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魏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魏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王凤霞

摘要: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魏晋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时乱时治,分分合合,各种思想观念的汇聚和碰撞,造成了魏晋“文的自觉”。因而探究魏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有典型的意义。

关键词:魏晋文学政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中国文学与政治始终处于既相生相悖又彼此相互交融的关系之中,某一时期的文学必定离不开特定的政治背景。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命题,中国古代形成了三种基本关系:以“言志”说为代表的诗化关系,以“美刺”说为代表的批评关系和以“文道”论为代表的超越关系。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元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深于热情的时代。”鲁迅先生称这一时期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文学开始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从“成教化,明人伦”的道德功利目的转为非功利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与“文”的自觉相对应的是“人”的自觉。虽然魏晋时期儒学仍为官方统治性学说,但其影响力已明显削弱。与儒家思想的式微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的升温和玄学的盛行,各种思想的汇聚与流行打破了汉朝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大解放了文人的思想,促进了魏晋时期个人的觉醒,这一切都促进了“魏晋风度”的形成。同时这一时期政治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从黄巾起义前后起,短短不足二百年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革,包括汉末大乱、天下三分、正始党争、晋承魏祚、三国归晋、太康之治、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晋室偏安、经略中原、南北分治、晋末大乱等等重大历史事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疾病霍乱,导致死亡枕籍,民不聊生。政治的黑暗可见一斑。因而研究魏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典型意义。

汉末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社会动乱,战争惨烈,民生凋敝,官场倾轧,政治非

常黑暗。魏晋也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政治的高压造成了“魏晋名士”超绝孤傲,狂放不羁,个性张扬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因之与三代秦汉迥然不同,故而神韵独标,别具一格。这一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总的来说,如上文所提到的,以“文道”论为代表的文体论,开启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超越。

所谓“文道”论是指魏晋时期文人们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论述,在探求文学的意义中使文学摆脱了政治的藩篱,文学不在依附于经学、哲学、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了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追求。随着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社会开始普遍重视文学的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对文学理论的探讨接踵而至,蔚为大观,文学地位显著提高。魏文帝《典论.论文》云“盖文章者,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提高到与国家大业同等的地位。陆机也从对宇宙和人生的高度探讨文学的意义,“观古今之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同时他还提出“诗缘情以绮靡”,“诗缘情”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之前文学领域“言志”一统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刘勰《文心雕龙.原逝》进一步明确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总结完善了“文道”之说。

“文道”论一改汉代的功利主义视野,从宇宙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来理解文学,认为文学的本体是“道”,文学与宇宙大道和生命意义相联系,从而使文学在存在意义上摆脱了对政治的依附,成为了超越政治现实的存在。“文道”论在理论上把文学与政治处理为超越关系,是文学在理论上摆脱了残酷的政治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魏晋文学与政治毫无关联,相反的,政治原因是这种超越形成的一个直接因素。汉末以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魏晋人表现出的是潇洒不群飘逸自得,而那个社会的真实却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和种种阴暗,因此,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黑暗,政治斗争残酷,大批名士惨遭杀害。儒家所崇尚的“礼义”种种理想已经土崩瓦解,名士文人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恐惧与无奈。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都是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和与政治的疏离。

魏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是只呈现出一种状态,而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变迁二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政治参与

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建安文人面对汉末的政治与文化浩劫,积极关注时事,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文人积极参与政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人生。曹操在《与杨德祖书》中慷慨陈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表达力建功立业的的或者理想。除三曹外,还有建安七子、蔡妍等为代表的诗人,这一时期的文学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表现出了昂扬向上、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人在继承了汉末文学生命意识和生命主题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们试图改变现实,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这就形成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诗风。

正始之音:逃避中的思考与悲哀

曹魏王朝末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斗势的斗争异常尖锐。司马氏杀戮异己,翦除宗室屠杀倾向曹氏集团的文士,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恐怖时代,这一时期被鲁迅先生陈伟“最黑暗”的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采取了避世自保的态度,政治理想的破灭使他们选择逃避政治,玄学开始盛行,穷究事理的理性精神开始流行。

正始诗人开始逃避政治现实,以哲学的眼光理性地观察现实,把现实中的个人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和历史的思考,作品词旨遥深,寄托深远,表达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悲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他们性情高傲,任性纵情,有意识地远离官场,远离政治,以求明哲保身。在政治高压下,正始文人唯有逃避方可求得人格独立,只有在隐晦的寄托中表达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忧时忧事的悲哀。

太康诗风:依附政治的文学局限

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社会状况也明显好转,一些文人为了家族和个人的利益,纷纷向统治集团靠拢。文学表现的范围变得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