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30
五、望舌
• 舌质:即舌体,舌 的肌肉脉络组织。
• 舌苔:舌面上附着 的苔状物,由胃气 熏蒸而成。
• 望舌注意事项:光 线;自然伸舌;顺 序:舌 尖→舌中→ 舌根→ 两侧; 舌苔 → 舌质。
• 注意辨别染苔。
31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肾 肝胆
舌边舌根 舌中舌尖脾 心肺32正常舌象
• 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淡红明润, 胖瘦适中,柔软 灵活;舌苔淡白 均匀,干湿适中, 不粘不腻,揩之 不去。
烦躁多言 • 虚证、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
默懒言 • 新病—声音重浊、嘶哑 • 久病—声音轻清、体弱
52
一、听声音
2.语言
•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 热扰心神
• 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 心气大伤,精神错乱
• 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 心气不足,痰气郁结
64
三、问疼痛
(2)疼痛部位
头痛
• 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 • 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 •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 •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 •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
65
三、问疼痛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 游走痛—风胜(行痹); •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 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 •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66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和食量 2.口渴和饮水 3.口味
67
五、问睡眠
失眠 实证:邪气内扰,气机失 调,痰热食滞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嗜睡
虚证:阳虚阴盛、气血不足 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

中医诊法

中医诊法

2. 望呕吐物 胃热则呕吐物稠浊酸臭;胃寒则 胃热则呕吐物稠浊酸臭; 吐物清稀无臭;食滞则呕吐酸腐;胃络伤见呕血; 吐物清稀无臭;食滞则呕吐酸腐;胃络伤见呕血;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3. 望大便 大便溏薄见于虚寒证;大便燥结见 大便溏薄见于虚寒证; 于实热证;便如羊粪为肠燥津枯; 于实热证;便如羊粪为肠燥津枯;便黄糜烂恶臭为 肠胃湿热;大便赤白相间为下痢;先便后血,血色 肠胃湿热;大便赤白相间为下痢;先便后血, 暗紫,称为远血,多为胃脘出血;先血后便, 暗紫,称为远血,多为胃脘出血;先血后便,血色 鲜红者,称为近血,病位在大肠与肛门, 鲜红者,称为近血,病位在大肠与肛门,多为肠道 脉络损伤。 脉络损伤。 4. 望小便 小便清澈而长为寒;赤涩短少为热; 小便清澈而长为寒;赤涩短少为热; 偶有砂石为石淋;浑浊如米泔为膏淋;小便见血色, 偶有砂石为石淋;浑浊如米泔为膏淋;小便见血色, 热涩刺痛为血淋。 热涩刺痛为血淋。
望诊
望诊,是医生凭借视觉对患者全身、 望诊,是医生凭借视觉对患者全身、 局部表现特别是舌象,以及分泌物、 局部表现特别是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 物等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物等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诊应在充 足的光线下进行,自然光线为佳。 足的光线下进行,自然光线为佳。 望诊需结合病情,有步骤、 望诊需结合病情,有步骤、有重点地 仔细观察,一般先诊察全身情况, 仔细观察,一般先诊察全身情况,再局部 望诊,进而望排泄物和望舌。此外, 望诊,进而望排泄物和望舌。此外,望诊 还需注意合参其它诊法。 还需注意合参其它诊法。
主热, 赤色 主热 赤色为血液充盈皮肤脉 络所致,血得热行,充盈脉络, 络所致,血得热行,充盈脉络,因此热证 多见赤色。但有虚实之分, 多见赤色。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常有满面 通红;虚证面赤多在久病后出现, 通红;虚证面赤多在久病后出现,多是阴 虚内热,虚火上炎,如午后两颧潮红。 虚内热,虚火上炎,如午后两颧潮红。 主脾虚、 脾胃气虚, 黄色 主脾虚、湿。脾胃气虚,生化 不足,肌肤失养,面色萎黄; 不足,肌肤失养,面色萎黄;或脾虚运化 失司,水湿失于宣化,面色黄胖; 失司,水湿失于宣化,面色黄胖;湿热蕴 结,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面目俱黄。 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面目俱黄。 黄疸色鲜明为湿热,亦称阳黄; 黄疸色鲜明为湿热,亦称阳黄;黄而晦暗

2中医学(四诊八纲)

2中医学(四诊八纲)
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舌 诊
舌 诊
• (1)望苔色 • 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四类。 • 白苔:主表证、寒证 • 黄苔:主热证,里证 • 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即称为
“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 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热炽津 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痰饮寒 湿内阻所致。
• 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目光、表情和动态
望神
• (一)得神:又称有神
表现:目光灵活,明亮有神;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意义:精气充盛,无病。 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
望神
(二)失神:又称无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表现:两目晦暗,目光无彩;
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精神萎靡,意识朦胧; 肌肉消瘦,体态异常。 意义:精气虚衰,病情重。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二节 四诊八纲
一、四诊
• 概述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 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证名 的诊断思维过程
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舌苔 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苔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下滴,称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
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 内盛,亦见于胃中有宿食
舌 诊
(二)闻诊

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合运用四诊信息,可以相互印证、补充,减少漏诊、误诊的可能性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指导临床治疗
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医生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 方案,包括选方用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02 四诊合参理论的基本概念
望诊
01
观察患者面色、形态、舌苔等外观表现
02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四诊信息进行客观化、标准化处理,使得四诊合 参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现代医学对中医四诊合参理论的认可,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 践指导。
四诊合参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医学中,四诊合参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 医临床各科,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收集患者的症状 、体征等信息,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方 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 应用
目 录
• 引言 • 四诊合参理论的基本概念 • 四诊合参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 四诊合参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 四诊合参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 • 提高四诊合参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阐述中医四诊合参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分析当前四诊合参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疾病的 起因、发展及演变过程。
注重主诉
关注患者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以此为线索 进行深入问诊。
善于倾听
耐心听取患者叙述,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症状分析
望诊
观察患者神色、形态、皮肤、舌象等,获取 疾病的外在表现信息。
闻诊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第八章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

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

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节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

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

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

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中医基础理论之四诊ppt

中医基础理论之四诊ppt

闻诊的方法与技巧
听声音
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包括语音、音量、音调等,来判断病情。例如,声音高亢 洪亮可能表示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可能表示虚证、寒证。
嗅气味
通过嗅闻患者的口气、排泄物、分泌物等,来判断病情。例如,口气腥臭可能表 示脾胃湿热,排泄物恶臭可能表示脏腑热毒炽盛。
闻诊的注意事项
医生应保持敏感度
闻诊需要医生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对异常声音和气味保 持高度敏感。医生应经常进行自我训练,提高自己的感知 能力。
综合考虑其他三诊
闻诊虽然重要,但仍然需要与其他三诊(望、问、切)相 结合,综合判断病情。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患者 的各种症状和体征,避免片面和误诊。
注意环境因素
闻诊时应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室内空气流通情况、外 界噪音等。医生应选择安静、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诊断, 以保证闻诊结果的准确性。
切诊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切诊时,医生需要注意手部清洁和温暖,以免对患者 造成不适。同时,医生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询问 患者的感觉,以便更准确地了解病情。
切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学 习和实践,提高切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医生还需要 结合其他三诊(望、闻、问)的结果,综合判断病情,以便 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状况。
望诊的定义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基本 方法,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 、气色、形态等外在表现,以推 断其内在的病理变化。
望诊的重要性
望诊是四诊中的第一诊,能够为 后续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和 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望诊的方法与技巧
01
02
03
望神态
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是 否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以及有无疲劳、紧张等异 常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八纲-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八纲-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四诊第七章八纲一.单项选择题1.得神的表现是 A 两目晦滞,目光乏神 B 面色少华,暗淡不荣C 两目晦暗,目无光形D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2.下列哪一项是神气不足的表现A 两目晦滞,目光乏神B 面色无华C 意识模糊D 骨枯肉脱3.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A 气虚证B 血虚证C 阳虚水泛D 血郁4.面色恍白虚浮,则属A 气虚证B 血虚证C 阳虚水泛D 阳虚证5.面色萎黄者多属A 阴寒内盛B 湿热为患C 脾虚湿蕴D 脾胃气虚6.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胸闷痛,则多为A 肝郁脾虚B 热闷心神C 心肾不交D 心阳不振,心血瘀阻7.皮肤粘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斑块,平铺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此为A 疹B 斑C 痈D 湿疹8.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此为A 疹B 斑C 疖D 湿疹9.正常的舌象是A淡红舌,薄白苔B淡白舌,薄白苔C红舌,薄黄苔D绛舌,薄黄苔10.心火亢盛可见A舌尖红,或有糜烂B舌边红C舌红,中间有黄厚苔D舌根红绛11. 阴虚火旺可见A舌红少苔少津B舌红苔黄燥C舌红,中间有黄厚苔D舌红苔黄腻12.恶寒重发热轻多见于 A 表热证 B 表寒证 C 里热证D 里寒证13.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有少气.自汗的是A 血虚发热B 气虚发热C 阴虚发热D 气郁发热14.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A 太阳病B 阳明经证C 阳明腑实证D 少阳病15.自汗多见于A 气虚证 B 阴虚证 C 阳盛实证 D 湿热证16.瘀血致痛的特点 A 胀痛 B 灼痛 C 刺痛 D 酸痛17.头两侧痛,则病在 A 太阳经 B 阳明经 C 少阳经 D 厥阴经18.有“胃气”的脉象,最突出特点是A和缓有力B节律整齐C不浮不沉D不滑不涩19.有“神气”的脉象,最突出的特点是A不浮不沉B和缓有力C从容有节,不徐不疾D尺脉有力,沉取不绝20.有根的脉象,最突出的特点是A不长不短B节律整齐C柔和有力D尺脉有力,沉取不绝21.病人风寒表实证可见脉象为A浮数脉B浮紧脉C浮缓脉D沉紧脉22.表热证可见脉象为A浮数脉B浮紧脉C浮缓脉D沉紧脉23.沉细数脉的主病是A肝郁气滞B寒凝血瘀C阴虚内热D脾虚湿盛24.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此脉象为A 浮脉B 沉脉C 洪脉D 滑脉25.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的脉象是A 濡脉B 细脉C 弱脉D 微脉26.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的脉象是A 洪脉B 大脉C 滑脉D 弦脉27.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象是 A 洪脉 B 大脉 C 滑脉 D 弦脉28.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的脉象是 A 弦脉 B 紧脉 C 滑脉D 细脉29. 在脉象上,促脉、结脉、代脉的共同点是A 脉来较缓B 脉来较数C 止有定数D 脉来有止30.区别表证与里证,最主要的是A 表证脉象浮,里证脉象沉B 表证为新病,里证为内伤久病C 表证较轻浅,里证较深重D 表证寒热并见,里证寒热独见31.“寒热”是A 辨病因的纲领B 辨正邪的纲领C 辨病位的纲领D 辨病性的纲领32. .阳证一般不出现于下列哪项A 心烦不宁B 淡白舌C 发热口苦D 脉数有力33. “实”的含义主要是指A 体质壮实B 正气旺盛C 阳邪中人D 邪气盛实34.“虚”的含义主要是指A 虚邪中人B 邪气不盛C 正气亏虚D 气血亏虚35.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A 虫积B 痰湿C 血瘀D 津液不足36.下述哪种情况多为虚证A 体质壮实B 病情激剧C 先天不足D 新起暴病37.“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是说明下述哪项A 虚实转化B 寒热转化C 虚实真假D 寒热真假38.月经两月一行的称A 居经B 激经C 并月D 避年39.舌红苔黄而干,主病:A 寒证 B 里热证 C 表热证 D 虚热证40. 脉细数,主病:A 表热证 B 热毒证 C 痰热证 D 虚热证二.多项选择题1.面色发赤所主的病证包括A 热证B 气虚证C 血瘀证D 湿证E 戴阳证2.面色发黄所主的病证包括A 失血证B 亡阳证C 脾虚证D 湿证E 疼痛证3.面色发白所主的病征A 惊风B 虚证C 寒证D 失血证E 气滞证4.面色发青所主的病证A 寒证B 惊风证C 血瘀证D 痛证E 失血证5.面色发黑所主的病征A 肾虚证B 寒证C 水饮证D 血瘀证E 气滞证6.面色发青与发黑所主的病征中相同的是A 寒证B 失血证C 血瘀证D 湿证E 肾虚证7.在疾病状态下,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A 虚证B 实证C 热证D 阴证E 寒证8.表现为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多属A 实证B 阳证C 虚证D 寒证E 热证9.滑脉多见于 A 痰饮 B 食滞 C 实热证 D 表证 E 妊娠10.涩脉多见于 A 气滞 B 血瘀 C 精亏本 D 痰食内停 E 血少11.细脉的主病有 A 虚证 B 湿证 C 宿食 D 痛证 E 阳热证三.填空:1.四诊合参是指将、、、四种诊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系统、准确地进行诊断。

教案名称:第四节 四诊与辨证

教案名称:第四节 四诊与辨证

教案名称:第四节四诊与辨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医诊断学》中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四诊和辨证。

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四诊的方法和适用范围,以及辨证的原则和步骤,同时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还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对中医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四诊和辨证的具体应用和临床意义,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和困惑。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和临床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四诊和辨证的方法对常见病症进行诊断和分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四诊和辨证的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果。

五、教学对象本节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还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后,他们将能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够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后续的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

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诊和辨证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同时,可以安排一些实验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的魅力。

八、教学准备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准备好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料、参考书籍等,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一、问寒热
• • • •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表证(表寒 表热) 里寒证(实寒 虚寒) 里热证(实热 虚热) 半表半里证
医学
61人民卫生出版 社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医学
9人民卫生出版 社
(二)望色 一、全身望诊
⒈ 常色
•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 终生不变的色泽。
医学
黄种人正常面色: 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10人民卫生出版

客色:
• 指受季节气候、生 活和工作环境、情 绪及运动等不同因 素影响所致气色的 短暂性改变,非疾 病所致。
医学
11人民卫生出版 社
五色诊(病色):根据面部五色
望、闻 问、切 获临床 信息
诊断 辨证
医学
4人民卫生出版 社
目 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医学
5人民卫生出版 社
第一节 望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 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 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医学
6人民卫生出版 社
一、全身望诊
(一)望神 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 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医学

十 问 歌
59人民卫生出版 社
一、问寒热
• 寒—恶寒和畏寒。 恶寒:自觉怕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

八纲【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八纲【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
(3)虚实真假
• 真虚假实证
例: 腹胀 腹满 腹痛 脉弦— 实证?
假实
伴 声(饭低时后气怯现甚,,)纳呆(面黄时,减舌淡)( 按苔白绵 之—绵 减虚作 )证痛?(无力)
真虚
病机:脾虚,运化功能减退 气机不畅
(真虚)
(假实)
(3)虚实真假
• 真实假虚证
例:神情默默 肢冷 泄泻 脉沉伏— 虚证?
假虚
4、虚实之间的关系
(1)虚实错杂
• 实证夹虚
例:•伤虚暑证夹实 如:•气虚虚实血并瘀重证 面大白热例形神、:体疲大臌消乏渴胀瘦力、,,汗面少出黄气,懒+ 神疲言疲乏+胸乏,胁力脉刺浮痛大,无舌力紫暗
伴腹胀大,腹壁青筋外露
(2)虚实转化
• 实证转虚 如 阳明热证 肝肾阴虚
壮•如虚热心证、气转大虚实汗、(大气渴不、行脉血洪,数血瘀身内体停消)瘦,胸五痹心 面白神疲,心烦悸热怔,忡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胸闷胸痛,痛如针刺,舌紫暗
相兼: 错杂: 转化: 真假:
一、表 里
1、概念: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病势深浅的 一对纲领。
适用范围及意义:外感病
病进
表证(轻、浅)
里证(深、重)
病退
2、比较
表证
里证
概念
六淫从口鼻、 皮毛而入之证
病邪深入于里之证
病位 外感病初期 外感病中后期、内伤病
病因 病机
邪客肌表 正邪相争
外邪入里、外邪直中 七情饮食伤
热邪、阴虚
病机四肢、形阳阳面体气气色受 亏、分遏 虚唇泌甲物 脏腑机二能便清冷舌减、退痰排泄物
阳热亢盛
全阴身虚面阳、亢目分、泌唇物 局部亢 舌进、皮排肤泄物
表现 冷、白、稀、迟 热、红、稠、数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

痰涕
痰涕腥臭多属热痰,痰 涕清稀无味多属寒痰。
大小便
大便酸臭多属肠热,小 便臊臭多属膀胱湿热。
分析呼吸、咳嗽声音
呼吸声
呼吸气粗多属热证,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咳嗽声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多属虚证;干咳无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咳嗽痰多色白多属风寒束肺或痰湿阻肺。
辅助诊断方法介绍
01
02
03
04
更加科学、准确。
现代临床应用价值
四诊合参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 具有重要价值,它是中医辨证 论治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四诊合参,医生可以对患 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四诊合参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 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提高人 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02
望诊技巧与要点
观察面色、神态、形态
强弱、姿态等,以判断病情。
辨识舌苔、舌质变化
舌苔观察
舌苔是舌面上的苔状物,可以反 映脏腑的寒热虚实和病邪的性质 。医生应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 、润燥等变化,以判断病情。
舌质观察
舌质是舌的本体,可以反映脏腑 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医生应观 察舌质的颜色、形态、胖瘦、裂 纹等变化,以判断病情。
发现皮肤异常表现
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时间、病 情变化等信息。
注意患者的言语表达
观察患者的语速、语调、音量等,以 判断其情绪状态和病情轻重。
询问病史
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以了解 疾病的诱因和可能的遗传因素。
辨识气味变化特征
口气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口 气酸腐多属食积,口气
腥臭多属痰热。
汗气
汗气腥膻多属湿热,汗 气酸臭多属风湿热。
触诊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地十单元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地十单元
3、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小便清长量多者,属虚寒证,多尿而口渴,多饮,消瘦,为消渴病。
产后恶露臭秽,多属湿热下注。
2、病室气味:气味从病体发展到充斥病室,说明病情重笃甚至脏腑败坏。病室有血腥味,多为病者患失血证;病室有腐臭气,多为病者患溃腐疮疡;病室有尸臭,多为病者脏腑衰败;病天之骄子有尿臊气,见于水肿病晚期;病室有烂苹果气味多为清渴病晚期。
细目三:问诊
要点一: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2)胸痛的临床意义:多为心肺病变。胸前“虚里”部位作痛,痛彻肩背内臂,病位在心;胸膺部位作痛,病位在肺。
3)胁痛的临床意义:多与肝胆及其经脉病变有关。因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阳以及悬饮所致。
4)脘痛的临床意义:寒、热、食积、气滞等原因,引起胃失和降导致胃脘疼痛。冷痛,得温则缓,多为寒证;灼痛,喜冷饮,多为热证。进食后痛势加剧者,多属实证;进食后疼痛缓解者,多属虚证。
4、呕吐:呕吐是指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临床常以呕吐的声音、吐势以及叶物的性状、气味等来判断寒热虚实。1)吐势较急,声音响亮,呕吐物或酸腐或苦,多为实热证;多因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2)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多为虚寒证;多因脾胃阳虚所致。
5、呃逆:属胃气上逆。根据呃声的长短,高低和间歇时间不同诊察疾病的寒热虚实。1)呃声高亢而短,音响有力的多属虚证,寒证。2)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为胃气衰败之危候。
润燥: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润苔提示津液未伤,常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或血瘀。滑苔是水湿内停的征象,常见于感觉脾阳不振,痰饮水湿内停。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或湿邪内阻津液不能上承,常见于热盛津伤,津液亏耗或阳虚气不化津。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为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说明病情好转。

中医基础理论之四诊

中医基础理论之四诊

( 1 )胖大舌:舌淡白而胖—脾肾阳虚、痰湿内盛。 胖大舌舌体边缘常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多属 脾虚湿盛;舌体胖大而深红——心脾热盛。 ( 2 )瘦薄舌:多为阴血不足,舌体不充之象。若瘦 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绛而干燥者——阴虚 火旺,津液耗伤。 ( 3 )老嫩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 苔色如何——实证。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 嫩,——虚证。
脉 诊
脉 诊
3. 正常脉象 正常脉基本脉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 沉,一息四至,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 常脉随年龄、性别、体重、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有
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秋季脉 稍浮,冬季脉稍沉;小儿脉象较数,老年人脉多弱;瘦人 脉多浮,胖人脉多沉;妇女脉象较男子濡软而略数;妇女 妊娠多见滑脉。当喝酒、运动、劳动以及情绪波动时,也 能引起脉象的变化,但其变化是暂时的,亦属正常脉象。
(二)望舌苔
1.望苔色:
主要观察苔色和苔质的异常变化, 可以判断病邪的浅深,疾病的轻重等变化。
(1)白苔:主表证、寒证。
(2)黄苔:主里证、热证。 (3)灰苔:主里热证、寒湿证。 (4)黑苔:主热极、主寒盛。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 段。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
2.望苔质:
(病情较轻;厚苔— —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饮食痰饮积滞。由 薄增厚——病进;由厚变薄——病退;舌苔由无渐 有——胃气恢复;舌苔突然消失——胃气已伤。
按诊包括按肌肤、手足、脘腹、腧穴等。
★ 重点内容:
脉 诊
1.部位
掌后桡动脉浅表部位。寸口诊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 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 (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分候的脏腑是: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命门)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 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痕。主病:阴 津亏损,血虚不润。
•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多与 胖大舌同现,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14
• (3)望舌态
• 强硬: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或中风先兆。
歪斜:中风或中风先兆。主因风痰或痰瘀阻滞。 短缩:常与萎软并见。主病情危重。可因寒凝 筋脉,气血虚衰,热盛津伤,风痰阻络。 吐弄:均为心脾有热。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 已绝。弄舌,动风先兆,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 2、小便
• (1)尿量增多:虚寒证、消渴病 • (2)尿量减少:热盛、汗吐下伤津、 肺脾肾 功能失常,气 化不利;
• • • • •
小便短赤而急迫,甚至癃闭,膀胱湿热; 尿道涩痛,湿热下注; 小便量多色清,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遗尿或余沥不尽,肾虚不固; 小便失禁,肾气不固、肾阳虚衰。
• (六)问睡眠
• 1、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表现。多 见于阴血不足,阳热亢盛;痰火食积,邪气干 扰。
• 2、嗜睡,多见于阳虚阴盛、痰湿内阻的病症 。若昏睡见于急性热病者,多属邪入心包、热 盛神昏。
• (七)问耳目 • 1、耳鸣、耳聋: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属 肝胆火盛,虚证多属肾虚精亏。 • 2、目眩: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气血 不足,目失所养。 • (八)问经带 • 1、月经:经期、经量、色质,行经腹痛等。 • 2、带下:量的多少,色质与气味。
23
• 4、呃逆与嗳气(噫):均为胃气上逆。依 临床表现,有虚实、寒热、积食、气郁的 不同。
• (二)、嗅气味 • 1、口气 • 2、排泄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 等。秽臭者多为热证,有腥味的多属寒, 奇臭者多为积食。
24
• 三、问诊 • (一)问寒热:询问有无怕冷或发热感。 “寒”有恶寒、畏寒之分;“热”,体温升 高,或体温不高,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 1、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外感表证。外邪性 质的不同,寒热有轻重之别。(1)恶寒重发 热轻为风寒表证;(2)发热重恶寒轻为风热 表证。 • 2、但寒不热:只感寒冷而不发热,里寒证特 征。寒邪致病,或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生。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望色:
色是各种色泽,它反映脏腑气血的外荣,也是疾病变化的表 现。色,通常为青、黄、红、白、黑五种;泽,是色的荣、
枯、明、暗等。色与泽心须等同重视,根据不同的色泽,可
以看出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察色须分辨常色与病 色。

常色:又分为主色和客色。但也有个体差异,有的人可
能肤色稍白或稍黑些,也为常色。应考虑到,人的肤色可随
受损;行时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为痰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
懒言,多为肺虚或肾气不足,坐时常以手抱头为头痛。

3)卧姿:卧时身重不能转侧,喜加衣被者,多为虚证、
寒证。坐卧不安烦躁,多为腹满胀痛。

4)站姿:站立不稳,多为眩晕,气血并走于上。不耐久
站,属气血阴虚。站立时双手护心或腹,多为心、腹痛。
黄色——主虚、湿证
• 萎黄——脾胃气虚 • 黄胖(虚浮)——脾虚湿蕴 • 黄疸:一身俱黄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阳黄(湿热证) 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证)
望舌与养生
病色主病
红(赤)色:主要见于热证(虚证、实热),有表 里虚实之分。面红、发热或微恶寒、不渴或 微汗、脉浮数的多为表热,可见于感染性疾 病的早期;面色较红、发热、口渴、多汗、 脉洪大的为里热,如兼有胡言乱语、便秘, 则为里实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机体反应较 强烈的阶段;如午后两颧发红、低热,则多 为阴虚火旺,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 结核等。面红目赤,不发热的,为肝火上逆。
赤色——主热证
• 满面通红——实热证 • 两颧潮红——阴虚证 • 面红如妆——假神(戴阳证)
望舌与养生
病色主病
黑色:主寒,主痛,主水气,主瘀血。 可见于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肾不纳气,瘀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精品共106页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精品共106页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精品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
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五、望舌
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
五、望舌
(2) 舌形 • 老舌:实证、热证 • 嫩舌:虚证、寒证
五、望舌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主要内容——望、闻、问、切
四诊的定义
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资料的基本 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 四种运 用医生感官诊察疾病的手段
四诊合参
从整体出发,灵活运用望、闻、问、切 四种诊法,详细收集各种临床资料,抓住 临床特征,结合疾病的本质,准确地诊断 疾病,预测预后。
1.望痰涎涕唾 2.望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清稀、腥味
寒证、虚证
黄稠、恶臭
实证、热证
四、望小儿指纹
•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 风关之内。
•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 浮沉三个方面。
• 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
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 轻重。
五、望舌
肺 心 肝
肾 脾
⒉ 病色 一、全身望诊
善色:明润光泽而 含蓄,表示病情 较轻,预后较好;
• 恶色:晦暗枯槁 而显露,表示病 情较重,预后欠 佳。
一、全身望诊
(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 剧。
•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 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 塞,呼吸不利。
瘀血久停所致。
一、全身望诊
(三)望形体
1.肥胖—痰湿体质 干瘦— 多火体质
2.浮肿 水肿证 臌胀证 3.瘦瘪 恶病质 疳积证
(四)望动态
1.动静 • 多动—多为阳
证,热证,实 证 • 少动—多为阴 证,寒证,虚 证
(四)望动态
2.咳喘 • 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 •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3.抽搐:主肝风内动 4.偏瘫:中风偏枯证 5.痿痹 • 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 • 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黑箱——(表象----本质)
望、闻 问、切 获临床 信息
诊断 辨证
目录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第一节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 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 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一、全身望诊
(一)望神 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
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阳黄:湿热证
阴黄:寒湿证
一、全身望诊
(4)白色:主虚、寒
• 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 • 面色晃白: 属阳虚 • 面色苍白: 亡 阳、脱血夺气或 阴寒内盛。
一、全身望诊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 面色淡暗: 肾阳虚 • 面黑干焦: 肾阴虚 • 眼眶周围色黑: 肾虚水饮或
寒湿带下。 •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多为
• 舌质:即舌体,舌 的肌肉脉络组织。
• 舌苔:舌面上附着 的苔状物,由胃气 熏蒸而成。
• 望舌注意事项:光 线;自然伸舌;顺 序:舌 尖→舌中→ 舌根→ 两侧; 舌苔 → 舌质。
• 注意辨别染苔。
肾 肝胆
脾胃 心肺
正常舌象
• 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淡红明润, 胖瘦适中,柔软 灵活;舌苔淡白 均匀,干湿适中, 不粘不腻,揩之 不去。
• 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 表现来判断病情。有得神、失 神、少神 、假神四种情况。
一、全身望诊

神有 的神
失 神

种少

情神


一、全身望诊
(二)望色
⒈ 常色
正常面色: 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 终生不变的色泽。
(二)望色一、全身望诊
⒈ 常色 •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
终生不变的色泽。
二、局部望诊
毛发 眼-神色态 鼻 口唇 齿龈 喉
头 面

躯干 皮肤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 头过大、头过小——先天不足。 • 口眼歪斜——中风 (二)望五官 • 眼、耳、鼻、口唇、齿龈、咽
喉 (三)望颈项躯体 • 瘿瘤——肝气郁结,气结痰凝 • 羸疬——痰凝或血瘀 • 项强——经气不利或热极生风 • 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 腹部深陷——久病虚弱,新病
五、望舌
病舌及主病
1. 舌质
• 舌色: 淡白、红、绛、紫
• 舌形: 老嫩、胖瘦、裂纹、齿痕
五、望舌
(1) 舌色
• 淡白:主虚证、寒证。
舌色淡白(气血不足证) 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 淡白而胖嫩(虚寒证)
五、望舌
红舌:主热证
• 舌红苔黄(实热证)
舌红少苔(虚热证)
五、望舌
绛舌: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胖舌:主虚、湿
• 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 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
• 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 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
• 舌赤肿胀而苔黄,乃热毒壅 盛,心脾有热;
瘦舌
五、望舌
舌瘦瘪淡红而嫩: 心脾 两虚 气血不足
舌瘦薄绛干: 热盛伤阴 阴虚火旺。
五、望舌 芒刺:主热证
• 舌尖—心火亢盛 • 舌中—胃肠热甚 • 舌边—肝胆火盛
黄种人正常面色: 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客色:
• 指受季节气候、生 活和工作环境、情 绪及运动等不同因 素影响所致气色的 短暂性改变,非疾 病所致。
五色诊(病色):根据面部五色
的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
青(属木):寒证、痛证、惊风、血瘀
赤 (属火):热证 黄(属土):湿证、虚证、黄疸
白(属金):虚证、寒证、失血 黑(属水):肾虚、水饮、血瘀
津脱 • 腹部青筋暴露——肝郁血瘀
二、局部望诊
(四)望皮肤 1.外形:水肿、鼓胀、皮肤干瘪枯槁、疳积、皮 肤甲错 2.斑: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手
消失后不脱皮。 3.疹: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
消失后脱皮。 4.痈毒疔疖:丹毒、湿毒、痈、疽、疔、疖
(五)望毛发
三、望排出物
•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 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 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
• 面色青黄(苍黄) 者,可见肝郁脾虚, 肝脉瘀阻。
• 小儿眉间、鼻柱、 唇周见青色,为小 儿惊风。
一、全身望诊
(2)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颧红赤(虚热证)
一、全身望诊
(3)黄:主脾虚、湿
• 萎黄:脾胃气虚 • 黄肿: 脾虚湿盛
五、望舌 齿印:主脾虚湿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