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问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把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重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普通特点。

2、通过鉴赏《离骚》中的柔美语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2、品尝、鉴赏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日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受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缘由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殊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善于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他对内常常和怀王一起研究国家事件,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十分相信他。

当初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采取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见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离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了解《离骚》语言特点,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了解屈原“香草”“美人”传统。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师背写出《离骚》开头的部分内容,引出屈原。

帝高言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此内容既涉及屈原的出身,也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二、介绍屈原及他的《离骚》: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 离骚5-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 离骚5-人教版

《离骚》教学目标:一、思想目标: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二、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三、能力目标: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我们在初中所学习到的毛泽东主席的大作,历史上常常是以风骚并称,风是指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诗经,而骚呢,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离骚了。

在毛泽东看来,历史上的帝王缺少风骚之气,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有必要为自己补充点风骚,那么,就让我们徜徉在屈原为我们营造的美的殿堂里,去感受那一份香草美人的境况。

二、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读懂《离骚》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将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离骚》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离骚》与《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离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离骚》的理解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离骚》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见解。

2.学会阅读和欣赏《离骚》,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念,发现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2.掌握《离骚》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征,欣赏其语言和形式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3.讲授法:讲解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小组讨论法:促进交流和互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特征。

2.《离骚》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3.《离骚》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之美。

六、教学设计:1.导入T: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吗?它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伟大的古文学作品——《离骚》。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2.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离骚》的相关材料,了解其概况和背景,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完成有关练习和作业,如阅读理解、词语填空、翻译等。

3.讲授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介绍其作者屈原和作品的诞生历史和文学特征,重点讲解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语文必修2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2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5 离骚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4.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 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

屈原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

楚国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à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这样就发展成粽子了。

另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就发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酒。

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是全国人民敬仰了两千多年。

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板书】离骚屈原二、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案

楚韵传千古,楚语情更长——《离骚》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析读诗歌中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执著追求理想的情操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2.析读诗歌中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执著追求理想的情操美。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三、教学创意《离骚》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抒情长诗,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课文篇幅长,多用比兴手法,还夹杂不少楚地方言,内容晦涩难懂,阅读障碍较多。

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不把本就难懂的《离骚》再往深难的方向拓展,而是化难为简,设计简单清晰的教学过程,以赏析《离骚》“三美”(音韵美、艺术美、情操美)为切入点,针对性地解决主要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性,将语文教学在学习程序和方法上简单化,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实效。

四、教学过程(一)出示对联,猜人物,揭示课题粽叶飘香,百世共仰圣人芳。

学生齐读上面的两幅对联,猜猜写的是谁?(屈原)2.揭示课题。

我们都知道,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爱国诗人。

他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今天,王者归来。

让我们透过他的真情告白《离骚》,来触摸他的灵魂。

(板书课题)(二)诵读课文,辨楚声,感受音韵美1.提问:《离骚》选自哪里?(《楚辞》)北宋黄伯思解读《楚辞》时说(出示课件2)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识楚文,辨楚声,看楚物,品楚人情。

2.我们先通过诵读来感受一下《离骚》的音韵美。

(出示课件3-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3.提问: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出示课件3-2:4.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可以说是楚辞体的标志。

放在句中,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表达感情更强烈。

朗读时,语音要延长一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21世纪有着个性追求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知识目标】一、了解楚辞特点,掌握屈原爱国思想及创作背景,体会浪漫注意创作方法对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诗句。

【情感目标】一、反复诵读,读准节奏,感受音乐美和意境美。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作家情感,领悟情感美,培养忠贞爱国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能力目标】一、初步独立分析意象含义,赏析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二、运用比较方法分析诗经与楚辞的不同特点,写简短的诗歌评论,有个人独特感悟。

【重难点】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作家情感,领悟情感美,培养忠贞爱国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二、初步独立分析意象含义,赏析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辅助材料】《涉江》【教学方法】诵读、品味、交流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简介1、作家:〖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屈原(约前339-前278),战国楚国人。

楚辞创始人,第一个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离骚》自称名则,字灵均,是平与原的引申义。

后世称楚辞为“楚辞体”或“骚体”。

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2、背景:屈原是楚王同宗人,以宗室而任重臣,襄助内政,议论国事与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历法,参与外交及对秦斗争。

两度出使齐国。

政治理想是美政,即圣君贤臣的政治。

“光明正大”是他对国君的最高要求。

忠贞、忠诚、正道直行是他对贤臣的理想。

提倡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

屈原两度遭放逐。

顷襄王时以弟子兰为令尹,屈原被谗再度流放江南。

离开故都,辗转于沅水湘江一带达九年之久,在报国无门,回国无望之时,悲愤而作《涉江》,自投汨罗江自尽,以明忠贞报国之志。

3、《离骚》:楚辞最高成就,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

楚辞又称“辞”“辞赋”“骚体诗”。

汉代刘向整理屈原等人辞作书名为《楚辞》。

、《离骚》以自己的政治理想、遭遇、痛苦、执著追求、忠贞不渝为主要思想内容。

闪烁着鲜明的个性光辉,表现作家绝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抒发了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与伟大情感。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4.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二、知识积累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

后因谗被贬。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离骚》,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离骚》教案汪凯【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风骚”中的“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1、“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含义:1本义指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诗歌体裁,带有巫术色彩的诗歌。

2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运用这种诗体创作的诗歌。

3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的《楚辞》一书。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屈原的其他作品有《九歌》《天问》(172个问)《九章》《招魂》等。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全诗373句2400余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4.《离骚》含义:1“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遭遇忧愁(班固)。

3离忧(司马迁)。

4别愁(王逸)。

5劳商的转音,是楚国古乐曲名(游国恩)。

6牢骚,“离、牢”双声(林庚)。

7遭遇扰动,去驻不宁(钱澄之)。

8离别之忧。

9离别时的牢骚等。

三、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修姱(kuā)羁(jī jī)謇謇(jiǎn)侘傺(chà chì)溘死(kè)蕙(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ó)方圜(yuán)攘诟(gòu)鸷鸟(zhì)延伫(zhù)芰荷(jì)岌岌(jíjí)杂糅(róu)兰皋(gāo)可惩(chéng)好修姱(hào)相(xiàng) 谇(suì)偭(miǎn)忳(tún)(二)词义1.重点词太息:叹息。

好:爱慕。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

喻指束缚。

修姱:修洁而美好。

揽茝:采集芳芷。

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虽:纵然,即使。

九死:泛指很多次死亡。

灵修:神圣,指君王。

浩荡:荒唐。

众女:喻指很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周容: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

度:法则,准则。

忳:忧闷。

不忍:不能容忍。

不群:不能合群。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

延伫:久久地站立。

止息:停下来休息。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皋:水边高地。

注意“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离”通“罹”,遭受;尤,过失。

朕:我。

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2.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文中指圆形的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3.古今异义謇朝谇而夕替(古义:废弃,贬斥;今义:更替。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制芰荷以为衣兮(古义:用……、拿……;今义:认为,动词。

)余独好修以为常(古义:认为……是……;今义:认为,动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多。

)4.词类活用余虽好修姱以羁(羁,马缰绳和马笼头。

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四)特殊句式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的主语是“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

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四、朗读:1.注意节拍,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 / 以掩涕兮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岂 / 余心之 / 可惩2.注意延长,“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3.注意重音4.注意感情五、名篇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六、对照注释,熟读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疏通原文:【原文注释】1长太息(叹息)以掩涕(tì眼泪)兮,哀民生(百姓的生活。

一说人生)之多艰。

2余(我)虽(纵然、即使)好(hào喜欢、崇尚、爱慕)修(修洁)姱(kuā美好)以鞿(jī,马缰绳)羁(jī马笼头。

鞿玑,喻约束)兮,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朝谇(suì,谏诤)而夕替(废弃)。

3既(已经、既然)替(废弃)余(我)以(因为)蕙(huì,香草名,俗名“薰草”,也叫佩兰)纕(xiāng,佩带)兮,又申(重复、再三)之以揽(lǎn,采集)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

蕙纕、揽茝,喻高尚德行)。

4亦余(也是我)心之所善兮,虽(即使、虽然)九死其犹(还是)未悔(不会后悔)。

5怨(怨恨)灵修(神仙,指怀王)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兮,终不察夫民心。

6众女(喻许多小人)嫉(jí,嫉妒)余(我)之蛾眉(秀美的蛾眉,喻高尚品德)兮,谣诼(zhuó,造谣、诽谤)谓余(说我)以善(善于)淫(淫荡)。

7固(本来)时俗(世俗)之工巧(工于机巧,适合于投机取巧)兮,偭(miǎn,背向,引申为违背)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8背(违背)绳墨(mò,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以追曲(随意歪曲)兮,竞(竞相)周容(苟合取容)以为(作为、奉为)度(法度)。

9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余(我)侘(chà)傺(chì,失意的样子)兮,吾独(我只有)穷困(阻塞不同,引申为走投无路)乎此时也。

10宁(宁可)溘(kè,突然、忽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我不忍心)为(做)此态。

11鸷(zhì)鸟(凶猛的鸟,像鹰雕类)之不群(合群)兮,自(自从)前世而固(本来)然(这样)。

12何(哪有)方圜(yuán,通“圆”。

方圆即方和圆,方榫头和圆凿孔)之能周(合)兮,夫孰(何、哪有)异道(不同道)而相安?13屈(委屈)心(心意)而抑(压抑)志(志向)兮,忍(忍受)尤(责骂)而攘(rǎng,忍受)诟(gòu,侮辱)。

14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直兮,固(本来)前圣(前世圣贤)之所厚(推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