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句读》PPT课件
古书的句读

• (二)标点古书的原则 •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 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 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 符合情理。 符合情理。 • 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 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 象都和古代汉语符合。 象都和古代汉语符合。 •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二、 古文标点的原则
• (一)标点古书的要求: 标点古书的要求: • 第一是断句,弄清句子的起讫。 第一是断句,弄清句子的起讫。 • 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不该断的地方却 断开了, 断开了,或者错误的把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和另外 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 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 能正确的断句,不点破句子, 破了。能正确的断句,不点破句子,这是给古书 做标点的起码要求。 做标点的起码要求。 • 第二, 第二,在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 符号。 符号。
•
• (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李氏子蟠。 李氏子蟠 年十七。 皆通习之。 韩愈《师说》) 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 • (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的爱 好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 好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普遍地学 的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习)的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其实应该是: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 其实应该是: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通习的 是六艺经传。 是六艺经传。
古书的句读

古書的句讀古書一般是不斷句的,前人讀書要自己斷句。
斷句是讀書的前提,是一個最基本的功夫。
这给我们今人讀古書帶來了很多困難。
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古書標點的知識,並能給一定難度的古籍標點。
一、句讀1古人斷句的符號古人非常重視斷句。
《禮記·學記》中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
”高誘《淮南子·敘》曰:“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韓愈《師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足見古人對斷句的重視。
無論童叟初學,還是儒林解經,都把句讀訓練當作首要內容和重要訪求。
古人通常在一句話結束的地方,畫上一個圓圈或者畫一個豎勾“亅”(jué),這就是“句”。
而一句話語意未完,需要停頓的地方,在兩字中間點上一點(丶),這就是“讀”(逗)。
2古今斷句的區別古人斷句僅要求弄清一個句子從什麼地方開始,到什麼地方結束。
它不能指明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關係,更不能說明每一個句子所表達的語氣。
而現代的標點符號則不同,它不僅能將句子的起訖用適當的符號標出,而且能很好地揭示句子之間的層次關係(如複句),以及說明句子的語氣。
如感歎句用感嘆號,陳述句用句號,疑問句用問號等。
二、如何標點古文(一)標點古文的步驟1通讀全文,深入理解標點古文,切忌看一句斷一句,因為它缺少整體觀念,容易支離破碎。
一定要通讀全文幾遍,深入理解其內部關係,把握句子的形式,掌握重點詞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2斷句在全面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開始斷句。
先斷開,不必管用“句”還是用“讀”,更不必想用什麼符號。
先打草稿,以便修改。
3確定標點符號,細加斟酌仔細琢磨每句話的語氣,然後一一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二)標點古文的方法1細審文理、詞義斷句斷句首先要弄清詞義,在此基礎上弄清楚句義,然後段意,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把文章內容搞清楚,才有可能斷得正確。
反之,如果字、詞、句、段都搞不清楚,標點就很難正確了。
如:(P1、2)今有聲於此耳聽之必慊己聽之則使人聾必弗聽有色於此目視之必慊己視之則使人盲必弗視有味於此口食之則慊己食之則使人瘖必弗食(呂氏春秋)慊qiè,滿足;qiǎn,憾,恨。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
断句是读书的前提,是一个最基本的功夫。
这给我们今人读古书带来了很多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书标点的知识,并能给一定难度的古籍标点。
一、句读1古人断句的符号古人非常重视断句。
《礼记·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高诱《淮南子·叙》曰:“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足见古人对断句的重视。
无论童叟初学,还是儒林解经,都把句读训练当作首要内容和重要访求。
古人通常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画上一个圆圈或者画一个竖勾“亅”(jué),这就是“句”。
而一句话语意未完,需要停顿的地方,在两字中间点上一点(丶),这就是“读”(逗)。
2古今断句的区别古人断句仅要求弄清一个句子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它不能指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不能说明每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而现代的标点符号则不同,它不仅能将句子的起讫用适当的符号标出,而且能很好地揭示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复句),以及说明句子的语气。
如感叹句用感叹号,陈述句用句号,疑问句用问号等。
二、如何标点古文(一)标点古文的步骤1通读全文,深入理解标点古文,切忌看一句断一句,因为它缺少整体观念,容易支离破碎。
一定要通读全文几遍,深入理解其内部关系,把握句子的形式,掌握重点词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断句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开始断句。
先断开,不必管用“句”还是用“读”,更不必想用什么符号。
先打草稿,以便修改。
3确定标点符号,细加斟酌仔细琢磨每句话的语气,然后一一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二)标点古文的方法1细审文理、词义断句断句首先要弄清词义,在此基础上弄清楚句义,然后段意,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把文章内容搞清楚,才有可能断得正确。
反之,如果字、词、句、段都搞不清楚,标点就很难正确了。
如:(P1、2)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己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己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则慊己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吕氏春秋)慊qiè,满足;qiǎn,憾,恨。
古代汉语课件-第二十一讲古书的句读

▪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
2021/3/18
12
▪ 按照上面的标点来理解,“以其道高”是 原因,“居径山”是结果,连词“以”就管 到“道高”为止。
▪ 其实,“道高”和“居径山”两句之间怎 么会有因果关系呢?难道只有“道高”才能 “居径山”吗?可见,这种标点是不符合情理 的。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当是:
2021/3/18
7
▪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
▪ 标点以前,必须真正读懂原文,不能囫 囵吞枣,没有读懂就断句标点。要反复考虑 标点后的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是否都能讲得 通。如果有讲不通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因 为标点不正确。下面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 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 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
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021/3/18
6
▪ 正确地标点古书,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 语法以及古代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时 还需要一些古音韵的知识。这些都必须依靠 长年累月积累而成,这里不可能详细论述。
▪ 从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看,首先应该 做到标点后的字句字面上都能讲得通,其次 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 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 与古代汉语相符合。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 别举例加以说明。
▪ 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 文加标点的题目。
2021/3/18
4
▪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
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 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 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 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的句读》PPT课件

4、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江淹《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 之离霜。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 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 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 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吴汝纶《史记读本》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 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命名双声叠韵》》)
3、不明语法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史 记·六国年表》)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 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岂有常哉?”
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之无声,或 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 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 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 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吕氏 春秋·察传》
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杨树达:“句读之事视之若浅,而实则颇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一.句读与标点1.何谓“句读”?“句读”二字连出,起自汉代何休(129——182)《春秋公羊传解诂·叙》:“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
其势虽问,不得不广。
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
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湛然(711——782)第一次给“句读”下了明确的定义:“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以后学者们就一直使用这个定义。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颂咏,谓之读。
”(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20世纪20年代,学者金兆梓在《国文法之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读与句的分别,是语气未绝已绝的不同。
”这些都是从文章本身来给句读下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句读还不太一样。
我们所讲的句读,说的是“后人在读书时,给前人所著的文章断开句子”。
古人的书籍没有标点,古人著书也不断句,读者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
2.我国古代给文章断句的符号。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古人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在字旁打一“”。
《说文》:“,钩识也。
”大徐注音“居月切”。
今音“jué”,段玉裁《说文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为什么称作“句”呢?《说文》:“句,曲也。
从口,丩声。
”为“勾”之本字。
“勾”晚出,汉以前无其字,所书皆作“句”。
“”与“句”均有钩曲义,上古音又接近,于是“句”乃借为表示“”。
古书的句读

古書的句讀古書的句讀句讀、標點古文的方法、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古書一般是不斷句的,前人讀書需要自己斷句。
斷句是讀書的前提,是一項基本功。
一、句讀1、古人斷句的符號古人非常重視斷句的訓練,因為明辨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
假使斷句沒有錯誤,也就可以證明對古書有了初步的瞭解。
《禮記•學記》中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
”這就是說,每年都有人入學,(這裡指15歲入“大學”)隔一年就要考試,第一次考的是“離經辨志”,所謂“離經”,就是離析經理、句讀經典的能力。
高誘《淮南子•敘》曰:“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韓愈《師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無論童叟初學,還是儒林解經,都把句讀訓練當作首要內容。
古人通常在一句話結束的地方,畫上一個“〇”或者畫一個“√”(jué),這就是“句”。
《說文•?部》說:“√,鉤識也。
”段注曰:“鉤識者,用鉤表識基處也。
褚先生補《滑稽傳》:‘東方朔上書,凡用三千秦?。
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
二月乃盡。
’此非甲乙字。
乃正‘√’字也。
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卽此。
”而一句話語意未完,需要停頓的地方,在兩字中間加一个“丶”(zhǔ),這就是“讀”(逗)。
古书的句读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 鄉黨) 且夫天者氣邪體也(論衡· 談天)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禮記· 樂記)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 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夫王者有過異見於國不改災見草木不改災見於五 穀不改災至身(《論衡· 異虛》)
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的相关知识 二、古文标点的基本方法 三、造成标点错误的原因 四、标点实例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 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莾之中而進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吕氏春秋·察傳》
一、句读的相关知识
1、断句 2、句读 唐释湛然《法华文句记》:“凡经文语绝处 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毛晃《增韵》 “凡句绝则点于字之傍,读 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虞舜為父弟所害幾死再三有遇唐堯堯禪舜立為帝嘗 見害未有非立為帝未有是前時未到後則命時至也 (《論衡· 禍虛》) 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是道相天 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 (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試問嶺南 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浪》)
3.叹词:噫、嘻、吁、嗟乎、呜呼。独立成句。 4.利用押韵的韵脚断句。 5 .在对话中利用“曰”字断句。 6.找句子的主语。当动作的发出者不同时需断句。 7.利用一些连词的用法断句:“而”一般处于句中。 连词“以”因果分句时,往往出现在原因分句的开 头,也可出现在原因分句主语的后面。“故”往往 出现在结果分句的开头。“然则”、“至若”等常 置于句首。
(宋代翰林學士院有翰林學士等掌管起草制誥詔令,別的官到 翰林學士院沒有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前,叫做直院;翰林學士一 時闕員暫由別的官掌管文書,叫做權直。)
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5
——古书中记一人之言,为了表示
停顿或改变话题,往往中间加
一个“曰”字。
《礼记· 檀弓》:‚公瞿然失席曰: ‘是 寡人之过也。’曰,
‘寡人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6
• 意义
——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
(要“明制度”,包括天文、 地理、职官、风俗等)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7
﹡山阴公主,帝姊也 ……尝谓帝
——者、也、矣、乎、
焉、哉、耳、夫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6
2)古汉语的句型特点
·· ·也。 ·者·· 无乃·· ·乎?
何·· ·之有?
奈·· ·何? 岂·· ·哉?
不亦·· ·乎?
何以·· ·为? 以·· ·故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7 3)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上下文逻辑关系 ﹡《资治通鉴》:
‚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 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杜预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 为
陈氏。‛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2
4)古书介绍一个人物,通常在传首合称 其姓名,下文则只称其名,不称其姓。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 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 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 ‚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史记· 黥布传》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3
二、参考旧注பைடு நூலகம்
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 其 为 陈 氏 矣。‛ ——《左传· 昭公三年》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0
• 关于人名
1)《史记》等古书在人名前一般冠以官
衔或封号。
﹡《明史· 王锡衮传》:
‚欲楫还朝,锡衮调吏部尚书。李 曰宣下狱,遂掌部事。‛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1
古书句读

書
•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句讀,《禮記〃學記》記 載說:“一年視離經辨志。” “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 也。”孔穎達疏:“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 斷絕也。” • 東漢高誘在《淮南子敘》中說:“自誘之少, 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 書而習其句讀者。”
• 古諺說:“學識何如觀點書。”
1.參考特定詞語
書
常用在句首的詞類如:人名、事物名、 人稱代詞、連詞、語氣詞等。 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 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可 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 助断句
書
修辭手段中的互文、對偶、排比
等,詩歌、散文、駢文的不同特 點,語言文化常識等,都可以借
助參考。
Hale Waihona Puke 書1. 語句能夠講通,不點破。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史 記·項羽本紀》) 標點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 又不成。 標點二: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 又不成。
書
興元中有僧曰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 謂之徑山長者(《唐語林》,卷一)
書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 》)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 爛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 老弱(《许行》)
書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見紅蘭之
受露望青楸之離霜(江淹《別賦》)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 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舉事亦然為其後可複者也則事寡敗 矣。( 《韓非子·說林下》)
古书句读课件

总之,正确的断句标点, 总之,正确的断句标点,这是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的重 要基本功. 要基本功. 它要求我们具有广泛的知识,除了重视文字,词汇,语 它要求我们具有广泛的知识,除了重视文字,词汇, 法的学习外,还要具备文史哲等多方面的学问, 法的学习外,还要具备文史哲等多方面的学问,也要注意 识别书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篇名等专有名词. 识别书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篇名等专有名词. 此外,就是多读,多查,多练习,不要硬断,谨防读破. 此外,就是多读,多查,多练习,不要硬断,谨防读破. 只要我们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自然水到渠成, 只要我们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自然水到渠成,就比较顺利 的断句标点了. 的断句标点了.
2,借助表言动词"问,云,曰"断句标点 借助表言动词" 古汉语中, 是表示对话关系的动词, 古汉语中,"问,云,曰"是表示对话关系的动词,在一 般情况下,都要在它们的后面点断. 般情况下,都要在它们的后面点断.但如果不表示对话关 而只是一种客观的表述,就不能点断. 系,而只是一种客观的表述,就不能点断.
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 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 语气词: 且夫,若夫,今夫,故夫), ),盖 语气词:夫(且夫,若夫,今夫,故夫),盖,唯(维,惟). 连词: 即使, 连词:苟,即,使,若,即使,向使 如果在文中遇到这些词,一般要在他们的前面断句. 如果在文中遇到这些词,一般要在他们的前面断句. 注意:"夫"字,它既可以作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又可以作句 注意: 它既可以作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又可以作句 ), 尾感叹词. 尾感叹词.如: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 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 ),耶 也,矣,焉,尔,耳,哉,乎,与(欤),耶,而已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
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_图文

《汉书·刘歆传》:《古文尚书》乃“天汉之后 ,孔安国献之。”其实,“天汉”是汉武帝年号
,此时孔安国已经死了,说他献书就不是事实 ,除非他的鬼魂还在。荀悦《汉纪·成帝纪》: “孔安国家献之。”原文脱“家”字 《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俞樾《群经平议》认为“寡”“贫”二字乃错 简所致,应互换。
五、古书注解的内容 1.注释字词句章指; 2.注释典故; 3.说明语法修辞; 4.增补史实; 5.阐明哲理。
35
1.注释字词句章指 (1) 释词 毛传:“贯,事也。”郑笺:“硕,大也。” 何晏《论语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下引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 子也。” (2)串讲 郑笺“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曰“我事女三岁矣 ,曾无教令恩德来眷顾我?”从中可看出释词, 串讲中也有释词。
30
徐:指徐邈。著 《毛诗音》,已 失传。用一个汉 字注音,叫直音 。简单然而落后 。并非每个汉字 都有同音字,且 所注之字比被注 音者更难认的情 况难免。
31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貫事也箋云碩大也大鼠大鼠者斥 其君也女無複食我黍疾其稅斂之 多也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 來顧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 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貫古亂反徐 音官複扶又反稅始銳反比毗志反
17
《诗经》
经传
笺
毛亨传 郑玄笺
疏
孔颖达疏
集解
朱熹集注
今人注译
余冠英译注
18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略等于“叫做”。 被释词置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楚辞 章句》:“害贤为嫉,害色为妒。”(嫉才妒妇 )
古书的句读——上课版1

2、句读符号
•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或句末的停顿《说文》: “钩识也。” • 〇 用于句末的停顿。
• 二、 标点符号和句读之间的差别 • 第一,古人所说的“句”和“读”,其含义广泛, 不同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 古代的“句”,指一句话完了的停顿,这句话可 以是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也可以是疑问句、 感叹句。因此,如果用今天的标点符号表示,既 可能用句号,也可能用问号、感叹号,等等。 • 同样,古代的“读”,指句中的停顿,如果用今 天的标点符号表示,既可能用逗号,也可能用顿 号、分号,等等。
•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 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62 1962 年版《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
练习
•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 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 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 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 郦生(《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版)
•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 版)
•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 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 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 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一、古人的句读实践
•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 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 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 方叫做“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人的句读实践
1、何为“句读”?
“句读”一词最早出于东汉 何休《公羊传解诂· 序》。
句读的别称:句投、句断、
句度、句逗等。
十 年 春 、 齐 师 伐 我〇
し
十 年 春 、 齐 师 伐 我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二、句读失误的原因
一)语言文字知识局限误读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选》,王伯祥主编,第1页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
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 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 言他。”
练习: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於子夏氏子夏曰圣 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与及也) 《礼记•檀弓上篇》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 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 何观焉?”
下)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 废退。
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
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 《资治通鉴》P4229,中华书局1956年版
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者, 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 二。 贾谊《过秦论》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 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 而王岂是乎 (晴)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 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吴汝纶《史记读本》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 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二)因古文化知识局限而误读
“慧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秦始皇本 纪》 “慧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记会注考证》
慧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癸丑,以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844页
癸丑,以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
《历代职官表》引《山堂考索》:“凡他官入 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 之权直。”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 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 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2、不识语音而误断
钱竹汀宫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叠 韵,与夷犁、来涛涂、弥明、弥牟、灭明、 由余、徐 姚,皆双声也。”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 二。 贾谊《过秦论》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1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连词经常起联接词组 和分句的作用,句尾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叹词一般单用,代词常 在句末。
有些凝固结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 “然则”、“虽然”、“然而”等,中间是不能断开的;有些凝固 结构,如“不亦……
B 句尾词____ 也、邪、欤、与、乎、哉、焉、
耳、矣、兮、也夫、己焉哉、矣
哉、云尔、己乎(语气词)。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 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 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句读”或断句),逐渐缩小范围。
第三步,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认真推敲每个词的含义
和可能的用法,并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和句式的特点,确定 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最后,再根据语意、语气等情况,在断句的地方,加上 相应的标点符号。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
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
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
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 舒之言也。(《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 之言也。
4、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江淹《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 之离霜。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 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 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后汉书· 班昭传》:“《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
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礼记· 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
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 ,谓别
使章句断绝也。”
其心意所趣乡也。”孔颖达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
高诱《淮南子· 叙》曰:“自诱之少,从故侍 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苏轼《喜雨亭记》:“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
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
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
其示不忘一也。”
5、 注意两个相同词语的连用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
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 应当从中间断开。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孙武既死,后百 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juàn)之间,膑亦孙 武之后世子孙也。……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 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 善而客待之。”又如: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 之。(《左传》)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
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146,中华书局1956年版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 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 史阁部书》) 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乎”、“无乃……乎”、“何以……为”等,
是单句形式,必须根据情况断开。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 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岂有常哉?”
古文标点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 泰伯第八》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
鲁迅《“题未定”草(六)》:“标点古文,不但使 应试的学生为难,也往往害得有名的学者出丑。”
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 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 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故坐废退。(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
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之无声,或
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
A、 句首词___ 盖、夫、且夫;(语气词) 是时、昔夫、曩者、日者、现己、既而、 向者、俄而、方今、乃今(时间副词) 岂唯、然且、然则、故夫、大抵、得无、 何为、何以、何乃、未尝、无乃(复音虚 词) 请、窃、忝;(谦敬副词)
(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史 记· 六国年表》) 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 ),等等。
、 〈 〉)、专名号
3、 标点符号和句读之间的差别
第一,古人所说的“句”和“读”,其含义广泛,不同于 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第二,古代的句读一般只用两种符号:“。”和“、” 。
现代的标点符号体系完备,符号众多(将近二十个)。两者
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句读只起断句的作用,只表停顿,它既不能表示句 子的各种语气,也不能表示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
《丛书集成》断句:“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
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
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 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
四、怎样标点古文
首先要仔细阅读,基本上读懂其意思。
标点古文的操作步骤是: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
然后,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虚词、对话等),把容易
句和读的区别:语气绝为句, 半绝为读。
2、句读符号
ヽ 《说文》:“有所绝 止而识之也。”
し
〇
《说文》:“钩 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