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师德为先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
德育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德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本文将就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作一探讨。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古训有言:“立身行世,立德树人。
”这句话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即为人首立品德,培育人才关注人的德育。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格修养,孔子提倡“修己以安人”,程颢程颐主张“格物致知”,都是在强调德育以培养人才。
在孔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尊重并推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的传统和优良品质。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当代社会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
当前,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加速度不断加快,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碎片化,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更加重要和紧迫,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
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需要。
只有通过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推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和能力,而道德品质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在现代社会,人才的综合素质已成为评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标准。
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他素质的根基和保障。
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再高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也难以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建立健全的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体系,对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内在要求。
要想实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
学校要制定并坚持贯彻落实德育工作方针,使德育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
立德树人师德重要
立德树人师德重要立德树人,师德重要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的核心理念,而作为教师的师德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作为社会的灵魂工程师和人类灵魂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
因此,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弘扬崇高的师德风尚,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职责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教师应该发挥道德引领作用,以自身的榜样和行为规范学生。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善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辨善恶;其次,教师要注重校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支持。
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还要注重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的提升。
师德的核心是爱生之心,爱生之心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并关心他们的成长,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教师要善于沟通与协作,在处理师生关系和与家长、同事之间的交往中,要以诚信、公正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另外,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教育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又要有深厚的学科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育事业是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事业,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师德情操。
教师要坚守教育教学的原则,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以功利心和成绩至上的思想来衡量学生,不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学生的利益。
教师要坚持为人师表,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
总之,立德树人、师德重要。
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和推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通过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格和人生价值观。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这是一句在中国教育界广为流传的口号,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德育为先”,则是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这一思想为教育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思想是对教育目标的重要诠释。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或者追求技能。
立德树人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相长”、“以德立身”、“教无定法”等,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持续推进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改革,意味着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逐步形成对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德育基础,才能实现全面的人的发展。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思想是对教育方法的具体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在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
要通过教育活动中的言传身教、模范引领、真情关怀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首先成为学生的榜样,自觉修身养德,做学生良好的道德榜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
还需要通过学校的课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多方面途径,全面渗透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德育的全方位熏陶。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思想是对教育体制的根本要求。
要想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通过完善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创造出有利于德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使道德品质成为学生在学校考核中的重要依据。
要加强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德育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从源头上确保德育教育的落实。
要推进课程改革,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类学科教学之中,使道德教育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思想是对整个社会的教育责任的要求。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进行深入的探讨。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立德就是要以道德品质为重,树人就是要培养独立、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一直是教育的核心。
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提倡到教育改革的前沿,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需要。
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德育是全面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有人说,一个人的品行可以决定他的一生,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在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的背后,往往可以追溯到人们的道德品质上。
乃至有人认为,德育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技能要求转向了全面素质的要求,这也为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提供了更多的论据。
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更高要求。
教育工作是一项灌输知识、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是一个责任重大的工作。
而要实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目标,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更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以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学生。
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技巧,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得到道德修养。
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师德,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人生发展,从而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在实践层面,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这一理念,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简单地进行道德灌输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国家师德师风文件内容
国家师德师风文件内容国家师德师风文件是指《全国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和《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选编》等文件,对于中国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件包含以下内容:一、立德树人,师德师风为先国家师德师风文件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师德师风为先,注重个人内在修养和自我约束,让学生感受到师德的力量。
同时,国家师德师风文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书育人中强化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卫生健康教育。
通过这些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要求教育工作者遵纪守法国家师德师风文件强调了教育工作与法律法规的关系,要求教育工作者保持清正廉明的品德,严守法律纪律。
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处理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不参与不良行为,杜绝以权谋私、违背职业规范的行为。
此外,国家师德师风文件还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支持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遵循职业道德,还要提高其专业素养。
其中,包括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
教育工作者应该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此外,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职业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专业更新,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倡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国家师德师风文件鼓励教育工作者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
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以及公平、公正、和谐、和睦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同时,国家师德师风文件还强调了师生之间性别平等和反对校园暴力等方面的要求。
以上就是国家师德师风文件的主要内容。
它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工作指导,还规范了教育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将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秀的教育体系。
人民时评: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面对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广大教师引以为鉴,明确行为规范,坚守行为底线,加强自我修养,自觉追求高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
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前不久,教育部公开曝光4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
这样的举措,映照着维护师德师风的坚定决心。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勤勉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学生的衷心爱戴和全社会的广泛尊敬。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眼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给人以极大影响。
特别是对年龄幼小、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而言,常常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进而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常常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相信自己“一定行”,从而主动学习甚至改变人生轨迹。
反之,老师的一句伤害、一次打击,或者老师在某方面的不检点,则可能给孩子带来深重而长远的负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
对于教师而言,即便学术水平再高、教学能力再强,如果师德师风不好,就不能算合格老师。
因此,面对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广大教师应引以为鉴,明确行为规范,坚守行为底线,加强自我修养,自觉追求高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同时这也启示有关部门,在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一切环节,都要突出师德把关,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
“师者,人之模范也。
”若要育人,先要律己。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合格的老师必须首先在道德上率先垂范。
作为教师,如果身在课堂却心在商场或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出现偏差,如何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呢?去年底,教育部印发三个“十项准则”,立足新时代,分别对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行为作出明确规定,明晰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一等奖师德演讲稿40篇(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师德的话题。
在此,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深知师德的重要性。
在此,我以《立德树人,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为题,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
一、立德树人,师德为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赞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塑造人格的重要使命。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育工作的基石。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师德,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1. 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标,是前进的动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本职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有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高尚情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有扎实学识扎实的学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
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教学能手。
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4. 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教师的灵魂。
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家庭背景,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努力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立德树人 师德为先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德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坚持师德为先,重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承担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实现“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专业素养之灵魂。
师的思想道德状况、知识水平、能力素养、行为方式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必须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从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事业需要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师德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以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时有发生;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的情况仍然存在;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败坏教育声誉;在教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或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损害教师形象;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在社会产生恶劣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新时期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
2.1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师德为先 立德树人 培养道德情操
师德为先立德树人培养道德情操教师是社会的灵魂工程师,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作为教师,师德是最基本的要求,立德树人是最高的使命。
本文将从教师师德建设和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1. 师德建设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首先注重自身的师德建设。
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对学生成为良好的榜样。
首先,教师应具备专业素养。
他们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因材施教。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加教育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他们要恪守教育法律法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
不得实施体罚、变相索贿等不良行为,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另外,教师还应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
他们要热爱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
同时,教师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2. 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
他们要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例如,在处理纠纷时,教师要讲究公正和善良,教会学生勇敢面对问题、以和为贵。
其次,教师要注重教育引导。
通过讲述优秀人物的故事、展示道德行为的影视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同时,教师还应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另外,教师要注重评价机制。
他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定期的班级评议、个人谈心等方式,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总结起来,教师师德为先,立德树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是教师们的使命所在。
他们要注重自身的师德建设,做到职业操守、专业素养和爱岗敬业。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和评价机制等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老师像一个个辛勤的园丁,学生像一株株生长的树苗。
树苗需要园丁辛勤浇水、施肥、治虫、修剪,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千千万万园丁的一分子,一直以来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时刻提醒自己正人先正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使他们立志成才、修身立德。
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使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充满生机的教育,让他们用自己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坚信“投之以桃,抱之以李”的真谛;坚信自信、自强定能战胜困难的信念,时时刻刻做自己生命航船的主人。
一、育人为先,修身立德。
记得在上师范时,教学楼上“教书育人”四个大字仍历历在目,老师告诉我们教书要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同时要想育人,教者必以正。
因此,每当开学初,我就会跟学生讲:进入新的学期,老师希望大家先学会如何做人,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等。
之后我会把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尊重父母、长辈,如何在学校里学习等等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掐指一算,自己站在三尺讲台上已有20多个年头了,在这20多个春秋里,每一个孩子都认真听着我的故事。
正是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在成长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曾与出来参加工作的孩子交谈,他们说:“老师,您课堂上讲的出门、回家必与家长打招呼这一习惯改变了我,使父母对我另眼相看,才使得我有今天的成就。
”“老师,在课堂上您让我们讨论时,您给我肯定的眼神一直激励着我。
”……每每至此,我欣喜地感受到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作为教师要做他们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他们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他们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他们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引领他们立志成才、修身立德。
二、投之以桃,抱之以李。
生活就像山谷里的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强大自己,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自己失去的,相反,即使是一点小小的爱心行为,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把爱洒向生活周围的人,就能把快乐留给自己。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秉持的宗旨与理念。
在当今社会,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各种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持续不断地深化和推进德育工作。
何谓立德树人?立德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人是指培养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目标,更是一种教育方式。
而德育则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
德育为先,意味着德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
很多人常说“德育决定一切”,这句话一直在教育界深受认同。
因为只有德育良好,学生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才能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德育工作,让立德树人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呢?要重视德育的地位。
德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灌输一些道德知识,更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家长、社会都应该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人格作为首要任务。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将德育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培养的格局。
要注重示范引领。
教师是学生品德的榜样,家长是孩子道德观念的启蒙者,社会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参照系。
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各界都应当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示范引领学生正确的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
要注重教育方式。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灌输式的道德讲授,更要注重以身作则,渗透式的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要注重评价机制。
德育工作的成效是需要评价的,而评价的指标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高低,更要包括学生的品德表现。
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机制,为德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
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其次,它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又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
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言传身教,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被视为社会的典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师爱”,一是教师对自身事业的爱;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师爱必然表现为“师风”。
所谓师风,即教育作风。
教育民主作风的基本原则是承认师生人格平等,强调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为此,要善于与学生作学术思想的平等切磋,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吸取学生的有益思想;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虚心向学生的长处学习;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熟悉学生心理,学会用“心”与学生作平等对话,以达到师生的彼此真情理解。
这是育人的根本保证和基本途径。
师德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体现。
教师的崇高人格首先体现为爱岗敬业的崇高思想境界。
爱岗敬业首先是一种奉献社会、奉献人生的执著信念;其次是一种刻苦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顽强精神;又是一种勤奋务实、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各位老师、同志们:师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拥有一个无私奉献的教师,是学生的幸福;拥有一支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光荣。
为了更好的让师德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师德内涵在工作行动中加以落实升华。
加强师德修炼,看似很难,实则很简单,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做,愿不愿去践行。
只要你持之以恒去做。
师德的修炼,或许通过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可以达到一定的“修炼”效果,有一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它说明了人们最崇尚知识高的人,最尊敬有德行的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
既然老师是为人师表的人,就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美好形象去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首先就要立好德。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这个层面讲,老师也应该与众不同。
而这与众不同的东西,就是他人所没有的师德。
为了“传道”,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颗责任心。
有爱就有一切,就懂得责任的重大,就可传“真”道。
为了“授业”,我们要有一颗恒心,一颗事业心。
只有安心工作,任劳任怨,才能教给学生真本领。
为了“解惑”,我们还要有一颗耐心,一颗宽容心。
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们要真心帮助,耐心引导,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
今天我想就我校开展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谈三点意见。
一、全体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师德?所谓师德,就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为什么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四点希望”,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总要求。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
立德树人 师德为先
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立德与树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只有培养出全面素质的人才,才能为 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教育实践中,立德与树人应该紧密结合。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同时注 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同时,教育者也应该以全面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总之,"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它强调的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 学生品德,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始终坚 持这一理念,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立德树人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 品德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符合教育的 本质,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
立德教育强调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培养。这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善良 、勇敢、公正等;同时也包括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等 。立德教育还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社会规范,遵守社会公德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立德树人 师德为先
树人
"树人"二字,源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这里,"树人"指的是培养人才。在教育领域,"树人"是教 育的根本目标,它要求教育者以全面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第一篇: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
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
宋代理学家杨时曾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 如何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呢?首先,改变教育观念。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帮助青年大学生把准人生方向,把握时代脉搏,踏准时代节拍。
高校是我国整体教育序列的最后一环,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
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改变原有教育方式。
立德树人,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激活学生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反转课堂”,变被动为主动,由“你教我学”“你讲我听”改为“我要学习”“我学你帮”。
课后鼓励学生自主组织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发挥自身作用,提高学生成就感。
培养学生自省、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品德,外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
在课堂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运用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通过个性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采取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办法,把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讲透彻,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次,更新教育载体。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阴海南省万宁市第二中学许燕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树人必先立师德,立师德,才能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对师德师风建设要常抓常新,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任务和使命。
在学生心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灵泉、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正人先正己,树人必先立德,为此教师应率先垂范: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
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肩负着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是要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修身,树立高尚师德形象,为学生成长起潜移默化作用。
三是要夯实专业学识,提高教育能力。
教师应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仅要有胜任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结合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教好书、育好人;四要常怀仁爱之心。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充满爱心和信任,应将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尊重学生。
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校,响应国家“依法治国”理念,依法规来管理学校,保障教育教学进入正常轨道,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以德治校,即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培养师生的道德觉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提高师生的道德品质。
以德治校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作用和辐射源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落实以德治国。
依法治校是前提,以德治校是重点。
教师是以德治校的主体,师德是崇高的职业道德。
现在有些教师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缺乏敬业乐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忽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以高尚人格和道德魅力在学生中起到道德示范的作用,是以德治校的重中之重。
师德为先 立德树人
师德为先立德树人在很早以前,人们就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
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
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的是育“人”。
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是的。
如果每一位教师除了外面的形象美,更拥有良好的师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优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感染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学生,那我们的学生将沐浴在师德无限魅力的阳光雨露中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由此可见,为人师表必须把“德”摆在第一位,要想培养出有德行的人才,关键在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师德为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师德为先、立德树人呢?我认为:一、工作上让爱心处处闪光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是需要付出心血的。
特别是小学的基础教育。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智力还未开发,老师就成为学生思想上重要的启蒙人,只要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就一定会使他们逐渐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一句话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有些学生因为老师的一番“气话”而跳楼自杀或离家出走;有些学生也因为老师的一个善意的眼神而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言语、我们的眼神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当面对一群刚刚才满六岁的孩子时,我们有什么理由去伤害这些纯洁的心灵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歧视这些天真的孩子呢?让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为尊重是爱的最高境界。
(二)教师对学生要宽容。
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篇叶子,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面对学生们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学会宽容、豁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德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坚持师德为先,重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承担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实现“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专业素养之灵魂。
师的思想道德状况、知识水平、能力素养、行为方式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必须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从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事业需要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师德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以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时有发生;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的情况仍然存在;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败坏教育声誉;在教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或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损害教师形象;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在社会产生恶劣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新时期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
2.1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教师履行公民道德,行为世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要求教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用教育
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做法律法规禁止的事情。
2.2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爱和责任是师德规范的核心,没有爱和责任就不可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不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教师应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把个人的专业发展融入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的进程之中,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轨迹之中。
2.3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教育是爱心奉献的职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
2.4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5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国家之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之兴衰,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表是教育之魂。
教师要做学生为人处事的表率,关心集体,尊重同事,宽厚平和,团结协作;教师要自尊自爱,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2.6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要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学为人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实现伟大祖国复兴之梦的新型人才。
3 创新师德建设,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师德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坚持师德为先,要求创新师德建设理念,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师德建设理念,最重要的是让师德建设回归人性。
师德建设回归人性,要树立辩证的义利观,充分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要让讲师德的教师受到尊敬和得到回报。
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颁发《公民道德
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1]落实在师德建设上,就是摈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迂阔理念,树立道德也要讲功利的理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为道德建设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提高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道德建设也要讲功利,是中华民族道德建设实践的成功历史经验。
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警世名言,到为传统美德提供正能量的千百年来为人们认可的道德案例,随手拈来都是尊重天理人性倡导人生价值实现和获得福报的经典。
即使是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如果离开了“天降大任”的人生价值实现和事业成功的回报,“动心忍性”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师德建设回归人性,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落实在行动上,要求密切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
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实质是创造和维护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让教师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让教师在在喧嚣的花花世界不迷失自己,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却能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坚持自己的生活信条,最关键的是教师能否体验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
这种体验首先来自教师的价值观,也来自社会提供尊师重教文化氛围和物质待遇。
无米之炊和画饼充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害,切实关心教师的合法权益,为教师提供有尊严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才是教师自尊自爱、提升师德修养的物质保证。
密切联系教师工作和生活是实际,是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的基本路径。
之所以强调师德回归人性和讲功利,是因为在师德建设中不必追求远离教师工作生活实际的所谓高尚,而是从人性出发,用平常心和爱心,把师德建设工作落实到教师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把师德建设的抽象要求转化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平凡小事和行为方式,把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追求。
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的每一件小事,就是爱岗敬业;在与学生交往中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热爱学生;勤勤恳恳的踏实工作,自尊自爱,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为学生发展提供正能量,就是为人师表。
只有把师德规范落实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把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活联系,才能使师德建设工作接地气,入脑入心,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第一版.人民日报,2001.10
2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