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文化徐行言主编期末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中西文化寻根

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第二节 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

一、 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

二、 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

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

第二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一、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人类精神文化以宗教为开端,中国自周代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中国古代文化君重神轻,民重神轻。 神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着。

第三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

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

(一)“家天下”的宗主统治----天下为家的王位继承 (二)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

(三)大一统的专制政体

一、 严复: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亲亲,西人

尚贤 二、李大钊: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

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

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

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

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一、义务为本位的群体原则

二、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

第四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中国精神中的“中”与“和”

1)儒家中庸思想与道家无为的中道观

2)艺术上表现为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情节制,以及含蓄委婉地艺术传达。

二、西方价值的“利”与“力”

1)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

2)强烈的竞争意识

3)对力量的崇拜

第五节内向与开放

一、道统与涵纳

二、开拓与求新

第四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的分解万事万物,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之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个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前提。

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天人不分,天人感应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对自然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由原始混沌、物我相通的朦胧关系走向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二、细剖精析的逻辑思维

第三节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第五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语言符号完全是约定俗成,语言决定了人的思维,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于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语言、思维与文化

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

2)季羡林:西方的分析基本思维模式,中国的综合基本思维模式

第二节羚羊挂角(意境超脱,不着形迹)与板上钉钉(已经定下的事,无法改变)中西语言在样貌上一个羚羊挂角,飘忽不定;一个板上钉钉,一丝不苟。一、语义语言与语法语言(最少组织性的采用词汇为工具的语言与最少任意性的采用语法

为工具的语言)

二、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

三、宽式语言与严式语言(从语法范畴分析)

四、整体领悟、类比联想与构造分析、逻辑演绎

第三节中国套盒(结构松散,便于拆装)与西洋项链(结构紧锁,不容拆散)立体与线性、散点与焦点、对偶与主从、真实与虚拟

第四节模糊与精准、简约与周严、含蓄与直露、螺旋与直线

第六章宗教文化比较

汤因比:东西共6大高级宗教—印度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犹太

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第一节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宗教态度

一、非宗教的人生

1马克思.韦伯将人类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

演进过程称为“世界祛除巫魅”。

2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价值尺度以人为本;西方文化则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以神为本。

3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

1)公元前800-200年的时期内古代各大文明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大繁荣。

2)前轴心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中国土著文化等。

3)轴心时代的意识:以理性反对神话

4)中国在此时代的理性化是人文实践的理性化,把反思对象转向了“人”自身,倾向于入世和人道的价值取向

二、对超越的向往

1)西方文化起源: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前者为之奠定理性认识基础,后者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2)公元前1750年希伯来人创立犹太教

3)在轴心时代,智者们开始创造新的宗教理想。

4)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称为基督教,“新约”创立。

5)基督教把人看做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灵魂归属于上帝,肉体归属于自身。

第二节多元与一元----宗教信念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一元神的上帝观念称为其价值的根基和支柱。

一、泛神论的多元信仰

1)表象上的信仰多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

2)古代信仰体系—万物有灵的自然神谱。

3)唐代以后的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天人体系。

二、一元神的上帝崇拜

1)经历了一个从多神信仰到一神崇拜的过程。

2)上帝是人类的尺度。

第三节逍遥与拯救——宗教体验

一、在世的解脱和欢乐

二、以爱感拯救罪感

1)根据《旧约》,上帝与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即“我”—“你”的关系

2)人类始祖在蛇的诱惑下吃了智慧果,于是人类有了智慧,也从此有了“原罪”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