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讲座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五数学思想方法(含详细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五数学思想方法(含详细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ae0378a2161479171128ff.png)
考点二: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转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已知与未知、数量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都可以通过转化来获得解决问题的转机。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是指把研究对象的某一部分(或全部)看成一个整体,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出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从而在客观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整体是与局部对应的,按常规不容易求某一个(或多个)未知量时,可打破常规,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把一组数或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例1 10.(2012•德州)已知
A.3 B.,则a+b等于()C.2 D.1
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810360
专题:计算题。
分析:①+②得出4a+4b=12,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
∵①+②得:4a+4b=12,
∴a+b=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关键是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整体思想求出答案,题目比较典型,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
不妨在x轴上任取一个另一点M′,连接M′A、M′B、M′B.
则M′A﹣M′B=M′A﹣M′B′<AB′(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M′A﹣M′B<AM﹣BM,即此时AM﹣BM最大.
中考数学问题讲座心得体会
![中考数学问题讲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dd9f72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0.png)
中考数学问题讲座心得体会中考数学是一个让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疼的科目,因此在这个学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必要的。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经常会组织一些中考数学问题讲座,传授一些中考数学应试技巧和复习方法,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一、注意数学思维的培养讲座中,我会强调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是指一种以逻辑推理和思维模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我们教育孩子时,需要灌输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包括分析、推理和计算,同时也要注意鼓励孩子们对不同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思维技巧,我通常会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中考数学题,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推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数学思维方法,集中比较难解题。
二、合理运用数学公式数学公式是中考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只掌握公式本身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生们了解公式的含义、运用条件和作用范围。
同时,学生们也需要注意把握公式的运用时机,要灵活变通,因人而异。
讲授中,我会选择一些综合题和应用题,通过实例的解析,帮助学生们了解公式具有的作用和应用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公式。
三、注意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中考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是不能忽视的,比如四则运算、分数运算、平面几何相关知识等。
在讲座活动中,我会设计相关的教学课程,通过讲解和练习,检验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注重数学的应用性中考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单纯的记忆公式和技巧,还需要能够将各种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讲座中,我通常会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案例来讲解,引导学生成为有思考力的问题解决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以一个购物车买东西的例子引出一道计算时速题,使学生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五、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组织策略组织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试技巧和复习方法。
在讲座中,我通常会向学生解析考试相关规则和注意事项,同时也会给学生们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辅导资料,以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情况进行不同的知识点的加强巩固。
九年级数学精讲班讲义
![九年级数学精讲班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1676c9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8.png)
九年级数学精讲班讲义一、一元二次方程。
1. 定义。
- 一般形式:ax^2+bx + c = 0(a≠0)。
- 举例:x^2+2x - 3 = 0,这里a = 1,b = 2,c=- 3。
2. 解法。
- 直接开平方法。
- 对于方程x^2=k(k≥slant0),解得x=±√(k)。
- 例如:(x - 1)^2=4,则x - 1=±2,x = 1±2,即x = 3或x=-1。
- 配方法。
- 步骤: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在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将方程化为(x + m)^2=n的形式再求解。
- 例如:x^2+4x - 1 = 0,x^2+4x = 1,x^2+4x + 4 = 1+4,(x + 2)^2=5,x=-2±√(5)。
- 公式法。
- 求根公式x=frac{-b±√(b^2)-4ac}{2a}。
- 对于方程2x^2-3x - 1 = 0,a = 2,b=-3,c = - 1,代入公式可得x=frac{3±√((-3)^2)-4×2×(-1)}{2×2}=(3±√(17))/(4)。
- 因式分解法。
- 把方程化为(mx + n)(px + q)=0的形式,则mx + n = 0或px + q = 0。
- 例如:x^2-3x + 2 = 0,分解为(x - 1)(x - 2)=0,解得x = 1或x = 2。
3. 根的判别式Δ=b^2-4ac-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 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 例如:对于方程x^2-2x + 1 = 0,Δ=(-2)^2-4×1×1 =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 1;对于方程x^2+1 = 0,Δ = 0 - 4×1×1=-4<0,方程没有实数根。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含答案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d4784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4.png)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第四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前言前三讲,笔者主要是和大家探讨中考中的几何综合问题,在这一类问题当中,尤以第三讲涉及的动态几何问题最为艰难;几何问题的难点在于想象,构造,往往有时候一条辅助线没有想到,整个一道题就卡壳了;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但是对考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中考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专题当中,我们将对代数综合问题进行仔细的探讨和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纯粹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通常会以简单解答题的方式考察;但是在后面的中难档大题当中,通常会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所以我们继续通过真题来看看此类问题的一般解法;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例12010,西城,一模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1)230mx m x m --+-=.⑴求证:m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总有实数根;⑵若二次函数213(1)21=--+-y mx m x m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①求二次函数1y 的解析式;②已知一次函数222=-y x ,证明: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两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2y y ≥均成立;⑶在⑵条件下,若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图象经过点(50)-,,且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三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32y y y ≥≥,均成立,求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解析式.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从方程转函数的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考查方式;由于并未说明该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需要讨论M=0和M ≠0两种情况,然后利用根的判别式去判断;第二问的第一小问考关于Y 轴对称的二次函数的性质,即一次项系数为0,然后求得解析式;第二问加入了一个一次函数,证明因变量的大小关系,直接相减即可;事实上这个一次函数2y 恰好是抛物线1y 的一条切线,只有一个公共点1,0;根据这个信息,第三问的函数如果要取不等式等号,也必须过该点;于是通过代点,将3y 用只含a 的表达式表示出来,再利用132y y y ≥≥,构建两个不等式,最终分析出a 为何值时不等式取等号,于是可以得出结果.解析解:1分两种情况:当0m =时,原方程化为033=-x ,解得1x =, 不要遗漏∴当0m =,原方程有实数根.当0≠m 时,原方程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31]4236930m m m m m m =----=-+=-△≥.∴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如果上面的方程不是完全平方式该怎样办再来一次根的判定,让判别式小于0就可以了,不过中考如果不是压轴题基本判别式都会是完全平方式,大家注意就是了综上所述,m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总有实数根.2①∵关于x 的二次函数32)1(321-+--=m x m mx y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0)1(3=-m .关于Y 轴对称的二次函数一次项系数一定为0∴1=m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121-=x y .②∵()()221212210y y x x x -=---=-≥,判断大小直接做差∴12y y ≥当且仅当1x =时,等号成立.3由②知,当1x =时,120y y ==.∴1y 、2y 的图象都经过()1,0. 很重要,要对那个等号有敏锐的感觉∵对于x 的同一个值,132y y y ≥≥,∴23y ax bx c =++的图象必经过()1,0.又∵23y ax bx c =++经过()5,0-,∴()()231545y a x x ax ax a =-+=+-. 巧妙的将表达式化成两点式,避免繁琐计算设)22(54223---+=-=x a ax ax y y y )52()24(2a x a ax -+-+=. ∵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三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32y y y ≥≥均成立,∴320y y -≥,图7∴2(42)(25)0y ax a x a =+-+-≥.又根据1y 、2y 的图象可得 0a >, ∴24(25)(42)04a a a y a---=最小≥.a>0时,顶点纵坐标就是函数的最小值 ∴2(42)4(25)0a a a ---≤.∴2(31)0a -≤.而2(31)0a -≥.只有013=-a ,解得13a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35343123-+=x x y .例22010,门头沟,一模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2(2)10m x m x ---+=.1当m 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点()11A --,是抛物线22(1)2(2)1y m x m x =---+上的点,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若点B 与点A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是否存在与抛物线只交于点B 的直线,若存在,请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第一问判别式依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这一条件;第二问给点求解析式,比较简单;值得关注的是第三问,要注意如果有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只有一个交点,则需要设直线y=kx+b 以后联立,新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否为零,但是这样还不够,因为y=kx+b 的形式并未包括斜率不存在即垂直于x 轴的直线,恰恰这种直线也是和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不要遗漏任何一种可能.解析:1由题意得[]22224(1)0m m ∆=---->()解得54m <210m -≠ 解得1m ≠± 当54m <且1m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由题意得212(2)11m m -+-+=-解得31m m =-=,舍 始终牢记二次项系数不为0 28101y x x =++3抛物线的对称轴是58x = 由题意得114B ⎛⎫-- ⎪⎝⎭,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的性质要掌握 14x =-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B 这种情况考试中容易遗漏 另设过点B 的直线y kx b =+0k ≠把114B ⎛⎫-- ⎪⎝⎭,代入y kx b =+,得14k b -+=-,114b k =- 114y kx k =+- 28101114y x x y kx k ⎧=++⎪⎨=+-⎪⎩ 整理得218(10)204x k x k +--+= 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1(10)48(2)04k k ∆=--⨯⨯-+= 解得6k =162y x =+ 综上,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B 的直线的解析式有14x =-,162y x =+例3已知P 3,m -和Q1,m 是抛物线221y x bx =++上的两点. 1求b 的值;2判断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x bx ++=0是否有实数根,若有,求出它的实数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将抛物线221y x bx =++的图象向上平移k k 是正整数个单位,使平移后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求k 的最小值.思路分析 拿到题目,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就直接开始代点,然后建立二元方程组,十分麻烦,计算量大,浪费时间并且可能出错;但是仔细看题,发现P,Q 纵坐标是一样的,说明他们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而抛物线只有一个未知系数,所以轻松写出对称轴求出b; 第二问依然是判别式问题,比较简单;第三问考平移,也是这类问题的一个热点,在其他区县的模拟题中也有类似的考察;考生一定要把握平移后解析式发生的变化,即左加右减单独的x,上加下减表达式整体然后求出结果;解析1因为点P 、Q 在抛物线上且纵坐标相同,所以P 、Q 关于抛物线对称轴对称并且到对称轴距离相等.所以,抛物线对称轴3142b x -+=-=,所以,4b =. 2由1可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为2241x x ++=0.因为,24b ac =-=16-8=8>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分别是1122b xa -+==-+,2122b x a -==--. 3由1可知,抛物线2241y x x =++的图象向上平移k k 是正整数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2241y x x k =+++. 若使抛物线2241y x x k =+++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只需22410x x k +++= 无实数解即可. 由24b ac =-=168(1)k -+=88k -<0,得1k >又k 是正整数,所以k 得最小值为2.例42010,昌平,一模已知抛物线2442y ax ax a =-+-,其中a 是常数.1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若25a >,且抛物线与x 轴交于整数点坐标为整数的点,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思路分析本题第一问较为简单,用直接求顶点的公式也可以算,但是如果巧妙的将a 提出来,里面就是一个关于X 的完全平方式,从而得到抛物线的顶点式,节省了时间.第二问则需要把握抛物线与X 轴交于整数点的判别式性质.这和一元二次方程有整数根是一样的.尤其注意利用题中所给25a >,合理变换以后代入判别式,求得整点的可能取值. 1依题意,得0a ≠,∴2442y ax ax a =-+-()()224422 2.a x x a x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2)-2∵抛物线与x 轴交于整数点,∴24420ax ax a -+-=的根是整数.∴2x == ∵0a >,∴2x = ∴2a是整数的完全平方数. ∵25a >, ∴25a <. 很多考生想不到这种变化而导致后面无从下手 ∴2a 取1,4, 当21a =时,2a =; 当24a =时,12a = . ∴a 的值为2或12.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286y x x =-+或2122y x x =-.例52010,平谷,一模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210m x m x -+--=m 为实数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m 的取值范围;2在1的条件下,求证:无论m 取何值,抛物线()()2121y m x m x =-+--总过x 轴上的一个固定点;3若m 是整数,且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210m x m x -+--=有两个不相等的整数根,把抛物线()()2121y m x m x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求平移后的解析式.思路分析本题第一问比较简单,直接判别式≥0就可以了,依然不能遗漏的是m -1≠0;第二问则是比较常见的题型.一般来说求固定点既是求一个和未知系数无关的X,Y 的取值.对于本题来说,直接将抛物线中的m 提出,对其进行因式分解得到y=mx -x -1x+1就可以看出当x=-1时,Y=0,而这一点恰是抛物线横过的X 轴上固定点.如果想不到因式分解,由于本题固定点的特殊性在X 轴上,也可以直接用求根公式求出两个根,标准答案既是如此,但是有些麻烦,不如直接因式分解来得快.至于第三问,又是整数根问题+平移问题,因为第二问中已求出另一根,所以直接令其为整数即可,比较简单.解:1()()22241m m m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m ≠∵10m -≠,∴m 的取值范围是0m ≠且1m ≠.2证明:令0y =得()()21210m x m x -+--=.∴()()()()222121m m m x m m --±--±==--. ∴()()12221121211m m m m x x m m m -+--++==-==---, 这样做是因为已经知道判别式是2m ,计算量比较小,如果根号内不是完全平方就需要注意了∴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11001m ⎛⎫- ⎪-⎝⎭,,,, ∴无论m 取何值,抛物线()()2121y m x m x =-+--总过定点()10-,3∵1x =-是整数 ∴只需11m -是整数. ∵m 是整数,且01m m ≠≠,, ∴2m =当2m =时,抛物线为21y x =-.把它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223168y x x x =--=-+总结 中考中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几乎也是必考内容,但是考点无非也就是因式分解,判别式,对称轴,两根范围,平移以及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问题;总体来说这类题目不难,但是需要计算认真,尤其是求根公式的应用一定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这种题目大多包涵多个小问;第一问往往是考验判别式大于0,不要忘记二次项系数为0或者不为0的情况;第2,3问基于函数或者方程对其他知识点进行考察,考生需要熟记对称轴,顶点坐标等多个公式的直接应用;至于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近年来中考已经尽量避免提及,虽不提倡但是应用了也不会扣分,考生还是尽量掌握为好,在实际应用中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第二部分 发散思考思考1. 2010,北京中考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410x x k ++-=有实数根,k 为正整数.1求k 的值;2当此方程有两个非零的整数根时,将关于x 的二次函数2241y x x k =++-的图象向下平移8个单位,求平移后的图象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将平移后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下方的部分沿x 轴翻折,图象的其余部分保持不变,得到一个新的图象.请你结合这个新的图象回答:当直线()12y x b b k =+<与此图象有两个公共点时,b 的取值范围. 思路分析去年中考原题,相信有些同学已经做过了.第一问自不必说,判别式大于0加上k 为正整数的条件求k 很简单.第二问要分情况讨论当k 取何值时方程有整数根,一个个代进去看就是了,平移倒是不难,向下平移就是整个表达式减去8.但是注意第三问,函数关于对称轴的翻折,旋转问题也是比较容易在中考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熟练掌握关于对称轴翻折之后函数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哪些地方没有变.然后利用画图解决问题.思考22009,东城,一模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23)41480x m x m m --+-+= 1若0,m >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若12<m <40的整数,且方程有两个整数根,求m 的值.思路分析本题也是整根问题,但是不像上题,就三个值一个个试就可以试出来结果;本题给定一个比较大的区间,所以就需要直接用求根公式来计算.利用已知区间去求根的判别式的区间,也对解不等式做出了考察.思考32009,海淀,一模已知: 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kx=x+2 ①的根为正实数,二次函数y=ax2-bx+kcc ≠0的图象与x 轴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1.1若方程①的根为正整数,求整数k 的值;2求代数式akcab b kc +-22)(的值; 3求证: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②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思路分析本题有一定难度,属于拉分题目;第一问还好,分类讨论K 的取值即可;第二问则需要将k 用a,b 表示出来,然后代入代数式进行转化.第三问则比较繁琐,需要利用题中一次方程的根为正实数这一条件所带来的不等式,去证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大于0.但是实际的考试过程中,考生在化简判别式的过程中想不到利用已知条件去套未知条件,从而无从下手导致失分.思考42009,顺义,一模.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20x m x m m -+++-=.1求证:不论m 取何值,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12x x ,满足12211m x x m +-=+-,求m 的值.思路分析这一题第二问有些同学想到直接平方来去绝对值,然后用韦达定理进行求解,但是这样的话计算量就会非常大,所以此题绕过韦达定理,直接用根的判别式写出12x x ,,发现12x x ,都是关于m 的一次表达式, 做差之后会得到一个定值.于是问题轻松求解. 这个题目告诉我们高级方法不一定简单,有的时候最笨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第三部分 思考题解析思考1解析解:1由题意得,168(1)0k ∆=--≥.∴3k ≤.∵k 为正整数,∴123k =,,.2当1k =时,方程22410x x k ++-=有一个根为零;当2k =时,方程22410x x k ++-=无整数根;当3k =时,方程22410x x k ++-=有两个非零的整数根.综上所述,1k =和2k =不合题意,舍去;3k =符合题意.当3k =时,二次函数为2242y x x =++,把它的图象向下平移8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2246y x x =+-.3设二次函数2246y x x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B 、两点,则(30)A -,,(10)B ,. 依题意翻折后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直线12y x b =+经过A 点时,可得32b =; 当直线12y x b =+经过B 点时,可得12b =-. 由图象可知,符合题意的(3)b b <的取值范围为1322b -<<.思考2解析证明: []22=2(23)-4414884m m m m ---++()= 0,m > 840.m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2(23)=(23)2m x m -±-±=∵方程有两个整数根,且m 为整数. 又∵12<m <40,252181.m ∴<+<∴ 59.356,.27,24.638,.2m m m =∴==∴==∴=∴m=24思考3解析解:由 kx=x+2,得k -1 x=2.依题意 k -1≠0.∴ 12-=k x . ∵ 方程的根为正整数,k 为整数,∴ k -1=1或k -1=2.∴ k1= 2, k2=3.2解:依题意,二次函数y=ax2-bx+kc 的图象经过点1,0,∴ 0 =a -b+kc, kc = b -a . ∴222222222a ab ab b a ab b a b a ab b a b akc ab b kc -+-+-=-+--=+-)()()( =.122-=--aab ab a 3证明:方程②的判别式为 Δ=-b2-4ac= b2-4ac.由a ≠0, c ≠0, 得ac ≠0.i 若ac<0, 则-4ac>0. 故Δ=b2-4ac>0. 此时方程②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 根.ii 证法一: 若ac>0, 由2知a -b+kc =0, 故 b=a+kc.Δ=b2-4ac= a+kc2-4ac=a2+2kac+kc2-4ac = a2-2kac+kc2+4kac -4ac =a -kc2+4ack -1.∵ 方程kx=x+2的根为正实数,∴ 方程k -1 x=2的根为正实数.由 x>0, 2>0, 得 k -1>0.∴ 4ack -1>0.∵ a -kc20,∴Δ=a -kc2+4ack -1>0. 此时方程②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证法二: 若ac>0,∵ 抛物线y=ax2-bx+kc 与x 轴有交点,∴ Δ1=-b2-4akc =b2-4akc0.b2-4ac - b2-4akc=4ack -1.由证法一知 k -1>0,∴ b2-4ac> b2-4akc0.∴ Δ= b2-4ac>0. 此时方程②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综上, 方程②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思考4解析1[]22(21)4(2)m m m ∆=-+-+-22441448m m m m =++--+90=> ∴不论m 取何值,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2由原方程可得12(21)32m x +±==, ∴ 1221x m x m =+=-, -- ∴ 123x x -=又∵ 12211m x x m +-=+- ∴ 2311m m +=+- ∴ 4m = - 经检验:4m =符合题意. ∴ m 的值为4.。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课件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89e06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c.png)
PART 02
代数部分
代数基础知识梳理
代数基础知识
包括代数式、方程、不等 式、函数等基本概念和性 质。
代数式化简
掌握代数式的化简方法, 如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 式等。
方程与不等式解法
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 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等。
代数解题方法与技巧
代数恒等变换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与时间安排
制定复习计划
根据中考数学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时间,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合理 分配时间,把握重点和难点。
注重基础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要忽视课本上的 例题和练习题,因为这些是最基本的题目,能够帮你理解概念和方 法。
练习历年真题
多做中考数学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有助于提高应试能力和自 信心。
考试内容
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 式、函数、几何、概率与 统计等部分。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时间为120 分钟。
中考数学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
满分12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 和解答题三种题型。
分值分布
选择题40分,填空题30分,解答 题50分。
考试时间分配
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用时30 分钟;填空题每题3分,共10题, 用时15分钟;解答题每题8分,共5 题,用时65分钟。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与注意事项
仔细审题
在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避免因误解题目而失分。
表达清晰
在答题时,要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注意解题步骤和细节。
检查答案
在答完题后,要仔细检查答案,确保 没有遗漏或错误。
注意时间分配
在考试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不 要在某一道题目上花费太多时间而影 响其他题目的完成。
九年级数学专题讲座
![九年级数学专题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714bfd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5.png)
九年级数学专题讲座一、函数专题1. 一次函数知识点回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公式(公式,公式为常数,公式)。
当公式时,函数为正比例函数公式。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公式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公式,直线从左到右上升;公式,直线从左到右下降),公式决定直线与公式轴的交点(公式)。
题目解析例:已知一次函数公式,求它的图象与公式轴、公式轴的交点坐标。
解:当公式时,公式,解得公式,所以与公式轴交点坐标为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所以与公式轴交点坐标为公式。
2. 二次函数知识点回顾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一般式为公式(公式,公式,公式为常数,公式)。
顶点式为公式(公式为顶点坐标)。
二次函数图象是抛物线,公式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公式开口向上;公式开口向下),对称轴为公式(一般式)或公式(顶点式)。
题目解析例:求二次函数公式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解:对于二次函数公式,其中公式,公式,公式。
对称轴公式。
把公式代入函数得公式,所以顶点坐标为公式。
3.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回顾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公式(公式为常数,公式)。
图象是双曲线。
当公式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当公式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
题目解析例:已知反比例函数公式,求当公式时公式的值,以及当公式时公式的值。
解:当公式时,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解得公式。
二、几何专题1. 三角形知识点回顾三角形内角和为公式。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题目解析例:在公式中,公式,公式,求公式的度数。
解: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公式,所以公式。
例:已知公式和公式,公式,公式,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解:因为在公式和公式中,公式,公式,两角分别相等,所以公式。
2. 四边形知识点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中考名家讲座第9讲中考数学备考策略——应试技巧1PPT课件
![中考名家讲座第9讲中考数学备考策略——应试技巧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7a329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d.png)
解法1:
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
居民家庭用水y亿立方米. -----------------1分
依题意,得
x
y
解这个方程组,
中考数学备考策略之 应试技能(一)
应试技能
“小题大做”一分不丢 “大题小做”详略得当
书写规范,稳操胜券
(一)“小题大做”一分不丢
(2010北京) 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 一条直线上,EA⊥AD,FA⊥AD, EA=FD,AB=CD. 求证:∠ACE=∠DBF.
E
F
AB
CD
证明:∵ AB=DC ,
依题意,得 5.8-x=3x+0.6. -----2分
解得
x=1.3,
------3分
5.8-x=5.8-1.3=4.5.
-----4分
答:生产运营用水1.3亿立方米,
居民家庭用水4.5亿立方米. -----5分
23.已知反比例函数 y k x
的图象经过点
A
3 ,1
(1)试确定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点O是坐标原点,将线段OA绕点O顺时针 旋转30°得到线段OB,判断点B是否在此反比 例函数的图象上,并说明理由;
(3)已知点Pm, 3m 6 也在此反比例函数的
图象上(其中m<0),过点P作x轴的垂线,
交x轴于点M.若线段PM上存在一点Q,使
得△OQM的面积是 ,设点1Q的纵坐标为n,
求
(1)求证:AE与⊙O相 切;
(1)证明:连结OM,则OM=OB.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课件:开放性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课件:开放性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bc167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1.png)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三:开放性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开放型问题是相对于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型问题而言的,它是条件或结论给定不完全、答案不唯一的一类问题.这类试题已成为近年中考的热点,重在考查同学们分析、探索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但难度适中.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方法开放型和编制开放型等四类.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解开放性的题目时,要先进行观察、试验、类比、归纳、猜测出结论或条件,然后严格证明;同时,通常要结合以下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分析综合,归纳猜想,构建数学模型等。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条件开放型条件开放题是指结论给定,条件未知或不全,需探求与结论相对应的条件.解这种开放问题的一般思路是:由已知的结论反思题目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即从题目的结论出发,逆向追索,逐步探求.例1(义乌市)如图,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作射线AD,在线段AD及其延长线上分别取点E、F,连接CE、BF.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DF≌△CDE,并加以证明.你添加的条件是.(不添加辅助线).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810360专题:开放型。
分析:由已知可证∠ECD﹦∠FBD,又∠EDC﹦∠FDB,因为三角形全等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故添加的条件是:DE=DF(或CE∥BF或∠ECD=∠DBF 或∠DEC=∠DFB等);解答:解:(1)添加的条件是:DE=DF(或CE∥BF或∠ECD=∠DBF或∠DEC=∠DFB等).(2)证明:在△BDF和△CDE中∵∴△BDF≌△CDE.点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考点二:结论开放型:给出问题的条件,让解题者根据条件探索相应的结论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往往呈现多样性,这些问题都是结论开放问题.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或图形特征,进行猜想、类比、联想、归纳,透彻分析出给定条件下可能存在的结论,然后经过论证作出取舍.例2(宁德)如图,点E、F分别是AD上的两点,AB∥CD,AB=CD,AF=DE.问:线段CE、BF有什么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2ffda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0.png)
2024年初中数学专题讲座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内容基于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中的“三角形的性质”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定义及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内角和定理。
2. 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3. 了解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其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圆规、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细节: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例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和60°,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例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cm,腰长为13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题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5°、45°和90°,判断该三角形的类型。
练习题2:已知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知识拓展:介绍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性质。
教学细节: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四种特殊点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2. 内角和定理3.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4. 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定义及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40°和50°,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知识讲座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知识讲座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0568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c.png)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 选择题解题旳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旳特点,小题 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 解选择题旳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旳解题思想, 但更应看到选择题旳特殊性,数学选择题旳四个选择支中 有且仅有一种是正确旳,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 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种“选”字,尽量降低书写解题过程, 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旳信息,根据题目旳 详细特点,灵活、巧妙、迅速地选择解法,以便迅速智取, 这是解选择题旳基本策略. 详细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 考虑,探求成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 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实际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 时更常用、更有效.
• 例3 下列四个点中,在反百分比函数y=− 旳图象上旳是( )
• A.(3,-2) B.(3,2) C.(2,3) D.(-2,-3)
• 思绪分析:根据反百分比函数中k=xy旳特点进行解答即可.
• 解:A、∵3×(-2)=-6,∴此点在反百分比函数旳图象上,故本选项正确; B、∵3×2=6≠-6,∴此点不在反百分比函数旳图象上,故本选项错误; C、∵2×3=6≠-6,∴此点不在反百分比函数旳图象上,故本选项错误; D、∵(-2)×(-3)=6≠-6,∴此点不在反百分比函数旳图象上,故本选项错 误. 故选A.
• 思绪分析:反百分比函数旳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 • 则与经过原点旳直线旳两个交点一定有关原点对称. • 解:因为直线y=mx过原点,双曲线 旳两个分支有关原点对称,
所以其交点坐标有关原点对称,一种交点坐标为(3,4),另一种交 点旳坐标为(-3,-4). 故选:C. • 点评:此题考察了函数交点旳对称性,经过数形结合和中心对称旳定 义很轻易处理.
• 一. 一次函数、反百分比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旳分析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探究型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探究型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ce3c70561252d380eb6e47.png)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探究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探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一类问题.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探究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究型和存在性探究型等四类.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由于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动态探索型:此类问题结论明确,而需探究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例1 (2015•自贡)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 和△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考点:菱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教案:归纳猜想型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教案:归纳猜想型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ada3d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0.png)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七:归纳猜想型问题(一)一、中考专题诠释归纳猜想型问题在中考中越来越被命题者所注重。
这类题要求根据题目中的图形或者数字,分析归纳,直观地发现共同特征,或者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去预测估计它的规律或者其他相关结论,使带有猜想性质的推断尽可能与现实情况相吻合,必要时可以进行验证或者证明,依此体现出猜想的实际意义。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归纳猜想型问题对考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经常以填空等形式出现,解题时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数字或图形信息中,寻找其共同之处,这个存在于个例中的共性,就是规律。
其中蕴含着“特殊——一般——特殊”的常用模式,体现了总结归纳的数学思想,这也正是人类认识新生事物的一般过程。
相对而言,猜想结论型问题的难度较大些,具体题目往往是直观猜想与科学论证、具体应用的结合,解题的方法也更为灵活多样:计算、验证、类比、比较、测量、绘图、移动等等,都能用到。
由于猜想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也是人们探索发现新知的重要手段,非常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逐步成为中考的持续热点。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猜想数式规律通常给定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者不等式,然后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
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格式。
例1(沈阳)有一组多项式:a+b2,a2﹣b4,a3+b6,a4﹣b8,…,请观察它们的构成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第10个多项式为.考点:多项式。
810360专题:规律型。
分析:首先观察归纳,可得规律:第n个多项式为:a n+(﹣1)n+1b2n,然后将n=10代入,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第1个多项式为:a1+b2×1,第2个多项式为:a2﹣b2×2,第3个多项式为:a3+b2×3,第4个多项式为:a4﹣b2×4,…∴第n个多项式为:a n+(﹣1)n+1b2n,∴第10个多项式为:a10﹣b20.故答案为:a10﹣b20.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多项式,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找到规律第n个多项式为:a n+(﹣1)n+1b2n是解此题的关键.例2(珠海)观察下列等式:12×231=132×21,13×341=143×31,23×352=253×32,34×473=374×43,62×286=682×26,…以上每个等式中两边数字是分别对称的,且每个等式中组成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数字之间具有相同规律,我们称这类等式为“数字对称等式”.(1)根据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填空,使式子称为“数字对称等式”:①52×=×25;②×396=693×.(2)设这类等式左边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且2≤a+b≤9,写出表示“数字对称等式”一般规律的式子(含a、b),并证明.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中考数学讲座开场白
![中考数学讲座开场白](https://img.taocdn.com/s3/m/2bee8a1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69.png)
中考数学讲座开场白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老师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见面
同学们你们想过一个问题吗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很多的基础课程,其中有不少课程都没有熬过初中,到我校这些课程都已经取消,但数学科目却依旧绿树长青,毫无悬念的保持住了它的一席地位,原因何在呢?
同学们也许不能清晰的究其根本。
不过莫太担心,李老师下面会给大家做一个开破。
数学它是一个很奇妙的学科。
人们都说数学是科学之父。
所以作为科学之父的老师,我压力还蛮大的。
数学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你,身心正在发育的可爱的同学们。
数学是为了锻炼人的思维水平以及思维品质,如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区分鉴别能力。
数学科学是一种严谨、缜密的科学,所以在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是在锻炼人的思维,通过学习数学可以锻炼人做事时候思路清晰、依照科学规律办事,根据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的联系推断事物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果的能力。
所以学习数学对于锻炼大脑来说,可以起到类似体育锻炼对身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5
复习课的最终目标
让不会的学生会
以 题 论 题
让会的学生熟
以 题 论 法
让熟的学生精
以 题 论 道
2020/3/5
学生在初三复习中的注意点
在初三学年度重点要夯实数学“双基”、锻炼学生 “会学”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夺高分策略之一:夯实数学双基 夺高分策略之二:领会思想方法 夺高分策略之三:实现思维创新
2020/3/5
训练方法科学化原则
复习课教学方法
疏
点
引 导
五字要领
激
2020/3/5
训练方法科学化原则
• 配备题组练习也是复习课设计中重要的一环。设计练习应 注意如下几点:
2020/3/5
d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c训练解题技能技巧 b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a强化基础知识运用
温故知新深入化原则
•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的一般原理和依据, 在数学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复习的过 程中,教师更应该指导学生从数学方法论的高度 ,揭示中学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错综联系,这 才能把数学知识教懂教活,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 才能是完整的、透彻深刻和有效可用的。
2020/3/5
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领会
• 中学基本数学思想主要有: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 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换化归 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 的思想等;
2020/3/5
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领会
• 数学解题方法主要有: 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 、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图像法等;
初中数学复习课的设计原则
习题化
系统化
科学化
深入化
群体化
2020/3/5
基础知识习题化原则方法
• 把基本知识以题组的形式呈现,不能单纯的只讲 概念,而应在实际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即“基本 知识习题化”,也就是要“练在讲前”。区别与 新课。
• “基本知识习题化”还必须做到“例题、习题模 型化”,即做“好题”,“做好”题。这就需要 结合所要复习的内容精选习题,尤其要重视学生 平时的错题,使练习不疏漏、不重复,题题有目 的、题题有深意,习题安排从浅入深、由表及里 ,娓娓道来,即做“好题”;同时在课堂教学环 节,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引领者的作用,掌控好 课堂,采用多种形式的、分层次的、有效的监控 、评价策略,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确保学 生“做好”题。
填空、选择、穿插于大题 在试卷中占25分左右 运算之中(一般为基础题 )
选择、填空、22大题各占 在试卷中占20分左右 一题(一般为基础题)
填空15题(一般为基础题 在试卷中占5分左右 )
填空、选择、24大题以及 在试卷中占35分左右 25压轴大题(中高档题)
填空、选择、21大题、 在试卷中占40分左右 23大题以及压轴大题
•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 性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让方法归纳成为数学复习的精髓,让学生学会 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通俗简单的说, 数学复习课不是教学生“会做这道题目”,而是 教学生“会做这一类题目”,进行一题多变,做 到透彻理解、牢固掌握、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 一般性的思维方法主要有: 观察、试验、比较、分类、归纳、类比、猜想等 。
• 做到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由 此及彼的提升思维坡度。复习题的选择应有层 次性,由浅入深,我们的建议在复习时进行“ 题组”训练,它有两种基本的形式:纵向深入 和横向综合。还可以有跨章节、跨学科的大综
合。 2020/3/5
直斜 角三 三角 角形 形
2020/3/5
训练方法科学化原则
• 教师要加强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贯穿五字要领“引—疏—点— 激—导”,教学手段始终要配合学生的认 知、接受特点,要谨记“听一遍不如看一 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 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的规律,也就 是要“在学中练”。复习课也要重视引入 环节。虽然不是新课,但新颖、恰当、贴 合主题的引入不仅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注 意力,还可以渗透德育思想,体现数学的 实用价值,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互通。
2020/3/5
知识结构系统化原则举例
角的平分线定理
边
角平分线 中线 高
三角形
线段中垂线定理
角
分类
不等 等腰 边三 三角 角形 形
三 边 关 系
性质 判定
全等三角形
性质
判定
对对 应应 线角 段相 相等 等
边 角角 边 角 边角 边 边 角边 边
斜 边 .直 角 边
三 角 形 内 角 和
性质
判定
分类
2020/3/5
前言
在百米赛跑中,最后的冲刺将决定一场比赛的 胜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考不仅仅是整个初中 阶段的冲刺部分,也是整个人生最重要的冲刺部 分。只有通过了这一关,才能取得高考决赛的资 格。成功进入一所重点高中意味着一只脚已迈入 重点大学之门。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做好冲刺准备 。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无 疑是关键。
2020/3/5
2010年中考试卷及2011年中考展望
2010年中考题型分布: 一、单选题:(4分×6题=24分) 二、填空题:(4分×12题=48分) 三、简答题:(10分×4题=40分) 四、解答题:(12分×2题+14分×1题=38分) 2010年中考展望:
2008年中考数学试卷阅卷首次采用网上阅卷,首次使用答 题纸,试卷将与答题纸分离.明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题型 及试题的编排形式的基本框架结构与2010年相比将没有 较大的变化
络和框架;练好准确、迅速、整洁的基本功。
2020/3/5
我们来看看2010年的中考 要求:
2010年的数学考试 ①分值为150分; ②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③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 题和解答题;
④代数与几何比为6:4; ⑤难易程度在1:1:8左右; ⑥内容覆盖面原则上不低于80%。
要求全市的平均分在120分左右.合格率 在95%左右.
2020/3/5
知识结构系统化原则
• 通过题组有目的的操练,学生在复习过程 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脉络结构图,使知 识点结构化、系统化,养成定期梳理知识 结构的复习习惯。学生如何梳理知识结构 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要“ 抓住关键”。复习时重视“文字语言的叙 述、数学语言的表述、图形语言的描述” 三位一体相结合
统计初步
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与一元
二次方程
圆(部分内容不作为中 考要求)
中考数学复习
• 教师复习过程中的重 点:
1、如何将中学所有基础 知识讲透,让不会的 学生会,让会的学生 熟,让熟的学生精
2、如何在讲透基础知识 后挑必练的选习题
3、如何上好习题课
• 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重 点
出现的比较多的重要考点
4、几何图形运动 2000-2010年均出现在综合题中,其他题型也偶有出现。预测此类考点
可能有增多的趋势。一般为第25压轴大题。 5、几何和代数结合 单纯的考查几何证明题比较少,很多都是与代数的内容相结合,特别是 和函数的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考查数形结合。一般为第25压轴大题。
1、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 态
2、掌握初中课本的所有 基础知识,并将各章 节知识融会贯通、化 零为整
3、适当的练习,加深理 解,触类旁通
2020/3/5
中考数学试卷知识点分布情况
高频考点
实数与代数式 方程与不等式
统计、概率 平面向量 函数 几何计算与证明
2020/3/5
题型
占分
填空、选择,解答题19大 在试卷中占25分左右 题(一般为基础题)
2020/3/5
基础知识习题化原则
• 平时练习的习题应从侧重性、示范性、针 对性、导向性方面考虑;在习题形式上, 通常采用传统题型、探究性题型和开放性 题型三大类,也可以两两结合。
• 根据中考的知识点侧重,有选择地进行练 习,摈弃题海战术。
• 在练习的时候注意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思想 与方法,做到触类旁通。
2020/3/5
出现的比较多的重要考点
1、圆与正多边形知识的考查 2006年第11、21、25题。2007年第10、25(3)题。2008年第6、18 、25(2)题。2009年第5、21、24题。2010年第6、18、21、25题 。 虽然在平时,圆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淡化,但在历年的考试中,这部分内 容还是占相当的比例和具有一定的地位。2010年甚至达到了32分。
八年级
二次根式 一元二次方程 简单的代数方程
图形与几何
圆与扇形 基本图形的画法 长方体的再认识
图形运动 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 三角形
几何证明 四边形(向量初步)
九年级
相似三角形(向量初步 )圆与正多边形 锐角三角比
数据整理与概 等可能事件、统计
率统计
图表、加权平均数
函数与分析
拓展内容
2020/3/5
概率初步
复习过程中要做到: • 深化--数学学习习惯 • 细化--数学课程标准 • 优化--数学课堂听讲 • 强化--数学训练方式 • 活化--数学解题方法
2020/3/5
学生在数学思维训练中的要领
• 大题小作 • 数形结合 • 化动为静 • 分类讨论 大题小做--要细、要活,揭示大题后面的数学思
想和方法;夯实科学、灵活、创新的好素养。 小题大做--要实、要严,掌握小题后面的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