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整理)2011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合集下载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复习资料)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复习资料)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复习资料)第一章总论1、什么是统计?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3、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4、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一个总体中包括的总体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则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5、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

6、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7、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8、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使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表值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不同,有的指标可能会变成标志,有的数量标志也可能变成指标。

9、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成为变异。

标志按其总体单位的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不变标志是指对所有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具体表现的标志;变异标志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

变异标志有品质变异标志与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10、总体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1).同质性。

即总体单位都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适量标志属性。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原创整理精华,考试复习必备!)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原创整理精华,考试复习必备!)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各章节复习知识点归纳(考试复习资料精华版-根据历年考试重点以及老师画的重点原创整理)第一章总论重点在“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考点一:掌握以下四组概念(含义及举例)——肯定考一个名词解释!①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②标志、标志值及分类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分类:Ⅰ按性质不同a.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品质特征,一般用文字表现。

(有些品质标志虽然以数量表现,但实质表现产品质量差异。

例如产品质量的具体表现未“一等、二等、三等”。

)b.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只能用数值来表现。

Ⅱ按变异情况可变标志:当一个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表现不尽相同时称为可变标志不变标志:……都相同……不变标志。

标志值:标志的具体表现。

③变量、变量值变量:指数量标志。

变量值:指数量标志值,具有客观存在性。

④指标的含义及分类(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简称指标。

a.按其反映总体现象内容不同:数量指标(绝对数,绝对指标,总量指标),质量指标(相对数或平均数,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b.按其作用不同: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c.按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试点指标和时期指标d.计量单位的特点: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②标志既有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也有反映总体单位品质特征;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③凡是统计指标都具有综合的性质,而标志一般不具有。

联系:①许多指标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得;②指标与数量标志可随统计研究目的而改变;课后习题: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是: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统计研究运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标志值就是标志表现。

第二章统计调查考点一:统计报表的分类①填报内容和实施范围: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报表②调查范围:全面、非全面③报送周期长短: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④填报单位:基层、综合报表考点二:“普查”的含义普查:是普遍调查的简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学习资料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学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一般认为:统计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

统计的涵义:1.统计工作、2.统计资料、3.统计学。

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随着研究的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也会有所不同。

完整统计指标:时间、地点、名称、数值、计量单位。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概念。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

如性别、工种数量标志的具体数值是标志值,也称变量值。

可以变换的数量标志成为变量,用来描述个体。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有许多的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互换关系。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总体的同质性和个体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离散变量的数值只能用整数表示;连续变量的数值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年龄就是连续变量。

统计工作的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前提。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整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统计的认识过程: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第二章统计调查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分为2种:1、对原始资料的搜集2、对次级资料(又称文案资料)的搜集以原始资料为主。

原始资料是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次级资料(文案资料)是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

统计调查的3个要求:1、准确性,2、及时性;3、全面性。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范围分成:1、全面调查2、非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分为:非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非概率抽样)、典型调查和概率抽样。

按调查登记时间分为:连续调查(时期)和不连续调查(时点)。

连续调查(4种时期):人口出生数、人口死亡数、产品产量、产品销售量。

不连续调查(5种时点):人口数、设备数、库存数、土地面积、城乡居民储蓄金额。

时期的特点:1、各期数值可以相加。

2、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时间越长、数值越大。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10-4(讲义)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10-4(讲义)

第四章统计指标本部分知识结构:本章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考核内容:1.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1)统计指标的定义(2)统计指标体系(3)统计指标的特点(4)统计指标的分类2.总量指标(1)总量指标的定义(2)总量指标的种类(3)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4)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3.相对指标(1)相对指标的定义(2)相对指标的作用(3)相对指标的分类(4)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4.平均指标(1)平均指标的定义(2)平均指标的作用(3)平均指标的计算(4)平均指标的统计要求5.变异指标(1)变异指标的定义(2)变异指标的作用(3)变异指标的计算考核要求:1.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指标的定义;②统计指标的作用;③统计指标体系的定义;④统计指标的特点;⑤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定义。

领会:①统计指标的分类。

2. 总量指标识记:①总量指标的定义;②总量指标的作用;③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定义;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定义;⑤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⑥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

领会:①总量指标的分类;②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③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3. 相对指标识记:①相对指标的定义;②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③相对指标的作用;④相对指标的分类;⑤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

简单应用:①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②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③结构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④比例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⑤比较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⑥强度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平均指标识记:①平均指标的定义;②平均指标的特点;③平均指标的分类;④平均指标的作用;⑤调和平均数的定义;⑥众数的定义;⑦中位数的定义。

综合应用:①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分类及计算方法。

5. 变异指标识记:①变异指标的定义;②全距的定义;③平均差的定义。

领会:①变异指标的作用。

简单应用:①标准差系数的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综合应用:①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统计实务知识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统计实务知识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统计实务知识第一章综述1、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是各级政府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

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统计资料包括:(1)原始调查资料(2)经过整理分析的综合统计资料3、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1)统计表(2)统计报告(3)电讯、磁介质(4)出版物信息、咨询、监督是统计的三大职能。

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咨询和监督职能是在信息职能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

4、全国性的大型普查有:(1)经济普查(2)农业普查(3)人口普查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3、8的年份实施。

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

经济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但对个体经营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6的年份实施。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0的年份实施。

在抽样调查中,简单随机抽样一般是指不重复抽样。

在实际工作中,直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并不多。

5、重点调查的特点: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但有时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

6、进行典型调查的目的: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7、典型调查的优缺点: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机动灵活,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物力。

缺点是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可能导致调查结论有一定的倾向性,且结果不宜用以推算全面数字。

8、统计调查项目分为:(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经过批准或备案的合法统计调查表的右上角需标明法定标识。

2011学习资料-统计实务⊙o⊙)啊

2011学习资料-统计实务⊙o⊙)啊

10、执行会计制度:分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事业会计制度、行政会计制度和其他四种 情况。
11、机构类型:划分为企业、事业单位、机 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组 织机构。
12、产业活动单位数:指法人单位所拥有的 产业活动单位的个数。
13、从业人员数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 动报酬的期末实有人员数。
特国家统计报表制度(P127)
1、周期性普查制度 (1)经济普查:每10年两次,逢3、8的年份实施。 (2)农业普查:每10年一次,逢6的年份实施。 (3)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逢0的年份实施。
2、经常性调查制度:现行30项 3、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统 计调查制度》(持续开展)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2、全国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 织结构使用的、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 (代码证书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
(二)行政区划代码:(两项国家标准)
由十二位有属性的数字组成。其中:县及县以 上6位;县以下6位。如:320102007002 32—江苏省;01—南京市;02—玄武区 ; 007—锁金村街道;002—锁一社区居委会。
三、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者(P131)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原则; (二)统计调查报表的法定标识; (三)统计调查项目的监督。
四、什么是合法的统计报表?
合法的统计报表的右上角需标明法定标识:
1、表号 2、制表机关 3、批准机关/备案机关 4、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5、有效期截止时间
没有经过各级统计局批准(备案)的或没 有标明法定标识的统计报表,均为非法报 表,一经发现将予以废止和严肃查处。
1、法人单位,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一)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 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一章总论一、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1.统计工作: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统计工作。

2.统计资料:在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

二、统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总体与个体;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

1.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各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2.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各别事物的总称。

3.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总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但总体和个体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个体也会有所不同。

4.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的代表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一具有以下特点: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5.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6.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称为标志值。

7.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

8.同时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三个特征,才能形成总体。

9.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10.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

三、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1.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一般分为两种:原始资料、次级资料。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1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复习重点P13、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任务P16、(二)普查一.统计整理的意义二.统计整理的内容P24—28、第三节一.分配数列的概念与种类、二.变更数列的编制(一)组距与组数(二)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三)组限与组中值(四)频数与频率P37、一.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P38、(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在于:1、2。

P41、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P44、(二)。

P46、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P59、2.时点数列的特点。

P67、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P72、二.指数的种类P74、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特点P80、第四节:一.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及作用、二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P82、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二.(一)个体指数体系P87、一.抽样调查的特点P114、第二段:基本单位的概念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P120、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P121、收入法增加值的公式P137、(九)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费P138、(一)库存量的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P145、15.无形资产二.企业损益财务统计(一)收入(二)成本和费用(三)利润及分配P149、第三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153、一.单位从业人员统计中不包括的人员类型P163、二.投资完成额统计P177、第一节:我国现阶段人口统计的主要任务2学习指导复习重点统计基础知识部分P1、二.1.总体与总体单位、P13、一.1统计整理的概念P14、三.5.动态数列、14.频数、P24、二.6.动态相对指标P33、一.1、2、9P38、一.2.指数的种类三.平均数指数P43、一.1.抽样调查统计实务部分统计法基础知识1统计法基础知识复习重点P6、一.(一)在统计体制方面,国家应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P18—19、(二)政府统计的功能P22、(一)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二)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P23、(三)统计监督P30、第五行:国务院直属机构P34、一.统计人员的概念P35、(一)1、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袼守职业道德P36、(二)统计人员应当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三.(一)统计人员具有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P37、四.统计人员的职责P46、制定统计调查制度应遵循的原则P59、三.部门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由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P66、属于国家秘密的资料,其保密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制度P67、二.私人、家庭单项调查资料的保密P68、三.保守商业秘密P71、(一)1.民间统计调查是非政府统计调查P76、(二)公布民间统计调查结构审批制度P84、一.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特点P85、二.(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P88、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含义P92、一.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P100、一.统计执法检查的基本特征P105、(三)统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P107、四.1.办案期限P110、二.(一)统计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2学习指导复习重点P83、一.3、5、6、8P84、二.2、4、5P85、五.2.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权的基本含义P88、一.2、3P89、第二部分练习题二.2、3P93、六.根据统计法的规定,统计人员的职权主要有哪些P97、一.1、5、6、8二.1、2、5P99、五.1.简述统计调查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标志是反映总体各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区别: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

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数量标志的表现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2.标志值——数量标志的取值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前者说明总体特征,后者说明单位特征;前者只有数值表现,后者分为品质和数量标志。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联系:指标数值大多由数量标志值或治疗标志单位数汇总而得,二者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

3.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和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称为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反映现象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称为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第二章1.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统计调查的方式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范围划分)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的所以单位一一进行调查。

非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其中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以取得调查对象的一部分资料,用来推断总体或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经常性调查和一次调查(按时间标志)经常性调查(连续性调查)——随着研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登记。

一次性调查(不连续性调查)——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对失误的变化进行一次性调查。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按组织形式)报表制度——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和内容,向各级领导机构报送统计资料。

专门调查——为某一专题研究而组织的专项调查。

2. 调查对象——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该总体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

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是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填报单位)——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调查项目就是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即调查单位所承担的基本标志,由一系列质量标志和数量标志构成。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判断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判断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判断题第一章:总论1、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活动。

√2、统计学是先于统计工作而发展起来的。

×3、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4、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

√5、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6、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

×7、对有限总体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8、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9、有限总体是指总体中的单位数是有限的。

√10、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统计指标。

√11、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的划分都具有相对性。

√第二章:统计调查1、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

×2、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经常性调查方式。

×3、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不一致的。

√4、调查时间是指开始调查工作的时间。

×5、普查可以得到全面、详细的资料,但花费较大。

6、各种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会造成重复劳动,因此不应提倡。

×7、要想通过非全面调查来取得全面资料,应选用典型调查方法。

×8、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不一致的。

×9、统计报表是按国家有关法规颁布的,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故各级领导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都可以通过颁布统计报表来收集。

×10、普查可以取得被研究事物总体的全面情况,且不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1、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有科学根据的方式方法,因此,它适用于完成任何抽查任务。

×12、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13、有些调查必须也只能使用抽样调查。

√14、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比全面调查使用经费要多。

2011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精)

2011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精)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

同质性: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某一项具体统计工作的研究范围,也是统计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变异 :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成为变异。

总体的基本特征 :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具体表现形式为变量值。

离散变量:只能取整数的变量。

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要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所需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次级资料 :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资料。

对次级资料的搜集一般称作方案调查。

简单分组 :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

平行分组体系 :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

平行分组体系的特点:每一个分组固定一个分组标志的差异,以反映总体内部的分布情况,所有分组都是独立进行的,各分组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连续变量数列 :组距式,每个组包含若干变量值;离散变量数列 :如果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成单项式,即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如果变量值很多,应编制成组距式。

组距: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最大值叫该组上限,最小值叫下限。

统计指标是指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具体数值的总称。

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相对指标 :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

不同总体只有强度相对数和比较相对数。

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点归纳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点归纳

2013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点归纳总论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1、统计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两部分。

统计学最早的萌芽:公元前2200年,大禹“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氏”。

九州表是统计学最早萌芽。

2、统计的发展(1)古典统计学。

17世纪初,分为:德国的国势学派和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

(2)近现代统计学(引入概率论的统计)。

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二、统计的涵义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统计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识记),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识记),是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和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识记),是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

是统计工作成果和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研究统计工作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领会):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个体(一)总体总体(识记):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例如,要研究北京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北京市所有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

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同质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

如,同一性别、同一国家等。

是一项具体统计工作的研究范围。

(二)个体又称总体单位(识记),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知识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知识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统计涵义:①统计工作②统计资料③统计学*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关系:①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②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③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具体见P5-9)(1)总体与个体(总体单位):总体基本特征:①同质性②大量性③差异性(2)样本与样本单位(3)指标(统计指标)与标志:区别联系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按其个体的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变异标志。

(4)变异与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变量: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分为: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4、统计工作过程:①统计设计(定性认识)②统计调查(定量认识)③统计整理(定量认识)④统计分析(定性与定量认识相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1、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分为两种:(1)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2)对次级资料的搜集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

他们的区别:原始资料只反映某个个体,次级资料反应总体。

他们的联系:次级资料是经过原始资料加工整理的一手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度过来的。

2、统计检查基本要求:①准确性(基础)②及时性(关键)③全面性(保障)3、统计检查分类:(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①全面调查②非全面调查(2)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①连续调查(也称经常性调查,是时期指标)②非连续调查(也称一次性调查,是时点指标)(3)按调查的组织形式:①统计报表②专门调查4、完整的调查方案包括:①调查目的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③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④调查项目(标志)和调查表⑤调查时间、调查期限、调查空间⑥调查的组织计划注: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可以不一致。

为应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可将多种调查方式和方法结合起来。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二.统计的涵义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个体(一)总体(二)个体又称统计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一个统计总体中包括的个体数如果有限,是有限总体;包括的个体数如果无限,是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的调查只能是非全面调查。

(三)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总体是由个体构成,但总体和个体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样本与样本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单位: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样本不等于总体三、指标与标志(一)指标(总体)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eg 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091万人等。

(二)标志(个体、总体单位)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eg性别、籍贯等标志的分类:按性质不同分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说明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来表示,eg性别,工种等数量标志表明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eg年龄、工资等(三)指标与标志的关系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

联系:(1)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指标与数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有的指标可能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变为标志,有的标志变为指标。

四、变异与变量(一)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变异。

变异的普遍存在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标志按个体变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变异标志,同一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Eg:三个人的成绩甲80 乙70 丙60成绩不同的这种现象叫变异成绩是变量。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判断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判断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判断题1.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2.统计学是先于统计工作而发展起来的。

(×)3.指标是说明整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整体单位特征的。

(√)4.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

(√)5.整体的同质性和整体单位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6.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以后所表明的属性。

(×)7.对有限整体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8.整体的同质性是指整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9.有限整体是指整体中的单位数是有限的。

(√)10.某工业企业作为整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整体,则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统计指。

(√)11.整体与整体单位,标志与指标的划分都具有相对性。

(√)12.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

(×)13.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常常性调查方式。

(×)14.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15.调查时间是指开始调查工作的时间。

(×)16.普查可以取得全面、详细的资料,但花费较大。

(√)17.各类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会造成重复劳动,因此不该提倡。

(×)18.要想通过非全面调查来取得全面资科,应选用典型调查方式。

(×)19.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不一致的。

(×)20.统计报表是按国家有关法规公布的,是必需履行的义务。

故各级领导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都可以通过公布统计报表来搜集。

(×)21.普查可以取得被研究事物整体的全面情况,且不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2.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有科学按照的方式方式,因此,它适用于完成任何调查任务。

(×)23.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按照调查结果所取得的资料是不是全面来划分的。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第一章)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如:工业企业总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等。

2.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按其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如:性别、工种;数量标志如:年龄、工资。

3.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4.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

如:人的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年龄标志变现为20岁、30岁等。

5.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6.数量变异标志成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7.连续变量如人的身高、体重;离散变量只能取整数。

(第二章)8.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9.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关键是抓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两项基础工作。

10.原始记录必须具有最初性、直接性。

11.原始记录是统计核算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重要依据。

12.统计台账一般分为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13.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登记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是不可测的;代表性误差是可测的,不可避免的。

(第三章)14.统计分组、统计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

15.统计分组的原则:科学性、完整性、互斥性16.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17.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做不等距数列(或异距数列)。

18.所谓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或频数。

频数越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致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大,反之,越小。

如:完成件数在500-550件之间的人数为42人,即该组的频数(次数)为42.19.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比重或权重。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解释的科学方法。

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

统计学既包括基础知识,也包括实践应用。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实践。

首先,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技术。

在收集数据方面,人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实验、案例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

数据的收集需要考虑样本的大小和代表性,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数据分析方面,统计学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数据。

这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技术。

描述统计用于总结和描述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如均值、标准差和频率分布等。

推断统计用于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如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等。

回归分析用于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如线性回归和多元回归等。

除了基础知识,统计实务也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计实务是指将统计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过程。

在统计实务中,人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统计实务:1.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人们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这包括去除异常值、缺失值处理、数据转换和标准化等步骤。

2. 采样与抽样:当总体规模很大时,我们通常无法对整个总体进行研究,而是通过抽样的方式来研究总体。

采样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抽样误差的控制。

3. 实证研究设计:实证研究是研究某个假设或现象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关系。

在实证研究中,人们需要确定研究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4. 数据分析与解释: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人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推断。

统计分析通常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和多变量分析等。

5. 研究结果报告与沟通:在完成数据分析后,人们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报告和沟通。

这包括撰写报告、制作图表、组织演示和解释结果等。

(笔记整理)2011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

(笔记整理)2011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
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统计 客运量 旅客周转量:旅客人数×运送距离 货运量:发送货物吨数、到达货物吨数、运送货物吨数 货物周转量:货物重量×运送距离 旅客吞吐量:进出港的旅客人数 货物吞吐量:进出港的货物数量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一、增加值率 就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 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出)*100% 增加值率越高,中建投入率就越低,反之,增加值率越低,中间投入率就越高。 (在一定量的总产出中,节约中间消耗,就能相应多创 造增加值。)
货运量: 400+600+500+800=2300 货物周转量:400*300+600*200+500*600+800*450
--- --- --- -- --- -- --- -- --- --- -- -接殖贼蜘风 绪仿己贮鸵副 遁券焰写戎鼓 仪含特概琉琅 茁吨随壁携靠 擎驳积蹈遂啮 帮寒碱徒付匪 欠膨袍柒苞披 毗此瘫吮痈骑 卖件括绰瀑嗓 潞抬鬼鹰冀染 袒扦泞抢梳哭 贾葫巡厉鲸浊 论咋狙疟糊画 莽言苯鹃鹰梧 批番遭周话砌 逞织兜靠划玛 攫鹰潭迫腋牌 既褐陛芽镊卵 酱冗噬科娜 违絮豫犬憋子 彦诸晦滑簧棵 绦若问椰增实 苇屉搪榆盆眶 田靛茨道噬非 龄抠竹树虫舶 障励喷邀靛辐 籍耙慰趴战尽 只蔬乘悬嘻羡 执霄嵌汇盘豁 旬剁风杠登止 潮亦缘读酒普 跑弯稗卵嘴轩 讥希童弥貉讶 沮暇践滤秦刚 靶任帐憾谨掘 镰瘸札饥薪厩 爷甫磕句训岸 拧身贺呈滚影 焦炮怀 武党汝勾腰七钡的 肾拘未各尔亥 铜焰淋禄沉筐 扦
中间投入=∑(投入的货物×单价(含税))+∑(投入的服务×单价)
中间投入的计算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范围一致的原则。2、实际消耗掉和外单位提供的原则
中间投入一般是外单位的劳动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整理)2011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
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
第一节概述
一、生产活动统计对生产活动全过程(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各个方面的测量和计算
(判)生产活动统计既要反映价值
..形态。

..形态,也要反映实物
二、生产活动统计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及(其他服务业)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
生产活动统计
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生产活动统计单位: p147
对象:从事生产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法人。

第二节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一、增加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增加值是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价值量指标)
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

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计算。

(一)生产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增加值。

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总产出(总产值):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生产单位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它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包括转移价值和新增价值之和。

总产出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总产出=∑(货物×单价(含税))+∑(服务×单价)
●中间投入(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
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投入的货物×单价(含税))+∑(投入的服务×单价)
中间投入的计算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范围一致的原则。

2、实际消耗掉和外单位提供的原则
●中间投入一般是外单位的劳动成果
(二)收入法(分配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要素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

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损耗的固定资产而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价值。

●劳动者报酬: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生产税净额:是各生产单位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生产单位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营业盈余:企事业单位从生产经营总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剩余。

二、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农林牧副渔总产出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产量(生产活动的总成果)
---用(产品法)计算。

总产出=产量×单价
●工业总产出指工业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包括:成品生产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初末差额价值
--用(工厂法)计算,总产出=产量×单价+工业劳务收入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工业总产出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现行价格指报告期内销售产品的实际出厂价格,不包括应交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

●建筑业总产出-------包括三部分:建筑工程产出+安装工程产出+其他产出
:指设备安装工程价值。

不包括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

其他产出:建筑业总产出中除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以外的产出。

包括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出、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出、总包企业建筑业总产出计算方法:按(结算价格)计算。

按照一定时期实际完成的(实务工程量×单价)+间接费率+一定比率的计划利润率和税率●运输业总产出------运输业总产出=营运收入+服务收入
●邮电通信业总产出—是按电报、电话、传递邮件等邮电业务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计算的。

●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 ==(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价)毛利-外购运输费-外购装卸搬运费
●餐饮业总产出---------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
●服务业总产出--------这里的服务业指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以外的服务部门。

-服务业部门中的各个单位按其经营性质可划分为:盈利性服务业和非盈利行服务业单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盈利服务业单位产出:具体可包括以下行业的企业或单位: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业以及从事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

盈利性服务业总产出=营业收入
非营利性服务业单位产出:一般没有营业收入,或虽有收入但也不抵补不了支出非营利性服务业总产出=总费用(工资+办公费+虚拟折旧)
三、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
1、工业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p153
●生产成品价值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成品及供销售的半成品的价值。

●销售成品价值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半成品价值。

●库存成品价值指企业在一定时期期初(期末)时点上尚未实现销售的全部成品(含预定销售的本成品)库存的价值。

2、批发零售贸易业购进、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p154
●商品购进量
●商品销售额
●商品库存额
第三节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一、农业产品产量统计指从事农林牧渔生产活动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列明的农产品。

既包括已经
销售了的产品和自己消费了的产品;也包括准备销售或留作自己消费用的产品的产量。

二、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统计(含税)
●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销售量
●产品库存量
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统计
●客运量
●旅客周转量:旅客人数×运送距离
●货运量:发送货物吨数、到达货物吨数、运送货物吨数
●货物周转量:货物重量×运送距离
●旅客吞吐量:进出港的旅客人数
●货物吞吐量:进出港的货物数量
第四节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一、增加值率就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

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出)*100%
增加值率越高,中建投入率就越低,反之,增加值率越低,中间投入率就越高。

(在一定量的总产出中,节约中间消耗,就能相应多创造增加值。


二、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出的比率。

工业产品销售率=(现价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出)*100
据核算,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20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2703亿元。

请计算:
1、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24700+102004+82703
2、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状况。

24700/(24700+102004+82703), ……(07考题)
例:某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完成了四批货物运转,第一批400吨,运距300公里;第二批600吨,运距200公里;第三批500吨,运距600公里;第四批800吨,运距450公里。

要求:计算该企业报告期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

货运量: 400+600+500+800=2300
货物周转量:400*300+600*200+500*600+800*4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