
系 : S =f・ S 得 宴 录波 的特 征 周期 丁: PA £ P V, I
T 一 2 n

0 5 0 7 99 . 1 . 2
0 6 . 1 0 7 . 1
5 9 5 7 . 7
6 5 0 8 . 7 5 7 5 6 . 9
1 51 .
1 6 . 1 1 7 . 1
间 的拟速度 反应 谱值 , 表 l 见 。
表 1 绝 对 加 速 度 反 应 谱 及 拟 速 度 反 应 谱 值
地震 动 反应谱 特征 值 周 期 T 应 根 据 场 地 类 |
别 和地震 动参 数 区划表按 抗震 规 范取 值 。实 取地 震 动反应 谱 特 征 值 周 期 , 即场 地 固有 周 期
总 第 2 7期 4 2 1 第 4期 0 1年




Tr n p rainS in e & Te h oo y a s o tt ce c o c n lg
Se ilNo. 7 ra 24 No. 4 A ug 01 .2 1
桥 梁 抗 震 设 计 中地 震 波 的合 理选 取
值 , 据《 震 规 范》 本 桥 实 际场 地 条 件, 根 抗 和 取 C 一 1 7 C 一1 0 C 一 1 1 , f ., . , . 8 A一0 1 , 人 上 . 5g 代
式 计算 得 P A=2 9 9m/ G .4 s。 利 用 mia 程 序 的地震 波数 据 生成 器功 能 计 ds
程抗 震设 计规 范 》6( [ 以下 简 称 《 震 规 范 》 的 区 ] 抗 )
图 3 实 录 地 震 波 1 4 E1Ce to St , 9 0, n r i e
2 0D g的 拟 速 度 反 应 谱 7 e

结构计算中不能盲目增加振型数?

结构计算中不能盲目增加振型数?

为什么振型数要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 90%.最早有 Wilson E.L 博士提出,并将其运用在 ETABS、SAP2000 程序上,在 SAP2000 使用 指南中质量参与系数公式如下:
αj=[2/{[,和 SATWE 中公式是相同的. 而且 Wilson E.L 博士在自己的著作《结构静力与动力分析》也对 质量参与系数进行了论述.其主要作用是(1)用于基底剪力的估计解
为什么有效质量系数一般较小,地震作用计算结果不准确? 根据 satwe 用户手册‘程序自动确定振型数’中振型的有效质量 系数计算公式: η=(ΦTMBxΦTMB)/ (ΦTMΦxBTMB) η——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ΦT——[φ1, φ2...... φn]T 是振型的振幅.
M——是楼层的质量矩阵
在审图过程中出现使用了很多振型还没有达到振型参与质量达到 总质量 90%的要求,有的是达到了,但是振型数量明显太多.
一个建筑物的最多振型是多少?根据高规第 4.3.10 条‘按扭转藕 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位移 共三个自由度’.也就是说每一个建筑物的最多振型数是层数量的 3 倍, 再就是当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后,每个质点也只能有三个振型,例如一个 11 层楼,它的最多振型数是 11x3=33 个,如果在计算参数中让程序自动 确定振型数,而振型数超过 33 个,一定是有‘局部振动’详见 satwe 用 户手册中计算结果查看部分,satwe 原文‘局部振动一般是由于结构模 型存在错误或缺陷造成的,如梁未能搭接在支座上造成梁悬空,结构局 部刚度偏柔等’存在局部振动时,结构有效质量系数一般较小,地震作 用计算结果不准确,一般应修改模型.
果是一个软件需要 30 个振型,而且其中第 17、22、24 振型为局部振型,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的计算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的计算

体系的最大位能:
1
多质点体系 Umax 2 F max
xn (t)
1 {X }T [K ]{X }
xi (t)
2
体系的最大动能:
多质点体系
Tmax
1 2
vmax
2
m
1 2{ X }T [M ]{ X }
2
体系按基本频率1作自由振动,相应的基本振型取一 种近似形式,即假设各质点的重力荷载Gi作为水平作用产 生的弹性变形曲线.
四、 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的计算
在进行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时,必须求出结 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在进行最简单的计算(底 部剪力法)时,也要计算结构的基本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方法有: 1、理论与近似的计算 2、经验公式 3、试验方法等
(一)、理论与近似计算方法
1、近似方法1——能量法(Rayleigh法) 原理:能量守恒 一个无阻尼的弹性体系在自由振动中任何时
弯剪型
T1 1.7 T
顶点位移 单位为米,
可用于计算一般多高层框架结构的基本周期,顶点位移 的计算,按照框架在集中于楼盖的重力荷载作为水平作用产 以弯矩产生的变形为主,如剪力墙结构
剪切型变形:以剪力产生的变形为主,如框架结构
弯剪型变形:弯矩、剪力产生的变形都不能忽略,如
2、折算质量法
原理:在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基本频率时, 用一个单质点体系代替原体系,使这个单质点 体系的自振周期与原体系的基本频率相等或接 近,这个单质点体系的质量就称为折算质量。 这个单质点体系的约束条件和刚度应与原体系 的完全相同。
折算质量应根据替代原体系的单质点体系振 动时的最大动能等于原体系的最大动能的条件 确定。
刻的总能量(位能与动能之和)不变。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与设计要点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与设计要点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与设计要点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钢结构逐渐成为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其高强度、轻质化以及较好的抗震性能使得钢结构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与设计要点,旨在为相关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一、抗震性能研究要点1. 材料性能研究钢材是钢结构的关键材料,其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因此,对钢材的抗震性能进行充分的研究十分重要。

包括材料的强度、韧性、抗疲劳能力等指标研究。

2. 结构整体性能研究钢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从整体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对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出可能发生破坏的部位,建立结构的整体性能分析模型,以确定设计要点。

3. 动力性能研究地震作用是引起结构振动破坏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动力特性分析模型,包括固有周期、周期与振型等参数的研究,以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二、抗震性能设计要点1. 设定设计参数在进行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时,首先应该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以及结构类别等因素,合理设定抗震设计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体现结构性能的指标以及设计工作的要求等。

2. 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钢结构具有多种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在抗震性能设计中,应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考虑到结构自重、抗震质量等因素,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3. 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提高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布置结构构件,考虑到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产生良好的抗震响应,减小结构的震动位移。

4. 强度设计钢结构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满足一定的强度要求。

通过确定合理的构件强度以及连接节点的强度等参数,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会超过其承载能力,保障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5. 韧性设计韧性设计是钢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重要内容。

通过增加结构的韧性,使其能够在地震作用中发生塑性变形而不会破坏,保证结构在地震后的残余承载能力。

抗震分析方法

抗震分析方法

抗震分析方法抗震分析是指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破坏及其连锁效应进行研究和评估的科学方法。

通过抗震分析,可以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性能,并采取合理的设计和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种。

静力分析是基于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原理进行的分析。

它将地震力简化为等效静力,在建筑物结构中引入地震力并进行计算。

静力分析方法简单易行,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

常见的静力分析方法有等效静力法、刚度分析法和静弹性分析法。

等效静力法是一种简化模型的静力分析方法。

它将动力系统简化为一个等效静力系统,通过静力平衡计算结构的位移和内力响应。

等效静力法适用于简单结构体系和中小型建筑物的抗震分析,计算结果相对可靠。

刚度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刚度分析原理的静力分析方法。

它根据结构的刚度分布和地震力分布,推算出结构的响应。

刚度分析法适用于复杂结构体系和重要建筑物的抗震分析,计算精度较高。

静弹性分析法是在结构假定为线弹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抗震分析方法。

它利用静力平衡方程和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位移。

静弹性分析法适用于线弹性结构体系和各类建筑物的抗震分析,计算结果较为精确。

动力分析是利用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的分析。

它将地震力作为外界激励,考虑结构系统的惯性力和阻尼等影响因素,通过求解结构振动方程,得到结构在地震中的动态响应。

动力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尤其适用于大型和复杂结构的抗震分析。

常见的动力分析方法有简单谐波分析法、时程分析法和模态分析法。

简单谐波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简单谐波振动的动力分析方法。

它假设地震力为简单谐波波形,通过求解结构动力方程,计算建筑物的动态响应。

简单谐波分析法适用于单自由度结构和较小规模的建筑物抗震分析。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实测地震波进行的动力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实测地震波输入到结构系统中,求解振动方程,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动态响应。

抗震设计中的结构减振与动力特性分析

抗震设计中的结构减振与动力特性分析

抗震设计中的结构减振与动力特性分析地震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抗震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而结构减振与动力特性分析则是在抗震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构减振是指通过采用一些减震装置或结构形式,来降低建筑在地震中所受的冲击力。

其中最常用的减震装置是阻尼器,它们可以在地震中吸收能量,从而降低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度。

同时,结构减振还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来调整地震时建筑的动力响应。

在进行结构减振设计前,首先需要对建筑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

动力特性包括结构的固有频率、阻尼比、振型等。

固有频率是指结构在自由振动情况下的振动频率,它与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密切相关。

阻尼比是指结构在振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能力,如果阻尼比过小,则结构的振动会更加剧烈;反之,如果阻尼比过大,结构振动的衰减会很慢。

振型是指结构在振动时呈现的形态,通过观察振型,可以了解结构受力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动力特性分析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得出结论的。

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会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将结构分割成许多小的有限元,并通过求解特征值问题来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材料特性、截面尺寸、约束条件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阻尼参数,以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通过动力特性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结构的固有特性,进一步加强结构减振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对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重要建筑物,必须进行减振设计,以保证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冲击力,并保证人员的安全。

而对于一些民用建筑或小型结构,虽然不需要使用减震装置,但是仍然需要对其动力特性进行分析,以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除了结构减振设计和动力特性分析外,地震相关的抗震设计还涉及到土壤基础的响应、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问题。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到合适的设计方案。

SATWE设计参数的合理

SATWE设计参数的合理

SATWE设计参数的合理设计参数的合理选取1、抗震等级的确定: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的不同分别按〈抗规〉6.1.2条或〈高规〉4.8条确定本工程的抗震等级。

但需注意以下几点:(1)上述抗震等级是“丙”类建筑,如果是“甲”、“乙”、“丁”类建筑则需按规范要求对抗震等级进行调整。

(2)接近或等于分界高度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慎重确定抗震等级。

(3)当转换层〉=3及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的抗震墙等级宜按〈抗规〉6.1.2条或〈高规〉4.8条查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已为特一级时可不调整。

(4)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也应按〈抗规〉6.1.2条或〈高规〉4.8条查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但注意对多层短肢剪力墙结构可不提高。

(5)注意:钢结构、砌体结没有抗震等级。

计算时可选“5”,不考虑抗震构造措施。

2、振型组合数的选取:在计算地震力时,振型个数的选取应是振型参与质量要达到总质量90%以上所需要振型数。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振型个数不能超过结构固有的振型总数,因一个楼层最多只有三个有效动力自由度,所以一个楼层也就最多可选3个振型。

如果所选振型个数多于结构固有的振型总数,则会造成地震力计算异常。

(2)对于进行耦联计算的结构,所选振型数应大于9个,多塔结构应更多些,但要注意应是3的倍数。

(3)对于一个结构所选振型的多少,还必需满足有效质量系列化大于90%.在WDISP.OUT文件里查看。

3、主振型的判断;(1)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前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

(2)对于刚度不均匀的付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此时应注意查看SATWE文本文件“周期、振型、地震力”WZQ.OUT.程序输出结果中,给出了输出各振型的基底剪力总值,据此信息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向或Y向的主振型,同时可以了解没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

4、地震力、风力的作用方向:结构的参考坐标系建立以后,所求的地震力、风力总是沿着坐标系的方向作用。

抗震设计讲座之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

抗震设计讲座之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
mN
y N (t )
y(t ) X i sin(it i )
速度为
(t ) X i i cos( y i t i )
y2 (t )
m1
y1 (t )
一、能量法计算基本周期 设体系按i振型作自由振动。 t时刻的位移为
mN
y N (t )
y(t ) X i sin(it i )
x1
M eq
x2 F / k1 F / k2 7.00105 1 / 10720
16.33105 m
能量法的结果为 T1=0.508s
x2
xm x2 16.3310 m
5
M eq
T1 2
m x
i 1 i 2 xm
n
2
i
400 (7 105 ) 2 300 (16.33105 ) 2 38.11t 9.8 ( 16.33105 ) 2
EI
q
悬臂杆的特解为 yi ( x, t ) X i ( x) sin
基本周期为
T1 1.78l 2
2 t Ti
m / EI
振型
重力作为水平荷载所引起的位移为
uT ql 4 / 8EI
q mg
m 8 uT 4 EI gl
T 1 1.6 uT
(2)体系按剪切振动时 框架结构可近似视为剪切型杆。
1 M eq (1 xm ) 2 2
mN
xn
M eq xm
m1
x1
单质点体系的最大动能为
T2 max
xm ---体系按第一振型振动时,相应于折算质点处的最大位移;
T1max T2 max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结构体系也日益复杂,从而使抗震设计工作成为了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建筑工程实例,总结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路,对结构进行详细的弹性和弹塑性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可供结构抗震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抗震性能;结构分析;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抗震措施中图分类号: tu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筑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这就给建筑结构分析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以来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把握好抗震设计是关键。

因此,如何加强对结构抗震设计,提高抗震性能,从而实现“小震不倒、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是结构设计人员不可回避的课题。

1 工程概况某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17000m2。

地下一层,地上八层,二层裙房,建筑总高度约31.7m,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面粗糙度为b类,基本风压为0.55kn/m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iii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55s,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2。

2 抗震性能目标该工程为各部分刚度、布置不同的连体结构并且连接体偏置,同时存在扭转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等不规则形态,属于超限工程,须通过细致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结构性能。

据此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1)主体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2)大震下主要结构构件不发生剪切和压溃破坏,即在结构层问位移角不超过弹塑性位移角限值的情况下,主体结构不得丧失抵抗重力荷载的能力。

3)主体结构不倒塌的情况下连接体不得垮塌。

3 结构体系针对工程特点,两个塔楼均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连廊采用强度高、变形性能好的钢桁架结构,设计地下室刚度大于上部结构刚度的2倍,地下室顶板采用梁板结构,厚200mm 且双层双向配筋,使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在结构抗震设计中,了解材料的自然震动频率对于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以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钢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其强度和耐久性使其成为构造建筑物的优选材料之一。

然而,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会受到震动的影响,而这种震动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了解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是设计抗震装置和结构合理化的基础。

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是指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下,结构中的钢筋会以特定频率进行自由振动的现象。

这个频率是由钢筋的弹性模量、质量和连接方式等因素所决定的。

对于任何具体的结构来说,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可以通过计算或实验测量来得出。

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在结构抗震设计中有多种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确定结构的临界震动频率。

当地震频率与结构的临界震动频率相等时,结构会出现共振现象,从而增加结构的振幅,导致结构的破坏。

因此,通过精确地计算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可以避免结构的共振现象,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次,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还可以用于设计抗震装置。

抗震装置是一种用于减小结构受地震动力影响的装置,常用的抗震装置包括减震器、摆振装置和支座等。

通过研究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可以为抗震装置的选型和设计提供依据。

例如,如果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比地震动力频率高,那么可以选择低刚度的抗震装置来减小结构的共振现象;如果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与地震动力频率相近,那么可以选择高刚度的抗震装置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根据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可以进行结构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结构振型和振型相关参数的方法,通过了解结构的振动特性,可以揭示结构的脆弱部位和应力集中区域。

通过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可以确定结构的主要振型和迟滞振型,从而指导结构的优化设计。

除了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钢筋的自然震动频率还可以通过检测结构的振动响应来评估结构的健康状况。

合理振型数的确定及扭转振型判定

合理振型数的确定及扭转振型判定

30713 30419 21218 21010 30811 30618
允许值 330
6 结论 (1)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 附加的钢棒限
位器增加了隔震层的刚度 、阻尼 , 减小了隔 震层最大侧移量 。
(2)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 , 限位钢棒不起 作用 , 有利于取得较好隔震效果 。
(3) 限位钢棒也可作为安全储备 , 作为
数 。对于特征参数的控制方法 , 采用 “每一
质点”基础上的特征参数的控制方法 , 也即 “质点特征参数的控制法”, 是指 ZΓ 的列向
量中的每一个数作为一项 , 其绝对值与 R 中相应的数之差的绝对值不大于精度Δ , 即
必须每一项都满足要求 。
213 质点特征参数法与有效质量法的比较
从以上两种方法的分析证明来看 , 它们
—9 —
Xij 、yij 、θij 分别为 i 质点 j 振型的振型位 移分量 ; mi 、J i 分别为第 i 层质量与转动惯 量 , [ 1 ] 为单位阵 。对于 j 振型 , 式 (6) 可表达为 :
6 6 6 mix2ij +
miy2ij +
Jθi 2ij = 1 (7)
i
i
i
现定义 : J 振型 x 方向的振型方向因子
件也仿效应用 。本文提出了特征参数法控制
振型数 , 并与有效质量进行比较 ; 定义了新
的振型方向因子来判定扭转振型 , 供设计者
对上述问题应用时参考 。
2 合理振型数的确定
211 有效质量法
有效 质 量 ( 见 美 国 结 构 计 算 软 件
“ETABS”说明书) :
6 EMxj =
2
mixij
i
2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编制组 1 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 , 2002

一阶二阶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

一阶二阶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

一阶二阶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破坏具有巨大的威力。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地震的作用,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地震抗震设计中,一阶、二阶和三阶振型是重要的概念。

一阶振型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最容易发生的振动模式。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一阶振型是以低频率的侧向摆动为主,类似于钟摆的摆动。

在一阶振型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刚度和阻尼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有足够的稳定性。

二阶振型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次容易发生的振动模式。

与一阶振型不同,二阶振型的频率较高,振动形式也较为复杂。

在二阶振型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动力特性、结构形式和材料的影响,以减小振动的幅度和影响。

三阶振型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最不容易发生的振动模式。

三阶振型的频率更高,振动形式更加复杂。

在三阶振型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和动力特性等因素,以减小振动的影响并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在地震抗震设计中,不同振型的考虑是为了综合考虑不同频率下的地震动力作用。

一阶振型主要考虑低频地震动力作用,而二阶和三阶振型则考虑中高频地震动力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刚度和阻尼,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一阶、二阶和三阶振型地震抗震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们的考虑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地震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地震抗震设计中的一阶、二阶和三阶振型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关键内容。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地震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N
3N
3N
∑ ∑ ∑ EMxj = M , EMyj = M , EMθj = M
j=1
j=1
j=1
(12) 振型有效质量的概念只对串连刚片系模型有效 (即
基于刚性楼板假定的 ,不适用于一般结构) 。
4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由于有效质量系数只实用于刚性楼板假设 ,现 在不少结构因其复杂性需要考虑楼板的弹性变形 , 因此需要一种更为一般的方法 ,不但能够适用于刚 性楼板 ,也应该能够适用于弹性楼板 。出于这个目 的 ,我们从结构变形能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 提出了一个通用方法来计算各地震方向的有效质量 系数即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规范即是通过控制有效 质量振型参与质量系数的大小来决定所取的振型数 是否足够[4 ,5] 。此概念不仅对糖葫芦串模型有效 。 一个结构所有振型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等于各个质 点的质量之和 。如果计算时只取了几个振型 ,那么 这几个振型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与总质量之比即为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
j 是 x 、y 或 z ; n 是振型数 。此工况的稳态解不包含
阻尼或弹性力 ,因此对于 x 方向上的单位基底加速
度可以写为 :
¨y n = pnx
(2)
该振型在 x 方向上的节点惯性力定义为 :
f xn = M¨u ( t) = M<n¨y n = pnxM<n
(3)
振型 n 在 x 方向上的基底抵抗剪力是所有节点 x 方
, Zmass = n = 1
mx
my
mz
(6)
3 振型有效质量
美国 UBC —88 建筑统一规范[3] 定义振型有效 重量为 :
N
N
∑ ∑ Wm =
φ2
im Wi
φ W 2 im i
(7)
i =1
i =1
根据克拉夫和彭津 ( Penzien) (1975) 的分析可以证
明 ,建筑结构所有振型的有效重量之和等于结构的
第 22 卷 2007 年
第5 10
期 月
JOURNAL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Vol. 22
OF SHANDONG J IANZHU UNIVERSITY
Oct .
No. 5 2007
文章编号 :1673 - 7644 (2007) 05 - 0395 - 04
抗震设计合理振型数研究
李世翠1 ,聂大亮2 ,孙斌3
(1. 中国轻工业西安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48 ; 2.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西安分院 ,陕西 西安 710075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3)
摘要 :介绍了确定合理振型数的 90 %准则的来源与机理 ,给出了有效质量法的证明 ,并对比了振型参与系数 、有效 质量系数 、振型的有效质量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等与振型有关而又极易混淆的几个抗震规范振型系数的概念 。结 合一规则结构算例对不同阶振型下的周期 、累计质量参与系数 、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做了对比 。针对规则与不规 则结构 ,结合抗震设计人员对振型数选取的模糊性 ,提出了不同的程度的修正意见 ,对规范中振型的选取给出了合 理的建议 。 关键词 :合理振型数 ;90 %准则 ;有效质量法 ;有效质量系数 ;振型的有效质量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中图分类号 :TU973. 31 文献标识码 :A
2
1. 278777 1. 278777 1. 278777
1. 27877
3
1. 166948 0. 411942 0. 411549 0. 376659
∑2 mi yij
i
∑ ∑ ∑ mi x2ij +
mi y2ij +
φ m 2 θi ij
i
i
i
∑φ 2 mθi ij
i
∑ ∑ ∑ mi x2ij +
mi y2ij +
φ m 2 θi ij
i
i
i
(9)
令 : γxj =
∑mi x2ij + i
∑mi xij i
∑mi y2ij + i
∑ φ m 2 θi ij i
向上的力之和 ,即 :
V nx
=-
pnx
I
T x
M
<n
=
p2nx
(4)
x 方向的总基底抵抗剪力 (包括 N 个振型) 是 :
N
∑ Vx =
p2nx
(5)
n=1
由有效质量系数 (质量Biblioteka 与系数) 的定义得出 :N
N
N
∑p2nx
∑p2ny
∑p2nz
∑ ∑ ∑ = Xmass
n=1
, Ymass = n = 1
2 90 %质量参与准则[1]
90 %质量参与准则基于一个特定方向上的单位
基本加速度和由于该荷载引起的基底剪力 ,定义最
终参与质量比为该参与质量除以该方向上的总质量
通过累计值来控制规范的要求[2] ,即为有效质量系
数 。这个概念由 Wilson E. L. 教授提出 ,用于判断参
与振型数足够与否 ,并将其用于 ETABS 程序 。
由此可见 ,有效质量系数与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概念不同 ,但都可以用来确定振型叠加法所需的振 型数 。
在 ETABS6. 1 中 , 只有有效质量系 数 ( effective mass ratio) 的概念 ,而到了 ETABS7. 0 以后 ,则出现了 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modal participating mass ratio) ,可 见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是有效质量系数的进一步发 展 ,有效质量系数只适用于串连刚片系模型 ,分别有 x 方向 、y 方向 、rz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振型参 与质量系数则分别有 x 、y 、z 、rx 、ry 、rz 六个方向的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
The reasonable mode num reseach in the seismic design
LI Shi2cui1 , NIE Da2liang2 ,SUN2bin3
(1. China Light Industry Xi’an Design Engineering Co. Ltd. , Xi’an 710048 , China ; 2. Th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 Shenzhen University , Xi’an 710075 , China ; 3.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2 gy , Xi’an 710043 , China)
设计重量 。
N
N
∑ ∑ Wm =
Wi
(8)
m=1
i =1
将其转化为有效质量[4] 即为 :
EMxj = EMyj = EMθj =
∑2 mi xij =
i
∑2 mi yij =
i
∑mθiφij 2 = i
∑2 mi xij
i
∑ ∑ ∑ mi x2ij +
mi y2ij +
φ m 2 θi ij
i
i
i
对于三维地震运动 ,由动力平衡方程可得 :
¨y n ( t) + 2ζnωn y ( t) + ω2 y ( t)
= pnx ¨u ( t) gx + pny ¨u ( t) gy + pnz ¨u ( t) gz
(1)
其中 : pni = - <T Mj 为模态振型参与系数 , <T M< = 1 ;
收稿日期 :2006 - 10 - 31 作者简介 :李世翠 (1979 - ) ,女 ,甘肃白银人 ,中国轻工业西安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助工 ,硕士 ,主要从事建筑抗震研究.
396
山 东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2007 年
扭转时振型数不应小于 15 ,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 于总质量的 90 %。而具体在实际的设计中 ,大部分 设计人员也只是做到了 ,对多高层及不规则结构按 经验取 15 阶振型 ,而对规则低矮结构则取 3 N 阶振 型 。这说明经验有一定的模糊性 ,没有充分体现出 90 %准则的有效性 。本文从结构动力学公式证明了 90 %准则 ,与美国规范中的振型有效质量的概念做 了对比 ,有效并结合算例提出对规则与不规则高层 结构提出了重新界定 。这就要首先提出通用的一个 系数 ,即振型参与系数 。
∑ 则有 : EMxj = γxj
mi xij
i
(10)
第 5 期 李世翠等 :抗震设计合理振型数研究 39 7
同理有 :
∑ ∑ EMyj = γyj
mi yij , EMθj = γθj
mθiφij
i
i
(11) 当包括所有振型时 ,即 j 从 1 到 3 N 时 ,可以证明 :
0 引言
在抗震设计中如何选取合理振型数已有学者作 出了一些研究 ,目前国外一些计算程序中采用质量 90 %参与准则 。美国学者爱德华·L·威尔逊 ( Edward
L. Wilson) 博士开发的 ETABS 程序最为典型 。国内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 第五章第二节 中 ,在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不考虑扭转) 时 ,书中 写到“可只取 2~3 个振型 ,当基本周期大于 1. 5s 或 房屋高宽比大于 5 时 ,振型个数可适当增加 。”考虑
Abstract : The origin and mechanism of the 90 % criterion in the reasonable mode num determination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the effective mass law has been proved. The concept of modal participating ratio , effective mass ratio , modal effective mass , modal participating mass ratio have been contrasted. A regular structure has been used to contrast the period , the accumulation of modal participating mass ratios ,story shears and story drifts. Contraposed to regular and irregular structures , different levels of amend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help to have a clear choice of modal num for the seismic designer. A reasonable proposal has been offered to the code about the mode type selection. Key words :the reasonable mode num ; 90 % criterion ; effective mass law ; effective mass ratio ; modal effec2 tive mass ; modal participating mass rati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