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知识
科学常识 地震知识与应对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目前已记录
到的最深地震的深源地震约 700 km。有时将中源和深源 地震统称为深震。
3.按震中距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
火山地震:火山作用,如喷发、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2.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 60km 的天然地震,又称正
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释放大量能量的 浅源地震 (M>=7.0 或 M>=6.5) 的频度是中深源地震频度 的3.5倍,是深源地震频度的12.5倍。
多数地震是因已有断层的重新错动 少数是新断裂的产生造成的 板块构造学认为:板块运动在板块边缘(通常是活的断 裂带)某些构造部位上发生应力集中和应变积累,集中的 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层破裂,突然释放积累的应变 能而发生地震。在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岩石圈板块可插入 地幔几百千米深处。在深部剪应力和深层水的作用下也能 发生脆性破裂,造成中、深源地震。 地震断层说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
海岭地震带:其走向是沿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东侧和北冰洋的
1935 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即常说的里氏几级地震)提 出了计算震级M的公式: M=lgA-lgA0 式中:A是某一待测震级地震在标准地震仪上的最大记录振幅; A0 是作为比较标准的另一个已知地震在同一震中距上的最大 记录振幅。
里克特规定这个标准地震,在震中距为 100 公里处用伍- 安式 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为 10-3 毫米。如果 A=A0, 则有 M=0, 所以这个标准地震称为零级地震。 这个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 ,后来,关于震级的定 义有所改进,可应用于远震和深源地震,利用的波包括P波和
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安全知识一、地震来了我要不要跑?地震发生时,不管你在室内还是室外,保持冷静并采取相关行动,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
二、如果你在室内如果地震发生时,你碰巧在室内,此时要继续待在室内。
不要试图跑到其它房间甚至冲到室外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应立即按照「趴下」「掩护」「稳住」的安全原则保护自己,防止「震下来」的东西甚至倒塌的房屋等伤到自己。
1、趴下立刻采取双手双膝支撑地面趴下的姿势,这种姿势重心低、不容易在地震中跌倒,也能在必要时快速移动。
与此同时,用双臂或者手边适合的物件保护头颈部,以防有东西掉下来砸到自己。
2、掩护最好能找到一个坚实的桌子作掩护,尽量把身体(至少头颈部)都躲到桌子下面去。
但一定要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否则,在地震的强烈晃动下,你头上的桌子、以及你自己,都可能在这种晃动下四处滚动而无法遮蔽住你的头部。
如果房间没有桌子,就设法挪到坚固的大柱子旁边、没有大型家具的墙角、低矮的家具旁,一定要紧贴着墙角或家具作掩护,同时用手和胳膊保护好头颈。
但有些地方是绝对不适合做掩护的:不要躲在大家具旁的墙角!一旦家具倒了,那可是致命的威胁。
不要躲在门框下,那里也不安全!地震时,任何掉下来的东西都可能伤到你,躲在门框下并不能预防任何一种危险情况的发生。
也要避免选择靠近玻璃窗、瓷器、灯具、摆在高架上的物品以及挂着装饰品等的位置做掩护。
总之,慌乱中也要远离那些平时就看起来不结实、摇摇晃晃的东西。
3、稳住摇晃期间一定要始终躲在相对安全的遮掩处,不要乱跑,直到摇晃停止。
这个时候跑出去,一方面容易被其他物品砸到,另一方面这个时候人可能是没办法站稳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厨房或床上,那么,除了以上3 点以外,你还有其他事情要注意:如果你正在厨房里,迅速关闭电磁炉、天然气等,然后找地方躲起来。
如果你正在床上,别慌,第一时间用枕头保护头部。
如果在慌乱中滚下床或冲到门外,地面上已经震下来的玻璃渣子等可能会直接扎到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地震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二、地震灾害: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三、防震减灾: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四、预测预报: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五、地震谣言识别: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六、避震自救: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 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七、法规知识: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6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往往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造成建筑倒塌、设施损毁、交通堵塞、堤坝决口坍塌,甚至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地震基础知识:
-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不断变化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当岩石受到挤压、拉伸、剪切等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变形,当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破裂、错动,从而引发地震。
- 地震的类型:根据地震发生的位置,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将地震分为弱震、中强震、强震和超强震。
- 地震的破坏性:地震会引起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山体滑坡、海啸等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立科学的地震监测系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普及地震知识等都是预防和应对地震的有效措施。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12%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0与震级M 之间的关系:58.05.1I M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 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1.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成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1.频次高、强度大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别怕,小编这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让我们在面对地震时,能够迅速、冷静地应对。
一、地震发生时的自救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记住,慌张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2. 寻找避难所:在地震发生时,尽量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桌子下、墙角、卫生间等。
避免站在窗户、阳台等易坠物的地方。
3. 保护头部:在地震过程中,用双手或枕头保护头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4. 远离玻璃窗:地震发生时,尽量远离玻璃窗,以免被破碎的玻璃划伤。
5. 等待救援:在地震停止后,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要擅自离开危险区域。
二、地震发生后的互救1. 检查自身状况:在地震发生后,先检查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状况,确保大家都安全。
2. 帮助受伤的人:如果发现有人受伤,尽量给予帮助。
如有急救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急救操作。
3. 寻找失踪的人: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寻找失踪的亲友,看看他们是否平安。
4. 互相帮助:在地震过后,大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断水断电等。
这时候,我们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三、预防地震的方法1. 加强防震意识: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防震意识,做好地震防范工作。
2. 学习防震知识:我们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防震知识,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3.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每个家庭都应制定一份应急预案,明确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行动。
4. 准备应急物品:我们要准备一些应急物品,如手电筒、食物、水、药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5. 避免参加大型集会:在地震频发地区,尽量避免参加大型集会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面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也要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防震意识和能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负责。
地震常识
地震重复性是指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现象。一般说来地震越大,重复时间越长;震级越小,
重复时间越短。但不同地震区、带,由于构造活动强弱差异,同一震级地震的重复时间的长
短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6级地震重复时间可从几十年到几百年,7级以上地震的重复时间
不稳的器物翻倒
六
惊慌失措、仓惶出逃。
损坏枣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散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七
大多数人仓惶出逃。
轻度破坏枣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河崖出现坍方,喷砂冒水现象,松软土裂缝较多,砖烟囱中等破坏。
八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枣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10、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
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
多在千年以上乃至几千年。
14、什么叫地震迁移?
答:地震迁移是指强震按一定的时间、空间规律相继发生的现象。它们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
场中,各应力集中点变迁的规律。地震迁移的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以沿着一条
断裂带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祁连山地震带由东南向西北发生1920年海原
8.5级地震、1927年的古浪8级地震和1932年的昌马7.5级地震);也可在一个地震区内,以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域。
地震的强度通常以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但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方法来提高预测准确性。
这些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监测、地磁监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
预防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保险、地震防护门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三、地震应对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优先确保人员安全。
如果地震轻微,可以走出室外,如果地震严重,应该就地避难。
在地震结束后,应该检查身体是否有伤,并及时与救援人员联系。
四、地震救援和重建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包括搜救失踪人员、提供紧急救援、重建住房和基础设施、评估和恢复环境等。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应该了解其基础知识,掌握预防和应对方法,并积极参与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为保护自己和他人做出贡献。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和震源深度。
3.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振动的大小和范围。
二、地震的预防和减轻1.地震前兆:地壳运动活跃、动物异常、气象变化等。
2.地震的预防: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应急计划、准备好急救箱等。
3.地震的减轻:选择坚固的住房、制定家庭防震计划、练习紧急撤离等。
三、地震的应急和救援1.地震的应急:快速反应、人员调动、救灾物资的运输等。
2.地震的救援:医疗救助、寻找被埋压人员等。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发生在地壳、软流层和地下深处。
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地震监测和预报1.地震监测:利用仪器和观察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记录。
2.地震预报:通过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前告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和时间。
地震预报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学等。
三、地震灾害应对1.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寻找安全躲避位置,避免站在高处、大门口等危险地点。
2.地震后:如发现有受伤人员,立即寻求专业救援;遵循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区恢复工作。
四、家庭防震准备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了解地震应对知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定避难场所规划等。
2.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地震应对能力,熟悉紧急联系方式等。
五、地震相关法规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地震安全标准和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保障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动物异常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晴雨表”,根据动物异常判断地震的预兆:震前12小时内,猪羊乱拱乱跳,马乱踏;震前8小时内,猫会离开老鼠;震前2小时内,鸡不进窝,乱飞乱啼;震前几小时内,狗乱咬,骡马嘶鸣;震前几天,牛羊不进圈。
2.地震前几天出现地光地光是地震前兆之一,它是地震前地壳内累计的正负电荷以及岩石中的应力在地震前一瞬间释放或改变方向时,产生的强电磁场与瓦斯混合燃烧所产生的。
地光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震前几小时到几天内,个别地震在震前一二分钟,甚至震前几秒钟即有地光出现。
地震知识
一、地震相关知识1.地球内部结构如何?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什么是地震?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3.什么是震源?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内。
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有重复性。
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谓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震源深度不超过10公里。
10.何谓陷落地震?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顶盖支撑不住岩层的重压甭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12.震级为尺度,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震级小于3级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13.什么是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科普知识
4.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 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 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 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 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 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亚欧地震带 3)海岭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状况: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及环太平洋 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频繁,灾害严重。我国大陆 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 灾率高的特点。因此,我国的震灾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 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主要异常现象有: 1.井水突然发浑、变色、变味、升温、 冒泡、翻花,水位陡涨、陡落; 2.泉水反季节或不同于平常突然枯竭或 涌出。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 1995年6月30日孟连7.3级地震前,州内都曾出现地 下水异常现象.)
地下流体宏观异常
水井翻花冒泡
无降雨而水质变 浑、变色、变味
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 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通常将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 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 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 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 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地震的小知识一:地震发生前事情发生之前总有细微的征兆,地震也不例外。
如果能在地震前注意防范就能有效减少伤亡。
1、动物活动异常鱼类的疯狂游动,一些动物的大规模迁徙,走兽和鸟类不归巢。
2、天气异常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散,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
出现射线云,地震云。
3、水异常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
地震发生时1、不要惊慌,稳固避险如果难以逃出户外。
首先,请不要惊慌,可选择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
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3、户外场合,护住头部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
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地震发生后1、公共场所,听令行动在大型商场、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
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
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2、万一被埋。
保存体力如果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要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空间,进行加固,以防余震。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3、冷静防灾,防止次生震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人员,尽快离开房屋。
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
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地震的小知识二:地震了,哪里才是相对安全的地方呢?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一、地震的基础知识(一) 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有关地震的几个术语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
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在震中区造成的损失越严重。
如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县6.2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造成49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而1999年4月8日吉林省珲春7.0级地震,震源深度达540公里,即使在当地也无明显震感。
至于震级与烈度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发生一次地震,震中烈度最高,破坏最严重,随着与震中区间距离的增加,地震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减轻,即烈度减小。
因此,一旦地震发生,马上可由地震台网报出震级,而烈度却要由地震工作者实地调查来圈定。
(三)地震的分类首先,我们按照震动的性质,将地震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地脉动。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一、地震预警1. 地震发生时,要尽快了解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并依据地震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家庭防震计划2.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明确每个家庭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三、地震逃生原则3. 遵循“因地制宜,就近避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逃生方式和避难场所。
四、家庭防震准备4. 准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水、食物、药品、照明工具等。
5. 家庭成员要熟悉周围环境,了解安全避难所的位置和逃生路线。
五、地震应急物品6.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急救包、灭火器、防寒保暖用品等。
7. 定期检查应急物品是否完好可用,及时更新补充。
六、寻找安全避难所8. 寻找周围安全、空旷的避难所,如广场、公园等,远离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压线等危险区域。
七、防止余震伤害9. 在地震发生后,要继续保持警惕,注意观察环境变化,防止余震带来的伤害。
10. 如遇余震,要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如护住头部,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墙角处等。
八、保持镇静心态11. 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或盲目行动。
12. 通过呼吸调整、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降低恐惧和焦虑。
九、防震演习重要性13. 积极参加防震演习,了解正确的逃生方法和避难场所。
14. 在演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家庭防震计划。
十、地震后注意事项15. 地震后要保持警觉,避免进入危险区域,防止余震发生。
16.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
十一、了解建筑抗震性能17. 在地震高发区,要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居住和工作。
18. 对于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要加强抗震加固和维护。
十二、避免使用危险物品19. 在地震发生时,要避免使用明火、锋利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物品。
20. 如遇火灾等危险情况,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如用湿布捂住口鼻,趴在地上等待救援等。
地震学基础知识
地震学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地震通常由地壳的断裂和岩石变形所引起,是地球上能量释放最为剧烈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地震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而出现。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现象的传播和地震带来的地表破坏。
地震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数据,探索和预测地震的可能性和规律。
下面将对地震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1.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
地震波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一种地震波,它在介质中通过压缩和膨胀而传播。
S波是另一种地震波,它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
地震波不仅能够传播在地球内部,在地表以上也可以传播。
2. 震中和震源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点被称为震源,震中则是地球表面正上方与震源最近的点。
震中是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因此通常也是地震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
3. 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能量释放大小被称为震级。
常用的震级计量方法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一种震级计量方法,它是根据地震波振幅的对数来定义的。
另外,震源深度是指震中与震源之间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对地表破坏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4.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通常是根据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人类体感来评定的。
相比之下,地震震度则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特定区域内的能量释放大小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并不完全相同,地震烈度更注重地表破坏,而地震震度则更注重地震波能量的释放大小。
5. 地震带和构造板块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也是地震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
地震带的分布与构造板块运动有关。
地球的外部被分成了许多大、小构造板块,这些构造板块之间发生相互运动,导致构造活动和地震的发生。
防震减灾知识大全
防震减灾知识大全一、地震小常识1.什么叫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来临时有前兆吗?这些前兆是真实的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判断吗?地震来临时一般是会有前兆的。
例如先来小地震再来大地震,地下电、磁、热和水等物质运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界的神经,从而产生了地震前兆,但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
从地震监测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监测网精度和广度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是否有大地震来临。
但也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发生地震的原理比较复杂。
二、学校防震知识桌椅摆放与窗户、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外墙塌倒伤人,留出一定通道,便于紧急撤离,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能迅速撤离的方位;加固课桌、讲台,便于藏身避震;检查和加固教室的悬挂物;门窗玻璃贴上防震胶带,防止玻璃震碎伤人。
在熟悉学校周围地形、环境基础上,可进行防震演练活动,包括:室内一分钟紧急避震,震后迅速撤离教室的疏散演习,自救、互救练习等。
演练活动时间要短,疏散、撤离要快,才能达到避震效果好的要求。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基本知识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但是地震的破坏性却是最强的,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不一样,旱灾、水灾、火灾等灾害目前基本上都可以预报了,但是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
我们国家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在地震预报难题未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为方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地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历史上,人类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地震是1975年辽宁海城级地震,成功转移了23万人。
但是像汶川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仍然难以准确预测。
地震预报还有许多未知的空间、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我们去探索。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通俗的讲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五是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三要素:1、震中: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点,一般用经纬度表述;2、震级:地震发生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时间:地震发生时的时间;其它几个概念:1、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地震预报按时间划分为: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2、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可由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凡未经政府认可的地震预报信息,均属地震谣传,不可轻信。
3、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4、怎样识别地震谣传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
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
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
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5、地震谣言的特征是:地震谣言的特征:“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古怪传说。
听到地震谣传:①不相信②不传播③及时报告。
6、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有两种,一种是微观前兆,另一种是宏观前兆。
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7、宏观前兆:宏观前兆是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
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
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8、微观前兆:微观前兆是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
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应力、地磁场、地电场、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异常变化。
9、地震微观前兆观测的: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
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
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10、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
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11、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不一定。
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
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
因此,发现异常后,要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断。
12、动物在震前有异常行为: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
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
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13、发现宏观异常怎么办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不一定。
因为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
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
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
14、地声有什么特点地声的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
如:“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响”“类似于机器轰鸣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
但是,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鉴别。
15、地光有什么特点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我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
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地光出现的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观测。
鉴别地光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有时也与电焊光、闪电等有相似之处。
16、什么是大震的预警时间: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然短暂,但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地面颠动(先颠),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地面大幅度晃动(后晃),房屋倒塌。
也就是说,从地面开始颠动到房屋倒塌,有一定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就叫大震的预警时间。
其它相关知识1、上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有2次,都发生在我国。
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 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
当代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中国东部的唐山大地震,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是万人。
从国内看,二十世纪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的55%、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次7级以上地震、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次8级以上地震、1900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发生33次5级以上地震、1900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发生次6级以上地震、1900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发生次7级以上地震、二十世纪中国地震死亡率占世界比重是54%、二十一世纪最大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级地震,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22人、中国引起最大水灾的地震是1786年6月1日发生在中国康定南的级地震,因山崩使大渡河截流,10日后决口,发生了特大洪水,造成几十万人死亡。
2、国际上唯一一次没有争议、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功地震预报是1975年2月4日海城级地震。
辽宁省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和省政府的领导下,于震前19小时提出了临震预报意见。
1975年2月4日海城级地震以前,发生了很多小震。
此外,震前在辽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宏观异常,如水井翻花冒泡,动物行为异常等。
同时不少井点水中放射性气体含量异常变化也很突出。
迅速组织了地震专业队伍,采取措施,加强监视,充分做好捕捉大震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