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教案8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研读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二〕掌握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三〕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生死观,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生死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白板、QQ图片传输六、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教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年都会有很多网络热词产生,我今天就说一个词看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毁三观〞中的“三观〞是指哪三观?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人活世上,这三观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人大家对其进行过深刻地思考、探讨。
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X胡兰题词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大家想一想,他们说的这些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都有对生死的看法教师:对,今天我们通过《兰亭集序》的学习,来深入了解一下王羲之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2.课堂检测:文言基础知识测试〔三〕合作探究〔约2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任务一:《古文观止》一书辑录了古代优秀的散文,《兰亭集序》就位列其中,吴调侯评价这篇文章时说“通篇围绕死生二字……〞,我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表达生死二字了?〔教师提示古文观止说是“通篇〞,应考虑全文〕学生展示:1.第三段“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一二段说了“生〞的快乐——“信可乐也〞。
任务二:第三段说到生死问题的时候,作者说“岂不痛哉〞,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为何“痛〞?学生展示: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之悲。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8《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学习重难点】1、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王羲之(321-379),东晋大书法家。
字逸少,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善书法,被后世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二王,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关于“序”:“序”也作“叙”或称“引”、“前言/引言/序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或“后序”,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3.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预习检测】1、初读,规范字音。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全,都)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同“取”,取舍,爱好)③列坐其次(地方)④信可乐也(实在)⑤当其欣于所遇(高兴,欣喜)⑥向之所欣(过去)⑦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造化,自然)(注定)⑧不能喻之于怀(明白,理解)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虚无荒诞)⑩齐彭殇为妄作(把......看成平等)(荒诞的做法)⑵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兰亭集序一、教学内容:《兰亭集序》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解释文言词句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
2、结合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体会作者深沉感慨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珍惜人生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文意理解,情感体悟四、教学难点: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五、教学方法:阅读、合作、探究六、课型:新授课七、课时:1课时八、学习过程〔一〕导入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景观。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志趣高雅。
兰亭雅集便是其中的一次著名集会。
一群东晋名士在阳春三月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二〕学习目标展示〔三〕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癸丑会稽禊事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彭殇临文嗟悼〔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2、如果把全文分成两个局部,怎么划分?〔1、2段 \\3、4段〕3、你能从这两局部中快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三个字眼吗?〔“乐〞“痛〞“悲〞〕〔五〕文本解读1、第一、二段〔1〕小组合作,利用注释、语境、字典解释重点字的字义,口头翻译各句。
〔2〕强调其中重点——文化常识、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等。
〔3〕体会作者“乐〞的情感。
2、第三、四段〔1〕理解句意。
〔2〕体会作者的情感流动。
乐——人生短暂——面对生死之痛,千古同悲〔人生之短暂〕〔3〕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
东晋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乱。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命。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兰亭集序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
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三、文本研习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学目的】1.学问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把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力量目标:品尝文中精练美丽、朴实清爽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观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变化。
【教学方法】争辩法、讲授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代君王李世民,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对自己的儿子唐高宗提出要求,期望可以得到一件特殊的随葬品,这就是王羲之的有名行书作品《兰亭序帖卷》。
至此,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
此后,传世的《兰亭序帖卷》是曾经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打出幻灯片观赏《兰亭序帖卷》)。
请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因此后人称这幅作品为“天下第一行书”。
今日我们上完王氏的书法力作之后,在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王羲之的文学才华,一同学习这篇序文。
二、文学常识1.“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有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头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今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渐渐成熟,草书得到进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期”、“ 临”、“ 致”、“ 或”等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点,体会课文文采美。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写景状物的特点和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作为散文佳作,它也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
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作家和背景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他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表现出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被后世誉为书圣。
曾为秘书郎,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世称王右军。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指导朗读:正音:癸(guǐ)丑修楔(xì)事清流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趣(qŭ)舍万殊若合一契(qì)齐彭殇(shāng)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兰亭集序学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学案高中语文教案
【学案】
篇名:兰亭集序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2.兰亭晚会:东晋时期王羲之主持的文化聚会,是文人雅集的典范。
3.兰亭集序:王羲之为兰亭晚会撰写的序文,共有324字。
二、课文理解:
1.整体结构:兰亭集序可分为三段,分别是描绘兰亭晚会的场景、抒
发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表达对美的追求。
2.描写手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悲凉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场景的
瑰丽和时光的短暂。
3.主要思想:人生短暂如兰亭晚会,人应该珍惜时光,追求美的境界。
三、课堂活动:
1.活动一:课文导读
操作:
-向学生简要介绍王羲之和兰亭晚会的背景。
2.活动二:情感体验
操作:
-请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兰亭晚会的场景和文人雅集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模拟兰亭晚会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氛围和情感。
3.活动三:艺术赏析
目的:通过观赏相关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
操作:
-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等,与课文进行对照。
-学生自由欣赏这些作品,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整理学生的观点,形成一份艺术赏析报告,与他人分享。
1.《兰亭集序》与《岳阳楼记》的比较分析:对比两篇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言散文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参观兰亭景区:带领学生去兰亭景区,亲身感受其中的美景和文化氛围,进一步加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8 兰亭集序 王羲之导学案(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王羲之兰亭集序》3课时精品导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王羲之及其书法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
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
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 文章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8课兰亭集序王羲之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与审美:(1)把握作者情感;(2)鉴赏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激趣导入但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沉淀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蒙蔽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灵恢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的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一种祭礼)事也。
群贤毕.(全)至,少长咸.(都)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引申为高)竹,又有清流激湍..(排..(映衬、围绕)左右,引以为流觞.(酒杯)曲水,列坐..(流势很急的水),映带列而坐)其次.(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亦足以畅叙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第二段)是日..(自然..(和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这一天)也,天朗气清,惠风界的万物)之盛,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游目骋.(放开,敞开)怀,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
请概括段意: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境。
(第三段)夫.(助词,引起下文)人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相与..(一..(相交往),俯仰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一世。
或.(有的人)取诸..(胸怀抱负),悟言..(对..(从……中取得)怀抱面交谈。
“悟”,通“晤”,面对面)一室之内;或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身体、形体)之外。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兰亭集序》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探究案】
探究一:(活动)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语文二第3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1
《兰亭集序》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课前案【知识积累】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趣舍万殊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列坐其次(2)是日也(3)向之所欣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极视听之娱(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四、解释加点的词语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修竹:3.列坐其次:4.所以游目骋怀:5.极视听之娱:6.信可乐也: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趣舍万殊:10.欣于所遇:11.快然:12.曾不知老之将至:13.及其所之既倦: 14.感慨系之:15.向之所欣:16.以之兴怀:17.昔人兴感之由:18.临文嗟掉:19.喻之于怀:2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1.其致一也:五、一词多义之①所之既倦②以之兴怀③夫人之相与④极视听之娱①所以游目骋怀②或因寄所托③录其所述一①若令一契②其致一也③因知一死生为虚诞④一觞一咏夫①悲夫②夫人之相与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①死生亦大矣。
②欣于所遇课堂案一、翻译下列句子(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默写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2、此地有,;又有,,,列坐其次。
3、虽无,一觞一咏,亦.4、是日也,,,,,所以, ,信可乐也。
5、夫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6、虽,,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7、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况,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三、课外文段拓展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
父肃,魏廷尉卿。
[教案]第八课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王羲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章的字词。
2、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二)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文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2、正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生死观。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生死观。
(三)课时:三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1、检查导学案2、知识链接:⑴文体特点《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⑵作者作品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
现存张溥辑录的《王右军集》2卷。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⑶背景资料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我们可以按照文章段落的构成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并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鉴赏景物,体会情感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
首先要浏览全文,确定写景的语句,其次分析景物特征,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3.探明义理,把握意图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并不单纯是为写景,大多都会借写景或游历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寄寓明确的写作意图。
阅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体现义理或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也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想。
4.概括主旨,明确中心借助阅读分析,对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的思想进行概括。
第8课兰亭集序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
圣地会稽,诗文相遇;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
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羲之你,却用诗意书写自己。
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
你拿着毛笔,挥洒泼墨,传世的墨迹——《兰亭集序》,终于赋成,它也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王羲之(303~361),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
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
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其为官,他都辞谢。
初为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
集会上,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之后王羲之将诸位的诗作汇编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
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正是在这种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上看似处于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实则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和留恋。
这种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1.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文体。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
2.骈文“骈”在古代本为两马并驾之意,后来人们用“骈文”称在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新文体,也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
因其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它在声韵上,讲究韵律和谐;在修辞上,注意藻饰和用典。
3.岁在癸丑..癸丑:中国传统纪年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称“癸丑年”。
(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年法”。
(2)帝王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
4.修禊.(xì)事.也禊事:古代习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一种禊祭活动。
5.若合一契.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永和九年,岁在 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 贤 毕至, 少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小长 咸 集。
的大的都聚集在一起。
[ 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
癸丑(ɡuǐ chǒu):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
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音韵上的作用。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介词结构后置。
禊(xì):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贤、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咸:都,全。
层解 交代修禊事的时间、地点以及与会者。
此地有崇山 峻 岭, 茂 林 修 竹, 又有清流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湍, 映带 左右, 引 以激荡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把清流激湍为流觞 曲水, 列坐 其 次。
虽无 丝竹管弦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列坐在曲水之旁。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之盛, 一觞 一咏, 亦足 以 畅叙 幽 的盛况,可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深情。
内藏的感情。
⎣⎢⎡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动词,“辉映”。
带:动词,“围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之”代指“清流激湍”。
觞:酒杯。
次:旁边。
丝竹管弦:指代音乐。
盛:繁盛。
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即“喝点酒,作点诗”。
以:连词,用来。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层解 本层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
段解 本段描述了兰亭集宴的盛况。
然后点染出其优美的自然环境。
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妙处所。
是日也,天 朗 气 清, 惠风 和 畅。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让人感到舒适快意。
仰 观宇宙 之大, 俯 察品 类 之 盛, 所以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观察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游目骋怀, 足以 极 视听之 娱,纵展眼力,开畅胸怀,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信可 乐也。
实在快乐啊。
⎣⎢⎡ 是:代词,这。
惠风:和风。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骋:放开,敞开。
以:连词,用来。
⎦⎥⎤极:穷尽,极尽。
信:实在,确实。
段解 本段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
先用景物作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至极。
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
夫人之①相与,俯仰 一世。
或 取诸 怀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 因 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的人依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 所 托, 放浪 形 骸 之 外。
虽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虽然人们的人生趣舍 万 殊, 静 躁 不同, 当其欣 于取舍千差万别,安静与躁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所 遇, 暂得 于己, 快 然自足, 不知 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快乐和满足,竟不知道老之 将至;及 其所 之② 既 倦,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情 随 事 迁, 感慨 系之矣。
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会随着产生。
[ 夫:助词,引起下文。
①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取诸:从……取得。
诸,兼语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
悟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
悟,通“晤”,面对面。
因:介词,“依、随着”。
寄:寄托。
所托:指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
形骸:身体、形体。
趣舍:取舍。
趣,音qū, ⎦⎥⎤趋向,取向;舍,舍弃。
万殊:千差万别。
欣于所遇:“于所遇”为状语后置。
及:等,到。
②之:往、到达。
系:附着。
层解 本层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的问题。
作者联想到人有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美丽山水,尽情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
向 之 所 欣, 俯 仰之 间,已 为 陈 迹, 犹 不 能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已经变为旧迹,仍然不能不不 以之 兴 怀, 况 修 短 随 化,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生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 期 于尽!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云:“死生亦 大 矣。
”岂 不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怎能不痛哉!让人悲痛呢!⎣⎢⎡ 向:过去,以前。
为:成为。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之,代词,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形容词,]“长”,指“寿命长”。
化:指自然造化。
期:至、及。
尽:生命的结束。
层解 本层主要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悲痛之慨。
时光流逝,时过境迁,人不可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从而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段解 本段抒发人生感慨。
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时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留那美好的回忆,所以“死生亦大矣”。
每 览 昔人 兴 感 之 由, 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若 合 一 契, 未尝不临 文嗟 悼,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未曾不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叹息哀伤,不能喻之于怀。
固 知 一 死生 不能从心里明白。
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为 虚 诞, 齐 彭 殇 为 妄作。
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之视 今, 亦犹今之视 昔, 悲夫!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兴感:引发感慨。
契qì: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
临:面临。
悼:悲伤。
喻:明白。
于怀: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
固:本来。
一、齐: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
彭殇:指长寿和短命。
彭,即彭祖,传说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之:]与后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